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春天的古詩詞及鑒賞四篇

字號:


    中國詩起源于先秦,鼎盛于唐代。中國詞起源于隋唐,流行于宋代。整理了相關(guān)內(nèi)容,快來看看吧!希望能幫助到你~更多相關(guān)訊息請關(guān)注!
    【篇一】描寫春天的古詩詞及鑒賞
    清平樂·春風依舊
    [宋代]趙令畤
    春風依舊,著意隋堤柳。
    搓得鵝兒黃欲就,天氣清明時候。
    去年紫陌青門,今宵雨魄云魂。
    斷送一生憔悴,只消幾個黃昏。
    注釋
    ①著意:著,顯露;顯著。意,情景。
    ②隋堤柳:指隋煬帝時在運河堤岸所植的楊柳。
    ③“搓得鵝兒黃欲就”:搓,用手掌來回揉摩,此處喻謂給柳樹染色;鵝兒黃,即鵝黃色‘就,成。
    ④紫陌:指京師郊外的路。
    ⑤青門:長安城的東南門系青色,俗稱青門。此指京城的城門。
    ⑥雨魄云魂:比喻作者的行蹤像雨中的魄、云中的魂一樣飄泊無定。
    作品譯文
    春風和往年一樣,十分關(guān)心隋堤上的楊柳;清明時節(jié)溫暖時分,它把柳枝兒揉搓成鵝兒黃的顏色。
    去年春天,我與你在京城的大道上,在城門外的隋堤上,一起流連;今夜,我卻只能在夢中和你化為云雨的魂魄相見。我如此的悲痛,只需要幾個夜晚,就會令我的一生憔悴不堪。
    趙令畤簡介
    趙令畤(1061~1134)初字景貺,蘇軾為之改字德麟,自號聊復翁。太祖次子燕王德昭﹝趙德昭﹞玄孫。元祐中簽書潁州公事,時蘇軾為知州,薦其才于朝。后坐元祐黨籍,被廢十年。紹興初,襲封安定郡王,遷寧遠軍承宣使。四年卒,贈開府儀同三司。著有《侯鯖錄》八卷,趙萬里為輯《聊復集》詞一卷。
    【篇二】描寫春天的古詩詞及鑒賞
    點絳唇·一夜東風
    [宋代]曾允元
    一夜東風,枕邊吹散愁多少。
    數(shù)聲啼鳥。
    夢轉(zhuǎn)紗窗曉。
    來是春初,去是春將老。
    長亭道。
    一般芳草。
    只有歸時好。
    注釋
    ①夢轉(zhuǎn):猶夢覺。
    ②長亭:古時十里一長亭,五里一短亭,為餞別、暫歇之處。
    評解
    此詞寫閨情。新穎別致,不落俗套。一夜東風,原應(yīng)羅愁織恨,而詞中卻說“枕邊吹散愁多少”;“來是春初,去是春將老”往往引起人們嘆春惜花,無限感傷,而詞中偏說“只有歸時好”。在即將結(jié)束羈旅生活、踏上歸程的征人眼中,長亭道上的芳草也在分享著他內(nèi)心的喜悅。全詞清麗婉約,情景交融。
    曾允元簡介
    曾允元字舜卿,號鷗江,元江西太和人,生平不詳。曾允元,宋代詞人,名作《水龍吟》流傳很廣;《詞綜》卷二八謂其字舜卿,疑將曾揆之字誤作允元之字?!对萏迷娾拧肪碇腥脒x其詞4首,《全宋詞》據(jù)以錄入。
    【篇三】描寫春天的古詩詞及鑒賞
    憶少年·飛花時節(jié)
    [清代]朱彝尊
    飛花時節(jié),垂楊巷陌,東風庭院。
    重簾尚如昔,但窺簾人遠。
    葉底歌鶯梁上燕,一聲聲伴人幽怨。
    相思了無益,悔當初相見。
    賞析
    此詞上片以三個四字句領(lǐng)起,利用時地景物的有機統(tǒng)一,簡潔地點出庭院深深、春意盎然,為尋訪戀人作了鋪墊,以無聲出意境。而重在寫景敘事,可以分為前三句、后二句兩個層次?!帮w花時節(jié),垂楊巷陌,東風庭院”三句交待自己重訪舊地的時間、地點及道路情況。時間是在暮春時分,其時春風吹拂,柳絮飛舞。詞人走過一條兩旁種有垂柳的小路,來到了心上人居住過的庭院。后兩句“重簾尚如昔,但窺簾人遠”為另一層次。詞人站在庭院里,只見一層層窗簾還像過去那樣懸垂著,可是再也見不到那窺簾的女子了。上句用一“尚”字,筆意由輕快而凝滯;下句著一“但”字,作大幅度轉(zhuǎn)折,加強了渴望與無望的反襯效果,濃化了詞人的孤獨感和失落感,不著“情”字,而哀怨之意畢出。
    下片緊承“窺簾人遠”的事實及由此引發(fā)的感慨著筆,進一步抒寫自己失落的情懷,以有聲見心緒。也分前后兩個層次,先是借景抒情,然后是直接抒情?!叭~底歌鶯梁上燕,一聲聲、伴人幽怨”,以歡樂的鶯聲、燕語反襯自己的“幽怨”之情。正當詞人站在庭院中,因“窺簾人遠”而惘然若失時,忽然聽到了林間傳來的黃鶯鳴叫聲,見到了正在粱間呢喃的燕子。鶯聲燕語本是美好春色的組成部分,足可供人賞心悅目,但在感傷的詞人聽來,鶯燕的啼鳴愈歡快,自己感受到的“幽怨”也就更為強烈、明顯?!鞍椤弊质蔷渲兄?,是由景及情的一個關(guān)鍵字。說鶯燕與人為伴,說鶯燕的鳴叫似在宣告人的歡快,都可以領(lǐng)會,但若要說鶯燕聲“伴人幽怨”,就會感到難以索解了。這里的“伴”字是一種“陌生化”的用法,如果對“幽怨”之情沒有特別強烈的切身體驗,是不可能體會到此“伴”字的應(yīng)用之妙的。下片的另一層次是作為結(jié)拍的最后兩旬——“相思了無益,悔當初相見”,直接抒情,收結(jié)全篇。與此前寓情于景的寫法不同,這兩句采用明白的語言,直接吐露自己的心聲,與“當初不合種相思”不謀而合。真是人同此心,心同此情,雖歷千百年而不易。一結(jié)雖作后悔語,卻非淺薄語。詞人之所以言“悔”,根本原因在于其愛之過深、思之太苦?!盎凇笔窃谄涫鼙M感情煎熬之后的一種自我解脫的方法,骨子里正反映了他的沉痛。
    全詞感情誠摯,從景物的描繪到出自肺腑的呼喚,情感漸漸升華,至最終達到高 潮,細味可以看到其中發(fā)展的脈絡(luò)。
    譯文
    又到了落花紛飛的時節(jié),就在垂楊掩映的街巷,東風吹拂著庭院。重重的簾幕一如往昔,但簾中窺望的人離我已遠。
    濃葉間仍聽見黃鶯婉轉(zhuǎn)歌唱,梁上依舊有燕語呢喃,一聲聲都有我的幽怨。相思全都徒然無益,后悔當初與之相見。
    注釋
    憶少年:詞牌名,又名“十二時”、“桃花曲”、“隴首山”,雙調(diào)四十六字,五仄韻。
    窺簾人遠:謂情人不在眼前。窺,窺探。
    評解
    這首小詞,宛轉(zhuǎn)曲折地描寫了春日懷人之情。作者把景與人融為一體。垂楊巷陌,東風庭院,又到飛花時節(jié)。重簾如昔,而窺簾人已遠,勾起了綿綿情思。歌鶯舞燕,更添幽怨。既是今日相思無益,悔當初不該相見。全詞工麗和婉,情思纏綿。
    朱彝尊簡介
    朱彝尊(1629~1709),清代詩人、詞人、學者、藏書家。字錫鬯,號竹垞,又號驅(qū)芳,晚號小長蘆釣魚師,又號金風亭長。漢族,秀水(今浙江嘉興市)人。康熙十八年(1679)舉博學鴻詞科,除檢討。二十二年(1683)入直南書房。曾參加纂修《明史》。博通經(jīng)史,詩與王士禎稱南北兩大宗。作詞風格清麗,為浙西詞派的,與陳維崧并稱朱陳。精于金石文史,購藏古籍圖書不遺余力,為清初藏書家之一。
    【篇四】描寫春天的古詩詞及鑒賞
    減字木蘭花·春月
    [宋代]蘇軾
    二月十五夜,與趙德麟小酌聚星堂春亭月午,搖蕩香醪光欲舞。
    步轉(zhuǎn)回廊,半落梅花婉婉香。
    輕煙薄霧,怎是少年行樂處。
    不似秋光,只與離人照斷腸。
    注釋
    1、春庭:春季的庭院。
    2、月午:指月亮升到天頂。陰歷十五日半夜。
    3、搖蕩香醪(láo):指月光下花香如陳釀的酒香在飄溢。香醪,美酒佳釀。
    4、光欲舞:梅花晃動引得月光不定,如同梅花在舞蹈。
    5、半落:微微低垂。
    6、婉娩(wǎnmiǎn):形容香味醇清和美。
    7、輕云薄霧:輕柔的云,薄薄的霧,喻月光柔美與梅花香飄。
    8、秋光:秋月。
    9、離人:離開家鄉(xiāng)與親人的人,這里指作者自己。
    白話譯文
    春夜的庭院中,月兒正在當空。銀光在搖蕩的美酒上閃爍不定,好似優(yōu)美的舞步。走過回廊,已經(jīng)半落的梅花發(fā)出陣陣幽香。
    那輕風吹拂薄霧籠罩的春月,總是照著少年行樂的地方。不像秋天的月光照著孤獨的遠行人,更備感凄涼。
    簡析
    皓月當空,與友人小酌堂前,梅香陣陣,月色溶溶,如此春宵,確是少年行樂的佳境;不像秋光那樣,只照著斷腸的離人。詞的意境宛如一杯醇酒,飲之令人欲醉。據(jù)《后山詩話》載,蘇公居潁,春夜對月。王夫人云春月可喜,秋月使人生愁。公謂此意前未及,遂作此詞云。
    蘇軾簡介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lǐng)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稱“蘇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善書,“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卷》《古木怪石圖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