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鐘幼兒簡短童話小故事文字版

字號:

童話故事的主人公不管是動物、植物、還是沒生命的橡皮鉛筆,它們都能說,能笑,能思考問題,也就是把它們當人來寫,賦予它們?nèi)说男愿瘛M捓锿€包含了神奇的魔法、無盡的財富、兇惡的怪獸等元素,使故事能夠引人入勝,打動孩子的好奇心,豐富孩子的想象力。下面是整理分享的三分鐘幼兒簡短童話小故事文字版,歡迎閱讀與借鑒,希望你們會喜歡!
    【篇一】三分鐘幼兒簡短童話小故事文字版:熊和老虎
    小熊長大了,熊媽媽第一次讓它自己到外面去玩。
    小熊玩得可開心啦。眼前滿是色彩繽紛的鮮花,鳥兒啼鳴婉轉(zhuǎn)圓潤,藍天上的白云輕輕流動——太美啦。
    忽然,小熊聽到一聲吼叫。雖然沒見過老虎,但它早就聽過老虎的叫聲了。它嚇壞了,拔腿就往家里跑。
    好在離家不遠,小熊一會工夫就跑回家里。
    看著孩子驚慌失措的樣子,熊媽媽心疼地問它發(fā)生了什么事。
    “老虎,不遠的地方有一只老虎?!薄澳阍趺粗酪欢ㄊ抢匣?你看到啦?”
    “沒看見。我聽到一聲老虎叫,就立即跑回來了?!?BR>    “哦,孩子,你領(lǐng)媽媽一道去看看。聽到老虎的叫聲,不一定就有老虎。俗話說,眼見為實呀!”
    小熊領(lǐng)著媽媽回到了原處。就在這時,又傳來一聲虎叫。緊接著,眼前出現(xiàn)了一只小老虎,渾身斑紋,頭上清楚地印著個“王”字。
    小熊大氣也不敢出。熊媽媽仔細地觀察這只老虎,發(fā)現(xiàn)它除了皮毛像老虎外,走路的姿勢簡直和狼一模一樣。果然,熊媽媽發(fā)現(xiàn)了假老虎后腿下面夾著的狼尾巴。
    “原來是只狼,孩子,別怕!”熊媽媽走過去,只一掌下去,“老虎”就趴下了。揭開皮一看,地地道道的'一只狼。
    “媽媽,你不是說眼見為實嗎?”小熊睜大了疑惑的眼睛問媽媽。
    “孩子,眼見為實并沒有錯?!毙軏寢屆⒆拥念^,笑著說,“但是,
    【篇二】三分鐘幼兒簡短童話小故事文字版:螞蟻的恐懼
    有一個人,漫不經(jīng)心地將一盆水倒在地上,水很快向四周漫溢開去。地上有一棵小草被水沖起,浮在水面上猶如一葉小舟。小草上面正好有一只小螞蟻,它看到四面漫溢的水,不知道這水面到底有多闊,水底究竟有多深。螞蟻伏在草葉上嚇得驚慌失措,天啦,自己該從哪里逃生,這大水哪里有岸呢?完了,這下我全完了,螞蟻絕望了。
    還沒等螞蟻想清楚這一切,水已流完、干枯了,草倒伏在地上,螞蟻已看不到水了,只剩下一片還有些潮濕的地面。螞蟻連忙牽動著它那細小如絲的腿,急速地爬出“小舟”,于是,它很快就見到了它的那一群同伴。一見到同伴們,這只螞蟻忽然傷心起來,好像它經(jīng)歷了一場天大的劫難似的,它淚流滿面地向朋友們哭訴了它的經(jīng)歷。它泣不成聲地對朋友說:“我的朋友們呀,你們差一點就見不著我了。就在剛才那一瞬間,我差一點被那險惡的大水淹死了啊!”
    “是嗎?太可怕了!”眾螞蟻驚恐萬分,它們聽完那只“幸運”地活著回來的螞蟻的經(jīng)歷后,都難過萬分,一個個擦著眼淚。
    小小螞蟻哪里知道世界之大。你看,它們剛剛遇到一點水的危險,而此刻它們卻又爬到了大路邊,抬頭一看,前面正是足夠兩駕大車并行的四通八達的道路。而這一切,只不過就發(fā)生在低首抬頭之間呢。
    世界是廣闊的,那些眼光短淺、少見多怪的人其實是愚昧可笑的。
    【篇三】三分鐘幼兒簡短童話小故事文字版:駝背翁捕蟬
    孔子帶領(lǐng)學(xué)生去楚國采風。他們一行從樹林中走出來,看見一位駝背翁正在捕蟬。他拿著竹竿粘捕樹上的蟬就像在地上拾取東西一樣自如。
    “老先生捕蟬的技術(shù)真高超?!笨鬃庸Ь吹貙衔瘫硎痉Q贊后問:“您對捕蟬想必是有什么妙法吧?”
    “方法肯定是有的,我練捕蟬五、六個月后,在竿上壘放兩粒粘丸而不掉下,蟬便很少有逃脫的。如壘三粒粘丸仍不落地,蟬十有八九會捕住;如能將五粒粘九壘在竹竿上,捕蟬就會像在地上拾東西一樣簡單容易了?!辈断s翁說到此處捋捋胡須,嚴肅地對孔子的學(xué)生們傳授經(jīng)驗。他說:“捕蟬首先要學(xué)練站功和臂力。捕蟬時身體定在那里,要像豎立的樹樁那樣紋絲不動;竹竿從胳膊上伸出去,要像控制樹枝一樣不顫抖。另外,注意力高度集中,無論天大地廣,萬物繁多,在我心里只有蟬的翅膀,我專心致志,神情專一。精神到了這番境界,捕起蟬來,那還能不手到擒拿,得心應(yīng)手么?”
    大家聽完駝背老人捕蟬的經(jīng)驗之談,無不感慨萬分。孔子對身邊的弟子深有感觸地議論說:“神情專注,專心致志,才能出神入化、得心應(yīng)手。捕蟬老翁講的可是做人辦事的大道理啊!”
    駝背翁捕蟬的故事向我們昭示了一個真理:學(xué)好任何本領(lǐng)都需苦練扎實基本功,專心致志,日積月累,才能取得真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