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任安書教學反思(3篇)

字號:

    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yǎng)人的觀察、聯(lián)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yōu)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報任安書教學反思篇一
    1、了解《史記》的寫作過程和成書原因,理解本文的背景與司馬遷的遭遇。
    2、積累文言知識點。
    1、反復(fù)誦讀,能夠借助工具書和課文中注釋讀懂本篇文言文。
    2、小組討論,評價作者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1、認識不幸對人生的意義。
    2、認識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對人一生的重要影響。
    體會作者在文中表達的曲折豐富的情感,理解作者的生死觀、價值觀。
    本文詞句難度較大,學生很難弄清句意,需要教師指導(dǎo)并檢查學生對文意的理解。
    學生查工具書疏通文意,自行領(lǐng)悟;誦讀點撥,討論指導(dǎo)。
    教具:常規(guī)教具
    課時安排:三課時
    我們都知道司馬遷是在遭受宮刑的情況下寫出了流傳千古的《史記》,那么當時他是怎樣的一種狀態(tài)呢?是什么力量讓他能忍受奇恥大辱活下來呢?今天我們就通過學習他的《報任安書》來尋找答案。
    【作者和《史記》介紹】(參見《鴻門宴》)
    報:答,回復(fù);書,古代文體,書信。古人寫信,多有題目,說明是寫給誰的信,信題多為“報……書”“答……書”“與……書”“上……書”“寄……書”等,例如《答司馬諫議書》(王安石)、《與朱元思書》(吳均)、《上樞密韓太尉書》(蘇轍)等等。任安,司馬遷的朋友,這是司馬遷給他的朋友任安的一封回信。
    《報任安書》是司馬遷任中書令時寫給他的朋友任安的一封信,司馬遷因李陵之禍處以宮刑,出獄后任中書令,表面上是皇帝近臣,實則近于宦官,為士大夫所輕賤。任安,字少卿,西漢滎陽人。年輕時比較貧困,后來做了大將軍衛(wèi)青的舍人,由于衛(wèi)青的薦舉,當了郎中,后遷為益州刺史。征和二年(前91)朝中發(fā)生巫蠱案,江充乘機誣陷戾太子(劉據(jù)),戾太子發(fā)兵誅殺江充等,與丞相(劉屈髦)軍大戰(zhàn)于長安,當時任安擔任北軍使者護軍(監(jiān)理京城禁衛(wèi)軍北軍的官),亂中接受戾太子要他發(fā)兵的命令,但按兵未動。戾太子事件平定后,漢武帝認為任安“坐觀成敗”,“懷詐,有不忠之心”,論罪腰斬。任安入獄后曾寫信給司馬遷,希望他“盡推賢進士之義”,實際上是暗示司馬遷搭救自己,但司馬遷沒有立即回信。直到任安臨刑前,司馬遷才寫了這封著名的回信。在這封信中,司馬遷以無比憤激的心情,敘述自己蒙受的恥辱,傾吐他內(nèi)心的痛苦和不滿,說明自己“隱忍茍活”的原因,表達“就極刑而無慍色”、堅持完成《史記》的決心,同時也反映了他的文學觀和生死觀。所以,這封信是一篇研究《史記》和司馬遷的生活、思想的重要文章。
    一、通假字:
    1、古者富貴而名摩滅。摩,通“磨”。 2.大底圣賢發(fā)憤之所為作也。底,通“抵”。
    3、思垂空文以自見。見,通“現(xiàn)”,表現(xiàn)。 4.放失舊聞。失,通“佚”,丟失。
    5、稽其成敗興壞之紀。紀,通“記”,歷史記錄。 6.則仆償前世之責。責,通“債”。
    二、古今異義詞:
    1、太史公牛馬走司馬遷再拜言。古義:謙詞,像牛馬一樣供人驅(qū)使的人。今義:牛馬走路。
    2、意氣勤勤懇懇。意氣,古義:心意,情意。今義:意志和氣概;志趣和性格。
    勤勤懇懇,古義:誠摯懇切。今義:勤勞而踏實。
    3、念父母,顧妻子。古義:妻子兒女。今義:男子的配偶。
    4、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古義:形容詞,不同尋常。今義:副詞,很,十分。
    5、下流多謗議。古義:處于卑賤的地位。 今義:卑鄙齷齪。
    6、大底圣賢發(fā)憤之所為作也。古義:抒發(fā)憤懣。今義:決心努力。
    三、詞類活用:請略陳固陋。形容詞作名詞,固塞鄙陋的意見。
    四、特殊句式:
    1、幽于糞土之中而不辭者。(被動句) 2.至激于義理者不然。(“于”,被動標志)
    3、蓋文王拘而演《周易》。(被拘禁) 4.屈原放逐,乃賦《離騷》。(被放逐)
    5、孫子臏腳,《兵法》修列。(被剔去膝蓋骨)
    6、仆以口語遇遭此禍,重為鄉(xiāng)黨所笑。(為……所,表被動)
    7、藏之名山,傳之其人。(省略句,“之”后省略“于”)
    1、第一段中,表示客套的詞語很多,像“牛馬走”“再拜”“辱賜”“非敢”“略陳固陋”“幸勿”等,這是書信體的特點。除了這些客套的話語之外,第一段有實際意義的核心詞語是什么?由此可見第一段寫了什么內(nèi)容?
    明確:核心詞語是“略陳固陋”,此段交待了全文內(nèi)容:復(fù)信是要為自己無法“推賢進士”“略陳固陋”。
    2、第二段的內(nèi)容寫了什么內(nèi)容?找出本段中表明作者對“死節(jié)”的看法和受刑后“隱忍茍活”而不“死節(jié)”的原因的句子,并說說作者對“死節(jié)”的看法。
    明確:解釋自己隱忍茍活的原因不是為了父母妻子,也不是因為缺乏勇氣,而是“恨私心有所不盡”。
    對“死節(jié)”看法的句子:“且勇者不必死節(jié),怯夫慕義,何處不勉焉!”
    “隱忍茍活”而不死節(jié)的原因的`句子:“所以隱忍茍活,幽于糞土之中而不辭者,恨私心所不盡,鄙陋沒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作者看法:勇士不一定死于名節(jié),他不贊成無意義地為名節(jié)而死,所以他不“死節(jié)”。他“擇生”,因為“擇生”才能“踐志”。清代學者包世臣曾指出:司馬遷“實緣自被刑后所為不死者,以《史記》未成之故。是史公之身乃《史記》之身,非史公所得自私。史公可為少卿死,而《史記》必不能為少卿廢也”司馬遷對生死的看法與他所追求的人生價值密不可分。
    3、第三段寫了什么內(nèi)容?作者在列舉“倜儻非常之人”時,有意突出了所有人物的什么共性?
    明確:列舉以著述聞世的前賢,說明自己也有相同的志向。這些人物都是在災(zāi)難中取得成就的,這中間也體現(xiàn)了作者自勉的意思。
    4、第四段寫了什么內(nèi)容?它與第三段內(nèi)容有何聯(lián)系?找出表明司馬遷價值觀的句子,說說“然此可為智者道,難為俗人言也”一句話傳達給我們的信息。
    明確:介紹《史記》的體例內(nèi)容,說明自己著書的宗旨和意愿。第3段的人物是第4段中自己的榜樣和力量,作者對這些發(fā)憤著書的古人進行了熱情歌頌,以此作為對自己的激勵,表現(xiàn)了他堅強的意志和頑強奮斗的精神。
    表明司馬遷價值觀的句子:“草創(chuàng)未就……豈有悔哉”,他選擇腐刑,隱忍而活的目的就是要完成《史記》,為此他“就極刑而無慍色”,“雖萬被戮,豈有悔哉”。
    最后一句話傳達出的信息:司馬遷的選擇對于自己是痛苦的,因為這種選擇實在是一種令世俗瞠目的叛逆,為世俗所誤解,所鄙視,即便是智者,也難理解。他要頂著世俗的巨大壓力,從這個意義上講,他的擇生比擇死更需要勇氣,更是剛毅堅強的表現(xiàn)。讀出了這些內(nèi)容,我們就更能理解下一段他表達的那種撕心裂肺的痛苦與內(nèi)心所受到的折磨。
    4、第五段寫了什么內(nèi)容?它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明確:再次傾訴自己沉痛羞辱的憤懣心情,答復(fù)任安的問題。作用:照應(yīng)開篇。
    小結(jié):全文呈現(xiàn)出總分總的結(jié)構(gòu)模式,借回答任安“推賢進士”的問題,圍繞一個“辱”字,訴說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和精神上難以形容的苦痛,表現(xiàn)了自己發(fā)憤著書、雪恥傳名的頑強意志。
    《報任安書》是司馬遷留給后世的唯一書信,這是他將峻潔的人品、偉大的精神自現(xiàn)于后世的力作。司馬遷在信中結(jié)尾處斷言:“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彼钠谕麤]有落空:如果說五十六萬余字的輝煌巨著《史記》,是他留下的一座聳入云霄的巍峨大廈的話,那么,《報任安書》則為他在這座大廈前,留下了一座崇高的漢白玉雕像,在它的底座上銘刻著六個大字:“述往事,思來者”——而高高屹立的他,則正以身處黑暗時代的悲憤、正直,而又“桀驁不馴”的深沉目光,注視著千秋萬代。
    報任安書教學反思篇二
    1、理解本文的背景與司馬遷的遭遇。
    2、理解本文的確思路,認識司馬遷的人生觀、價值觀及其意義。
    3、學習本文敘事、說理、抒情相結(jié)合的表現(xiàn)方法。
    4、掌握更多大實詞、虛詞與句式,增強語感,提高對文言文的閱讀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1、理解本文的確思路,認識司馬遷的人生觀、價值觀及其意義。
    2、掌握更多大實詞、虛詞與句式,增強語感,提高對文言文的閱讀能力。
    教學設(shè)想
    本文詞句難度較大,學生很難弄清句意,需要教師在這方面多作指導(dǎo)。
    第三節(jié)
    一、學習第三段
    1、學生齊讀本段
    2、主要詞句
    ①且負下未易居,下流多謗議 ②雖累百世,垢彌甚耳?、壑貫猷l(xiāng)黨所戮笑 ④身為閨之臣,寧得自引深藏巖穴邢?
    ⑤是以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無,出則不知其所往。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fā)背沾衣也。
    2、再讀本段,體會作者的情感
    3、思路分析
    作者痛定思痛,抒發(fā)了更加難以忍受的痛苦心情,“是以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其所往。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fā)背沾衣也!”可見,忍辱負重,茍且屈生,要比一死了之更痛苦。司馬遷敢于選擇這條路,需要付出多大的勇氣!
    文章的最后,作者陳述了自己不能為皇帝“推賢進士”的想法。
    二、總結(jié)全文
    總結(jié)上述三段文字的思路,我們可以看出:司馬遷與計多高尚士人一樣,能正確對待受辱這件事,他能站在人生價值的高度,敢于正視現(xiàn)實,以非凡的忍耐精神,忍受住眼前的屈辱,并以超人的毅力,完成了巨著《史記》,給后人留下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表現(xiàn)了他崇高的人生理想,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同時,作者字字血聲聲淚,也控訴了那個社會的不公和皇權(quán)的黑暗。
    三、寫作技巧分析
    提問:怎樣理解敘事、說理、抒情相結(jié)合,“理至情切”的表現(xiàn)方法?
    [解析] 1、“理至”:敘事議論條理清楚,環(huán)環(huán)緊扣,層層深入。
    作者議論的基本路徑是:①受辱——引決(士人應(yīng)持的態(tài)度);②受辱——隱忍——完成偉大的事業(yè)(高尚的士人,如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等);③“我”(司馬遷)受辱——學習前賢,選擇隱忍——為了完成巨著《史記》。
    這說明,對待受辱,引決不是唯一的處理方法,那要從生命的價值來認識,從“義”的深層意義去理解。作者一方面說要學習前賢,有忍辱負重的精神;一方面說如果自己受辱就去死的話,則不能完成著述《史記》的任務(wù),一個人死的窩窩囊囊,無所作為,就失去了人生的價值,也就“輕于鴻毛”了。這個道理講得清楚明白,環(huán)環(huán)緊扣,層層深入。當然,這并不是說,人不應(yīng)該為“義”去死,而是從長遠的意義上理解這個“義”的含義。
    2、“情切”:情感跌宕起伏,奔放而曲折。
    全文情感真切,有時奔放激蕩,豪情滿懷;有時又回腸蕩氣,如泣如訴。第一段寫受辱的痛苦時,說自己伏法死去,“若九牛亡一毛,與螻蟻何以異!”這抒發(fā)了他對社會不公的憤慨之情;寫自己選擇忍受侮辱時說:“仆雖怯懦欲茍活,亦頗識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縲紲之辱哉!”這里表現(xiàn)了他受辱的痛苦,悲切郁悶之情,溢于言表。第二段寫出他為了完成偉大的`巨著《史記》,“就極刑而無慍色”,“雖萬被戮,豈有悔哉!”則又表現(xiàn)他豪邁激蕩的情感。第三段再一次回想自己受辱的痛苦,“是以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其所往。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fā)背沾衣也!”又好像看到他悲痛欲絕,如泣如訴的表情。
    報任安書教學反思篇三
    1、理解本文的`背景與司馬遷的遭遇。
    2、理解本文的確思路,認識司馬遷的人生觀、價值觀及其意義。
    3、學習本文敘事、說理、抒情相結(jié)合的表現(xiàn)方法。
    4、掌握更多大實詞、虛詞與句式,增強語感,提高對文言文的閱讀能力。
    1、理解本文的確思路,認識司馬遷的人生觀、價值觀及其意義。
    2、掌握更多大實詞、虛詞與句式,增強語感,提高對文言文的閱讀能力。
    本文詞句難度較大,學生很難弄清句意,需要教師在這方面多作指導(dǎo)。
    三教時。
    指名學生朗讀課文前學習提示1、2節(jié),了解作者的寫作背景,把握的主題和寫作特色。
    未經(jīng)節(jié)選的全文共分六段:
    第一段:向任安說明未能及時回信的原因。
    第二段:向任安說明不能在武帝面前“推賢進士”的原因。
    第三段:敘述因為李陵事件下獄的經(jīng)過。
    第四段:寫自己忍辱受刑。
    第五段:寫自己完成《史記》的心情。
    第六段:表達自己痛定思痛的心情。
    課文節(jié)選了后三段。
    學習第一段
    1、教師范讀第一段
    2、字音
    頭搶地(qiāng) 伏法受誅(zhū) 暴肌膚(pù)
    鞭 (chuí) 圜墻(uán) 占卜(bǔ) 囹圄(ling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