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學六年級數(shù)學教學設計案例(三篇)

字號: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小學六年級數(shù)學教學設計案例篇一
    “分梨”的問題
    1、調(diào)動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和積極性。
    2、嘗試學會用逆推的策略解決問題。
    3、在小組合作交流的過程中,學會發(fā)現(xiàn)、欣賞并學習同伴身上的優(yōu)點。
    4、提高加減乘除的口算能力。
    用逆推思維解決問題。
    用逆推思維解決問題。
    1、老師考勤學生,點名。
    2、認識新同學,每個同學進行1分鐘介紹自己。
    3、學生自由組合選擇座位。
    4、講解解決“分梨”的問題:一只籃子中有若干梨,取它的一半又一個給第一個人;再取其余一半又一個給第二人;又取最后所余的一半又三個給第三個人,那么籃內(nèi)的梨就沒有剩余,籃中原有梨多少個?
    ⑴先讓學生獨立思考
    ⑵小組內(nèi)交流
    ⑶反饋交流,老師引導啟發(fā)思維。
    ⑷小結策略:逆推的解題策略就是從結果倒著推回去,在逆推過程中總數(shù)是不變的,我們要能找出關鍵條件,即最后得到的數(shù)量入手分析。
    5、學生嘗試獨立解決對應例題的反饋練習:一只籃子里有若干梨,取他的一半零一個給第一個人;再取余下梨的一半零一個給第二個人;最后只剩下2個梨。問籃子里原來有多少個梨?最后集體交流反饋。
    6、進行撲克牌“24點”小游戲。
    學習內(nèi)容:“水桶和油桶”的問題
    學習目標:
    1、讓學生增加對數(shù)學的興趣,認識數(shù)學的多種形式。
    2、另外教授一些數(shù)學計算的巧妙方法。
    3、引導學生通過思考操作發(fā)現(xiàn)并驗證“水桶和油桶”問題的特征,培養(yǎng)學生大膽猜測、勇于探究的求索精神。
    4、利用簡便方法,提高學生計算效率,更加高效的學習數(shù)學。
    學習形式: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學習過程
    一、引入
    師:提出問題:你能解決這樣的問題嗎?展臺出示題目。
    二、探究新知
    1、請同學們?nèi)〕?號靶,認真觀察(引導學生觀察)
    2、小組交流,探究解決。
    3、請同學們?nèi)〕?號靶,嘗試解決。(引導學生動手實踐)如果有的學生做出來,讓孩子展示,教師給予贊賞;如果學生做不出來,充分調(diào)動組內(nèi)力量,探究解決。
    4、請同學們按照組內(nèi)交流出的方法各自解決。(小組合作,互相幫助)
    三、課堂拓展
    同學們通過今天這節(jié)課的學習,是不是覺得數(shù)學充滿了奧秘呢?課后,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在網(wǎng)絡上找很多有關“水桶和油桶”的知識,然后和老師、同學們一起去研究研究,好嗎?
    今后老師會繼續(xù)為你們介紹一些更有趣的數(shù)學現(xiàn)象,這些數(shù)學方法更貼近你們平時的數(shù)學學習,有助于你們更好地學習數(shù)學。
    小學六年級數(shù)學教學設計案例篇二
    化簡比。(教材第50~51頁例1)
    1、能運用比的基本性質(zhì)化簡比。
    2、理解求比值和化簡比的區(qū)別。
    3、理解知識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滲透類比思想。
    重點:掌握化簡比的方法。
    難點:理解化簡比與求比值的區(qū)別。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1、把下面的分數(shù)化為最簡分數(shù)。(課件出示題目)
    4/8 6/30 12/18 14/56
    點名學生回答,并說一說什么是最簡分數(shù)。
    2、六二班共有學生50人,今天出勤人數(shù)為46,總?cè)藬?shù)與出勤人數(shù)的比是多少?(課件出示題目,點名學生回答)
    3、師:比的基本性質(zhì)是什么?
    4、引出新課。
    師:為了使數(shù)量間的關系更明確,我們經(jīng)常要應用比的基本性質(zhì),把比化成最簡單的整數(shù)比。這就是這節(jié)課我們要一起學習的內(nèi)容。
    二、學習新課
    1、認識最簡單的整數(shù)比。
    師:誰知道什么樣的比可以稱作最簡單的整數(shù)比?
    引導學生聯(lián)系最簡分數(shù)的概念,討論什么叫做最簡單的整數(shù)比。
    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回答進行歸納:最簡單的整數(shù)比要滿足兩個條件,一是比的前項和后項都是整數(shù),二是比的前項和后項的公因數(shù)只有1。
    指名學生舉出幾個最簡單的整數(shù)比。
    小學六年級數(shù)學教學設計案例篇三
    學內(nèi)容:練習十三的第46題。
    教學目的:使學生掌握所學的立體圖形之間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學會運用本單元所學的立體圖形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進一步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教具準備:
    ①畫有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圓錐和球*的立體圖形的投影片;
    ②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圓錐和球*的模型各一個。
    教學過程:
    一、復習整理
    教師:我們已經(jīng)學習了幾種立體圖形?它們的名稱是什么?
    學生:我們學習過五種立體圖形(如果沒有選學球就說四種立體圖形)。它們是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圓錐和球。
    教師出示畫有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圓錐和球的立體圖形的投影片,讓學生觀察。
    教師:這些立體圖形都有各自的特點,我們一起來說一說它們各自的特點。
    指名讓幾個學生分別說一說每種立體圖形的特點。分別說出每一種圖形的組成部分及名稱,如幾個頂點、幾條棱、幾個面、幾個底面、底面的形狀、高、曲面等。
    教師:我們還學習了求這些圖形的表面積和體積,誰能說一說每一種圖形的表面積和它的體積有什么區(qū)別?
    指名讓幾個學生分別拿著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的模型說明:什么是這個立體圖形的表面積;什么是這個立體圖形的體積。
    教師:怎樣求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的表面積?
    指名讓幾個學生分別說求長方體、正方體、圓柱表面積的方法。
    教師:怎樣求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圓錐的體積?
    指名讓幾個學生分別說求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積的方法和公式。
    教師:大家說得很好,學習得很扎實。這些立體圖形除了各自的特點以外,有的圖形還有與其他圖形共同的特點?,F(xiàn)在我們就來動動腦筋,給它們分分類,把有共同特點的圖形分成一類。先自己試著分一分,然后說一說,你是根據(jù)什么分類的,它們共同的特點是什么。
    讓學生自己試著分,然后讓學生發(fā)言說自己的分法、分類的理由。通過教師與學生的討論,可以有幾種分法。如:
    長方體和正方體都有6個面、12條棱、8個頂點,沒有曲面。
    圓柱和圓錐的底面都是圓形。
    圓柱、圓錐和球都有曲面。
    長方體、正方體和圓柱都是上下一樣大。
    長方體、正方體和圓柱的體積計算方法都是底面積高。
    教師:很好2我們不但掌握了這個單元學習的新知識,還會把新學習的知識與以前學習的知識結合起來理解,這使我們掌握的知識更豐富、運用起來也更靈活。
    教師:現(xiàn)在.我們還要練習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這樣可以使我們知道所學的知識有什么用處。還可以使我們進一步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1.做練習十三的第4題。
    讀題后,讓學生討論這道題的題意是什么,要求的是什么。
    解這道題先要求什么?(先要求這個底面直徑是2米、高是3米的圓柱的側(cè)面積,加上這個圓柱的底面面積。)
    然后讓學生獨立做題,教師行間巡視,做完以后集體訂正。
    2.做練習十三的第5題。
    請學生讀題后,教師提問:這道題先要求什么?(先要根據(jù)高與半徑的比,求出高的長度。)
    然后讓學生獨立做題,教師行間巡視,提醒學生第(1)小題的得數(shù)需要取近似值,注意取近似值的方法。做完以后集體訂正。
    3.做練習十三的第6題。
    請學生讀題后,教師提問讓學生思考:
    這道題先要求什么:(先要求這個底面積是12.56平方米、高是1。2米的圓錐的體積:)
    再求什么?(再求已知這個長方體的體積,又知道它的寬是10米、高是2厘米,求這個長方體的長。)
    然后讓學生獨立做題,教師行間巡視,做完以后集體訂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