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八年級上冊語文第二十一課《二章》教案及知識點

字號:

孟子宣揚“仁政”,早提出“民貴君輕”思想,被韓愈列為先秦儒家繼承孔子“道統(tǒng)”的人物,元朝追封為“亞圣”。以下是為大家精心整理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
    1.部編版八年級上冊語文第二十一課《<孟子>二章》教案:《富貴不能*》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了解孟子相關的文學常識。
    2、通過反復誦文章,培養(yǎng)文言語感。
    3、初步感知,疏通文意,理解內容并初步感知“大丈夫”。
    學習重點:反復誦讀文章,培養(yǎng)文言語感
    學習難點:初步感知理解“大丈夫”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在《煮酒論英雄》中,劉備謙恭的詢問曹操“誰才是真正的英雄”,兩人就此話題進行了討論。那么在戰(zhàn)國時期,同樣景春也謙恭的詢問孟子“什么是大丈夫?”并展開討論,那么,古往今來,提到“大丈夫”這個詞,出現(xiàn)在你腦海里的人物是誰?你的評判標準是什么呢?(學生自由回答觀點和想法)
    那么,這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來看看亞圣孟子心中對于“大丈夫”的標準是什么。(板書:富貴不能*)
    2、出示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PPT)
    二、審題辨體
    理解文章的標題《富貴不能*》確定文章的體裁:
    富:富裕  貴:顯貴,祿位高  富貴:舊指有錢財、有地位
    *:按古語正解,應譯為“過分”,即富貴權勢不能使自己的言語舉止過分,超越常理。另一種解為“迷惑”,即不受富貴權勢所迷惑,明道而行正。
    題解:由題目我們可以明確孟子的觀點和立場。
    這是一篇議論文,議論文三要素:論點,論據(jù),論證
    三、了解作者(PPT展示)
    1、出處(課下 注釋中,出處以及對于《孟子》的介紹)
    2、作者: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鄒人。戰(zhàn)國時期思想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被稱為“亞圣”,繼承了孔子的“仁、義、禮”并擴展了“智”。
    四、讀文識字
    1.快速瀏覽,自由朗讀(整體通讀文章,劃分停頓,注意字音)
    2.教師范讀,學生自我糾正讀音、停頓(強調“冠”和“女”的讀音)
    3.自由朗讀一遍,初步感知文章
    五、理解內容
    1.學生分小組研讀翻譯整篇文章
    參考書下 注釋,疏通文章大意。
    可以聯(lián)系上下文,借助小組內組長和其他組員的幫助。
    2.各組之間溝通交流本組不理解的內容
    3.四個小組分別翻譯一小段話,展示成果(教師引導補充個別知識點以及個別字的翻譯)
    六、探求中心
    按照文章的翻譯順序
    1.為什么公孫衍和張儀“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為什么他們有如此大的威力呢?因為他們是縱橫家,能夠左右諸侯,挑起國與國之間的戰(zhàn)爭。
    注意:“安居”的翻譯
    教師補充:
    縱橫家:
    看課下 注釋給到我們是三個人物,這三個人物有一個共同之處就是都是:縱橫家,那么什么是縱橫家呢?在這里給同學們解釋一下,《戰(zhàn)國策》中這樣形容縱橫家:“三寸之舌,強于百萬雄兵;一人之辯,重于九鼎之寶”,縱橫家能夠在時代里起到“雖一人之力,強于百萬之師”的作用。現(xiàn)在同學來猜測一下,什么是縱橫家?(學生自由回答)
    沒錯,縱橫家是戰(zhàn)國時期進行政治外交的一類人。
    2、總結第一段
    景春以張儀、公孫衍等縱橫家為例,向孟子請教關于“大丈夫”的定義和理解。在景春的眼里,像張儀和公孫衍這類縱橫家就是所謂的大丈夫,這也是對于縱橫家的一種肯定。
    同時也提出本文的中心論點:什么是大丈夫?
    3、再讀第一段
    4、“是焉得為大丈夫乎?”中“是”的翻譯
    5、“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中“順”的翻譯,以及什么是“妾婦之道”?
    古代女子有三從四德——“未嫁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
    “妾婦之道”的表現(xiàn)是什么?順從,在這里孟子用“妾婦之道”來比喻什么?比喻縱橫家的行為
    古人認為:妻道如臣道。臣對于君也應該順從,但順從的原則是以正義為標準,如果君行不義,臣就應該勸諫。妻子對丈夫也應該是這樣的,“和而不同”。那么這里面的“妾婦之道”的本質是指在權、利面前無原則的行為,如張儀等人,知識順從秦王的意,就好像以前的太監(jiān),婢女之類的,一味順從,沒有原則。
    那么這里,孟子對于公孫衍和張儀這樣的縱橫家是持什么態(tài)度的?(挖苦、深惡痛絕)
    6、接下來,孟子就對“大丈夫”展開了論述,論述了稱的上“大丈夫”的人具備的條件?
    注意:“得”和“志”的翻譯,以及使動用法的翻譯
    大丈夫應該擁有“仁、義、禮”
    要有“得志和不得志”的立身處世的態(tài)度
    做到“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7、比較一下:“妾婦之道”和“大丈夫之道”
    大丈夫之道:表現(xiàn)為“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其本質是對內心的“仁、義、禮”的堅守
    一如儒家所倡導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8、再讀文章,體會孟子的觀點
    七、布置作業(yè)
    這是一篇議論文,課下小組用議論文的角度分析文章的結構,找出孟子運用的論證方法。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小組互助學習,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氣度
    2、以客觀的眼光看待經(jīng)典,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3、從議論文角度分析文章結構,找出孟子運用的論證方法
    學習重點:理解本文意思,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氣度
    學習難點:以客觀的眼光看待經(jīng)典,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提問上節(jié)課所學內容:大丈夫之道
    二、理清思路:
    1.景春認為公孫衍和張儀是大丈夫的理由是什么?
    “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景春從權勢、地位的角度來衡量:公孫衍、張儀身居高位,權傾天下,舉手投足間便可以左右諸侯??芍^威風十足,這樣的人物自然可稱得上大丈夫。
    文章第一自然段用景春的話提出論題(論點),為下文孟子的辯駁樹靶子
    2.接下來孟子針鋒相對,進行反問:這哪算是大丈夫呢?此語振聾發(fā)聵,直接表明態(tài)度駁斥對方
    3.孟子否定公孫衍、張儀是大丈夫的理由是什么?
    孟子認為公孫衍、張儀之流靠搖唇鼓舌、曲意順從往上爬,奉行的是“妾婦之道”,其行為不合道義,哪里談得上大丈夫?
    4.孟子在闡述“妾婦之道”的過程中,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
    舉例、類比、反面論證
    5.孟子認為怎樣才是真正的大丈夫?在論述過程中,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比喻論證、對比論證
    三、教師總結
    1.每個人的心目中都有自己大丈夫的標準,肯定珍藏著許多大丈夫的名字。談談你所了解的大丈夫形象。請舉例說明。
    富貴不能*——關羽、文天祥、方志敏。
    貧賤不能移——陶淵明、杜甫、朱自清。
    威武不能屈——顏真卿、聞一多、劉胡蘭。
    2.“大丈夫”就我們現(xiàn)在而言,可以翻譯成頂天立地的人?,F(xiàn)在的社會環(huán)境不一樣,不是說大丈夫就只要求男生。雖然我們都性格不同,但正確的事,也就是“大道”是一樣的。
    3.主旨
    “大丈夫”不在于性別,而是他的高尚的道德品質。不論什么時候,我們都要做正確的事,起到引領別人的作用。不要浮躁,做人要這樣做,要時刻提醒自己。
    四、讀讀背背
    開展5分鐘競賽,開始背得多,背得快。
    2.部編版八年級上冊語文第二十一課《<孟子>二章》教案:《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教學目標:
    1)理解詞語舉、空乏、拂、所以、曾益、恒過、作、征、喻、恒的含義。
    2)學習古人說理論證的方法,品味對比、排比等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
    3)理解“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含義,從中得到教益,增強憂患意識。
    教學難點:
    1)學習古人說理論證的方法,品味對比、排比等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
    3)理解“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含義,從中得到教益,增強憂患意識。
    教學時數(shù):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教時
    一、導入新課:
    大家都熟悉“臥薪嘗膽”的故事吧。越王勾踐在患難中矢志不渝,終于打敗了吳國,重振越國;然而在此以后,“越王勾踐破吳歸,戰(zhàn)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沉溺于安樂中的越王重蹈覆轍。越王勾踐的經(jīng)歷給我們什么樣的啟示呢?
    二、資料簡介:
    孟子與《孟子》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鄒人,是孔子之孫孔僅的再傳弟子。游說于齊梁之間,沒有被重用,退而與其門徒公孫丑、萬章等著書立說。繼承孔子的'學說,兼言仁和義,提出“仁政”的口號,主張恢復“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時又主張“民為貴”君為輕”,稱暴君為“一夫”,認為人性本善,強調養(yǎng)心、存心等內心修養(yǎng)的工夫,成為宋代理學家心性學之本。宋元以后,地位日尊,元至順元年封為鄒國亞圣公,明嘉靖九年定為“亞圣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僅次于孔子。思想事跡大都見于《孟子》一書。
    《孟子》文章向來以雄辯著稱。讀孟子文,令人感到氣勢磅礴,感情激越,銳不可當。出于對當時執(zhí)政者貪婪殘 暴行徑的憤慨,對掙扎在苦難中人民的同情,對別家學說的敵視,對貫徹自己.主張的強烈愿望,以及那種“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的救世責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剛厲、理直氣壯。他又善于運用各種驅誘論敵就范的手法,加上文辭鋪張揚厲,時露尖刻,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筆鋒咄咄逼人。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出停頓,讀出抑揚頓挫的氣勢和美感。
    2、學生齊讀課文。
    3、學生個別朗讀課文。
    投影顯示:
    讀準下面加點字的讀音:
    畎畝(?。「嫡f( ) 膠鬲(?。⌒蟹鳎ā。?BR>    注意下列句子的停頓:
    (1)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
    (2)……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四、再讀課文,理解課文。
    1)學生自讀課文,結合注釋,借助工具書翻譯課文。
    2)小組交流,討論,解答翻譯中的疑難問題。
    3)學生講解課文大意。
    4)師生共同補充。
    五、布置作業(yè):
    1)抄寫解釋2遍、課文1遍。
    2)搜集與課文內容相關的名句2句和事例1個。
    第二教時
    一、檢查復習:
    1)注明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釋。
    ①曾益其所不能
    ②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
    ③入則無法家拂士
    ④所以動心忍性
    2)背誦課文。
    二、分析課文內容: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作者是從哪兩個方面論證的?請簡述本文的論證思路。
    本文的中心論點是“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作者從個人、國家兩方面論證。文章先談造就人才的問題。先以六個出身低微、經(jīng)過種種磨煉而終于身負“大任”的顯貴人物為例來說明人才是在艱苦環(huán)境中造就的,同時又重視人的主觀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的觀點。從兩方面說明人要有所作為,成就大業(yè),就必須在生活、思想、行為等方面經(jīng)受一番艱難甚至痛苦的磨煉。接著由個人說到國家,指出決定國家存亡的因素和個人能否成就大業(yè)的因素相仿,后推出論點。
    2)這篇文章在論證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這篇短論采用了類比論證、舉例論證、對比論證、等論證方法。如把造就人才與治理國家類比,如六位逆境中成才的人物事例羅列,如把成就偉人與國家滅亡對比,如先分析論證,后歸納觀點等等。
    三、內容拓展:
    (1)“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你知道有哪些名句與此意思相同?請列出
    兩句。
    (2)哪些事例可以證明這一道理?請列舉幾例。
    四、比較閱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把握《孟子》散文的邏輯性和文采。
    1.邏輯性——層層深入的論證特色。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從戰(zhàn)爭這一角度出發(fā)。通過對天時、地利、人和這三個條件的比較闡述了人和對戰(zhàn)爭勝負的決定作用,由此再加引申,推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論斷,闡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短文結構形式“總起——分承——闡述——結論”,體現(xiàn)了作者由點到面,由個別到一般的邏輯思路,使文章極富說服力和感染力。而《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先列舉六位歷史人物的事例,再推及與此相似的“是人”,從個別到——般,闡述人才是在艱苦環(huán)境中磨煉的,接下來從個人作為推論到治國,后歸結出全文論點。作者論述的邏輯思路,外化為一種“層進式”結構。
    2.品味《孟子》散文的語言特色
    明確:這兩篇短文氣勢磅礴,具有極強的說服力、感染力,這與孟子善用排比等修辭不無關系。章一“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用的是雙重否定。排比有力;“域民不以……固國不以……威天下不以……”層遞排比,更有氣勢。章二開首列舉歷史人物,自然用的是并列排比;而“人恒過……”用的則是句式排比。足見孟子說理散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靈活,形式多樣,既給文章平添了氣勢,又給人以美不勝收之感。
    兩篇短文中名言警句迭出,句式工整,表意蘊藉。閃爍著哲理的光華。
    五、談談學習了《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你獲得了怎樣的啟示?
    六、布置作業(yè):
    寫一篇讀后感。談談在物質生活日漸豐裕的今天,該如何認識“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3.部編版八年級上冊語文第二十一課《<孟子>二章》知識點
    《富貴不能*》知識點
    一、文學常識
    孟子,名軻,字子輿。戰(zhàn)國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書(注: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編著)。孟子繼承并發(fā)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圣”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宋朝朱熹把《孟子》《論語》《大學》《中庸》合稱為“四書”。
    二、文章思想內容
    本文針對景春所謂的“大丈夫”形象,提出了真正的大丈夫之道,倡導儒家的仁義禮智。
    三、字詞
    【通假字】
    往之女家
    “女”同“汝”,你。
    【古今異義】
    (1)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
    古義:真正,確實
    今義:誠實
    (2)父命之
    古義:教導,訓誨
    今義:命令
    (3)丈夫之冠也
    古義:成年男子;
    今義:女子的配偶
    【一詞多義】
    (1)戒
    戒之曰(告誡)
    必敬必戒(謹慎)
    (2)之
    往之女家(動詞,到)
    妾婦之道(助詞,的)
    與民由之(代詞,指正道)
    【詞類活用】
    (1)威武不能屈
    使動用法,使……屈服。
    (2)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
    形容詞使動用法;苦:使……痛苦;勞:使……勞累;餓:使……饑餓;空乏:使……受到貧困之苦。
    四、重點內容
    大丈夫的做法: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大丈夫的理想(處世態(tài)度):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
    大丈夫的操守: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你怎樣理解孟子提出的“富,貧,威”這一大丈夫的標準?
    富貴的時候不能被其迷惑,貧賤不能使其改變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威逼利誘不能使其屈服。這樣才叫大丈夫。無論境遇如何,都不能改變個人的操守,一個人要有自己的處世態(tài)度與原則,在物質生活日益豐富的今天,更應時刻注意。
    2.對于孟子提出的“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這一主張你有怎樣的認識?
    得志時與百姓同行,不得志時獨自堅持自己的原則。即得志時要心懷百姓為民做主,做一個好官。不得志則要加強自我修養(yǎng),決不能在道德修養(yǎng)上放低要求,力爭做個好人。
    3.請對比分析孟子所說的“妾婦之道”與“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前者為無原則的順從(幼從父,嫁從夫,夫死從子),如張儀等人,無原則的順從秦王的意思。而大丈夫則表示為“富,貧,威”是對仁義禮的堅守,正如儒家倡導的那樣“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知識點
    一、文章思想內容
    本文通過歷六個人物從卑微到顯貴的事例和有關道理,論證了“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中心論點。
    二、重點字詞
    【通假字】
    (1)所以動心忍性
    忍,通“韌”,堅韌
    (2)入則無法家拂士
    拂,通“弼”,輔佐
    (3)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增加
    (4)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
    衡,通“橫”,梗塞,不順
    【古今異義詞】
    (1)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古義:這;
    今義:判斷動詞
    (2)富貴不能*
    古義;使……惑亂、迷惑;
    今義:* 亂
    (3)傅說舉于版筑之間
    古義,搗土用的杵;
    今義,建筑,修建
    (4)管夷吾舉于士
    古義:獄官;
    今義:軍人
    (5)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
    古義:征驗,表現(xiàn);
    今義:走遠路(多指軍隊);討伐
    (6)征于色,發(fā)于聲,面后喻
    古義:了解,明白;
    今義:比方
    【詞類活用】
    (1)使動用法:
    必先苦其心志(苦:使……痛苦)
    勞其筋骨(勞:使……勞累)
    餓其體膚(餓:使……饑餓)
    空乏其身(空乏:使……經(jīng)受貧困之苦)
    動心忍性(忍:使……堅韌)
    行拂亂其所為(亂:使……受到阻擾)
    (2)動作狀:
    入則無法家拂士(入:在國內)
    出則無股國外患者(出:在國外)
    (3)名作動:
    人恒過(過:犯錯誤)
    【一詞多義】
    (1)發(fā)
    舜發(fā)于畎畝之中(發(fā),被起用)
    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發(fā),顯露)
    (2)于
    舜發(fā)于畎畝之中(于:介詞,從)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于:介詞,給)
    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于:介詞,在)
    (3)拂
    行拂亂其所為(fú,違背)
    入則無法家拂士(bì,同“弼”,輔佐)
    (4)士
    管夷吾舉于士(名詞,獄官)
    入則無法家拂士(名詞,賢士)
    三、重點語句翻譯:
    1.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翻譯:所以,上天要下達重大使命給這個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內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的體膚受饑餓,使他身受貧困之苦,使他做事情不順。
    2.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
    翻譯:內心困擾,思慮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為;憔悴枯槁,表現(xiàn)在臉色上,并在聲音上顯露出來,然后人們才了解他。
    3.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翻譯:在國內如果沒有堅守法度的大臣和輔佐君主的賢士,在國外如果沒有敵對的國家和外來的憂患,國家常常都有滅亡的危險。
    4.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翻譯:憂患(能激勵人勤奮)使人生存發(fā)展,享受安樂使人委靡死亡。
    5.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翻譯:(用這些來)使他內心驚動,性情堅忍起來,增加他原來所沒有的才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