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堅持備考的人生,很積極,很寶貴,很勵志。沖吧,努力吧!以下為整理的“2020中學教師資格證考試《教育知識》考點”,歡迎閱讀參考!更多相關訊息請關注!

【篇一】2020中學教師資格證考試《教育知識》考點
【內容簡介】
本章考查考生教育基礎知識與基本原理的掌程度,要求考生具有教育基本理論、義務教育、教育目的、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等基礎知識,能夠運用這些知識和理論分析、解決中學教育教學和中學生身心發(fā)展的實際問題。本章內容主要以單項選擇題、辨析題和材料分析題的形式進行考查。考生需重點掌握教育的涵義及構成要素、有關教育目的的理論,對于國內外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應重點識記。
第一節(jié)教育的產生與發(fā)展
【高頻考點提要】
1.教育的涵義;2.教育的屬性;3.教育的起源與發(fā)展。
【高頻考點速記】
一、教育的涵義
(一)教育一詞的由來
“教育”一詞早出現于《孟子·盡心上》。
(二)教育的慨念
教育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從廣義上說,凡是增進人的知識和技能、發(fā)展人的智力與體力、影響人的思想觀念的活動,都可以稱作教育。它包括社會教育、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狹義的教育則指以影響人的身心發(fā)展為直接目標的社會活動,主要指學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的社會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通過學校教育的工作,對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響,促使他們朝著期望方向變化的活動。
二、教育的構成要素及其關系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響是構成教育活動的基本要素。
三、教育的屬性
(一)教育的本質屬性
教育是一種有目的地培養(yǎng)人的社會活動。
(二)教育的社會屬性
1.教育具有永恒性
2.教育具有歷史性
3.教育具有相對獨立性
四、教育的起源與發(fā)展
(一)教育的起源
1.神話起源說
2.生物起源說
生物起源說代表人物有l(wèi)9世紀法國的利托爾諾,美國的桑代克,英國的沛西·能。生物起源說認為人類教育起源于動物界中各類動物的生存本能活動。
3.心理起源說
美國心理學家孟祿是心理起源論的代表人物,認為教育起源于兒童對成人無意識的模仿。
4.勞動起源說
勞動起源說的代表人物主要是前蘇聯米丁斯基、凱洛夫等,認為教育起源于勞動,起源于勞動過程中社會生產需要和人的發(fā)展需要的辯證統一。
(二)教育的發(fā)展歷程
1.原始社會的教育
原始社會的教育沒有階級性,教育活動在生產生活中進行。
2.古代社會的教育
古代社會的教育包括奴隸社會教育和封建社會教育兩個時期。
(1)奴隸社會教育
①中國
夏、商、西周:教育內容為“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
②西方古希臘教育
斯巴達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yǎng)體格強壯的武士。學習內容主要是“賽跑、跳躍、角力、擲鐵餅、投標槍”,稱之為“五項競技”。
雅典學習內容主要為讀、寫、算、音樂、文學、政治、哲學等方面。培養(yǎng)和諧發(fā)展的人是雅典教育的顯著特點。
(2)封建社會教育
①中國
《四書》、《五經》,特別是《四書》:《大學》、《論語》、《中庸》、《孟子》被作為教學的基本教材和科舉考試的依據。
②西方
西方封建社會,出現了兩種類型的教育:教會學校和騎士學校。
(3)古代學校教育的特征
①古代學校教育與生產勞動相脫離,具有非生產性。
②古代學校教育適應古代經濟與政治的發(fā)展,具有階級性;封建社會的學校還具有等級性。
③古代學校教育適應古代思想文化的發(fā)展,表現出道統性、專 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3.20世紀以后的教育
20世紀以后教育的新特點
第一,教育的終身化。
第二,教育的全民化。
第三,教育的民主化。
第四,教育的多元化。
第五,教育技術的現代化。
【篇二】2020中學教師資格證考試《教育知識》考點
【高頻考點提要】
1.教育學的研究對象及任務;2.教育學發(fā)展歷程中的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學記》、孔子、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昆體良、夸美紐斯、盧梭、康德、裴斯泰洛齊、洛克、赫爾巴特、杜威、陶行知。
【高頻考點速記】
一、教育學的研究對象及任務
教育學是以教育現象、教育問題為研究對象,不斷探索并揭示教育規(guī)律的一門社會科學。
教育問題是推動教育學發(fā)展的內在動力。
教育學的研究任務就是要闡明教育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揭示教育的基本規(guī)律,為教育理論工作者和實踐工作者提供理論支撐,為培養(yǎng)符合社會需要的人才服務。
二、教育學的發(fā)展
(一)教育學的萌芽階段
1.萌芽階段中國的教育思想
(1)《學記》
《學記》是中國古代、世界古代早的一篇專門論述教育、教學問題的論著。
主張:①“化民成俗,其必由學”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②“建國君民,教學為先”闡述了教育與政治的關系;③“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闡釋了啟發(fā)式教學;④“學不躐等”要求教學要遵循學生心理發(fā)展特點循序漸進。
(2)孔子
孔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論語》一書中。
2.萌芽階段西方的教育思想
(1)蘇格拉底
蘇格拉底以其雄辯和與青年智者的問答法,這種教學方法又稱為“產婆術”。
(2)柏拉圖
柏拉圖的教育思想集中體現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國》中。柏拉圖是“寓學習于游戲”的早提倡者。
(3)亞里士多德
亞里士多德是古希臘百科全書式的哲學家,在歷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則。
(4)昆體良
古代西方早的教育理論著作是古羅馬昆體良的《雄辯術原理》(又稱《論演說家教育》)。
(二)教育學的創(chuàng)立階段
17世紀以后,教育學的發(fā)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逐漸形成一門獨立的學科。創(chuàng)立階段的代表人物及教育思想主要有:
1.夸美紐斯
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被譽為“教育學之父”。1632年夸美紐斯發(fā)表的《大教學論》是教育學形成一門獨立學科的標志。他的主要觀點可以概括為:
第一,關于教學原則:他提出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發(fā)展的原則;
第二,關于教學制度:他早提出并系統論述班級授課制以及教學的原則、方法;
第三,關于教學思想:他提出要進行把廣泛的自然知識傳授給普通人的“泛智教育”。
2.盧梭
法國思想家盧梭的代表作是《愛彌兒》。盧梭倡導自然教育和兒童本位的教育觀。
3.康德
教育學作為一門課程在大學里講授,早始于康德。
4.裴斯泰洛齊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齊的教育代表作:《林哈德和葛篤德》。他的主要思想可以概括為:
第一,倡導自然主義教育思想;
第二,早提出“教育心理學化”的主張;
第三,提倡情感教育,愛的教育;
第四,西方教育第一位將“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這一思想付諸實踐的教育家。
5.洛克
英國哲學家洛克的主要思想可以概括為:
第一,提出“白板說”。
第二,主張紳士教育。
6.赫爾巴特
1806年,赫爾巴特的《普通教育學》的出版標志著規(guī)范教育學的建立。赫爾巴特被看做是傳統教育學的代表。
他的主要觀點可以概括為:
第一,他將倫 理學和心理學作為教育學的理論基礎,奠定了科學教育學的基礎;
第二,他強調教師的作用,強調教師的中心地位,形成了傳統教育教師中心、教材中心、課堂中心的三中心論;
第三,提出“四階段教學”理論;
第四,他提出了教育性教學原則。
7.杜威
美國教育家杜威和他的《民主主義與教育》是20世紀初實用主義教育學的代表人物和作品。作為現代教育的代言人,他的主要觀點可以概括為:
第一,新三中心論:“兒童中心(學生中心)”、“活動中心”、“經驗中心”;
第二,“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經驗的改造”;
第三,主張“在做中學”;
第四,學校即社會;
第五,提出五步教學法。
8.陶行知
陶行知,被毛澤東稱為“人民教育家”。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薄ⅰ敖虒W做合一”三大主張,生活教育理論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論核心。
(三)教育學的發(fā)展階段
1.馬克思主義教育學的形成與發(fā)展
(1)凱洛夫主編的《教育學》,總結前蘇聯20世紀20~30年代教育正反兩方面經驗,論述了全面發(fā)展的教育目的,對我國建國初期的教育有著廣泛影響。
(2)馬卡連柯著有《教育詩》、《論共產主義教育》,他在流浪兒和違法者的改造方面做出了杰出貢獻,其核心是集體主義教育思想。
(3)中國的楊賢江以李浩吾的化名,編寫了《新教育大綱》,這是我國第一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教育學著作。
2.現代教育理論的發(fā)展
(1)前蘇聯教育家贊科夫著有《教學與發(fā)展》,他的理論核心是“以好的教學效果使學生達到理想的發(fā)展水平”,提出了發(fā)展性教學理論的五條教學原則,即高難度、高速度、理論知識起主導作用、理解學習過程、使所有學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發(fā)展的原則。
(2)美國教育家布魯納著有《教學過程》,提出了結構主義教學理論;倡導發(fā)現教學法。
(3)瓦根舍因著有《范例教學原理》,創(chuàng)立了范例教學理論。
(4)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帕夫雷什中學》等著作中,系統論述了他的全面和諧教育思想。其著作被稱為“活的教育學”。
(5)布魯姆著有《教育目標分類學》,提出了掌握學習理論。
【篇三】2020中學教師資格證考試《教育知識》考點
【高頻考點提要】
1.教育的功能;2.教育與人口的關系;3.教育與社會生產力的關系;4.教育與社會政治經濟制度的關系;5.教育與精神文化的關系。
【高頻考點速記】
一、教育的功能
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動和系統對個體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所產生的各種影響和作用。
(一)個體發(fā)展功能和社會發(fā)展功能
(二)正向功能與負向功能
(三)顯性功能與隱性功能
二、教育與人口的相互關系
(一)人口對教育的制約和影響
1.人口數量影響教育的規(guī)模、結構和質量
2.人口質量影響教育質量
3.人口結構影響教育結構
4.人口流動對教育提出挑戰(zhàn)
(二)教育對人口再生產的作用
1.教育是使人口結構趨向合理化的手段之一
2.教育改善人口質量,提高民族素質
三、教育與社會生產力的相互關系
(一)生產力對教育具有制約作用
1.生產力的發(fā)展水平影響著教育目的的確定
2.生產力的發(fā)展水平制約著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的選擇
3.生產力水平決定教育的規(guī)模和速度
4.生產力的發(fā)展制約學校結構
5.生產力的發(fā)展制約著教學方法、手段和教學組織形式
(二)教育對生產力的促進作用
1.教育再生產勞動力
2.教育再生產科學知識
四、教育與社會政治經濟制度的相互關系
(一)政治經濟制度對教育的制約作用
1.政治經濟制度決定著教育目的的性質
2.政治經濟制度決定教育的領導權
3.政治經濟制度決定著受教育的權利
4.政治經濟制度影響部分教育內容
(二)教育對政治經濟制度的影響作用
1.教育培養(yǎng)合格的公民和各種政治人才。
2.教育是一種影響政治經濟制度的輿論力量。
【辨析題】教育可以改變政治經濟制度的發(fā)展方向。
【答案要點】此觀點是錯誤的。本題考查的是教育與政治經濟制度的關系。首先,政治經濟制度對教育具有制約作用,它決定著教育目的的性質、教育的領導權、受教育的權利、部分教育內容。其次,教育對政治經濟制度具有影響作用,但不能夠改變政治經濟制度的發(fā)展方向。
五、教育與精神文化的相互關系
(一)教育與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關系
文化對教育發(fā)展的制約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文化影響教育目的的確立。
第二,文化影響教育內容的選擇。
第三,文化影響教育教學方法的使用。
教育對文化發(fā)展的促進作用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教育具有篩選、整理、傳遞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第二,教育具有傳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第三,教育具有更新和創(chuàng)造文化的作用。
(二)教育與文化關系的特殊性
1.文化本身是一種教育力量
2.教育本身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
(三)學校文化
1.學校文化的概念
學校文化是指學校全體成員或部分成員習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學校文化的核心是學校各群體所具有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其中具決定作用的是思想觀念,特別是價值觀念。
2.校園文化
校園文化是學校文化的縮影,可以再細分成學校物質文化、學校組織和制度文化、學校精神文化等。
學校精神文化(觀念文化)是校園文化的核心。

【篇一】2020中學教師資格證考試《教育知識》考點
【內容簡介】
本章考查考生教育基礎知識與基本原理的掌程度,要求考生具有教育基本理論、義務教育、教育目的、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等基礎知識,能夠運用這些知識和理論分析、解決中學教育教學和中學生身心發(fā)展的實際問題。本章內容主要以單項選擇題、辨析題和材料分析題的形式進行考查。考生需重點掌握教育的涵義及構成要素、有關教育目的的理論,對于國內外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應重點識記。
第一節(jié)教育的產生與發(fā)展
【高頻考點提要】
1.教育的涵義;2.教育的屬性;3.教育的起源與發(fā)展。
【高頻考點速記】
一、教育的涵義
(一)教育一詞的由來
“教育”一詞早出現于《孟子·盡心上》。
(二)教育的慨念
教育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從廣義上說,凡是增進人的知識和技能、發(fā)展人的智力與體力、影響人的思想觀念的活動,都可以稱作教育。它包括社會教育、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狹義的教育則指以影響人的身心發(fā)展為直接目標的社會活動,主要指學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的社會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通過學校教育的工作,對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響,促使他們朝著期望方向變化的活動。
二、教育的構成要素及其關系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響是構成教育活動的基本要素。
三、教育的屬性
(一)教育的本質屬性
教育是一種有目的地培養(yǎng)人的社會活動。
(二)教育的社會屬性
1.教育具有永恒性
2.教育具有歷史性
3.教育具有相對獨立性
四、教育的起源與發(fā)展
(一)教育的起源
1.神話起源說
2.生物起源說
生物起源說代表人物有l(wèi)9世紀法國的利托爾諾,美國的桑代克,英國的沛西·能。生物起源說認為人類教育起源于動物界中各類動物的生存本能活動。
3.心理起源說
美國心理學家孟祿是心理起源論的代表人物,認為教育起源于兒童對成人無意識的模仿。
4.勞動起源說
勞動起源說的代表人物主要是前蘇聯米丁斯基、凱洛夫等,認為教育起源于勞動,起源于勞動過程中社會生產需要和人的發(fā)展需要的辯證統一。
(二)教育的發(fā)展歷程
1.原始社會的教育
原始社會的教育沒有階級性,教育活動在生產生活中進行。
2.古代社會的教育
古代社會的教育包括奴隸社會教育和封建社會教育兩個時期。
(1)奴隸社會教育
①中國
夏、商、西周:教育內容為“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
②西方古希臘教育
斯巴達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yǎng)體格強壯的武士。學習內容主要是“賽跑、跳躍、角力、擲鐵餅、投標槍”,稱之為“五項競技”。
雅典學習內容主要為讀、寫、算、音樂、文學、政治、哲學等方面。培養(yǎng)和諧發(fā)展的人是雅典教育的顯著特點。
(2)封建社會教育
①中國
《四書》、《五經》,特別是《四書》:《大學》、《論語》、《中庸》、《孟子》被作為教學的基本教材和科舉考試的依據。
②西方
西方封建社會,出現了兩種類型的教育:教會學校和騎士學校。
(3)古代學校教育的特征
①古代學校教育與生產勞動相脫離,具有非生產性。
②古代學校教育適應古代經濟與政治的發(fā)展,具有階級性;封建社會的學校還具有等級性。
③古代學校教育適應古代思想文化的發(fā)展,表現出道統性、專 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3.20世紀以后的教育
20世紀以后教育的新特點
第一,教育的終身化。
第二,教育的全民化。
第三,教育的民主化。
第四,教育的多元化。
第五,教育技術的現代化。
【篇二】2020中學教師資格證考試《教育知識》考點
【高頻考點提要】
1.教育學的研究對象及任務;2.教育學發(fā)展歷程中的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學記》、孔子、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昆體良、夸美紐斯、盧梭、康德、裴斯泰洛齊、洛克、赫爾巴特、杜威、陶行知。
【高頻考點速記】
一、教育學的研究對象及任務
教育學是以教育現象、教育問題為研究對象,不斷探索并揭示教育規(guī)律的一門社會科學。
教育問題是推動教育學發(fā)展的內在動力。
教育學的研究任務就是要闡明教育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揭示教育的基本規(guī)律,為教育理論工作者和實踐工作者提供理論支撐,為培養(yǎng)符合社會需要的人才服務。
二、教育學的發(fā)展
(一)教育學的萌芽階段
1.萌芽階段中國的教育思想
(1)《學記》
《學記》是中國古代、世界古代早的一篇專門論述教育、教學問題的論著。
主張:①“化民成俗,其必由學”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②“建國君民,教學為先”闡述了教育與政治的關系;③“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闡釋了啟發(fā)式教學;④“學不躐等”要求教學要遵循學生心理發(fā)展特點循序漸進。
(2)孔子
孔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論語》一書中。
2.萌芽階段西方的教育思想
(1)蘇格拉底
蘇格拉底以其雄辯和與青年智者的問答法,這種教學方法又稱為“產婆術”。
(2)柏拉圖
柏拉圖的教育思想集中體現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國》中。柏拉圖是“寓學習于游戲”的早提倡者。
(3)亞里士多德
亞里士多德是古希臘百科全書式的哲學家,在歷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則。
(4)昆體良
古代西方早的教育理論著作是古羅馬昆體良的《雄辯術原理》(又稱《論演說家教育》)。
(二)教育學的創(chuàng)立階段
17世紀以后,教育學的發(fā)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逐漸形成一門獨立的學科。創(chuàng)立階段的代表人物及教育思想主要有:
1.夸美紐斯
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被譽為“教育學之父”。1632年夸美紐斯發(fā)表的《大教學論》是教育學形成一門獨立學科的標志。他的主要觀點可以概括為:
第一,關于教學原則:他提出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發(fā)展的原則;
第二,關于教學制度:他早提出并系統論述班級授課制以及教學的原則、方法;
第三,關于教學思想:他提出要進行把廣泛的自然知識傳授給普通人的“泛智教育”。
2.盧梭
法國思想家盧梭的代表作是《愛彌兒》。盧梭倡導自然教育和兒童本位的教育觀。
3.康德
教育學作為一門課程在大學里講授,早始于康德。
4.裴斯泰洛齊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齊的教育代表作:《林哈德和葛篤德》。他的主要思想可以概括為:
第一,倡導自然主義教育思想;
第二,早提出“教育心理學化”的主張;
第三,提倡情感教育,愛的教育;
第四,西方教育第一位將“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這一思想付諸實踐的教育家。
5.洛克
英國哲學家洛克的主要思想可以概括為:
第一,提出“白板說”。
第二,主張紳士教育。
6.赫爾巴特
1806年,赫爾巴特的《普通教育學》的出版標志著規(guī)范教育學的建立。赫爾巴特被看做是傳統教育學的代表。
他的主要觀點可以概括為:
第一,他將倫 理學和心理學作為教育學的理論基礎,奠定了科學教育學的基礎;
第二,他強調教師的作用,強調教師的中心地位,形成了傳統教育教師中心、教材中心、課堂中心的三中心論;
第三,提出“四階段教學”理論;
第四,他提出了教育性教學原則。
7.杜威
美國教育家杜威和他的《民主主義與教育》是20世紀初實用主義教育學的代表人物和作品。作為現代教育的代言人,他的主要觀點可以概括為:
第一,新三中心論:“兒童中心(學生中心)”、“活動中心”、“經驗中心”;
第二,“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經驗的改造”;
第三,主張“在做中學”;
第四,學校即社會;
第五,提出五步教學法。
8.陶行知
陶行知,被毛澤東稱為“人民教育家”。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薄ⅰ敖虒W做合一”三大主張,生活教育理論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論核心。
(三)教育學的發(fā)展階段
1.馬克思主義教育學的形成與發(fā)展
(1)凱洛夫主編的《教育學》,總結前蘇聯20世紀20~30年代教育正反兩方面經驗,論述了全面發(fā)展的教育目的,對我國建國初期的教育有著廣泛影響。
(2)馬卡連柯著有《教育詩》、《論共產主義教育》,他在流浪兒和違法者的改造方面做出了杰出貢獻,其核心是集體主義教育思想。
(3)中國的楊賢江以李浩吾的化名,編寫了《新教育大綱》,這是我國第一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教育學著作。
2.現代教育理論的發(fā)展
(1)前蘇聯教育家贊科夫著有《教學與發(fā)展》,他的理論核心是“以好的教學效果使學生達到理想的發(fā)展水平”,提出了發(fā)展性教學理論的五條教學原則,即高難度、高速度、理論知識起主導作用、理解學習過程、使所有學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發(fā)展的原則。
(2)美國教育家布魯納著有《教學過程》,提出了結構主義教學理論;倡導發(fā)現教學法。
(3)瓦根舍因著有《范例教學原理》,創(chuàng)立了范例教學理論。
(4)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帕夫雷什中學》等著作中,系統論述了他的全面和諧教育思想。其著作被稱為“活的教育學”。
(5)布魯姆著有《教育目標分類學》,提出了掌握學習理論。
【篇三】2020中學教師資格證考試《教育知識》考點
【高頻考點提要】
1.教育的功能;2.教育與人口的關系;3.教育與社會生產力的關系;4.教育與社會政治經濟制度的關系;5.教育與精神文化的關系。
【高頻考點速記】
一、教育的功能
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動和系統對個體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所產生的各種影響和作用。
(一)個體發(fā)展功能和社會發(fā)展功能
(二)正向功能與負向功能
(三)顯性功能與隱性功能
二、教育與人口的相互關系
(一)人口對教育的制約和影響
1.人口數量影響教育的規(guī)模、結構和質量
2.人口質量影響教育質量
3.人口結構影響教育結構
4.人口流動對教育提出挑戰(zhàn)
(二)教育對人口再生產的作用
1.教育是使人口結構趨向合理化的手段之一
2.教育改善人口質量,提高民族素質
三、教育與社會生產力的相互關系
(一)生產力對教育具有制約作用
1.生產力的發(fā)展水平影響著教育目的的確定
2.生產力的發(fā)展水平制約著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的選擇
3.生產力水平決定教育的規(guī)模和速度
4.生產力的發(fā)展制約學校結構
5.生產力的發(fā)展制約著教學方法、手段和教學組織形式
(二)教育對生產力的促進作用
1.教育再生產勞動力
2.教育再生產科學知識
四、教育與社會政治經濟制度的相互關系
(一)政治經濟制度對教育的制約作用
1.政治經濟制度決定著教育目的的性質
2.政治經濟制度決定教育的領導權
3.政治經濟制度決定著受教育的權利
4.政治經濟制度影響部分教育內容
(二)教育對政治經濟制度的影響作用
1.教育培養(yǎng)合格的公民和各種政治人才。
2.教育是一種影響政治經濟制度的輿論力量。
【辨析題】教育可以改變政治經濟制度的發(fā)展方向。
【答案要點】此觀點是錯誤的。本題考查的是教育與政治經濟制度的關系。首先,政治經濟制度對教育具有制約作用,它決定著教育目的的性質、教育的領導權、受教育的權利、部分教育內容。其次,教育對政治經濟制度具有影響作用,但不能夠改變政治經濟制度的發(fā)展方向。
五、教育與精神文化的相互關系
(一)教育與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關系
文化對教育發(fā)展的制約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文化影響教育目的的確立。
第二,文化影響教育內容的選擇。
第三,文化影響教育教學方法的使用。
教育對文化發(fā)展的促進作用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教育具有篩選、整理、傳遞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第二,教育具有傳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第三,教育具有更新和創(chuàng)造文化的作用。
(二)教育與文化關系的特殊性
1.文化本身是一種教育力量
2.教育本身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
(三)學校文化
1.學校文化的概念
學校文化是指學校全體成員或部分成員習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學校文化的核心是學校各群體所具有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其中具決定作用的是思想觀念,特別是價值觀念。
2.校園文化
校園文化是學校文化的縮影,可以再細分成學校物質文化、學校組織和制度文化、學校精神文化等。
學校精神文化(觀念文化)是校園文化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