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橋夜泊》是唐朝安史之亂后,詩人張繼途經(jīng)寒山寺時,寫下的一首羈旅詩。在這首詩中,詩人精確而細膩地講述了一個客船夜泊者對江南深秋夜景的觀察和感受,勾畫了月落烏啼、霜天寒夜、江楓漁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聲有色。此外,這首詩也將作者羈旅之思,家國之憂,以及身處亂世尚無歸宿的顧慮充分地表現(xiàn)出來,是寫愁的代表作。下面是分享的楓橋夜泊古詩帶拼音版翻譯。歡迎閱讀參考!
楓橋夜泊古詩帶拼音版翻譯
fēng qiáo yè bó
楓橋夜泊
zhāng jì
張繼
yuè luò wū tí shuāng mǎn tiān
月落烏啼霜滿天,
jiāng fēng yú huǒ duì chóu mián
江楓漁火對愁眠。
gū sū chéng wài hán shān sì
姑蘇城外寒山寺,
yè bàn zhōng shēng dào kè chuán
夜半鐘聲到客船。
翻譯/譯文
月亮已落下烏鴉啼叫寒氣滿天,對著江邊楓樹和漁火憂愁而眠。
姑蘇城外那寂寞清靜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鐘的聲音傳到了客船。
賞析/鑒賞
這首七絕以一愁字統(tǒng)起。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烏、滿天霜、江楓、漁火、不眠人,造成一種意韻濃郁的審美情境。后兩句意象疏宕:城、寺、船、鐘聲,是一種空靈曠遠的意境。江畔秋夜?jié)O火點點,羈旅客子臥聞靜夜鐘聲。所有景物的挑選都獨具慧眼:一靜一動、一明一暗、江邊岸上,景物的搭配與人物的心情達到了高度的默契與交融,共同形成了這個成為后世典范的藝術(shù)境界。
詩的首句,寫了午夜時分三種有密切關(guān)連的景象:月落、烏啼、霜滿天。上弦月升起得早,半夜時便已沉落下去,整個天宇只剩下一片灰蒙蒙的光影。樹上的棲烏大約是因為月落前后光線明暗的變化,被驚醒后發(fā)出幾聲啼鳴。月落夜深,繁霜暗凝。在幽暗靜謐的環(huán)境中,人對夜涼的感覺變得格外銳敏?!八獫M天”的描寫,并不符合自然景觀的實際(霜華在地而不在天),卻完全切合詩人的感受:深夜侵肌砭骨的寒意,從四面八方圍向詩人夜泊的小舟,使他感到身外的茫茫夜氣中正彌漫著滿天霜華。整個一句,月落寫所見,烏啼寫所聞,霜滿天寫所感,層次分明地體現(xiàn)出一個先后承接的時間過程和感覺過程。而這一切,又都和諧地統(tǒng)一于水鄉(xiāng)秋夜的幽寂清冷氛圍和羈旅者的孤孑清寥感受中。從這里可以看出詩人運思的細密。
此外,也有人認為第一句詩描寫的是清晨時的景象:烏臼鳥叫了,月亮下山了,天亮了,到處都是白花花的霜。而后三句采用倒敘方法,寫詩人整個夜晚都處于失眠狀態(tài)
詩的第二句接著描繪“楓橋夜泊”的特征景象和旅人的感受。在朦朧夜色中,江邊的樹只能看到一個模糊的輪廓,之所以徑稱“江楓”,也許是因楓橋這個地名引起的一種推想,或者是選用“江楓”這個意象給讀者以秋色秋意和離情羈思的暗示?!罢空拷馍嫌袟?,目極千里傷春心”,“青楓浦上不勝愁”,這些前人的詩句可以說明“江楓”這個詞語中所沉積的感情內(nèi)容和它給予人的聯(lián)想。透過霧氣茫茫的江面,可以看到星星點點的幾處“漁火”,由于周圍昏暗迷蒙背景的襯托,顯得特別引人注目,動人遐想。“江楓”與“漁火”,一靜一動,一暗一明,一江邊,一江上,景物的配搭組合頗見用心。寫到這里,才正面點出泊舟楓橋的旅人?!俺蠲摺保?dāng)指懷著旅愁躺在船上的旅人?!皩Τ蠲摺钡摹皩Α弊职恕鞍椤钡囊馓N,不過不象“伴”字外露。這里確有孤孑的旅人面對霜夜江楓漁火時縈繞的縷縷輕愁,但同時又隱含著對旅途幽美風(fēng)物的新鮮感受。
詩的前幅布景密度很大,十四個字寫了六種景象,后幅卻特別疏朗,兩句詩只寫了一件事:臥聞山寺夜鐘。這是因為,詩人在楓橋夜泊中所得到的最鮮明深刻、詩意美的感覺印象,就是這寒山寺的夜半鐘聲。月落烏啼、霜天寒夜、江楓漁火、孤舟客子等景象,固然已從各方面顯示出楓橋夜泊的特征,但還不足以盡傳它的神韻。在暗夜中,人的聽覺升居為對外界事物景象感受的首位。而靜夜鐘聲,給予人的印象又特別強烈。這樣,“夜半鐘聲”就不但襯托出了夜的靜謐,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永和清寥,而詩人臥聽疏鐘時的種種難以言傳的感受也就盡在不言中了。
這里似乎不能忽略“姑蘇城外寒山寺”。寒山寺在楓橋西一里,初建于梁代,唐初詩僧寒山曾住于此,因而得名。楓橋的詩意美,有了這所古剎,便帶上了歷史文化的色澤,而顯得更加豐富,動人遐想。因此,這寒山寺的“夜半鐘聲”也就仿佛回蕩著歷史的回聲,滲透著宗教的情思,而給人以一種古雅莊嚴(yán)之感了。詩人之所以用一句詩來點明鐘聲的出處,看來不為無因。有了寒山寺的夜半鐘聲這一筆,“楓橋夜泊”之神韻才得到最完美的表現(xiàn),這首詩便不再停留在單純的楓橋秋夜景物畫的水平上,而是創(chuàng)造出了情景交融的典型化藝術(shù)意境。夜半鐘的風(fēng)習(xí),雖早在《南史》中即有記載,但把它寫進詩里,成為詩歌意境的點眼,卻是張繼的創(chuàng)造。在張繼同時或以后,雖也有不少詩人描寫過夜半鐘,卻再也沒有達到過張繼的水平,更不用說借以創(chuàng)造出完整的藝術(shù)意境了。
擴展閱讀:張繼經(jīng)典古詩閱讀
1、郢州西樓吟
連山盡塞水縈回,山上戍門臨水開。
珠欄直下一百丈,日暖游鱗自相向。
昔人受險閉層城,今人復(fù)愛閑江清。
沙洲楓岸無來客,草綠花開山鳥鳴。
2、登丹陽樓
寒皋那可望,旅客又初還。
迢遞高樓上,蕭疏涼野間。
暮晴依遠水,秋興屬連山。
浮客時相見,霜雕朱翠顏。
3、春夜皇甫冉宅歡宴
流落時相見,悲歡共此情。
興因尊酒洽,愁為故人輕。
暗滴花垂露,斜輝月過城。
那知橫吹笛,江外作邊聲。
4、會稽秋晚奉呈于太守
寂寂訟庭幽,森森戟戶秋。
山光隱危堞,湖色上高樓。
禹穴探書罷,天臺作賦游。
云浮將越客,歲晚共淹留。
5、題嚴(yán)陵釣臺
舊隱人如在,清風(fēng)亦似秋。
客星沈夜壑,釣石俯春流。
鳥向喬枝聚,魚依淺瀨游。
古來芳餌下,誰是不吞鉤。
6、清明日自西午橋至瓜巖村有懷
晚霽龍門雨,春生汝穴風(fēng)。
鳥啼官路靜,花發(fā)毀垣空。
鳴玉慚時輩,垂絲學(xué)銜獺?
舊游人不見,惆悵洛城東。
7、洛陽作
洛陽天子縣,金谷石崇鄉(xiāng)。
草色侵官道,花枝出苑墻。
書成休逐客,賦罷遂為郎。
貧賤非吾事,西游思自強。
擴展閱讀:詩人張繼簡介
張繼是唐朝時期的人物,是一個知名的詩人,張繼的詩隨著時間的流逝留存作品甚少,在時間的長河中消亡了。張繼的詩讀起來朗朗上口,情感激越,不需雕琢事理雙切,對后世的影響較大。
張繼知識淵博,張繼在唐代的名聲并不大,不能稱為一流的詩人,張繼留存至今的作品共約40首,其主題均是贈別詩,紀(jì)實類偏多,而且均以五言律詩,七言絕句為主。張繼的詩語言自然簡單,沒有修飾雕琢之感。
張繼的詩主要是憂國憂民之感,將底層人民的生活進行了真實的反映,是一個人道主義的詩人。從詩中可以看出張繼那超脫的思想境界和人物性格,實乃一個有個性的詩人作家。
張繼在當(dāng)官的時候就病死在崗上,這個事情在劉長卿的詩中均有體現(xiàn),張繼為官期間,清廉正直,深受劉長卿的佩服。張繼死后沒多久,其妻子也去世了。張繼的一生中有一部名叫《張祠部詩集》廣為流傳,其中一首《楓橋夜泊》讓張繼名聲大噪,這首詩也被廣為傳閱和頌揚。
楓橋夜泊古詩帶拼音版翻譯
fēng qiáo yè bó
楓橋夜泊
zhāng jì
張繼
yuè luò wū tí shuāng mǎn tiān
月落烏啼霜滿天,
jiāng fēng yú huǒ duì chóu mián
江楓漁火對愁眠。
gū sū chéng wài hán shān sì
姑蘇城外寒山寺,
yè bàn zhōng shēng dào kè chuán
夜半鐘聲到客船。
翻譯/譯文
月亮已落下烏鴉啼叫寒氣滿天,對著江邊楓樹和漁火憂愁而眠。
姑蘇城外那寂寞清靜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鐘的聲音傳到了客船。
賞析/鑒賞
這首七絕以一愁字統(tǒng)起。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烏、滿天霜、江楓、漁火、不眠人,造成一種意韻濃郁的審美情境。后兩句意象疏宕:城、寺、船、鐘聲,是一種空靈曠遠的意境。江畔秋夜?jié)O火點點,羈旅客子臥聞靜夜鐘聲。所有景物的挑選都獨具慧眼:一靜一動、一明一暗、江邊岸上,景物的搭配與人物的心情達到了高度的默契與交融,共同形成了這個成為后世典范的藝術(shù)境界。
詩的首句,寫了午夜時分三種有密切關(guān)連的景象:月落、烏啼、霜滿天。上弦月升起得早,半夜時便已沉落下去,整個天宇只剩下一片灰蒙蒙的光影。樹上的棲烏大約是因為月落前后光線明暗的變化,被驚醒后發(fā)出幾聲啼鳴。月落夜深,繁霜暗凝。在幽暗靜謐的環(huán)境中,人對夜涼的感覺變得格外銳敏?!八獫M天”的描寫,并不符合自然景觀的實際(霜華在地而不在天),卻完全切合詩人的感受:深夜侵肌砭骨的寒意,從四面八方圍向詩人夜泊的小舟,使他感到身外的茫茫夜氣中正彌漫著滿天霜華。整個一句,月落寫所見,烏啼寫所聞,霜滿天寫所感,層次分明地體現(xiàn)出一個先后承接的時間過程和感覺過程。而這一切,又都和諧地統(tǒng)一于水鄉(xiāng)秋夜的幽寂清冷氛圍和羈旅者的孤孑清寥感受中。從這里可以看出詩人運思的細密。
此外,也有人認為第一句詩描寫的是清晨時的景象:烏臼鳥叫了,月亮下山了,天亮了,到處都是白花花的霜。而后三句采用倒敘方法,寫詩人整個夜晚都處于失眠狀態(tài)
詩的第二句接著描繪“楓橋夜泊”的特征景象和旅人的感受。在朦朧夜色中,江邊的樹只能看到一個模糊的輪廓,之所以徑稱“江楓”,也許是因楓橋這個地名引起的一種推想,或者是選用“江楓”這個意象給讀者以秋色秋意和離情羈思的暗示?!罢空拷馍嫌袟?,目極千里傷春心”,“青楓浦上不勝愁”,這些前人的詩句可以說明“江楓”這個詞語中所沉積的感情內(nèi)容和它給予人的聯(lián)想。透過霧氣茫茫的江面,可以看到星星點點的幾處“漁火”,由于周圍昏暗迷蒙背景的襯托,顯得特別引人注目,動人遐想。“江楓”與“漁火”,一靜一動,一暗一明,一江邊,一江上,景物的配搭組合頗見用心。寫到這里,才正面點出泊舟楓橋的旅人?!俺蠲摺保?dāng)指懷著旅愁躺在船上的旅人?!皩Τ蠲摺钡摹皩Α弊职恕鞍椤钡囊馓N,不過不象“伴”字外露。這里確有孤孑的旅人面對霜夜江楓漁火時縈繞的縷縷輕愁,但同時又隱含著對旅途幽美風(fēng)物的新鮮感受。
詩的前幅布景密度很大,十四個字寫了六種景象,后幅卻特別疏朗,兩句詩只寫了一件事:臥聞山寺夜鐘。這是因為,詩人在楓橋夜泊中所得到的最鮮明深刻、詩意美的感覺印象,就是這寒山寺的夜半鐘聲。月落烏啼、霜天寒夜、江楓漁火、孤舟客子等景象,固然已從各方面顯示出楓橋夜泊的特征,但還不足以盡傳它的神韻。在暗夜中,人的聽覺升居為對外界事物景象感受的首位。而靜夜鐘聲,給予人的印象又特別強烈。這樣,“夜半鐘聲”就不但襯托出了夜的靜謐,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永和清寥,而詩人臥聽疏鐘時的種種難以言傳的感受也就盡在不言中了。
這里似乎不能忽略“姑蘇城外寒山寺”。寒山寺在楓橋西一里,初建于梁代,唐初詩僧寒山曾住于此,因而得名。楓橋的詩意美,有了這所古剎,便帶上了歷史文化的色澤,而顯得更加豐富,動人遐想。因此,這寒山寺的“夜半鐘聲”也就仿佛回蕩著歷史的回聲,滲透著宗教的情思,而給人以一種古雅莊嚴(yán)之感了。詩人之所以用一句詩來點明鐘聲的出處,看來不為無因。有了寒山寺的夜半鐘聲這一筆,“楓橋夜泊”之神韻才得到最完美的表現(xiàn),這首詩便不再停留在單純的楓橋秋夜景物畫的水平上,而是創(chuàng)造出了情景交融的典型化藝術(shù)意境。夜半鐘的風(fēng)習(xí),雖早在《南史》中即有記載,但把它寫進詩里,成為詩歌意境的點眼,卻是張繼的創(chuàng)造。在張繼同時或以后,雖也有不少詩人描寫過夜半鐘,卻再也沒有達到過張繼的水平,更不用說借以創(chuàng)造出完整的藝術(shù)意境了。
擴展閱讀:張繼經(jīng)典古詩閱讀
1、郢州西樓吟
連山盡塞水縈回,山上戍門臨水開。
珠欄直下一百丈,日暖游鱗自相向。
昔人受險閉層城,今人復(fù)愛閑江清。
沙洲楓岸無來客,草綠花開山鳥鳴。
2、登丹陽樓
寒皋那可望,旅客又初還。
迢遞高樓上,蕭疏涼野間。
暮晴依遠水,秋興屬連山。
浮客時相見,霜雕朱翠顏。
3、春夜皇甫冉宅歡宴
流落時相見,悲歡共此情。
興因尊酒洽,愁為故人輕。
暗滴花垂露,斜輝月過城。
那知橫吹笛,江外作邊聲。
4、會稽秋晚奉呈于太守
寂寂訟庭幽,森森戟戶秋。
山光隱危堞,湖色上高樓。
禹穴探書罷,天臺作賦游。
云浮將越客,歲晚共淹留。
5、題嚴(yán)陵釣臺
舊隱人如在,清風(fēng)亦似秋。
客星沈夜壑,釣石俯春流。
鳥向喬枝聚,魚依淺瀨游。
古來芳餌下,誰是不吞鉤。
6、清明日自西午橋至瓜巖村有懷
晚霽龍門雨,春生汝穴風(fēng)。
鳥啼官路靜,花發(fā)毀垣空。
鳴玉慚時輩,垂絲學(xué)銜獺?
舊游人不見,惆悵洛城東。
7、洛陽作
洛陽天子縣,金谷石崇鄉(xiāng)。
草色侵官道,花枝出苑墻。
書成休逐客,賦罷遂為郎。
貧賤非吾事,西游思自強。
擴展閱讀:詩人張繼簡介
張繼是唐朝時期的人物,是一個知名的詩人,張繼的詩隨著時間的流逝留存作品甚少,在時間的長河中消亡了。張繼的詩讀起來朗朗上口,情感激越,不需雕琢事理雙切,對后世的影響較大。
張繼知識淵博,張繼在唐代的名聲并不大,不能稱為一流的詩人,張繼留存至今的作品共約40首,其主題均是贈別詩,紀(jì)實類偏多,而且均以五言律詩,七言絕句為主。張繼的詩語言自然簡單,沒有修飾雕琢之感。
張繼的詩主要是憂國憂民之感,將底層人民的生活進行了真實的反映,是一個人道主義的詩人。從詩中可以看出張繼那超脫的思想境界和人物性格,實乃一個有個性的詩人作家。
張繼在當(dāng)官的時候就病死在崗上,這個事情在劉長卿的詩中均有體現(xiàn),張繼為官期間,清廉正直,深受劉長卿的佩服。張繼死后沒多久,其妻子也去世了。張繼的一生中有一部名叫《張祠部詩集》廣為流傳,其中一首《楓橋夜泊》讓張繼名聲大噪,這首詩也被廣為傳閱和頌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