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中庸名句精選【五篇】

字號:

《中庸》既是對為人處世的精辟總結,又體現(xiàn)了做人的規(guī)范與智慧,因此,它對于人們提高自己的行為修養(yǎng)具有非常重要的參考價值。下面是分享的關于中庸名句精選【五篇】。歡迎閱讀參考!
    1.關于中庸名句精選
    一、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天命,就是指宇宙萬物在沒有經(jīng)過任何造作之前的那種天然自然的狀態(tài)。性,就是指宇宙萬物本來具足的那個實體,雖然會受外境影響,但不會改變的那個本質(zhì)。率性,就是遵循萬物的自然本性。道,就是人類本有無聲無臭的自然天性,純凈純善,卻是一切理想思路的主體,但能不失去它的真純面目,就叫做“道”。修道,就是修治習性的污染,從而使人能夠遵道而行,復原其本性的歷程,就叫做修道?!吨杏埂吠ㄆv的,就是修道的教法、
    二、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這個“道”和我們自性是一體的,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我們雖然覺察不到“道”,但“道”卻無時無刻不在我們身邊。如果我們的身心偏離大道,被妄想邪念所迷惑,就會走向邪道了。
    三、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為什么古人提倡慎獨?因為我們?nèi)说淖孕院陀钪嫒f物的自性,都是一體的,都是相通的,誰也欺瞞不了誰,所謂“人心念才起,天地已悉知”,君子明白這個道理,就不會自欺欺人,即使在閑居獨處的時候,也能謹慎不茍,戒慎恐懼了。
    四、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
    什么是“中”呢?就是我們一念不覺,因為被外物所迷惑,所發(fā)出喜、怒、哀、樂、愛、惡、欲等諸多妄情之前的那個狀態(tài);就是我們原本清凈無染、寂然不動的那個自性,自性是不偏不頗,至真至善,應對萬事萬物能夠無往而不中。
    什么是和呢?即使我們不能恢復自性,但若能控制自己的喜怒哀樂,使其能夠不過分,就可以稱之為“和”。
    五、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中庸,就是無過也無不及,可常行之道。君子志存高遠,不注重物質(zhì)享受,所以能夠背塵合覺,正大無私而合乎中庸之道。小人但求生活舒適,滿足欲 望,所以不是偏于競爭躁進,就是偏于安逸享樂,得到了就驕傲,失去了就抱怨,無論怎么做,都在違背中庸之道。
    六、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君子樂天知命,所以能夠安于當下所處之位,行乎中庸,進退不失其道,不羨慕本分之外的一切東西。
    七、正己而不求于人,則無怨。
    君子但求正己,不會外求于人,所以心安理得,沒有一點怨天尤人的念頭。
    八、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徼幸。
    君子安分守己,心態(tài)平易,胸懷坦蕩,以待天命。而小人不知天命,所以才抱著僥幸之心鋌而走險,胡作非為。
    九、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一個人喜歡學習,雖然算不上智慧,但足以破除愚昧,所以說已經(jīng)接近于智慧了。一個人能夠身體力行,雖然算不上仁,但足以格除私欲,所以說已經(jīng)接近于仁了。一個人能夠知道恥辱,而不自甘墮落,就足可以立志,能夠立志,就已經(jīng)接近于勇了。
    十、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做事情之前,一點計劃都沒有,而是倉促去做,就會隨時遭遇各種意想不到的憂患,最終導致失敗。如果預先有所準備,那就很容易獲得成功了。
    2.關于中庸名句精選
    1、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中庸·第一章》
    【釋義】人們喜怒哀樂的感情沒有表露出來的時候無所偏向,叫作中;表現(xiàn)出來以后符合法度,叫作和。中,是天下萬事萬物的根本;和,是天下共行的普遍標準。達到“中和”的境界,那么,天地一切都各安其所,萬物也都各遂其生了。
    2、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中庸·第一章》
    【釋義】一個人獨處,在無人看見的地方要警惕謹慎,在無人聽到的時候要格外戒懼,因為不正當?shù)那?欲容易在隱晦之處表現(xiàn)出來,不好的意念在細微之時容易顯露出來,所以君子更應嚴格要求自己,防微杜漸,把不正當?shù)挠?望、意念在萌芽狀態(tài)克制住。
    3、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中庸·第十四章》
    【釋義】君子高居上位,不會去凌虐居于下位的人。君子居于下位,也不會去巴結居于上位的人。自己正直就不會去乞求別人,這樣,就無所怨恨,對上不怨恨天命,對下不歸咎別人。
    4、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辟如登高必自卑。
    ——《中庸·第十五章》
    【釋義】求取君子之道的方法,就像走遠路一樣,一定要從近處開始;就像登高處一樣,一定要從低處開始。
    5、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
    ——《中庸·第二十章》
    【釋義】不論做什么事,事先有準備,就能得到成功,不然就會失敗。
    6、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中庸·第二十章》
    【釋義】要廣泛地學習各種知識,詳盡細密地探究事物的原理,對自己所學的東西要謹慎思考,辨清是非,當獲得了真理之后,就要堅決地去實踐它。
    7、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
    ——《中庸·第二十一章》
    【釋義】由于內(nèi)心誠實而明察事理,這叫作天賦的本性;由于明察事理后達到內(nèi)心真誠,這叫作后天的教育感化。凡心真誠也就會自然明察事理,而明察事理也就會做到內(nèi)心誠實。
    8、愚而好自用,賤而好自專。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災及其身者也。
    ——《中庸·第二十八章》
    【釋義】愚昧的人往往喜歡憑自己的主觀意圖行事;卑賤的人卻常常喜歡獨斷專行。他們生于現(xiàn)在的時代不遵守當今的法律,卻一心想去恢復古代的法律。這樣的人,災禍一定會降到他們的身上。
    9、故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中立而不倚;強哉矯。國有道,不變?nèi)桑粡娫粘C。國無道,至死不變;強哉矯。
    ——《中庸·第十章》
    【釋義】君子善于與人協(xié)調(diào),又決不無原則地遷就別人,這才是真正的剛強?。【诱嬲毩ⅲ黄灰?,這才是真正的剛強??!國家太平、政治清明時,君子不改變窮苦時的操守,這才是真正的剛強啊!國家混亂,政治黑暗時,君子到死堅持操守,這才是真正的剛強??!
    10、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中庸·第十四章》
    【釋義】君子在自己所處的低位上行使自己所奉行的道理,從來不會傾慕本位之外的東西。
    3.關于中庸名句精選
    一、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解釋】萬物同時生長而不相互妨害,日月運行四時更替彼此不相違背。
    二、愚而好自用,賤而好自專。
    【解釋】這話出自《中庸·自用章》,意思是:愚笨的人偏要自以為是,卑賤的人偏愛一意孤行。
    三、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解釋】天命:上天所賦予的。命:令。率:循。道:規(guī)律。修:修明。教:教化。這句話意思是:天所賦予的就叫做“性”,循其本性就叫做“道”,修行明道的就叫做“教”。
    四、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
    【解釋】由于誠懇而明白事理,這叫做天性;由于明白事理而做到誠懇,這是教育的結果。真誠就會明白事理,能夠明白事理也就能夠做到真誠了。
    五、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解釋】愛好學習就接近“智”,努力實行就接近“仁”,知道羞恥就接近“勇”。
    4.關于中庸名句精選
    1.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譯文:上天所賦予人的本質(zhì)特性叫做本性(天性),遵循著本性以做人處事叫做道,圣人的教化,就是遵循本性,來修正過與不及的差別現(xiàn)象,使一切事物皆能合于正道,這稱之為教化。這個正道,是片刻也不能夠離開的,如果可以離開,就不是正道了。
    2.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現(xiàn)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譯文:君子在沒有人看到的地方,更是小心謹慎。在沒有人聽到的地方,更是恐懼害怕。最隱暗的地方,也是最容易被發(fā)現(xiàn)的處所,最微細的事物,也是最容易顯露的,因此君子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更要特別謹慎。
    3.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譯文:喜怒哀樂的情感還沒有發(fā)生的時候,心是平靜無所偏倚的,稱之為『中』;如果感情之發(fā)生都能合乎節(jié)度,沒有過與不及則稱之為和。『中』是天下萬事萬物的根本,『和』是天下共行的大道。如果能夠把中和的道理推而及之,達到圓滿的境界,那么天地萬物,都能各安其所,各遂其生了。
    4.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
    譯文:君子一言一行所作所為都合乎中庸的道理,小人所作所為都違反中庸的道理,君子之所以能合乎中庸的道理,是因為君子能隨時守住中道,無過與不及;小人之所以違反中道,是因為小人不明此理,無所顧忌無所不為。
    5.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
    譯文:孔子說,我知道人們?yōu)槭裁床话纯陀^規(guī)律做事。聰明的人易過頭,愚笨的人則做不好。我知道為什么中庸的道理懂的人少。聰明的人不以為然,愚笨的人則理解不了。
    6.子曰:「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zhí)其兩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為舜乎!」
    譯文:孔子說;「舜真是具有大智能啊!他喜歡征詢別人的意見,就算是淺近的話,也歡喜省察它的含意。把別人的錯誤和不好的意見隱藏起來,同時又表揚別人正確的好意見,最后再將眾人的意見,所有過與不及之處都加以折衷,取其中道,施行于人民,這就是舜之所以為天下百姓擁戴,與津津樂道的緣故吧!
    7.子路問「強」。子曰:「南方之強與?北方之強與?抑而強與?寬柔以教,不報無道,南方之強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厭,北方之強也。而強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
    譯文:子路問孔子怎樣叫做『強』?孔子說:「你所問的是南方人的『強』呢?還是北方人的『強』?還是你所謂的『強』呢?用寬宏柔和的道理教化人,能忍受無理的欺侮而不報復,這是南方人的強,君子安然處之。至于披鎧甲,臥枕刀槍,死也不后悔,這是北方人之強。好勇斗狠的人安于此道。因此君子與人和平相處,而不隨流俗移轉(zhuǎn),這是真正的強?。?BR>    8.子曰: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
    譯文:孔子說:「中庸之道是離人不遠的,假使有人遵行中庸之道而遠離人群,那就不可以稱之為道了。
    9.言顧行,行顧言,君子胡不慥慥爾!
    注:慥[zào]1)忠厚誠實的樣子。2)倉猝,急忙:“越王慥然避位”。
    譯文:說話時要顧慮到能不能做到,做事時也要顧慮到與自己所說的話,是不是一致,君子何不努力篤行實踐,做到言行合一呢?
    10.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呼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
    譯文:君子只求就現(xiàn)在所處的地位,來做他應該做的事,不希望去做本分以外的事,處在富貴的地位,就做富貴人應該做的事;處在貧賤的地位,就做貧賤時應該做的事;處在夷狄的地位,就做夷狄所應該做的事;處在患難,就做患難時所應該做的事。君子安心在道,樂天知命、知足守分,故能隨遇而安,無論在什么地方,都能悠然自得.
    5.關于中庸名句精選
    1、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解釋】別人學一次就會了,我還不會!就學他一百次;別人學十次就會了,我還不會!
    2、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
    【解釋】中庸之道原本眾未離開人,假如有人為了從事中庸之道而遠離了人生,那就不能稱做道了。
    3、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
    【解釋】國家將要興盛,必有吉祥的預兆,國家將要滅亡,必有不合理的情事出現(xiàn)。
    4、唯天下至誠,方能經(jīng)綸天下之大經(jīng),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
    【解釋】只有天下的至誠,才能成為治理天下的崇高典范,樹立天下的根本法則,深諳天地化育萬物的道理。
    5、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解釋】意思是心里有喜怒哀樂卻不表現(xiàn)出來,被稱作中;表現(xiàn)出來卻能夠有所節(jié)制,被稱作和。中,是穩(wěn)定天下之本;和,是為人處世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