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是基礎(chǔ)教育課程體系中的一門教學(xué)科目,其教學(xué)的內(nèi)容是言語文化,其運行的形式也是言語文化。為各位同學(xué)整理了《高一語文上冊文言文知識點復(fù)習》,希望對你的學(xué)習有所幫助!
1.高一語文上冊文言文知識點復(fù)習 篇一
1、是寡人之過也(“……也”表示判斷)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否定判斷)
3、晉軍(于)函陵,秦軍(于)汜南(省略介詞“于”)
4、(燭之武)辭曰:“臣之壯也……”(省略主語“燭之武”)
5、若舍鄭以(之)為東道主(省略介詞“以”的賓語“之”)
6、夫晉,何厭之有?(“有”的賓語“何厭”前置,“之”作為標志。翻譯時要調(diào)整為“有何厭”)
7、以其無禮于晉(介賓短語“于晉”作狀語,后置,翻譯時要調(diào)整為“于晉無禮”)
8、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者……也”表判斷。譯文:事情不能成功的原因,是我想活捉你,-你簽訂條約來回報太子。)
9、父母宗族,皆為戮沒。(“為”表被動。譯文:將軍的父母以及宗族,全被殺死或收入官府做奴婢。)
10、而燕國見陵之恥除矣。(“見”表被動。譯文:而且燕國被欺侮的恥辱也除掉了。)
11、燕王拜送于庭(“于”表示狀語后置。譯文:燕王親自在朝堂上行了禮送出來。)
12、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定語后置。用“者”字煞尾,構(gòu)成“中心詞+定語+者”的格式?!罢摺?,相當于結(jié)構(gòu)助詞“的”。譯文:太子及知道這件事的門客。)
13、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定語后置。譯文:陪侍在大殿上的臣子們,不能攜帶任何兵器。)
14、嘉為先言于秦王曰(介詞“為”后省去了代詞賓語“之”。譯文:蒙嘉就替荊軻先對秦王說。)
15、使畢使于前(第一個“使”后省去了賓語“之”。譯文:讓他在大王面前完成自己的使命。)
16、客何為者?(何為─為何。譯文:來人是干什么的?)
17、大王來何操?(何操─操何。譯文:大王來時帶了什么(禮品)?)
18、沛公安在?(安在─在安。譯文:沛公在哪里?)
19、籍何以至此?(何以——以何。譯文:不是這樣,我(項羽)怎么會到這地步呢?)
20、具告以事(告以事——以事告。譯文:把事情全部告訴了他。)
2.高一語文上冊文言文知識點復(fù)習 篇二
1.漢亦留之以相當。相當:古義:抵押。今義:正在(某時某地)。
2.皆為陛下所成就。成就:古義:提拔。今義:業(yè)績。
3.我丈人行也。丈人:古義:老人,長輩。今義:岳父。
4.欲因此時降武。因此:古義:趁這時。今義:相當于所以。
5.獨有女弟二人。女弟:古義:妹妹。今義:姐姐(妹妹)和弟弟。
6.且陛下春秋高。春秋:古義:年紀。今義:春秋戰(zhàn)國時期或指季節(jié)。
7.武等實在。實在:古義:確實存在。今義:誠實、老實。
8.稍遷至栘中廄監(jiān)。稍:古義:漸漸。今義:稍微。
9.既至匈奴,置幣遺單于。遺:古義:送給。今義:丟失、落下。
10.會緱王與長水虞常等謀反匈奴中。會:古義:正當、適逢。今義:聚會、集合。
11.此必及我。及:古義:牽連今義:常作連詞“和”用
12.會論虞常。論:古義:判罪今義:常作議論
13.以貨物與常。貨物:古義:財物今義:指供出售的物品
14.臥起操持古義:為操和持,兩個詞,“拿著“的意思今義:料理,辦理/籌劃
3.高一語文上冊文言文知識點復(fù)習 篇三
(一)師
1、古之學(xué)者必有師。(老師)
2、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從師求學(xué))
3、吾從而師之。(以……為師)
4、吾師道也。(學(xué)習)
(二)傳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傳授)
2、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流傳)
(三)窮
1、窮回溪。(走到盡頭)
2、窮山之高而止。(走到盡頭)
3、而不知其所窮。(盡頭)
(四)絕
1、而絕江河。(橫渡)
2、不絕如縷。(斷)
(五)夢
1、臥而夢。(做夢)
2、夢亦同趣。(名詞)
(六)始
1、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曾經(jīng))
2、始指異之。(才)
3、游于是乎始。(開始)
(七)則
1、于其身也,則恥師焉。(卻)
2、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就)
3、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那么)
(八)惑
1、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疑惑)
2、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糊涂)
(九)行
1、三人行,則必有我?guī)煛?走路)
2、余嘉其能行古道。(履行)
(十)復(fù)
1、師道之不復(fù)可知矣!(恢復(fù))
2、雖有槁暴,不復(fù)挺者。(再)
(十一)如
1、縱一葦之所如。(往)
2、如怨如慕,如泣如訴。(像)
(十二)東
1、東望武昌。(向東)
2、順流而東也。(東下,東進)
(十三)然
1、凌萬頃之茫然。(……的樣子)
2、何為其然也?(這樣)
(十四)所以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用來……的)
2、圣人之所以為圣。(……的原因)
(十五)異
1、始指異之。(以……為異)
2、以為凡是州之山有異態(tài)者。(獨特)
(十六)特
1、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特別)
2、然后知是山之特立(超出一般)
(十七)為
1、余自為僇人。(成為)
2、故為之文以志。(介詞,表目的)
3、輮以為輪。(做)
4.高一語文上冊文言文知識點復(fù)習 篇四
虛詞
⑴之
縱一葦之所如(助詞,取獨)萬頃之茫然(助詞,定語后置的標志)
扣舷而歌之(音節(jié)助詞)倚歌而和之(代詞,代“歌”)
哀吾生之須臾(助詞,取獨)茍非吾之所有(助詞,取獨)
⑵于
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詞,在)月出于東山之上(介詞,從)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詞,被)托遺響于悲風(介詞,給)
⑶其
而不知其所止(代詞,它,指“一葦”)其聲嗚嗚然(代詞,那)
何為其然也(代詞,指簫聲)方其破荊州(代詞,他,指曹孟德)
⑷而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連詞,表轉(zhuǎn)折)侶魚蝦而友糜鹿(連詞,表并列)
耳得之而為聲(連詞,表順承)下江陵,順流而東也(連詞,表修飾)
5.高一語文上冊文言文知識點復(fù)習 篇五
一詞多義
①使
(1)數(shù)通使相窺觀使:使者。
(2)乃遣武以中郎將使持節(jié)送匈奴使留漢者第一個“使”:出使。
(3)單于使使曉武第一個“使”:派,第二個“使”:使者。
②語
(1)以狀語武語:告訴。
(2)如惠語以讓匈奴語:說的話。
③引
(1)虞常果引張勝引:招供。
(2)引佩刀自刺引:拔。
④食
1)絕不飲食食:給他吃的。
2)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食:吃。
3)廩食不至食:糧食。
4)給其衣食食:食物。
⑤發(fā)
1)方欲發(fā)使送武等發(fā):打發(fā)。
2)虞常等七十余人欲發(fā)發(fā):發(fā)動。
3)恐前語發(fā)發(fā):被揭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