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年級必修三化學知識點

字號:

學習化學可以幫助人類在能源、材料、生命現(xiàn)象、生態(tài)環(huán)境等多領(lǐng)域中研究創(chuàng)新,開辟新的道路。為各位同學整理了《高一年級必修三化學知識點》,希望對你的學習有所幫助!
    1.高一年級必修三化學知識點 篇一
    分子的性質(zhì)
    (1)分子質(zhì)量和體積都很小。
    (2)分子總是在不斷運動著的。溫度升高,分子運動速度加快,如陽光下濕衣物干得快。
    (3)分子之間有間隔。一般說來,氣體的分子之間間隔距離較大,液體和固體的分子之間的距離較小。氣體比液體和固體容易壓縮,不同液體混合后的總體積小于二者的原體積之和,都說明分子之間有間隔。
    (4)同種物質(zhì)的分子性質(zhì)相同,不同種物質(zhì)的分子性質(zhì)不同。我們都有這樣的生活體驗:若口渴了,可以喝水解渴,同時吃幾塊冰塊也可以解渴,這就說明:水和冰都具有相同的性質(zhì),因為水和冰都是由水分子構(gòu)成的,同種物質(zhì)的分子,性質(zhì)是相同的。
    2.高一年級必修三化學知識點 篇二
    1、常溫下其單質(zhì)有顏色氣體的元素是F、Cl
    2、單質(zhì)與水反應最劇烈的非金屬元素是F
    3、其價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的元素是Cl
    4、其單質(zhì)是最易液化的氣體的元素是Cl
    5、其氫化物沸點的非金屬元素是O
    6、其單質(zhì)是最輕的金屬元素是Li
    7、常溫下其單質(zhì)呈液態(tài)的非金屬元素是Br
    8、熔點最小的金屬是Hg
    9、其氣態(tài)氫化物最易溶于水的元素是N
    10、導電性的金屬是Ag
    11、相對原子質(zhì)量最小的原子是H
    12、人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O
    13、日常生活中應用最廣泛的金屬是Fe
    14、組成化合物種類最多的元素是C
    15、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質(zhì)是金剛石
    16、金屬活動順序表中活動性的金屬是K
    17、地殼中含量最多的金屬元素是Al
    18、地殼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屬元素是O
    19、空氣中含量最多的物質(zhì)是氮氣
    20、最簡單的有機物是甲烷
    21、相同條件下密度最小的氣體是氫氣
    22、相對分子質(zhì)量最小的氧化物是水
    3.高一年級必修三化學知識點 篇三
    氫氧化鈉的性質(zhì)
    1.白色固體,易潮解,溶解放熱,強腐蝕性(使用中注意安全、稱量時應注意哪些)
    2.強堿,具有堿的通性:跟酸中和;跟酸性氧化物反應;跟某些鹽反應生成沉淀;跟銨鹽反應生成氨氣(實驗中制取氨氣用消石灰)
    3.氫氧化鈉跟XX氧化物(Al2O3)反應;跟XX氫氧化物[Al(OH)3]反應
    4.氫氧化鈉與金屬鋁反應生成氫氣和偏鋁酸鈉.
    5.腐蝕玻璃、陶瓷等硅酸鹽制品,特別是熔融態(tài)的氫氧化鈉強腐蝕性。(保存中注意避免在有玻璃塞、玻璃活塞的容器中時間過長;熔化氫氧化鈉的容器選擇等)
    7.氫氧化鈉跟氯氣等非金屬單質(zhì)反應(用NaOH溶液吸收殘余氯氣);實驗室制得的溴苯有紅褐色(溶有溴單質(zhì)),可用氫氧化鈉除去。
    8.氫氧化鈉跟苯酚(酚羥基)反應(用于苯酚與苯等有機物的分離)(醇羥基沒有酸性,不與氫氧化鈉反應)
    9.酯的堿性水解;油脂的皂化反應(制肥皂)
    根據(jù)生成沉淀的現(xiàn)象作判斷幾例:
    ①、加氫氧化鈉生成白色沉淀,繼續(xù)加氫氧化鈉沉淀不消失—可能是鎂鹽
    ②、加氫氧化鈉生成白色沉淀,繼續(xù)加,白色沉淀逐漸消失—常見為鋁鹽
    ③、加氫氧化鈉生成白色沉淀,沉淀迅速變灰綠色,最后變成紅褐色—亞鐵鹽
    ④、加鹽酸(或硫酸)生成白色沉淀,繼續(xù)加,沉淀逐漸消失—偏鋁酸鈉
    ⑤、加鹽酸,生成白色沉淀,繼續(xù)加,沉淀不消失—可能是XX銀或硅酸鈉或苯酚鈉
    ⑥、加氨水生成白色沉淀氫氧化銀(或黑褐色沉淀—氧化銀)繼續(xù)加,沉淀消失—XX銀(制銀氨溶液)
    ⑦、加氫氧化鈉生成紅褐色沉淀—鐵鹽;生成藍色沉淀—銅鹽
    ⑧、石灰水中通入氣體,能生成沉淀,繼續(xù)通時沉淀逐漸消失,氣體可能是二氧化碳或二氧化硫。
    ⑨、通二氧化碳能生成白色沉淀,繼續(xù)通,沉淀能逐漸消失的溶液:石灰水,漂白粉溶液,氫氧化鋇溶液;繼續(xù)通二氧化碳時沉淀不消失的有硅酸鈉溶液,苯酚鈉溶液,飽和碳酸鈉溶液。
    4.高一年級必修三化學知識點 篇四
    常見物質(zhì)分離提純的10種方法
    1.結(jié)晶和重結(jié)晶:利用物質(zhì)在溶液中溶解度隨溫度變化較大,如NaCl,KNO3。
    2.蒸餾冷卻法:在沸點上差值大。乙醇中(水):加入新制的CaO吸收大部分水再蒸餾。
    3.過濾法:溶與不溶。
    4.升華法:SiO2(I2)。
    5.萃取法:如用CCl4來萃取I2水中的I2。
    6.溶解法:Fe粉(A1粉):溶解在過量的NaOH溶液里過濾分離。
    7.增加法:把雜質(zhì)轉(zhuǎn)化成所需要的物質(zhì):CO2(CO):通過熱的CuO;CO2(SO2):通過NaHCO3溶液。
    8.吸收法:用做除去混合氣體中的氣體雜質(zhì),氣體雜質(zhì)必須被藥品吸收:N2(O2):將混合氣體通過銅網(wǎng)吸收O2。
    9.轉(zhuǎn)化法:兩種物質(zhì)難以直接分離,加藥品變得容易分離,然后再還原回去:Al(OH)3,F(xiàn)e(OH)3:先加NaOH溶液把Al(OH)3溶解,過濾,除去Fe(OH)3,再加酸讓NaAlO2轉(zhuǎn)化成A1(OH)3。
    10.紙上層析(不作要求)
    5.高一年級必修三化學知識點 篇五
    氧化還原反應
    化合價發(fā)生改變是所有氧化還原反應的共同特征。
    電子轉(zhuǎn)移是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zhì)
    置換反應都是氧化還原反應;復分解反應都是非氧化還原反應;
    化合反應和分解反應有的是氧化還原反應
    氧化劑:得電子,化合價降低,被還原,發(fā)生還原反應,生成還原產(chǎn)物。
    還原劑:失電子,化合價升高,被氧化,發(fā)生氧化反應,生成氧化產(chǎn)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