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憤》是南宋詩人陸游創(chuàng)作的一首七言律詩。以下是整理的《高二語文書憤原文及翻譯》,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1.原文 篇一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2.譯文 篇二
年輕時哪里知道世事如此艱難,北望中原,收復故土的豪邁氣概堅定如山。
記得在瓜州渡痛擊金兵,雪夜里飛奔著樓船戰(zhàn)艦。秋風中跨戰(zhàn)馬縱橫馳騁,收復了大散關捷報頻傳。
自己當年曾以萬里長城來自我期許,到如今鬢發(fā)已漸漸變白,盼北伐盼恢復都成空談。
出師表真可謂名不虛傳,有誰像諸葛亮鞠躬盡瘁,率三軍復漢室北定中原!
3.注釋 篇三
蕭蕭:頭發(fā)花白稀疏的樣子。
澤中:陸游所住三山別業(yè),南為鑒湖,北為大澤(今為蜻蜓湖),故曰。
鑒:照。
孤忠:忠心耿耿而得不到支持。
餐氈:指身居異地,茹苦含辛﹐而心向朝廷。
春蕪:春草。
上林苑:秦時宮苑名,在陜西省。泛指皇家園林。當時在淪陷區(qū)。
頹垣:斷墻殘壁。
洛陽宮:漢時東都洛陽的宮殿。當時在淪陷區(qū)。
寸心:微小的心意。
衰遲:衰老。
戎衣:軍衣。
的博:又作“滴博”,山嶺名,在四川理番縣東南。這里泛指川陜。
壯圖:宏偉的意圖。
皋蘭:山名,在今甘肅省蘭州市南。
關河:關山河川。
袖手看:袖手旁觀。
4.鑒賞 篇四
本詩系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陸游居家鄉(xiāng)山陰時所作。陸游時年六十有一,這分明是時不待我的年齡。
前四句概括了自己青壯年時期的豪情壯志和戰(zhàn)斗生活情景,其中頷聯(lián)擷取了兩個最能體現(xiàn)“氣如山”的畫面來表現(xiàn),不用一個動詞,卻境界全出,飽含著濃厚的邊地氣氛和高昂的戰(zhàn)斗情緒。又妙在對仗工整,頓挫鏗鏘,且一氣貫注,組接無痕,以其雄放豪邁的氣勢成為千古傳誦的名聯(lián)。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碑斢⑿蹮o用武之地時,他會回到鐵馬金戈的記憶里去的。想當年,詩人北望中原,收復失地的壯心豪氣,有如山涌,何等氣魄!詩人何曾想過殺敵報國之路竟會如此艱難?以為我本無私,傾力報國,那么國必成全于我,孰料竟有*人作梗、破壞以至于屢遭罷黜?詩人開篇一自問,問出多少郁憤?
后四句抒發(fā)壯心未遂、時光虛擲、功業(yè)難成的悲憤之氣,但悲憤而不感傷頹廢。尾聯(lián)以諸葛亮自比,不滿和悲嘆之情交織在—起,展現(xiàn)了詩人復雜的內(nèi)心世界。
再看尾聯(lián)。亦用典明志。諸葛堅持北伐,雖“出師一表真名世”,但終歸名滿天宇,“千載誰堪伯仲間”。追慕先賢的業(yè)績,表明自己的愛國熱情至老不移,渴望效仿諸葛亮,施展抱負。
回看整首詩歌,可見句句是憤,字字是憤。以憤而為詩,詩便盡是憤。
5.作者介紹 篇五
陸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務觀,號放翁,漢族,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尚書右丞陸佃之孫,南宋文學家、史學家、愛國詩人。陸游生逢北宋滅亡之際,少年時即深受家庭愛國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時,參加禮部考試,因受宰臣秦檜排斥而仕途不暢。孝宗時賜進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軍旅生活。嘉泰二年(1202年),宋寧宗詔陸游入京,主持編修孝宗、光宗《兩朝實錄》和《三朝史》,官至寶章閣待制。晚年退居家鄉(xiāng)。創(chuàng)作詩歌今存九千多首,內(nèi)容極為豐富。著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南唐書》、《老學庵筆記》等。
1.原文 篇一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2.譯文 篇二
年輕時哪里知道世事如此艱難,北望中原,收復故土的豪邁氣概堅定如山。
記得在瓜州渡痛擊金兵,雪夜里飛奔著樓船戰(zhàn)艦。秋風中跨戰(zhàn)馬縱橫馳騁,收復了大散關捷報頻傳。
自己當年曾以萬里長城來自我期許,到如今鬢發(fā)已漸漸變白,盼北伐盼恢復都成空談。
出師表真可謂名不虛傳,有誰像諸葛亮鞠躬盡瘁,率三軍復漢室北定中原!
3.注釋 篇三
蕭蕭:頭發(fā)花白稀疏的樣子。
澤中:陸游所住三山別業(yè),南為鑒湖,北為大澤(今為蜻蜓湖),故曰。
鑒:照。
孤忠:忠心耿耿而得不到支持。
餐氈:指身居異地,茹苦含辛﹐而心向朝廷。
春蕪:春草。
上林苑:秦時宮苑名,在陜西省。泛指皇家園林。當時在淪陷區(qū)。
頹垣:斷墻殘壁。
洛陽宮:漢時東都洛陽的宮殿。當時在淪陷區(qū)。
寸心:微小的心意。
衰遲:衰老。
戎衣:軍衣。
的博:又作“滴博”,山嶺名,在四川理番縣東南。這里泛指川陜。
壯圖:宏偉的意圖。
皋蘭:山名,在今甘肅省蘭州市南。
關河:關山河川。
袖手看:袖手旁觀。
4.鑒賞 篇四
本詩系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陸游居家鄉(xiāng)山陰時所作。陸游時年六十有一,這分明是時不待我的年齡。
前四句概括了自己青壯年時期的豪情壯志和戰(zhàn)斗生活情景,其中頷聯(lián)擷取了兩個最能體現(xiàn)“氣如山”的畫面來表現(xiàn),不用一個動詞,卻境界全出,飽含著濃厚的邊地氣氛和高昂的戰(zhàn)斗情緒。又妙在對仗工整,頓挫鏗鏘,且一氣貫注,組接無痕,以其雄放豪邁的氣勢成為千古傳誦的名聯(lián)。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碑斢⑿蹮o用武之地時,他會回到鐵馬金戈的記憶里去的。想當年,詩人北望中原,收復失地的壯心豪氣,有如山涌,何等氣魄!詩人何曾想過殺敵報國之路竟會如此艱難?以為我本無私,傾力報國,那么國必成全于我,孰料竟有*人作梗、破壞以至于屢遭罷黜?詩人開篇一自問,問出多少郁憤?
后四句抒發(fā)壯心未遂、時光虛擲、功業(yè)難成的悲憤之氣,但悲憤而不感傷頹廢。尾聯(lián)以諸葛亮自比,不滿和悲嘆之情交織在—起,展現(xiàn)了詩人復雜的內(nèi)心世界。
再看尾聯(lián)。亦用典明志。諸葛堅持北伐,雖“出師一表真名世”,但終歸名滿天宇,“千載誰堪伯仲間”。追慕先賢的業(yè)績,表明自己的愛國熱情至老不移,渴望效仿諸葛亮,施展抱負。
回看整首詩歌,可見句句是憤,字字是憤。以憤而為詩,詩便盡是憤。
5.作者介紹 篇五
陸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務觀,號放翁,漢族,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尚書右丞陸佃之孫,南宋文學家、史學家、愛國詩人。陸游生逢北宋滅亡之際,少年時即深受家庭愛國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時,參加禮部考試,因受宰臣秦檜排斥而仕途不暢。孝宗時賜進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軍旅生活。嘉泰二年(1202年),宋寧宗詔陸游入京,主持編修孝宗、光宗《兩朝實錄》和《三朝史》,官至寶章閣待制。晚年退居家鄉(xiāng)。創(chuàng)作詩歌今存九千多首,內(nèi)容極為豐富。著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南唐書》、《老學庵筆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