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xué)們在學(xué)習(xí)語文時需要講究方法和技巧,更要學(xué)會對知識點進行歸納整理。為各位同學(xué)整理了《高一年級語文必修四知識點筆記》,希望對你的學(xué)習(xí)有所幫助!
1.高一年級語文必修四知識點筆記 篇一
(1)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食:前一個為動詞,吃;后一個為名詞,食物)
(2)數(shù)
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譯(幾,若干)
數(shù)罟不入洿池(密)
愿令得補黑衣之?dāng)?shù)(數(shù)目)
扶蘇以數(shù)諫故(屢次)
(3)直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不過)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不彎曲)
系向牛頭充炭直(通值,價錢)
(4)勝
不違農(nóng)時,谷不可勝食也(盡)
驢不勝怒,蹄之(能承受)
其所謂戰(zhàn)勝于朝廷(勝利)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lán)(超過)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優(yōu)美的)
(5)發(fā)
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打開)
發(fā)閭左謫戍漁陽九百人(派遣)
百發(fā)百中(發(fā)射)
野芳發(fā)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花開)
2.高一年級語文必修四知識點筆記 篇二
《廉頗藺相如列傳》
可與不:不(fǒu),通“否”。
拜書送于庭:庭,通“廷”,朝廷。
召有司案圖:案,通“按”,審察,察看。
設(shè)九賓禮于廷:賓,通“儐”。
秦自繆公以來,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繆,通“穆”。
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孰,通“熟”,仔細(xì)地。
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事,通“侍”,侍奉。
《蘇武傳》
畔主背親:畔,通“叛”,背叛。
與旃毛并咽之:旃,通“氈”,毛織的氈毯。
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去,通“弆”,收藏。
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無”,沒有。
信義安所見乎:見,通“現(xiàn)”,表現(xiàn)。
請畢今日之驩:驩,通“歡”,歡聚。
因泣下霑衿:霑,通“沾”,打濕;衿,通“襟”,衣襟。
與武決去:決,通“訣”,訣別。
《張衡傳》
精思傅會:傅,同“附”。
員徑八尺:員。同“圓”。
尊則振龍:振,通“震”,震動。
一時收禽:禽,通“擒”,捉拿。
3.高一年級語文必修四知識點筆記 篇三
特殊句式
①倒置句
(1)送匈奴使留在漢者。定語后置句,正常語序“送留在漢者匈奴使”。
(2)為降虜于蠻夷。狀語后置句,正常語序“于蠻夷為降虜”。
(3)何以汝為見。賓語前置句和介賓倒置句,正常語序“以何見汝為”
(4)子卿尚復(fù)誰為乎。賓語前置句,正常語序“子卿尚復(fù)為誰乎”。
(5)何以復(fù)加。介賓倒置句,正常語序“以何復(fù)加”。
(6)募士、斥候百余人俱。賓語前置句,正常語序“募百余人士、斥候俱”
②判斷句
(1)緱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2)非漢所望也。
(3)漢天子,我丈人行也。
③被動句
(1)見犯乃死,重負(fù)國
(2)大臣亡罪夷滅者數(shù)十家
(3)皆為陛下所成就
(4)緱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5)武留匈奴凡十九歲
④省略句
(1)后隨浞野侯沒湖中
(2)單于子弟發(fā)兵于戰(zhàn)
(3)使牧羝
(4)會緱(gōu)王與長水虞常等謀反匈奴中。
(5)且單于信汝,使決人死生
4.高一年級語文必修四知識點筆記 篇四
1、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可與不?(“不”通“否”,表疑問語氣)
2、拜送書于庭。(“庭”通“廷”,朝廷)
3、召有司案圖。(“案,通“按”,審察、察看)
4、秦自繆公以來二十余君,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繆”通“穆”)
5、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孰”通“熟”,仔細(xì))
6、不顧思義,畔主背親(“畔”通“叛”,背叛)
7、武臥嚙雪,與旃毛并咽之,數(shù)日不死。(“旃”通“氈”,毛織的氈毯)
8、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去”通“弆”,收藏)
9、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無”,沒有)
10、信義安所見乎?(“見”通‘現(xiàn)”,顯現(xiàn))
11、法令亡常(“亡”通“無”,沒有)
12、大臣亡罪夷滅者數(shù)十家(“亡”通“無”,沒有)
13、武父子亡功德(“亡”通“無”,沒有)
14、因泣下霑衿,與武決去。(“霑”通“沾”,沾濕?!榜啤蓖ā敖蟆保陆??!皼Q”通“訣”訣別,辭別。)
15、請畢今日之驩,效死于前。(“驩”通“歡”,歡聚)
16、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經(jīng))
17、陰知*黨名姓,一時收禽。(“禽”通“擒”,逮捕,拘押)
18、以精銅鑄成,員徑八尺,合蓋隆起,形似酒尊,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員”通“圓”,直徑;“尊”通“樽”,酒杯)
5.高一年級語文必修四知識點筆記 篇五
古今異義
1.漢亦留之以相當(dāng)。相當(dāng):古義:抵押。今義:差不多。
2.皆為陛下所成就。成就:古義:提拔。今義:業(yè)績。
3.我丈人行也。丈人:古義:老人,長輩。今義:岳父。
4.幸蒙其賞賜。賞賜:古義:照顧。今義:獎賞物品。
5.欲因此時降武。因此:古義:趁這時。今義:因為這個。
6.獨有女弟二人。女弟:古義:妹妹。今義:姐姐(妹妹)和弟弟。
7.且陛下春秋高。春秋:古義:年紀(jì)。今義:春秋戰(zhàn)國時期或指季節(jié)。
8.武等實在。實在:古義:確實存在。今義:誠實、老實。
9.稍遷至栘中廄監(jiān)。稍:古義:漸漸。今義:稍微。
10.既至匈奴,置幣遺單于。遺:古義:送給。今義:丟失、落下。
11.會緱王與長水虞常等謀反匈奴中。會:古義:正當(dāng)、適逢。今義:聚會、集合。
12.此必及我。及:古義:牽連今今義:常作連詞“和”用
13.會論虞常。論:古義:判罪今今義:常作議論
14.以貨物與常。貨物:古義:財物今今義:指供出售的物品
15.臥起操持。操持:古義:為操和持,兩個詞,“拿著“的意思。今義:料理,辦理/籌劃
16.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假:古義:臨時充任。今義:虛假
17.來時太夫人已不幸。不幸:古義:對去世的委婉說法。今義:指災(zāi)禍
18.明年,陵降,不敢求武。明年:古義:第二年。今義:后一年。
1.高一年級語文必修四知識點筆記 篇一
(1)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食:前一個為動詞,吃;后一個為名詞,食物)
(2)數(shù)
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譯(幾,若干)
數(shù)罟不入洿池(密)
愿令得補黑衣之?dāng)?shù)(數(shù)目)
扶蘇以數(shù)諫故(屢次)
(3)直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不過)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不彎曲)
系向牛頭充炭直(通值,價錢)
(4)勝
不違農(nóng)時,谷不可勝食也(盡)
驢不勝怒,蹄之(能承受)
其所謂戰(zhàn)勝于朝廷(勝利)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lán)(超過)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優(yōu)美的)
(5)發(fā)
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打開)
發(fā)閭左謫戍漁陽九百人(派遣)
百發(fā)百中(發(fā)射)
野芳發(fā)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花開)
2.高一年級語文必修四知識點筆記 篇二
《廉頗藺相如列傳》
可與不:不(fǒu),通“否”。
拜書送于庭:庭,通“廷”,朝廷。
召有司案圖:案,通“按”,審察,察看。
設(shè)九賓禮于廷:賓,通“儐”。
秦自繆公以來,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繆,通“穆”。
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孰,通“熟”,仔細(xì)地。
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事,通“侍”,侍奉。
《蘇武傳》
畔主背親:畔,通“叛”,背叛。
與旃毛并咽之:旃,通“氈”,毛織的氈毯。
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去,通“弆”,收藏。
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無”,沒有。
信義安所見乎:見,通“現(xiàn)”,表現(xiàn)。
請畢今日之驩:驩,通“歡”,歡聚。
因泣下霑衿:霑,通“沾”,打濕;衿,通“襟”,衣襟。
與武決去:決,通“訣”,訣別。
《張衡傳》
精思傅會:傅,同“附”。
員徑八尺:員。同“圓”。
尊則振龍:振,通“震”,震動。
一時收禽:禽,通“擒”,捉拿。
3.高一年級語文必修四知識點筆記 篇三
特殊句式
①倒置句
(1)送匈奴使留在漢者。定語后置句,正常語序“送留在漢者匈奴使”。
(2)為降虜于蠻夷。狀語后置句,正常語序“于蠻夷為降虜”。
(3)何以汝為見。賓語前置句和介賓倒置句,正常語序“以何見汝為”
(4)子卿尚復(fù)誰為乎。賓語前置句,正常語序“子卿尚復(fù)為誰乎”。
(5)何以復(fù)加。介賓倒置句,正常語序“以何復(fù)加”。
(6)募士、斥候百余人俱。賓語前置句,正常語序“募百余人士、斥候俱”
②判斷句
(1)緱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2)非漢所望也。
(3)漢天子,我丈人行也。
③被動句
(1)見犯乃死,重負(fù)國
(2)大臣亡罪夷滅者數(shù)十家
(3)皆為陛下所成就
(4)緱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5)武留匈奴凡十九歲
④省略句
(1)后隨浞野侯沒湖中
(2)單于子弟發(fā)兵于戰(zhàn)
(3)使牧羝
(4)會緱(gōu)王與長水虞常等謀反匈奴中。
(5)且單于信汝,使決人死生
4.高一年級語文必修四知識點筆記 篇四
1、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可與不?(“不”通“否”,表疑問語氣)
2、拜送書于庭。(“庭”通“廷”,朝廷)
3、召有司案圖。(“案,通“按”,審察、察看)
4、秦自繆公以來二十余君,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繆”通“穆”)
5、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孰”通“熟”,仔細(xì))
6、不顧思義,畔主背親(“畔”通“叛”,背叛)
7、武臥嚙雪,與旃毛并咽之,數(shù)日不死。(“旃”通“氈”,毛織的氈毯)
8、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去”通“弆”,收藏)
9、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無”,沒有)
10、信義安所見乎?(“見”通‘現(xiàn)”,顯現(xiàn))
11、法令亡常(“亡”通“無”,沒有)
12、大臣亡罪夷滅者數(shù)十家(“亡”通“無”,沒有)
13、武父子亡功德(“亡”通“無”,沒有)
14、因泣下霑衿,與武決去。(“霑”通“沾”,沾濕?!榜啤蓖ā敖蟆保陆??!皼Q”通“訣”訣別,辭別。)
15、請畢今日之驩,效死于前。(“驩”通“歡”,歡聚)
16、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經(jīng))
17、陰知*黨名姓,一時收禽。(“禽”通“擒”,逮捕,拘押)
18、以精銅鑄成,員徑八尺,合蓋隆起,形似酒尊,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員”通“圓”,直徑;“尊”通“樽”,酒杯)
5.高一年級語文必修四知識點筆記 篇五
古今異義
1.漢亦留之以相當(dāng)。相當(dāng):古義:抵押。今義:差不多。
2.皆為陛下所成就。成就:古義:提拔。今義:業(yè)績。
3.我丈人行也。丈人:古義:老人,長輩。今義:岳父。
4.幸蒙其賞賜。賞賜:古義:照顧。今義:獎賞物品。
5.欲因此時降武。因此:古義:趁這時。今義:因為這個。
6.獨有女弟二人。女弟:古義:妹妹。今義:姐姐(妹妹)和弟弟。
7.且陛下春秋高。春秋:古義:年紀(jì)。今義:春秋戰(zhàn)國時期或指季節(jié)。
8.武等實在。實在:古義:確實存在。今義:誠實、老實。
9.稍遷至栘中廄監(jiān)。稍:古義:漸漸。今義:稍微。
10.既至匈奴,置幣遺單于。遺:古義:送給。今義:丟失、落下。
11.會緱王與長水虞常等謀反匈奴中。會:古義:正當(dāng)、適逢。今義:聚會、集合。
12.此必及我。及:古義:牽連今今義:常作連詞“和”用
13.會論虞常。論:古義:判罪今今義:常作議論
14.以貨物與常。貨物:古義:財物今今義:指供出售的物品
15.臥起操持。操持:古義:為操和持,兩個詞,“拿著“的意思。今義:料理,辦理/籌劃
16.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假:古義:臨時充任。今義:虛假
17.來時太夫人已不幸。不幸:古義:對去世的委婉說法。今義:指災(zāi)禍
18.明年,陵降,不敢求武。明年:古義:第二年。今義:后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