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經(jīng)典民間故事文字版【五篇】

字號:

民間故事是從古至今一直流傳下來的故事傳說,從中我們可讀到中國古代流傳于民間那些人和事。下面是分享的中華經(jīng)典民間故事文字版【五篇】。歡迎閱讀參考!
    【篇一】中華經(jīng)典民間故事文字版
    從前沒有傘,出門行路不便當(dāng),碰到毒太陽,曬得要死;碰到大雨,淋得像落湯雞。
    魯班師娘看了,心里難過,對魯班師說:“人人都說你手藝好,出門人日曬雨淋的,你不能想個法子嗎?”
    魯班師答應(yīng)想辦法,師徒們一合計,就在路上造起了歇腳亭,十里一個亭子。亭子造好了,請魯班師娘來看,魯班說:“這法子不錯吧,又遮太陽,又好躲雨?!?BR>    魯班師娘看了搖搖頭:“歇歇腳是不錯,出門的人不能老登在亭子里不走啊!”
    本來,魯班師一團高興,聽這么一說,倒沒主意了。
    “你有好主意你去想,難不成要一步二個亭子嗎?”
    “一步一個亭子!”魯班師娘一聽,倒真有好主意了,她一點也不生氣:“好,我去試試看。”
    魯班師娘又仔細看看亭子,回到家里,用竹子做骨架,扎成個小亭子樣子,再糊上油紙。這東西輕輕巧巧的,架子又是活的,要用就撐開來,不用就收起來,這就是傘,做好了,魯班師娘撐著傘走到魯班師面前:“你看。這不是一步一個亭子嗎!”
    魯班一看,又驚又喜,連說:“佩服,佩服!”
    人從此就有了傘了。直到現(xiàn)在,傘的花樣多了,但撐開來,還是像個小小的亭子。
    【篇二】中華經(jīng)典民間故事文字版
    清末年間,滕縣有個名叫姚詩志的縣令。他清正廉明,愛民如子。這位縣令很有學(xué)問,寫得一手好字。據(jù)說他是坐著二把手來滕縣上任的。車子除了少量行李衣物外,全是書籍和字帖什么的。
    滕縣南門里有家賣粥的小市民,一天,五更頭,兩口子抬著粥缸子、碗架去擺攤兒賣粥。不巧,被一塊大石頭絆倒,摔爛了粥缸子和賣粥用的碗。小本營生,這一下,去了半個家當(dāng),兩口子就坐在地上哭起來。
    這天早晨,縣令姚詩志,出了公館,準(zhǔn)備到南門城外游逛,正好碰上賣粥的兩口子在痛哭。他看了看潑得滿地的粥和碎缸,又問了問賣粥的家境,就對賣粥的兩口子說:“這樣辦吧,你倆把這塊石頭抬到衙門里去,老爺我要審問這塊石頭,叫他賠你的粥缸子?!?BR>    賣粥的心里話:俺這就夠倒霉的啦,您這位大老爺還開個什么玩笑?!可不抬不行啊,縣太爺?shù)拿?,誰敢不聽!沒法,兩口子就順起扁擔(dān),用抬粥缸子的架,抬起那塊石頭,朝縣衙門走去。
    人們見賣粥的兩口子抬著塊石頭,跟在縣太爺后面,朝衙門里去,都感到很稀奇,有的說:“八成大老爺要審石頭,這一嘰咕,一街兩巷的人都跟著去看稀罕,呼啦一下子就擠滿了大堂前的院子?!?BR>    縣太爺命令衙役,看守好衙門口,只許進,不許出。然后,他就站在大堂前開了腔:“鄉(xiāng)親們,今天本縣令遇上這塊石頭絆了人,砸破了缸。害得賣粥的兩口子哭哭啼啼。本打算審審這塊頑石,估計它不會開口。可它畢竟引來了眾鄉(xiāng)親,這算它將功補過吧。沒說的,請大伙湊個份子,最少一文錢,多者不限,算是大伙周濟賣粥的夫婦吧?!?BR>    聽了縣太爺這番話,看熱鬧的人,紛紛掏錢捐獻,功夫不大,就湊了足足有二十多吊銅錢??h太爺讓看熱鬧的人走了以后,自己又拿來五兩散碎銀子,連同二十多吊銅錢,一起交給了賣粥的,說:“這足夠你的粥和粥缸子錢啦,回家去吧?!辟u粥的千恩萬謝回了家。
    從此,姚縣令為小民分憂的事,一直傳到今天。
    【篇三】中華經(jīng)典民間故事文字版
    話說張果老騎驢在趙州橋與魯班斗法后,沒有取得勝利,心中不快,覺得平原之地沒甚意思,遂生離去之意。
    躊躇間,偶然抬首,見西方日落處,一座高山魏峨的身影在云霞中若隱若現(xiàn),一股仙靈之氣直沖牛斗。張果老心中大喜,何不到此一游,以解心中之悶。遂撥轉(zhuǎn)驢頭,一路信驢由韁,向西而來。
    張果老正在驢身上打著瞌睡,忽然聽得驢“咯噔”一聲停下,把他驚醒,睜開仙目四望,不由大吃一驚:但見四周山峰直插云端,山下流水淙淙,鮮花滿地,鶯歌燕舞,真乃人間仙境也。
    面前擋住驢去路的是一座奇妙無比的山峰,山峰上端坐一老者,白眉白髯,面前擺一副圍棋殘局,旁邊還有四行字“此山是我開,此樹是我栽,要想從此過,留下老驢來”。
    張果老看罷,心中大怒,這老兒看上我的毛驢了,我還看上你這座山了呢!不就是一盤棋嗎?我還能輸?也不搭話,上前就和老者廝殺起來,但見這盤棋從晚殺到早,從早殺到晚,直殺得昏天黑地,日月無光。
    到底那老者棋高一籌,賣個破綻,張果老一子不慎,滿盤皆輸。那老者也不說話,上前解下驢韁繩就走。
    張果老情急之下,上前拽住驢尾巴,倆人前拉后扯,驢前后不能動,就定在了半空,化做了一座山峰,但張果老到底不能沒有驢,就從村里找了一只狗,把他的驢換下,從此這只狗就永遠留在了這座大山中。這只狗就是今天棋盤山南面的神犬峰。您要是想看,出了贊皇城往西走約五十里,那棋盤山神犬峰,還在那兒呢。
    原來這個和張果老下棋斗法的老者是道家的鼻祖鴻鈞道人。張果老丟了人,接受教訓(xùn),從此不再隨便和人斗法賭輸贏了。
    【篇四】中華經(jīng)典民間故事文字版
    蘇東坡要到杭州來做刺史了。這個消息一傳出,刺史衙門前面每一天都擠滿了人。老百姓想看一看蘇東坡上任的紅紙告示,聽一聽蘇東坡升堂的三聲號炮……但是,大家伸著脖子盼了好多天,還沒有盼到。
    這天,忽然有兩個人,又打又鬧地扭到衙門來,把那堂鼓擂得震天響,呼喊著要告狀。衙役出來吆喝道:“新老爺還沒上任哩,要打官司過兩天再來吧!”那兩個人正在火頭上,也不管衙役攔阻,硬要闖進衙門里去。這辰光,衙門照壁那邊轉(zhuǎn)出一頭小毛驢來。毛驢上騎著一個大漢,頭戴方巾,身穿道袍,紫銅色的面孔上長著一臉胳腮胡子。他嘴里說:“讓條路,讓條路!我來遲啦,我來遲啦!“小毛驢穿過人群,一向往衙門里走。衙役趕上去,想揪住毛驢尾巴,但已經(jīng)來不及,那人就一向闖進大堂上去了。
    大漢把毛驢拴在廊柱上,信步跨上大堂,在正中的虎座上坐上來。管衙門的二爺見他這副模樣,還當(dāng)是個瘋子,就跑過去喊道:“喂!這是虎坐呀,隨便坐上去要殺頭的哩!”
    大漢只顧哈哈笑:“哦,有這樣厲害呀!”
    管衙門的二爺說:“當(dāng)然厲害!虎座要帶金印子的人才能坐哩。”
    民間神話故事大全3篇民間神話故事大全3篇
    “這東西我也有一個?!贝鬂h從袋里摸出一顆亮閃閃的金印子,往案桌上一擱。管衙門的二爺見了,嚇得舌頭吐出三寸長,半天縮不進去。原先他就是新上任的刺史蘇東坡啊!
    蘇東坡沒來及貼告示,也沒來得及放號炮,一進衙門便坐堂,叫衙役放那兩個要告狀的人進來。他一拍驚堂木,問道:“你們兩個叫什么名字?誰是原告?”
    兩個人跪在堂下磕頭。一個說:“我是原告,叫李小乙?!绷硪粋€說:“我叫洪阿毛。”
    蘇東坡問:“李小乙,你告洪阿毛什么狀?”
    李小乙回答說:“我?guī)凸ご螂s積下十兩銀子,早兩個月借給洪阿毛做本錢。我和他原是要好的鄰居,講明不收利息;但我什么時候要用,他就什么時候還我。如今,我相中了一房媳婦,急等銀子娶親,他非但不還我銀子,還打我哩!”
    蘇東坡轉(zhuǎn)過來問洪阿毛:“你為啥欠債不還,還要打人?”
    洪阿毛急忙磕頭分辯:“大老爺呀,我是趕時令做小本生意的,借他那十兩銀子,早在立夏前就販成扇子了。沒想今年過了端午節(jié)天氣還很涼,人家身上都穿夾袍,誰來買我的扇子呀!這幾天又接連陰雨,扇子放在箱里都霉壞啦。我是實在沒有銀子還債呀,他就罵我、揪我,我一時在火上打了他一拳,這可不是存心打的呢!”
    蘇東坡在堂上皺皺眉頭,說:“李小乙娶親的事情要緊,洪阿毛就應(yīng)立刻還他十兩銀子?!?BR>    洪阿毛一聽,在堂下叫起苦來:“大老爺呀,我但是實在沒有銀子還債呀!”
    蘇東坡在堂上捋捋胡須,說:“洪阿毛做生意蝕了本,也實在很為難。李小乙娶親的銀子還得另想辦法?!?BR>    李小乙一聽,在堂下喊起屈來:“大老爺呀,我辛辛苦苦積下這十兩銀子可不容易呀!”
    蘇東坡笑了笑,說:“你們不用著急,現(xiàn)有洪阿毛立刻回家去拿二十把發(fā)霉的折扇給我,這場官司就算是兩清了。”
    洪阿毛高興極了,急忙爬起身,一溜煙奔回家去,拿來二十把白折扇交給蘇東坡。蘇東坡將折扇一把一把打開,攤在案桌上,磨濃墨,蘸飽筆,挑那霉印子大塊的,畫成假山盆景;揀那霉印小點的,畫成松竹梅歲寒三友,一歇歇辰光,二十把折扇全畫好了。他拿十把折扇給李小乙,對他說:“你娶親的十兩銀子就在這十把折扇上了。你把它拿到衙門口去,喊‘蘇東坡畫的畫,一兩銀子買一把’,立刻就能賣掉。”他又拿十把折扇給洪阿毛,對他說:“你也拿它到衙門口去賣,賣得十兩銀子當(dāng)本錢,去另做生意?!?BR>    兩個人接過扇子,心里似信非信;誰知剛剛跑到衙門口,只喊了兩聲,二十把折扇就一搶而空了。李小乙和洪阿毛每人捧著十兩白花花的銀子,歡天喜地的各自回家去了。
    人們都把蘇東坡“畫扇判案”的新鮮事到處傳頌,你傳我傳,一向到這天還有人在講呢。
    【篇五】中華經(jīng)典民間故事文字版
    上古時候,五谷和雜草長在一齊,藥物和百花開在一齊,哪些糧食能夠吃,哪些草藥能夠治病,誰也分不清。黎民百姓靠打獵過日子,天上的飛禽越打越少,地下的走獸越打越稀,人們就只好餓肚子。誰要生瘡害病,無醫(yī)無藥,不死也要脫層皮啊!
    老百姓的疾苦,神農(nóng)氏瞧在眼里,疼在心頭。怎樣給百姓充饑?怎樣為百姓治病?神農(nóng)苦思冥想了三天三夜,最后想出了一個辦法。
    第四天,他帶著一批臣民,從家鄉(xiāng)隨州歷山出發(fā),向西北大山走去。他們走哇,走哇,腿走腫了,腳起繭了,還是不停地走,整整走了七七四十九天,來到一個地方。只見高山一峰接一峰,峽谷一條連一條,山上長滿奇花異草,大老遠就聞到了香氣。神農(nóng)他們正往前走,突然從峽谷竄出來一群狼蟲虎豹,把他們團團圍住。神農(nóng)立刻讓臣民們揮舞神鞭,向野獸們打去。打走一批,又擁上來一批,一向打了七天七夜,才把野獸都趕跑了。那些虎豹蟒蛇身上被神鞭抽出一條條一塊塊傷痕,之后變成了皮上的斑紋。
    這時,臣民們說那里太險惡,勸神農(nóng)回去。神農(nóng)搖搖頭說:“不能回!黎民百姓餓了沒吃的,病了沒醫(yī)的,我們怎樣能回去呢!”他說著領(lǐng)頭進了峽谷,來到一座茫茫大山腳下。
    這山半截插在云彩里,四面是刀切崖,崖上掛著瀑布,長著青苔,溜光水滑,看來沒有登天的梯子是上不走的。臣民們又勸他算了吧,還是趁早回去。神農(nóng)搖搖頭:“不能回!黎民百姓餓了沒吃的,病了沒醫(yī)的,我們怎樣能回去呢!”他站在一個小石山上,對著高山,上望望,下看看,左瞅瞅,右瞄瞄,打主意,想辦法。之后,人們就把他站的這座小山峰叫“望農(nóng)亭”。然后,他看見幾只金絲猴,順著高懸的古藤和橫倒在崖腰的朽木,爬過來。神農(nóng)靈機一動,有了!他當(dāng)下把臣民們喊來,叫他們砍木桿,割藤條,靠著山崖搭成架子,一天搭上一層,從春天搭到夏天,從秋天搭到冬天,不管刮風(fēng)下雨,還是飛雪結(jié)冰,從來不停工。整整搭了一年,搭了三百六十層,才搭到山頂。傳說,之后人們蓋樓房用的腳手架,就是學(xué)習(xí)神農(nóng)的辦法。
    神農(nóng)帶著臣民,攀登木架,上了山頂了,嘿呀!山上真是花草的世界,紅的、綠的、白的、黃的,各色各樣,密密叢叢。神農(nóng)喜歡極了,他叫臣民們防著狼蟲虎豹,他親自采摘花草,放到嘴里嘗。為了在那里嘗百草,為老百姓找吃的,找醫(yī)藥,神農(nóng)就叫臣民在山上栽了幾排冷杉,當(dāng)做城墻防野獸,在墻內(nèi)蓋茅屋居住。之后,人們就把神農(nóng)住的地方叫“木城”。
    白天,他領(lǐng)著臣民到山上嘗百草,晚上,他叫臣民生起篝火,他就著火光把它詳細記載下來:哪些草是苦的,哪些熱,哪些涼,哪些能充饑,哪些能醫(yī)病,都寫得清清楚楚。
    有一次,他把一棵草放到嘴里一嘗,霎時天旋地轉(zhuǎn),一頭栽倒。臣民們慌忙扶他坐起,他明白自己中了毒,但是已經(jīng)不會說話了,只好用最后一點力氣,指著面前一棵紅亮亮的靈芝草,又指指自己的嘴巴。臣民們慌忙把那紅靈芝放到嘴里嚼嚼,喂到他嘴里。神農(nóng)吃了靈芝草,毒氣解了,頭不昏了,會說話了。從此,人們都說靈芝草能起死回生。臣民們擔(dān)心他這樣嘗草,太危險了,都勸他還是下山回去。他又搖搖頭說:“不能回!黎民百姓餓了沒吃的,病了沒醫(yī)的,我們怎樣能回去呢!”說罷,他又之后嘗百草。
    他嘗完一山花草,又到另一山去嘗,還是用木桿搭架的辦法,攀登上去。一向嘗了七七四十九天,踏遍了那里的山山嶺嶺。他嘗出了麥、稻、谷子、高粱能充饑,就叫臣民把種子帶回去,讓黎民百姓種植,這就是之后的五谷。他嘗出了三百六十五種草藥,寫成《神農(nóng)本草》,叫臣民帶回去,為天下百姓治病。
    神農(nóng)嘗完百草,為黎民百姓找到了充饑的五谷,醫(yī)病的草藥,來到回生寨,準(zhǔn)備下山回去。他放眼一望,遍山搭的木架不見了。原先,那些搭架的木桿,落地生根,淋雨吐芽,年深月久,竟然長成了一片茫茫林海。神農(nóng)正在為難,突然天空飛來一群白鶴,把他和護身的幾位臣民,接上天廷去了。從此,回生寨一年四季,香氣彌漫。
    為了紀念神農(nóng)嘗百草、造福人間的功績,老百姓就把這一片茫茫林海,取名為“神農(nóng)架”。把神農(nóng)升天的回生寨,改名為“留香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