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成語故事文字版

字號:

閱讀成語故事,可以了解歷史、通達事理、學習知識、積累優(yōu)美的語言素材。所以,學習成語是青少年學習中國文化的必經(jīng)之路。成語故事以深刻形象的故事典故講述一些道理。成語就是有道理的詞語,它奠基著我國的文化之路。下面是整理分享的中華成語故事文字版,歡迎閱讀與借鑒,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1.中華成語故事文字版 篇一
    很久很久以前,鳳凰只是一只很不起眼的小鳥,羽毛也很平常,絲毫不象傳說中的那般光彩奪目。但它有一個優(yōu)點:它很勤勞,不像別的鳥那樣吃飽了就知道玩,而是從早到晚忙個不停,將別的鳥扔掉的果實都一顆一顆撿起來,收藏在洞里。
    這有什么意思呀?這不是財迷精,大傻瓜嗎?可別小看了這種貯藏食物的行為,到了一定的時候,他可發(fā)揮大用處了!
    果然,有一年,森林大旱。鳥兒們覓不到食物,都餓的頭昏眼花,快支撐不下去了。這時,鳳凰急忙打開山洞,把自己多年積存下來的干果和草籽拿出來分給大家,和大家共渡難關(guān)。
    旱災過后,為了感謝鳳凰的救命之恩,鳥兒們都從自己身上選了一根最漂亮的羽毛拔下來,制成了一件光彩耀眼的百鳥衣獻給鳳凰,并一致推舉它為鳥王。
    以后,每逢鳳凰生日之時,四面八方的鳥兒都會飛來向鳳凰表示祝賀,這就是百鳥朝鳳。
    2.中華成語故事文字版 篇二
    在《禮記•樂記》這篇文章中提到音樂的產(chǎn)生及其作用,內(nèi)容大意是說,凡是不正當?shù)穆曇舸碳と诵模蜁疸D娴姆磻?,這種反應化為具體的事實,那就是*樂的來歷;純正的聲音刺激人心,就會引起順當?shù)姆磻?,這種反應化為具體事實,那就是和樂的來歷。
    因此,當人心受到外界事物的影響而產(chǎn)生情感時,就會發(fā)出聲音,把各種聲音結(jié)合起來,加上舞蹈動作,進而就產(chǎn)生音樂。所以,古代圣王都非常注重對人心會產(chǎn)生影響的事物,并主張以“禮義”來導正人的行為,以“音樂”來調(diào)和人的心性。
    音樂的演奏中,純正和善的音樂,倫 理井然,最能讓人心平氣和,耳目清明靈敏,長期下來可以潛移默化人民的心性,進而改善社會上不良的風氣、習俗,使天下回復和平安寧。
    后來,“移風易俗”這句成語就直接摘自典源,用來表示改善不良的社會風俗習慣。
    3.中華成語故事文字版 篇三
    傳說古時候有八個神仙,他們分別是鐵拐李、張果老、漢鐘離、曹國舅、藍采和、呂洞賓、何仙姑與韓湘子。這八個神仙外貌和脾氣都各有特色,經(jīng)常在一起聚會論道,展示自己的獨門法術(shù)。
    有一天,他們一同去參加王母娘娘的蟠桃大會,途中需要渡過東海。茫茫東海,浩瀚無邊,天下的凡人和船只根本就沒有辦法穿越它。于是呂洞賓就提議:不如我們八個人每人都將自己隨身所帶的一件寶物投進大海,讓這些寶物載我們過海。大家一致同意呂洞賓的意見。鐵拐李首先把拐杖投進水里,自己穩(wěn)穩(wěn)地站在上面,屹立在浪花之上。接下來,韓湘子投下花籃,呂洞賓投下簫,藍采和投下大拍板,漢鐘離投下鼓,張果老投下一個紙驢,曹國舅投下玉笏,何仙姑投下竹罩。他們各自站在自己投放的東西上面,依靠自己的神力,乘風破浪,終于順利地到達了東海對岸,如期參加了王母娘娘的蟠桃大會。
    后來人們就把這個故事概括成為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用來比喻在某一個集體中,每個人都拿出自己的本領(lǐng)去完成共同的任務。
    4.中華成語故事文字版 篇四
    春秋時,衛(wèi)莊公去世后,由大公子繼承王位。這位新的衛(wèi)王性情懦弱,而他的弟弟州吁卻驕傲自大,野心勃勃,總想奪取兄長的王位。
    有一天,衛(wèi)王出訪,州吁偷偷在途中刺死了兄長,卻向大臣和百姓說:“衛(wèi)王害急病死了,由我繼承王位?!?BR>    州吁當上衛(wèi)王后,便要攻打鄰國,大臣和百姓都反對。州吁忙與他的親信石厚商量。石厚說:“我的父親石碏德高望重。如果大王請他出山,大臣和百姓們就不敢亂動了。”
    石碏對兒子石厚助紂為虐、欺凌百姓的行為十分不滿。見兒子奉州吁之命來請,就堅決推辭了。石厚無奈,再三請教安撫民心之策。石碏對石厚說:“諸侯國的王登位要得到周天子的允許。如果州吁得到周天子的公開承認,百姓就會服從。這樣吧,周天子最信任陳王,你和州吁去拜望陳王,請他說說情吧。”
    其實石碏早已寫好一封信,差人暗地送給陳王,信里說:“衛(wèi)國不幸,出了兩個大逆不道的賊子。但我年紀大了,沒有力量懲治他們。請為我主持正義,幫我除掉這兩個惡人吧!”
    州吁和石厚到了陳國。陳王就派人拿出石碏的信件大聲宣讀一遍。這時候州吁和石厚才知道上了石碏的當,只好低頭認罪了。石碏為了國家利益,不徇私情,懲罰州吁和石厚,這種大義滅親的故事,流傳千古。
    5.中華成語故事文字版 篇五
    春秋時,秦軍在長平一線,大勝趙軍。秦軍主將白起,領(lǐng)兵乘勝追擊,包圍了趙國都城邯(hán)鄲(dān)。
    大敵當前,趙國形勢萬分危急。平原君趙勝,奉趙王之命,去楚國求兵解圍。平原君把門客召集起來,想挑選20個文武全才的人一起去。他挑來選去,最后還缺一個人。這時,門客毛遂自我推薦,說:“我算一個吧!”平原君見毛遂再三要求,才勉強同意了。
    到了楚國,楚王只接見平原君一個人。兩人坐在殿上,從早晨談到中午,還沒有結(jié)果。毛遂大步跨上臺階,大喊道:“出兵的事,非利即害,非害即利,簡單而又明白,為何議而不決?”楚王非常惱火,問平原君:“此人是誰?”平原君答道:“此人名叫毛遂,乃是我的門客!”楚王喝道:“退下!我和你主人說話,你來干嗎?”毛遂見楚王發(fā)怒,不但不退下,反而又跨上幾個臺階。他手按寶劍,厲聲說:“如今十步之內(nèi),大王性命在我手中!”楚王見毛遂那么勇敢,沒有再呵斥他,就聽毛遂講話。毛遂就把出兵援趙有利楚國的道理,作了非常精辟的分析。毛遂的一番話,說得楚王心悅誠服,答應馬上出兵。不幾天,楚、魏等國聯(lián)合出兵援趙。秦軍撤退了。平原君回趙后,待毛遂為上賓。他很感嘆地說:“毛先生一至楚,楚王就不敢小看趙國?!?BR>    成語“毛遂自薦”由此而來,比喻不經(jīng)別人介紹,自我推薦擔任某一項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