關(guān)于清明節(jié)的經(jīng)典詩詞鑒賞

字號:

清明的雨,是心中飄下的無限哀泣;清明的風,吹拂著這濃濃的悲情。下面就給大家分享下關(guān)于清明節(jié)的經(jīng)典詩詞,歡迎閱讀!
    關(guān)于清明節(jié)的經(jīng)典詩詞篇一:《清明》
    《清明》
    唐代:杜牧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注釋:
    ①清明:我國傳統(tǒng)的掃墓節(jié)日,在陽歷四月五日前后。
    ②欲斷魂:形容愁苦極深,好像神魂要與身體分開一樣。
    ③借部:請問。
    鑒賞:
    清明節(jié)的時候,詩人不能夠回家掃墓,卻孤零零一個人在異鄉(xiāng)路上奔波,心里已經(jīng)不是滋味;況且,天也不作美,陰沉著臉,將牛毛細雨紛紛灑落下來,眼前迷蒙蒙的,春衫濕漉漉的。詩人啊,簡直要斷魂了!找個灑店避避雨,暖暖身,消消心頭的愁苦吧,可酒店在哪兒呢?
    詩人想著,便向路旁的牧童打聽。騎在牛背上的小牧童用手向遠處一指――哦,在那天滿杏花的村莊,一面酒店的幌子高高挑起,正在招攬行人呢!
    這一天正是清明佳節(jié)。詩人小杜,在行路中間,可巧遇上了雨。清明,雖然是柳綠花紅、春光明媚的時節(jié),可也是氣候容易發(fā)生變化的期間,常常趕上“鬧天氣”。遠在梁代,就有人記載過:在清明前兩天的寒食節(jié),往往有“疾風甚雨”。若是正趕在清明這天下雨,還有個專名叫作“潑火雨”。詩人杜牧遇上的,正是這樣一個日子。
    詩人用“紛紛”兩個字來形容那天的“潑火雨”,真是好極了。怎見得呢?“紛紛”,若是形容下雪,那該是大雪,所謂“紛紛揚揚,降下好一場大雪來”。但是臨到雨,情況卻正相反,那種叫人感到“紛紛”的,絕不是大雨,而是細雨。這細雨,也正就是春雨的特色。細雨紛紛,是那種“天街小雨潤如酥”樣的雨,它不同于夏天的如傾如注的暴雨,也和那種淅淅瀝瀝的秋雨絕不是一個味道。這“雨紛紛”,正抓住了清明“潑火雨”的精神,傳達了那種“做冷欺花,將煙困柳”的凄迷而又美麗的境界。
    關(guān)于清明節(jié)的經(jīng)典詩詞篇二:《清明即事》
    《清明即事》
    唐代:孟浩然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車聲上路合,柳色東城翠。
    花落草齊生,鶯飛蝶雙戲。
    空堂坐相憶,酌茗聊代醉。
    譯文:
    京城一年一度又是清明,人們的心里自然就起了憂愁思念。
    馬車聲在路上繁雜地響著,東城的郊外楊柳一片青翠。
    花開了草都長了出來,鳥兒在飛蝴蝶成雙成對在嬉戲。
    自己坐在空空的大堂里回憶往昔,以茶代酒,喝著聊著。
    注釋:
    帝里:京都。
    茗:茶。按,飲茶之風,似始盛于中唐以后,盛唐時尚不多見。
    鑒賞:
    京城一年一度又是清明,也許清明是一個普通的日子,然而漂泊在外的游子此刻的心中卻貯著一片愁楚。一開篇,全詩就置入了青灰的愁緒中,奠定了抒情狀物的基調(diào)。清明節(jié),唐人有游春訪勝、踏青戴柳、祭祀祖先的風俗,往往傾城而出。
    融融春光下詩人抒寫了無盡的感慨,個中滋味令人咀嚼不盡。詩人想入仕途卻又忐忑不安;欲走進無拘無束的大自然,卻又于心不甘。種種矛盾的情緒扭結(jié)在一起,寓情于景,寓情于境,自然而傳神地表達出詩人微妙、復雜的內(nèi)心世界。
    關(guān)于清明節(jié)的經(jīng)典詩詞篇三:《清明夜》
    《清明夜》
    唐代:白居易
    好風朧月清明夜,碧砌紅軒刺史家。
    獨繞回廊行復歇,遙聽弦管暗看花。
    譯文:
    清明節(jié)夜晚時,清風習習,月夜朦朧,用碧玉做成的欄桿和用紅色的磚砌成的墻是刺史的府宅。
    獨自步行在回旋的走廊中唱歌,遠遠的聽到弦聲,默默的欣賞花。
    注釋:
    ①清明夜:清明節(jié)的夜晚。清明,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在陽歷四月五日前后。舊俗當天有掃墓、踏青、插柳等活動。
    ②砌:臺階。
    ③獨:獨自。
    ④回廊:回旋的走廊。
    ⑤遙:遙遠,遠遠。
    ⑥看花:賞花。
    鑒賞:
    整首詩妙在未寫清明之夜的清冷,卻有它的自成一格,雖有清明,卻意在紙外,寫出懷春少女的幽情,一句“又是清明過了”,別有韻味,此詩取材,構(gòu)思都別具一格;此詩也展現(xiàn)了詩人留戀美景,深恐春天將去的微妙心理,但無一字直抒胸懷,而詩人惜春之意無疑自顯。
    關(guān)于清明節(jié)的經(jīng)典詩詞篇四:《清明日對酒》
    《清明日對酒》
    宋代:高翥
    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
    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
    日落狐貍眠冢上,夜歸兒女笑燈前。
    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譯文:
    清明這一天,南山北山到處都是忙于上墳祭掃的人群。焚燒的紙灰像白色的蝴蝶到處飛舞,凄慘地哭泣,如同杜鵑鳥哀啼時要吐出血來一般。黃昏時,靜寂的墳場一片荒涼,獨有狐貍躺在墳上睡覺,夜晚,上墳歸來的兒女們在燈前歡聲笑語。因此,人活著時有酒就應(yīng)當飲,有福就應(yīng)該享。人死之后,兒女們到墳前祭祀的酒哪有一滴流到過陰間呢?
    注釋:
    紛然:眾多繁忙的意思。
    九泉: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迷信人指陰間。
    鑒賞:
    就高翥這首詩而言,顯然是故作曠達無疑。你看,詩人尚在陽間,就已經(jīng)想到死后別人祭祀他的酒他一滴也嘗不到了,可見他對這個世界是何其留戀!老子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fā)狂”,由此可見欲望能使人喪失本我,漸成依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