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下冊歷史教學設計(4-6課)

字號:

歷史是客觀存在的,無論文學家們如何書寫歷史,歷史都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不可改變。準備了以下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篇一】七年級下冊歷史教學設計:第4課 科舉制的創(chuàng)立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⑴掌握科舉制度創(chuàng)立和完善的過程;
    ⑵了解與科舉制有關的進士、明經、殿試、狀元等相關歷史名稱和知識點。
    ⑶理解科舉制的創(chuàng)立對隋唐社會帶來的影響及對后世中國產生的巨大影響
    2、過程與方法:
    ⑴通過小組討論歸納,使學生認識到科舉制度是我國封建社會中央政權選拔各級官吏的一項重要制度,影響極為深遠,從而引導學生不斷探究,交流學習心得,培養(yǎng)合作意識。
    ⑵通過角色扮演,借助圖片、圖表、歷史文獻等輔助,再現歷史情景使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得到發(fā)揮,線索更加清晰,使學生真正走進課堂,產生歷史認同感,體驗學習的快樂。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的學習,讓學生認識到科舉制的創(chuàng)立有利于加強封建統(tǒng)治,對封建社會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教育事業(yè)產生了深遠影響。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科舉制創(chuàng)立和逐漸完善。
    2、難點:科舉制度的影響
    【教學方法】
    1、角色扮演,分組討論。
    2、師生互動,讓學生參與歷史教學,培養(yǎng)學生共同學習、合作的意識。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古人云:人生有四大喜事。那么是什么呢?久旱逢甘霖、他鄉(xiāng)遇故知、金榜題名時、洞房花燭夜。我們今天就談談其中的一件喜事那就是金榜題名時,提到金榜題名時,我們立馬就會想到考試,我們每個同學可謂是久經沙場的老將,我們知道考試是今天社會對人才的一種較為公平選拔方式。那我們知不知道在古代社會是如何選拔人才的呢?由此導入新課。
    二、講授新課
    (一)科舉制的誕生
    1、誕生的背景:魏晉時期按門第出身的九品中正制(科舉制創(chuàng)立前,土族制度和九品中正制是做高官的基本條件。也就是說要做高官必須同時具備①本人要出自高門權貴家庭。②還必須有地方官員和高門權貴推薦。沒有顯赫的家庭背景是不能做高官的。這樣選拔官吏的實權并沒有控制在朝廷手中。)
    2、科舉制在隋朝的誕生與哪兩位皇帝相關?分角色表演隋文帝、隋煬帝時期的讀書人,介紹自己所處時期的選官制度和形式,概括總結文帝和煬帝分別為科舉制誕生做了哪些貢獻?
    3、討論:科舉制的誕生的作用。教師總結科舉制與它的本質區(qū)別是:普通讀書人和貧窮人家的子弟可以自愿報名參加官府的考試,這樣就擴大了選官范圍,選官權力也就牢牢控制在中央手中。那么我們現在就來學習科舉制的創(chuàng)立。
    過渡:隋朝科舉制雖然規(guī)模不大,還不完善,但卻有著重要意義。那么,科舉制在唐朝是怎樣完善的?
    (二)科舉制的完善
    1、唐時科舉考試的科目以哪兩科重要?常設考試科目:秀才、明法、明書、明算、明字、三史科、開元禮科。以進士和明經科為重要。
    2、唐朝科舉制的完善與哪些皇帝有關?
    唐太宗時,擴充國學規(guī)模,擴進學舍,增加學員,考中進士第一名,稱狀元。
    武則天時,大力提倡科舉,舉行殿試,不僅有文舉還開設武舉。
    唐玄宗時,詩賦成為進士主要考試內容
    進士及第是一種高榮譽,人稱“登龍門”。新進科進士聚集在京城長安曲江參加國宴,在曲江垂簾觀看。高門權貴也云集于此挑選新科進士做女婿。新科進士們附詩抒情、春風得意。
    (過渡):我們現在學習了這么多,請大家討論一下科舉制對當時和后世及對整個世界文明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三、科舉制的影響
    (1)改善了用人制度,對社會發(fā)展有進步意義。
    A、科考形式是封建時代所可能采取的公平的人才選拔考試。
    B、他擴展了封建國家引進人才的社會層面,擴大了唐朝以后封建統(tǒng)治的階級基礎,為封建統(tǒng)治階級不斷注入新鮮血液。
    (2)促進了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
    (3)開創(chuàng)了整個社會讀書求學的良好風氣。
    詩賦取士,促進了唐詩和唐文化的發(fā)展,造就一批詩人,推動古文運動和傳奇小說發(fā)展,使唐文學達到很高水平。
    【篇二】七年級下冊歷史教學設計:第5課 “和同為一家”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和掌握吐蕃的社會發(fā)展及與唐朝的關系,了解回紇、粟末、南詔的社會生活及與唐朝的關系。
    2、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引導學生分析唐朝民族政策的特點、出現這種政策的原因及影響,培養(yǎng)學生歸納能力和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分析問題的能力。
    【重點和難點】
    重點是吐蕃的發(fā)展及唐朝與吐蕃的友好關系。難點是唐太宗的“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的態(tài)度。
    【教學過程】
    1、復習提問上節(jié)內容
    2、導入新課:
    歷中原地區(qū)的許多統(tǒng)治者與邊疆地區(qū)的少數民族矛盾重重。但在唐朝初期,卻有一位皇帝深深地贏得了北方各民族地擁戴。在這位皇帝生前,各族首領尊奉他為各族首領――“天可汗”,這位皇帝是誰?他為什么獲得各族的尊重?唐朝與哪些民族保持了怎樣的關系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5課。
    3、講授新課
    唐朝的哪兩位皇帝設立了管轄西域的機構?
    一、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
    1、吐蕃的風俗習慣
    (1)生活的地區(qū):青藏高原一帶。
    (2)生產:游牧為業(yè),有的以農耕為生。
    崇尚戰(zhàn)功,軍法很嚴,戰(zhàn)時前隊皆死,后隊方進。以戰(zhàn)死為榮,幾代都戰(zhàn)死的被視為高門大族。
    贊普——藏語,意為有權勢的君王,沿用為吐蕃國王的專稱。
    2、文成公主入吐蕃
    (1)介紹松贊干布。
    (2)學生思考并回答:文成公主與松贊干布和親有什么特殊的意義?
    ①維護了和平,增強了友誼
    ②密切了雙方經濟文化交流
    3、金城公主入吐蕃
    出示材料:
    “吐蕃贊普尺帶珠丹給唐朝皇帝的書信:外甥是先皇帝舅宿親,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樂?!?BR>    思考:為什么吐蕃贊普要自稱外甥,又說是先皇帝的舅宿親?因為金城公主嫁給尺帶珠丹,所以唐朝皇帝是他的岳父,他自稱為外甥;而他的前輩松贊干布曾娶文公主,所以唐朝皇帝又是尺帶珠丹的舅家。
    二、回紇、靺鞨、南詔的興起
    【篇三】七年級下冊歷史教學設計:第6課 對外友好往來
    【教學目標】
    1、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隋唐對外交往比較活躍的情況,包括日本派往中國的遣唐使與唐文化對日本產生的深遠影響、鑒真和尚東渡日本、隋唐與新羅的友好往來、唐玄奘西游取經等史實。
    2、通過講述隋唐時期我國同亞洲各國,特別是日本、新羅和天竺等國的友好往來情況,啟發(fā)學生思考唐朝與外國頻繁友好往來的主要原因,和這種友好交往對歷史發(fā)展產生的重大影響。
    3、通過討論鑒真六次東渡和玄奘歷時18年的西游和歷時19年的譯經生涯體現的奮斗精神,培養(yǎng)學生追求真知和奮斗的精神。
    【教學過程】
    導入:提問:《西游記》里,唐僧師徒到哪里取經?它就是“天竺”,相當于如今印度、尼泊爾等國。
    你知道這個故事發(fā)生在哪個朝代嗎?當時,唐朝除了同印度有交往以外,還有哪些國家呢?今天我就帶領大家一同去唐朝看一下與唐朝交往的國家還有哪些?(板書課題“對外友好往來”)
    根據《唐朝對外主要交通路線圖》,學生講解從哪些城市出發(fā),經過哪些路線,到達哪些國家:從洛陽、長安出發(fā)向西通過絲綢之路,可以到達天竺、波斯、拂熱、大食,向東可以到達新羅;從廣州出發(fā),走海路可以到達東南亞各國、天竺,遠可以到達波斯灣;從揚州出發(fā)可以到達日本。
    由此可見,唐朝對外交往相當頻繁,與唐朝有貿易往來的包括亞非歐七十多個國家。當時唐朝的都城長安,云集世界各國人士,成為世界性的大都市。
    下面我們先來了解唐朝與日本的友好往來的情況。
    一、唐朝與日本的友好往來
    由學生列舉唐朝與日本的來與往:
    1、遣唐使(同來的還有留學生和留學僧)
    想一想:遣唐使來唐的主要使命是什么?(學習唐朝的文化)從哪里可以反映出來?(遣唐使回國帶回大量的書籍可以反映出來)同時,使團對唐朝的贈品(珍珠、絹、琥珀、瑪瑙),和唐朝的回禮(高級絲織品、瓷器、樂器、文化典籍),實際是兩國之間的貿易。
    2、鑒真東渡
    (1)鑒真的六次東渡,可以說是歷盡磨難。第五次東渡時,鑒真剛出海就遇上了風暴,鑒真一行在海上漂流了14天,抵達海南島。在這次東渡中,先后有36名中日人員犧牲,而鑒真本人也因病雙目失明。鑒真仍支持不懈,終于在753年,東渡成功。
    (2)鑒真的六次東渡,傳為中日交往的一段美談。郭沫若稱贊鑒真東渡:“鑒真盲目航東海,一片精誠照太清。舍己為人傳道藝,唐風洋溢奈良城?!?BR>    學生解釋郭沫若贊美鑒真的詩句,并用事例說明。
    舍己為人傳道藝:鑒真把唐朝的建筑、醫(yī)藥等道藝傳到了日本。在鑒真主持設計建造的日本唐招提寺被日本視為“藝術明珠”,在唐招提寺內保存的鑒真坐像也被日本政府定為國寶。日本政府為什么要把鑒真坐像定為國寶?
    表明這坐像有極高的藝術價值;更重要的是,鑒真坐像是唐朝與日本友好往來的歷史見證,日本政府把它定為國寶,表示對鑒真的尊崇和對中日友誼的珍視。
    “唐風洋溢奈良城”――說明通過日本與唐朝頻繁的友好往來,唐朝文化對日本產生巨大的影響。
    3、唐朝文化對日本的影響
    (學生列舉唐朝文化對日本的影響)
    制度、建筑、錢幣和文字、茶道、服裝、坐姿。
    例如在建筑方面:(出示日本平城京和唐長安城的對比圖)兩幅圖有什么相似之處?說明唐朝文化對日本產生什么樣的影響?
    都有朱雀大街,把南城一分為二;都有西市、東市,商品貿易同居民區(qū)分開;都是街道布局整齊筆直如棋盤狀;都有皇帝的宮殿并都在城北中央。
    這說明日本建筑、城市建設與管理、經濟制度、皇權思想等從里到外,都滲透著唐朝的制度文化,留下唐朝的影子。
    影響:政治:日本效仿唐朝進行了政治改革,即大化改新,廢除了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
    文化:日本參照中國文字創(chuàng)立了日本文字。今天日文里還有中國字的影子。
    社會生活:日本的和服,茶道。
    建筑風格:東京都采用了洛陽宮殿的風格,西京都采用了長安的風格。
    宗教:鑒真東渡。
    總結:唐朝時,國力強盛、文化發(fā)達,日本與唐朝保持頻繁的友好往來,積極地學習唐朝的文化,促進了其自身的發(fā)展。
    下面我們來看看唐朝與新羅友好往來的情況。
    二、唐朝與新羅的關系
    在地圖上找到新羅的地理位置。
    新羅就是今天的朝鮮半島,新羅與中國毗鄰,所以兩者的貿易往來十分頻繁。新羅物產居唐朝進口的首位。新羅商人給唐朝帶來牛、馬、人參等,從唐朝帶回絲綢、茶葉、瓷器、藥材和書籍。
    同時唐朝文化對新羅的影響也很深遠。如韓國的國旗,韓國的國旗被稱為太極旗,是以儒教及道教的思想為基礎而繪制的;韓國的文字是在中文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的。
    剛才我們講了日本、新羅在與唐朝密切的友好往來中,學習唐朝的文化,促進了自身的發(fā)展。同時,唐朝也不忘學習其它民族的先進文化,充實自己。(學生舉例:朝鮮音樂傳入中國;玄奘西游取經。)
    三、玄奘西游
    說到玄奘,同學們肯定會聯想到《西游記》。你看過《西游記》嗎?誰來說說《西游記》的主要內容?其中唐僧是個什么樣的人呢?
    剛才大家談到的是在《西游記》中的故事,但在中國歷,唐僧玄奘確有其人,到西天取經也確有其事。
    做事應該堅持不懈,不畏困難,要有頑強的毅力和百折不回的精神,這樣才能實現自己的目標,也就是“有志者事竟成”。
    在我們?yōu)樽嫦鹊某删透械阶院赖耐瑫r,我們還應該看到,今天的中國正處于改革開放,經濟迅速發(fā)展時期,我們也應該像唐朝那樣,與各國友好往來,吸收先進文化,與世界同步發(fā)展,這樣,才能夠使我們的祖國更加繁榮富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