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yè)舞龍舞獅心得體會范文(21篇)

字號:

    通過總結自己的心得體會,我們可以更好地認識自己,找到自己的優(yōu)點和不足。寫心得體會時,可以引用相關的理論知識和經(jīng)典案例進行支撐和論證。接下來,小編將為大家分享一些寫心得體會的技巧和經(jīng)驗,希望能夠?qū)Υ蠹矣兴鶈l(fā)。
    舞龍舞獅心得體會篇一
    故此每逢喜慶節(jié)日,例如新張慶典、迎春賽會等,都喜歡打鑼打鼓,舞獅子子助慶。舞獅子子亦跟隨著華人移居海外而聞名世界,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相當盛行舞獅子子。聚居歐美的海外華人亦組成不少醒獅子會,每年的春節(jié)或重大喜慶,他們都會在世界各地舞獅子子慶祝。
    舞獅子子起源眾說不一。神話傳說是以前山中出現(xiàn)獅子子,吃掉村莊內(nèi)的村民,后來村民學會武功,格斃獅子子,村民模仿獅子子的形態(tài)而成為舞獅子子;亦有神話版本說是如來佛把獅子子引走,因此南獅子中常有”大頭佛”引領獅子子。亦有傳說有村民以紙紥獅子子及鑼鼓驅(qū)走年獸,演化成為舞獅子子。
    今天的舞獅子子主要分南獅子、北獅子兩種。最初北獅子在長江以北較為流行;而南獅子則是流行華南,南洋及海外。近年亦有將二者溶合的舞法,主要是用南獅子的獅子子,北獅子的步法,稱為“南獅子北舞”。
    北獅子
    北獅子的造型酷似真獅子,獅子頭較為簡單,全身披金黃色毛。舞獅子子者(一般二人舞一頭)的褲子,鞋都會披上毛,未舞看起來已經(jīng)是維肖維妙的獅子子。獅子頭上有紅結者為雄獅子,有綠結者為雌性。北獅子表現(xiàn)靈活的動作,與南獅子著重威猛不同。舞動則是以撲、跌、翻、滾、跳躍、擦癢等動作為主。
    北獅子一般是雌雄成對出現(xiàn);由裝扮成武士的主人前領。有時一對北獅子會配一對小北獅子,小獅子戲弄大獅子,大獅子弄兒為樂,盡顯天倫。北獅子表演較為接近雜耍。配樂方面,以京鈸、京鑼、京鼓為主。
    南獅子
    南獅子南獅子又稱醒獅子,造型較為威猛,舞動時注重馬步。南獅子主要是靠舞者的動作表現(xiàn)出威猛的獅子子型態(tài),一般只會二人舞一頭。獅子頭以戲曲面譜作鑒,色彩艷麗,制造考究;眼簾,嘴都可動。嚴格來說,南獅子的獅子頭不太像是獅子子頭,有人甚至認為南獅子較為接近年獸。南獅子的獅子頭還有一只角,傳聞以前會用鐵做,以應付舞獅子子時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武斗。傳統(tǒng)上,南獅子獅子頭有「劉備」、「關羽」、「張飛」之分。三種獅子頭,不單顏色,裝飾不同,舞法亦跟據(jù)三個古人的性格而異。
    南師的舞動造型很多,有:起勢、常態(tài)、奮起、疑進、抓癢、迎寳、施禮、驚躍、審視、酣睡、出洞、發(fā)威、過山、上樓臺等等;舞者透過不同的馬步,配合獅子頭動作把各種造型抽象地表現(xiàn)出來。故此南獅子講究的是意在和神似。南獅子有出洞、上山、巡山會獅子、采青、入洞等表演方式,。當中「采青」最為常見。相傳“采青”原來是有“反清復明”之意,現(xiàn)時一般是取其意頭,有“生猛”,生意興隆的象征?!盖唷褂玫氖巧恕0焉思袄?紅包)懸掛起來,獅子在「青」前舞數(shù)回,表現(xiàn)猶豫,然后一躍而起,把青菜一口「吃」掉,再把生菜「咬碎吐出」,再向大家致意。為了增加娛樂性,采青有時還會用上特技動作,例如上肩(舞獅子子頭者站在獅子尾者肩上),疊羅漢,上桿(爬上竹桿),或者過梅花椿(經(jīng)過高低不一長木椿)等等。
    舞南獅子時會配以大鑼、大鼓、大鈸。獅子的舞動要配合音樂的節(jié)奏。舞南獅子有時還會有一人扮作「大頭佛」,手執(zhí)葵扇帶領。
    舞獅子子之前通常還會舉行「點睛」儀式。儀式由主禮嘉賓進行,把朱砂涂在獅子的眼睛上,象征給予生命。
    舞龍舞獅心得體會篇二
    舞獅,是中國民族的.一種傳統(tǒng)表演藝術。表演者在鑼鼓聲下,裝扮成獅子的模樣,作出獅子各種各樣的形態(tài)動作,給人們展現(xiàn)出一副活靈活現(xiàn)的樣子的。
    舞獅的起源,傳說不一。神話傳說以前山中出現(xiàn)獅子,下山吃掉村民,后來有村民殺掉了獅子,模仿獅子的形態(tài)而形成了舞獅:亦有傳說是村民制作了紙扎的獅子和用鑼鼓驅(qū)走年獸,演化成了舞獅。
    而至今的舞獅主要分為南獅和北獅。近年也有將兩種獅子合二為一,主要用南獅的獅子,北獅的步法,被稱為“南獅北舞”。
    “咚咚當當”……鑼鼓聲敲響了,舞獅表演開始,只見一只紅白色的“獅子”跑了出來,先是在周圍走一轉(zhuǎn),像在跟人們迎賓,然后向前奮進,不到十秒,來了個“踩梅花樁”,跳上了樁子,接著,來了個“高臺飲水”…..看著那些驚險的動作的,我不驚為“獅子”擔心。最后,到“采青”這部重頭戲了,而“采青”象征吉祥如意,如果沒有了“采青”,那“獅子”所演的戲就沒有意義了?!蔼{子”先是眨眼和扇耳朵,隨后快速地跳上的高臺,踩上樁子取到了“采青”?!蔼{子”的精彩表演讓全場觀眾熱烈的鼓掌,而我也忍不住為“獅子”而拍掌的。
    觀看完舞獅,使我精神百倍,變得神采奕奕。而“醒獅”就是獅子一年四季都在睡覺,到春節(jié)期間,要點睛喚醒獅子,獅子醒后要敲鑼打鼓在鄉(xiāng)間行走,寓意驅(qū)趕各種害獸以及邪魔妖道,保四方平安與發(fā)達。
    舞獅的文化價值意義深遠,希望這種民族藝術能繼續(xù)傳承下去。
    舞龍舞獅心得體會篇三
    獅子舞,是我國優(yōu)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jié)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子舞前來助興。這一習俗起源于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據(jù)傳說,它最早是從西域傳入的,獅子子是文殊菩薩的坐騎,隨著佛教傳入中國,獅子舞的活動也輸入中國。獅子子是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后,和孔雀等一同帶回的貢品。而獅子舞的技藝卻是引自西涼的“假面戲”,也有人認為獅子舞是五世紀時產(chǎn)生于,后來傳入民間的。兩種說法都各有依據(jù),今天已很難判斷其是非。不過,唐代時獅子舞已成為盛行于宮廷、軍旅、民間的一項活動。唐段安節(jié)《樂府雜尋》中說:“戲有五方獅子子,高丈余,各衣五色,每一獅子子,有十二人,戴紅抹額,衣畫衣,執(zhí)紅拂子,謂之獅子子郎,舞太平樂曲。”詩人白居易《西涼伎》詩中對此有生動的描繪:“西涼伎,西涼伎,假面胡人假獅子子。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帖齒。奮迅毛衣擺雙耳,如從流沙來萬里?!痹娭忻枋龅氖钱敃r舞獅子子的情景。
    在一千多年的發(fā)展過程中,獅子舞形成了南北兩種表演風格。北派獅子舞以表演“武獅子”為主,即魏武帝欽定的北魏“瑞獅子”。小獅子一人舞,大獅子由雙人舞,一人站立舞獅子子頭,一人彎腰舞獅子子身和獅子尾。舞獅子子人全身披包獅子被,下穿和獅子身相同毛色的綠獅子褲和金爪蹄靴,人們無法辨認舞獅子子人的形體,它的外形和真獅子極為相似。引獅子人以古代武士裝扮,手握旋轉(zhuǎn)繡球,配以京鑼、鼓鈸、逗引瑞獅子。獅子子在“獅子子郎”的引導下,表演騰翻、撲跌、跳躍、登高、朝拜等技巧,并有走梅花樁、竄桌子、踩滾球等高難度動作。南派獅子舞以表演“文獅子”為主,表演時講究表情,有搔癢、抖毛、舔毛等動作,惟妙惟肖,逗人喜愛,也有難度較大的吐球等技巧。南獅子以廣東為中心,并風行于港澳,東南亞僑鄉(xiāng)。南獅子雖也是雙人舞,但舞獅子子人下穿燈籠褲,上面僅僅披著一塊彩色的獅子被而舞。和北獅子不同的是“獅子子郎”頭戴大頭佛面具,身穿長袍,腰束彩帶,手握葵扇而逗引獅子子,以此舞出各種優(yōu)美的招式,動作滑稽風趣。南獅子流派眾多,有清遠、英德的“雞公獅子”,廣州、佛山的“大頭獅子”,高鶴、中山的“鴨嘴獅子”,東莞的“麒麟獅子”等。南獅子除外形不同外,尚有性格不同。白須獅子舞法幅度不寬、花色品種不多,但沉著剛健,威嚴有力,民間稱為“劉備獅子”。黑須紅面獅子,人稱“關公獅子”,舞姿勇猛而雄偉,氣概非凡。灰白胡須獅子,動作粗獷好戰(zhàn),俗稱“張飛獅子”。獅子子為百獸之尊,形象雄偉俊武,給人以威嚴、勇猛之感。古人將它當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認為它能驅(qū)邪鎮(zhèn)妖、保佑人畜平安。所以人們逐漸形成了在元宵節(jié)時及其他重大活動里獅子舞的習俗,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
    舞龍舞獅心得體會篇四
    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聽姥姥說外面會有舞龍、舞獅的表演。我很想去看,就纏著姥姥帶我出去玩。
    一出小區(qū),外面真可謂是人山人海,我和姥姥艱難地在人群里穿行著。這時我隱隱約約聽到有打鼓的聲音,循聲找去,只見曹丞相府外圍了一圈厚實的“人墻”。小孩子們站在車上或騎在大人脖子上看得津津有味,大人則伸長了脖子往里張望。我更好奇了,一心想去探個究竟,于是費了九牛二虎之力鉆進人墻,站到最前排。只見一些老頭老太太在一旁敲鑼打鼓,兩只獅子在中間跳來跳去。這兩只獅子長得很好看,眼睛又大又圓,特別精神,血盆大口一張一合,下面掛著柔軟的胡須。兩只獅子一金一銀,因為頭太大,占了整個身體的四分之一,看起來有點笨。
    我正在打量兩頭獅子,金獅卻大搖大擺地向我跑來,猛地沖我搖晃笨重的頭,大眼睛瞪著我,我嚇了一跳。獅子得意洋洋地走了。“這獅子真淘氣?!蔽蚁?。一會兒金獅后腳一蹬跳上了高臺,銀獅隨后也跳了上去。金獅躍躍欲試,直起身子縱身跳下來,順勢叼走了紅繡球。臺下爆發(fā)出排山倒海般的掌聲,還伴隨著陣陣叫好。金獅落地后搖頭擺尾,叼著紅繡球向銀獅炫耀。銀獅有些害怕,在臺上猶豫,觀眾給予銀獅掌聲鼓勵,銀獅壯著膽子站了起來。“撲通”,銀獅的頭栽了下去。人們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誰知銀獅又安然無恙地站了起來。原來它根本沒有跌倒,是在跟觀眾開玩笑呢!金獅也縱身跳了下來,兩只獅子在地上扭作一團,引得人們捧腹大笑。正當精彩的時候,姥姥來叫我,說該回家吃飯了,我只好戀戀不舍地離開了。
    一路上,剛才舞獅的情景一一浮現(xiàn)在我的腦海里,實在太精彩了。同時,我不得不感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無窮魅力。真希望時間可以倒轉(zhuǎn),我真想再看一次舞獅。
    舞龍舞獅心得體會篇五
    龍,是古代傳說中一種有鱗、角、須、爪,能興云作雨的神異動物,在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被視為吉祥的'動物,把自己稱為龍的傳人。自古以來,龍就是帝王的化身,平民百姓是龍為傳統(tǒng)的驕傲。
    每年元宵節(jié)前后,全國各地人們都以舞龍來祈求來年能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上溯至漢代,歷史上早有記載,幾千年來這一民俗代代相傳,長盛不衰。
    我非常喜歡觀看舞龍表演,還喜歡收集一些有關龍的圖片、資料以及演唱龍的歌碟,從中感受到了中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舞龍,亦稱“耍龍燈”,是漢族民間舞蹈形式之一,流行于全國很多地區(qū)。“龍”的形象各有特色,一般用竹、木、紙、布等扎成,節(jié)數(shù)不等,多為單數(shù)。舞者各持棍子支起一節(jié)。由一個人持彩珠,戲龍作舞,龍頭隨彩珠,龍身各節(jié)隨龍頭上下左右翻騰。每節(jié)內(nèi)能燃燭的稱“龍燈”,不能燃燭稱“布燈”。此外,還有用荷花燈、蝴蝶燈組成的“白葉龍”,用一條長板凳起舞的“板凳龍”和以人體組成的“人龍”等多種形式。
    舞龍舞獅心得體會篇六
    操場上,一條金龍立在中心,十分引人注目。它全身紅黃相間,在陽光的照耀下,那一片片龍鱗閃爍著金色的光澤。這條龍非常大,大概十米左右。最閃耀的便是那龍頭,龍頭上的龍角是金黃色的,似乎是黃金做的,龍角很像珊瑚,可珊瑚卻沒有龍角那么絢麗。那一雙銅鈴似的龍眼炯炯有神,雙眸如兩顆大珍珠。龍須很密、很多,在微風的吹拂下,那龍須便隨著風向往左起舞,更增添了它威武的`氣質(zhì)。
    “咚,咚,”一聲鑼鼓聲響起,舞龍開始了!只見十幾位衣著紅黃相間的表演服的老人們舉起龍,將龍慢慢舒展開。隨著鑼鼓聲,龍千姿百態(tài),擺出了各種各樣的造型:龍時而圍起來,好似“齊心協(xié)力滑龍舟”;時而上上下下,像門,好似“更上層樓跳龍門”;時而圍成花朵形,中間捧出幾束大花,好似“龍花盛開千家富”;時而時而有序地盤起來,龍頭伸出,好似“盤龍似錦節(jié)節(jié)高”;時而擺弄尾巴,又好似“神龍擺尾齊歡騰”……精彩的節(jié)目使我們目不暇接,精湛的技藝更是搏得了我們聲聲喝彩。
    這次舞龍不僅讓我感受到喜慶的氣氛,更感受到這些舞龍老人老當益壯,老有所樂。
    舞龍舞獅心得體會篇七
    我又一次,有幸看到舞龍。
    那是去年的春節(jié),已好久沒去一回外婆家了。我認為那里才能找尋到這個城市僅存的年味。巷子里華燈高照,喧鑼打鼓,熱熱鬧鬧,父老鄉(xiāng)親們圍在巷口談天說地,拉扯家常。晚上八點左右,“舞龍”隊伍出動,在華燈的映照下翩然起舞:時而似灑脫長龍,藏匿云端;時而又盤龍四望,著實奪人眼球。
    小時候,我是看過幾次舞龍的。我到現(xiàn)在還記得那時的我,將這“長龍”誤以為是真正傳說中的神龍呢。外婆給我講龍?zhí)拥墓适?,讓我對這“長龍”充滿著遐想,每回都要擠在人群中觀看,邊看邊歡呼,那真叫一個“熱血沸騰”!
    阿舅是舞龍的好手。每回春節(jié),“村長”總要來請阿舅去呢。他長得并不是很高,但極壯實。小時我看過幾次阿舅舞龍的樣子,雖挺久遠了,但是還是讓我印象深刻。
    一陣敲鑼聲把我的思緒拉回來。只見一條“長龍”從人海中快速地穿了出來,勢如破竹。遠遠便看到阿舅在舞龍頭,他們高舉著明火如炬的龍,在場地里游走著。頓時,尖叫聲,拍照聲響成一片,巷子里沸騰了。阿舅賣力地抖動龍頭,“長龍”升空了,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有著一種勢不可擋,沖向夜空的氣勢。
    我霎時便看呆了,那條渾身金黃的長龍已不再是茶余飯后取樂的道具,而是人們歡度佳節(jié)的寄托,是大家團結一心的體現(xiàn),更是所有人對春節(jié)的美好期愿。而那條長龍,不正是我們蒸蒸日上的中國嗎?這龍,已不再是一條被人操控的假龍,而是一條有神、有魂、有魄的中華龍。
    舞龍仍未停止,阿舅率領整個舞龍隊更是健步如飛。我激動地大喊鼓掌。隨即,鼓聲一陣高過一陣。在鼓聲中,龍越升越高,終成盤龍。倏地,鼓聲戛然而止,威龍站立在天地之間,氣吞山河!
    舞龍大會精彩落幕。
    那飛揚的長龍,矯健的舞龍大師們永不謝幕。
    雖春節(jié)已過,但耳畔仍響起喧天鑼鼓!
    舞龍舞獅心得體會篇八
    今年的大年初一,聽說在鎮(zhèn)府有獅子舞表演,我就非常興奮,剛吃完中午飯,就迫不及待的叫爸爸帶我去看。
    到了鎮(zhèn)政府,雖然天上下著毛毛細雨,但觀看的人還是很多,我和爸爸占據(jù)了位置后不久表演就開始了。共有十只獅子子分成東西兩隊,有紅的、黑的、黃的,顏色和形態(tài)不一,隨著后面震耳的鑼鼓聲舞開了。舞獅子子的人十分賣力,舞的非常逼真,時而站起,時而趴下,頭不停的搖動,眼睛一眨一眨,尾巴也一搖一擺的,贏得人們熱烈的掌聲。
    到了精彩的采青了。采青是用一條紅繩子,間隔的綁上一些紅包,最后面是用生菜、桔子和一個大紅包綁在一起,從樓上一段一段慢慢地放下來,舞獅子子的人要用凳子疊起來或用梯子,邊舞邊爬上去,在舞獅子子過程中慢慢地“吃青”。只見各只獅子子在“青”面前愉快地舞動,突然的一躍而起,將“青”一口吃掉,到最后,吃掉生菜后將它咬碎,灑向周圍。我問爸爸這是什么意思?爸爸說:“生菜和桔子就是“生財”、“大吉”的意思,灑向周圍就是將這些愿望送給大家?!?BR>    舞獅子子表演就在高潮中結束了,留給了我們無窮的回味與快樂,我也知道了舞獅子子表演作為民俗的'含義:國泰民安,吉祥如意!
    舞龍舞獅心得體會篇九
    今天,老爸媽媽帶我去看舞獅。第一個出場的隊是廣西隊,舞獅隊有打鼓的,敲鑼的,他們在旁邊。獅臺上一個拿著彩球,另外四個人戴上獅子的頭,有紅色獅子、金色獅子和綠色的,獅頭上的眼睛還會眨巴眨巴,很逼真。舞獅的人要翻跟頭,還要逗獅子。表演出獅子的人要模仿獅子的動作撲、跳、滾,還要跳上比人還高幾米的臺子和柱子,在柱子上跳,那個舞獅人騎在獅子的背上,你別說我也會,他們可是站在高高的柱子上表演的呀!
    表演精彩時候觀眾都會給他們熱烈的掌聲。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江西隊,是因為他們的表演很精彩。我一共看了四個節(jié)目,因為明天還要上學,所以我吵著要回家。舞獅表演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這真是難忘的一個晚上,難忘的.一次表演。
    舞龍舞獅心得體會篇十
    放假了,同學們回家的回家,玩的去玩了。唯有我們學院舞龍舞獅隊的隊員們還在每天堅持訓練,一天兩練。
    高高的條凳架在半空中,領師員握著繡球引導著一對霸氣十足的雄獅在兩米多高的條凳上上下竄跳,忽上忽下,時而站立,時而下俯。
    因為和我搭檔的獅頭出去比賽了,我只能在一旁看著大家訓練,心里實在是癢的厲害啊.........
    說實在的,我們可以說都是各個省、市中優(yōu)秀的運動員聚集在一起的。而龍獅隊又是從這些人選出來的優(yōu)秀者,看來練好龍獅也不容易了。這是真話,不管武術在好,兩個人要是不能把勁合到一起,個人在出色也是白練了。
    舞龍舞獅是中國民族傳統(tǒng)體育,其中孕育著中華文化。我越來越開始喜歡舞龍舞獅了,雖然這個假期不能全力投入到練獅子上,但是我們著對獅子一定會保持龍獅隊中的第一獅!
    舞龍舞獅心得體會篇十一
    “咚咚鏘,咚咚鏘?!边@是哪兒傳來的鑼鼓聲響,敲的何等激烈呢?咦,怎么了發(fā)生什么大事了,馬路上的行人咋人山人海了呢?現(xiàn)在才剛到吃飯的時間,這些人都記著干嘛去呢?“?”在我的心頭油然而生,我的好奇心越來越強,我不顧上吃飯了,便放下飯碗,與外婆一起隨著人潮來到了一座廟會里,鑼鼓聲越來越響了,就在這里面。哦,我以為干什么呢,原來就是元宵快到了,“舞獅”耶!我跟著外婆慢悠悠的來到里面,哇,里面金碧輝煌,燭火通明,四面八方的村名們也都來觀看表演舞獅子。放眼望去,站在火燭前的一排大漢都是干什么的?手里拿著鑼鼓等樂器,“咚咚鏘,咚咚鏘”大漢們開始奏樂了,只見三個老頭兒,兩個穿著花花綠綠的褲子,而另一個則是手里拿著紅球,也就是獅子球。開始舞獅了,兩個穿著花褲的老頭鉆進了獅體,褲衣剛好合身成了只大獅子,鼓聲鑼聲撮合在一起成了舞獅聲,人拿著獅球吆喝了一聲,獅子就跟著獅球跑了起來,獅子好像怒火了,雙腳在地上蹬得地動山搖,接著便是前面雙腳抬了起來,然后就追著獅球奔個不停,好像在說:“這球本來就是屬于我的,快還給我!”最后就直接上去搶了,可人卻偏不給,還說:“如果還給了你,那么你就得和我好。
    于是獅子就答應了。人就牽著獅子,來到佛殿的老爺(佛)的面前拜了三拜,也不知道干什么,難道是想讓老天給他們做約定。哈哈!猜不透哦猜不透呀!
    看了這個舞獅,我想起了兒幼時與伙伴鉆在被窩下一起舞獅,那時還小也不知是啥一回事,就學著大人一起舞著舞著,轉(zhuǎn)眼間便長大了,現(xiàn)在回想起來真有點好笑!哈哈!
    舞龍舞獅心得體會篇十二
    “鳳簫聲動,玉壺光轉(zhuǎn),一夜魚龍舞”。春節(jié)舞龍燈一直是中華民族流傳許久的民間傳統(tǒng)。
    清麗雋秀的江南小鎮(zhèn),是承載著我童年回憶的地方。每逢過年,我最盼望的就是回老家,看舞龍燈,和同齡的玩伴成群結隊地吃著冰糖葫蘆、舉著棉花糖,歡快地擠在一片鑼鼓喧天中。換上喜慶彩衣的人們舉著龍,輕輕一揮,那龍便活靈活現(xiàn)地隨著他們的步伐擺動,一蹲、一起、一跑,就做出了“金龍噴水”的動作;豎起柱子,帶領龍身一躍,這叫“雙跳龍門”;兩條龍交錯著追逐彩球,一龍高聳騰躍,一龍低臥盤旋,便是最為經(jīng)典的“二龍戲珠”……我們跟著龍燈跑著,鬧著,大人們圍著拍手叫絕,鎮(zhèn)上的鞭炮聲和人們的歡笑聲此起彼伏。
    舞龍的熱鬧歡快景象從那時起,在我心中留下了美好的、難忘的回憶。
    可是不知從何時起,舞龍的人數(shù)越來越少,人們似乎也不再熱衷于欣賞舞龍了。少了那支激情澎湃的舞龍隊,街上似乎冷清了不少,年味兒也淡了許多。
    去年春節(jié),我又聽到了那熟悉的的喝彩聲和鑼鼓聲,走近喧嚷的人群中,定睛一瞧,是表哥和一群年輕小伙在排練舞龍!他們配合默契,龍燈在他們手中變得靈動而生機勃勃,只見龍騰翔躍、蜿蜒波動,依舊是那些熟悉的招式,卻多了份朝氣與活力。這條龍活靈活現(xiàn),雙眼炯炯有神,搖擺中的長長身軀更是氣勢磅礴。一旁指導的大伯笑呵呵告訴我,“這兩年傳統(tǒng)文化成了潮流,鎮(zhèn)上的年輕人趕著來報名,他們還拍了視頻發(fā)到網(wǎng)上,世界各地的人都能看我們舞龍啦,聽說咱們舞龍隊還成了網(wǎng)紅嘞……”
    透過大伯眼中閃爍的光芒和舞龍小伙們熱情的表演,我似乎看到了小鎮(zhèn)人們的美好生活,看到了民俗的傳承和發(fā)揚。舞龍的民俗代代相傳,歲歲年年傳遞著人們對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國泰民安的美好愿望。華美的龍燈之所以重新散發(fā)光彩,是因為年輕的力量用了一種別樣的方式,讓所有人看到,我們是龍的傳人!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舞龍燈,將不再只是回憶。
    舞龍舞獅心得體會篇十三
    “咚咚鏘,咚咚鏘?!边@是哪兒傳來的鑼鼓聲響,敲的何等激烈呢?咦,怎么發(fā)生什么大事,馬路上的行人咋人山人海呢?現(xiàn)在才剛到吃飯的時間,這些人都記著干嘛去呢?“?”在我的心頭油然而生,我的好奇心越來越強,我不顧上吃飯,便放下飯碗,與外婆一起隨著人潮來到一座廟會里,鑼鼓聲越來越響,就在這里面。哦,我以為干什么呢,原來就是元宵快到,“舞獅”耶!我跟著外婆慢悠悠的來到里面,哇,里面金碧輝煌,燭火通明,四面八方的村名們也都來觀看表演舞獅子。放眼望去,站在火燭前的一排大漢都是干什么的?手里拿著鑼鼓等樂器,“咚咚鏘,咚咚鏘”大漢們開始奏樂,只見三個老頭兒,兩個穿著花花綠綠的褲子,而另一個則是手里拿著紅球,也就是獅子球。開始舞獅,兩個穿著花褲的老頭鉆進獅體,褲衣剛好合身成只大獅子,鼓聲鑼聲撮合在一起成舞獅聲,人拿著獅球吆喝一聲,獅子就跟著獅球跑起來,獅子好像怒火,雙腳在地上蹬得地動山搖,接著便是前面雙腳抬起來,然后就追著獅球奔個不停,好像在說:“這球本來就是屬于我的,快還給我!”最后就直接上去搶,可人卻偏不給,還說:“如果還給你,那么你就得和我好。
    于是獅子就答應。人就牽著獅子,來到佛殿的.老爺(佛)的面前拜三拜,也不知道干什么,難道是想讓老天給他們做約定。哈哈!猜不透哦猜不透呀!
    看這個舞獅,我想起兒幼時與伙伴鉆在被窩下一起舞獅,那時還小也不知是啥一回事,就學著大人一起舞著舞著,轉(zhuǎn)眼間便長大,現(xiàn)在回想起來真有點好笑!哈哈!
    舞龍舞獅心得體會篇十四
    “咚鏘咚鏘……”鑼鼓聲傳遍整個校園,全校師生興高采烈的來到操場看舞龍表演。
    兩條龍臥倒在操場上,一條是金燦燦的黃龍,一條是紅通通的赤龍,除了顏色不同,它們的外形長得一模一樣。圓圓地大腦袋上,長著像珊瑚一樣的獸角。獸角的下方,有一雙燈泡大小的黑眼睛,眼睛死死地盯著前方的龍珠。它張開血盆大口,好像要將龍珠一口吞掉,威武極了。它們長長的身體上,長滿了亮閃閃地鱗片,扁扁地尾巴,一搖一擺,煞是好看。
    一位老爺爺,身穿一身黑色衣服,鼻梁上,駕著一副金邊眼鏡,精神抖擻的站在鼓前,他兩腿叉開,雙手拿起鼓棒,手臂上下?lián)]動,用力地敲著鼓,鼓“咚咚咚……”的響,老爺爺閉著雙眼,似乎陶醉在鼓聲之中。旁邊一位老奶奶,身穿一身紅色的服裝,身體筆直的挺立著,一只手拿著一個鑼,雙手一張一合,“啪啪啪……”鑼聲響起。老奶奶瞇著雙眼,露出一副慈祥的笑容。
    操場中間,十幾位同學,高高地舉起龍,跟在龍珠后面。龍珠隨著鼓的“咚咚咚……”聲和鑼的“啪啪啪……”聲,帶領著兩條巨龍,時而往上,時而往下,時而往左,時而往右,時而躍起,時而盤旋,看得我們眼花繚亂。兩條巨龍一會兒纏在一起,一會兒縮成一團。鑼鼓聲漸漸平息,舞龍的同學回到了操場中間。雖然累得滿頭大汗,“呼哧呼哧”大口喘著氣,但是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燦爛的笑容。
    一位小女孩,舉著龍珠,臉上笑開了花。她咧著嘴,“哈哈”大笑起來,眼睛瞇成了一條縫,像一根線。眉毛彎成了一條弧線,像個小月牙。紅通通的臉蛋上,露出了兩個小酒窩。心里肯定樂壞了。
    突然,一條赤龍沖向人群,嚇得同學們驚慌失措,一步一步地往后退去。赤龍剛到同學跟前,溫順的俯下身子,用和藹的眼神看著同學們。一個大膽的同學上前一步,伸出一只手,觸摸了一下龍的尾巴,同學們看了,也爭先恐后的伸出雙手朝龍摸去。
    舞龍表演結束,大家依依不舍地回到教室,一下子校園又恢復了平靜。
    舞龍舞獅心得體會篇十五
    舞龍是個大節(jié)日,舞到任何一處都會受到招待。舞龍的隊伍有時一天可以吃五六次酒宴,這叫“龍換酒”。等到舞龍完畢,就將首尾燒掉,龍身送回廟內(nèi),明年再用。燈節(jié)雖始于漢初,盛于唐宋,但“舞龍”的習俗,相信是承繼殷周“祭天”的遺風。龍在歷史文籍的記載中出現(xiàn)的時間極早,而且“舞龍”包含“風調(diào)雨順國泰民安”,原有“祈年”的意思。
    古人民智不開,大概由于龍在神話中是海洋的主宰,威力無窮,而海洋主水,龍也就很自然的做了農(nóng)作物的司雨神。民以食為天,谷物是維持生命的根本,間接也就操縱了人類的生命。按這意義敷衍,龍的重要性竟是超逾了祖宗----帝舜、契和后稷。如此,龍被古人奉為“吉物”出現(xiàn)在慶典祭祀中,自然也不足為奇了。
    舞龍舞獅心得體會篇十六
    過新年呀,咚咚咚咚鏘,喜洋洋呀,咚咚咚咚鏘,鞭炮聲聲鑼鼓響,咚鏘咚咚鏘!大街小巷喜洋洋呀,幸福的生活甜呀甜又香,咚鏘咚鏘咚咚鏘!
    今天是正月十六,我和媽媽一起去看舞龍舞獅的表演。我們在路上遇到了宋夢博和她的媽媽,我們一起往前走。到了濱河公園的大門口,表演的人很多。他們都穿著花花綠綠的衣服,有的`在敲鑼打鼓,有的在扭秧歌,有的在舞龍舞獅,有的在耍旱船,有的在抬花轎,好熱鬧啊!宋夢博的媽媽為我在旱船旁邊照了一張像,還為我和宋夢博在大鼓旁邊合了一張影。
    我們玩了一會兒,高高興興地回家了。
    舞龍舞獅心得體會篇十七
    “噼哩啪啦……?!边@熱鬧的鞭炮聲催醒了熟睡中的我,大街上沸騰的人聲在屋里也能聽到。哦!我這才醒悟過來:今天是大年初一!
    “張韜!這是你的紅包!”爸爸遞了一個大大的紅包給我。
    “好好學習!”爺爺奶奶也各人遞了一個紅包給我。最后是媽媽,她給的紅包還是如往年一樣是最大的!
    忽然,一陣“咚鏘咚鏘”的聲音把沉浸在拿到紅包的開心中的我拉了出來,原來是學校聘請的醒獅隊到了,于是我和爺爺,弟弟一起來到樓下觀看舞獅,看看那兩頭“獅”,多威風!兩只大眼睛眨巴著還有它那血盆大口,好像隨時會張開似的。他們從學校操場舞上教學樓,又從教學樓舞回學校操場,經(jīng)過哪里,哪里就有熱鬧的鞭炮聲。
    這時,舞獅隊的其他隊員已經(jīng)準備好最后一個項目--“采青”了,也就是把裝著報酬的紅包綁在青菜上吊起來,讓醒獅隊的其中一頭“獅”爬梯子上去取下來,拿不拿得到報酬就得看那頭“獅子”啦?。ㄟ@種領取報酬的方法還真是新穎,有趣啊?。┠穷^采青的“獅子”已經(jīng)選出來了,是一只“強壯”的“獅子”(本人認為),瞧!它跳上第一層了!它越跳越高,最終,它已跳上頂層了,只差一點兒了,我心里正暗暗為它加油呢!它好像很緊張,向四方望了望,然后猛的一跳,把那株青菜連同報酬拿下來了!頓時,四周響起了熱烈的掌聲,那頭“獅子”也“開心”得跳了起來。
    過了一會兒,醒獅隊走了,我也和爺爺還有弟弟回樓上吃早餐去了。
    舞龍舞獅心得體會篇十八
    舞龍燈,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活動,各民族都有舞龍燈的習俗。
    傳說,土家族在很早以前沒有舞龍習慣。有一年,久旱不雨,禾苗枯黃,溪河斷流,來了一位能算天氣晴雨陰旱、人間禍福的鬼谷先生,對土家人說:“大家不要愁,今天午后未時排云,戌時下雨?!?。他這話,被治水的金勾老龍聽到后心想,凡間有如此能人還要我管什么水?!頓生嫉妒,便賭氣將玉皇大帝命他在城內(nèi)城外的下雨量倒改過來分。結果,傾盆大雨,水淹城內(nèi),房屋倒塌,淹死了許多人這事被玉皇大帝知道后,玉皇大帝把金勾老龍打入天牢,斬首示眾。玉皇大帝放陰劍把金勾老龍斬成九節(jié)。此后,鬼谷先生又來對土家人說:“老龍被斬,是和我賭氣而喪命,但他對民間做了不少好事,他死了,你們要為他燒點香紙?!庇谑牵良胰司椭谱骶殴?jié)金龍,到各村舞龍燈,叫人們敬奉,求老龍保佑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久之,舞龍亦成為土家族的傳統(tǒng)習俗。
    在阿姨家這個習俗也成為了每年的過春節(jié)。天一黑從遠處傳來了隆隆的鑼鼓聲和喧鬧聲。旁邊的人興奮地喊:“龍來嘍,龍來嘍!”人群頓時人聲鼎沸。我們聽到喊叫聲,連忙踮起腳,昂首東望。
    終于我見到了它的廬山真面目:金黃的龍鱗土黃色的龍身,一個大龍頭,上面有一雙閃閃發(fā)光的大眼睛,嘴巴張的老大老大,鋒利的牙齒被露了出來,穿著鎧甲的它像是剛才還在戰(zhàn)場上欲血殺敵一樣,現(xiàn)在像是在慶賀呢!
    跟在后面的是一群人。他們個個托著用板凳支起的花燈,一會兒左搖右擺,一會兒快速奔跑,一會兒橫沖直撞,一會兒……花式多的驚人。從屋頂向下看,這些成百上千的花燈組成的就像一條長龍在這兒翻飛盤旋。
    這時,讓眾多人企盼的老虎來了。它的前爪微微抬起,舌頭吐得常長長的,鋒利的牙齒讓人害怕,好像抓到了什么獵物,正準備大飽口福呢!后面跟著的當然是一個個游人了!有小孩,有老人,有婦女,還有青年們。
    我們站在三樓,默默地看著:龍燈時而左擺,時而右擺,時而向前沖,時而后退。真是讓人大飽舞龍燈眼福??!
    舞龍燈從六點持續(xù)到了十二點多,六個小時里這兒依然是人聲鼎沸。人沒有減少,反而增多了。
    龍燈會一直持續(xù)了三天,這三天里都分外熱鬧,郁悶的氣氛也隨之煙消云散了。
    我喜歡舞龍燈,因為它讓人充滿了快樂與激情。你喜歡舞龍燈嗎?
    舞龍舞獅心得體會篇十九
    這是一節(jié)美術活動,通過活動讓幼兒學習小組合作設計制作長龍和獅子。并能在同伴協(xié)助操作舞龍舞獅。感受舞龍舞獅帶來的樂趣。
    在動手操作方面:對于我們班的孩子有一定的手工制作能力,他們喜歡剪剪、貼貼、做做、玩玩。他們的手工作品充滿想象,富有創(chuàng)造性。而在合作方面:多數(shù)孩子性格活潑開朗,能主動參與游戲活動,并會與同伴合作游戲;個別能力較弱的幼兒常常是其他幼兒游戲時的“忠實觀眾”;還有少數(shù)幼兒在游戲時會流露出一些不友好的舉動。對于表演能力方面:我們班有一部分女孩子的表演欲望特別強,在集體面前不怕陌生,喜歡用各種材料裝扮自己,有一定的自信心。相反,有些男孩子卻表現(xiàn)得畏畏縮縮,缺乏男子漢的氣魄。
    針對本班孩子的特點我選擇了這節(jié)活動,讓幼兒在活動中即能動手又能動腦,還從這個活動中了解到舞龍,又名(耍龍燈),是我國民間傳統(tǒng)的活動。每逢喜慶節(jié)日,各地都有舞龍的習俗。舞獅,也叫(耍獅子),它與舞龍一樣,是我國的傳統(tǒng)活動形式,也是一種流行很廣的民間體育活動。又會在春節(jié)或慶典活動舞獅。在國慶期間,孩子們從多種途徑(如電視里、歡慶的大街上等)親眼目睹了這種熱鬧場面。這個活動結束后,所做的舞龍舞獅還能利用在區(qū)域和晨間活動中,可以讓幼兒模仿舞龍、舞獅的動作,真是不亦樂乎。還讓幼兒了解了利用廢舊材料制作相關道具。照片中呈現(xiàn)了幼兒相互合作的能力,也說明我們班的.幼兒是很團結的。還有活動后所做的舞龍,幼兒們真正舞動著呢!好漂亮的!也表演的很棒!
    活動反思
    活動結束了,我看到了自己的勞動成果,在孩子們身上得到了發(fā)揮。這也是一位教師活動成功的最好表現(xiàn)吧。
    在選擇活動時正趕上剛剛過完春節(jié),“年味兒”正濃郁,對于舞龍表演是我們鄉(xiāng)村每年都會欣賞到的民俗節(jié)目,孩子們并不陌生,順理成章的它就成了我的活動內(nèi)容。接下來是讓著孩子們都熟悉的舞龍走入活動成了我要思考的。它是孩子們熟悉的,那就要有充分的興趣點切入活動中,讓孩子玩起來。于是我利用課余時間只做了一條龍,其中“龍爪”還是用玉米桿做的呢,充分的體現(xiàn)了原生態(tài)。當孩子們看到這條“活龍”時,一下子興奮了,都想一試身手。它給我的活動帶來了成功的收獲。
    雖然這節(jié)舞龍活動已經(jīng)結束,但是他經(jīng)?;厥幹⒆觽兛鞓返男β暋⒎e極的活動動態(tài)。當我們班的孩子們看到那條手工制作的龍時,還會不時的要求在戶外活動時進行表演。這就是一節(jié)可以重復利用的活動,是一節(jié)抓住孩子感興趣的切入點而即使的營造的內(nèi)容,只要是老師用心觀察,細心思量,就會將我們的民間游戲重新的“玩”起來。讓我這個已經(jīng)度過童年時代的教師,重溫兒時的快樂與天真。
    舞龍舞獅心得體會篇二十
    7月17日我在路上看到一家酒店開業(yè),他們請來"金龍舞獅團".
    鼓聲一響,有一條金黃色的舞獅像哥哥,還有一條紅色的舞獅像妹妹.兩條獅子你親我,我舔你,你給我抓癢,我給你抓癢,真熱鬧。一會兒,哥哥好像對妹妹說:“看好?!闭f完就到用六張桌子筑成的三角形的山上,它站在最高的地方,把身子抬起,頭往下一沉,上身掉下來,就像從懸崖上掉下來一樣。妹妹也大著膽子上來,它們還換位子,一起下去。
    舞龍舞獅心得體會篇二十一
    傳說在浙江金華縣有一座奇靈山,一天,縣老爺這在書房為這幾天來的怪天氣煩惱時,忽然瞥見一條大蛇,并對他說:“我原本是奇靈山的巨龍,是掌管米糧的天神。大家都把米糧丟進溪中祭拜,糟蹋了糧食,玉帝知道后大怒,要罰金華縣大旱兩年?!笨h老爺一聽,大吃一驚,連忙問說:“有沒有補救的方法呢?”大蛇說:“只要今后祭祀只用清水便可,以免玉帝動怒?!笨h老爺聽完之后,謝過大蛇之后,便下令全縣老百姓照大蛇的話去祭祀。但是,縣里還是有些人并不遵照大蛇的指示,依然用葷食祭祀。玉帝知道后,更加的震怒將靈溪巨龍斬了。后來,人們知道后都十分后悔,所以每逢正月十五便舞龍,希望巨龍的身軀能接合起來,這個習俗就一直流傳至今。
    人們相信獅子是祥瑞之獸,舞獅能夠帶來好運。這一習俗起源于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據(jù)傳說,它最早是從西域傳入的,獅子是文殊菩薩的坐騎,隨著佛教傳入中國,舞獅子的活動也輸入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