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日里,心中難免會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會寫一篇心得體會,從而不斷地豐富我們的思想。記錄心得體會對于我們的成長和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意義。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yōu)秀心得體會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感動中國觀后心得體會篇一
“感動中國”20__年度人物頒獎晚會,就像早春的約會在中央電視臺如期播出。
身影清瘦、眼神堅毅,行動堅決、步伐堅定……張桂梅猶如一枝面對重重困難卻傲然迎著寒風怒放的梅花一樣,在云嶺大地散發(fā)著丹桂般濃郁的幽香。品讀“時代楷模”張桂梅先進事跡,一位堅韌純粹、迎難而上,甘做人梯、無私奉獻的師者形象躍然紙上,令人動容,令人感佩。她的精神值得學習、值得傳揚。
張桂梅是云南省麗江市華坪縣女子高級中學黨支部書記、校長,華坪縣兒童福利院院長。她40年如一日,扎根云貴高原的偏遠山區(qū),義無反顧投身教育事業(yè),幫助1800多名貧困山區(qū)的女孩走出大山,改變了三代人的貧窮命運。她堅持教書育人、立德樹人,用言行引導孩子從小樹立志向、追逐夢想,注重言傳身教,傳揚紅色基因,讓“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成為廣大學生自覺追求;她實干苦干、甘于奉獻,用愛心和智慧點亮山村千萬女孩的夢想之燈,詮釋了為人師者的師德與擔當。她用實際行動,勾勒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知識、有仁愛之心”的當代“四有”好老師形象。她的先進事跡和高貴品質(zhì),值得學習,更值得見賢思齊,傳承弘揚。
“我這輩子的價值,不管怎么著,我救了一代人的,不管是多還是少,畢竟她們后面走得比我好,比我幸福就足夠了”。幸福的詮釋各種各樣,但幸福的笑顏確是一樣的;幸福的道路各不相同,但幸福的價值卻是萬宗歸一。為了貧困山區(qū)千萬女孩子的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張桂梅如燃燒在山中的蠟燭,心無旁騖、無怨無悔,踐行著當初立下的誓言。張桂梅是千千萬萬新時代勞動者中的普通一員,但卻充滿力量、充滿激情,散發(fā)出溫暖山區(qū)兒童、溫暖世界的光和熱,是新時代婦女投身脫貧攻堅巾幗建功的杰出代表,是為教育事業(yè)奉獻、為孩子夢想鋪路的優(yōu)秀人民教師。她的事跡,給人以心靈的震撼,充盈著激蕩人心的力量。
“如果我是一條小溪,就要流向沙漠,去滋潤一片綠洲”。回望張桂梅投身教育事業(yè)的道路,她正如一條小溪,潺潺流進教育資源相對“貧乏”的山區(qū),用崇高的精神、可貴的品質(zhì),滋潤著貧困山區(qū)兒童的心靈,在山區(qū)潤養(yǎng)出一片精神的“綠洲”。張桂梅同志扎根山區(qū)教育40余年的時間里,克服著病魔纏繞帶來的病痛,把每一分錢都用在孩子身上,在病危時拉著縣長的手要求提前支取喪葬費……張桂梅是脫貧攻堅中涌現(xiàn)出來的先進教師代表。以張桂梅同志為鏡,照一照自身有沒有迎難而上的自覺擔當,缺不缺甘為人梯的奉獻精神,少不少甘為事業(yè)燃盡自己的“無我”境界,通過對鏡自照,汲取前行的精神力量,不斷補足精神之鈣,彌補能力短板、扛起崗位責任,努力成為新時代黨和人民事業(yè)的擔當者、燃燈者。
“教師的天職就是奉獻,沒有任何其他條件”。張桂梅扎根邊遠少數(shù)民族山區(qū),就像一盞點亮在山區(qū)的“燈盞”,不但深深扎根山區(qū),還在12年前創(chuàng)辦起全國第一所全免費女子高中,12年間行程10萬多公里,走訪了麗江大山里的1527名學生的家庭……她用一生堅守了立德樹人的初心,踐行了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使命,她的學生不僅遍布全國各地,還有很多學生在她的精神感召下回到華坪縣為家鄉(xiāng)建設(shè)奉獻力量。她的品質(zhì),閃耀著人性的光輝,是時代精神的體現(xiàn)。她,無愧于“時代楷?!边@個稱號。典型本身就是一種力量。踐行榜樣的精神,要始終扎牢思想根子、篤定前行方向,厚植人民至上情懷,始終為群眾謀福利、添福祉。要甘于做一顆“火種”,立足本職崗位,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擔當,在點燃自己的同時照亮更多人前行的路,用實際行動奉獻社會、造福社會。
學習先進,重在實踐,貴在篤行。新時代新征程,我們都應自覺把學習張桂梅老師的先進事跡與自身做人、創(chuàng)業(yè)、成事相結(jié)合起來,讓先進典型的精神力量內(nèi)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汲取榜樣精神力量中實干苦干、擔當有為,讓初心在堅定信念、愛崗敬業(yè)中砥礪,讓奉獻在擔當、實干中燃放,讓人生在奉獻、作為中升華。
感動中國觀后心得體會篇二
感動中國年度人物是他們中的典型和代表,他們的故事感人至深。身患絕癥卻同疫情賽跑的張定宇,將很多的重癥患者從死亡邊緣拉回,領(lǐng)獎臺上步履蹣跚;面對洪水洶涌卻選擇逆流而上的陳陸,為危難的鄉(xiāng)親奉上了最好的年華,頒獎臺上只見一張照片;堅信“讓一個女孩讀書能救三代人”的公益高中校長張桂梅,改變了眾多山區(qū)女童的命運,頒獎臺上她雙手布滿膏藥……沒有什么豪言壯語,沒有什么豐厚回報,沒有什么躊躇不前,更多的是困難時刻挺身而出,無懼艱險與挑戰(zhàn),為了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社會安寧。
回顧整個_年,我們要向這些感動人物表達敬佩之情,也要給各行各業(yè)的奮斗者點贊。數(shù)不清的白衣天使從四面八方匯聚武漢抗擊疫情,數(shù)十萬鐵路職工堅守在運輸一線,眾多解放軍和武警官兵沖在抗洪前沿,為數(shù)眾多的扶貧人員奔波在貧困地區(qū),鮮為人知的科技工作者們研發(fā)新的技術(shù)裝備……他們中的很多人并不為外界所知曉,在他們看來這是義不容辭的責任。但拼搏奉獻是一輩子,得過且過也是一輩子,他們的選擇讓自己人生擁有更多色彩,無愧于國家和人民的期待。
“平凡鑄就偉大,英雄來自人民。每個人都了不起!”的新年賀詞激揚奮斗偉力。_年已經(jīng)過去,20一切可期!讓我們一起奮斗,坐上“駛向春天的列車”,向幸福出發(fā)!
感動中國觀后心得體會篇三
有一種力量,不求驚天動地,但足以震撼人心,它的名字是“感動”;有這樣一群人,他們舍己為人,忠誠愛國,堅強執(zhí)著,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英雄”。
昨晚我觀看了中央臺播出的感動中國人物頒獎盛典,每年的這個時候,我的眼眶總是充盈著淚水,一次次的被他們震撼。
過去的20__年是一個特殊的年份,感動中國人物也格外令人感動。
汪勇,武漢抗疫的志愿者,是一個快遞員。在義務接送醫(yī)護人員的過程中,不斷為醫(yī)護人員解決困難,設(shè)身處地為醫(yī)生著想。汪勇說:“能幫助到人,是一件快樂的事情?!鳖C獎詞中寫道:沒有人是生來的勇者,責任讓你重裝上陣。我認為,正是這一屆又一屆感動中國的人物,還有那千千萬萬雖然沒被頒獎,卻擁有著同獲獎者一樣品格的人們,讓我們可以活得更有安全感,讓這個社會變得更加溫暖,更加美好,更加充滿希望。
感動中國觀后心得體會篇四
在20_年的感動中國節(jié)目中,有帶領(lǐng)科研團隊實現(xiàn)氫彈研究突破的科學家-“兩彈一星”功勛于敏;有放棄安逸生活堅持在貴州山區(qū)義務支教的退休外交官朱敏才、孫麗娜夫婦;有背井離鄉(xiāng)、為南水北調(diào)做出巨大奉獻的基層干部趙久富,但是在這些人之中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默默捐款20余年從不留真名,成為一座城市精神坐標的普通市民--張紀清。
2014年11月,在郵局突然暈倒的老人張紀清被送到醫(yī)院。散落的匯款單暴露了他的秘密。人們發(fā)現(xiàn),他就是江陰人尋找了27年的好心人炎黃。
1987年,祝塘鎮(zhèn)政府收到一筆1000元的捐款用于敬老院的建設(shè),捐款人署名是“炎黃”。當時這筆捐款相當于一個人一年的工資。從此以后的27年間,無論是希望小學還是敬老院,或是地震災區(qū)都曾收到過署名“炎黃”的捐款。27年間,江陰人一直在尋找“炎黃”這位好心人,當?shù)厣踔吝€建設(shè)了一個“炎黃陳列館”。
2014年11月,這位好心人“炎黃”終于現(xiàn)身了,他就是張紀清。張紀清出生貧苦,改革開放后成了鎮(zhèn)上首個萬元戶。手里有了些錢他就開始捐款。之后,他又干回了老本行會計,拿的是死工資,可是捐款卻沒有中斷。張紀清在家里明確表態(tài),錢會用到別人最需要的地方,子女的錢自己去掙。現(xiàn)在張紀清每月只有500多元的收入,當教師的老伴還有些退休金,兩口子一直生活儉樸,現(xiàn)在還住著過去的老房子,但是依舊捐款。
張紀清坦言署名“炎黃”是不想讓被幫助的人有負擔,他說“我們做一點點小事情,就不能以恩人自居”。張紀清就是“炎黃”,這個秘密只有他的妻子知道,并一直支持著他。這份堅持27年的凡人善舉成就了大愛,在這個冬天帶給很多人溫暖。
是他讓我感受到了大愛深沉!
看過《感動中國》之后,我的內(nèi)心仿佛受到了神圣的洗禮,在感動與眼淚背后,我收獲的不僅僅是這些文字上的,更多的是內(nèi)心中無法言喻的那份震撼與動容。
生活中,許許多多的人用自己那一點一滴的小事感動著我們,也感動著他人。生活中從來就不缺乏感動,只不過是在繁忙的學習生活之中,我們忘記了用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去發(fā)現(xiàn)這些讓我們的內(nèi)心能為之震撼的感動事跡。
感動中國觀后心得體會篇五
“我的動力來自于疾病對生命的威脅?!辩娔仙浇淌诘囊痪湓捝钌畹赜|動了我,讓我再一次陷入了沉思。
鐘南山——一位著名的胸肺科大夫,他主要研究的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關(guān)于這種慢性肺炎疾病,它并不像高血壓、糖尿病可以提早發(fā)現(xiàn),提早干預并提早治療,而是慢慢的損害著肺泡,當你慢慢感覺呼吸困難時,這已經(jīng)是中后期了,且只能靠著呼吸機來維持生命。因此,許多人并不愿意來承擔這個方面的醫(yī)療職責。但是,鐘教授卻在眾人推脫的情況下站了起來,勇敢的選擇支撐起這方面的研究。“一個人活在這個世界上,給世界留點什么東西,他就算沒白活。”鐘教授感慨道。
的他曾經(jīng)因為透支嚴重而得了心肌梗死,在身體中裝了一個支架才能正?;顒?。所以,他一邊堅持做運動來維持身體健康,一邊又馬不停蹄的投入到關(guān)于肺炎的工作中。對于他來說,時間就是生命,多一分鐘的工作,也許就能多研究出一種醫(yī)治肺炎的方法!“發(fā)現(xiàn),創(chuàng)新,要有這個指導思想,中國的醫(yī)學才能進步!”他一直秉承這個信念,為中國的醫(yī)療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回想起今天的社會,面對著新型冠狀病毒,許多醫(yī)護人員不畏艱苦,自愿申請抗擊一線,在這個沒有硝煙的戰(zhàn)場上,盡力地奉獻出自己的力量。在她們的身上,無不體現(xiàn)出舍小家、護大家的,無私奉獻的優(yōu)秀品質(zhì)。但是,也有一些人為了一己私利,竟在這個緊要的關(guān)頭出售假冒口罩,不戴口罩四處亂逛,擾亂著社會的秩序,這是要受到道德的譴責的行為,是對自己,對他人不負責任的行為!!
正所謂“少年強,則國強”,作為新一代的青年,祖國未來的棟梁,我們應當努力學習,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奉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感動中國觀后心得體會篇六
今天,我觀看了“感動中國__年度十大人物”頒獎晚會。
他們的事跡深深感動了我,最讓我感動的人物是格桑德吉和姚厚芝。
格桑德吉是一名鄉(xiāng)村教師。她是村里唯一的一名大學生,她本可以留在大城市工作,但是她舍棄繁華富貴,甘愿回村當一名教師。看到這里我已經(jīng)很感動了,但是后面的事跡更讓我感動。這個村的孩子每天上學都要穿越一段異常陡峭的崖壁,許多人都在這條道路上跌落懸崖。懸崖下便是波濤洶涌的雅魯藏布江,人掉下去幾乎沒有生還的可能。格桑德吉為了讓孩子們能上學,每天都要穿梭在死亡的邊緣,親自指揮孩子們過崖壁以免孩子們跌落懸崖。她的這種行為使我倍受感動。
她還經(jīng)常到別人家去勸學,如果勸不動,便會一直勸,勸到別人同意上學為止。這真是一位為了能讓別人的孩子上學而甘愿奉獻自己的最美鄉(xiāng)村教師啊!
另外一個最讓我感動的人物是姚厚芝。她是一位母親,患了乳腺癌,但是治療費用太高,她支付不起就放棄了治療。她還想靠刺繡賺錢,供兩個孩子上學。為了不讓孩子擔心,她一直隱瞞自己的病情。開始刺繡的時候,姚厚芝選擇了難度特別大的《清明上河圖》。這對于一個刺繡能手來說尚且需要5年的時間才能完成,更何況她并不懂刺繡,沒有一點刺繡基礎(chǔ)??墒牵裰プ龅搅?。每當她身上疼痛的時候,她便想到這是為了孩子,再苦都要忍受下來。日積月累,姚厚芝的手上起了厚厚的繭子。經(jīng)過不懈的努力,用了3年半的時間,她終于完成了刺繡,比計劃提前1年半的時間。她能堅持下來,正是母愛的力量。她真是一位偉大的母親啊!
頒獎晚會使我非常感動,我看到了人間的真情,看到了人性最美的一面。同時,我也懂得了人活著要為他人奉獻,為國家盡一份力量。
感動中國觀后心得體會篇七
“一別都門三改火,天涯踏盡紅塵。依然一笑作春溫。無波真古井,有節(jié)是秋筠。”每一次的感動都來源于生活,每一次收獲都在于感知生活。一瓢羹,一葉舟,一條河,一座山皆是生活。晚風在耳畔悄呢喃,告訴我感動的生活故事。
正值驚蟄,不知各位同學觀看了《2020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頒獎盛典》有何感想?紀錄片講述了十個感動人心的故事,向人們展現(xiàn)了不同職業(yè)在平凡的崗位上書寫了不平凡的事跡,每一個篇章都令人可歌可泣。
當時我感到震驚,在紀錄片中居然有那么多人會來到這個小巷,就好像熱鬧的街市一樣?;颊叱阅伭送獾氐牟?,他們想再體會家的味道,我對于一句話仍然還記憶猶新:“有的病治不好了,但是病人能吃好一些,家屬的遺憾就會少一點。”那時候,我的眼淚居然奪眶而出,毫不留情,在這個人來人往的充滿人情味的“抗癌廚房”里,萬佐成和熊庚香夫婦見慣了人間的生老別離,他們也想靠自己的努力,盡力地幫助他人減少遺憾,他們傾聽患者家屬的心聲,給予他們關(guān)懷,每天早上起早貪黑準備食材,從開始的免費,到五角一次、再到一元一次,他們的善良撫慰了他們,而他們卻過著樸素淡雅的生活。
“人性的善良美好,內(nèi)心的澄澈純凈”這句話是最好形容他們倆了,他們的善心點亮了多少人!在生活中的我們也是和他們一樣的平凡人,不管是我們中學生,還是各司其職的人們,都應該要心地善良,像他們一樣設(shè)身處地為他人著想,雖然完不成什么大事,但是我們可以從小事情做起,一個微笑、一句謝謝這種溫暖都將被人銘記于心。
對于我來說,幫助他人真的可以讓人快樂,我也有深深的體會。寒假的時候,學校有一個作業(yè),就是為社區(qū)服務,所以我就向社區(qū)工作的老奶奶借了一把大掃把,便在小區(qū)里打掃起來。可是小區(qū)里一塵不染,沒有什么好掃的,正當我要把掃把歸還在垃圾回收站旁,小區(qū)的門口突然出現(xiàn)了一堆玻璃片,那走路蹣跚的老奶奶正想要那竹掃把清理,我看著她那已被白發(fā)攀附的頭,我說:“奶奶,讓我來做吧?!边@個掃把有點大,對于不太經(jīng)常做家務的我,拿掃把的動作不對,老奶奶就親切地對我說:“是這樣,左手畚斗,右手掃把。”我照做了。雖然說不太熟練,可是掃完以后,看到老奶奶慈祥的笑容,我感到有莫大的成就感和滿足感。
老舍著有《煙火人間》一書,家常便飯,情味十足。裊裊炊煙,與卿對話覺有鄉(xiāng)音,天空是蔚藍的,天空里有云朵,不時會有鳥兒略過——可這樣還不夠,從地面的矮平房里飄來縷縷飄煙,像是在訴說著人間的美好故事。感人的事物之所以會使人潸然淚下,是因為有熠熠生輝的人穿過黑暗將日子渲染成了一個五彩斑斕的世界。也許現(xiàn)實很無奈,可是我們不能自影自憐,與生活博弈很難,但當戰(zhàn)勝了它,一切便如此清晰了然。
世界,因為有這樣一縷煙而才有了值得回味的一切美好。
感動中國觀后心得體會篇八
是我國首次自主完成珠穆朗瑪峰高程測量40周年。參加當年珠峰測高任務的國測一大隊6位老隊員、老黨員給習近平總書記寫信,匯報了國測一大隊的光輝歷程和年輕一代薪火相傳的奮斗足跡。
習近平回信說,40年前,國測一大隊的同志同軍測、登山隊員一起,勇闖生命禁區(qū),克服艱難險阻,成功實現(xiàn)了中國人對珠峰高度的首次精確測量。黨和人民沒有忘記同志們建立的功勛。習近平稱贊,他們的事跡感人至深。
老隊員郁期青在與共產(chǎn)黨員網(wǎng)《同學》工作室記者回憶總書記的回信時,用三個詞來形容當時的心情:意外、激動、振奮。他說:“總書記對我們工作業(yè)績的肯定,我們感到非常溫暖。”
他們?yōu)樾轮袊臏y繪工作立下汗馬功勞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僅有約1/3的地區(qū)進行過精度較低的測繪。國測一大隊自1954年建隊以來,堅持用雙腳丈量祖國大地,他們拉著駱駝、牦牛、架子車,開展了大規(guī)模的大地控制測量。
他們徒步行程6000多萬公里,相當于繞地球1500多圈,先后六測珠峰、兩下南極、36次進駐內(nèi)蒙古荒原、46次深入西藏無人區(qū)、48次踏入新疆腹地,測出了近半個中國的大地測量控制成果,為國家的經(jīng)濟建設(shè)和國防提供了寶貴的數(shù)據(jù)。
他們用生命踐行使命
老隊員邵世坤說過,在他們這代人的心中,使命和生命是同等重要的。他們心中裝著的都是黨的事業(yè),想的都是為國爭光的榮耀與驕傲。
三次參加珠峰測繪工作的郁期青,曾在高寒缺氧、極端艱苦的條件下工作了200多天。他回憶說:“當時剛向黨組織遞交入黨申請書不久,就做好了這樣的思想準備,就是哪怕千難萬險,也把這個任務完成好?!庇谑?,臨出發(fā)前,他把自己僅有的行李箱,放到朋友家,并且交代,一旦自己回不來,就把這個箱子交給自己的家屬。測量任務后期,郁期青得了肺水腫,在醫(yī)院搶救治療了200多天。
1960年4月底,31歲的共產(chǎn)黨員、技術(shù)員吳昭璞帶領(lǐng)一個水準測量小組來到新疆南湖戈壁,當?shù)貧鉁爻^40攝氏度。一天早晨,裝滿清水的水桶漏了,離這里最近的水源地在200公里外。吳昭璞把僅有的水囊遞到一位年輕隊員手中,讓隊伍撤離找水,自己留下看守儀器資料。3天后,隊員們找到吳昭璞時,看到他一米七的身子干縮到不足四尺,帳篷里所有牙膏都被吃光了,描圖用的墨水被喝干了!但資料卻整理得整整齊齊,他的衣服嚴嚴實實蓋在測繪儀器上。
在國測一大隊隊史室的墻壁上,有一份名單。這是從1954年到1989年,犧牲在野外崗位上的測繪隊員,有46人。他們的遺骨,大多永遠留在了荒野測區(qū),連塊墓碑都沒法安置。
他們薪火相傳,精神永續(xù)
在國測一大隊有一條不成文的規(guī)定,凡是苦活兒、累活兒、危險的活兒,共產(chǎn)黨員、老隊員先上,新隊員后上。在這里,共產(chǎn)黨員的先進性和模范帶頭作用,是看得見摸得著的,他們用優(yōu)良的作風影響和帶動著這支隊伍的成長。
正因為如此,六十多年來,一批批新隊員來到國測一大隊,踏上前輩們沒有走完的山山水水。他們不僅繼承了老一輩測繪工作者的優(yōu)良品質(zhì),而且務實創(chuàng)新有沖勁兒,不斷用自己的智慧,用自己的青春為祖國的測繪事業(yè)奉獻著。
正如國測一大隊隊長李國鵬所說:“忠誠奉獻是這個隊伍的魂,6000米永遠是氧氣不足的,新疆的戈壁灘永遠是風沙大的,這是改變不了的。所以說改變的是人的裝備,不變的是人作業(yè)的精神和作風。”
感動中國觀后心得體會篇九
一年一度的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頒獎晚會昨晚落下了帷幕。這十位平凡之人的不平凡之事,讓我們感動,令我們震撼,一個個感人的事跡敲擊著我們心靈最深和最柔軟處,發(fā)出動人的感動之聲?!陡袆又袊?,它使許多人熱淚盈眶,它譜寫了真、善、美的樂章。我相信,只要看了《感動中國》,每個人都會有所感悟。2020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候選人之一萬其珍一家,他們的故事使我感動。
看完黃文秀的視頻,我感慨萬分,她作為一名共產(chǎn)黨員,她“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用短暫的一生,為老百姓做出了實實在在的貢獻,踐行了一位共產(chǎn)黨員對黨和人民的莊嚴承諾。鏗鏘誓言猶在耳,壯志未酬淚滿巾。文秀走了,帶著百坭村的扶貧重任和群眾的脫貧愿望、帶著她對生活的無限熱愛和對群眾的無限深情,匆匆離去。在她短暫的生命里,用青春書寫韶華印記,以信仰鋪設(shè)腳下芬芳。雖然她走了,但她永遠活在我們的心里。她用生命照亮的扶貧路,也將激勵著千千萬萬扶貧干部不懈奮斗,繼續(xù)前行!作為一名中共黨員,黃文秀的精神永遠值得我學習。在今后的支教之路上我將不忘初心,繼續(xù)前進,為祖國奉獻自我的青春力量。
黃文秀同志勇挑重擔,體現(xiàn)了共產(chǎn)黨員的初心和本色,我們要學習她身上可貴的精神,努力學習、勤于實踐、不懈奮斗,肩負起新時代賦予的責任和使命,讓青春在為祖國為人民奉獻中煥發(fā)出絢麗的光彩!
外國語學院劉明晟同學表示,今天學習了黃文秀同志的先進事跡,讓我極為感動且備受鼓舞。在此向扶貧先鋒致敬,向第一書記致敬。作為一名青年黨員,投身西部熱土,到西部去,到基層去,到祖國最需要的的地方去,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xiàn)“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貢獻一份力量是我的理想和愿望。愿加入西部計劃,同志愿者們攜手共進,以前仆后繼、一往無前的毅力和決心,助力黨和國家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服務社會,報效祖國,扎根西部,融入基層,深入脫貧攻堅戰(zhàn)主戰(zhàn)場,以為人民謀幸福為己任,初心不改,努力奮斗,讓青春之花綻放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做好扶貧工作,讓國家放心、人民幸福,是所有西部計劃志愿者的追求和目標。我也會在實踐中不斷堅定理想信念,腳踏實地,虛心學習,以飽滿的精神面貌和扎實的工作能力貢獻青春力量。
湖北省建始縣三里鄉(xiāng)大沙河村農(nóng)民黨員萬其珍一家,四代堅持在河邊為村民義務擺渡,方便了附近兩個縣市、四個鄉(xiāng)數(shù)以萬計村民的農(nóng)耕和出行?,F(xiàn)年69歲的萬其珍是第三代義渡傳人,每天在大沙河上來回擺渡數(shù)十趟,已經(jīng)堅持了16年,并帶動兒子、孫子義渡。
用他們的話說,做一件好事容易,一輩子做好事就不那么容易了!那需要毅力,需要忍受很多常人不能忍受的痛苦!這就是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善良,正直,樂于助人,堅強,奉獻,吃苦耐勞!我要凈化自己的靈魂,向他們學習!在有生之年,為大家,為社會多做好事,作善事,做一輩子的好人!
感動中國觀后心得體會篇一
“感動中國”20__年度人物頒獎晚會,就像早春的約會在中央電視臺如期播出。
身影清瘦、眼神堅毅,行動堅決、步伐堅定……張桂梅猶如一枝面對重重困難卻傲然迎著寒風怒放的梅花一樣,在云嶺大地散發(fā)著丹桂般濃郁的幽香。品讀“時代楷模”張桂梅先進事跡,一位堅韌純粹、迎難而上,甘做人梯、無私奉獻的師者形象躍然紙上,令人動容,令人感佩。她的精神值得學習、值得傳揚。
張桂梅是云南省麗江市華坪縣女子高級中學黨支部書記、校長,華坪縣兒童福利院院長。她40年如一日,扎根云貴高原的偏遠山區(qū),義無反顧投身教育事業(yè),幫助1800多名貧困山區(qū)的女孩走出大山,改變了三代人的貧窮命運。她堅持教書育人、立德樹人,用言行引導孩子從小樹立志向、追逐夢想,注重言傳身教,傳揚紅色基因,讓“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成為廣大學生自覺追求;她實干苦干、甘于奉獻,用愛心和智慧點亮山村千萬女孩的夢想之燈,詮釋了為人師者的師德與擔當。她用實際行動,勾勒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知識、有仁愛之心”的當代“四有”好老師形象。她的先進事跡和高貴品質(zhì),值得學習,更值得見賢思齊,傳承弘揚。
“我這輩子的價值,不管怎么著,我救了一代人的,不管是多還是少,畢竟她們后面走得比我好,比我幸福就足夠了”。幸福的詮釋各種各樣,但幸福的笑顏確是一樣的;幸福的道路各不相同,但幸福的價值卻是萬宗歸一。為了貧困山區(qū)千萬女孩子的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張桂梅如燃燒在山中的蠟燭,心無旁騖、無怨無悔,踐行著當初立下的誓言。張桂梅是千千萬萬新時代勞動者中的普通一員,但卻充滿力量、充滿激情,散發(fā)出溫暖山區(qū)兒童、溫暖世界的光和熱,是新時代婦女投身脫貧攻堅巾幗建功的杰出代表,是為教育事業(yè)奉獻、為孩子夢想鋪路的優(yōu)秀人民教師。她的事跡,給人以心靈的震撼,充盈著激蕩人心的力量。
“如果我是一條小溪,就要流向沙漠,去滋潤一片綠洲”。回望張桂梅投身教育事業(yè)的道路,她正如一條小溪,潺潺流進教育資源相對“貧乏”的山區(qū),用崇高的精神、可貴的品質(zhì),滋潤著貧困山區(qū)兒童的心靈,在山區(qū)潤養(yǎng)出一片精神的“綠洲”。張桂梅同志扎根山區(qū)教育40余年的時間里,克服著病魔纏繞帶來的病痛,把每一分錢都用在孩子身上,在病危時拉著縣長的手要求提前支取喪葬費……張桂梅是脫貧攻堅中涌現(xiàn)出來的先進教師代表。以張桂梅同志為鏡,照一照自身有沒有迎難而上的自覺擔當,缺不缺甘為人梯的奉獻精神,少不少甘為事業(yè)燃盡自己的“無我”境界,通過對鏡自照,汲取前行的精神力量,不斷補足精神之鈣,彌補能力短板、扛起崗位責任,努力成為新時代黨和人民事業(yè)的擔當者、燃燈者。
“教師的天職就是奉獻,沒有任何其他條件”。張桂梅扎根邊遠少數(shù)民族山區(qū),就像一盞點亮在山區(qū)的“燈盞”,不但深深扎根山區(qū),還在12年前創(chuàng)辦起全國第一所全免費女子高中,12年間行程10萬多公里,走訪了麗江大山里的1527名學生的家庭……她用一生堅守了立德樹人的初心,踐行了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使命,她的學生不僅遍布全國各地,還有很多學生在她的精神感召下回到華坪縣為家鄉(xiāng)建設(shè)奉獻力量。她的品質(zhì),閃耀著人性的光輝,是時代精神的體現(xiàn)。她,無愧于“時代楷?!边@個稱號。典型本身就是一種力量。踐行榜樣的精神,要始終扎牢思想根子、篤定前行方向,厚植人民至上情懷,始終為群眾謀福利、添福祉。要甘于做一顆“火種”,立足本職崗位,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擔當,在點燃自己的同時照亮更多人前行的路,用實際行動奉獻社會、造福社會。
學習先進,重在實踐,貴在篤行。新時代新征程,我們都應自覺把學習張桂梅老師的先進事跡與自身做人、創(chuàng)業(yè)、成事相結(jié)合起來,讓先進典型的精神力量內(nèi)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汲取榜樣精神力量中實干苦干、擔當有為,讓初心在堅定信念、愛崗敬業(yè)中砥礪,讓奉獻在擔當、實干中燃放,讓人生在奉獻、作為中升華。
感動中國觀后心得體會篇二
感動中國年度人物是他們中的典型和代表,他們的故事感人至深。身患絕癥卻同疫情賽跑的張定宇,將很多的重癥患者從死亡邊緣拉回,領(lǐng)獎臺上步履蹣跚;面對洪水洶涌卻選擇逆流而上的陳陸,為危難的鄉(xiāng)親奉上了最好的年華,頒獎臺上只見一張照片;堅信“讓一個女孩讀書能救三代人”的公益高中校長張桂梅,改變了眾多山區(qū)女童的命運,頒獎臺上她雙手布滿膏藥……沒有什么豪言壯語,沒有什么豐厚回報,沒有什么躊躇不前,更多的是困難時刻挺身而出,無懼艱險與挑戰(zhàn),為了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社會安寧。
回顧整個_年,我們要向這些感動人物表達敬佩之情,也要給各行各業(yè)的奮斗者點贊。數(shù)不清的白衣天使從四面八方匯聚武漢抗擊疫情,數(shù)十萬鐵路職工堅守在運輸一線,眾多解放軍和武警官兵沖在抗洪前沿,為數(shù)眾多的扶貧人員奔波在貧困地區(qū),鮮為人知的科技工作者們研發(fā)新的技術(shù)裝備……他們中的很多人并不為外界所知曉,在他們看來這是義不容辭的責任。但拼搏奉獻是一輩子,得過且過也是一輩子,他們的選擇讓自己人生擁有更多色彩,無愧于國家和人民的期待。
“平凡鑄就偉大,英雄來自人民。每個人都了不起!”的新年賀詞激揚奮斗偉力。_年已經(jīng)過去,20一切可期!讓我們一起奮斗,坐上“駛向春天的列車”,向幸福出發(fā)!
感動中國觀后心得體會篇三
有一種力量,不求驚天動地,但足以震撼人心,它的名字是“感動”;有這樣一群人,他們舍己為人,忠誠愛國,堅強執(zhí)著,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英雄”。
昨晚我觀看了中央臺播出的感動中國人物頒獎盛典,每年的這個時候,我的眼眶總是充盈著淚水,一次次的被他們震撼。
過去的20__年是一個特殊的年份,感動中國人物也格外令人感動。
汪勇,武漢抗疫的志愿者,是一個快遞員。在義務接送醫(yī)護人員的過程中,不斷為醫(yī)護人員解決困難,設(shè)身處地為醫(yī)生著想。汪勇說:“能幫助到人,是一件快樂的事情?!鳖C獎詞中寫道:沒有人是生來的勇者,責任讓你重裝上陣。我認為,正是這一屆又一屆感動中國的人物,還有那千千萬萬雖然沒被頒獎,卻擁有著同獲獎者一樣品格的人們,讓我們可以活得更有安全感,讓這個社會變得更加溫暖,更加美好,更加充滿希望。
感動中國觀后心得體會篇四
在20_年的感動中國節(jié)目中,有帶領(lǐng)科研團隊實現(xiàn)氫彈研究突破的科學家-“兩彈一星”功勛于敏;有放棄安逸生活堅持在貴州山區(qū)義務支教的退休外交官朱敏才、孫麗娜夫婦;有背井離鄉(xiāng)、為南水北調(diào)做出巨大奉獻的基層干部趙久富,但是在這些人之中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默默捐款20余年從不留真名,成為一座城市精神坐標的普通市民--張紀清。
2014年11月,在郵局突然暈倒的老人張紀清被送到醫(yī)院。散落的匯款單暴露了他的秘密。人們發(fā)現(xiàn),他就是江陰人尋找了27年的好心人炎黃。
1987年,祝塘鎮(zhèn)政府收到一筆1000元的捐款用于敬老院的建設(shè),捐款人署名是“炎黃”。當時這筆捐款相當于一個人一年的工資。從此以后的27年間,無論是希望小學還是敬老院,或是地震災區(qū)都曾收到過署名“炎黃”的捐款。27年間,江陰人一直在尋找“炎黃”這位好心人,當?shù)厣踔吝€建設(shè)了一個“炎黃陳列館”。
2014年11月,這位好心人“炎黃”終于現(xiàn)身了,他就是張紀清。張紀清出生貧苦,改革開放后成了鎮(zhèn)上首個萬元戶。手里有了些錢他就開始捐款。之后,他又干回了老本行會計,拿的是死工資,可是捐款卻沒有中斷。張紀清在家里明確表態(tài),錢會用到別人最需要的地方,子女的錢自己去掙。現(xiàn)在張紀清每月只有500多元的收入,當教師的老伴還有些退休金,兩口子一直生活儉樸,現(xiàn)在還住著過去的老房子,但是依舊捐款。
張紀清坦言署名“炎黃”是不想讓被幫助的人有負擔,他說“我們做一點點小事情,就不能以恩人自居”。張紀清就是“炎黃”,這個秘密只有他的妻子知道,并一直支持著他。這份堅持27年的凡人善舉成就了大愛,在這個冬天帶給很多人溫暖。
是他讓我感受到了大愛深沉!
看過《感動中國》之后,我的內(nèi)心仿佛受到了神圣的洗禮,在感動與眼淚背后,我收獲的不僅僅是這些文字上的,更多的是內(nèi)心中無法言喻的那份震撼與動容。
生活中,許許多多的人用自己那一點一滴的小事感動著我們,也感動著他人。生活中從來就不缺乏感動,只不過是在繁忙的學習生活之中,我們忘記了用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去發(fā)現(xiàn)這些讓我們的內(nèi)心能為之震撼的感動事跡。
感動中國觀后心得體會篇五
“我的動力來自于疾病對生命的威脅?!辩娔仙浇淌诘囊痪湓捝钌畹赜|動了我,讓我再一次陷入了沉思。
鐘南山——一位著名的胸肺科大夫,他主要研究的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關(guān)于這種慢性肺炎疾病,它并不像高血壓、糖尿病可以提早發(fā)現(xiàn),提早干預并提早治療,而是慢慢的損害著肺泡,當你慢慢感覺呼吸困難時,這已經(jīng)是中后期了,且只能靠著呼吸機來維持生命。因此,許多人并不愿意來承擔這個方面的醫(yī)療職責。但是,鐘教授卻在眾人推脫的情況下站了起來,勇敢的選擇支撐起這方面的研究。“一個人活在這個世界上,給世界留點什么東西,他就算沒白活。”鐘教授感慨道。
的他曾經(jīng)因為透支嚴重而得了心肌梗死,在身體中裝了一個支架才能正?;顒?。所以,他一邊堅持做運動來維持身體健康,一邊又馬不停蹄的投入到關(guān)于肺炎的工作中。對于他來說,時間就是生命,多一分鐘的工作,也許就能多研究出一種醫(yī)治肺炎的方法!“發(fā)現(xiàn),創(chuàng)新,要有這個指導思想,中國的醫(yī)學才能進步!”他一直秉承這個信念,為中國的醫(yī)療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回想起今天的社會,面對著新型冠狀病毒,許多醫(yī)護人員不畏艱苦,自愿申請抗擊一線,在這個沒有硝煙的戰(zhàn)場上,盡力地奉獻出自己的力量。在她們的身上,無不體現(xiàn)出舍小家、護大家的,無私奉獻的優(yōu)秀品質(zhì)。但是,也有一些人為了一己私利,竟在這個緊要的關(guān)頭出售假冒口罩,不戴口罩四處亂逛,擾亂著社會的秩序,這是要受到道德的譴責的行為,是對自己,對他人不負責任的行為!!
正所謂“少年強,則國強”,作為新一代的青年,祖國未來的棟梁,我們應當努力學習,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奉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感動中國觀后心得體會篇六
今天,我觀看了“感動中國__年度十大人物”頒獎晚會。
他們的事跡深深感動了我,最讓我感動的人物是格桑德吉和姚厚芝。
格桑德吉是一名鄉(xiāng)村教師。她是村里唯一的一名大學生,她本可以留在大城市工作,但是她舍棄繁華富貴,甘愿回村當一名教師。看到這里我已經(jīng)很感動了,但是后面的事跡更讓我感動。這個村的孩子每天上學都要穿越一段異常陡峭的崖壁,許多人都在這條道路上跌落懸崖。懸崖下便是波濤洶涌的雅魯藏布江,人掉下去幾乎沒有生還的可能。格桑德吉為了讓孩子們能上學,每天都要穿梭在死亡的邊緣,親自指揮孩子們過崖壁以免孩子們跌落懸崖。她的這種行為使我倍受感動。
她還經(jīng)常到別人家去勸學,如果勸不動,便會一直勸,勸到別人同意上學為止。這真是一位為了能讓別人的孩子上學而甘愿奉獻自己的最美鄉(xiāng)村教師啊!
另外一個最讓我感動的人物是姚厚芝。她是一位母親,患了乳腺癌,但是治療費用太高,她支付不起就放棄了治療。她還想靠刺繡賺錢,供兩個孩子上學。為了不讓孩子擔心,她一直隱瞞自己的病情。開始刺繡的時候,姚厚芝選擇了難度特別大的《清明上河圖》。這對于一個刺繡能手來說尚且需要5年的時間才能完成,更何況她并不懂刺繡,沒有一點刺繡基礎(chǔ)??墒牵裰プ龅搅?。每當她身上疼痛的時候,她便想到這是為了孩子,再苦都要忍受下來。日積月累,姚厚芝的手上起了厚厚的繭子。經(jīng)過不懈的努力,用了3年半的時間,她終于完成了刺繡,比計劃提前1年半的時間。她能堅持下來,正是母愛的力量。她真是一位偉大的母親啊!
頒獎晚會使我非常感動,我看到了人間的真情,看到了人性最美的一面。同時,我也懂得了人活著要為他人奉獻,為國家盡一份力量。
感動中國觀后心得體會篇七
“一別都門三改火,天涯踏盡紅塵。依然一笑作春溫。無波真古井,有節(jié)是秋筠。”每一次的感動都來源于生活,每一次收獲都在于感知生活。一瓢羹,一葉舟,一條河,一座山皆是生活。晚風在耳畔悄呢喃,告訴我感動的生活故事。
正值驚蟄,不知各位同學觀看了《2020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頒獎盛典》有何感想?紀錄片講述了十個感動人心的故事,向人們展現(xiàn)了不同職業(yè)在平凡的崗位上書寫了不平凡的事跡,每一個篇章都令人可歌可泣。
當時我感到震驚,在紀錄片中居然有那么多人會來到這個小巷,就好像熱鬧的街市一樣?;颊叱阅伭送獾氐牟?,他們想再體會家的味道,我對于一句話仍然還記憶猶新:“有的病治不好了,但是病人能吃好一些,家屬的遺憾就會少一點。”那時候,我的眼淚居然奪眶而出,毫不留情,在這個人來人往的充滿人情味的“抗癌廚房”里,萬佐成和熊庚香夫婦見慣了人間的生老別離,他們也想靠自己的努力,盡力地幫助他人減少遺憾,他們傾聽患者家屬的心聲,給予他們關(guān)懷,每天早上起早貪黑準備食材,從開始的免費,到五角一次、再到一元一次,他們的善良撫慰了他們,而他們卻過著樸素淡雅的生活。
“人性的善良美好,內(nèi)心的澄澈純凈”這句話是最好形容他們倆了,他們的善心點亮了多少人!在生活中的我們也是和他們一樣的平凡人,不管是我們中學生,還是各司其職的人們,都應該要心地善良,像他們一樣設(shè)身處地為他人著想,雖然完不成什么大事,但是我們可以從小事情做起,一個微笑、一句謝謝這種溫暖都將被人銘記于心。
對于我來說,幫助他人真的可以讓人快樂,我也有深深的體會。寒假的時候,學校有一個作業(yè),就是為社區(qū)服務,所以我就向社區(qū)工作的老奶奶借了一把大掃把,便在小區(qū)里打掃起來。可是小區(qū)里一塵不染,沒有什么好掃的,正當我要把掃把歸還在垃圾回收站旁,小區(qū)的門口突然出現(xiàn)了一堆玻璃片,那走路蹣跚的老奶奶正想要那竹掃把清理,我看著她那已被白發(fā)攀附的頭,我說:“奶奶,讓我來做吧?!边@個掃把有點大,對于不太經(jīng)常做家務的我,拿掃把的動作不對,老奶奶就親切地對我說:“是這樣,左手畚斗,右手掃把。”我照做了。雖然說不太熟練,可是掃完以后,看到老奶奶慈祥的笑容,我感到有莫大的成就感和滿足感。
老舍著有《煙火人間》一書,家常便飯,情味十足。裊裊炊煙,與卿對話覺有鄉(xiāng)音,天空是蔚藍的,天空里有云朵,不時會有鳥兒略過——可這樣還不夠,從地面的矮平房里飄來縷縷飄煙,像是在訴說著人間的美好故事。感人的事物之所以會使人潸然淚下,是因為有熠熠生輝的人穿過黑暗將日子渲染成了一個五彩斑斕的世界。也許現(xiàn)實很無奈,可是我們不能自影自憐,與生活博弈很難,但當戰(zhàn)勝了它,一切便如此清晰了然。
世界,因為有這樣一縷煙而才有了值得回味的一切美好。
感動中國觀后心得體會篇八
是我國首次自主完成珠穆朗瑪峰高程測量40周年。參加當年珠峰測高任務的國測一大隊6位老隊員、老黨員給習近平總書記寫信,匯報了國測一大隊的光輝歷程和年輕一代薪火相傳的奮斗足跡。
習近平回信說,40年前,國測一大隊的同志同軍測、登山隊員一起,勇闖生命禁區(qū),克服艱難險阻,成功實現(xiàn)了中國人對珠峰高度的首次精確測量。黨和人民沒有忘記同志們建立的功勛。習近平稱贊,他們的事跡感人至深。
老隊員郁期青在與共產(chǎn)黨員網(wǎng)《同學》工作室記者回憶總書記的回信時,用三個詞來形容當時的心情:意外、激動、振奮。他說:“總書記對我們工作業(yè)績的肯定,我們感到非常溫暖。”
他們?yōu)樾轮袊臏y繪工作立下汗馬功勞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僅有約1/3的地區(qū)進行過精度較低的測繪。國測一大隊自1954年建隊以來,堅持用雙腳丈量祖國大地,他們拉著駱駝、牦牛、架子車,開展了大規(guī)模的大地控制測量。
他們徒步行程6000多萬公里,相當于繞地球1500多圈,先后六測珠峰、兩下南極、36次進駐內(nèi)蒙古荒原、46次深入西藏無人區(qū)、48次踏入新疆腹地,測出了近半個中國的大地測量控制成果,為國家的經(jīng)濟建設(shè)和國防提供了寶貴的數(shù)據(jù)。
他們用生命踐行使命
老隊員邵世坤說過,在他們這代人的心中,使命和生命是同等重要的。他們心中裝著的都是黨的事業(yè),想的都是為國爭光的榮耀與驕傲。
三次參加珠峰測繪工作的郁期青,曾在高寒缺氧、極端艱苦的條件下工作了200多天。他回憶說:“當時剛向黨組織遞交入黨申請書不久,就做好了這樣的思想準備,就是哪怕千難萬險,也把這個任務完成好?!庇谑?,臨出發(fā)前,他把自己僅有的行李箱,放到朋友家,并且交代,一旦自己回不來,就把這個箱子交給自己的家屬。測量任務后期,郁期青得了肺水腫,在醫(yī)院搶救治療了200多天。
1960年4月底,31歲的共產(chǎn)黨員、技術(shù)員吳昭璞帶領(lǐng)一個水準測量小組來到新疆南湖戈壁,當?shù)貧鉁爻^40攝氏度。一天早晨,裝滿清水的水桶漏了,離這里最近的水源地在200公里外。吳昭璞把僅有的水囊遞到一位年輕隊員手中,讓隊伍撤離找水,自己留下看守儀器資料。3天后,隊員們找到吳昭璞時,看到他一米七的身子干縮到不足四尺,帳篷里所有牙膏都被吃光了,描圖用的墨水被喝干了!但資料卻整理得整整齊齊,他的衣服嚴嚴實實蓋在測繪儀器上。
在國測一大隊隊史室的墻壁上,有一份名單。這是從1954年到1989年,犧牲在野外崗位上的測繪隊員,有46人。他們的遺骨,大多永遠留在了荒野測區(qū),連塊墓碑都沒法安置。
他們薪火相傳,精神永續(xù)
在國測一大隊有一條不成文的規(guī)定,凡是苦活兒、累活兒、危險的活兒,共產(chǎn)黨員、老隊員先上,新隊員后上。在這里,共產(chǎn)黨員的先進性和模范帶頭作用,是看得見摸得著的,他們用優(yōu)良的作風影響和帶動著這支隊伍的成長。
正因為如此,六十多年來,一批批新隊員來到國測一大隊,踏上前輩們沒有走完的山山水水。他們不僅繼承了老一輩測繪工作者的優(yōu)良品質(zhì),而且務實創(chuàng)新有沖勁兒,不斷用自己的智慧,用自己的青春為祖國的測繪事業(yè)奉獻著。
正如國測一大隊隊長李國鵬所說:“忠誠奉獻是這個隊伍的魂,6000米永遠是氧氣不足的,新疆的戈壁灘永遠是風沙大的,這是改變不了的。所以說改變的是人的裝備,不變的是人作業(yè)的精神和作風。”
感動中國觀后心得體會篇九
一年一度的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頒獎晚會昨晚落下了帷幕。這十位平凡之人的不平凡之事,讓我們感動,令我們震撼,一個個感人的事跡敲擊著我們心靈最深和最柔軟處,發(fā)出動人的感動之聲?!陡袆又袊?,它使許多人熱淚盈眶,它譜寫了真、善、美的樂章。我相信,只要看了《感動中國》,每個人都會有所感悟。2020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候選人之一萬其珍一家,他們的故事使我感動。
看完黃文秀的視頻,我感慨萬分,她作為一名共產(chǎn)黨員,她“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用短暫的一生,為老百姓做出了實實在在的貢獻,踐行了一位共產(chǎn)黨員對黨和人民的莊嚴承諾。鏗鏘誓言猶在耳,壯志未酬淚滿巾。文秀走了,帶著百坭村的扶貧重任和群眾的脫貧愿望、帶著她對生活的無限熱愛和對群眾的無限深情,匆匆離去。在她短暫的生命里,用青春書寫韶華印記,以信仰鋪設(shè)腳下芬芳。雖然她走了,但她永遠活在我們的心里。她用生命照亮的扶貧路,也將激勵著千千萬萬扶貧干部不懈奮斗,繼續(xù)前行!作為一名中共黨員,黃文秀的精神永遠值得我學習。在今后的支教之路上我將不忘初心,繼續(xù)前進,為祖國奉獻自我的青春力量。
黃文秀同志勇挑重擔,體現(xiàn)了共產(chǎn)黨員的初心和本色,我們要學習她身上可貴的精神,努力學習、勤于實踐、不懈奮斗,肩負起新時代賦予的責任和使命,讓青春在為祖國為人民奉獻中煥發(fā)出絢麗的光彩!
外國語學院劉明晟同學表示,今天學習了黃文秀同志的先進事跡,讓我極為感動且備受鼓舞。在此向扶貧先鋒致敬,向第一書記致敬。作為一名青年黨員,投身西部熱土,到西部去,到基層去,到祖國最需要的的地方去,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xiàn)“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貢獻一份力量是我的理想和愿望。愿加入西部計劃,同志愿者們攜手共進,以前仆后繼、一往無前的毅力和決心,助力黨和國家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服務社會,報效祖國,扎根西部,融入基層,深入脫貧攻堅戰(zhàn)主戰(zhàn)場,以為人民謀幸福為己任,初心不改,努力奮斗,讓青春之花綻放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做好扶貧工作,讓國家放心、人民幸福,是所有西部計劃志愿者的追求和目標。我也會在實踐中不斷堅定理想信念,腳踏實地,虛心學習,以飽滿的精神面貌和扎實的工作能力貢獻青春力量。
湖北省建始縣三里鄉(xiāng)大沙河村農(nóng)民黨員萬其珍一家,四代堅持在河邊為村民義務擺渡,方便了附近兩個縣市、四個鄉(xiāng)數(shù)以萬計村民的農(nóng)耕和出行?,F(xiàn)年69歲的萬其珍是第三代義渡傳人,每天在大沙河上來回擺渡數(shù)十趟,已經(jīng)堅持了16年,并帶動兒子、孫子義渡。
用他們的話說,做一件好事容易,一輩子做好事就不那么容易了!那需要毅力,需要忍受很多常人不能忍受的痛苦!這就是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善良,正直,樂于助人,堅強,奉獻,吃苦耐勞!我要凈化自己的靈魂,向他們學習!在有生之年,為大家,為社會多做好事,作善事,做一輩子的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