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一年級語文《大熊貓》原文、教案及教學反思

字號:

《大熊貓》是一篇說明文,第一自然段總寫大熊貓是一種可愛的吸引人的珍奇動物,后三個自然段分別從大熊貓的外形特征、生活習性兩個方面作具體的說明。字里行間滲透著對大熊貓的喜愛之情。以下是整理的小學一年級語文《大熊貓》原文、教案及教學反思相關資料,希望幫助到您。
    【篇一】小學一年級語文《大熊貓》原文
    我國有許多珍奇動物,可愛的要數(shù)大熊貓了。
    大熊貓的身子胖乎乎的,尾巴很短。頭和身子是白的,四肢是黑的。它頭上長著一對毛茸茸的黑耳朵,還有兩個圓圓的黑眼圈。
    大熊貓小的時候很活潑,喜歡爬上爬下。長大以后,不大愛活動,常常用爪子抱著頭,呼呼睡大覺。你去逗它,它會睜開眼睛看一看,然后又呼呼地睡覺。有時它也擺動著胖乎乎的身子,走來走去找東西吃。
    大熊貓喜歡吃新鮮的竹葉和竹筍。你看,它抱著竹子,吃得多香啊!
    【篇二】小學一年級語文《大熊貓》教案
    教材內(nèi)容:
    《大熊貓》是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語文S版)一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
    教材分析:
    這是一篇介紹大熊貓的文章。文中一共有四個自然段,課文語言淺顯易懂,描寫形象生動。通過介紹大熊貓的可愛外形,小的時候和長大后的不同生活習性,愛吃什么,以及大熊貓的珍貴和受歡迎,一只可愛的大熊貓形象躍然于紙上,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對大熊貓的喜愛之情,增強保護珍稀動物的意識。
    學生分析:
    1、大部分的學生雖然沒有親眼見過大熊貓,但是他們通過各種信息渠道,對大熊貓有一定的熟悉度。
    2、一年級的學生,雖然已有初步的認識事物的能力,對一些客觀的生活情景能進行簡單的表述。但是,那些僅僅是一些零碎的、不規(guī)范的語言。為了使他們正確理解和運用語言,在課堂上必須要努力創(chuàng)設直觀的教學情景,幫助他們學習、感悟、積累語言。
    設計理念:
    1、《語文課程標準》強調(diào):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讓學生與文本對話,是我們在新課程實驗中致力尋求的新理念,也是我們語文教學的至高追求。通過對話,讓每一位學生的個性都得到充分的張揚,讓他們享受學習語文的樂趣,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2、架設生活與教材聯(lián)系的橋梁,激發(fā)和調(diào)動學生的情感體驗,關注學生的內(nèi)心感受,注重培養(yǎng)學生對大自然的正確情感和態(tài)度。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理解課文內(nèi)容,了解大熊貓的外形特點和生活習性。
    2、能力目標:有感情朗讀全文。
    3、情感目標:體會大熊貓的可愛,激發(fā)愛護珍稀動物,保護大自然的情感。
    教學重點:
    了解大熊貓的外形特點和生活習性。有感情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
    有感情朗讀課文。體會大熊貓的可愛,激發(fā)保護珍稀動物,保護大自然的情感。
    教學準備:
    制作多媒體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景,激發(fā)興趣。
    1、教師引言:同學們,你們喜歡猜謎語嗎?今天老師給大家?guī)硪粋€謎語??凑l能猜出來。(出示課件)對,就是大熊貓。我國有許多珍奇動物,可愛的要數(shù)大熊貓了。
    2、播放大熊貓生活片斷。(出示課件)
    3、教師引言:你們喜歡大熊貓嗎?(喜歡)那么,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好好地認識大熊貓。(板書課題:大熊貓)請齊讀課題。
    二、引入情景,品讀感悟,理解課文。
    1、讓學生欣賞大熊貓的生活寫真。(出示課件)
    2、請學生說一說大熊貓的樣子。(出示課件)
    按照課件中的順序,讓學生逐一回答。(總結(jié)板書:樣子很可愛)
    3、指導朗讀課文第2自然段。
    (1)教師范讀。
    (2)指名讀,齊讀。
    4、教師引言:我們剛才通過圖片學習了第2自然段。下面我們來學習課文第3自然段。
    5、學習課文第3自然段。
    (1)教師引言:大熊貓那么可愛,那它平時又是怎樣生活的呢?請小朋友自讀課文第3自然段,看看大熊貓小時候和長大后的生活習性有什么不同?
    (2)指名說說:大熊貓小的時候和長大以后有什么不同的表現(xiàn)。
    教師相機出示課件:小時候——爬上爬下(板書:小時侯很活潑)
    長大——抱頭睡大覺(板書:長大愛睡覺)
    (3)欣賞大熊貓小時侯和睡覺的圖片。(出示課件)
    (4)指導朗讀
    6、寓學于練:(出示課件)
    讀一讀,說一說:
    大熊貓走來走去找東西吃,
    小鳥在風雨中__來__去,迷了路。
    小魚在水中__來__去做游戲。
    小狗在院子里__來__去,找骨頭吃。
    7、有感情朗讀第4自然段。
    (1)讓學生看大熊貓吃竹子的圖片。(出示課件)
    (2)教師引言:你知道大熊貓愛吃什么嗎?(竹葉,竹筍)
    教師相機出示課件:愛吃——竹葉、竹筍(板書:愛吃竹葉、竹筍)
    (3)教師引言:想想,我們該用怎樣的語氣和表情來朗讀第4自然段。指名讀第4自然段。
    8、指導朗讀課文第1自然段。
    (1)教師引言:大熊貓非??蓯?,而且,只有我們國家擁有。它屬于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稱為“國寶”。它那么珍貴,難怪在動物里成了吸引人,受歡迎的動物。
    (2)讓學生想想該用怎樣的語氣和表情來讀這一段。
    三、檢查詞語(出示課件)
    1、先指名讀出每個詞語。
    2、不同形式讀每個詞語。
    四、拓寬視野,情感升華。
    1、教師引言:今天我們通過學習,認識了大熊貓,下面我們再來欣賞一首關于大熊貓的歌曲。(出示課件)
    教師總結(jié)大熊貓的生活現(xiàn)狀。
    2、出示課件《拯救大熊貓倡議書》
    五、作業(yè)超市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畫一幅大熊貓的圖畫。
    3、模仿大熊貓的樣子。
    【篇三】小學一年級語文《大熊貓》教學反思
    《大熊貓》是一篇說明文,第一自然段總寫大熊貓是一種可愛的吸引人的珍奇動物,后三個自然段分別從大熊貓的外形特征、生活習性兩個方面作具體的說明。字里行間滲透著對大熊貓的喜愛之情。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教學伊始,我出示大熊貓的圖片,讓學生觀察大熊貓的外形,以此調(diào)動學生的熱情,為全文教學創(chuàng)設良好的“樂學”氛圍。
    二、以讀為本,以讀促講。新課程標準強調(diào):小學各階段都要重視朗讀。讀是學習語文的一扇窗口,也是感受語言,訓練語感的基本方式。所以,教學時,我運用了齊讀、指名讀、小組讀等形式,讓學生在讀書聲中感受大熊貓的可愛。
    三、引導感悟。教學時,我讓學生圖文結(jié)合,以及板書,生動再現(xiàn)了大熊貓的可愛的外形,以及它吃竹葉的可愛樣子,從而讓學生體會到大熊貓是許多珍奇動物中可愛的一個,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感悟。
    四、注重學生的詞語積累的訓練和課外知識的拓展延伸。在教學時,我指導學生運用文中疊詞對大熊貓的外形進行填空式的描述,讓學生感受大熊貓憨態(tài)可掬的樣子,以此強化學生的詞語積累的運用。同時在課外知識的延伸上:我讓學生收集大熊貓的資料或給大熊貓畫一幅畫,這樣既培養(yǎng)學生收集資料的能力,又激發(fā)學生的成就感。
    這節(jié)課,不足之處也還很多,如課堂氣氛不夠活躍,學生讀得不夠充分,不到位,精讀部分能讀懂,但感情還不夠投入,這些都待于今后加強指導,以達到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