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離別的古詩賞析【五首】

字號:

唐宋詩詞中有大量描寫離別以及分離場景的作品,這和唐宋時期文人的氣質(zhì)以及獨特的歷史背景有關(guān)。下面是分享的描寫離別的古詩賞析【五首】。歡迎閱讀參考!
    1.描寫離別的古詩賞析
    送友人
    李白〔唐代〕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賞析
    這是一首情意深長的送別詩,作者通過送別環(huán)境的刻畫、氣氛的渲染,表達(dá)出依依惜別之意。
    首聯(lián)的“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交代出了告別的地點。詩人已經(jīng)送友人來到了城外,然而兩人仍然并肩緩轡,不愿分離。只見遠(yuǎn)處,青翠的山巒橫亙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繞城東潺潺流過。這兩句中“青山”對“白水”,“北郭”對“東城”,首聯(lián)即寫成工麗的對偶句,別開生面;而且“青”、“白”相間,色彩明麗?!皺M”字勾勒青山的靜姿,“繞”字描畫白水的動態(tài),用詞準(zhǔn)確而傳神。詩筆揮灑自如,描摹出一幅寥廓秀麗的圖景。未見“送別”二字,其筆端卻分明飽含著依依惜別之情。
    詩人借孤蓬來比喻友人的漂泊生涯,說:此地一別,離人就要象那隨風(fēng)飛舞的蓬草,飄到萬里之外去了。此聯(lián)從語意上看可視為流水對形式,即兩聯(lián)語義相承。但純從對的角度看不是工對,甚至可以說不“對”,它恰恰體現(xiàn)了李白“天然去雕飾”的詩風(fēng),也符合古人不以形式束縛內(nèi)容的看法。此聯(lián)出句“此地一為別”語意陡轉(zhuǎn),將上聯(lián)的詩情畫意扯破,有一股悲劇的感人力量。古人常以飛蓬、轉(zhuǎn)蓬、飄蓬喻飄泊生涯,因為二者都有屈從大自然、任它物調(diào)戲而不由自主的共同特征。所以,此句想到“蓬”的形象時十分沉重,有不忍之情,非道一聲珍重可比。太白集王琦注云:“浮云一往而無定跡,故以比游子之意;落日銜山而不遽去,故以比故人之情?!边@兩句詩表達(dá)了詩人對友人的深切關(guān)心,寫得流暢自然,感情真摯。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鳖i聯(lián)是說,浮云像游子一樣行蹤不定,夕陽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戀。
    頸聯(lián)寫得十分工整,詩人巧妙的用“浮云”、“落日”作比,來表明心意。天空中一抹白云隨風(fēng)飄浮,象征友人行蹤不定,任意東西;遠(yuǎn)處一輪紅彤彤的夕陽徐徐而下,似乎不忍遽然離開大地,隱喻詩人對朋友依依惜別的心情。在這山明水秀、紅日西照的背景下送別,特別令人感到難舍難分。這里既有景,又有情,情景交融,扣人心弦。
    中間兩聯(lián)切題,寫離別的深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尾聯(lián)是說,揮揮手從此分離,友人騎的那匹將要載他遠(yuǎn)行的馬蕭蕭長鳴,似乎不忍離去。
    尾聯(lián)兩句,情意更切。送君千里,終須一別?!皳]手”,是寫分離時的動作,那么內(nèi)心的感覺又如何呢?詩人沒有直說,只寫了“蕭蕭班馬鳴”的動人場景。這一句出自《詩經(jīng)·車攻》“蕭蕭馬鳴”。班馬,離群的馬。詩人和友人馬上揮手告別,頻頻致意。那兩匹馬仿佛懂得主人的心情,也不愿脫離同伴,臨別時禁不住蕭蕭長鳴,似有無限深情。馬猶如此,人何以堪!李白化用古典詩句,著一“班”字,便翻出新意,烘托出繾綣情義,可謂別具匠心。
    《送友人》為李白的名篇之一。這首送別詩寫得新穎別致,不落俗套。詩中青翠的山嶺,清澈的流水,火紅的落日,潔白的浮云,相互映襯,色彩璀璨,寓情于景。班馬長鳴,形象新鮮活潑。自然美和人情美交織在一起,寫得有聲有色,氣韻生動。詩的節(jié)奏明快,感情真摯熱誠而又豁達(dá)樂觀,毫無纏綿悱惻的哀傷情調(diào)。這正是評家深為贊賞的李白送別詩的特色。
    2.描寫離別的古詩賞析
    送別
    王維〔唐代〕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明年一作:年年)
    賞析
    全詩含蓄深厚,曲折別致,獨具匠心,耐人尋味。這首送別詩,不寫離亭餞別的依依不舍,卻更進(jìn)一層寫冀望別后重聚。這是超出一般送別詩的所在。開頭隱去送別情景,以“送罷”落筆,繼而寫別后回家寂寞之情更濃更稠,為望其再來的題意作了鋪墊,于是想到春草再綠自有定期,離人回歸卻難定。惜別之情,自在話外。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別運(yùn),高人一籌。
    詩的首句“山中相送罷”,在一開頭就告訴讀者相送已罷,把送行時的話別場面、惜別情懷,用一個看似毫無感情 色彩的“罷”字一筆帶過。這里,從相送到送罷,跳越了一段時間。而次句從白晝送走行人一下子寫到“日暮掩柴扉”,則又跳越了一段更長的時間。詩人在把生活接入詩篇時,剪去了在這段時間內(nèi)送行者的所感所想,都當(dāng)作暗場處理了。
    對離別有體驗的人都知道,行人將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種寂寞之感、悵惘之情往往在別后當(dāng)天的日暮時會變得更濃重、更稠密。在這離愁別恨最難排遣的時刻,要寫的東西也定必是千頭萬緒的;可是,詩只寫了一個“掩柴扉”的舉動。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時都要做的極其平常的事情,看似與白晝送別并無關(guān)連。而詩人卻把這本來互不關(guān)連的兩件事連在了一起,使這本來天天重復(fù)的行動顯示出與往日不同的意味,從而寓別情于行間,見離愁于字里。讀者自會從其中看到詩中人的寂寞神態(tài)、悵惘心情;同時也會想:繼日暮而來的是黑夜,在柴門關(guān)閉后又將何以打發(fā)這漫漫長夜呢?這句外留下的空白,更是使人低回想象于無窮的。
    “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從《楚辭·招隱士》“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句化來。但賦是因游子久去而嘆其不歸,這兩句詩則在與行人分手的當(dāng)天就惟恐其久去不歸。唐汝詢在《唐詩解》中概括這首詩的內(nèi)容為:“扉掩于暮,居人之離思方深;草綠有時,行人之歸期難必?!倍皻w期難必”,正是“離思方深”的一個原因?!皻w不歸”,作為一句問話,照說應(yīng)當(dāng)在相別之際向行人提出,這里卻讓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時才浮上居人的心頭,成了一個并沒有問出口的懸念。這樣,所寫的就不是一句送別時照例要講的話,而是“相送罷”后內(nèi)心深情的流露,說明詩中人一直到日暮還為離思所籠罩,雖然剛剛分手,已盼其早日歸來,又怕其久不歸來了。前面說,從相送到送罷,從“相送罷”到“掩柴扉”,中間跳越了兩段時間;這里,在送別當(dāng)天的日暮時就想到來年的春草綠,而問那時歸不歸,這又是從當(dāng)前跳到未來,跳越的時間就更長了。
    王維善于從生活中拾取看似平凡的素材,運(yùn)用樸素、自然的語言,來顯示深厚、真摯的感情,令人神遠(yuǎn)。這首《山中送別》詩就是這樣的。
    3.描寫離別的古詩賞析
    送別
    王之渙〔唐代〕
    楊柳東風(fēng)樹,青青夾御河。(東風(fēng)一作:東門)
    近來攀折苦,應(yīng)為別離多。
    賞析
    “楊柳東風(fēng)樹,青青夾御河?!睂懢埃粌H點明了送別的時間和地點,還渲染出濃厚的離別情緒。“東門”點名了送別的地點在長安青門,“青青”表明楊柳的顏色已經(jīng)很綠,表明時間是在暮春時節(jié)?!皸盍笔撬蛣e的代名詞,于是一見楊柳,就讓人想到離別。綠色的楊柳樹夾雜在御河兩岸,看似恬靜的環(huán)境反襯出詩人與友人離別的不舍。且首句是遠(yuǎn)望所見,第二句是近觀所見。在遠(yuǎn)與近的距離感中,詩人送友的踽踽長街的身影得以體現(xiàn),襯托出舍不得惜別卻又不得不分別的心情。
    “近來攀折苦,應(yīng)為別離多?!边@兩句是抒情,通過側(cè)面描寫出送別人多。一個“苦”字,既是攀折楊柳而不便之苦,也是離別的愁苦。至于詩人自己折了楊柳沒有卻只字未提,更襯托出了詩人的送別的深情。后兩句看似平淡,仔細(xì)咀嚼,意味深長,詩人折或者不折楊柳,內(nèi)心的悲楚恐怕都已到了無以復(fù)加的地步。
    這這首送別詩短小精悍,言淺意深,依依惜別之意,躍然紙上。縱觀全詩,字字未提送別卻字字點題,其中的描寫言簡意賅,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4.描寫離別的古詩賞析
    別離
    陸龜蒙〔唐代〕
    丈夫非無淚,不灑離別間。
    杖劍對尊酒,恥為游子顏。
    蝮蛇一螫手,壯士即解腕。
    所志在功名,離別何足嘆。
    鑒賞
    這首詩,敘離別而全無依依不舍的離愁別怨,寫得慷慨激昂,議論滔滔,形象豐滿,別具一格。
    “丈夫非無淚,不灑離別間”,下筆挺拔剛健,調(diào)子高昂,一掃送別詩的老套,生動地勾勒出主人公性格的堅強(qiáng)剛毅,真有一種“直疑高山墜石,不知其來,令人驚絕”(沈德潛《說詩晬語》卷上)的氣勢,給人以難忘的印象。
    “杖劍對尊酒,恥為游子顏”,彩筆濃墨描畫出大丈夫的壯偉形象。威武瀟酒,胸懷開闊,風(fēng)度不凡,氣宇軒昂,仿佛是壯士奔赴戰(zhàn)場前的杖劍壯別,充滿著豪情。
    頸聯(lián)運(yùn)用成語,描述大丈夫的人生觀?!膀笊唧郑瑝咽拷馔蟆?,本意是說,毒蛇咬手后,為了不讓蛇毒攻心而致死,壯士不惜把自己的手腕斬斷,以去患除毒,保全生命。作者在這里形象地體現(xiàn)出壯士為了事業(yè)的勝利和理想的實現(xiàn)而不畏艱險、不怕犧牲的大無畏精神。頸聯(lián)如此拓開,有力地烘托出尾聯(lián)揭示的中心思想。“所志在功名,離別何足嘆?!蔽猜?lián)兩句,總束前文,點明壯士懷抱強(qiáng)烈的建功立業(yè)的志向,為達(dá)此目的,甚至不惜“解腕”。那么,眼前的離別在他的心目中自然不算一回事了,根本不值得嘆息。
    此詩以議論為詩,由于詩中的議論充滿感情 色彩,“帶情韻以行”,所以寫得生動、鮮明、激昂、雄奇,給人以壯美的感受。
    5.描寫離別的古詩賞析
    送別
    駱賓王〔唐代〕
    寒更承夜永,涼夕向秋澄。
    離心何以贈,自有玉壺冰。
    賞析
    這首詩把離情表現(xiàn)得高潔純真,不似前人作品般悲切哀傷,此種手法少見于初唐詩歌。前兩句是寫長長的秋夜寒冷,渲染離別時難舍的氣氛。后兩句用“玉壺冰”表明心情,體現(xiàn)了兩位朋友之間坦誠相見的真正友誼。
    俗話說:君子之交淡如水。這并不是說君子把人與人之間的友誼看得比水還要淡,而是說:君子之間的友誼應(yīng)該像清澈見底的水一樣純潔。這首詩正體現(xiàn)了這種純潔的友誼。
    詩的前二句運(yùn)用了倒裝句法,先說“夜永"、“更寒”,然后再倒轉(zhuǎn)回去說:在秋高氣爽的秋日黃昏,他和一位朋友已經(jīng)促膝話別。這種章法的運(yùn)用,改變了按照時間的先后順序來敘述的方式,強(qiáng)調(diào)了“更寒”、“夜永”,突出了兩位摯友之間依依惜別的心情。收到了化平鋪直敘為起伏跌宕的藝術(shù)效果?!扒锍巍?、“夜永”巾的“澄”、“永”,不只是點明節(jié)序的特征與時間,而且也映帶出朋友之間的真誠相見與友誼長存;“涼夕”,“寒更”中的“涼”、“寒”也同樣是不只說明環(huán)境的“涼”、“寒”,而且顯示出一對朋友在臨別之際心緒不佳。倒裝、側(cè)重、心與境諧等藝術(shù)手法被詩人揉合在兩句詩中,顯示出詩人高超的藝術(shù)造詣。
    既然兩人的友誼是那樣的深長,在離別之際用什么贈給對方就值得思考了。“離心何以贈,自有玉壺冰”,這出人意表的兩句詩體現(xiàn)了兩位朋友之間坦誠相見的真正友誼。詩人贈給對方的,不是客套式的祝愿,而是一顆冰清玉潔的心。在這首詩中,詩人把自己的“離心”比作“玉壺冰”。其命意同于王勃的名句“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