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是一種通過引述他人的觀點、論據(jù)或文獻等來支持自己的論述和觀點的引證手法。如何進行有效的演講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健康生活習慣,希望對大家的身體健康有所幫助。
初中寫作教學設計篇一
《安塞腰鼓》中運用排比、反復、比喻等修辭手法描寫黃土高原上人們打腰鼓時的場景,形成排山倒海一般的氣勢。試選擇文中的一個片段,模仿其中的修辭手法,描寫一個200字左右的場景。
1.可以結(jié)合片段中修辭手法的運用,體會各種修辭手法的不同作用。
2.要聯(lián)系自己的寫作實際,把作文訓練同培養(yǎng)自己的觀察、領悟、想象、自學等基本能力有機結(jié)合起來。
夏天悄悄地來到了人們的身邊。(運用擬人,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夏天悄無聲息地來了)整個城市都滲透出一種清新與自然,人們都在吮吸著這個夏天帶來的清爽!公國里,公路邊,大街上,無處看不到夏天的蹤跡!(運用排比,寫出了夏天的到來有不可阻擋的氣勢)夏天像一位血氣方剛的戰(zhàn)士,那似火的驕陽日便是他閃亮的盔甲;夏天像一位充滿活力的少女,那滿樹的綠葉便是她艷麗的裙裝;夏天像一個頑皮可愛的小孩,那時而風,時而雨,時而艷陽的天氣便是他鮮活生動的表情。(運用比喻、排比,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夏天的特點:火熱有個性、活力四射、頑皮可愛。使文章的氣勢更加雄壯有力。)
本選段寫出了夏天的特點——先是毫無預兆,悄悄到來,給人們帶來清爽,隨著時間的推移,夏天逐漸深入,人們感受到它的火熱、活力、頑皮。多種修辭手法的運用,使文章富有文采。
初中寫作教學設計篇二
【設計理念】
現(xiàn)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學應當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用合作探究與交流的方式引導學生,讓學生在疏通文本的基礎上,聯(lián)系自身經(jīng)驗,對文本進行了個性化解讀,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與人文素養(yǎng)。
【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選自人教版語文教材第單元的篇課文。本單元主要體現(xiàn)
注視,重在引導學生欣賞和表述
之美?!敖滩臒o非是個例子”(葉圣陶語),這個例子既承擔了落實本單元教學重點的任務,又承擔了對學生進行文學審美教育的責任,因此是個很好的藍本。
2.文本簡析:
因此,學習這篇文章不僅要讓學生走進作品的情感世界,學習的手法,更要讓學生仔細品味語言,領略語言文字的魅力。
【學情分析】
初一學生有很強的好奇心和表現(xiàn)欲望,所以教師要采取鼓勵機制,激發(fā)他們的參與意識,培養(yǎng)他們的合作精神和探究熱情。并且,初一是學生開始形成自己的審美觀、價值觀的時期,但他們的鑒賞能力還是很有限的,因此要多加強這方面的訓練。以上幾點主要是從學生的現(xiàn)有水平、學習習慣和能力上去認識歸納的。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2.過程與方法: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重點難點】
1.針對單元重點和教材內(nèi)容,我認為本文的教學重點是:
2.針對學生的現(xiàn)有水平和心理層次,我認為本文的教學難點是:
【教學方法】 1.教法: 教法 依據(jù) 誦讀法
它能充分發(fā)揮師生兩方面的積極性,用此法可啟發(fā)學生思維,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激發(fā)其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打造動態(tài)生成的課堂。情境教學法 激發(fā)興趣,促進學生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協(xié)調(diào)發(fā)展,盡量給學生以直觀感受,刺激學生的多種感知覺器官,增強教學效果。
2.學法: 學法
依據(jù)
預習法
訓練學生的合作交流能力,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有利于激勵學生主動參與,培養(yǎng)學生評論與爭辯的能力,激發(fā)創(chuàng)造性思維。
【教學手段】
采用多媒體教學,利用圖片、音樂、視頻等多媒體素材。
【課時安排】
一課時(45分鐘)
【課型】 新授課
【教學過程】
一、未成曲調(diào)先有情(3分鐘)
(一)課前預習
1.掌握本文字詞,熟讀全文,了解文章大意,對有疑惑的地方做好記號。2.利用圖書館、網(wǎng)絡等資源,認識并熟悉作者以及本文的寫作背景。
設計意圖:在課前讓學生通過預習打破與文本的陌生感,這也是我學法指導之一,所謂“預則立不預則廢”。劉顯國老師說過:“開講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第一步。第一錘就應敲在學生的心靈上?!币虼宋也捎们榫辰虒W法導入,讓學生欣賞圖片然后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實際暢所欲言從而奠定感情基調(diào),還未真正進入文本就未成曲調(diào)先有情。
(二)情境導入
二、窺一斑而知全豹(12分鐘)
整體感知全文,篩選關鍵信息,思考以下問題。
設計意圖: 本環(huán)節(jié)重在讓學生與文本對話,并且通過思考問題理清全文線索,感知行文脈絡,從而解決教學重點。問題的設定是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遞進,使學生在閱讀實踐中不斷實現(xiàn)自我建構。并且,我將對話式的教學模式運用其中,鼓勵學生即興創(chuàng)造,打造動態(tài)生成的課堂。
三、奇文探究共賞析(22分鐘)
四人組成一個小組,合作完成以下內(nèi)容,并且采用“小組擂臺積分榜”進行評價。
(一)研讀入境品語言
展示例句,讓學生運用聯(lián)想法,替換法,咀嚼品味作者細膩而準確的寫作手法。
(二)賞讀入心悟情思
讓學生“讀其所喜,品其所愛”,重視誦讀能力,并提倡“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先小組討論再全班交流。先小組交流再全班交流。這也是我的教法和學法指導。學生邊讀邊評邊議,根據(jù)學生的回答,教師指導學生用怎樣的感情、語調(diào)來朗讀,并作好評價的引導。
(三)涵詠入理勇質(zhì)疑 設計意圖:本環(huán)節(jié)的設置是為了更好的突出教學重點,解決教學難點。重點培養(yǎng)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苯嬛髁x學習觀也強調(diào)學生的“協(xié)作性”,他們認為各人在理解上的差異,本身就是一種寶貴的學習資源。通過與他人合作交流,從而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并且為了更好的展開小組合作學習,針對初一學生的心理特征,采用“小組擂臺積分榜”進行評價。這樣可以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yǎng)協(xié)作精神。
這個環(huán)節(jié)安排在這里是為了給學生討論交流提供一個緩沖的空間,讓學生質(zhì)疑,這個疑問可以是預習課文時留下的,也可以是在討論交流中產(chǎn)生的。產(chǎn)生的疑問可由學生互相解答,然后再由教師進行補充。
四、萬水千山總是情(8分鐘)
(一)拓展遷移
欣賞一段視頻,走出語文的范本,走向課改中倡導的“大語文”境界。
(二)課堂
總結(jié)
打破按部就班的教師總結(jié),改由學生總結(jié)。這不僅是對學生學習成果的檢驗,而且這種生成性的信息反饋更加準確有效,可以使得教師對自己的教學策略進行調(diào)整和完善。
(三)作業(yè)布置
設計意圖:板書設計采用圖文并茂的形式,清晰展示全文整體結(jié)構,突出重難點,彰顯文章主題。運用色彩的變化,吸引學生注意力,調(diào)動他們的學習熱情?!窘虒W反思】(略)
初中寫作教學設計篇三
在各類描寫中,心理描寫是難度較大的一種,因為它的描寫對象“無影無蹤”。魯迅寫“我”看社戲過程中的心情,莫頓·亨特寫“我”爬下懸崖時的心情,都德寫“我”上課時的心理,方法不一,卻都做到了真實可感。選擇其中之一加以模仿,寫一個心理描寫的片度。200字左右。
1.重讀《社戲》《走一步,再走一步》《最后一課》的相關段落,歸納心理描寫的方法,如綜合運用直接描寫與間接描寫等,作為自己仿寫的指導。
2.選擇自己熟悉的寫作素材,是親身經(jīng)歷過的心理歷程。
今天是我第一次升旗,我端端正正地走上了升旗臺。這時我的心里非常緊張,心砰砰地跳著,仿佛是一分鐘里跳了一億次。(運用夸張的修辭手法,寫出了“我”心里緊張的程度)這時校長宣布:“升旗儀式正式開始!第一項,升國旗,奏國歌?!彪S后,一陣雄壯的交響樂聲回響在整個校園的上空,我忙抓起了升旗臺上的繩子,開始用力地向下拉,心里想著媽媽對我說的話:“別害怕,別緊張,你一定會很出色地完成的。”終于,國旗升上了頂端,呼啦啦地迎風招展。我心里暗自高興:“最緊張的時刻終于結(jié)束了?!?寫出了升旗后的心理活動,輕松、愉快)
這個片段真實地寫出了人物的心理活動—第一次升旗時的緊張心理及升旗后的輕松心理,小作者都寫得真切細膩,使文章顯得豐富、生動。
學習仿寫,要根據(jù)內(nèi)容和表達的需要,選擇和確定具體的仿寫點;然后再想想自己怎樣去仿點的寫法,適當時也可以模仿一下。
當然,仿寫只是寫作入門的途徑之一,想要真正把文章寫好,除了懂得怎樣仿寫,還應學會變通和創(chuàng)新。
第二課時
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仿寫,這節(jié)課,我們來當堂完成寫作實踐三:模仿課文《背影》《秋天的懷念》,寫一篇親情題材的文章,抒發(fā)對親人的真摯情感。
小組交流《背影》《秋天的懷念》寫作上可供借鑒的要點。
【明確】
《背影》
1.構思精巧,抓住人物形象特征“背影”命題立意,組織材料,在敘事中抒情。
2.文章語言平實自然簡潔,不造作,生活氣息濃厚。
3.突出細節(jié)描寫,感人至深。
《秋天的懷念》
1.運用襯托的手法,用“我”的暴怒無常襯托母親的堅韌、頑強。
2.以日?,嵤聻轭}材,用對比的方法突出了母親的崇高形象。
3.采用了語言、細節(jié)、動作、心理等多種描寫手段刻畫人物。
學生確定描寫對象,確定文章題目和仿寫的點,開始寫作。
寫作完成后,組內(nèi)同學互相根據(jù)評價表互評交流,修改完善。
初中寫作教學設計篇四
一、畢業(yè)論文的選題范圍
畢業(yè)論文的選題應在漢語言文學專業(yè)所涉及的8個學科領域之內(nèi),包括:古代文學、現(xiàn)當代文學、文藝學、古代漢語、現(xiàn)代漢語、語言學、比較文學和外國文學。
二、論文題目的類型主要包括:
1、開創(chuàng)性研究的課題,指從來沒有人研究過的;雖有研究,但尚未實現(xiàn)在某方面的突破的;時代發(fā)展了,對有些過去不具備條件研究,現(xiàn)在卻可以進行探究的。這類課題由于是全新的,現(xiàn)成材料較少,寫作難度較大。
2、發(fā)展性研究的課題,指所選課題已有人論及,在原有的基礎上深化、補充已有的觀點,或批駁、修正已有的觀點,或賦予已有理論以新的社會意義。
三、選題所應依循的基本原則主要有兩點:
1、選擇客觀上有意義的課題。
有意義指要有學術價值和社會價值。一切學術研究的最終目的,都是服務于社會的,因此,在選題時要考慮學科建設和學科發(fā)展的需要,選擇那些有利于學科的自身完善的課題去研究。選題還要著眼于社會的需要,要以滿足社會的需要為出發(fā)點。無論是解決重大的理論問題,還是解決某一方面的具體問題,也無論是直接還是間接,只要有利于國家建設的總目標的實現(xiàn),能夠服務于人類發(fā)展的需求,就是具有社會意義的研究。怎樣才能選取具有學術意義的課題呢?一是要了解本學科、本專業(yè)的研究動態(tài),在學術研究的“前沿陣地”選題;二是要了解本學科、本專業(yè)的研究歷史,著力解決比較重要的基本理論問題。
2、選擇主觀上有見解的課題
對學術見解的產(chǎn)生及其價值起制約作用的因素很多,其中比較重要的是作者的能力、興趣和某些外在條件。(1)選擇有能力完成的課題。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在選題時,不應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圍,不應選擇自己無法駕馭或不了解的課題,應選擇自己最了解、最擅長的課題,主攻方向要明確。(2)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課題。論文寫作是一項艱苦的工作,如果沒有興趣,容易半途而廢。(3)選擇有條件完成的課題。這里的條件主要指的是外在條件,一般包括資料條件、時間條件及導師指導條件。其中,資料條件是最為重要因而也最值得重視的條件。
二、畢業(yè)論文的基本結(jié)構程序
畢業(yè)論文屬于學術論文,具有和學術論文相同的基本結(jié)構程序,包括:標題、內(nèi)容提要、1
關鍵詞、正文(序言、本論、結(jié)論)、注釋、參考文獻目錄等。
1、標題
學術論文的標題一般有揭示課題的標題和揭示論點的標題兩類。
揭示課題的標題所反映的只是文章所要證明的問題,而不涉及作者對問題的看法。這類標題有的只寫問題,不另加其他詞語。論文標題多為揭示課題的標題。
揭示論點的標題直接反映作者對問題的看法,或者說標題就是對文章的內(nèi)容要點的概括。揭示論點的標題雖然不如揭示課題的標題用得那么普遍,但也應當算是一種比較常見的標題形式。
學術論文有時也使用正副標題。總之,學術論文的標題的擬定應該做到確切、具體、醒目,語言要平實、直白。
2、摘要
摘要是論文內(nèi)容的高度濃縮和客觀反映,是一篇相對完整的短文,是論文內(nèi)容的“不加注釋和評論的簡短陳述”。它位于標題之下,正文之前,但卻寫在正文完成之后。它的作用相當于新聞中的導語,可以使讀者用較少的時間了解論文的主要內(nèi)容和結(jié)果。摘要應當具有下列特征:
(1)、摘要應具有客觀性。摘要是對論文內(nèi)容的客觀反映,要避免主觀評價,應避免使用諸如“本文論述了??,對??有重要意義”之類的語句。
(2)、獨立性和自含性。讀者看到論文題名后是否會閱讀全文,主要就是通過閱讀摘要來判斷,因此,摘要應是一篇相對完整的短文,擔負著吸引讀者和將論文的主要內(nèi)容介紹給讀者的任務,可以使讀者化較少的時間了解論文的主要內(nèi)容和結(jié)果。
3、關鍵詞
關鍵詞是從論文中選取出來用以標示論文主要內(nèi)容的名詞性術語。一般是三到八個詞語。在摘要的左下方。關鍵詞也是寫在正文完成之后。
4、正文
學術論文正文包括序論、本論、結(jié)論三大部分,即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學術論文主體部分大都有章節(jié)之分,而且要盡可能加上小標題,標示各個部分的內(nèi)容要點。
序論又稱前言、引言、引論及緒論等,這是文章的開頭部分。一般是提出問題;介紹背景材料;說明選題的緣由;明確概念;說明論證方法;簡介論文的主要內(nèi)容等。序論部分在寫作上要求簡潔,有力,開門見山。
本論是論文的主體部分,是對問題展開分析、對觀點加以證明的部分,是全面、詳盡、集中地表述研究成果的部分,要注意各部分之間的邏輯關系和觀點推理形成的過程。
按照層次或段落之間的關系及觀點的排列方式的不同,可以把學術論文本論部分的結(jié)構形式分為并列式、遞進式和混合式等三種類型。本論部分在寫作上要求內(nèi)容充實、論述具體、分析深入、論證有力,結(jié)論是一篇論文的收束部分,一般要明確最終觀點;提出論證結(jié)果;指明進一步研究的方向、發(fā)展前景、未來課題發(fā)展的預測等。結(jié)論部分在寫作上要求言簡意賅,簡潔、有力。
5、注釋
論文中凡引用他人的話語必須標明出處,這就是注釋。學術論文中對一些讀者不易把握的概念、不易領會的材料以及其他不便在正文中展開論述,但又有必要告訴讀者的內(nèi)容,也通過注釋加以說明。畢業(yè)論文的注釋多采用腳注和尾注。
6、參考文獻目錄
論文中凡引用的文獻資料,都必須在正文之后注明其來源。它是評定論文作者的研究狀況及鉆研程度的一個重要依據(jù),同時也表示對他人勞動成果的尊重,又能加大文章的信息量,提高論文的學術價值;有興趣的讀者還可以以此為線索,追溯查找資料,繼續(xù)進行同一課題或相關課題的研究。
三、最后規(guī)范論文格式:
1.正文內(nèi)容,一律用小四號,宋體。
2.正文標題:三號黑體。
3.內(nèi)容摘要和關鍵詞的內(nèi)容用五號,楷體?!皟?nèi)容摘要”和“關鍵詞”這幾個字用黑體五號。
4.頁碼:從正文開始。
5.注釋:標明引文出處,凡引用他人的話語必須標明出處。
6、參考文獻的類型以單字母方式標識:m——專著,c——論文集,n——報紙文章,j——期刊文章,d——學位論文,r——報告,s——標準,p——專利;對于不屬于上述的文獻類型,采用字母“z”標識。
參考文獻一律置于文末。其格式為:
(一)專著
示例:張志建。嚴復思想研究[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89.
(二)論文集
畢業(yè)論文的答辯,是審查論文的真實性并考察論文作者對研究題目的把握程度及綜合研究水平的重要方式,也是鍛煉學生的快速反應能力和獨立處理問題能力的有效手段,是全面評定論文質(zhì)量的一種途徑。
論文答辯的準備工作主要應從三個方面著手進行:
第三,重新整理一下在寫作過程中用過的資料,以備隨時查閱?;卮饐栴},要力求做到自信、大方,語言流暢、簡潔,而不要東拉西扯或含糊不清。遇到自己無法回答的問題,也要以坦誠的態(tài)度實事求是地加以說明,而不要刻意回避或極力辯解。答辯結(jié)束時,要對答辯委員會富有啟發(fā)性的提問或富有建設性的意見表示感謝,最后要有禮貌地退場。
初中寫作教學設計篇五
(一)單元教學目標
1.用多種表達方式表達對古詩文的感悟、思考。
2.借用文體法:
(二)寫作要點:
1.初中,我們已經(jīng)接觸過不少古詩詞了,古詩中有春花秋月、山水風光、名勝古跡,寄托了無限的文人情思。請你以“古詩中的”為題,表達對某個詩人、或者詩歌的體會感受。
2.學習古人寫景、敘事、議論的藝術。
3.寫作訓練點:借用文體法
借用文體法,即借用某種體裁形式來表現(xiàn)另外體裁應承擔的思想內(nèi)容,甚至還可借用別學科、別領域的文字形式、事實過程來表達自己的感悟、情感。
常借用的文體一般可分為三種:
文學作品類、應用文體類和特別類。
文學作品類可借助詩歌、小說、戲劇、童話、寓言、科幻等形式。
應用文體類可借用書信、日記、申請書、辯論稿、合同、說明書、會議紀要、演講稿、播音稿、啟事等形式。特別類可借用理化生學科的相關實驗報告、成果報告等形式;借用數(shù)學的公式推導、證明或解題過程等形式;借用法律文書,如判決書、申訴狀等形式;借用醫(yī)生的診斷書、就診報告等形式;借用影視劇本、電視欄目,如訪談錄、實話實說、新聞調(diào)查、相聲等形式;借用商業(yè)的如策劃書、營銷方案、招標書、廣告等形式;借用網(wǎng)絡的種種形式,如個人主頁、博客、論壇等形式。
其他的一些特殊形式,如故事新編、試卷式、通話錄音、電話留言、菜肴制作等。
借用文體法,一般具有這樣的優(yōu)點:
一是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讓人眼前一亮。
二是省去了一般記敘文中照應、過渡等等的累贅和麻煩,其材料直奔主題,中心更加突出。
范文
1.古詩中的月
“月亮”是歷代詩人寫不完的永恒題材。像晉代:陶潛《歸園田居》“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唐代:李白《靜夜思》“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宋代:蘇軾《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雖然同是寫“月”,但月在詩中的功能卻迥然不同。月究竟有多少功能?在古詩詞中大概有三種。
一、表時間?!对娊?jīng)?君子于役》中寫“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歸?”這句詩的意思是“丈夫被國君征去服役,將外出很久,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與他重聚?!边@里的“不日不月”意思是“不可以用日月計算”表時間長久。同樣,陶潛的歸園田居中有這樣一句“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帶月”是“披星戴月”的意思,在這里指夜晚。
二、月還有烘托氣氛的功能。李煜的《相見歡》中“月如鉤”兩句寫登樓所見的景色,抬頭新月如鉤,低頭桐陰深鎖,寫景逼真而凄情尤甚。杜牧的《泊秦淮》“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先寫作者夜泊秦淮河時所見景色。即寒涼的秦淮河上彌漫著朦朧的水霧,清冷的月色籠罩著沙灘,景物顯得凄迷而冷寂。詩人先把人帶到一種特定的環(huán)境氣氛中,給人以強烈的吸引和感染。同時,這暮色迷茫的景物描寫也映襯出了作者凄涼感傷的心境。
三、“月”還有達意抒情的功能。借明月抒發(fā)感情是詩文中常用的一種藝術手段,但縱觀千古,我最欣賞的還是李白對月的描寫。月亮本是無情物,并不能表達任何感情,但李白卻賦予明月以生命,使之人格化,把它看成富有同情心,善解人意,能傳達友情的友好使者。如李白在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中寫道“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便是如此。看看天空上明月高懸,光照大地,你和我天南地北各居一方,不能見面,但都可以看見天上的明月,那我就把這一顆關注你的“愁心”寄給明月,讓它時刻陪伴著你,隨你直到偏僻的異鄉(xiāng)。這里四處漫游的李白沒有忘記貶謫途中的友人,借明月來表達自己對朋友的一顆誠摯之心,借明月來表達自己對友人的一種問候之情。李白在這首詩中,對月的構思新奇,對月形象的描寫也非常美妙。難怪清代沈德潛在評論這兩句詩時說:“即‘將心寄明月,流影入君杯’意,出以搖曳之筆,語意一新?!边@種浪漫主義創(chuàng)作方法,體現(xiàn)了李白詩歌清新、飄逸的風格特點。
2.古詩中的思鄉(xiāng)佳作
“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誰不思念自己的故鄉(xiāng)?中國人的鄉(xiāng)土情結(jié)特別濃厚。上下幾千年,從屈原的“鳥飛返故鄉(xiāng),狐死必首丘”到余光中的悠悠“鄉(xiāng)愁”,思鄉(xiāng)始終是中國詩歌的一大主題。到了南朝隋唐時代,詩歌形式日臻完善,思鄉(xiāng)詩更層出不窮。其中,南朝江總的微山亭賦韻,唐代王維的雜詩和岑參的逢入京使特別有代表性。
微山亭賦韻中寫道:“心逐南云逝,形隨北雁來。故鄉(xiāng)籬下菊,今日幾花開?”
這首詩的特色是“大中融小”而又“以小見大”。作者首先展開一片宏大的秋日清朗的天空來:但見南天一抹白云經(jīng)不住帶著絲絲涼意的北風的撩撥,悄然北逝;而一群北雁卻為避寒秋而翩然南來。睹物生情,作者聯(lián)想到自己。自己的故鄉(xiāng)在遼遠的北方,卻為躲避戰(zhàn)亂,寄居南朝,正如這南飛之雁;然游子思鄉(xiāng)之情卻因此而愈篤,如同北逝之云,可謂“身在南朝心在北”矣。一個“逐”字,說明思鄉(xiāng)之切,欲逐南云而飛去,是主觀上強烈的愿望,與下句“隨”字相對照:“隨”有被動無奈之意,寫出他避亂南方的無可奈何。作者寫的是秋景,南云飛逝,北雁南飛,都暗示北風已起,是“不寫之寫”,更寫不盡凄涼。接著,筆鋒一轉(zhuǎn),由大入小,寫故鄉(xiāng)籬下之菊,暗寓“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之意,寫出對故鄉(xiāng)閑適生活的眷戀。民間又有“重陽把酒就菊花”之俗,而今詩人卻只能寄身天涯,兩相對照,好不凄涼?!敖袢諑谆ㄩ_?”一問將思戀情結(jié)發(fā)揮至極,將意象濃縮到極小,著意于花,實是于極小中見極大。一問之中飽含不盡情思,使小詩戛然而止,但余韻無窮。
1、訪談王勃
一位科學家終于發(fā)明了一臺能穿越時空的可視電話機,一位王勃的崇拜者有幸成為第一個試用者,對王勃進行電話訪談。
“我是一個未來人,想通過穿越時空來了解您。您的作品《滕王閣序》千古流傳,另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這句更是膾炙人口,您能先為我們介紹一下您當時是如何寫下《滕王閣序》這作品的嗎?”
“可以。唉!說來話長:其實當時我正要去看望我的父親,路過南昌時,趕上都督閻伯嶼成功新修滕王閣,重陽日在滕王閣大宴賓客。于是我便前往拜見,熱情的閻都督便請我參加宴會。閻都督這次宴客,是為了向大家夸耀女婿孟學士的才學。讓女婿事先準備好一篇序文,在席間當作即興所作書寫給大家看。宴會上,閻都督讓人拿出紙筆,假意請諸人為這次盛會作序。大家知道他的用意,所以都推辭不寫,而我當時是一個二十幾歲的青年,竟不知推辭,反而接過紙筆,當眾揮筆而書,也沒有注意閻都督已經(jīng)不高興了?!?BR> 2、詩歌求職
詩歌大人在中央電視臺打了一則求職廣告,招聘單位絡驛不絕。
我是一位畫家,“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笨捎蒙駚碇P為農(nóng)民朋友勾勒一幅春雨圖;我是一位音樂家,“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蔽铱捎幂p快的旋律奏響農(nóng)家豐年曲;我是一位攝影家,“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我能用奇情妙思攝下冬的潔白與寥廓,用心靈的眼睛駐目冬的壯美與浪漫。
3.古詩苑漫步之旅(冷酷天使)
在古詩苑中游覽了一些時日后,讓我領略到了詩仙李太白的天馬行空的想像,還有他詩中的浪漫主義色彩;也使我體會到了各位大詩人真摯的愛國之情和濃濃的思鄉(xiāng)之情;更在其中親眼目睹了常娥仙子那神秘面紗下的美麗面龐;有觀覽了四時那無限美好的風光。令我受益匪淺。
初中寫作教學設計篇六
1.能研讀優(yōu)秀作品,從中提取值得模仿、借鑒的內(nèi)容,確定仿寫點。
2.能把握作品的精髓進行仿寫,不僅形似,更求神似,在模仿中有所創(chuàng)造。
3.養(yǎng)成讀寫結(jié)合的好習慣,通過模仿、借鑒優(yōu)秀作品,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
2課時
第一課時
有一位哲人說過:“仿寫是寫作的開始,是觀察的基礎,是醞釀的基礎,是想象的基礎,是積累的基礎,也是創(chuàng)新的基礎?!焙芏啻蟮淖骷遥麄兊膭?chuàng)作也是先從“仿寫”開始的。文學巨匠茅盾說:“模仿可以說是創(chuàng)造的第一步?!蹦敲词裁词欠聦?我們又該怎樣仿寫呢?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仿寫。
仿寫是根據(jù)一篇文章的立意、選材、結(jié)構、語言、表現(xiàn)手法等,有目的地進行模仿的一種寫作方法。仿寫是提高作文水平效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仿寫不是機械模仿,更不是抄襲。
莫懷戚的《散步》,可以從哪些角度學習仿寫?
【明確】莫懷戚《散步》取材于家庭生活中常見的小事,篇幅短小卻精致優(yōu)美,深得大家喜愛,究其原因,是文章那跌宕起伏、峰回路轉(zhuǎn)的波瀾產(chǎn)生了無窮魅力。再看我們自己的作文,往往在材料的裁剪、組織上不講究,平鋪直敘,簡單平淡。因此,我們應好好揣摩《散步》的寫法,畫出情節(jié)發(fā)展變化圖,標出每次變化所蘊含的情感,分析作者如何通過制造波瀾,使主題不斷得到豐富和提升,并想想這種寫法如何模仿、借鑒。
這樣的閱讀積累多了,作文時就能根據(jù)內(nèi)容和表達的需要,自然聯(lián)想到這些優(yōu)秀作品,選擇模仿對象,確定仿寫點,依樣臨摹,學習借鑒,從而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
2.學習仿寫還應由淺入深,循序漸進。課堂上學到什么課文,課文中有哪些精彩語段,馬上就“依葫蘆畫瓢”練一練,學習寫一組排比句,寫一系列動作,再到寫一個場景、個細節(jié),這是模仿的初級階段。能模仿優(yōu)秀作品的選材、組織、構思、立意,這是模仿的中級階段。到了迷上哪位作家或哪位作家,行文風格不自覺地接受影響,自己的文章無意間也有了那個“味兒”,這才是模仿的高級階段。
初學作文,不能不有所依傍和借鑒,正如練字要臨帖一樣。模仿是創(chuàng)造的基礎,模仿、借鑒優(yōu)秀作品的某些寫作特色進行仿寫訓練,這是進入創(chuàng)作之前的基礎。
1.模仿范文的篇章結(jié)構。比如張中行的《葉圣陶先生二三事》,作者由得知葉圣陶先生逝世的消息寫起,回憶了關于葉圣陶先生的一些事。在寫這些事情之前,先總說葉圣陶先生品德高尚,然后分別從葉圣陶先生為人“寬”和“嚴”兩方面展開敘述。文章雖然寫了不少事情,但都不出“寬”和“嚴”兩方面,篇章結(jié)構比較清晰,這些事情并不顯得雜亂。寫人物時,可以模仿這樣的篇章結(jié)構,圍繞人物的特點,從多個方面組織材料進行刻畫。
2.模仿范文的寫作手法。比如《安塞腰鼓》中“驟雨一樣,是急促的鼓點;旋風一樣,是飛揚的流蘇;亂蛙樣,是蹦跳的腳步……”的句子,運用了比喻的手法,將喻體放在本體前面,突出喻體,渲染了安塞腰鼓的“野性”。我們在寫作中也常會用到比喻手法,不妨試著模仿這種句式,看看表達效果是否更好。又如茅盾的《白楊禮贊》,作者將自己的情感寄寓于白楊樹這一客觀事物,賦予它偉岸、質(zhì)樸、堅強等精神氣質(zhì),從而使白楊樹具有獨特的象征意義。再如茨威格的《列夫·托爾斯泰》,作者采取先抑后揚的寫法,先寫托爾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再贊嘆他的非凡之處,前后形成一種張力,讓人讀后對托爾斯泰印象更為深刻。
初中寫作教學設計篇七
1.初步領會形同神似的仿寫要求。
2.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了解仿寫的基本類型,掌握相應的解題方法和技巧。教學重點: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了解仿寫的基本類型,掌握相應的解題方法和技巧。教學方法:指導、訓練、評議。
2課時(1課時重在寫作指導,2時完成學生習作,集體評議。)
有一位哲人說過:“仿寫是寫作的開始,是觀察的基礎,是醞釀的基礎,是想象的基礎,是積累的基礎,也是創(chuàng)新的基礎?!?BR> 什么是仿寫?
仿寫作文是將平常閱讀的優(yōu)秀作文通過適當?shù)母难b加工,變成自己的考場作文,并可以獲得高分的一種寫作技巧。
仿寫作文要做好那些準備?
1、閱讀積累優(yōu)秀范文,越多越好。
2、熟練掌握仿寫技巧。
盼望著,盼望著,隨著成群大雁的南飛,秋天的腳步近了。一切都是陽光燦爛的樣子。果子熟了,秋蟲叫了,天氣涼了。
小草偷偷地像老年人樣無精打采地垂下了頭。園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我們學校后面的健身園活動的人真多,有的打太極拳,有的下象棋,有的踢毽子,真是豐富多彩的秋日生活圖。
梧桐樹、法桐樹、銀杏樹、柳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葉子紛紛揚揚地落下來。一片片金黃的樹葉像蝴蝶似的翩翩起舞,馬路上鋪滿了金黃的落葉,像一條金色的大路,引導人走向金色的明天,金色的未來?;▔锏幕▋憾嫉蛑x了,只有很少的月季花還在開著。閉了眼,花壇里仿佛還呈現(xiàn)著夏季時五顏六色的花,給人們帶來美得享受。
秋天來到果園里,葡萄熟了,仿佛一串串的紫項鏈。金黃色的香蕉,掛在樹上,好像黃月亮。柚子也不甘示弱地在樹上高昂著頭。
秋天像一個成熟的女人,讓農(nóng)民收獲豐富。秋天像一個耐心的老伯,他等待著。
秋天像一個不屈的斗士,向人們呈現(xiàn)著他的戰(zhàn)績。(二)仿寫魯迅的《藤野先生》:
月光輕輕推開窗,漫步在書桌上,灑下一片銀光。提起筆,寫下了朦朧中你和我的點點滴滴??上帝制造了太多的巧合,沿著生命的軌跡,你我相遇。那是來校報到的一天,你逆著光向我走來,陽光在你的身后泛濫,你的笑容如天使般純真。就這樣,我們相識。
和將要過去的。
習慣每個課間無條件的陪你,在校園里爭吵著哪朵花最美,哪棵樹最茁壯,踩著鈴聲被你拽著一路狂奔闖進教室。
你知道嗎?從那時起我就相信,我們是好朋友,一輩子的那一種。我習慣了你的每一次呼吸,每一個眼神,每天貪婪地享受你給我的快樂和憂傷。
秒針不停的轉(zhuǎn)動,很快就到了拔河比賽的那一天,向來不愛湊熱鬧的我,被你拉著站在校園的中間。看著不顧形象拼命喊“加油”的你,我也不由得加入,你我相視一笑,那是不用言語的默契。記得那場比賽,男生們僵持不下,我不禁為他們捏一把汗。這時你竟然哭了,我以為你是害怕他們輸,誰知卻從你斷斷續(xù)續(xù)的敘述中得到相反的答案:你看他們臉都漲的通紅,你不想讓他們繼續(xù)了。原來你竟是這般可愛!
還記得每次傷心時,你總會送我一顆有閃亮包裝紙的巧克力糖,你說,吃了糖,心里會甜些。
你說你要轉(zhuǎn)學,我沉默了。陽光從肩與肩的縫隙穿過,一粒粒灰塵驚慌不安。我不舍得轉(zhuǎn)過頭,望著你,想將你的模樣定格,變成永恒。
距離阻礙不了你我,你常常給我寫信。那次你提起我們在雨中漫步的事,說你獨自一人在雨中走時,沒了那種灑脫和愜意,還會被人當作瘋子。你在信上畫了一個大大的笑臉,我卻感到無盡的凄涼。
小作者仿照《藤野先生》一課的寫作手法,汲取范文中的優(yōu)點并能努力更勝一籌。在選材上能從身邊小事入手來表現(xiàn)中心。在取材上以點帶面,穿珍珠法,條理清楚。文章語言樸實,讀此文,猶如聽小作者在一旁娓娓而談,輕聲講述著她和朋友之間的點點滴滴往事,聽起來聲聲入耳。小作者能積累動情的素材,渲染動情的內(nèi)容,交代動情的原因,讓感情充滿作文的全過程,令讀者不禁動容。
1、《安塞腰鼓》中運用排比、反復、比喻等修辭手法描寫黃土高原上人們打腰鼓時的場景,形成排山倒海的氣勢。試選擇文中的一個片段,模仿其中的修辭手法,描寫一個場景。200字左右。
2、在各類描寫中,心理描寫是難度較大的一種,因為它的描寫對象“無影無蹤”。魯迅寫“我”看社戲過程中的心情,莫頓·亨特寫“我”爬下懸崖時的心態(tài),都德寫“我”上課時的心理,方法不一,卻都做到了真實可感。選擇其中之一加以模仿,寫一個心理描寫的片段。200字左右。
四、寫法指導,掌握要點看課文,學習仿寫作文技法:首先,可以模仿范文的篇章結(jié)構。
附板書設計
模仿范文的篇章結(jié)構注意借鑒范文的寫作手法
觀摩評議在眾多表現(xiàn)親情的散文中,《秋天的懷念》《背影》都是非常典范的作品,以平實的語言敘寫平凡的事件,傳達真摯的情感。模仿這兩篇課文的寫法,寫一篇作文,題目自擬。不少于600字。
(一)如何仿寫作文?
1、定范文。拿到考試作文題目,迅速審題,確定中心、立意、選材,然后選擇一篇與考試作文的各項要求都最合適或者最貼近的范文作為仿寫的模板。
2、仿寫作文的關鍵在于“改”,換句話說仿寫也就是“改寫”。改什么?
a、改開頭b、改結(jié)尾c、改中間過渡句d、改關鍵詞e、改小標題(二)仿寫作文注意事項:
1、切切忌照抄,沒有“仿”和“改”,就會生硬,讓閱卷老師一眼看出破綻,作文就會被判成五類(最低分),所以仿寫作文的境界是仿寫改寫得了無痕跡,天衣無縫。沒有人知道你是仿寫,沒有人敢說你是仿寫,即使有點懷疑,還不得不給你打高分。
2、形式上有了變化,內(nèi)容上也要爭取更加豐富,要寫出自己的獨特思考和感悟,而且這種中心思想要和考試作文的要求和暗示相吻合。
3、多背誦范文,你才可以得心應手。
4、一定要保持自己的優(yōu)勢,平常的要求還要努力做好:比如運用比喻、排比、引用開頭,文中要有適當?shù)娜宋锞拔锩鑼扅c染等。
初中寫作教學設計篇八
一教案背景
1、面向?qū)W生:中學三年級
2、教材版本:人教版九年級上冊
3、學科:化學
4、課時:1課時
二設計思想 1教材分析
本節(jié)課是人教版初中化學第六單元第二課題的知識,是本單元的核心知識。學生通過對制取二氧化碳裝置的探究,歸納延伸出實驗室制取氣體的思路和方法,為今后研究其它氣體的制法提供了科學依據(jù)。
2設計思路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認識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和裝置,利用設計的裝置只取二氧化碳,通過探究實驗室只取二氧化碳認識實驗室知趣氣體的思路和方法。
過程與方法:通過二氧化碳和氧氣性質(zhì)的比較,了解制備二氧化碳和氧氣時其發(fā)生裝置和收集裝置的異同,初步確立實驗室制取氣體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再通過探究性實驗確定實驗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裝置。讓學生在實驗探究過程中體驗反思,熟悉基本實驗技能,培養(yǎng)多角度、多層次地觀察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激發(fā)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實驗室制取氣體的反應原理、發(fā)生裝置和收集方法及實踐制取。
教學難點:歸納實驗室制取氣體的規(guī)律。
五教學準備
1學生課前準備:
(1)通過課前預習了解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基本方法和簡單裝置。
(2)復習制取氧氣的相關知識。2.教具準備:
儀器:集氣瓶、試管、錐形瓶、燒杯、長頸漏斗、導管(單孔和雙孔)、鐵架臺、水槽等
藥品:稀鹽酸、大理石、碳酸鈉、稀硫酸。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
讓同學們先來猜個謎語,有一種物質(zhì),農(nóng)民伯伯說它是植物的糧食,消防官兵贊美它是滅火的先鋒,環(huán)境學家卻指責它是造成全球變暖的罪魁禍首,請同學們猜這是什么物質(zhì)?同學們都能猜到是二氧化碳,并且和同學們一起回憶二氧化碳的相關性質(zhì)和用途。大家都知道二氧化碳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想要 利用它首先要學會如何制取它。
(二)想要制取氣體,首先要確定所使用的藥品以及反應的原理,其次要選擇正確的反應裝置,然后開始實驗,制取并收集氣體,最后對氣體進行檢驗。明確步驟之后開始實驗。
1.首先選擇藥品。在實驗室中很多物質(zhì)相互反應都能得到二氧化碳,我們該如何選擇呢?
演示實驗:稀硫酸和大理石反應
稀鹽酸與大理石反應
稀鹽酸與碳酸鈉反應
提示:請同學們觀察反應是否生成氣體,反應的速率如何。歸納:三個反應都有氣泡生成,稀鹽酸和碳酸鈉反應速度非??欤×蛩崤c大理石反應一會兒就停止了,因為稀硫酸與大理石反應生成硫酸鈣微溶于水,覆蓋在大理石表面阻止反應進行,而稀鹽酸和大理石反應速度適中,氣泡連續(xù)均勻,便于收集。
2.選擇儀器并組成合理的裝置
先共同回憶氧氣的制取方法,回憶制取氣體的裝置有哪幾部分組成,并且總結(jié)選擇發(fā)生裝置和收集裝置時要遵循哪些原則。
歸納:裝置分為發(fā)生裝置和收集裝置兩部分。收集裝置要考慮反應物的狀態(tài)和反應條件;收集裝置要考慮氣體的密度和溶解性。
3.確定制取和收集裝置
制取裝置:固液不加熱型
收集裝置: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氣,能溶于水,所以選擇向上排空氣法。
5、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實驗
實驗步驟:
(1)安裝好制取二氧化碳的簡易裝置,檢查氣密性。(2)錐形瓶中加入10克左右塊狀大理石,塞緊帶有長頸漏斗和導管的橡皮塞。
(3)氣體導出管放入集氣瓶中,導管口應處在集氣瓶的瓶底部。(4)通過長頸漏斗加入適量的稀鹽酸,錐形瓶中立刻有氣體產(chǎn)生。
(5)片刻后,劃一根火柴,把燃著的火柴放到集氣瓶口的上方,如果火柴很快熄滅說明集氣瓶中已經(jīng)收集滿二氧化碳氣體蓋好毛玻璃片,將集氣瓶口向上放在桌子上備用。
5.簡單介紹二氧化碳的工業(yè)制法:
高溫煅燒石灰石 caco3=高溫= cao+co2↑
小結(jié):請同學們歸納實驗中的注意事項并提出改進意見,談談這節(jié)課的收獲,最后教師補充學生不足的地方。
七教學反思
本節(jié)課是上的公開課,基本上按照教學設計的方案實施,教學效果比較理想。首先理清思路,使學生明確實驗的步驟,其次通過回憶氧氣制取的方法來探究二氧化碳的制取,使得學生更容易接受,并且讓學生對于制取氣體的思路有了更清晰的認識。在讓學生選擇儀器設計裝置這一部分,學生非常積極,想出了很多種合理的裝置,充分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激情,打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再在理論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去動手操作實驗,大多數(shù)同學的實驗都很成功。由于有很多老師聽課,因此有點緊張,導致在時間的把握上后還不夠恰當。通過這一節(jié)課備課上課的過程,我有很大的收獲,我認為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去思考手讓她們?nèi)ゾ毩暿欠浅1匾?,不能因為害怕他們犯錯就減少動手操作的次數(shù),應該讓學生多實踐,因為實驗是學習化學的重要途徑。
初中寫作教學設計篇九
學生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已經(jīng)掌握了如何用沒有刻度的直尺和圓規(guī)作一條線段等于已知線段。同時在學習中學生已經(jīng)初步理解了作圖的步驟,具備了基本的作圖能力,并能簡單的表達作圖過程,為本節(jié)課的學習奠定了良好的知識基礎。同時在以前的數(shù)學學習中學生已經(jīng)經(jīng)歷了很多合作學習的過程,具有了一定的合作學習的經(jīng)驗,具備了一定的合作與交流的能力。
二、教學目標分析
教科書基于學生在上節(jié)課學習了如何作一條線段等于已知線段,并積累了一定的活動經(jīng)驗,提出本節(jié)課的主要教學任務是:會用尺規(guī)作一個角等于已知角,并了解它在尺規(guī)作圖中的簡單應用。為此,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是:
1、能按照作圖語言來完成作圖動作,能用尺規(guī)作一個角等于已知角,并了解它在尺規(guī)作圖中的簡單應用。
2、能利用尺規(guī)作角的和、差、倍。
3、能夠通過尺規(guī)設計并繪制簡單的圖案。
4、在尺規(guī)作圖過程當中,積累數(shù)學活動經(jīng)驗,培養(yǎng)動手能力和邏輯分析能力。
三、教學設計分析
1、回顧與思考
活動內(nèi)容:
(1)怎樣利用沒有刻度的直尺和圓規(guī)作一條線段等于已知線段?
(2)練習:已知線段a,b,c,作一條線段m,使得m=a+b—c
活動目的:
通過回顧上節(jié)課學習的用尺規(guī)作線段,既達到了復習鞏固,反饋落實的目的,同時熟練尺規(guī)的使用,積累活動經(jīng)驗,也為后面學習用尺規(guī)作角起到了鋪墊的作用。
2、情境引入,探索發(fā)現(xiàn)
活動內(nèi)容:如圖2
初中寫作教學設計篇十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化學是在分子、原子層次上研究物質(zhì)的性質(zhì)、組成、結(jié)構與變化規(guī)律的科學。
2、知道化學與人類進步和社會發(fā)展關系密切。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具體的事例,體會化學與人類進步及社會發(fā)展的密切關系,認識學習化學的價值。
2、通過小組合作學習、討論交流,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激發(fā)學生親近化學、熱愛化學并渴望了解化學的情感。
2、激發(fā)學生對化學的興趣和探究的欲望。
二、教學重點
1、激發(fā)學生對化學的興趣和探究的欲望。
2、培養(yǎng)學生親近化學、熱愛化學并渴望了解化學的情感。
三、教學難點
知道化學是在分子、原子層次上研究物質(zhì)的性質(zhì)、組成、結(jié)構與變化規(guī)律的科學。
四、教學準備
教學設備:投影儀,計算機,教學課件。
實驗用品:事先用酚酞溶液寫好“化學”字樣并晾干的濾紙,事先用酚酞溶液畫好“小笑臉”并晾干的濾紙,稀氫氧化鈉溶液,稀鹽酸,濃氨水。
初中寫作教學設計篇十一
教學目標:
通過反復朗讀,體會詩人熱愛田園生活的感情,體會本詩語淡而味不薄的特點。
語文基礎知識積累目標:與孟浩然、田園詩、重陽日相關的文學、文化常識;具、黍、合、斜、軒、圃、桑麻等實詞解釋。
口語交際訓練設計目標:
在這四幅畫面中,你最喜歡哪一幅?讀一讀,告訴大家。
閱讀需要突破的核心問題目標:
為什么詩人臨走時要主動相約重陽再聚?
寫作訓練的借鑒目標:
學習借景抒情的表達手段。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從《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導入,請學生回憶并簡單介紹作者。
二、沉浸文本,整體感知
1、多種形式的誦讀詩歌并正音。
2、請學生談談這首詩歌說了什么事。注意:請學生結(jié)合具體詩句來談,將字、句的解釋穿插其中。
詩人應邀赴約欣賞田園風光享受農(nóng)家情趣再約重陽歡聚
三、體驗文本、品味語句,理解課文
1、為什么詩人臨走時要主動相約重陽再聚?注意:在具體分析中體會詩人熱愛田園生活的感情,適時插入對田園詩和重陽節(jié)的簡單介紹。
2、你喜歡這樣的聚會嗎?你喜歡作者對這次聚會的記錄即這首詩嗎?具體喜歡哪句詩?注意:在學生的談論中引導學生體會本詩語淡而味不薄的特點,學習作者借景抒情的表達手段。
四、延伸體會、拓展閱讀
1、散讀、齊讀《讀過故人莊》
2、討論:這篇讀后感和原文有哪些共同點?(如熱愛田園生活、醉心田園風光等)
讀《過故人莊》
王愛民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引自孟浩然《過故人莊》
空氣甜甜的把鼻孔打開
泉水甜甜的把胃打開
山花甜甜的把衣衫上的圖案打開
我和一個村莊一起
被一聲聲鳥鳴一道道小溪
送出更遠我要生出翅膀
不走名山大川
只在來過的這個村子的山坡下
作巢
用恬淡作磚用快樂作瓦
初中寫作教學設計篇十二
一,這堂課的核心就是要做好幾個演示實驗:
(1)用兩個通草球分別接觸用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兩個通草球互相排斥。
(2) 用兩個通草球分別接觸毛皮摩擦過的硬橡膠棒,兩個通草球也互相排斥。
(3) 用一個通草球接觸用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用一個通草球接觸用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兩個通草球卻互相吸引。
(4)使起電機的大金屬球帶上電,用一個不帶電的絕緣金屬球與之接觸,結(jié)果絕緣金屬球上的箔片張開。
(5)把帶正電荷的大金屬球c移近(不接觸)彼此接觸的金屬球a,b.可以看到a,b上的金屬箔都張開了,表示a,b都帶上了電荷。如果先把c移走,a和b上的金屬箔就會閉合。如果先把a和b分開,然后移開c,可以看到a和b仍帶有電荷;如果再讓a和 b接觸,他們就不再帶電。這說明a和b分開后所帶的是異種等量的電荷,重新接觸后等量異種電荷發(fā)生中和。
三、電荷、元電荷、質(zhì)子電量、電子電量下節(jié)課還要加強復習。
第二節(jié),《探究靜電力》教學反思
二、我們不可能重復庫侖的實驗,不可能做的精準,演示實驗只是定性分析,無法定量。所以重心在對定律的理解。
三、考慮到庫侖定律是基本物理定律,庫侖扭秤的實驗對檢驗庫侖定律具有重要意義,介紹給學生,很有必要。
四,此課很難有什么特色,教學思路與別人大同小異。
第三節(jié),《電場強度》教學反思
這堂課最成功的地方就是以類比的方法解決了場強與試探電荷無關的問題。
某點的場強只能與場源電荷以及該點到場源的距離有關。這好比火爐旁邊各處的溫度,這一點的溫度是火爐本身有關,也與這點到火爐的距離有關。
試探電荷就好比是溫度表,這點的溫度是40度,用溫度表測量,溫度為40度,不用溫度表測量,它還是40度。用這個表量得是40度,那個表量也是40度。場源電荷產(chǎn)生的電場也是這樣,這點的場強用試探電荷來試探,它是這個值,不用試探電荷來試探,它也是這個值。用小的試探電荷來試探,它是這個值,用大點的試探電荷來試探,它也是這個值,與試探電荷完全無關。
初中寫作教學設計篇十三
知識目標:
1.學生認識分子的真實存在及分子是構成物質(zhì)的一種粒子;
2.了解分子的概念和基本性質(zhì);
3.學會用分子的觀點來區(qū)別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
4.理解純凈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并會判斷典型的純凈物和混合物。
能力目標:
培養(yǎng)學生查閱資料、觀察及抽象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實驗和討論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團結(jié)協(xié)作精神。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jié)教材分成“分子”和“混合物和純凈物”兩部分。
前一部分著重于描述物質(zhì)由分子等粒子所構成,討論分子的基本性質(zhì)。教材一開始從人們所熟悉的一些日?,F(xiàn)象入手,如:人經(jīng)過花圃或酒店,會嗅到花或酒的香氣;濕的衣服經(jīng)過晾曬就會干燥;糖塊放在水里,會逐漸消失,而水卻有了甜味等。通過對這些日常生活現(xiàn)象的思考,使學生自然而然的建立起物質(zhì)是由人們看不見、摸不著的粒子構成的結(jié)論(分子是構過成物質(zhì)的一種粒子)。通過酒精和水混合后總體積縮小,及晶體碘的升華與凝華等實驗現(xiàn)象,使學生在建立起分子是構成物質(zhì)的一種粒子的結(jié)論基礎上進一步得出分子是運動的及分子之間有間隔的推論(即分子的性質(zhì))。之后,教材以水變成水蒸氣,蔗糖溶于水及硫或碳在氧氣中燃燒生成二氧化硫或二氧化碳幾個典型的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運用初步介紹的分子知識對物質(zhì)發(fā)生變化時分子本身是否發(fā)生改變對物理變化、化學變化進行了實質(zhì)性的分析。從而給分子下一個比較準確的定義。
教材為了進一步讓學生確信分子存在的客觀性,展示了用掃描隧道顯微鏡拍攝的苯分子照片,同時用生動的比喻、引導讀者去想象分子的大小和運動狀態(tài)。使學生在感性和理性上都建立起對分子的認識。
教材的第二部分首先以空氣的組成及硫粉和鐵粉混合實驗為基礎從宏觀上對混合物和純凈物兩個概念做了區(qū)分。然后從微觀上-用初步掌握的有關分子知識進一步區(qū)分純凈物和混合物,使學生能初步建立純與不純的相對概念。
教學建議
本節(jié)重點研究的是有關分子知識。分子看不見也摸不著,對于它的存在學生很難相信,接受起來遠不如第一章知識來的快。教材第一章重點研究的是氧氣的制法及性質(zhì)。對于氧氣學生比較熟悉,在學生的頭腦中已經(jīng)建立起人吸進的是氧氣,呼出的是二氧化碳的概念。氧氣盡管也看不見,摸不著,但學生能憑生活經(jīng)驗確信氧氣真實存在著。鑒于此,建議在教學過程中也從生活實際中遇到的問題入手,例如:人經(jīng)過花圃或酒店,為什么能聞到花或酒的香氣;濕的衣服經(jīng)過晾曬為什么能干;糖塊放在水里,為什么會逐漸消失,而水卻有了甜味等。將宏觀現(xiàn)象做為紐帶,誘發(fā)學生進行想象-人能嗅到花或酒的香氣,是因為花或酒中有香氣的分子(或粒子)擴散到空氣中,接觸到人的嗅覺細胞而使人嗅到了香氣。濕衣服能晾干,是由于水的分子擴散到空氣中去了。糖塊放在水中溶解,而水有了甜味,是由于糖的分子擴散到水的分子中間去了。以生活實際中的問題讓學生感知分子的真實存在。將宏觀現(xiàn)象與微觀結(jié)構建立起了聯(lián)系。教學過程中將學生實驗(氨分子擴散實驗、品紅擴散實驗并補充酒精與水混合實驗)融入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學生實驗讓學生進一步感知分子的真實存在,同時也便于學生學習分子性質(zhì)時,樹立起分子是運動的,不同物質(zhì)分子大小不同和分子間都有間隔距離的想象。為了使學生更加確信分子的真實存在,除向?qū)W生展示用掃描隧道顯微鏡拍攝的苯分子照片外,還可讓學生通過網(wǎng)絡或圖書館查找其它分子的照片。
對于分子概念的建立,是本節(jié)知識的一個重點。教師首先可用多媒體向?qū)W生展示第一章中涉及的幾個物質(zhì)變化(如:水變成水蒸氣,硫在氧氣中燃燒生成二氧化硫)的微觀過程,然后讓學生用初步掌握的分子知識以小組的形式從物質(zhì)發(fā)生物理變化或化學變化時分子本身是否發(fā)生改變,對物理變化、化學變化進行實質(zhì)性的分析,從而給分子一個比較準確的定義。
本節(jié)教材的另一個重點,是使學生樹立分子既有可分性又有不可分性的辨證觀點?“分子是保持物質(zhì)化學性質(zhì)的最小粒子”從保持原物質(zhì)化學性質(zhì)來說分子是不可分的整體粒子,因為分子再分就不是原來物質(zhì)的分子,也不能保持原來物質(zhì)的化學性質(zhì)。同種物質(zhì)的分子性質(zhì)相同,不同種物質(zhì)的分子性質(zhì)不同。分子可以再分是說它在化學反應過程中分子起了變化,變成別種物質(zhì)的粒子了。通過對分子的可分性與不可分性的認識,逐步培養(yǎng)學生辨證地思考問題。分子概念中還強調(diào)了“化學性質(zhì)”是因為通常討論的物理性質(zhì)是一種宏觀現(xiàn)象,是該物質(zhì)大量分子聚集在一起表現(xiàn)出來的,而不是每一個單個分子所能表現(xiàn)的,如:顏色、狀態(tài)、熔點、沸點、密度等。本節(jié)知識不僅應讓學生了解分子的概念,也應讓學生弄清概念的內(nèi)在含義。
在學生對分子概念有了了解之后,師生應對分子的基本性質(zhì)有一個比較全面的概括。除能指出分子是保持物質(zhì)化學性質(zhì)的最小粒子外,還應認識到分子非常微小,分子都在不停地運動,分子間有間隔距離。在教學過程中如能自制或用多媒體向?qū)W生展示微觀粒子運動的動畫,一方面可以誘發(fā)學生進行想象不同狀態(tài)的物質(zhì)其中無數(shù)粒子在不停運動的圖景,加強對知識的理解,另一方面又可把抽象知識變?yōu)榫唧w,增強學生學習這部分知識的興趣。初二物理中學生已學習了分子運動論的有關知識(分子是運動的,分子之間有引力和斥力),可向?qū)W生指明有關分子熱運動和物態(tài)變化是物理學要深入一步討論的問題。學生如果對分子運動狀態(tài)、分子間力和物質(zhì)三態(tài)相互轉(zhuǎn)化的本質(zhì)有所認識,將對以后學習溶解、結(jié)晶溶液導電等大有好處。
對于混合物和純凈物的有關知識,建議教學中還是從實驗入手,讓學生由感性認識去理解混合物和純凈物,并進一步從微觀角度去分析。最后,還應使學生認識物質(zhì)純與不純的相對性,培養(yǎng)學生辨證的思考問題的方法。
初中寫作教學設計篇十四
任何精心的課堂教學設計, 其目的就是要使其教學活動優(yōu)質(zhì)高效, 而教學的主體是 學生, 教學的一切活動都得圍繞學生這個中心來開展, 學生學習的基本行為和認知活動對教學效果起著決定性作用, 要使學生的基本行為和認知活動高效, 關鍵的問題就是要讓學生對其學習活動產(chǎn)生興趣, 形成正確的動機, 其實質(zhì)就是讓學生想學。
從當教師明確了要讓學生想學的必要條件, 即將學生的體育學習與自身生命發(fā)展和完 善建立必然的聯(lián)系, 在實際工作中如何來操作, 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知識引導: 需要對教材內(nèi)容進行分析,尋找教材內(nèi)容中與學生生命發(fā)展和完善能夠 建立聯(lián)系的基本元素, 并歸納成學生能夠理解的知識點, 選擇適宜的方式呈現(xiàn)給學生,引導學生將體育學習與自身生命的發(fā)展與完善建立相應的聯(lián)系。
2.身體確認: 通過身體練習體驗, 引導學生與生命發(fā)展和完善建立必然的聯(lián)系。 體育教學中某些學習內(nèi)容, 需要學生在身體練習的體驗中, 經(jīng)過身體的確認才能感受到這種 練習對自身生命發(fā)展與完善的意義。
3.效果認同: 對學生的體育學習效果的積極評價, 讓學生經(jīng)過身體運動練習的體驗 后, 通過教師的引導進行評價活動, 從中領悟當前所進行的體育學習活動對自身生命發(fā)展和完善的意義。
二、 如何讓學生樂學——引導學生在體育學習中形成積極的情緒體驗
在體育教學中, 學生要完成學習任務, 達成學習目標, 需要克服生理和心理上的惰性,積極參與到當前的學習活動中來, 并保持適合于體育學習的身心狀態(tài), 而良好的身心狀態(tài)需要建立在積極的情緒體驗之上, 為此,需要通過教師的引導與激勵, 使學生形成積極的情緒體驗于體育學習之中, 并獲得快樂和幸福的感受, 這就是讓學生樂學。
就能堅持下來等) 對學生進行暗示, 使之獲得積極的情緒體驗。
3.練習效果的評價。 體育教學中給予學生及時的練習效果評價, 讓學生確認自身獲得學習的成功, 這是形成并保持積極情緒體驗的保障。 如, 高二排球選項教學, 不管是傳球、 墊球練習, 還是發(fā)球、 扣球、 教學比賽, 只要學生能完成某個練習, 超越自己原有水平,就會受到其他學生或教師的`贊賞, 學生從這種獲得成功的刺激中形成積極的情緒體驗,并獲得幸福的感受。
三、 如何讓學生會學——引導學生在體育學習中掌握適宜的認知策略
(一) 形成問題的原由從目前學校教育的形態(tài)來看, 學生的分級分班大多是按年齡和文化成績進行的, 在同一年級或同一個行政班中, 學生的身體運動能力差異也很大。 在體育課堂教學中, 面對50多個身體運動能力差異較大的學生, 在一個相對寬廣的空間里, 如何使之進行有效的學習活動, 引導學生掌握適宜的認知策略實為關鍵, 也是學生學會學習的基礎。 這就是讓學生會學。
(二) 分析問題的實質(zhì)對于體育學習而言, 學生的認知策略決定著學習行為效率的高低, 這主要是因為任何學習的認知活動, 最終都要反映在學生完成學習任務時的思維水平上。 也就是某種認知任務使用哪種策略更為有效, 并如何使用這種策略, 具體表現(xiàn)為學生在體育學習中的學習方法、 策略、 方式, 鍛煉身體的調(diào)節(jié)能力等。學生在體育學習中的注意、 知覺、記憶、想象, 直到思維都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促進的。 而體育學習主要是以身體練習為內(nèi)容, 學生的認知所面對的是具體而形象的身體動作, 對此身體動作的認知必然與文化知識學科學習的認知不同, 學生在進行身體動作的學習時, 其認知策略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
1.體育學習的認知過程進行的方式和步驟是身體動作。 體育學習內(nèi)容主要是身體動 作, 而身體動作是由一個又一個環(huán)節(jié)組合而成的, 要構成一個完成的動作, 必須有先后順序之分, 而人的動作又是可能包含一套動作圖式, 它們構成了概括程度不同的多個層次。
2.體育學習的認知內(nèi)容是具體形象且真實的身體動作。
3.體育學習的認知對象身體動作需與其背景環(huán)境相聯(lián)。
(三) 解決問題的措施
讓學生正確地認知所學的內(nèi)容, 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認識、 理解和掌握基本的認知策略, 使學生對當前體育學習的信息進行有效的加工和整理, 并進行分門別類的系統(tǒng)儲存。
1.講解認知原理。 教師可選取典型的教材內(nèi)容, 就認知的基本原理給予常識性的講解, 讓學生獲得認知的基本知識。
2.選擇認知策略。 如, 教師在教授身體動作時學生如何進行觀察。 一般有三種方式:一是鏡面示范, 即教師面對學生示范, 此時的位置容易產(chǎn)生左右反向認知混亂的影響; 二是圍觀示范, 即教師居中, 學生圍成圓圈, 此位置常因?qū)W生從來自不同角度觀察而發(fā)生混淆; 三是順向示范, 即學生在教師背后, 與教師方向一致, 此位置可以消除左右反向及不同角度的不良影響, 但對在示范者面前的動作看不清楚。 以上問題, 學生如何來選擇適合于自己的觀察點, 就是認知策略的問題。
3.利用教育技術?;趯W生體育學習中認知策略問題, 讓學生對身體動作的講解示范 “聽得明白、 看得清楚” , 以形成正確而清晰的表象, 也可以借助于現(xiàn)代教育技術的幫助。
初中寫作教學設計篇十五
(一)本課地位:
本課的內(nèi)容選自岳麓書社《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的第16課《絲綢之路的開辟》。課本內(nèi)容主要包括兩部分:
1、張騫通西域
2、絲綢之路。
漢朝對外交往充分體現(xiàn)了中西文明的交流與滲透,而絲綢之路是中國古代文明向外傳播的重要通道,所以本課在整個中國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對教材的處理
根據(jù)新課改的理念和學習的需要,我對內(nèi)容作了一些調(diào)整和拓展。以絲綢之路作為本節(jié)課的主線,增加了對絲綢之路變遷和衰落的探討,以史為鑒,談對當今的啟示。而這些也正是我們歷史教學的最終目標,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受到歷史的熏陶,為現(xiàn)實服務。
在網(wǎng)絡迅速發(fā)展的今天,學生已經(jīng)能夠運用網(wǎng)絡,而且他們對新事物也比較感興趣,對一些社會熱點問題也會給予一定的關注。但初一學生知識的積累還較少,同時對歷史地理的概念還比較模糊。
(一)本課目標:
根據(jù)以上情況和課標的要求,對本課我確定了如下目標
1、知識目標:張騫出使西域的目的與結(jié)果,絲綢之路的路線與意義及絲綢之路衰落的原因與啟示等。
2、能力目標:
(1)通過網(wǎng)絡的自主學習使學生學會查找資料,搜集信息的方法及使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為學習服務的技能。通過探究式的合作學習,使學生學會交流,培養(yǎng)學生樂于同他人合作的意識。 (2)通過繪制絲綢之路路線圖培養(yǎng)學生歷史空間感及動手能力,和地理學科整合。 (3)通過對絲綢之路衰落原因的探究和絲綢之路對今天的啟示的交流,培養(yǎng)學生探究能力及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能力。
3、情感目標: (1)通過本課學習,讓學生認識到少數(shù)民族和邊疆地區(qū)在祖國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貢獻,從而認識到開發(fā)邊疆的重要意義。
(2)通過學習張騫等人為報效祖國,不屈不撓敢于冒險和開拓的精神,強化學生的愛國意識和開拓進取的意識。
(3)通過對絲綢之路衰落的原因探討和今昔對比,汲取歷史教訓和營養(yǎng),以史為鑒,強化環(huán)保意識和對祖國一些方針政策的理解(如西部大開發(fā),改革開放等)。
(二)重點分析:
本課的重點有兩個:
1、張騫通西域。張騫出使西域是漢朝對外交往當中最為重要的事件之一,有著開先河之意。所以具有重要地位。
2、本課的第二個重點是絲綢之路。絲綢之路是本課的主線,并在整個中國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所以絲綢之路也是本課的重點,在此當中絲綢之路的形成和意義及衰落又是重點的重點。
(三)難點分析:
由于初一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積累程度的限制,對理性的知識較難領會,所以本課的難點是通過一系列的歷史事實如何讓學生認識絲綢之路的意義和對當今的啟示。
根據(jù)要求和新課改的理念,我把本節(jié)課設計成網(wǎng)絡探究課的形式。
(設計意圖)在網(wǎng)絡逐漸普及的時代,信息更為廣泛,老師已經(jīng)不再是知識的唯一傳授者,學生可以通過多種途徑獲得信息,如何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當中最大限度的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學會學習,提高興趣應當是我們教學當中充分考慮的問題。本節(jié)課通過網(wǎng)絡平臺,學生自學、搜集資料、討論、動手等多種方式可以取得較好效果。
在此當中我特意設計了這樣兩個環(huán)節(jié):評價、作品與交流。
(設計意圖)如何有效的評價并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提高學習的效果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學生的自主評價,一方面學生可以更為明確本節(jié)課要完成的任務,同時也更有利于對學生的鼓勵和對教學效果的檢測。作品與交流區(qū)可以是學生互相學習,取長補短的重要天地,也是自我才能展示的舞臺。
下面我就結(jié)合具體教學過程設計說明一下是如何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
首先在任務中安排的這四個任務就是針對教學目標和本課重難點設計的。
1、張騫出使西域,此目內(nèi)容比較簡單,學生課前的預習已基本可以解決。所以出使過程簡化,重點放在張騫出使西域的目的、結(jié)果,和他的精神對我們的啟示上。通過對第三個問題的討論,使學生從張騫的身上受到思想的啟迪,強化愛國思想和開拓進取的思想。
2、對于絲綢之路的處理,它既是重點,同時也是難點,所以應當花較多時間來探討。
這里主要從絲綢之路的由來、路線、作用、衰落、啟示五個方面層層深入進行。
絲綢之路的路線,我不僅僅是通過老師或?qū)W生的演示,而是要求每一個同學自己動手繪制,然后展示評比。
(設計意圖)可以彌補初一學生歷史地理概念模糊的不足,同時可以提高興趣,增強動手能力。
絲綢之路在歷史上發(fā)揮了怎樣的作用?安排學生分組討論,為了提高效率,對此我把學生分成經(jīng)濟、政治、宗教、文化四個組。
(設計意圖)這樣一方面為學生指出了方向,另外也減輕了學生的負擔,有利于在某一個方面能更深入。通過討論,使學生明白中原和邊疆,中國和西方文明的交流與滲透。
絲綢之路到5世紀時逐漸衰落,你能尋找它衰落的原因嗎?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教師適時的進行引導。主要原因包括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阻礙,中原王朝的盛衰,海上絲綢之路開通的影響,當時的世界形勢,土耳其帝國當時對世界貿(mào)易的影響,環(huán)境的變遷和地理因素等。主要材料如樓蘭古國,羅布泊等歷史遺跡。
(設計意圖)通過此問題的擴展,更有利于理解絲綢之路對今天的啟示意義,如國力、內(nèi)外形勢、環(huán)境、自然條件等。
學習本課,你有什么感想?對我們今天有什么啟示?中央實施西部大開發(fā),把改革開放作為我們的基本國策,你有金點子可提嗎?寫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歷史小論文,題目自擬,并交流討論。
(設計意圖)這是對本節(jié)課內(nèi)容的升華,以史為鑒,把歷史和現(xiàn)實聯(lián)系起來,對我國所實施的改革開放,特別是對西部大開發(fā)的戰(zhàn)略有更為深刻的了解,同時結(jié)合所學為祖國的建設出點子,加強了對學生的愛國思想教育。
(設計意圖)這一系列的安排層層推進,分解進行,學生在自然當中就會作出一些理性思考。
初中寫作教學設計篇十六
1、知道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定義、計算公式和單位,并會用功的公式進行簡單計算。
3、知道功的原理。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理解功的概念。
【教學難點】
判斷力對物體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計算。
教學工具
木塊、木板、細繩、彈簧測力計、小車,杠桿和支架、鉤碼、滑輪、細線、刻度尺(兩個)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提問學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功”的含義。思考力學里所說的“功”含義。
演示實驗:在水平長木板用相同大小的力分別拉一木塊和小車。
觀察木塊、小車的運動狀態(tài),思考并評價這兩個力的作用成效。
在實驗基礎上引入本課內(nèi)容。
二、進行新課
1、由課前的演示實驗引導學生總結(jié)出力學中關于“功”的確切含義:
如果一個力作用在物體上,并且使物體在力的方向上通過一段距離,這個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學里面就說這個力做了功。
2、請學生觀察教材圖14。1-1中力做功和14。1-2中力不做功的實例,分析、總結(jié)一下力學中的做功有哪些共同特點?分組討論總結(jié)。
板書:力學中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
一是作用在物體上的力
二是物體在這個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
3、實例分析(突破難點)
(1)舉重運動員在把杠鈴舉高過程中是否對杠鈴功。舉在高處停留5秒過程中是否做功?
(3)起重機使貨物在水平方向上勻速移動一段距離,拉力對貨物做功了嗎?
引導學生根據(jù)以上事例分析、總結(jié)在什么情況下不做功?
通過以上的學習,知道了做功不能離開兩個必要因素,缺一不可,又知道有三種情況下不做功,那么我們猜想一下,力學中的功的大小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呢?指導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教材。
三、功的計算
力學里規(guī)定,功等于力和物體沿力的方向上通過的距離的乘積。
板書:功的計算公式:
功=力×距離w=fs
單位:焦耳,簡稱焦符號j
1焦=1牛o米(1j=1nom)
出示例題,啟發(fā)學生分析計算。
四、功的原理
1、啟發(fā)學生提出探究的話題:使用機械是否省功。
2、指導學生探究實驗。
3、分析實驗數(shù)據(jù),啟發(fā)學生討論歸納出功的原理
提出問題,猜想。在教師的啟發(fā)下,設計實驗方案,并在實驗基礎上進行分析、論證。
請學生談自己知道本節(jié)哪些知識,還想知道哪些內(nèi)容及對本課的感受,教師進行情感激勵。
五、布置作業(yè)
估算一下你上樓到教室時,克服自身重力做多少功?
各小組進行本節(jié)課的評估與交流。
課后小結(jié)
不論是否考慮機械本身重,使用機械要省力就要多費距離,要省距離就必須費力,要想既省力又省距離是不可能的。即使用任何機械都不能省功。這就是功的原理。
初中寫作教學設計篇十七
第一種思路:首先通過實例讓學生認識杠桿,然后介紹杠桿的五要素,并通過作圖來強化。再通過實驗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
第二種思路:首先通過實例讓學生認識杠桿,只介紹杠桿的支點、動力和阻力,然后由蹺蹺板猜想影響杠桿平衡的因素,并通過實驗探究杠桿的平衡,在實驗過程中,再加入用彈簧測力計斜拉的實驗,讓學生認識到影響杠桿平衡的因素,不是支點到力的作用點的距離,而是支點到力的作用線的距離,由此引入力臂。然后在此基礎上總結(jié)出杠桿的平衡條件。
引入新課時采用學生體驗游戲的方法:
蹺蹺板游戲。
1、用板凳面或厚木板放在磚塊上,作成簡易的蹺蹺板,請一位同學站在蹺蹺板的一端,分別讓體重差別很大的兩位同學先后站在另一端,比較實驗結(jié)果。
2、讓體重大的同學站在蹺蹺板一側(cè)靠近支點的中間位置,讓體重很小的同學站在蹺蹺板的另一側(cè)最遠端。發(fā)現(xiàn)體重大的同學被翹起來了。
設計意圖:進一步認識杠桿,意識到杠桿的平衡還與力的作用點有關,由此引出力臂的概念。同時為后面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作好鋪墊。
在實驗時學生參與熱情很高,激發(fā)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并有了強烈的學好本課的動力。
實驗探究二:由蹺蹺板猜想影響杠桿平衡的因素,并通過實驗探究杠桿的平衡,在實驗過程中,再加入用彈簧測力計斜拉的實驗,讓學生認識到影響杠桿平衡的因素,不是支點到力的作用點的距離,而是支點到力的作用線的距離,由此引入力臂。然后在此基礎上總結(jié)出杠桿的平衡條件。
2.這節(jié)還有一個重點也是難點:畫支點和力臂,這里既牽扯到數(shù)學點到直線距離,有涉及到物理的力的作用點和力的示意圖,學生感到非常困難。
3.畫力臂并比較力臂大小是下面杠桿分類的基礎,一定要多練并讓學生過關。
初中寫作教學設計篇十八
寓言故事在世界藝術的園林里,既充滿著浪漫主義的色彩,又有著現(xiàn)實主義的精髓。寓言用細致精巧而充滿詩意的語言文字,描述著一個個生動而形象的故事,這些故事有的是家喻戶曉的`成語,有的是朗朗上口的諺語,有的是名人名事的格言,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在政治教學中加入寓言教學能有效的提升課堂氛圍,升華政治課程的主題,讓政治課擺脫以往的枯燥與乏味。
1、以情教學,激起學習興趣
初中政治課程是一門概念較多且抽象的學科,課堂內(nèi)容枯燥,雖然與社會接軌,但是和社會實際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學生對這門課程就缺乏興趣。所以就需要在稱城中融入情感,用真情實感來引得學生的共鳴。在上課時,創(chuàng)設合理情境,做好感情鋪墊,用具體的事例幫助學生理解掌握概念性知識。
2、多變方法,鞏固學習興趣
在課堂上激起學生的興趣,這是暫時性的,當過了新鮮感,氣氛又會回到以前。所以需要在日常教學中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采用多變的教學形式,使學生對政治課堂保持長久的興趣。
3、轉(zhuǎn)變觀念,落實素質(zhì)教育
當前的教育進入了“應試教育”的誤區(qū),將升學率作為教育的主要目的,忽視了對學生素質(zhì)能力的培養(yǎng),只看中學生對知識點、考點的把握程度,雖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遏制了學生思維的發(fā)展。所以要轉(zhuǎn)變大當前的教育觀念,貫徹落實素質(zhì)教育,提高全民素質(zhì)。政治課程不僅僅是對思想政治概念的介紹學習,更是對學生思想認識水平的提高,對落實素質(zhì)教育有重要意義。對于教師來說,需要花費更更多的精力,轉(zhuǎn)變教學觀念,教政治教學知識化為學生實在的只適合能力。
寓言故事的廣泛傳播和以淺喻深的特性在正式課程的教學中有著重要地位。
例如:在部編版政治教材九年級下冊第一章《我們共同的世界》第一課《同住地球村》,引入“殺龍妙技”的寓言故事。這個故事講的是一個叫朱評漫的人,變賣了自己的全部家產(chǎn),去拜一位叫支離益得人為師,學習殺龍的本事,聽起來很高大上的技術。轉(zhuǎn)瞬間數(shù)年過去了,他學成歸來,有人問他究竟學了些什么?他一邊講述一邊展示學到的殺龍技術。大家就問他“什么地方有龍?”這時他才恍然大悟,世界上根本就沒有龍,他的本領是白學的。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了自然界的事物與發(fā)展是客觀存在的,我們要了解我們所生活的地球村。
再比如:部編版政治教材九年級下冊第二章《世界舞臺上的中國》,在開章之前引入“治駝背術”的寓言故事,。這個故事講述的是,很久以前,在山東平原城中,有一位大夫能善治一切駝背,且方法簡單,價錢公道。一個背駝得直里六尺,橫里八尺得人,聽說了這個神醫(yī),準備厚禮來求治療。大夫吩咐他伏在地上,然后跳上去就狠命踏將起來。駝背叫道:“你要殺死我??!”這位大夫說:“我的招牌上不是明明寫著專把駝背弄直,至于你的死活,同我有啥相干?”這個寓言故事告訴我們要從整體把握住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不能只看到片面部分。我國在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也應該從世界整體格局來分析。
初中寫作教學設計篇十九
教學目標:
1、通過耐久跑的學習,發(fā)展學生的耐力素質(zhì),提高機能水平。
2、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團結(jié)友愛,互相幫助,培養(yǎng)堅強的意志品質(zhì)。
重點:跑姿正確,協(xié)調(diào)。后蹬要充分,步頻快,重心平穩(wěn)。
內(nèi)容
教師指導
學生活動
組織與要求
上
課
常
規(guī)
1. 教師提前到場,準備場地器材。
2. 接受體委報數(shù),向?qū)W生問好。
3. 宣布課的內(nèi)容要求。
4. 檢查服裝,安排見習生。
1. 體委整隊,檢查人數(shù),向教師報告。
2. 向教師問好。
3、要求學生認真聽講。
4、見習生應隨堂聽課。
﹡﹡﹡﹡﹡﹡﹡﹡﹡﹡
﹡﹡﹡﹡﹡﹡﹡﹡﹡﹡
﹡﹡﹡﹡﹡﹡﹡﹡﹡﹡
﹡﹡﹡﹡﹡﹡﹡﹡﹡﹡
﹡
要求:快、靜、齊,注意力集中。
基
本
部
分
1. 慢跑一圈
2. 教師講解跑的技術動作要領并示范。
3. 教師指揮學生進行跑的練習。
1. 擺臂練習
2. 小步跑練習
3. 高抬腿練習
4. 30米加速跑
4. 耐久跑男生1000米。
5. 女生800米。
1. 體委指揮。
2. 學生認真聽講,認真觀察。
3. 在教師統(tǒng)一指揮下進行。
1. 學生認真聽教師講解,技術動作,跑步時,心情要平靜。
1. 活動時注意安全。
組織:原隊形
結(jié)
束
部
分
1. 放松。
2. 集體講評。
3. 布置課下作業(yè)。
4. 宣布下課,師生再見。
1. 隨著教師一起唱歌。
2. 自評、互評。
3. 課下認真完成。
4. 師生再見。
組織:場地內(nèi)自由站立。
初中寫作教學設計篇一
《安塞腰鼓》中運用排比、反復、比喻等修辭手法描寫黃土高原上人們打腰鼓時的場景,形成排山倒海一般的氣勢。試選擇文中的一個片段,模仿其中的修辭手法,描寫一個200字左右的場景。
1.可以結(jié)合片段中修辭手法的運用,體會各種修辭手法的不同作用。
2.要聯(lián)系自己的寫作實際,把作文訓練同培養(yǎng)自己的觀察、領悟、想象、自學等基本能力有機結(jié)合起來。
夏天悄悄地來到了人們的身邊。(運用擬人,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夏天悄無聲息地來了)整個城市都滲透出一種清新與自然,人們都在吮吸著這個夏天帶來的清爽!公國里,公路邊,大街上,無處看不到夏天的蹤跡!(運用排比,寫出了夏天的到來有不可阻擋的氣勢)夏天像一位血氣方剛的戰(zhàn)士,那似火的驕陽日便是他閃亮的盔甲;夏天像一位充滿活力的少女,那滿樹的綠葉便是她艷麗的裙裝;夏天像一個頑皮可愛的小孩,那時而風,時而雨,時而艷陽的天氣便是他鮮活生動的表情。(運用比喻、排比,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夏天的特點:火熱有個性、活力四射、頑皮可愛。使文章的氣勢更加雄壯有力。)
本選段寫出了夏天的特點——先是毫無預兆,悄悄到來,給人們帶來清爽,隨著時間的推移,夏天逐漸深入,人們感受到它的火熱、活力、頑皮。多種修辭手法的運用,使文章富有文采。
初中寫作教學設計篇二
【設計理念】
現(xiàn)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學應當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用合作探究與交流的方式引導學生,讓學生在疏通文本的基礎上,聯(lián)系自身經(jīng)驗,對文本進行了個性化解讀,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與人文素養(yǎng)。
【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選自人教版語文教材第單元的篇課文。本單元主要體現(xiàn)
注視,重在引導學生欣賞和表述
之美?!敖滩臒o非是個例子”(葉圣陶語),這個例子既承擔了落實本單元教學重點的任務,又承擔了對學生進行文學審美教育的責任,因此是個很好的藍本。
2.文本簡析:
因此,學習這篇文章不僅要讓學生走進作品的情感世界,學習的手法,更要讓學生仔細品味語言,領略語言文字的魅力。
【學情分析】
初一學生有很強的好奇心和表現(xiàn)欲望,所以教師要采取鼓勵機制,激發(fā)他們的參與意識,培養(yǎng)他們的合作精神和探究熱情。并且,初一是學生開始形成自己的審美觀、價值觀的時期,但他們的鑒賞能力還是很有限的,因此要多加強這方面的訓練。以上幾點主要是從學生的現(xiàn)有水平、學習習慣和能力上去認識歸納的。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2.過程與方法: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重點難點】
1.針對單元重點和教材內(nèi)容,我認為本文的教學重點是:
2.針對學生的現(xiàn)有水平和心理層次,我認為本文的教學難點是:
【教學方法】 1.教法: 教法 依據(jù) 誦讀法
它能充分發(fā)揮師生兩方面的積極性,用此法可啟發(fā)學生思維,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激發(fā)其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打造動態(tài)生成的課堂。情境教學法 激發(fā)興趣,促進學生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協(xié)調(diào)發(fā)展,盡量給學生以直觀感受,刺激學生的多種感知覺器官,增強教學效果。
2.學法: 學法
依據(jù)
預習法
訓練學生的合作交流能力,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有利于激勵學生主動參與,培養(yǎng)學生評論與爭辯的能力,激發(fā)創(chuàng)造性思維。
【教學手段】
采用多媒體教學,利用圖片、音樂、視頻等多媒體素材。
【課時安排】
一課時(45分鐘)
【課型】 新授課
【教學過程】
一、未成曲調(diào)先有情(3分鐘)
(一)課前預習
1.掌握本文字詞,熟讀全文,了解文章大意,對有疑惑的地方做好記號。2.利用圖書館、網(wǎng)絡等資源,認識并熟悉作者以及本文的寫作背景。
設計意圖:在課前讓學生通過預習打破與文本的陌生感,這也是我學法指導之一,所謂“預則立不預則廢”。劉顯國老師說過:“開講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第一步。第一錘就應敲在學生的心靈上?!币虼宋也捎们榫辰虒W法導入,讓學生欣賞圖片然后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實際暢所欲言從而奠定感情基調(diào),還未真正進入文本就未成曲調(diào)先有情。
(二)情境導入
二、窺一斑而知全豹(12分鐘)
整體感知全文,篩選關鍵信息,思考以下問題。
設計意圖: 本環(huán)節(jié)重在讓學生與文本對話,并且通過思考問題理清全文線索,感知行文脈絡,從而解決教學重點。問題的設定是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遞進,使學生在閱讀實踐中不斷實現(xiàn)自我建構。并且,我將對話式的教學模式運用其中,鼓勵學生即興創(chuàng)造,打造動態(tài)生成的課堂。
三、奇文探究共賞析(22分鐘)
四人組成一個小組,合作完成以下內(nèi)容,并且采用“小組擂臺積分榜”進行評價。
(一)研讀入境品語言
展示例句,讓學生運用聯(lián)想法,替換法,咀嚼品味作者細膩而準確的寫作手法。
(二)賞讀入心悟情思
讓學生“讀其所喜,品其所愛”,重視誦讀能力,并提倡“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先小組討論再全班交流。先小組交流再全班交流。這也是我的教法和學法指導。學生邊讀邊評邊議,根據(jù)學生的回答,教師指導學生用怎樣的感情、語調(diào)來朗讀,并作好評價的引導。
(三)涵詠入理勇質(zhì)疑 設計意圖:本環(huán)節(jié)的設置是為了更好的突出教學重點,解決教學難點。重點培養(yǎng)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苯嬛髁x學習觀也強調(diào)學生的“協(xié)作性”,他們認為各人在理解上的差異,本身就是一種寶貴的學習資源。通過與他人合作交流,從而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并且為了更好的展開小組合作學習,針對初一學生的心理特征,采用“小組擂臺積分榜”進行評價。這樣可以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yǎng)協(xié)作精神。
這個環(huán)節(jié)安排在這里是為了給學生討論交流提供一個緩沖的空間,讓學生質(zhì)疑,這個疑問可以是預習課文時留下的,也可以是在討論交流中產(chǎn)生的。產(chǎn)生的疑問可由學生互相解答,然后再由教師進行補充。
四、萬水千山總是情(8分鐘)
(一)拓展遷移
欣賞一段視頻,走出語文的范本,走向課改中倡導的“大語文”境界。
(二)課堂
總結(jié)
打破按部就班的教師總結(jié),改由學生總結(jié)。這不僅是對學生學習成果的檢驗,而且這種生成性的信息反饋更加準確有效,可以使得教師對自己的教學策略進行調(diào)整和完善。
(三)作業(yè)布置
設計意圖:板書設計采用圖文并茂的形式,清晰展示全文整體結(jié)構,突出重難點,彰顯文章主題。運用色彩的變化,吸引學生注意力,調(diào)動他們的學習熱情?!窘虒W反思】(略)
初中寫作教學設計篇三
在各類描寫中,心理描寫是難度較大的一種,因為它的描寫對象“無影無蹤”。魯迅寫“我”看社戲過程中的心情,莫頓·亨特寫“我”爬下懸崖時的心情,都德寫“我”上課時的心理,方法不一,卻都做到了真實可感。選擇其中之一加以模仿,寫一個心理描寫的片度。200字左右。
1.重讀《社戲》《走一步,再走一步》《最后一課》的相關段落,歸納心理描寫的方法,如綜合運用直接描寫與間接描寫等,作為自己仿寫的指導。
2.選擇自己熟悉的寫作素材,是親身經(jīng)歷過的心理歷程。
今天是我第一次升旗,我端端正正地走上了升旗臺。這時我的心里非常緊張,心砰砰地跳著,仿佛是一分鐘里跳了一億次。(運用夸張的修辭手法,寫出了“我”心里緊張的程度)這時校長宣布:“升旗儀式正式開始!第一項,升國旗,奏國歌?!彪S后,一陣雄壯的交響樂聲回響在整個校園的上空,我忙抓起了升旗臺上的繩子,開始用力地向下拉,心里想著媽媽對我說的話:“別害怕,別緊張,你一定會很出色地完成的。”終于,國旗升上了頂端,呼啦啦地迎風招展。我心里暗自高興:“最緊張的時刻終于結(jié)束了?!?寫出了升旗后的心理活動,輕松、愉快)
這個片段真實地寫出了人物的心理活動—第一次升旗時的緊張心理及升旗后的輕松心理,小作者都寫得真切細膩,使文章顯得豐富、生動。
學習仿寫,要根據(jù)內(nèi)容和表達的需要,選擇和確定具體的仿寫點;然后再想想自己怎樣去仿點的寫法,適當時也可以模仿一下。
當然,仿寫只是寫作入門的途徑之一,想要真正把文章寫好,除了懂得怎樣仿寫,還應學會變通和創(chuàng)新。
第二課時
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仿寫,這節(jié)課,我們來當堂完成寫作實踐三:模仿課文《背影》《秋天的懷念》,寫一篇親情題材的文章,抒發(fā)對親人的真摯情感。
小組交流《背影》《秋天的懷念》寫作上可供借鑒的要點。
【明確】
《背影》
1.構思精巧,抓住人物形象特征“背影”命題立意,組織材料,在敘事中抒情。
2.文章語言平實自然簡潔,不造作,生活氣息濃厚。
3.突出細節(jié)描寫,感人至深。
《秋天的懷念》
1.運用襯托的手法,用“我”的暴怒無常襯托母親的堅韌、頑強。
2.以日?,嵤聻轭}材,用對比的方法突出了母親的崇高形象。
3.采用了語言、細節(jié)、動作、心理等多種描寫手段刻畫人物。
學生確定描寫對象,確定文章題目和仿寫的點,開始寫作。
寫作完成后,組內(nèi)同學互相根據(jù)評價表互評交流,修改完善。
初中寫作教學設計篇四
一、畢業(yè)論文的選題范圍
畢業(yè)論文的選題應在漢語言文學專業(yè)所涉及的8個學科領域之內(nèi),包括:古代文學、現(xiàn)當代文學、文藝學、古代漢語、現(xiàn)代漢語、語言學、比較文學和外國文學。
二、論文題目的類型主要包括:
1、開創(chuàng)性研究的課題,指從來沒有人研究過的;雖有研究,但尚未實現(xiàn)在某方面的突破的;時代發(fā)展了,對有些過去不具備條件研究,現(xiàn)在卻可以進行探究的。這類課題由于是全新的,現(xiàn)成材料較少,寫作難度較大。
2、發(fā)展性研究的課題,指所選課題已有人論及,在原有的基礎上深化、補充已有的觀點,或批駁、修正已有的觀點,或賦予已有理論以新的社會意義。
三、選題所應依循的基本原則主要有兩點:
1、選擇客觀上有意義的課題。
有意義指要有學術價值和社會價值。一切學術研究的最終目的,都是服務于社會的,因此,在選題時要考慮學科建設和學科發(fā)展的需要,選擇那些有利于學科的自身完善的課題去研究。選題還要著眼于社會的需要,要以滿足社會的需要為出發(fā)點。無論是解決重大的理論問題,還是解決某一方面的具體問題,也無論是直接還是間接,只要有利于國家建設的總目標的實現(xiàn),能夠服務于人類發(fā)展的需求,就是具有社會意義的研究。怎樣才能選取具有學術意義的課題呢?一是要了解本學科、本專業(yè)的研究動態(tài),在學術研究的“前沿陣地”選題;二是要了解本學科、本專業(yè)的研究歷史,著力解決比較重要的基本理論問題。
2、選擇主觀上有見解的課題
對學術見解的產(chǎn)生及其價值起制約作用的因素很多,其中比較重要的是作者的能力、興趣和某些外在條件。(1)選擇有能力完成的課題。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在選題時,不應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圍,不應選擇自己無法駕馭或不了解的課題,應選擇自己最了解、最擅長的課題,主攻方向要明確。(2)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課題。論文寫作是一項艱苦的工作,如果沒有興趣,容易半途而廢。(3)選擇有條件完成的課題。這里的條件主要指的是外在條件,一般包括資料條件、時間條件及導師指導條件。其中,資料條件是最為重要因而也最值得重視的條件。
二、畢業(yè)論文的基本結(jié)構程序
畢業(yè)論文屬于學術論文,具有和學術論文相同的基本結(jié)構程序,包括:標題、內(nèi)容提要、1
關鍵詞、正文(序言、本論、結(jié)論)、注釋、參考文獻目錄等。
1、標題
學術論文的標題一般有揭示課題的標題和揭示論點的標題兩類。
揭示課題的標題所反映的只是文章所要證明的問題,而不涉及作者對問題的看法。這類標題有的只寫問題,不另加其他詞語。論文標題多為揭示課題的標題。
揭示論點的標題直接反映作者對問題的看法,或者說標題就是對文章的內(nèi)容要點的概括。揭示論點的標題雖然不如揭示課題的標題用得那么普遍,但也應當算是一種比較常見的標題形式。
學術論文有時也使用正副標題。總之,學術論文的標題的擬定應該做到確切、具體、醒目,語言要平實、直白。
2、摘要
摘要是論文內(nèi)容的高度濃縮和客觀反映,是一篇相對完整的短文,是論文內(nèi)容的“不加注釋和評論的簡短陳述”。它位于標題之下,正文之前,但卻寫在正文完成之后。它的作用相當于新聞中的導語,可以使讀者用較少的時間了解論文的主要內(nèi)容和結(jié)果。摘要應當具有下列特征:
(1)、摘要應具有客觀性。摘要是對論文內(nèi)容的客觀反映,要避免主觀評價,應避免使用諸如“本文論述了??,對??有重要意義”之類的語句。
(2)、獨立性和自含性。讀者看到論文題名后是否會閱讀全文,主要就是通過閱讀摘要來判斷,因此,摘要應是一篇相對完整的短文,擔負著吸引讀者和將論文的主要內(nèi)容介紹給讀者的任務,可以使讀者化較少的時間了解論文的主要內(nèi)容和結(jié)果。
3、關鍵詞
關鍵詞是從論文中選取出來用以標示論文主要內(nèi)容的名詞性術語。一般是三到八個詞語。在摘要的左下方。關鍵詞也是寫在正文完成之后。
4、正文
學術論文正文包括序論、本論、結(jié)論三大部分,即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學術論文主體部分大都有章節(jié)之分,而且要盡可能加上小標題,標示各個部分的內(nèi)容要點。
序論又稱前言、引言、引論及緒論等,這是文章的開頭部分。一般是提出問題;介紹背景材料;說明選題的緣由;明確概念;說明論證方法;簡介論文的主要內(nèi)容等。序論部分在寫作上要求簡潔,有力,開門見山。
本論是論文的主體部分,是對問題展開分析、對觀點加以證明的部分,是全面、詳盡、集中地表述研究成果的部分,要注意各部分之間的邏輯關系和觀點推理形成的過程。
按照層次或段落之間的關系及觀點的排列方式的不同,可以把學術論文本論部分的結(jié)構形式分為并列式、遞進式和混合式等三種類型。本論部分在寫作上要求內(nèi)容充實、論述具體、分析深入、論證有力,結(jié)論是一篇論文的收束部分,一般要明確最終觀點;提出論證結(jié)果;指明進一步研究的方向、發(fā)展前景、未來課題發(fā)展的預測等。結(jié)論部分在寫作上要求言簡意賅,簡潔、有力。
5、注釋
論文中凡引用他人的話語必須標明出處,這就是注釋。學術論文中對一些讀者不易把握的概念、不易領會的材料以及其他不便在正文中展開論述,但又有必要告訴讀者的內(nèi)容,也通過注釋加以說明。畢業(yè)論文的注釋多采用腳注和尾注。
6、參考文獻目錄
論文中凡引用的文獻資料,都必須在正文之后注明其來源。它是評定論文作者的研究狀況及鉆研程度的一個重要依據(jù),同時也表示對他人勞動成果的尊重,又能加大文章的信息量,提高論文的學術價值;有興趣的讀者還可以以此為線索,追溯查找資料,繼續(xù)進行同一課題或相關課題的研究。
三、最后規(guī)范論文格式:
1.正文內(nèi)容,一律用小四號,宋體。
2.正文標題:三號黑體。
3.內(nèi)容摘要和關鍵詞的內(nèi)容用五號,楷體?!皟?nèi)容摘要”和“關鍵詞”這幾個字用黑體五號。
4.頁碼:從正文開始。
5.注釋:標明引文出處,凡引用他人的話語必須標明出處。
6、參考文獻的類型以單字母方式標識:m——專著,c——論文集,n——報紙文章,j——期刊文章,d——學位論文,r——報告,s——標準,p——專利;對于不屬于上述的文獻類型,采用字母“z”標識。
參考文獻一律置于文末。其格式為:
(一)專著
示例:張志建。嚴復思想研究[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89.
(二)論文集
畢業(yè)論文的答辯,是審查論文的真實性并考察論文作者對研究題目的把握程度及綜合研究水平的重要方式,也是鍛煉學生的快速反應能力和獨立處理問題能力的有效手段,是全面評定論文質(zhì)量的一種途徑。
論文答辯的準備工作主要應從三個方面著手進行:
第三,重新整理一下在寫作過程中用過的資料,以備隨時查閱?;卮饐栴},要力求做到自信、大方,語言流暢、簡潔,而不要東拉西扯或含糊不清。遇到自己無法回答的問題,也要以坦誠的態(tài)度實事求是地加以說明,而不要刻意回避或極力辯解。答辯結(jié)束時,要對答辯委員會富有啟發(fā)性的提問或富有建設性的意見表示感謝,最后要有禮貌地退場。
初中寫作教學設計篇五
(一)單元教學目標
1.用多種表達方式表達對古詩文的感悟、思考。
2.借用文體法:
(二)寫作要點:
1.初中,我們已經(jīng)接觸過不少古詩詞了,古詩中有春花秋月、山水風光、名勝古跡,寄托了無限的文人情思。請你以“古詩中的”為題,表達對某個詩人、或者詩歌的體會感受。
2.學習古人寫景、敘事、議論的藝術。
3.寫作訓練點:借用文體法
借用文體法,即借用某種體裁形式來表現(xiàn)另外體裁應承擔的思想內(nèi)容,甚至還可借用別學科、別領域的文字形式、事實過程來表達自己的感悟、情感。
常借用的文體一般可分為三種:
文學作品類、應用文體類和特別類。
文學作品類可借助詩歌、小說、戲劇、童話、寓言、科幻等形式。
應用文體類可借用書信、日記、申請書、辯論稿、合同、說明書、會議紀要、演講稿、播音稿、啟事等形式。特別類可借用理化生學科的相關實驗報告、成果報告等形式;借用數(shù)學的公式推導、證明或解題過程等形式;借用法律文書,如判決書、申訴狀等形式;借用醫(yī)生的診斷書、就診報告等形式;借用影視劇本、電視欄目,如訪談錄、實話實說、新聞調(diào)查、相聲等形式;借用商業(yè)的如策劃書、營銷方案、招標書、廣告等形式;借用網(wǎng)絡的種種形式,如個人主頁、博客、論壇等形式。
其他的一些特殊形式,如故事新編、試卷式、通話錄音、電話留言、菜肴制作等。
借用文體法,一般具有這樣的優(yōu)點:
一是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讓人眼前一亮。
二是省去了一般記敘文中照應、過渡等等的累贅和麻煩,其材料直奔主題,中心更加突出。
范文
1.古詩中的月
“月亮”是歷代詩人寫不完的永恒題材。像晉代:陶潛《歸園田居》“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唐代:李白《靜夜思》“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宋代:蘇軾《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雖然同是寫“月”,但月在詩中的功能卻迥然不同。月究竟有多少功能?在古詩詞中大概有三種。
一、表時間?!对娊?jīng)?君子于役》中寫“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歸?”這句詩的意思是“丈夫被國君征去服役,將外出很久,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與他重聚?!边@里的“不日不月”意思是“不可以用日月計算”表時間長久。同樣,陶潛的歸園田居中有這樣一句“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帶月”是“披星戴月”的意思,在這里指夜晚。
二、月還有烘托氣氛的功能。李煜的《相見歡》中“月如鉤”兩句寫登樓所見的景色,抬頭新月如鉤,低頭桐陰深鎖,寫景逼真而凄情尤甚。杜牧的《泊秦淮》“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先寫作者夜泊秦淮河時所見景色。即寒涼的秦淮河上彌漫著朦朧的水霧,清冷的月色籠罩著沙灘,景物顯得凄迷而冷寂。詩人先把人帶到一種特定的環(huán)境氣氛中,給人以強烈的吸引和感染。同時,這暮色迷茫的景物描寫也映襯出了作者凄涼感傷的心境。
三、“月”還有達意抒情的功能。借明月抒發(fā)感情是詩文中常用的一種藝術手段,但縱觀千古,我最欣賞的還是李白對月的描寫。月亮本是無情物,并不能表達任何感情,但李白卻賦予明月以生命,使之人格化,把它看成富有同情心,善解人意,能傳達友情的友好使者。如李白在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中寫道“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便是如此。看看天空上明月高懸,光照大地,你和我天南地北各居一方,不能見面,但都可以看見天上的明月,那我就把這一顆關注你的“愁心”寄給明月,讓它時刻陪伴著你,隨你直到偏僻的異鄉(xiāng)。這里四處漫游的李白沒有忘記貶謫途中的友人,借明月來表達自己對朋友的一顆誠摯之心,借明月來表達自己對友人的一種問候之情。李白在這首詩中,對月的構思新奇,對月形象的描寫也非常美妙。難怪清代沈德潛在評論這兩句詩時說:“即‘將心寄明月,流影入君杯’意,出以搖曳之筆,語意一新?!边@種浪漫主義創(chuàng)作方法,體現(xiàn)了李白詩歌清新、飄逸的風格特點。
2.古詩中的思鄉(xiāng)佳作
“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誰不思念自己的故鄉(xiāng)?中國人的鄉(xiāng)土情結(jié)特別濃厚。上下幾千年,從屈原的“鳥飛返故鄉(xiāng),狐死必首丘”到余光中的悠悠“鄉(xiāng)愁”,思鄉(xiāng)始終是中國詩歌的一大主題。到了南朝隋唐時代,詩歌形式日臻完善,思鄉(xiāng)詩更層出不窮。其中,南朝江總的微山亭賦韻,唐代王維的雜詩和岑參的逢入京使特別有代表性。
微山亭賦韻中寫道:“心逐南云逝,形隨北雁來。故鄉(xiāng)籬下菊,今日幾花開?”
這首詩的特色是“大中融小”而又“以小見大”。作者首先展開一片宏大的秋日清朗的天空來:但見南天一抹白云經(jīng)不住帶著絲絲涼意的北風的撩撥,悄然北逝;而一群北雁卻為避寒秋而翩然南來。睹物生情,作者聯(lián)想到自己。自己的故鄉(xiāng)在遼遠的北方,卻為躲避戰(zhàn)亂,寄居南朝,正如這南飛之雁;然游子思鄉(xiāng)之情卻因此而愈篤,如同北逝之云,可謂“身在南朝心在北”矣。一個“逐”字,說明思鄉(xiāng)之切,欲逐南云而飛去,是主觀上強烈的愿望,與下句“隨”字相對照:“隨”有被動無奈之意,寫出他避亂南方的無可奈何。作者寫的是秋景,南云飛逝,北雁南飛,都暗示北風已起,是“不寫之寫”,更寫不盡凄涼。接著,筆鋒一轉(zhuǎn),由大入小,寫故鄉(xiāng)籬下之菊,暗寓“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之意,寫出對故鄉(xiāng)閑適生活的眷戀。民間又有“重陽把酒就菊花”之俗,而今詩人卻只能寄身天涯,兩相對照,好不凄涼?!敖袢諑谆ㄩ_?”一問將思戀情結(jié)發(fā)揮至極,將意象濃縮到極小,著意于花,實是于極小中見極大。一問之中飽含不盡情思,使小詩戛然而止,但余韻無窮。
1、訪談王勃
一位科學家終于發(fā)明了一臺能穿越時空的可視電話機,一位王勃的崇拜者有幸成為第一個試用者,對王勃進行電話訪談。
“我是一個未來人,想通過穿越時空來了解您。您的作品《滕王閣序》千古流傳,另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這句更是膾炙人口,您能先為我們介紹一下您當時是如何寫下《滕王閣序》這作品的嗎?”
“可以。唉!說來話長:其實當時我正要去看望我的父親,路過南昌時,趕上都督閻伯嶼成功新修滕王閣,重陽日在滕王閣大宴賓客。于是我便前往拜見,熱情的閻都督便請我參加宴會。閻都督這次宴客,是為了向大家夸耀女婿孟學士的才學。讓女婿事先準備好一篇序文,在席間當作即興所作書寫給大家看。宴會上,閻都督讓人拿出紙筆,假意請諸人為這次盛會作序。大家知道他的用意,所以都推辭不寫,而我當時是一個二十幾歲的青年,竟不知推辭,反而接過紙筆,當眾揮筆而書,也沒有注意閻都督已經(jīng)不高興了?!?BR> 2、詩歌求職
詩歌大人在中央電視臺打了一則求職廣告,招聘單位絡驛不絕。
我是一位畫家,“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笨捎蒙駚碇P為農(nóng)民朋友勾勒一幅春雨圖;我是一位音樂家,“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蔽铱捎幂p快的旋律奏響農(nóng)家豐年曲;我是一位攝影家,“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我能用奇情妙思攝下冬的潔白與寥廓,用心靈的眼睛駐目冬的壯美與浪漫。
3.古詩苑漫步之旅(冷酷天使)
在古詩苑中游覽了一些時日后,讓我領略到了詩仙李太白的天馬行空的想像,還有他詩中的浪漫主義色彩;也使我體會到了各位大詩人真摯的愛國之情和濃濃的思鄉(xiāng)之情;更在其中親眼目睹了常娥仙子那神秘面紗下的美麗面龐;有觀覽了四時那無限美好的風光。令我受益匪淺。
初中寫作教學設計篇六
1.能研讀優(yōu)秀作品,從中提取值得模仿、借鑒的內(nèi)容,確定仿寫點。
2.能把握作品的精髓進行仿寫,不僅形似,更求神似,在模仿中有所創(chuàng)造。
3.養(yǎng)成讀寫結(jié)合的好習慣,通過模仿、借鑒優(yōu)秀作品,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
2課時
第一課時
有一位哲人說過:“仿寫是寫作的開始,是觀察的基礎,是醞釀的基礎,是想象的基礎,是積累的基礎,也是創(chuàng)新的基礎?!焙芏啻蟮淖骷遥麄兊膭?chuàng)作也是先從“仿寫”開始的。文學巨匠茅盾說:“模仿可以說是創(chuàng)造的第一步?!蹦敲词裁词欠聦?我們又該怎樣仿寫呢?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仿寫。
仿寫是根據(jù)一篇文章的立意、選材、結(jié)構、語言、表現(xiàn)手法等,有目的地進行模仿的一種寫作方法。仿寫是提高作文水平效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仿寫不是機械模仿,更不是抄襲。
莫懷戚的《散步》,可以從哪些角度學習仿寫?
【明確】莫懷戚《散步》取材于家庭生活中常見的小事,篇幅短小卻精致優(yōu)美,深得大家喜愛,究其原因,是文章那跌宕起伏、峰回路轉(zhuǎn)的波瀾產(chǎn)生了無窮魅力。再看我們自己的作文,往往在材料的裁剪、組織上不講究,平鋪直敘,簡單平淡。因此,我們應好好揣摩《散步》的寫法,畫出情節(jié)發(fā)展變化圖,標出每次變化所蘊含的情感,分析作者如何通過制造波瀾,使主題不斷得到豐富和提升,并想想這種寫法如何模仿、借鑒。
這樣的閱讀積累多了,作文時就能根據(jù)內(nèi)容和表達的需要,自然聯(lián)想到這些優(yōu)秀作品,選擇模仿對象,確定仿寫點,依樣臨摹,學習借鑒,從而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
2.學習仿寫還應由淺入深,循序漸進。課堂上學到什么課文,課文中有哪些精彩語段,馬上就“依葫蘆畫瓢”練一練,學習寫一組排比句,寫一系列動作,再到寫一個場景、個細節(jié),這是模仿的初級階段。能模仿優(yōu)秀作品的選材、組織、構思、立意,這是模仿的中級階段。到了迷上哪位作家或哪位作家,行文風格不自覺地接受影響,自己的文章無意間也有了那個“味兒”,這才是模仿的高級階段。
初學作文,不能不有所依傍和借鑒,正如練字要臨帖一樣。模仿是創(chuàng)造的基礎,模仿、借鑒優(yōu)秀作品的某些寫作特色進行仿寫訓練,這是進入創(chuàng)作之前的基礎。
1.模仿范文的篇章結(jié)構。比如張中行的《葉圣陶先生二三事》,作者由得知葉圣陶先生逝世的消息寫起,回憶了關于葉圣陶先生的一些事。在寫這些事情之前,先總說葉圣陶先生品德高尚,然后分別從葉圣陶先生為人“寬”和“嚴”兩方面展開敘述。文章雖然寫了不少事情,但都不出“寬”和“嚴”兩方面,篇章結(jié)構比較清晰,這些事情并不顯得雜亂。寫人物時,可以模仿這樣的篇章結(jié)構,圍繞人物的特點,從多個方面組織材料進行刻畫。
2.模仿范文的寫作手法。比如《安塞腰鼓》中“驟雨一樣,是急促的鼓點;旋風一樣,是飛揚的流蘇;亂蛙樣,是蹦跳的腳步……”的句子,運用了比喻的手法,將喻體放在本體前面,突出喻體,渲染了安塞腰鼓的“野性”。我們在寫作中也常會用到比喻手法,不妨試著模仿這種句式,看看表達效果是否更好。又如茅盾的《白楊禮贊》,作者將自己的情感寄寓于白楊樹這一客觀事物,賦予它偉岸、質(zhì)樸、堅強等精神氣質(zhì),從而使白楊樹具有獨特的象征意義。再如茨威格的《列夫·托爾斯泰》,作者采取先抑后揚的寫法,先寫托爾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再贊嘆他的非凡之處,前后形成一種張力,讓人讀后對托爾斯泰印象更為深刻。
初中寫作教學設計篇七
1.初步領會形同神似的仿寫要求。
2.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了解仿寫的基本類型,掌握相應的解題方法和技巧。教學重點: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了解仿寫的基本類型,掌握相應的解題方法和技巧。教學方法:指導、訓練、評議。
2課時(1課時重在寫作指導,2時完成學生習作,集體評議。)
有一位哲人說過:“仿寫是寫作的開始,是觀察的基礎,是醞釀的基礎,是想象的基礎,是積累的基礎,也是創(chuàng)新的基礎?!?BR> 什么是仿寫?
仿寫作文是將平常閱讀的優(yōu)秀作文通過適當?shù)母难b加工,變成自己的考場作文,并可以獲得高分的一種寫作技巧。
仿寫作文要做好那些準備?
1、閱讀積累優(yōu)秀范文,越多越好。
2、熟練掌握仿寫技巧。
盼望著,盼望著,隨著成群大雁的南飛,秋天的腳步近了。一切都是陽光燦爛的樣子。果子熟了,秋蟲叫了,天氣涼了。
小草偷偷地像老年人樣無精打采地垂下了頭。園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我們學校后面的健身園活動的人真多,有的打太極拳,有的下象棋,有的踢毽子,真是豐富多彩的秋日生活圖。
梧桐樹、法桐樹、銀杏樹、柳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葉子紛紛揚揚地落下來。一片片金黃的樹葉像蝴蝶似的翩翩起舞,馬路上鋪滿了金黃的落葉,像一條金色的大路,引導人走向金色的明天,金色的未來?;▔锏幕▋憾嫉蛑x了,只有很少的月季花還在開著。閉了眼,花壇里仿佛還呈現(xiàn)著夏季時五顏六色的花,給人們帶來美得享受。
秋天來到果園里,葡萄熟了,仿佛一串串的紫項鏈。金黃色的香蕉,掛在樹上,好像黃月亮。柚子也不甘示弱地在樹上高昂著頭。
秋天像一個成熟的女人,讓農(nóng)民收獲豐富。秋天像一個耐心的老伯,他等待著。
秋天像一個不屈的斗士,向人們呈現(xiàn)著他的戰(zhàn)績。(二)仿寫魯迅的《藤野先生》:
月光輕輕推開窗,漫步在書桌上,灑下一片銀光。提起筆,寫下了朦朧中你和我的點點滴滴??上帝制造了太多的巧合,沿著生命的軌跡,你我相遇。那是來校報到的一天,你逆著光向我走來,陽光在你的身后泛濫,你的笑容如天使般純真。就這樣,我們相識。
和將要過去的。
習慣每個課間無條件的陪你,在校園里爭吵著哪朵花最美,哪棵樹最茁壯,踩著鈴聲被你拽著一路狂奔闖進教室。
你知道嗎?從那時起我就相信,我們是好朋友,一輩子的那一種。我習慣了你的每一次呼吸,每一個眼神,每天貪婪地享受你給我的快樂和憂傷。
秒針不停的轉(zhuǎn)動,很快就到了拔河比賽的那一天,向來不愛湊熱鬧的我,被你拉著站在校園的中間。看著不顧形象拼命喊“加油”的你,我也不由得加入,你我相視一笑,那是不用言語的默契。記得那場比賽,男生們僵持不下,我不禁為他們捏一把汗。這時你竟然哭了,我以為你是害怕他們輸,誰知卻從你斷斷續(xù)續(xù)的敘述中得到相反的答案:你看他們臉都漲的通紅,你不想讓他們繼續(xù)了。原來你竟是這般可愛!
還記得每次傷心時,你總會送我一顆有閃亮包裝紙的巧克力糖,你說,吃了糖,心里會甜些。
你說你要轉(zhuǎn)學,我沉默了。陽光從肩與肩的縫隙穿過,一粒粒灰塵驚慌不安。我不舍得轉(zhuǎn)過頭,望著你,想將你的模樣定格,變成永恒。
距離阻礙不了你我,你常常給我寫信。那次你提起我們在雨中漫步的事,說你獨自一人在雨中走時,沒了那種灑脫和愜意,還會被人當作瘋子。你在信上畫了一個大大的笑臉,我卻感到無盡的凄涼。
小作者仿照《藤野先生》一課的寫作手法,汲取范文中的優(yōu)點并能努力更勝一籌。在選材上能從身邊小事入手來表現(xiàn)中心。在取材上以點帶面,穿珍珠法,條理清楚。文章語言樸實,讀此文,猶如聽小作者在一旁娓娓而談,輕聲講述著她和朋友之間的點點滴滴往事,聽起來聲聲入耳。小作者能積累動情的素材,渲染動情的內(nèi)容,交代動情的原因,讓感情充滿作文的全過程,令讀者不禁動容。
1、《安塞腰鼓》中運用排比、反復、比喻等修辭手法描寫黃土高原上人們打腰鼓時的場景,形成排山倒海的氣勢。試選擇文中的一個片段,模仿其中的修辭手法,描寫一個場景。200字左右。
2、在各類描寫中,心理描寫是難度較大的一種,因為它的描寫對象“無影無蹤”。魯迅寫“我”看社戲過程中的心情,莫頓·亨特寫“我”爬下懸崖時的心態(tài),都德寫“我”上課時的心理,方法不一,卻都做到了真實可感。選擇其中之一加以模仿,寫一個心理描寫的片段。200字左右。
四、寫法指導,掌握要點看課文,學習仿寫作文技法:首先,可以模仿范文的篇章結(jié)構。
附板書設計
模仿范文的篇章結(jié)構注意借鑒范文的寫作手法
觀摩評議在眾多表現(xiàn)親情的散文中,《秋天的懷念》《背影》都是非常典范的作品,以平實的語言敘寫平凡的事件,傳達真摯的情感。模仿這兩篇課文的寫法,寫一篇作文,題目自擬。不少于600字。
(一)如何仿寫作文?
1、定范文。拿到考試作文題目,迅速審題,確定中心、立意、選材,然后選擇一篇與考試作文的各項要求都最合適或者最貼近的范文作為仿寫的模板。
2、仿寫作文的關鍵在于“改”,換句話說仿寫也就是“改寫”。改什么?
a、改開頭b、改結(jié)尾c、改中間過渡句d、改關鍵詞e、改小標題(二)仿寫作文注意事項:
1、切切忌照抄,沒有“仿”和“改”,就會生硬,讓閱卷老師一眼看出破綻,作文就會被判成五類(最低分),所以仿寫作文的境界是仿寫改寫得了無痕跡,天衣無縫。沒有人知道你是仿寫,沒有人敢說你是仿寫,即使有點懷疑,還不得不給你打高分。
2、形式上有了變化,內(nèi)容上也要爭取更加豐富,要寫出自己的獨特思考和感悟,而且這種中心思想要和考試作文的要求和暗示相吻合。
3、多背誦范文,你才可以得心應手。
4、一定要保持自己的優(yōu)勢,平常的要求還要努力做好:比如運用比喻、排比、引用開頭,文中要有適當?shù)娜宋锞拔锩鑼扅c染等。
初中寫作教學設計篇八
一教案背景
1、面向?qū)W生:中學三年級
2、教材版本:人教版九年級上冊
3、學科:化學
4、課時:1課時
二設計思想 1教材分析
本節(jié)課是人教版初中化學第六單元第二課題的知識,是本單元的核心知識。學生通過對制取二氧化碳裝置的探究,歸納延伸出實驗室制取氣體的思路和方法,為今后研究其它氣體的制法提供了科學依據(jù)。
2設計思路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認識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和裝置,利用設計的裝置只取二氧化碳,通過探究實驗室只取二氧化碳認識實驗室知趣氣體的思路和方法。
過程與方法:通過二氧化碳和氧氣性質(zhì)的比較,了解制備二氧化碳和氧氣時其發(fā)生裝置和收集裝置的異同,初步確立實驗室制取氣體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再通過探究性實驗確定實驗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裝置。讓學生在實驗探究過程中體驗反思,熟悉基本實驗技能,培養(yǎng)多角度、多層次地觀察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激發(fā)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實驗室制取氣體的反應原理、發(fā)生裝置和收集方法及實踐制取。
教學難點:歸納實驗室制取氣體的規(guī)律。
五教學準備
1學生課前準備:
(1)通過課前預習了解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基本方法和簡單裝置。
(2)復習制取氧氣的相關知識。2.教具準備:
儀器:集氣瓶、試管、錐形瓶、燒杯、長頸漏斗、導管(單孔和雙孔)、鐵架臺、水槽等
藥品:稀鹽酸、大理石、碳酸鈉、稀硫酸。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
讓同學們先來猜個謎語,有一種物質(zhì),農(nóng)民伯伯說它是植物的糧食,消防官兵贊美它是滅火的先鋒,環(huán)境學家卻指責它是造成全球變暖的罪魁禍首,請同學們猜這是什么物質(zhì)?同學們都能猜到是二氧化碳,并且和同學們一起回憶二氧化碳的相關性質(zhì)和用途。大家都知道二氧化碳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想要 利用它首先要學會如何制取它。
(二)想要制取氣體,首先要確定所使用的藥品以及反應的原理,其次要選擇正確的反應裝置,然后開始實驗,制取并收集氣體,最后對氣體進行檢驗。明確步驟之后開始實驗。
1.首先選擇藥品。在實驗室中很多物質(zhì)相互反應都能得到二氧化碳,我們該如何選擇呢?
演示實驗:稀硫酸和大理石反應
稀鹽酸與大理石反應
稀鹽酸與碳酸鈉反應
提示:請同學們觀察反應是否生成氣體,反應的速率如何。歸納:三個反應都有氣泡生成,稀鹽酸和碳酸鈉反應速度非??欤×蛩崤c大理石反應一會兒就停止了,因為稀硫酸與大理石反應生成硫酸鈣微溶于水,覆蓋在大理石表面阻止反應進行,而稀鹽酸和大理石反應速度適中,氣泡連續(xù)均勻,便于收集。
2.選擇儀器并組成合理的裝置
先共同回憶氧氣的制取方法,回憶制取氣體的裝置有哪幾部分組成,并且總結(jié)選擇發(fā)生裝置和收集裝置時要遵循哪些原則。
歸納:裝置分為發(fā)生裝置和收集裝置兩部分。收集裝置要考慮反應物的狀態(tài)和反應條件;收集裝置要考慮氣體的密度和溶解性。
3.確定制取和收集裝置
制取裝置:固液不加熱型
收集裝置: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氣,能溶于水,所以選擇向上排空氣法。
5、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實驗
實驗步驟:
(1)安裝好制取二氧化碳的簡易裝置,檢查氣密性。(2)錐形瓶中加入10克左右塊狀大理石,塞緊帶有長頸漏斗和導管的橡皮塞。
(3)氣體導出管放入集氣瓶中,導管口應處在集氣瓶的瓶底部。(4)通過長頸漏斗加入適量的稀鹽酸,錐形瓶中立刻有氣體產(chǎn)生。
(5)片刻后,劃一根火柴,把燃著的火柴放到集氣瓶口的上方,如果火柴很快熄滅說明集氣瓶中已經(jīng)收集滿二氧化碳氣體蓋好毛玻璃片,將集氣瓶口向上放在桌子上備用。
5.簡單介紹二氧化碳的工業(yè)制法:
高溫煅燒石灰石 caco3=高溫= cao+co2↑
小結(jié):請同學們歸納實驗中的注意事項并提出改進意見,談談這節(jié)課的收獲,最后教師補充學生不足的地方。
七教學反思
本節(jié)課是上的公開課,基本上按照教學設計的方案實施,教學效果比較理想。首先理清思路,使學生明確實驗的步驟,其次通過回憶氧氣制取的方法來探究二氧化碳的制取,使得學生更容易接受,并且讓學生對于制取氣體的思路有了更清晰的認識。在讓學生選擇儀器設計裝置這一部分,學生非常積極,想出了很多種合理的裝置,充分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激情,打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再在理論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去動手操作實驗,大多數(shù)同學的實驗都很成功。由于有很多老師聽課,因此有點緊張,導致在時間的把握上后還不夠恰當。通過這一節(jié)課備課上課的過程,我有很大的收獲,我認為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去思考手讓她們?nèi)ゾ毩暿欠浅1匾?,不能因為害怕他們犯錯就減少動手操作的次數(shù),應該讓學生多實踐,因為實驗是學習化學的重要途徑。
初中寫作教學設計篇九
學生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已經(jīng)掌握了如何用沒有刻度的直尺和圓規(guī)作一條線段等于已知線段。同時在學習中學生已經(jīng)初步理解了作圖的步驟,具備了基本的作圖能力,并能簡單的表達作圖過程,為本節(jié)課的學習奠定了良好的知識基礎。同時在以前的數(shù)學學習中學生已經(jīng)經(jīng)歷了很多合作學習的過程,具有了一定的合作學習的經(jīng)驗,具備了一定的合作與交流的能力。
二、教學目標分析
教科書基于學生在上節(jié)課學習了如何作一條線段等于已知線段,并積累了一定的活動經(jīng)驗,提出本節(jié)課的主要教學任務是:會用尺規(guī)作一個角等于已知角,并了解它在尺規(guī)作圖中的簡單應用。為此,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是:
1、能按照作圖語言來完成作圖動作,能用尺規(guī)作一個角等于已知角,并了解它在尺規(guī)作圖中的簡單應用。
2、能利用尺規(guī)作角的和、差、倍。
3、能夠通過尺規(guī)設計并繪制簡單的圖案。
4、在尺規(guī)作圖過程當中,積累數(shù)學活動經(jīng)驗,培養(yǎng)動手能力和邏輯分析能力。
三、教學設計分析
1、回顧與思考
活動內(nèi)容:
(1)怎樣利用沒有刻度的直尺和圓規(guī)作一條線段等于已知線段?
(2)練習:已知線段a,b,c,作一條線段m,使得m=a+b—c
活動目的:
通過回顧上節(jié)課學習的用尺規(guī)作線段,既達到了復習鞏固,反饋落實的目的,同時熟練尺規(guī)的使用,積累活動經(jīng)驗,也為后面學習用尺規(guī)作角起到了鋪墊的作用。
2、情境引入,探索發(fā)現(xiàn)
活動內(nèi)容:如圖2
初中寫作教學設計篇十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化學是在分子、原子層次上研究物質(zhì)的性質(zhì)、組成、結(jié)構與變化規(guī)律的科學。
2、知道化學與人類進步和社會發(fā)展關系密切。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具體的事例,體會化學與人類進步及社會發(fā)展的密切關系,認識學習化學的價值。
2、通過小組合作學習、討論交流,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激發(fā)學生親近化學、熱愛化學并渴望了解化學的情感。
2、激發(fā)學生對化學的興趣和探究的欲望。
二、教學重點
1、激發(fā)學生對化學的興趣和探究的欲望。
2、培養(yǎng)學生親近化學、熱愛化學并渴望了解化學的情感。
三、教學難點
知道化學是在分子、原子層次上研究物質(zhì)的性質(zhì)、組成、結(jié)構與變化規(guī)律的科學。
四、教學準備
教學設備:投影儀,計算機,教學課件。
實驗用品:事先用酚酞溶液寫好“化學”字樣并晾干的濾紙,事先用酚酞溶液畫好“小笑臉”并晾干的濾紙,稀氫氧化鈉溶液,稀鹽酸,濃氨水。
初中寫作教學設計篇十一
教學目標:
通過反復朗讀,體會詩人熱愛田園生活的感情,體會本詩語淡而味不薄的特點。
語文基礎知識積累目標:與孟浩然、田園詩、重陽日相關的文學、文化常識;具、黍、合、斜、軒、圃、桑麻等實詞解釋。
口語交際訓練設計目標:
在這四幅畫面中,你最喜歡哪一幅?讀一讀,告訴大家。
閱讀需要突破的核心問題目標:
為什么詩人臨走時要主動相約重陽再聚?
寫作訓練的借鑒目標:
學習借景抒情的表達手段。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從《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導入,請學生回憶并簡單介紹作者。
二、沉浸文本,整體感知
1、多種形式的誦讀詩歌并正音。
2、請學生談談這首詩歌說了什么事。注意:請學生結(jié)合具體詩句來談,將字、句的解釋穿插其中。
詩人應邀赴約欣賞田園風光享受農(nóng)家情趣再約重陽歡聚
三、體驗文本、品味語句,理解課文
1、為什么詩人臨走時要主動相約重陽再聚?注意:在具體分析中體會詩人熱愛田園生活的感情,適時插入對田園詩和重陽節(jié)的簡單介紹。
2、你喜歡這樣的聚會嗎?你喜歡作者對這次聚會的記錄即這首詩嗎?具體喜歡哪句詩?注意:在學生的談論中引導學生體會本詩語淡而味不薄的特點,學習作者借景抒情的表達手段。
四、延伸體會、拓展閱讀
1、散讀、齊讀《讀過故人莊》
2、討論:這篇讀后感和原文有哪些共同點?(如熱愛田園生活、醉心田園風光等)
讀《過故人莊》
王愛民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引自孟浩然《過故人莊》
空氣甜甜的把鼻孔打開
泉水甜甜的把胃打開
山花甜甜的把衣衫上的圖案打開
我和一個村莊一起
被一聲聲鳥鳴一道道小溪
送出更遠我要生出翅膀
不走名山大川
只在來過的這個村子的山坡下
作巢
用恬淡作磚用快樂作瓦
初中寫作教學設計篇十二
一,這堂課的核心就是要做好幾個演示實驗:
(1)用兩個通草球分別接觸用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兩個通草球互相排斥。
(2) 用兩個通草球分別接觸毛皮摩擦過的硬橡膠棒,兩個通草球也互相排斥。
(3) 用一個通草球接觸用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用一個通草球接觸用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兩個通草球卻互相吸引。
(4)使起電機的大金屬球帶上電,用一個不帶電的絕緣金屬球與之接觸,結(jié)果絕緣金屬球上的箔片張開。
(5)把帶正電荷的大金屬球c移近(不接觸)彼此接觸的金屬球a,b.可以看到a,b上的金屬箔都張開了,表示a,b都帶上了電荷。如果先把c移走,a和b上的金屬箔就會閉合。如果先把a和b分開,然后移開c,可以看到a和b仍帶有電荷;如果再讓a和 b接觸,他們就不再帶電。這說明a和b分開后所帶的是異種等量的電荷,重新接觸后等量異種電荷發(fā)生中和。
三、電荷、元電荷、質(zhì)子電量、電子電量下節(jié)課還要加強復習。
第二節(jié),《探究靜電力》教學反思
二、我們不可能重復庫侖的實驗,不可能做的精準,演示實驗只是定性分析,無法定量。所以重心在對定律的理解。
三、考慮到庫侖定律是基本物理定律,庫侖扭秤的實驗對檢驗庫侖定律具有重要意義,介紹給學生,很有必要。
四,此課很難有什么特色,教學思路與別人大同小異。
第三節(jié),《電場強度》教學反思
這堂課最成功的地方就是以類比的方法解決了場強與試探電荷無關的問題。
某點的場強只能與場源電荷以及該點到場源的距離有關。這好比火爐旁邊各處的溫度,這一點的溫度是火爐本身有關,也與這點到火爐的距離有關。
試探電荷就好比是溫度表,這點的溫度是40度,用溫度表測量,溫度為40度,不用溫度表測量,它還是40度。用這個表量得是40度,那個表量也是40度。場源電荷產(chǎn)生的電場也是這樣,這點的場強用試探電荷來試探,它是這個值,不用試探電荷來試探,它也是這個值。用小的試探電荷來試探,它是這個值,用大點的試探電荷來試探,它也是這個值,與試探電荷完全無關。
初中寫作教學設計篇十三
知識目標:
1.學生認識分子的真實存在及分子是構成物質(zhì)的一種粒子;
2.了解分子的概念和基本性質(zhì);
3.學會用分子的觀點來區(qū)別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
4.理解純凈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并會判斷典型的純凈物和混合物。
能力目標:
培養(yǎng)學生查閱資料、觀察及抽象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實驗和討論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團結(jié)協(xié)作精神。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jié)教材分成“分子”和“混合物和純凈物”兩部分。
前一部分著重于描述物質(zhì)由分子等粒子所構成,討論分子的基本性質(zhì)。教材一開始從人們所熟悉的一些日?,F(xiàn)象入手,如:人經(jīng)過花圃或酒店,會嗅到花或酒的香氣;濕的衣服經(jīng)過晾曬就會干燥;糖塊放在水里,會逐漸消失,而水卻有了甜味等。通過對這些日常生活現(xiàn)象的思考,使學生自然而然的建立起物質(zhì)是由人們看不見、摸不著的粒子構成的結(jié)論(分子是構過成物質(zhì)的一種粒子)。通過酒精和水混合后總體積縮小,及晶體碘的升華與凝華等實驗現(xiàn)象,使學生在建立起分子是構成物質(zhì)的一種粒子的結(jié)論基礎上進一步得出分子是運動的及分子之間有間隔的推論(即分子的性質(zhì))。之后,教材以水變成水蒸氣,蔗糖溶于水及硫或碳在氧氣中燃燒生成二氧化硫或二氧化碳幾個典型的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運用初步介紹的分子知識對物質(zhì)發(fā)生變化時分子本身是否發(fā)生改變對物理變化、化學變化進行了實質(zhì)性的分析。從而給分子下一個比較準確的定義。
教材為了進一步讓學生確信分子存在的客觀性,展示了用掃描隧道顯微鏡拍攝的苯分子照片,同時用生動的比喻、引導讀者去想象分子的大小和運動狀態(tài)。使學生在感性和理性上都建立起對分子的認識。
教材的第二部分首先以空氣的組成及硫粉和鐵粉混合實驗為基礎從宏觀上對混合物和純凈物兩個概念做了區(qū)分。然后從微觀上-用初步掌握的有關分子知識進一步區(qū)分純凈物和混合物,使學生能初步建立純與不純的相對概念。
教學建議
本節(jié)重點研究的是有關分子知識。分子看不見也摸不著,對于它的存在學生很難相信,接受起來遠不如第一章知識來的快。教材第一章重點研究的是氧氣的制法及性質(zhì)。對于氧氣學生比較熟悉,在學生的頭腦中已經(jīng)建立起人吸進的是氧氣,呼出的是二氧化碳的概念。氧氣盡管也看不見,摸不著,但學生能憑生活經(jīng)驗確信氧氣真實存在著。鑒于此,建議在教學過程中也從生活實際中遇到的問題入手,例如:人經(jīng)過花圃或酒店,為什么能聞到花或酒的香氣;濕的衣服經(jīng)過晾曬為什么能干;糖塊放在水里,為什么會逐漸消失,而水卻有了甜味等。將宏觀現(xiàn)象做為紐帶,誘發(fā)學生進行想象-人能嗅到花或酒的香氣,是因為花或酒中有香氣的分子(或粒子)擴散到空氣中,接觸到人的嗅覺細胞而使人嗅到了香氣。濕衣服能晾干,是由于水的分子擴散到空氣中去了。糖塊放在水中溶解,而水有了甜味,是由于糖的分子擴散到水的分子中間去了。以生活實際中的問題讓學生感知分子的真實存在。將宏觀現(xiàn)象與微觀結(jié)構建立起了聯(lián)系。教學過程中將學生實驗(氨分子擴散實驗、品紅擴散實驗并補充酒精與水混合實驗)融入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學生實驗讓學生進一步感知分子的真實存在,同時也便于學生學習分子性質(zhì)時,樹立起分子是運動的,不同物質(zhì)分子大小不同和分子間都有間隔距離的想象。為了使學生更加確信分子的真實存在,除向?qū)W生展示用掃描隧道顯微鏡拍攝的苯分子照片外,還可讓學生通過網(wǎng)絡或圖書館查找其它分子的照片。
對于分子概念的建立,是本節(jié)知識的一個重點。教師首先可用多媒體向?qū)W生展示第一章中涉及的幾個物質(zhì)變化(如:水變成水蒸氣,硫在氧氣中燃燒生成二氧化硫)的微觀過程,然后讓學生用初步掌握的分子知識以小組的形式從物質(zhì)發(fā)生物理變化或化學變化時分子本身是否發(fā)生改變,對物理變化、化學變化進行實質(zhì)性的分析,從而給分子一個比較準確的定義。
本節(jié)教材的另一個重點,是使學生樹立分子既有可分性又有不可分性的辨證觀點?“分子是保持物質(zhì)化學性質(zhì)的最小粒子”從保持原物質(zhì)化學性質(zhì)來說分子是不可分的整體粒子,因為分子再分就不是原來物質(zhì)的分子,也不能保持原來物質(zhì)的化學性質(zhì)。同種物質(zhì)的分子性質(zhì)相同,不同種物質(zhì)的分子性質(zhì)不同。分子可以再分是說它在化學反應過程中分子起了變化,變成別種物質(zhì)的粒子了。通過對分子的可分性與不可分性的認識,逐步培養(yǎng)學生辨證地思考問題。分子概念中還強調(diào)了“化學性質(zhì)”是因為通常討論的物理性質(zhì)是一種宏觀現(xiàn)象,是該物質(zhì)大量分子聚集在一起表現(xiàn)出來的,而不是每一個單個分子所能表現(xiàn)的,如:顏色、狀態(tài)、熔點、沸點、密度等。本節(jié)知識不僅應讓學生了解分子的概念,也應讓學生弄清概念的內(nèi)在含義。
在學生對分子概念有了了解之后,師生應對分子的基本性質(zhì)有一個比較全面的概括。除能指出分子是保持物質(zhì)化學性質(zhì)的最小粒子外,還應認識到分子非常微小,分子都在不停地運動,分子間有間隔距離。在教學過程中如能自制或用多媒體向?qū)W生展示微觀粒子運動的動畫,一方面可以誘發(fā)學生進行想象不同狀態(tài)的物質(zhì)其中無數(shù)粒子在不停運動的圖景,加強對知識的理解,另一方面又可把抽象知識變?yōu)榫唧w,增強學生學習這部分知識的興趣。初二物理中學生已學習了分子運動論的有關知識(分子是運動的,分子之間有引力和斥力),可向?qū)W生指明有關分子熱運動和物態(tài)變化是物理學要深入一步討論的問題。學生如果對分子運動狀態(tài)、分子間力和物質(zhì)三態(tài)相互轉(zhuǎn)化的本質(zhì)有所認識,將對以后學習溶解、結(jié)晶溶液導電等大有好處。
對于混合物和純凈物的有關知識,建議教學中還是從實驗入手,讓學生由感性認識去理解混合物和純凈物,并進一步從微觀角度去分析。最后,還應使學生認識物質(zhì)純與不純的相對性,培養(yǎng)學生辨證的思考問題的方法。
初中寫作教學設計篇十四
任何精心的課堂教學設計, 其目的就是要使其教學活動優(yōu)質(zhì)高效, 而教學的主體是 學生, 教學的一切活動都得圍繞學生這個中心來開展, 學生學習的基本行為和認知活動對教學效果起著決定性作用, 要使學生的基本行為和認知活動高效, 關鍵的問題就是要讓學生對其學習活動產(chǎn)生興趣, 形成正確的動機, 其實質(zhì)就是讓學生想學。
從當教師明確了要讓學生想學的必要條件, 即將學生的體育學習與自身生命發(fā)展和完 善建立必然的聯(lián)系, 在實際工作中如何來操作, 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知識引導: 需要對教材內(nèi)容進行分析,尋找教材內(nèi)容中與學生生命發(fā)展和完善能夠 建立聯(lián)系的基本元素, 并歸納成學生能夠理解的知識點, 選擇適宜的方式呈現(xiàn)給學生,引導學生將體育學習與自身生命的發(fā)展與完善建立相應的聯(lián)系。
2.身體確認: 通過身體練習體驗, 引導學生與生命發(fā)展和完善建立必然的聯(lián)系。 體育教學中某些學習內(nèi)容, 需要學生在身體練習的體驗中, 經(jīng)過身體的確認才能感受到這種 練習對自身生命發(fā)展與完善的意義。
3.效果認同: 對學生的體育學習效果的積極評價, 讓學生經(jīng)過身體運動練習的體驗 后, 通過教師的引導進行評價活動, 從中領悟當前所進行的體育學習活動對自身生命發(fā)展和完善的意義。
二、 如何讓學生樂學——引導學生在體育學習中形成積極的情緒體驗
在體育教學中, 學生要完成學習任務, 達成學習目標, 需要克服生理和心理上的惰性,積極參與到當前的學習活動中來, 并保持適合于體育學習的身心狀態(tài), 而良好的身心狀態(tài)需要建立在積極的情緒體驗之上, 為此,需要通過教師的引導與激勵, 使學生形成積極的情緒體驗于體育學習之中, 并獲得快樂和幸福的感受, 這就是讓學生樂學。
就能堅持下來等) 對學生進行暗示, 使之獲得積極的情緒體驗。
3.練習效果的評價。 體育教學中給予學生及時的練習效果評價, 讓學生確認自身獲得學習的成功, 這是形成并保持積極情緒體驗的保障。 如, 高二排球選項教學, 不管是傳球、 墊球練習, 還是發(fā)球、 扣球、 教學比賽, 只要學生能完成某個練習, 超越自己原有水平,就會受到其他學生或教師的`贊賞, 學生從這種獲得成功的刺激中形成積極的情緒體驗,并獲得幸福的感受。
三、 如何讓學生會學——引導學生在體育學習中掌握適宜的認知策略
(一) 形成問題的原由從目前學校教育的形態(tài)來看, 學生的分級分班大多是按年齡和文化成績進行的, 在同一年級或同一個行政班中, 學生的身體運動能力差異也很大。 在體育課堂教學中, 面對50多個身體運動能力差異較大的學生, 在一個相對寬廣的空間里, 如何使之進行有效的學習活動, 引導學生掌握適宜的認知策略實為關鍵, 也是學生學會學習的基礎。 這就是讓學生會學。
(二) 分析問題的實質(zhì)對于體育學習而言, 學生的認知策略決定著學習行為效率的高低, 這主要是因為任何學習的認知活動, 最終都要反映在學生完成學習任務時的思維水平上。 也就是某種認知任務使用哪種策略更為有效, 并如何使用這種策略, 具體表現(xiàn)為學生在體育學習中的學習方法、 策略、 方式, 鍛煉身體的調(diào)節(jié)能力等。學生在體育學習中的注意、 知覺、記憶、想象, 直到思維都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促進的。 而體育學習主要是以身體練習為內(nèi)容, 學生的認知所面對的是具體而形象的身體動作, 對此身體動作的認知必然與文化知識學科學習的認知不同, 學生在進行身體動作的學習時, 其認知策略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
1.體育學習的認知過程進行的方式和步驟是身體動作。 體育學習內(nèi)容主要是身體動 作, 而身體動作是由一個又一個環(huán)節(jié)組合而成的, 要構成一個完成的動作, 必須有先后順序之分, 而人的動作又是可能包含一套動作圖式, 它們構成了概括程度不同的多個層次。
2.體育學習的認知內(nèi)容是具體形象且真實的身體動作。
3.體育學習的認知對象身體動作需與其背景環(huán)境相聯(lián)。
(三) 解決問題的措施
讓學生正確地認知所學的內(nèi)容, 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認識、 理解和掌握基本的認知策略, 使學生對當前體育學習的信息進行有效的加工和整理, 并進行分門別類的系統(tǒng)儲存。
1.講解認知原理。 教師可選取典型的教材內(nèi)容, 就認知的基本原理給予常識性的講解, 讓學生獲得認知的基本知識。
2.選擇認知策略。 如, 教師在教授身體動作時學生如何進行觀察。 一般有三種方式:一是鏡面示范, 即教師面對學生示范, 此時的位置容易產(chǎn)生左右反向認知混亂的影響; 二是圍觀示范, 即教師居中, 學生圍成圓圈, 此位置常因?qū)W生從來自不同角度觀察而發(fā)生混淆; 三是順向示范, 即學生在教師背后, 與教師方向一致, 此位置可以消除左右反向及不同角度的不良影響, 但對在示范者面前的動作看不清楚。 以上問題, 學生如何來選擇適合于自己的觀察點, 就是認知策略的問題。
3.利用教育技術?;趯W生體育學習中認知策略問題, 讓學生對身體動作的講解示范 “聽得明白、 看得清楚” , 以形成正確而清晰的表象, 也可以借助于現(xiàn)代教育技術的幫助。
初中寫作教學設計篇十五
(一)本課地位:
本課的內(nèi)容選自岳麓書社《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的第16課《絲綢之路的開辟》。課本內(nèi)容主要包括兩部分:
1、張騫通西域
2、絲綢之路。
漢朝對外交往充分體現(xiàn)了中西文明的交流與滲透,而絲綢之路是中國古代文明向外傳播的重要通道,所以本課在整個中國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對教材的處理
根據(jù)新課改的理念和學習的需要,我對內(nèi)容作了一些調(diào)整和拓展。以絲綢之路作為本節(jié)課的主線,增加了對絲綢之路變遷和衰落的探討,以史為鑒,談對當今的啟示。而這些也正是我們歷史教學的最終目標,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受到歷史的熏陶,為現(xiàn)實服務。
在網(wǎng)絡迅速發(fā)展的今天,學生已經(jīng)能夠運用網(wǎng)絡,而且他們對新事物也比較感興趣,對一些社會熱點問題也會給予一定的關注。但初一學生知識的積累還較少,同時對歷史地理的概念還比較模糊。
(一)本課目標:
根據(jù)以上情況和課標的要求,對本課我確定了如下目標
1、知識目標:張騫出使西域的目的與結(jié)果,絲綢之路的路線與意義及絲綢之路衰落的原因與啟示等。
2、能力目標:
(1)通過網(wǎng)絡的自主學習使學生學會查找資料,搜集信息的方法及使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為學習服務的技能。通過探究式的合作學習,使學生學會交流,培養(yǎng)學生樂于同他人合作的意識。 (2)通過繪制絲綢之路路線圖培養(yǎng)學生歷史空間感及動手能力,和地理學科整合。 (3)通過對絲綢之路衰落原因的探究和絲綢之路對今天的啟示的交流,培養(yǎng)學生探究能力及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能力。
3、情感目標: (1)通過本課學習,讓學生認識到少數(shù)民族和邊疆地區(qū)在祖國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貢獻,從而認識到開發(fā)邊疆的重要意義。
(2)通過學習張騫等人為報效祖國,不屈不撓敢于冒險和開拓的精神,強化學生的愛國意識和開拓進取的意識。
(3)通過對絲綢之路衰落的原因探討和今昔對比,汲取歷史教訓和營養(yǎng),以史為鑒,強化環(huán)保意識和對祖國一些方針政策的理解(如西部大開發(fā),改革開放等)。
(二)重點分析:
本課的重點有兩個:
1、張騫通西域。張騫出使西域是漢朝對外交往當中最為重要的事件之一,有著開先河之意。所以具有重要地位。
2、本課的第二個重點是絲綢之路。絲綢之路是本課的主線,并在整個中國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所以絲綢之路也是本課的重點,在此當中絲綢之路的形成和意義及衰落又是重點的重點。
(三)難點分析:
由于初一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積累程度的限制,對理性的知識較難領會,所以本課的難點是通過一系列的歷史事實如何讓學生認識絲綢之路的意義和對當今的啟示。
根據(jù)要求和新課改的理念,我把本節(jié)課設計成網(wǎng)絡探究課的形式。
(設計意圖)在網(wǎng)絡逐漸普及的時代,信息更為廣泛,老師已經(jīng)不再是知識的唯一傳授者,學生可以通過多種途徑獲得信息,如何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當中最大限度的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學會學習,提高興趣應當是我們教學當中充分考慮的問題。本節(jié)課通過網(wǎng)絡平臺,學生自學、搜集資料、討論、動手等多種方式可以取得較好效果。
在此當中我特意設計了這樣兩個環(huán)節(jié):評價、作品與交流。
(設計意圖)如何有效的評價并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提高學習的效果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學生的自主評價,一方面學生可以更為明確本節(jié)課要完成的任務,同時也更有利于對學生的鼓勵和對教學效果的檢測。作品與交流區(qū)可以是學生互相學習,取長補短的重要天地,也是自我才能展示的舞臺。
下面我就結(jié)合具體教學過程設計說明一下是如何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
首先在任務中安排的這四個任務就是針對教學目標和本課重難點設計的。
1、張騫出使西域,此目內(nèi)容比較簡單,學生課前的預習已基本可以解決。所以出使過程簡化,重點放在張騫出使西域的目的、結(jié)果,和他的精神對我們的啟示上。通過對第三個問題的討論,使學生從張騫的身上受到思想的啟迪,強化愛國思想和開拓進取的思想。
2、對于絲綢之路的處理,它既是重點,同時也是難點,所以應當花較多時間來探討。
這里主要從絲綢之路的由來、路線、作用、衰落、啟示五個方面層層深入進行。
絲綢之路的路線,我不僅僅是通過老師或?qū)W生的演示,而是要求每一個同學自己動手繪制,然后展示評比。
(設計意圖)可以彌補初一學生歷史地理概念模糊的不足,同時可以提高興趣,增強動手能力。
絲綢之路在歷史上發(fā)揮了怎樣的作用?安排學生分組討論,為了提高效率,對此我把學生分成經(jīng)濟、政治、宗教、文化四個組。
(設計意圖)這樣一方面為學生指出了方向,另外也減輕了學生的負擔,有利于在某一個方面能更深入。通過討論,使學生明白中原和邊疆,中國和西方文明的交流與滲透。
絲綢之路到5世紀時逐漸衰落,你能尋找它衰落的原因嗎?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教師適時的進行引導。主要原因包括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阻礙,中原王朝的盛衰,海上絲綢之路開通的影響,當時的世界形勢,土耳其帝國當時對世界貿(mào)易的影響,環(huán)境的變遷和地理因素等。主要材料如樓蘭古國,羅布泊等歷史遺跡。
(設計意圖)通過此問題的擴展,更有利于理解絲綢之路對今天的啟示意義,如國力、內(nèi)外形勢、環(huán)境、自然條件等。
學習本課,你有什么感想?對我們今天有什么啟示?中央實施西部大開發(fā),把改革開放作為我們的基本國策,你有金點子可提嗎?寫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歷史小論文,題目自擬,并交流討論。
(設計意圖)這是對本節(jié)課內(nèi)容的升華,以史為鑒,把歷史和現(xiàn)實聯(lián)系起來,對我國所實施的改革開放,特別是對西部大開發(fā)的戰(zhàn)略有更為深刻的了解,同時結(jié)合所學為祖國的建設出點子,加強了對學生的愛國思想教育。
(設計意圖)這一系列的安排層層推進,分解進行,學生在自然當中就會作出一些理性思考。
初中寫作教學設計篇十六
1、知道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定義、計算公式和單位,并會用功的公式進行簡單計算。
3、知道功的原理。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理解功的概念。
【教學難點】
判斷力對物體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計算。
教學工具
木塊、木板、細繩、彈簧測力計、小車,杠桿和支架、鉤碼、滑輪、細線、刻度尺(兩個)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提問學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功”的含義。思考力學里所說的“功”含義。
演示實驗:在水平長木板用相同大小的力分別拉一木塊和小車。
觀察木塊、小車的運動狀態(tài),思考并評價這兩個力的作用成效。
在實驗基礎上引入本課內(nèi)容。
二、進行新課
1、由課前的演示實驗引導學生總結(jié)出力學中關于“功”的確切含義:
如果一個力作用在物體上,并且使物體在力的方向上通過一段距離,這個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學里面就說這個力做了功。
2、請學生觀察教材圖14。1-1中力做功和14。1-2中力不做功的實例,分析、總結(jié)一下力學中的做功有哪些共同特點?分組討論總結(jié)。
板書:力學中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
一是作用在物體上的力
二是物體在這個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
3、實例分析(突破難點)
(1)舉重運動員在把杠鈴舉高過程中是否對杠鈴功。舉在高處停留5秒過程中是否做功?
(3)起重機使貨物在水平方向上勻速移動一段距離,拉力對貨物做功了嗎?
引導學生根據(jù)以上事例分析、總結(jié)在什么情況下不做功?
通過以上的學習,知道了做功不能離開兩個必要因素,缺一不可,又知道有三種情況下不做功,那么我們猜想一下,力學中的功的大小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呢?指導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教材。
三、功的計算
力學里規(guī)定,功等于力和物體沿力的方向上通過的距離的乘積。
板書:功的計算公式:
功=力×距離w=fs
單位:焦耳,簡稱焦符號j
1焦=1牛o米(1j=1nom)
出示例題,啟發(fā)學生分析計算。
四、功的原理
1、啟發(fā)學生提出探究的話題:使用機械是否省功。
2、指導學生探究實驗。
3、分析實驗數(shù)據(jù),啟發(fā)學生討論歸納出功的原理
提出問題,猜想。在教師的啟發(fā)下,設計實驗方案,并在實驗基礎上進行分析、論證。
請學生談自己知道本節(jié)哪些知識,還想知道哪些內(nèi)容及對本課的感受,教師進行情感激勵。
五、布置作業(yè)
估算一下你上樓到教室時,克服自身重力做多少功?
各小組進行本節(jié)課的評估與交流。
課后小結(jié)
不論是否考慮機械本身重,使用機械要省力就要多費距離,要省距離就必須費力,要想既省力又省距離是不可能的。即使用任何機械都不能省功。這就是功的原理。
初中寫作教學設計篇十七
第一種思路:首先通過實例讓學生認識杠桿,然后介紹杠桿的五要素,并通過作圖來強化。再通過實驗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
第二種思路:首先通過實例讓學生認識杠桿,只介紹杠桿的支點、動力和阻力,然后由蹺蹺板猜想影響杠桿平衡的因素,并通過實驗探究杠桿的平衡,在實驗過程中,再加入用彈簧測力計斜拉的實驗,讓學生認識到影響杠桿平衡的因素,不是支點到力的作用點的距離,而是支點到力的作用線的距離,由此引入力臂。然后在此基礎上總結(jié)出杠桿的平衡條件。
引入新課時采用學生體驗游戲的方法:
蹺蹺板游戲。
1、用板凳面或厚木板放在磚塊上,作成簡易的蹺蹺板,請一位同學站在蹺蹺板的一端,分別讓體重差別很大的兩位同學先后站在另一端,比較實驗結(jié)果。
2、讓體重大的同學站在蹺蹺板一側(cè)靠近支點的中間位置,讓體重很小的同學站在蹺蹺板的另一側(cè)最遠端。發(fā)現(xiàn)體重大的同學被翹起來了。
設計意圖:進一步認識杠桿,意識到杠桿的平衡還與力的作用點有關,由此引出力臂的概念。同時為后面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作好鋪墊。
在實驗時學生參與熱情很高,激發(fā)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并有了強烈的學好本課的動力。
實驗探究二:由蹺蹺板猜想影響杠桿平衡的因素,并通過實驗探究杠桿的平衡,在實驗過程中,再加入用彈簧測力計斜拉的實驗,讓學生認識到影響杠桿平衡的因素,不是支點到力的作用點的距離,而是支點到力的作用線的距離,由此引入力臂。然后在此基礎上總結(jié)出杠桿的平衡條件。
2.這節(jié)還有一個重點也是難點:畫支點和力臂,這里既牽扯到數(shù)學點到直線距離,有涉及到物理的力的作用點和力的示意圖,學生感到非常困難。
3.畫力臂并比較力臂大小是下面杠桿分類的基礎,一定要多練并讓學生過關。
初中寫作教學設計篇十八
寓言故事在世界藝術的園林里,既充滿著浪漫主義的色彩,又有著現(xiàn)實主義的精髓。寓言用細致精巧而充滿詩意的語言文字,描述著一個個生動而形象的故事,這些故事有的是家喻戶曉的`成語,有的是朗朗上口的諺語,有的是名人名事的格言,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在政治教學中加入寓言教學能有效的提升課堂氛圍,升華政治課程的主題,讓政治課擺脫以往的枯燥與乏味。
1、以情教學,激起學習興趣
初中政治課程是一門概念較多且抽象的學科,課堂內(nèi)容枯燥,雖然與社會接軌,但是和社會實際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學生對這門課程就缺乏興趣。所以就需要在稱城中融入情感,用真情實感來引得學生的共鳴。在上課時,創(chuàng)設合理情境,做好感情鋪墊,用具體的事例幫助學生理解掌握概念性知識。
2、多變方法,鞏固學習興趣
在課堂上激起學生的興趣,這是暫時性的,當過了新鮮感,氣氛又會回到以前。所以需要在日常教學中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采用多變的教學形式,使學生對政治課堂保持長久的興趣。
3、轉(zhuǎn)變觀念,落實素質(zhì)教育
當前的教育進入了“應試教育”的誤區(qū),將升學率作為教育的主要目的,忽視了對學生素質(zhì)能力的培養(yǎng),只看中學生對知識點、考點的把握程度,雖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遏制了學生思維的發(fā)展。所以要轉(zhuǎn)變大當前的教育觀念,貫徹落實素質(zhì)教育,提高全民素質(zhì)。政治課程不僅僅是對思想政治概念的介紹學習,更是對學生思想認識水平的提高,對落實素質(zhì)教育有重要意義。對于教師來說,需要花費更更多的精力,轉(zhuǎn)變教學觀念,教政治教學知識化為學生實在的只適合能力。
寓言故事的廣泛傳播和以淺喻深的特性在正式課程的教學中有著重要地位。
例如:在部編版政治教材九年級下冊第一章《我們共同的世界》第一課《同住地球村》,引入“殺龍妙技”的寓言故事。這個故事講的是一個叫朱評漫的人,變賣了自己的全部家產(chǎn),去拜一位叫支離益得人為師,學習殺龍的本事,聽起來很高大上的技術。轉(zhuǎn)瞬間數(shù)年過去了,他學成歸來,有人問他究竟學了些什么?他一邊講述一邊展示學到的殺龍技術。大家就問他“什么地方有龍?”這時他才恍然大悟,世界上根本就沒有龍,他的本領是白學的。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了自然界的事物與發(fā)展是客觀存在的,我們要了解我們所生活的地球村。
再比如:部編版政治教材九年級下冊第二章《世界舞臺上的中國》,在開章之前引入“治駝背術”的寓言故事,。這個故事講述的是,很久以前,在山東平原城中,有一位大夫能善治一切駝背,且方法簡單,價錢公道。一個背駝得直里六尺,橫里八尺得人,聽說了這個神醫(yī),準備厚禮來求治療。大夫吩咐他伏在地上,然后跳上去就狠命踏將起來。駝背叫道:“你要殺死我??!”這位大夫說:“我的招牌上不是明明寫著專把駝背弄直,至于你的死活,同我有啥相干?”這個寓言故事告訴我們要從整體把握住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不能只看到片面部分。我國在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也應該從世界整體格局來分析。
初中寫作教學設計篇十九
教學目標:
1、通過耐久跑的學習,發(fā)展學生的耐力素質(zhì),提高機能水平。
2、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團結(jié)友愛,互相幫助,培養(yǎng)堅強的意志品質(zhì)。
重點:跑姿正確,協(xié)調(diào)。后蹬要充分,步頻快,重心平穩(wěn)。
內(nèi)容
教師指導
學生活動
組織與要求
上
課
常
規(guī)
1. 教師提前到場,準備場地器材。
2. 接受體委報數(shù),向?qū)W生問好。
3. 宣布課的內(nèi)容要求。
4. 檢查服裝,安排見習生。
1. 體委整隊,檢查人數(shù),向教師報告。
2. 向教師問好。
3、要求學生認真聽講。
4、見習生應隨堂聽課。
﹡﹡﹡﹡﹡﹡﹡﹡﹡﹡
﹡﹡﹡﹡﹡﹡﹡﹡﹡﹡
﹡﹡﹡﹡﹡﹡﹡﹡﹡﹡
﹡﹡﹡﹡﹡﹡﹡﹡﹡﹡
﹡
要求:快、靜、齊,注意力集中。
基
本
部
分
1. 慢跑一圈
2. 教師講解跑的技術動作要領并示范。
3. 教師指揮學生進行跑的練習。
1. 擺臂練習
2. 小步跑練習
3. 高抬腿練習
4. 30米加速跑
4. 耐久跑男生1000米。
5. 女生800米。
1. 體委指揮。
2. 學生認真聽講,認真觀察。
3. 在教師統(tǒng)一指揮下進行。
1. 學生認真聽教師講解,技術動作,跑步時,心情要平靜。
1. 活動時注意安全。
組織:原隊形
結(jié)
束
部
分
1. 放松。
2. 集體講評。
3. 布置課下作業(yè)。
4. 宣布下課,師生再見。
1. 隨著教師一起唱歌。
2. 自評、互評。
3. 課下認真完成。
4. 師生再見。
組織:場地內(nèi)自由站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