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三年級語文《克隆》原文及教案

字號:

教案是教師為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根據(jù)課程標準,教學大綱和教科書要求及學生的實際情況,以課時或課題為單位,對教學內(nèi)容、教學步驟、教學方法等進行的具體設(shè)計和安排的一種實用性教學文書。以下是整理的小學三年級語文《克隆》原文及教案相關(guān)資料,希望幫助到您。
    1.小學三年級語文《克隆》原文
    “咩(miē)、咩、咩……”
    1997年2月,從英國的愛丁堡(bǎo)傳來了小綿(mián)羊的陣陣叫聲,這叫聲震驚了世界,人們都將注意力集中到了這里。
    這只名叫“多利”的小綿羊可不是一只普通的羊,它使人類(lèi)的一個夢想變成了現(xiàn)實。
    將一截(jié)柳枝插到泥土里,就能長出一棵柳樹;將蘋果樹上的一個芽嫁(jià)接到梨樹上,就能收獲到蘋果梨。植物的這一不用種子就能生長出來的奇特現(xiàn)象,引起了科學家的注意:動物界能不能也這樣呢?“多利”就是這項研究的成果。
    “多利”天生沒有爸爸和媽媽,它是利用一只羊身上的一個細胞復制出來的,并且與這只羊一模一樣。這完全打破了千古不變的自然規(guī)律。科學家把這種技術(shù)叫做“克隆”。
    如今,在科學家的努力下,這項研究有了新的進展,又出現(xiàn)了“克隆猴”、“克隆?!钡鹊?。在不久的將來,“克隆”技術(shù)必將在醫(yī)學上得到廣泛(fàn)運用,從而造福于人類。
    2.小學三年級語文《克隆》教案
    教學目標:
    1、從課文中了解克隆羊“多利”的來歷,體會科學的神奇。
    2、認識8個生字。
    教學重難點:從克隆羊的誕生,初步了解克隆技術(shù)。
    教學準備:掛圖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流程:
    一、搜集資料:
    克隆,是近年來的熱門話題,在報刊雜志、影視廣播、網(wǎng)絡中可以搜集到關(guān)于它的大量信息。事先讓學生掌握一些自己感興趣的克隆資料。
    二、助學課文
    1、閱讀課文,說說什么是克隆?
    2、聯(lián)系自己搜集的資料,說說什么是克?。?BR>    三、延伸拓展
    話題討論:假如我會克隆……
    要求:展開科學,合理的想象,圍繞一個意思把話清楚。
    四、同桌互查生字的識記情況。
    五、推薦作業(yè):
    小練筆:假如我會克隆……
    3.小學三年級語文《克隆》教案
    教材簡析
    《克隆》是“快樂讀書屋”中的一篇略讀課文。本文緊緊圍繞“科技”這一單元主題,采用倒敘的方式介紹了“克隆”的有關(guān)知識,使學生體會到科學的神奇,從而激發(fā)學生濃厚的閱讀興趣。
    設(shè)計理念
    語文課堂是彰顯學生主體地位的場所。略讀課文正是學生主體閱讀意識和閱讀行為全部釋放的好載體。因此,應準確把握略讀教學的尺度,以擴大學生的閱讀量為宗旨,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和獨立閱讀的能力。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了解克隆羊“多利”的來歷,初步了解克隆是怎么回事,體會科學的神奇。
    2.讓學生在“快樂讀書屋”中感受讀書的快樂,激發(fā)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
    3.認識8個生字。
    教學重、難點
    從克隆羊的誕生,初步了解克隆技術(shù),體會科學的神奇。
    教學準備
    圖片、收集有關(guān)克隆的資料。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shè)讀書情境
    1.(出示克隆羊“多利”的照片)同學們,你們見過這張圖片嗎?你對它了解多少?(學生結(jié)合課前收集的資料,介紹有關(guān)“多利”的情況。)
    2.是啊,這確實不是一只普通的綿羊,因為它沒有爸爸和媽媽,重要的是它的出生使人類的一個夢想變成了現(xiàn)實。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快樂讀書屋,來了解這一震驚世界的科技發(fā)明——克隆。(板書課題:克隆)
    (“克隆”一詞對三年級學生來說是比較陌生的,而克隆羊“多利”圖片的出示卻能喚醒學生的回憶,在與學生的對話中,引出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用知識本身的魅力激發(fā)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同桌互讀課文,檢查是否能正確、流利地把課文讀下來。
    3.指名讀文,思考:這篇課文主要寫了什么?
    (通過三種不同形式的讀,使學生在讀通課文的同時,對課文有初步的了解,在交流中使學生的概括表達能力得到發(fā)展。)
    三、精讀課文,理解感悟
    1.學習第5自然段,進一步了解“多利”的來歷,知道克隆是怎么回事。
    (1)輕聲朗讀第5自然段,邊讀邊畫出不懂的詞語。
    (2)匯報交流對詞語的理解,教師適時點撥。
    預設(shè):
    ①理解詞語“復制”。請同學們利用手中的工具書查一查這個詞語的意思。(學生查后匯報:依照原件制作成同樣的。)依據(jù)詞語的意思,想一想,生活中還有什么地方也用到了復制?(如:印刷、復印、錄音、錄像等。)
    ②解決詞語“克隆”。在理解了“復制”這個詞語的基礎(chǔ)上,引導學生結(jié)合課前收集的資料,進一步了解“克隆”是怎么回事,體會科學的神奇。
    2.齊讀第6自然段,了解“克隆”技術(shù)的重大意義。
    (在這里,把“復制”一詞作為一個重點來處理,是從理解文本的角度出發(fā),“復制”一詞所承載的是課文理解的重點和難點,這一鋪墊對理解“克隆”起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
    四、識字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識記生字,比一比誰記得快。
    2.檢查識記生字情況,出示卡片認讀,看一看誰記得牢。
    (通過用“比一比”“看一看”的形式,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內(nèi)識記生字,激發(fā)學生識記生字的興趣。)
    五、超越文本,拓展延伸
    1.科學是無比神奇的,它把人們看起來不可能實現(xiàn)的事次變成了現(xiàn)實,你知道顯微鏡和天文望遠鏡分別是怎樣發(fā)明的嗎?閱讀《小學語文閱讀資源》中《看門人的魔鏡》一文,思考:第一架顯微鏡是怎樣制作出來的?
    (同桌交流、指名匯報)
    2.現(xiàn)代科技的發(fā)展更是日新月異,它伴隨著我們的生活,為我們揭開一個個奧秘,促進了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就讓我們多讀書吧,然后把你的收獲告訴大家。
    (立足文本,超越文本,豐富文本內(nèi)涵,促進學生有效積累,深化主題,在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的同時,進一步讓學生感受科學的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