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三年級語文《筷子的傳說》原文、教案及教學反思

字號:

《筷子的傳說》這篇課文是個民間傳說。課文介紹了傳說中中國人發(fā)明筷子的由來以及它的發(fā)展,還介紹了使用筷子的人數(shù)和區(qū)域。以下是整理的小學三年級語文《筷子的傳說》原文、教案及教學反思相關(guān)資料,希望幫助到您。
    1.小學三年級語文《筷子的傳說》原文
    筷子古稱箸,古籍《韓非子·喻老》載:"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怖。"紂王為商代末期的君主,可見早在公元前11世紀我國已出現(xiàn)象牙精工制造的筷子。也就是說,我國有史記載的用筷歷史已有3000多年。此外,民間關(guān)于筷子的傳說也不少,一說姜子牙受神鳥啟示發(fā)明絲竹筷,一說妲己為討紂王歡心而發(fā)明用玉簪作筷,還有大禹治水時為節(jié)約時間以樹枝撈取熱食而發(fā)明筷子的傳說。
    中國是筷箸的發(fā)源地,日本、朝鮮、韓國、越南等國的用箸習俗皆由中國傳入,我國乃世界用箸進餐國家和民族的母國,可是千百年來一日三餐筷不離手,習以為常,如今人們僅把它當成吃飯的工具,并未把這小小的筷子看作是我國四大發(fā)明之外的又一大發(fā)明。
    事實上,筷子的發(fā)明使用,對中華民族智慧的開發(fā)是有一定聯(lián)系的。盡管是一雙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筷子,但它能同時具有夾、撥、挑、扒、撮、撕等多種功能;而與看上去"動刀動槍"式的西方餐具相比,成雙成對的筷子又多一份"和為貴"的意韻。在民間,筷子被視為吉祥之物,出現(xiàn)在各民族的婚慶、喪葬等禮儀中。當我們仔細品味筷子的妙用時,更增添對祖先的崇拜之情。
    2.小學三年級語文《筷子的傳說》教案
    教學目標
    1、繼續(xù)學習給生字確定部首,初步學會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學會本課生字13個,區(qū)別“魚”與“漁”、“兩”與“倆”的用法;理解新詞19個。
    2、會按“誰生活在什么地方”的句式寫句子;知道頓號在句子中的作用。
    3、能正確朗讀課文,知道我們祖先發(fā)明筷子的時間,能復述關(guān)于筷子由來的傳說,了解世界上使用筷子的人數(shù)及其生活的主要區(qū)域。
    4、了解我國的悠久歷史。知道世界上有許多國家的人都喜歡用筷子吃飯,增強民族自豪感。
    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漢字部首的確定;頓號的用法。培養(yǎng)民族自豪感。
    2、教學難點:用自己的話說筷子的由來。
    教學準備
    筷子、磁帶、錄音機、字典、生字卡片
    教學安排
    2課時
    板書設計
    筷子的傳說
    快子:樹枝
    筷子:細竹
    種類繁多:玉石筷
    象牙筷
    金筷
    銀筷
    教學后記
    作為一種偉大的發(fā)明,作為祖國榮譽的介紹,4、5兩個在情感教育上有驚人的相似,但他們又是不同的,一個是史實,一個是傳說。因此在教學中,我就通過抓住對“傳說”一詞的理解,讓學生明白筷子發(fā)明的過程,并學會復述。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能為指定的生字確定部首,初步學會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學會本課生字,區(qū)分“魚”與“漁”,“兩”與“倆”的用法。
    2、知道并能復述關(guān)于筷子由來的傳說。
    教學過程
    一、揭題,理解“傳說”,教學“筷”。
    筷為什么是竹字頭?由此可見——
    二、初讀課文
    1、自讀,思考:傳說中第一雙筷子究竟是什么做的?是在什么時候發(fā)明的?
    2、反饋
    三、再讀課文,自學生字。
    1、默讀,劃出新詞。
    2、四人小組完成填空。
    筷,()結(jié)構(gòu),查()部,部首在()。
    燙,()結(jié)構(gòu),查()部,部首在()。
    嫌,()結(jié)構(gòu),查()部,部首在()。
    印,()結(jié)構(gòu),查()部,部首在()。
    3、小結(jié)
    上下結(jié)構(gòu)的字,部首有時在上,有時在下;左右結(jié)構(gòu)的字,部首有時在右,有時在左。
    四、練習用部首查字法查字。
    1、回顧部首查字法步驟。
    2、在字典中查到“嫌”,看看這個字有幾種意思。
    3、獨立查“印”,說說你是怎樣分步查到的。
    4、比賽:課作1
    五、鞏固部首查字法,區(qū)分形近字。
    1、區(qū)分“魚”與“漁”
    a、第一雙被稱為快子的筷子是誰發(fā)明的?
    b、漁夫的漁是什么意思?用部首查字法在字典中查出來。
    c、以捕魚為生的人叫——?!棒~”與“漁”意思不一樣。如果我們要查魚,該查什么部?
    d、小結(jié):大多數(shù)獨體字,本身就是部首,就查這個字,如“骨”“弓”等。
    2、區(qū)分“兩”與“倆”的不同用法。
    a、用部首查字法查“倆”,說說他的意思。
    b、“兩”和“倆”誰的使用范圍大?為什么?
    c、課文中“兩個漁夫”明明指人,為什么不用“倆”?
    六、課堂作業(yè)
    課作2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繼續(xù)練習用部首查字法查字,
    2、學習課文,了解筷子種類之多,使用之廣;學習頓號的用法。
    3、復述關(guān)于筷子由來的傳說,達成情感教學目標。
    教學過程
    一、復習
    聽寫詞語
    二、學習第1段
    1、自讀,說說這一段告訴我們什么?
    2、知道了筷子是中國人在三千年前就發(fā)明了,你有什么想法?
    三、學習第2段
    1、指名讀,說說筷子初為什么叫“快子”?
    2、用自己的話說說“快子”的由來。
    四、學習第3段,體會頓號的用法
    1、幫助漁夫很快喝完稀飯的快子,后來怎么被叫做筷子了?
    2、皇帝不用筷子,這說明什么?
    3、課文中提到的筷子你見過嗎?除了課文中講到的筷子,你還知道有什么筷子?
    4、讀后一句,體會頓號的用法。
    五、學習第4段
    1、讀第一句,說說這一句寫什么?
    2、讀第二句,進一步體會頓號的用法。
    a、他們是誰?
    b、這句話為什么要用上這么多頓號?
    c、課作5
    3、學習第三句。
    a、為什么要特別點一點“西方人”?
    b、這句話后面為什么要用感嘆號?
    c、你知道使用筷子有什么好處嗎?
    d、朗讀練習
    六、課堂練習
    1、朗讀全文,邊讀邊思考每段的意思。
    2、填空:課作3、5
    3、用“誰生活在什么地方”造句,完成課作4
    4、理解句子意思
    a、皇帝也學著用筷子吃飯。
    皇帝很謙虛。
    這句話說明筷子是老百姓先會使用。
    皇帝很愚蠢。
    b、全世界有14億人使用筷子。
    世界上使用筷子的不多。
    這句話說明世界上使用筷子的占大多數(shù)。
    筷子的流傳很廣。
    作業(yè)設計
    一、比一比,再組詞。
    快()倆()?。ǎ┲蓿ǎ~()導()周()?。ǎ?BR>    筷()兩()映()州()漁()異()綢()希()
    二、造句
    1、自豪——
    2、了不起——
    3.小學三年級語文《筷子的傳說》教學反思
    《筷子的傳說》這篇課文是個民間傳說。課文介紹了傳說中中國人發(fā)明筷子的由來以及它的發(fā)展,還介紹了使用筷子的人數(shù)和區(qū)域。
    一、導入
    筷子是我們生活中的必須品,我先由謎語引入:兄弟一樣長,出入都成雙,酸甜苦辣咸,他倆總先嘗。然后讓小朋友說說自己家用的是什么筷子,接著問他們想不想知道筷子是怎么來的,很自然的引入課題。課題中的“傳”是個多音字,與剛學過的《唐老鴨新傳》中的“傳”不同,對“傳說”一詞的理解,通過兩句句子進行比較:傳說三千年前,中國人發(fā)明了筷子。三千年前,中國人發(fā)明了筷子。讓學生說說這兩句句子的不同,學生能作淺層的理解,能講到“不一定是真實的”的意思。
    二、識字
    讓學生在朗讀課文的過程中識記生字,要求學生邊讀課文邊認讀生字,做到讀準字音。然后用好辦法記住生字,再從文中找到生字的好朋友(詞語),讀一讀。然后進行交流、分析,特別難的則描一描、認一認?!皞z”這個生字,在讀準字音的基礎上,用學過的生字(倆——兩)幫助學生進行生字的記憶。(查字典理解倆是兩個人的意思,后面不再跟數(shù)量詞,而兩是數(shù)詞,后面要跟量詞。
    生字“漁”,則通過與一條魚的“魚”進行比較,通過填空來加以區(qū)分識記:()夫劃著()船,打回來滿滿一船()。將課文生字組織在新的語段中,讓學生朗讀:傳說在三千年前,中國人發(fā)明了“筷子”。沒想到吧,這一偉大的發(fā)明卻和兩個漁夫有關(guān)。一天,他倆比賽吃飯,但是飯很燙,一個漁夫順手從河岸上折了兩根樹枝在碗里撥動,就這樣“筷子”發(fā)明了。這樣不僅鞏固了學生的閱讀,還在新的語境中使生字得到再次的強化。
    三、閱讀
    本課的2、3小節(jié)是課文的重點,介紹了筷子的發(fā)明這一傳說,在教學中我讓學生邊讀邊思,說一說筷子是怎樣發(fā)明的,“快子”又是怎樣變成“筷子”的,“筷子”有哪些品種,然后交流,讀了課文后你知道了什么?
    在學習后一節(jié)課文時,我問我們班美國籍的孩子任磊,美國人吃飯一般用什么?你們現(xiàn)在在家吃飯用什么?通過他的回答,孩子們知道了外國人(西方人吃飯習慣于刀叉并用,現(xiàn)在許多外國人都學著用筷子吃飯呢!用筷子吃飯不僅衛(wèi)生、雅觀、安全,而且有益健康,使手指更靈活,促進大腦發(fā)展。
    四、說話練習
    課文課后練習上有三幅插圖,你認為傘是怎樣發(fā)明的?我讓學生選一二幅圖,編個小故事,用人們發(fā)現(xiàn)(什么)可以(怎樣)。于是發(fā)明了。說說你認為傘是怎樣發(fā)明的?只要說得合理,就可以了。學生在語言實踐活動中,學著看懂圖片的意思,訓練了規(guī)范說話,發(fā)展了思維,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五、作業(yè)
    鼓勵學生回家找找有關(guān)發(fā)明的小故事,找到后先自己讀一讀,再推薦給同學們。這樣不僅可以提高自己的學習興趣,還可以增長知識,養(yǎng)成愛看書、愛學習的好習慣。
    這篇課文的多媒體配套光盤中有動畫,演示了兩個漁夫很偶然的發(fā)現(xiàn),多媒體動畫的運用,給學生創(chuàng)設了生動的故事情境,激發(fā)了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