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寫教案需要遵循一定的教學原則和方法,確保教學過程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在編寫教案時,教師要注意教材的使用和教學步驟的安排,確保教學過程的連貫性和邏輯性。請參考以下范文來更好地理解教案的編寫與設計。
中國建筑的特征第一課時教案篇一
教學目標:
1、培養(yǎng)善于透視關鍵語言信息的能力。
2、逐漸簡潔、嚴密、清晰的語言風格。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引導學生由透視“特征”內(nèi)涵入手,探究文本內(nèi)容。
難點:
探究“特征”的外延、思想內(nèi)核與美學價值。[教學過程]
題目“中國建筑的特征”,簡潔、嚴密、醒目、層次分明。中心詞“特征”二字統(tǒng)攝全文,是關鍵的信息點,可引導學生由透視“特征”內(nèi)涵入手,探究文本的內(nèi)容。
題目“中國建筑的特征”,偏正短語。中心詞“特征”,指事物作為標志的顯著特色。定語邏輯嚴密,分為兩個層面:“建筑”一詞,界定了作者研究的專業(yè)學術領域;“中國”一詞,氣宇軒昂,視野宏觀,表現(xiàn)了作者作為中國建筑學一代宗師開闊的視角和強烈自豪的民族情感。
從“世界各民族數(shù)千年文化史”、“分布到很廣大的地區(qū)”、“最遲在公元前15世紀”、“一直保留到了近代”、“3500年來”等語言信息分析,梁思成引入“特征”的概念并全面展開闡述,反映了作者宏觀開闊的歷史觀和文化觀,從世界文化史的角度討論中國建筑的特征,構成了這篇小論文的獨特視角。
作者按照事理順序對中國建筑的九大特征進行高度概括,邏輯上先總后分,先主后次,從結構特征到裝飾特征,層次簡潔嚴密。對特征突出部分用“最顯著”、“最主要”、“最大膽”等修飾語加以界定。這一部分是課文的主體部分,由建筑物“下部的臺基、中間的房屋和上部屋頂”的主要構成作為基本特征的第一點,再依序分別從結構原則、方法,斗拱、舉折、舉架的結構特征和裝飾特征以及屋頂、顏色、構件和材料的裝飾特征,一一作了清晰的介紹,條理十分清楚。
小論文中,要做到形象而又準確地說明事物,必須注意語言的錘煉。梁思成善于運用高度概括的語詞,來表達理性的思考。如“拘束性”、“靈活性”、“多樣性”、“可譯性”等詞語,具有相當豐富的內(nèi)涵。同時,他也善于運用形象的比喻,深入淺出的闡述說明事物的.性質和關系。
如“這些地區(qū)的建筑和中國中心地區(qū)的建筑,或是同屬于一個體系,或是大同小異,如弟兄之同屬于一家的關系”,形象地闡述了中國建筑與世界其他地區(qū)的建筑在文化史上的親緣關系。
如“文法”和“詞匯”的形象比喻,不僅是梁思成對建筑學理論的“慣例法式”和建筑構件、要素的形象概括,也奠定了梁思成具有中國特點的“建筑符號學美學”的理論基礎。
梁思成并非一味復古之人,他一生致力于追求“為中國創(chuàng)造新建筑”的宏偉事業(yè)。在這篇小論文中,他并不是孤立地封閉地討論中國建筑的“特征”,而是將建筑“特征”的外延延伸到文化的層面,拓寬到“各民族的建筑之間”,拓展到“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時代”進行對照聯(lián)系。并在理論上提出“可譯性”概念,辯證地看待世界建筑的共性和個性。深入探究“可譯性”的內(nèi)涵,可從中感受到梁思成作為一代建筑宗師“各美其美,美美與共”(費孝通語)的大文化觀。
據(jù)歷史記載,北京和平解放之前,毛澤東曾秘密派人拜訪梁思成,請教北平城內(nèi)歷史古跡的保護問題。解放初期,梁思成曾就保護北京城墻奔走呼吁,并為此遭到不公正對待。梁思成在他的文章中,反復表達的思想是強烈的民族精神和愛國情懷。他呼吁:“中國建筑的個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一國一族之建筑是反鑒其物質精神、繼往開來之面貌”。他滿懷憂患意識地提醒后人:“一個東方古國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藝術特性,在文化表現(xiàn)及觀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因這事實明顯的代表為我們文化衰落消失的現(xiàn)象。”(《中國建筑史》)我們通過品讀這篇小論文,研究透視其中一些關鍵語詞所傳遞的信息,感受梁思成強烈的民族情懷和高尚的審美境界。
中國建筑的特征第一課時教案篇二
1.知識與能力:
了解中國建筑的基本特征和風格手法。
了解說明文的寫作特點。
2.過程與方法:
在閱讀中探究中國建筑的特征。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激發(fā)學生對中國建筑的研究興趣,使其產(chǎn)生民族自豪感。
了解中國建筑的基本特征和風格手法
對文中出現(xiàn)的建筑名詞的形象理解
2課時
一、導入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的國家,不僅擁有巍峨的山川,秀美的河流,還有數(shù)不盡的名勝古跡,現(xiàn)在請同學們觀看一組圖片,同學們從中找出中國的建筑(圖片展示),同學們?yōu)槭裁茨軓倪@組圖片中一眼看出屬于中國的建筑呢?中國的建筑是獨具特色的,那么它到底有什么樣的特點,能獨立于世界建筑之林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梁思成的《中國建筑的特征》,相信我們能從中找到答案。
二、作者簡介
梁思成(1901-1972),我國著名建筑學家。廣東省新會縣人,是近代著名學者梁啟超長子。1946年為清華大學創(chuàng)辦了建筑系,擔任教授兼系主任直到1972年。歷任中國建筑學會副理事長、北京土建學會理事長、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學部委員、首都人民英雄紀念碑建設委員會副主任等職,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
梁思成教授長期從事建筑教育事業(yè),對建筑教育事業(yè)做出了重要貢獻,是我國建筑教育的開拓者之一。在學術研究方面,梁思成教授自20世紀30年代起,對我國古代建筑進行了系統(tǒng)的調(diào)查研究,他生前寫的許多有關中國古代建筑的專著和論文。同時他還以巨大的政治熱情,對北京市的城市規(guī)劃和建筑設計提出很多重要的建議,并參加了北京市城市規(guī)劃工作,參加了國徽的設計和人民英雄紀念碑、揚州鑒真和尚紀念堂等建筑的設計工作,對建筑設計的民族形式進行了探索。梁思成教授,是我國最早用科學方法調(diào)查研究古代建筑和整理建筑文獻的學者之一,他的著述是我國建筑界的一份寶貴遺產(chǎn)。
三、課文分析
1.解題:課文的題目“中國建筑的特征”,哪一個詞是關鍵詞?
明確:特征
明確:按照由整體到局部的順序展開的。一二點屬于總體特征,三至五點屬于結構特征,六到九點屬于裝飾特征。
3.在稱贊中國建筑的堅固性中有句俗語“地陷墻塌屋不倒”,而中國的建筑之所以會如此的堅固,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結構的穩(wěn)固性。作者用了三點來具體介紹中國建筑的結構特征,下面我們分成3組結合具體問題來研究一下中國建筑的結構特征。
問題:
1.中國房子是靠什么材料承重的?這種材料是怎樣搭建成房子的基本構架的?
2.什么是斗拱?它的作用是什么?
3.舉折、舉架是怎樣構成的,它作用是什么?
明確:
1).依靠木材承重。房身部分以木材做立柱和橫梁,成為一副梁架,每副梁架之間用枋、檁連接。
2).斗拱是拱和斗綜合構成的單位。作用是減少立柱和橫梁交接處的剪力,以減少梁的折斷的可能的。而正因為在斗拱的設計中體現(xiàn)出中國的建筑工匠們在建筑力學和建筑美學方面的智慧,斗拱的設計成為中國建筑中最顯著的特征之一。
3).舉折、舉架的作用是形成屋頂?shù)钠露取?BR> 明確:往往左右均勻齊對稱,構成顯著的軸線。從中國建筑的平面布局上可以體現(xiàn)出中國建筑文化的中規(guī)中矩和階級分明的特點。
明確:“層巒聳翠,上出重霄;飛閣流丹,下臨無地”等等。從這樣的語句中,我們可以看出,在中國建筑的裝飾特征中,我們喜歡運用色彩鮮艷的顏色,而這些鮮艷的顏色中,寄托了中國人民對幸福的期盼。
(圖片展示)
四、小結
同學們,對于中國建筑的特征也許以前我們不太熟悉,不過今天通過對梁思成先生這篇課文的學習后,相信大家對我們祖國的建筑有了更深刻、更理性的認識。
五、作業(yè)
熟讀課文,思考課文在論述時采用了什么論述方法?
一、復習導入
明確:根據(jù)重要程度或說明的難易程度有所側重,重點有:平面布置,結構方法,斗拱,屋頂,色彩。
明確:(一)中國建筑的文法
1.在學習中國建筑的基本特征的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這些所有的特點都有一定的風格和手法,被中國的匠師們所遵守,為中國的人民所承認,我們可以叫做中國建筑的“文法”,(比喻)下面我們結合課文57頁最后一個自然段,找一找,作者究竟是怎樣具體解釋中國建筑的“文法”和中國建筑的“詞匯”的。
提示:理解中國建筑的“文法”和“詞匯”。
明確:無論每種具體的實物怎樣地千變?nèi)f化,它們都遵循著那些法式。構件與構件之間,構件和它們的加工處理裝飾,個別建筑物和個別建筑物之間,都有一定的處理方法和相互關系,我們說它是中國建筑的“文法”;構成一座或一組建筑的不可少的構件和因素,那就是我們建筑上的“詞匯”
2.中國建筑的文法要求我們在建造房屋是遵守一定的規(guī)則,具有一定的約束性,但同時,中國建筑的文法也有極大的運用的靈活性,怎樣理解中國建筑文法的靈活性呢?我們結合課文58頁第二自然段來理解。
明確:中國建筑的文法在命題上可以有靈活性。具體體現(xiàn)在運用中國建筑的文法規(guī)則,為了不同的需要,可以用極不相同的“詞匯”表達極不相同的情感,解決極不相同的問題,創(chuàng)造極不相同的類型。
(二)各民族建筑之間的“可譯性”
思考:如何理解“可譯性”
明確:“各民族建筑之間的‘可譯性’”也是以“語言和文學”為喻,是指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現(xiàn)出來的形式卻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語言,表達同一個意思,語言形式卻不相同。所謂“可譯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實質上有“同一性質”,可以透過其紛繁多樣的表現(xiàn)形式解讀出來。
明確:
[答案]將地區(qū)建筑與中國中心地區(qū)建筑的體系關系比喻成兄弟同屬一家的關系,有利于讀者理解文章的內(nèi)容,讓大家更容易接受這一說法。也為后面的各民族之間的建筑的“可譯性”埋下一個伏筆。
2.兩柱之間也常用墻壁,但墻壁并不負重,只是像“帷幕”一樣,用以隔斷內(nèi)外,或劃分內(nèi)部空間而已。
[答案]把墻壁比喻成我們?nèi)粘K姷摹搬∧弧保棺x者更能直觀的理解墻壁的作用。
3.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題,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宮殿、廟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軒、一樓。
[答案]把各種類型的建筑和多種體裁的文章相比,并將建筑劃分為“大文章”或“小品”,形象生動地說明了中國建筑因為“命題不同”而產(chǎn)生的風格的不同。
小結:文章中比喻修辭手法的運用使讀者生動、形象、深刻的體會到中國建筑的風格,所以我們在閱讀一篇說明文的過程中,要注意說明文語言的形象性。
四、總結
中國的建筑,在經(jīng)歷了千年的洗禮后形成了自己固有的建筑特征,而每一個民族在自己生存繁衍的過程中都會形成自己特有的建筑風格,風格雖然不同,但解決的本質問題卻是相同的,作者把它稱作各民族建筑之間的“可譯性”,我們了解中國建筑的特征,了解中國建筑的特征中體現(xiàn)出的中國的文化,是為了我們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好的去體會、繼承和發(fā)展中國建筑的美,同時,我們也應該意識到,今天所體會到的一切的美,源于對中國語言文字的結構和運用的揣摩和體會.
中國建筑的特征第一課時教案篇三
作為一名老師,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中國建筑的特征》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學習用比喻與比較、舉例說明事物特征的方法,了解中國建筑的基本特征。
培養(yǎng)快速閱讀,準確捕捉并篩選、處理信息的能力,準確概括并表述作者的基本觀點,并且能做有個性*的閱讀評價。
通過了解中國建筑的特色*,培養(yǎng)對民族建筑文化的認同與自豪感,學會對古建筑的審美,樹立保護民族文化遺產(chǎn)的意識。
學習用比喻與比較、舉例說明事物特征的方法,了解中國建筑的基本特征是本文學習的重點。
培養(yǎng)快速閱讀,準確捕捉并篩選、處理信息的能力,準確概括并表述作者的基本觀點,并且能做有個性*的閱讀評價是本文難點。
1、【導入】
中華民族世代生息于亞洲大一陸東部,東觀滄海,北依大漠,西阻高原,南接叢林,在一個相對獨立的地理環(huán)境中,經(jīng)過數(shù)千年文明的演進,創(chuàng)造了光輝燦爛、獨具一格的中華文化。中國建筑就是其中最令世人矚目的一種。請結合閩南古建筑的特色*,說說你對中國古建筑文化的初步印象。
2、【初讀】快速瀏覽全文,說說像這樣的文章,作者是按照怎樣的順序來安排結構的。
首先概括指出中國建筑體系是獨特的——從地域和歷史(空間和時間)兩方面作了簡要的說明。
地域分布是廣闊的,其影響幾乎涵蓋了整個東亞大一陸:東到日本,南至越南,北至蒙古。歷史則源遠流長,從考古發(fā)掘的情況來看,公元前1500年時,這個體系就“已經(jīng)基本形成了”,并“一直保留到了近代”,在3500年的歷史中不斷完善。
【板書】歷史悠久——地域廣闊——影響深遠——民族文化瑰寶
3、作者將中國建筑的基本特征概括為九點,試劃分層次并概括內(nèi)容。
【第一層次】(1-2段)說明中國建筑的總體特征。
(一)講立體構成,單個建筑自下而上——臺基、主體(房屋)和屋頂
(二)講平面布局,一所房子由建筑群落組成
左右呈軸對稱
主要房屋朝南
整個建筑群有主有從
有“戶外的空間”
【第二層次】(第3-5段)說明中國建筑的結構特點。
(三)中國建筑的整體結構方法
“木材做立柱和橫梁”的框架結構
力學原理——與“現(xiàn)代的鋼筋混凝土構架或鋼骨架”從結構原則上一樣
(四)說明斗拱的作用
下定義:拱是“弓形短木”,斗是“斗形方木塊”,它們組合起來稱“斗拱”。
作解釋——用以減少立柱和橫梁交接處的剪力,裝飾作用(最顯著特征之一)。
(五)說明“舉折,舉架”的作用
形成屋頂?shù)男逼禄蚯?BR> 【第三層次】(第6至9段)中國建筑外觀、顏色*、裝飾等方面的特點。
(六)介紹屋頂,屋頂四面坡——屋角翹一起——中國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
作比較:與其他建筑體系比較——翹一起如翼的屋頂是我們民族文化的驕傲。
(七)中國建筑的著色*特征
使用顏色*世界各建筑體系中最大膽的
在大建筑物中使用朱紅色*
大量用彩繪來裝飾木架部件
(八)中國建筑裝飾部件
結構部件、脊吻、瓦當,小到門窗、門環(huán)、角葉——都具有很強的裝飾形狀或圖案
(九)中國建筑用材方面的裝飾特點
有色*的琉璃磚瓦、油漆、木刻、石雕、磚雕等,無不盡顯中國建筑的裝飾特征。
4、作者在具體準確地介紹了中國建筑的`各方面特征之后,還有打大段的文字,試概括這些文字的內(nèi)容。
【第二部分】提出了中國建筑的“文法”問題,從更深層次上探討了中國建筑的組織風格。
這種風格——“有一定的約束性*”,表現(xiàn)出“千篇一律”的一面;
又可以“有多樣性*的創(chuàng)作”——“表達極不相同的情感,解決極不相同的問題,創(chuàng)造極不相同的類型”——表現(xiàn)出“千變?nèi)f化”的一面。
作者以“詞匯”和“文法”為喻,說明建筑的的構成原理,并進而與世界各民族的建筑相比較,說明中國建筑一直堅持木架結構法,并把它發(fā)展得盡善盡美,不但具有實用價值,還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第三部分】作者提出了“各民族的建筑之間的‘可譯性*’的問題”,指出同一性*質的建筑,各民族“建筑語言”的風格是不一樣的,體現(xiàn)了不同的文化心理,體現(xiàn)出不同的文化特點。我們首先要了解自己民族的建筑風格,才能用它的“文法”和“詞匯”為新中國的建筑事業(yè)服務。
【結合上下文,說說下列句子運用比喻的表達效果】
1.這些地區(qū)的建筑和中國中心地區(qū)的建筑,,或是同屬于一個體系,或是大同小異,如弟兄之同屬于一家的關系。
【啟發(fā)】以弟兄關系來比喻中國周邊國家的建筑與中國中心地區(qū)的建筑的關系,形象地說明了它們屬于一個系統(tǒng)(大家庭),從而可見中國建筑的影響力之大已超出了國家的界限。
2.兩柱之間也常用墻壁,但墻壁并不負重,只是像“帷幕”一樣,用以隔斷內(nèi)外,或劃分內(nèi)部空間而已。
【啟發(fā)】以“帷幕”.比喻墻壁,形象生動地說明了中國建筑中墻壁的作用:“隔斷內(nèi)外”’“劃分內(nèi)部空間”,而不擔負承重的任務。
3,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題,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宮殿、廟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軒、一樓。
【啟發(fā)】以“文章”比喻建筑,用“大文章”比喻宏大壯觀的建筑,用“小品”比喻小巧別致的建筑,讓讀者利用對文章大小的感覺經(jīng)驗,來體會建筑規(guī)模大小的不同,恰切明了。
【怎樣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間的“可譯性*”?】
可譯性*——即各民族建筑之間的可理解性*。這也是用“語言和文學”為喻。
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現(xiàn)出來的形式卻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語言,表達同一個意思,語言形式卻不相同一樣。所謂的“可譯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實質上有“同一性*質”,可以透過其紛繁多樣的表現(xiàn)形式解讀出來。
你一定很熟悉家鄉(xiāng)的房屋建筑吧,說說這些建筑在哪些方面保留了中國建筑的傳統(tǒng)風格,在哪些方面又表現(xiàn)出現(xiàn)代風格。寫一篇短文,介紹你熟悉的一幢古建筑。
中國建筑的特征第一課時教案篇四
發(fā)展獨立閱讀能力。從整體上把握文本內(nèi)容,理清思路,概括要點,理解文本所表達的思想、觀點和感情。根據(jù)語境揣摩語句含義,體會語言表達效果。善于透視關鍵語詞所傳遞的語言信息,逐漸形成簡潔、嚴密、清晰的語言風格,對提高閱讀和寫作小論文的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引導學生理清文章線索,列出課文的結構提綱。
2.學習本文科普文章的語言特色,并指導學生在說明文或議論文寫作中有意識地學習和借鑒。
3.通過對課文的一些主要內(nèi)容和觀點展開討論,提高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合作探究,學習科普文章的語言特色,能夠在說明文或議論文寫作中有意識的學習借鑒。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了解中國古代建筑的特征,提高對我國傳統(tǒng)建筑藝術的審美能力,同時激發(fā)自己對我國建筑文化的熱愛之情。
三、教學重點、難點
1.這是一篇較長的課文,條理清晰,文字簡練,重點是引導學生快速與讀后,篩取主要信息,分清層次,理解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
2.學習本文科普文章的語言特色,并挖掘自然科學論文后隱含的人文內(nèi)涵。
四、課時安排:2課時
五、教學準備:發(fā)放預習學案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欣賞中國四大名樓和四合院的圖片,并根據(jù)圖片說說中國建筑的有些什么特征。
導引:中國的建筑可謂博大精深,剛才我們只是見識了一鱗半爪,下面讓我們跟著梁思成先生更深入地走進中國建筑之中,感受中國建筑的特征。
二、作者介紹:說說你對梁思成的了解?(檢查預習作業(yè)第3題)
三、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1、整理文章的結構脈絡。(檢查預習作業(yè)第4題)
【明確】這篇說明文具有結構嚴謹、層次分明的特點,把握好本文的篇章結構,便于讀懂課文。
第一部分(1--2段)從地域分布和歷史跨度方面說明中國建筑的影響,可以看作是引論。
第二部分(3--13段)中國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文章的主體部分。
第三部分(14--17段)探討中國建筑的風格和手法,揭示“為什么“的問題,進一步深化了談論的主題。
第四部分(18--20段)提倡熟悉中國建筑的“文法“和“詞匯“,在現(xiàn)代社會中發(fā)揚光大我們民族優(yōu)良的建筑傳統(tǒng),可以看作是結語。
2.信息篩選提煉訓練。
以第二部分為例,合作探究,篩選整合提煉信息,分組四大組的同學梳理特征。請找出關鍵詞、關鍵句,用自己的語言簡要歸納這些特點。
注意:把“長文章讀短”,篩選主要信息,提煉勾畫文中的關鍵詞,關鍵句并加以概括
(一)單個建筑由立體結構分三部分。
(二)平面布置:建筑群(“所”)、軸對稱、主屋朝南、有庭院
(三)木材結構:立柱橫梁形成“間”,墻門窗設置自由。
(四)斗拱:柱梁交接處,層層挑出,斗是方形,拱是弓形,減少剪力,有裝飾性。顯著特征。
(五)舉架形成屋頂斜坡彎曲面。
(六)屋頂:有四面坡,四角翹起,有壯麗的裝飾性。主要特征。
(七)朱紅彩繪,用色最大膽。
(八)結構部分成為裝飾。
中國建筑的特征第一課時教案篇五
【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育目標
1.引導學生理清作者的說明線索,列出課文的結構提綱。
2.幫助學生弄清文章的重點和難點。
二、能力培養(yǎng)目標
1.學習本文科普文章的語言特色,并指導學生在說明文或議論文寫作中有意識地學習和借鑒。
2.通過對課文的一些主要內(nèi)容和觀點展開討論,提高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
三、德育滲透目標
激發(fā)學生對我國古代悠久的建筑藝術的熱愛之情。
四、美育滲透目標
通過學習,提高對我國建筑藝術的審美能力。
【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重點:
1.引導學生理清作者的說明線索,列出課文的結構提綱。
2.學習本文科普文章的語言特色,并指導學生在說明文或議論文寫作中有意識地學習和借鑒。
難點:
1.幫助學生弄清文章的重點和難點。
2.通過對課文的一些主要內(nèi)容和觀點展開討論,提高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1.引導學生理清作者的說明線索,列出課文的結構提綱。
2.幫助學生弄清文章的重點和難點。
3.學習本文科普文章的語言特色,并指導學生在說明文或議論文寫作中有意識地學習和借鑒。
二、整體感知
1.導入新課
北京清華園中有一座雕像,被人稱為這所著名大學中的第十二座雕像:儒雅的梁思成先生,戴一副眼鏡,正微微地笑著,平靜,坦然,好像剛剛走出家門,到他創(chuàng)建50周年的清華建筑系去上班。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梁先生的一篇科普文章《中國建筑的特征》(板書課題)。
2.作者簡介
梁思成(1901-1972),我國著名建筑學家,清華大學教授,中國共產(chǎn)黨黨員,廣東省新會縣人。梁思成教授19xx年4月20日生于日本,19xx年至1923年就學于北京清華學校,1924年赴美留學入康乃爾大學,不久轉學人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筑系,1927年獲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筑系碩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學美術研究院學習。1928年回國,到沈陽東北大學創(chuàng)辦了建筑系,并任教授兼系主任直到1931年。1931年至1946年擔任中國營造學社研究員、法式部主任。1941年還擔任前中央研究院研究員。1946年為清華大學創(chuàng)辦了建筑系,擔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在這期間,還曾于1946年11月、1947年6月,應美國耶魯大學之聘為訪問教授。1947年1月至1947年6月,作為中國代表擔任聯(lián)合國大廈設計委員會顧問。1948年獲得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榮譽博士學位。解放后,于1952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1959年加人中國共產(chǎn)黨,曾當選為第一、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三屆人大常務委員會委員,政協(xié)常務委員會委員,民盟中央常委等職。歷任北京市都市計劃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市城市建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建筑學會副理事長、北京土建學會理事長、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學部委員、中國建筑科學院建筑歷史理論研究室主任、首都人民英雄紀念碑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全國科學普及協(xié)會北京分會副會長等職,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
梁思成教授長期從事建筑教育事業(yè),對建筑教育事業(yè)做出了重要貢獻。在學術研究方面,梁思成教授自20世紀30年代起,對我國古代建筑進行了系統(tǒng)的調(diào)查研究,他生前寫的許多有關中國古代建筑的專著和論文,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梁思成教授還以巨大的政治熱情,對北京市的城市規(guī)劃和建筑設計提出很多重要的建議,并參加了北京市城市規(guī)劃工作,參加了國徽的設計和人民英雄紀念碑、揚州鑒真和尚紀念堂等建筑的設計工作,對建筑設計的民族形式進行了探索。梁思成教授,是我國最早用科學方法調(diào)查研究古代建筑和整理建筑文獻的學者之一。他的學術著述,引起了中外學者的重視,他的著述是我國建筑界的一份寶貴遺產(chǎn)。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達成過程
1.感知課文,明確本文的整體寫作思路。
(1)學生讀課文,整理文章的結構脈絡。
(2)小組交流討論。
【明確】中華民族世代生息于亞洲大陸東部,東觀滄海,北依大漠,西阻高原,南接叢林,在一個相對獨立的地理環(huán)境中,經(jīng)過數(shù)千年文明的演進,創(chuàng)造了光輝燦爛、獨具一格的中華文化。中國建筑就是其中最令世人矚目的一種。
本文作者是中國現(xiàn)當代著名建筑學家,早年就讀清華大學,后到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學習建筑,1947年曾參與紐約聯(lián)合國大廈的設計工作,一生遨游建筑天地間,特別是為發(fā)現(xiàn)、研究、保護中國古建筑傾注了畢生的精力。由這樣一位專家來介紹中國建筑的特征,是再合適不過了。
作者首先指出了中國建筑體系是獨特的,并從地域和歷史,即空間和時間兩方面作了簡要的說明。地域分布是廣闊的,不獨局限于中國境內(nèi),幾乎涵蓋了整個東亞大陸:東到日本,南至越南,北至蒙古。歷史則源遠流長,從考古發(fā)掘的情況來看,公元前15xx年時,這個體系就"已經(jīng)基本形成了",并"一直保留到了近代",在35xx年的歷史中不斷完善。
作者將中國建筑的基本特征概括為九點。這九點可以概括為以下三個方面:
(一)(二)說明中國建筑的總體特征。(一)講立體構成,單個的建筑自下而上一般是由臺基、主體(房屋)和屋頂三個主要部分構成的;(二)講平面布局,一所房子由一個建筑群落組成,左右呈軸對稱,主要房屋朝南,整個建筑群有主有從,有"戶外的空間"。
(三)至(五)說明中國建筑的結構特點。(三)從整體上介紹了中國建筑的結構方法,即以"木材做立柱和橫梁"的框架結構,并解釋了中國建筑的力學原理,指出這與"現(xiàn)代的鋼筋混凝土構架或鋼骨架"從結構原則上是一樣的。(四)說明斗拱的作用,先給予一個描述性的定義:拱是"弓形短木",斗是"斗形方木塊",它們組合起來稱"斗拱"。它不但可"用以減少立柱和橫梁交接處的剪力",還具有裝飾作用。(五)說明"舉折,舉架"的作用,即為了形成屋頂?shù)男逼禄蚯妗?BR> (六)至(九)介紹中國建筑外觀、顏色、裝飾等方面的特點。(六)介紹屋頂,指出它是"中國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并在與其他建筑體系的比較中,盛稱翹起如翼的屋頂是我們民族文化的驕傲。(七)從著色方面介紹中國建筑的特征,指出"在使用顏色上,中國建筑是世界各建筑體系中最大膽的",不但在大建筑物中使用朱紅色,而且還大量用彩繪來裝飾木架部件。(八)介紹中國建筑的裝飾部件,大到結構部件、脊吻、瓦當,小到門窗、門環(huán)、角葉,都具有很強的裝飾形狀或圖案。(九)說明中國建筑在用材方面的裝飾特點,有色的琉璃磚瓦、油漆、木刻、石雕、磚雕等,無不盡顯中國建筑的裝飾特征。
九大特征精要地概括了中國建筑的特點,既有形象生動的描述,也有理論層面上的解釋,給讀者一個明晰的印象。
然后,作者提出了中國建筑的"文法"問題,從更深層次上探討了中國建筑的組織風格。這種風格,既有一定之規(guī),"有一定的約束性",表現(xiàn)出"千篇一律"的一面;又可以靈活創(chuàng)新,"表達極不相同的情感,解決極不相同的問題,創(chuàng)造極不相同的類型",表現(xiàn)出"千變?nèi)f化"的一面。作者以"詞匯"和"文法"為喻,說明了"建筑的'文章"'的構成原理,并進而與世界各民族的建筑相比較,說明中國建筑一直堅持木架結構法,并把它發(fā)展得盡善盡美,不但具有實用價值,還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最后,作者提出了"各民族的建筑之間的'可譯性'的問題",指出同一性質的建筑,各民族"建筑語言"的風格是不一樣的,體現(xiàn)了不同的文化心理,體現(xiàn)出不同的文化特點。我們首先要了解自己民族的建筑風格,才能用它的"文法"和"詞匯"為新中國的建筑事業(yè)服務。
2.研讀課文,討論問題。
(1)如何把握全文的整體結構?
【明確】這篇說明文具有結構嚴謹、層次分明的特點,把握好本文的篇章結構,便于讀懂課文。全文可分為四個部分:前兩段從地域分布和歷史跨度方面說明中國建筑的影響,可以看作是引論;中間談中國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文章的主體部分,對中國建筑方方面面的特點予以總括說明;然后,作者用很大的篇幅探討中國建筑的風格和手法,揭示"為什么"的問題,進一步深化了談論的主題;最后一段,從古為今用的立場出發(fā),提倡熟悉中國建筑的"文法"和"詞匯",在現(xiàn)代社會把我們民族優(yōu)良的建筑傳統(tǒng)發(fā)揚光大,可以看作是結語。中間兩部分,介紹特征,探討風格,是學習的重點。
(2)作者著重說明了中國建筑的九大特征中的哪幾項?
【明確】作者總結出中國建筑的九大特征,并不是平均用筆的,而是根據(jù)重要程度或說明的難易程度有所側重,重點說明的特征有:(二)平面布置,表現(xiàn)出中國院落文化的特色;(三)結構方法,體現(xiàn)了中國建筑結構體系的特殊性;(四)斗拱,是"中國建筑中最顯著的特征之一";(六)屋頂,斜坡飛檐是中國建筑的典型形象;(七)色彩,大膽使用朱紅和彩繪成為中國建筑鮮明的特色。
(3)怎樣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國建筑的'文法'"?
【明確】這是一種比喻的說法,借語言文字中"文法"的術語來說明中國建筑的風格和手法。所謂"中國建筑的'文法'",是中國建筑幾千年來形成并沿用的慣例法式,從建筑框架,到整體構成,從臺基到屋頂,都有一定之規(guī),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靈活性",體現(xiàn)在具體的建筑上,既表現(xiàn)出中國建筑的一貫風格,也具有獨特的個性。
(4)怎樣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間的"可譯性"?
【明確】這也是用"語言和文學"為喻。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現(xiàn)出來的形式卻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語言,表達同一個意思,語言形式卻不相同一樣。所謂的"可譯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實質上有"同一性質",可以透過其紛繁多樣的表現(xiàn)形式解讀出來。
布置作業(yè)
完成"研討與練習一、二、三"。
中國建筑的特征第一課時教案篇六
一、內(nèi)容及其解析
本課要學的內(nèi)容《中國建筑的特征》是一篇自然科學小論文,其核心是總括說明我國建筑的特征,理解這篇文章的關鍵是要掌握其文體特點,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結構的邏輯性和文章語言的準確性、嚴密性。在初中到高中的課文中,我們已接觸過說明文,本課作為自然科學小論文就是說明文的深度發(fā)展,即說明文重在“說明”,而說明性論文重在說明后的論述。因此,本課在本學科教學中處于承上啟下的地位,有鞏固說明文知識、向縱深開掘論文知識、為今后論文寫作打基礎的作用。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理清文章思路,掌握說明順序以把握結構的邏輯性,并體會語言運用的準確性與嚴密性,解決這兩個重點的關鍵是要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準確運用語言的能力,方法是加強變式訓練。
二、目標及其解析
目標定位:
a.了解這種說明性論文的文體特點;
b.理清文章思路,把握結構的邏輯性;
c.體會語言的準確性和嚴密性。
目標解析:a.了解就是指對論文與說明文的異同點要弄清楚;
b.把握就是指對本文的思路及其思維的邏輯性要理清楚;
c.體會就是指對有關句子中起修飾作用的定語的含義及其作用要能準確把握。
三、問題診斷與分析
本課教學中,學生可能遇到的困難是難以把握作者思維的邏輯性。產(chǎn)生這一問題的原因是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有限。要解決這一問題,就要強化學生的抽象思維,加強學生對事物的理性認識,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四、教學支持條件分析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北京清華園中有一座雕像,被人稱為這所著名大學中的第十二座雕像:儒雅的梁思成先生,戴一副眼鏡,正微微地笑著,平靜,坦然,好像剛剛走出家門,到他創(chuàng)建50周年的清華建筑系去上班。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梁先生的一篇科普文章《中國建筑的特征》(板書課題)。
作者簡介
梁思成(1901-1972),我國著名建筑學家,清華大學教授,廣東省新會縣人。梁思成教授1923年就學于北京清華學校,1924年赴美留學入康乃爾大學,不久轉學人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筑系,1927年獲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筑系碩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學美術研究院學習。1946年為清華大學創(chuàng)辦了建筑系,1947年1月至1947年6月,作為中國代表擔任聯(lián)合國大廈設計委員會顧問。1948年獲得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榮譽博士學位。解放后,歷任北京市都市計劃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市城市建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建筑學會副理事長、北京土建學會理事長、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學部委員、中國建筑科學院建筑歷史理論研究室主任、首都人民英雄紀念碑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全國科學普及協(xié)會北京分會副會長等職,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
梁思成教授長期從事建筑教育事業(yè),對建筑教育事業(yè)做出了重要貢獻。他生前寫的許多有關中國古代建筑的專著和論文,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梁思成教授還以巨大的政治熱情,對北京市的`城市規(guī)劃和建筑設計提出很多重要的建議,并參加了北京市城市規(guī)劃工作,參加了國徽的設計和人民英雄紀念碑、揚州鑒真和尚紀念堂等建筑的設計工作,對建筑設計的民族形式進行了探索。梁思成教授,是我國最早用科學方法調(diào)查研究古代建筑和整理建筑文獻的學者之一。他的學術著述,引起了中外學者的重視,他的著述是我國建筑界的一份寶貴遺產(chǎn)。
解題
題目“中國建筑的特征”,偏正短語。中心詞“特征”,指事物作為標志的顯著特色。定語邏輯嚴密,分為兩個層面:“建筑”一詞,界定了作者研究的專業(yè)學術領域;“中國”一詞,氣宇軒昂,視野宏觀,表現(xiàn)了作者作為中國建筑學一代宗師開闊的視角和強烈自豪的民族情感。
二、整體感知
設計意圖:讓學生找出說明文與議論文、記敘文的不同點,以掌握其思維規(guī)律,為把握作者思路和文章結構作準備。
1.本文3—13自然段的表達方式主要是什么?(說明)內(nèi)容是哪方面的?(自然科學方面的:建筑特征)起什么作用?(介紹)語言特點如何?(平實、準確)屬何文體?(說明文)
2、《說“木葉”》的表達方式主要是什么?(議論)內(nèi)容是哪方面的?(文學方面的看法:詩人們愛用“木葉”入詩的原因)起什么作用?(找理由分析,通過感悟談看法)語言特點如何?(平實、穩(wěn)健)屬何文體?(議論性隨筆)
問題2:文章思路如何?可以分為幾個部分?
設計意圖:掌握論文寫作的邏輯順序,正確劃分段落,借鑒于作文中學會謀篇布局。
這篇說明文具有結構嚴謹、層次分明的特點,把握好本文的篇章結構,便于讀懂課文。
全文可分為四個部分:
1-2段:從地域分布和歷史跨度方面說明中國建筑的影響,可以看作是引論。
3-13段:談中國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文章的主體部分,對中國建筑方方面面的特點予以總括說明。
3-19段:作者用很大的篇幅探討中國建筑的風格和手法,揭示為什么的問題,進一步深化了談論的主題。
最后一段,從古為今用的立場出發(fā),提倡熟悉中國建筑的文法和詞匯,在現(xiàn)代社會把我們民族優(yōu)良的建筑傳統(tǒng)發(fā)揚光大,可以看作是結語。中間兩部分,介紹特征,探討風格,是學習的重點。
問題3:作者將中國建筑的基本特征概括為九點。這九點可以概括為幾個方面?
(一)(二)說明中國建筑的總體特征。
(一)講立體構成,單個的建筑自下而上一般是由臺基、主體(房屋)和屋頂三個主要部分構成的。
(二)講平面布局,一所房子由一個建筑群落組成,左右呈軸對稱,主要房屋朝南,整個建筑群有主有從,有戶外的空間。
(三)至(五)說明中國建筑的結構特點。
(三)從整體上介紹了中國建筑的結構方法,即以木材做立柱和橫梁的框架結構,并解釋了中國建筑的力學原理,指出這與現(xiàn)代的鋼筋混凝土構架或鋼骨架從結構原則上是一樣的。
(四)說明斗拱的作用,先給予一個描述性的定義:拱是弓形短木,斗是斗形方木塊,它們組合起來稱斗拱。它不但可用以減少立柱和橫梁交接處的剪力,還具有裝飾作用。
(五)說明舉折,舉架的作用,即為了形成屋頂?shù)男逼禄蚯妗?BR> (六)至(九)介紹中國建筑外觀、顏色、裝飾等方面的特點。
(六)介紹屋頂,指出它是中國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并在與其他建筑體系的比較中,盛稱翹起如翼的屋頂是我們民族文化的驕傲。
(七)從著色方面介紹中國建筑的特征,指出在使用顏色上,中國建筑是世界各建筑體系中最大膽的,不但在大建筑物中使用朱紅色,而且還大量用彩繪來裝飾木架部件。
(八)介紹中國建筑的裝飾部件,大到結構部件、脊吻、瓦當,小到門窗、門環(huán)、角葉,都具有很強的裝飾形狀或圖案。
(九)說明中國建筑在用材方面的裝飾特點,有色的琉璃磚瓦、油漆、木刻、石雕、磚雕等,無不盡顯中國建筑的裝飾特征。
九大特征精要地概括了中國建筑的特點,既有形象生動的描述,也有理論層面上的解釋,給讀者一個明晰的印象。
然后,作者提出了中國建筑的文法問題,從更深層次上探討了中國建筑的組織風格。這種風格,既有一定之規(guī),有一定的約束性,表現(xiàn)出千篇一律的一面;又可以靈活創(chuàng)新,表達極不相同的情感,解決極不相同的問題,創(chuàng)造極不相同的類型,表現(xiàn)出千變?nèi)f化的一面。作者以詞匯和文法為喻,說明了建筑的'文章'的構成原理,并進而與世界各民族的建筑相比較,說明中國建筑一直堅持木架結構法,并把它發(fā)展得盡善盡美,不但具有實用價值,還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最后,作者提出了各民族的建筑之間的'可譯性'的問題,指出同一性質的建筑,各民族建筑語言的風格是不一樣的,體現(xiàn)了不同的文化心理,體現(xiàn)出不同的文化特點。我們首先要了解自己民族的建筑風格,才能用它的文法和詞匯為新中國的建筑事業(yè)服務。
問題4:作者著重說明了中國建筑的九大特征中的哪幾項?
作者總結出中國建筑的九大特征,并不是平均用筆的,而是根據(jù)重要程度或說明的難易程度有所側重,重點說明的特征有:(二)平面布置,表現(xiàn)出中國院落文化的特色;(三)結構方法,體現(xiàn)了中國建筑結構體系的特殊性;(四)斗拱,是中國建筑中最顯著的特征之一;(六)屋頂,斜坡飛檐是中國建筑的典型形象;(七)色彩,大膽使用朱紅和彩繪成為中國建筑鮮明的特色。
問題5:中國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按什么順序展開的?
1、由整體到局部
2、由主(結構)到次(裝飾)
三、疑難問題探析
問題6:怎樣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國建筑的'文法'?
這是一種比喻的說法,借語言文字中文法的術語來說明中國建筑的風格和手法。所謂中國建筑的'文法',是中國建筑幾千年來形成并沿用的慣例法式,從建筑框架,到整體構成,從臺基到屋頂,都有一定之規(guī),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靈活性,體現(xiàn)在具體的建筑上,既表現(xiàn)出中國建筑的一貫風格,也具有獨特的個性。
問題7:怎樣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國建筑的‘詞匯’”?
作者在文章中說的“詞匯”是指建筑的材料。這是比喻的說法。中國建筑中如一軒一樓等那些相對獨立的建筑個體,如同“詞匯”遵循“文法”構成文章一樣,它們能遵循中國建筑法式組織起來,形成建筑的整體。
問題8:怎樣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間的可譯性?
這也是用語言和文學為喻。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現(xiàn)出來的形式卻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語言,表達同一個意思,語言形式卻不相同一樣。所謂的可譯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實質上有同一性質,可以透過其紛繁多樣的表現(xiàn)形式解讀出來。
四、課文總結
本文從整體上按照引論、本論、結論三大部件來安排文章的大框架。在主體部分采取先分后合的說明順序。先分說中國建筑的九大特征,再合說中國建筑的風格和手法。即使是一個小的段落,也是精心安排結構。因而,整篇文章顯出謹嚴的結構美。
中國建筑的特征第一課時教案篇七
一、知識教育目標
了解自然科學小論文的文學知識。
了解文章的行文特點和結構寫法,理清課文的結構層次。
二、能力培養(yǎng)目標
學習本文科普文章的語言特色,并指導學生在說明文或議論文寫作中有意識地學習和借鑒。
2.理解課文的關于建筑特征的一些獨特論述,提高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
三、德育滲透目標
激發(fā)學生對我國古代悠久的建筑藝術的熱愛之情,明確建筑的歷史文化價值,提高對我國建筑藝術的審美能力。
重點:
了解文章的行文特點和結構寫法,理清課文的結構層次。
難點:
理解課文的關于建筑特征的一些獨特論述,提高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1.了解文章的行文特點和結構寫法,理清課文的結構層次。
2.理解課文的關于建筑特征的一些獨特論述,提高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
3.學習本文科普文章的語言特色,并指導學生在說明文或議論文寫作中有意識地學習和借鑒。
二、整體感知
1.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一定瀏覽過不少名勝古跡,見過不少樓臺閣宇??赡銈冎肋@些建筑中包含著多少歷史文化價值嗎?今天就讓我們來一起走進梁思成先生的一篇科普文章《中國建筑的特征》,共同領略中國建筑的永恒魅力吧。(板書課題)。
2.作者簡介
梁思成,19xx年4月生,廣東省新會縣人。我國著名建筑學家,清華大學教授,中國近代思想家、歷史學家梁啟超之子。
19xx年就學于北京清華學校,1924年赴美留學,1927年獲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筑系碩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學美術研究院學習。1928年回國,到沈陽東北大學創(chuàng)辦了建筑系,并任教授兼系主任直到1931年。1931年至1946年擔任中國營造學社研究員、法式部主任。1941年還擔任前中央研究院研究員。1946年為清華大學創(chuàng)辦了建筑系,擔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在這期間,還曾于1946年11月、1947年6月,應美國耶魯大學之聘為訪問教授。1947年1月至1947年6月,作為中國代表擔任聯(lián)合國大廈設計委員會顧問。1948年獲得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榮譽博士學位。
梁思成教授長期從事建筑教育事業(yè),對建筑教育事業(yè)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參加了北京市城市規(guī)劃工作,參加了國徽的設計和人民英雄紀念碑、揚州鑒真和尚紀念堂等建筑的設計工作,對建筑設計的民族形式進行了探索。他的學術著述,《清代營造則例》《宋營造法式》《中國建筑史》引起了中外學者的重視。
三、感知課文,整體把握。理清文章的結構層次。
【明確】
第一部分: 作者首先指出了中國建筑體系是獨特的,并從地域和歷史,即空間和時間兩方面作了簡要的說明。
第二部分:作者概括了中國建筑的九點基本特征。這九點可以概括為以下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一)(二)說明中國建筑的總體特征。
(1) 講立體構成。
(二)講平面布局。
第二層次:(三)至(五)說明中國建筑的結構特點。
(三)從整體上介紹了中國建筑的結構方法。
(四)說明斗拱的作用。
(五)說明“舉折,舉架”的作用。
第三層次:(六)至(九)介紹中國建筑外觀、顏色、裝飾等方面的特點。
(六)介紹屋頂,指出它是“中國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是我們民族文化的驕傲。
(七)從著色方面介紹中國建筑的特征。
(八)介紹中國建筑的裝飾部件。
(九)說明中國建筑在用材方面的裝飾特點。
第三部分:作者提出了中國建筑的“文法”問題,從更深層次上探討了中國建筑的組織風格。?? 第四部分:作者提出了“各民族的建筑之間的‘可譯性’的問題”。
四、研讀課文,討論問題
(1)作者概括中國建筑的特征是按什么順序展開的?
【明確】這篇說明文具有結構嚴謹、層次分明的特點,全文按中國建筑的總體特征、結構方法、外觀裝飾的順序來展開。
(2)作者著重說明了中國建筑的九大特征中的哪幾項?
【明確】作者總結出中國建筑的九大特征,并不是平均用筆的,而是根據(jù)重要程度或說明的難易程度有所側重,重點說明的特征有:(二)平面布置,表現(xiàn)出中國院落文化的特色;(三)結構方法,體現(xiàn)了中國建筑結構體系的特殊性;(四)斗拱,是“中國建筑中最顯著的特征之一”;(六)屋頂,斜坡飛檐是中國建筑的典型形象;(七)色彩,大膽使用朱紅和彩繪成為中國建筑鮮明的特色。
【明確】這是一種比喻的說法,借語言文字中“文法”的術語來說明中國建筑的風格和手法。作者所謂“中國建筑的‘風格和手法’”,既寓于九大特征中又在某些方面具有普遍意義,是一種“沿用的慣例”,是一種為世代遵循的“法式”,守之則能體現(xiàn)出中國建筑的一貫風格,創(chuàng)新則能建造出各具其妙的獨特建筑。這非常類似于語言中的“文法”,既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靈活性”,體現(xiàn)在具體的建筑上,既表現(xiàn)出中國建筑的一貫風格,也具有獨特的個性。
(4)怎樣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間的“可譯性”?
【明確】這也是用“語言和文學”為喻。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現(xiàn)出來的形式卻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語言,表達同一個意思,語言形式卻不相同一樣。所謂的“可譯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實質上有“同一性質”,可以透過其紛繁多樣的表現(xiàn)形式解讀出來。
布置作業(yè)
完成“研討與練習一、二、三”。
中國建筑的特征第一課時教案篇八
基本信息名稱中國建筑的特征執(zhí)教者課時1課時所屬教材目錄人教版必修5教材分析梁思成家學淵源,學貫中西,養(yǎng)成了謹嚴的治學風格。探究這篇小論文的語言運用,對于忽視漢語基本功訓練的同學,是學習品味語言,錘煉文字的典范教材。學情分析學生進入到高二階段,對于科普文章的了解相對匱乏,寫作缺乏一定的寫作方法和技巧。通過學習本文,掌握文章的結構特點和行文方法,促使學生的寫作水平有所提高,激發(fā)學生對悠久的古代建筑的熱愛之情。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目標了解自然科學小論文的文學知識。理清課文的結構層次,幫助學生弄清文章的重點和難點。
2、學習本文科普文章的藝術特色,學習其科學嚴謹?shù)恼撌龇椒ā_^程與方法目標1.學習本文科普文章的語言特色,并指導學生在說明文或議論文寫作中有意識地學習和借鑒。
2.通過對課文的一些主要內(nèi)容和觀點展開討論,提高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明確中國建筑的美感,明確建筑的歷史文化價值,提高對我國建筑藝術的審美能力。教學重難點重點1、篩選文章主要信息,理解文章內(nèi)容。
作者簡介及文體知識;3分鐘
整體感知:15分鐘
問題探討:20分鐘
1.導入:
我們的文化寶庫中有許許多多和房屋建筑有關的成語。同學們思考一下,有哪些成語呢?
老師在黑板上記錄下學生答出的成語
金碧輝煌、美輪美奐紅墻綠瓦、雕梁畫棟、瓊樓玉宇、碧瓦朱甍、富麗堂皇、鉤心斗角
2.作者簡介及文體知識
3.整體感知
(1)解題引導
中心詞“特征”二字統(tǒng)攝全文,是關鍵的信息點,指事物作為標志的顯著特色。定語邏輯嚴密,分為兩個層面:“建筑”一詞,界定了作者研究的專業(yè)學術領域;“中國”一詞,氣宇軒昂,視野宏觀,表現(xiàn)了作者作為中國建筑學一代宗師開闊的視角和強烈自豪的民族情感。
(2)學生總體把握課文:學會怎樣把長文章讀短。
感知課文,整體把握。理清文章的結構層次。
問題:這篇課文可以分為幾個部分?
明確:
第一部分(1—2):作者首先指出了中國建筑體系是獨特的,并從地域和歷史,即空間和時間兩方面作了簡要的說明。
第二部分(2—13):作者概括了中國建筑的九點基本特征。
第三部分(14—19):作者提出了中國建筑的“文法”問題,從更深層次上探討了中國建筑的組織風格。
第四部分(20):作者提出了“各民族的建筑之間的‘可譯性’的問題”。
4.問題探討。
中國建筑的特征第一課時教案篇九
【學習目標】
1.理清作者的說明線索,列出課文的結構提綱。2.理解建筑的“文法”、“詞匯”、各民族建筑之間的“可譯性”的意思,體會中國建筑求同存異的特點。
自主法、合作法、探究法
【知識鏈接】
1.文體知識
【知識鏈接】
1.文體知識
和理論,是這一學科的開拓者和奠基者。梁思成曾參加人民英雄紀念碑等設計,是新中國首都城市規(guī)劃工作的推動者,建國以來幾項重大設計方案的主持者,是新中國國旗、國徽評選委員會的顧問。北京清華園中有一座雕像,被人稱為這所著名大學中的第十二座雕像:儒雅的梁思成先生,戴一副眼鏡,正微微地笑著,平靜,坦然,好像剛剛走出家門,到他建立的清華建筑系去上班。
【預習檢測】
1.識讀字音帷幕屋脊()接榫()穹窿()埋怨()埋葬()翹起()翹首以盼()點綴()輟學()廈門()高樓大廈()主角()鳳毛麟角()門檻()直欄橫檻()哺育()2.辨析詞語妨礙和妨害獨特和獨到題材和體裁發(fā)掘和發(fā)現(xiàn)3.整體感知中國建筑的特征十分豐富,在這篇課文中,作者主要向我們介紹了中國建筑的九點基本特征,這九點基本特征,哪些特征屬于總體特征?哪些特征屬于結構特征?哪些特征屬于裝飾特征?總體特征:一二點屬于總體特征。結構特征:三至五點屬于結構特征。裝飾特征:六到九點屬于裝飾特征。
【課內(nèi)探究】一.作者概況的中國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按什么來寫的?(提示:說明文的順序主要取決于對象的特點。由于說明對象特點各異,順序則不同。說明順序常見的有: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
這是一種比喻的說法,借語言文字中“文法”的術語來說明中國建筑的風格和手法。所謂“中國建筑的‘文法’”,是中國建筑幾千年來構成并沿用的慣例法式,從建筑框架到整體構成,從臺基到屋頂,都有必須之規(guī),有它的“拘束性”,也有它的“靈活性”,體此刻具體的建筑上,既表現(xiàn)出中國建筑的一貫風格,也具有獨特的個性。例如,中國建筑怎樣砍削并組織木材成為梁架,成為斗拱;怎樣結束瓦頂;怎樣求得臺基、臺階和欄桿的比例;怎樣切割生硬的結構部分使之成為柔和的、曲面的和圖案形的裝飾物等等。
三、怎樣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間的“可譯性”?
這也是用“語言和文學”為喻。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現(xiàn)出來的形式卻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語言,表達同一個意思,語言形式卻不相同。所謂的“可譯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實質上有“同一性質”,能夠透過其紛繁多樣的表現(xiàn)形式解讀出來。
中國建筑的特征第一課時教案篇十
本課要學的內(nèi)容《中國建筑的特征》是一篇自然科學小論文,其核心是總括說明我國建筑的特《www.》征,理解這篇文章的關鍵是要掌握其文體特點,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結構的邏輯性和文章語言的準確性、嚴密性。在初中到高中的課文中,我們已接觸過說明文,本課作為自然科學小論文就是說明文的深度發(fā)展,即說明文重在“說明”,而說明性論文重在說明后的論述。因此,本課在本學科教學中處于承上啟下的地位,有鞏固說明文知識、向縱深開掘論文知識、為今后論文寫作打基礎的作用。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理清文章思路,掌握說明順序以把握結構的邏輯性,并體會語言運用的準確性與嚴密性,解決這兩個重點的關鍵是要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準確運用語言的能力,方法是加強變式訓練。
目標定位:
a.了解這種說明性論文的文體特點;
b.理清文章思路,把握結構的邏輯性;
c.體會語言的準確性和嚴密性。
目標解析:
a.了解就是指對論文與說明文的異同點要弄清楚;
b.把握就是指對本文的思路及其思維的邏輯性要理清楚;
c.體會就是指對有關句子中起修飾作用的定語的含義及其作用要能準確把握。
本課教學中,學生可能遇到的困難是難以把握作者思維的邏輯性。產(chǎn)生這一問題的原因是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有限。要解決這一問題,就要強化學生的抽象思維,加強學生對事物的理性認識,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一、導入新課
北京清華園中有一座雕像,被人稱為這所著名大學中的第十二座雕像:儒雅的梁思成先生,戴一副眼鏡,正微微地笑著,平靜,坦然,好像剛剛走出家門,到他創(chuàng)建50周年的清華建筑系去上班。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梁先生的一篇科普文章《中國建筑的特征》(板書課題)。
作者簡介
梁思成(1901-1972),我國著名建筑學家,清華大學教授,廣東省新會縣人。梁思成教授1923年就學于北京清華學校,1924年赴美留學入康乃爾大學,不久轉學人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筑系,1927年獲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筑系碩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學美術研究院學習。1946年為清華大學創(chuàng)辦了建筑系,1947年1月至1947年6月,作為中國代表擔任聯(lián)合國大廈設計委員會顧問。1948年獲得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榮譽博士學位。解放后,歷任北京市都市計劃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市城市建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建筑學會副理事長、北京土建學會理事長、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學部委員、中國建筑科學院建筑歷史理論研究室主任、首都人民英雄紀念碑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全國科學普及協(xié)會北京分會副會長等職,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
梁思成教授長期從事建筑教育事業(yè),對建筑教育事業(yè)做出了重要貢獻。他生前寫的許多有關中國古代建筑的專著和論文,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梁思成教授還以巨大的政治熱情,對北京市的城市規(guī)劃和建筑設計提出很多重要的建議,并參加了北京市城市規(guī)劃工作,參加了國徽的設計和人民英雄紀念碑、揚州鑒真和尚紀念堂等建筑的設計工作,對建筑設計的民族形式進行了探索。梁思成教授,是我國最早用科學方法調(diào)查研究古代建筑和整理建筑文獻的學者之一。他的學術著述,引起了中外學者的重視,他的著述是我國建筑界的一份寶貴遺產(chǎn)。
解題
題目“中國建筑的特征”,偏正短語。中心詞“特征”,指事物作為標志的顯著特色。定語邏輯嚴密,分為兩個層面:“建筑”一詞,界定了作者研究的專業(yè)學術領域;“中國”一詞,氣宇軒昂,視野宏觀,表現(xiàn)了作者作為中國建筑學一代宗師開闊的視角和強烈自豪的民族情感。
二、整體感知
設計意圖:讓學生找出說明文與議論文、記敘文的不同點,以掌握其思維規(guī)律,為把握作者思路和文章結構作準備。
1、本文3—13自然段的表達方式主要是什么?(說明)內(nèi)容是哪方面的?(自然科學方面的:建筑特征)起什么作用?(介紹)語言特點如何?(平實、準確)屬何文體?(說明文)
2、《說“木葉”》的表達方式主要是什么?(議論)內(nèi)容是哪方面的?(文學方面的看法:詩人們愛用“木葉”入詩的原因)起什么作用?(找理由分析,通過感悟談看法)語言特點如何?(平實、穩(wěn)?。俸挝捏w?(議論性隨筆)
問題2:文章思路如何?可以分為幾個部分?
設計意圖:掌握論文寫作的邏輯順序,正確劃分段落,借鑒于作文中學會謀篇布局。
這篇說明文具有結構嚴謹、層次分明的特點,把握好本文的篇章結構,便于讀懂課文。
全文可分為四個部分:
1-2段:從地域分布和歷史跨度方面說明中國建筑的影響,可以看作是引論。
3-13段:談中國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文章的主體部分,對中國建筑方方面面的特點予以總括說明。
3-19段:作者用很大的篇幅探討中國建筑的風格和手法,揭示為什么的問題,進一步深化了談論的主題。
最后一段,從古為今用的立場出發(fā),提倡熟悉中國建筑的文法和詞匯,在現(xiàn)代社會把我們民族優(yōu)良的建筑傳統(tǒng)發(fā)揚光大,可以看作是結語。中間兩部分,介紹特征,探討風格,是學習的重點。
問題3:作者將中國建筑的基本特征概括為九點。這九點可以概括為幾個方面?
(一)(二)說明中國建筑的總體特征。
(一)講立體構成,單個的建筑自下而上一般是由臺基、主體(房屋)和屋頂三個主要部分構成的。
(二)講平面布局,一所房子由一個建筑群落組成,左右呈軸對稱,主要房屋朝南,整個建筑群有主有從,有戶外的空間。
(三)至(五)說明中國建筑的結構特點。
(三)從整體上介紹了中國建筑的結構方法,即以木材做立柱和橫梁的框架結構,并解釋了中國建筑的力學原理,指出這與現(xiàn)代的鋼筋混凝土構架或鋼骨架從結構原則上是一樣的。
(四)說明斗拱的作用,先給予一個描述性的定義:拱是弓形短木,斗是斗形方木塊,它們組合起來稱斗拱。它不但可用以減少立柱和橫梁交接處的剪力,還具有裝飾作用。
(五)說明舉折,舉架的作用,即為了形成屋頂?shù)男逼禄蚯妗?BR> (六)至(九)介紹中國建筑外觀、顏色、裝飾等方面的特點。
(六)介紹屋頂,指出它是中國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并在與其他建筑體系的比較中,盛稱翹起如翼的屋頂是我們民族文化的驕傲。
(七)從著色方面介紹中國建筑的特征,指出在使用顏色上,中國建筑是世界各建筑體系中最大膽的,不但在大建筑物中使用朱紅色,而且還大量用彩繪來裝飾木架部件。
(八)介紹中國建筑的裝飾部件,大到結構部件、脊吻、瓦當,小到門窗、門環(huán)、角葉,都具有很強的裝飾形狀或圖案。
(九)說明中國建筑在用材方面的裝飾特點,有色的琉璃磚瓦、油漆、木刻、石雕、磚雕等,無不盡顯中國建筑的裝飾特征。
九大特征精要地概括了中國建筑的特點,既有形象生動的描述,也有理論層面上的解釋,給讀者一個明晰的印象。
然后,作者提出了中國建筑的文法問題,從更深層次上探討了中國建筑的組織風格。這種風格,既有一定之規(guī),有一定的約束性,表現(xiàn)出千篇一律的一面;又可以靈活創(chuàng)新,表達極不相同的情感,解決極不相同的問題,創(chuàng)造極不相同的類型,表現(xiàn)出千變?nèi)f化的一面。作者以詞匯和文法為喻,說明了建筑的'文章'的構成原理,并進而與世界各民族的建筑相比較,說明中國建筑一直堅持木架結構法,并把它發(fā)展得盡善盡美,不但具有實用價值,還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最后,作者提出了各民族的建筑之間的'可譯性'的問題,指出同一性質的建筑,各民族建筑語言的風格是不一樣的,體現(xiàn)了不同的文化心理,體現(xiàn)出不同的文化特點。我們首先要了解自己民族的建筑風格,才能用它的文法和詞匯為新中國的建筑事業(yè)服務。
問題4:作者著重說明了中國建筑的九大特征中的哪幾項?
作者總結出中國建筑的九大特征,并不是平均用筆的,而是根據(jù)重要程度或說明的難易程度有所側重,重點說明的特征有:
(一)平面布置,表現(xiàn)出中國院落文化的特色;
(二)結構方法,體現(xiàn)了中國建筑結構體系的特殊性;
(三)斗拱,是中國建筑中最顯著的特征之一;
(四)屋頂,斜坡飛檐是中國建筑的典型形象;
(五)色彩,大膽使用朱紅和彩繪成為中國建筑鮮明的特色。
問題5:中國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按什么順序展開的?
1、由整體到局部
2、由主(結構)到次(裝飾)
三、疑難問題探析
問題6:怎樣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國建筑的'文法'?
這是一種比喻的說法,借語言文字中文法的術語來說明中國建筑的風格和手法。所謂中國建筑的'文法',是中國建筑幾千年來形成并沿用的慣例法式,從建筑框架,到整體構成,從臺基到屋頂,都有一定之規(guī),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靈活性,體現(xiàn)在具體的建筑上,既表現(xiàn)出中國建筑的一貫風格,也具有獨特的個性。
問題7:怎樣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國建筑的‘詞匯’”?
作者在文章中說的“詞匯”是指建筑的材料。這是比喻的說法。中國建筑中如一軒一樓等那些相對獨立的建筑個體,如同“詞匯”遵循“文法”構成文章一樣,它們能遵循中國建筑法式組織起來,形成建筑的整體。
問題8:怎樣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間的可譯性?
這也是用語言和文學為喻。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現(xiàn)出來的形式卻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語言,表達同一個意思,語言形式卻不相同一樣。所謂的可譯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實質上有同一性質,可以透過其紛繁多樣的表現(xiàn)形式解讀出來。
四、課文總結
本文從整體上按照引論、本論、結論三大部件來安排文章的大框架。在主體部分采取先分后合的說明順序。先分說中國建筑的九大特征,再合說中國建筑的風格和手法。即使是一個小的段落,也是精心安排結構。因而,整篇文章顯出謹嚴的結構美。
中國建筑的特征第一課時教案篇十一
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育目標
了解自然科學小論文的文學知識。
了解文章的行文特點和結構寫法,理清課文的結構層次。
二、能力培養(yǎng)目標
學習本文科普文章的語言特色,并指導學生在說明文或議論文寫作中有意識地學習和借鑒。
2.理解課文的關于建筑特征的一些獨特論述,提高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
三、德育滲透目標
激發(fā)學生對我國古代悠久的建筑藝術的熱愛之情,明確建筑的歷史文化價值,提高對我國建筑藝術的審美能力。
一、明確目標
1.了解文章的行文特點和結構寫法,理清課文的結構層次。
2.理解課文的關于建筑特征的一些獨特論述,提高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3.學習本文科普文章的語言特色,并指導學生在說明文或議論文寫作中有意識地學習和借鑒。
二、整體感知1.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一定瀏覽過不少名勝古跡,見過不少樓臺閣宇??赡銈冎肋@些建筑中包含著多少歷史文化價值嗎?今天就讓我們來一起走進梁思成先生的一篇科普文章《中國建筑的特征》,共同領略中國建筑的永恒魅力吧。(板書課題)。
2.作者簡介
梁思成,1901年4月生,廣東省新會縣人。我國著名建筑學家,清華大學教授,中國近代思想家、歷史學家梁啟超之子。
1915年就學于北京清華學校,1924年赴美留學,1927年獲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筑系碩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學美術研究院學習。1928年回國,到沈陽東北大學創(chuàng)辦了建筑系,并任教授兼系主任直到1931年。1931年至1946年擔任中國營造學社研究員、法式部主任。1941年還擔任前中央研究院研究員。1946年為清華大學創(chuàng)辦了建筑系,擔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在這期間,還曾于1946年11月、1947年6月,應美國耶魯大學之聘為訪問教授。1947年1月至1947年6月,作為中國代表擔任聯(lián)合國大廈設計委員會顧問。1948年獲得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榮譽博士學位。
梁思成教授長期從事建筑教育事業(yè),對建筑教育事業(yè)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參加了北京市城市規(guī)劃工作,參加了國徽的設計和人民英雄紀念碑、揚州鑒真和尚紀念堂等建筑的設計工作,對建筑設計的民族形式進行了探索。他的學術著述,《清代營造則例》《宋營造法式》《中國建筑史》引起了中外學者的重視。
三、感知課文,整體把握。理清文章的結構層次?!久鞔_】
第一部分:作者首先指出了中國建筑體系是獨特的,并從地域和歷史,即空間和時間兩方面作了簡要的說明。
第二部分:作者概括了中國建筑的九點基本特征。這九點可以概括為以下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
(一)(二)說明中國建筑的總體特征。(1)講立體構成。
(二)講平面布局。第二層次:
(三)至
(五)說明中國建筑的結構特點。
(三)從整體上介紹了中國建筑的結構方法。
(四)說明斗拱的作用。
(五)說明“舉折,舉架”的作用。第三層次:
(六)至
(九)介紹中國建筑外觀、顏色、裝飾等方面的特點。
(六)介紹屋頂,指出它是“中國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是我們民族文化的驕傲。
(七)從著色方面介紹中國建筑的特征。
(八)介紹中國建筑的裝飾部件。
(九)說明中國建筑在用材方面的裝飾特點。
第三部分:作者提出了中國建筑的“文法”問題,從更深層次上探討了中國建筑的組織風格。第四部分:作者提出了“各民族的建筑之間的‘可譯性’的問題”。
四、研讀課文,討論問題
(1)作者概括中國建筑的特征是按什么順序展開的?
【明確】這篇說明文具有結構嚴謹、層次分明的特點,全文按中國建筑的總體特征、結構方法、外觀裝飾的順序來展開。
(2)作者著重說明了中國建筑的九大特征中的哪幾項?
【明確】作者總結出中國建筑的九大特征,并不是平均用筆的,而是根據(jù)重要程度或說明的難易程度有所側重,重點說明的特征有:
(二)平面布置,表現(xiàn)出中國院落文化的特色;
(三)結構方法,體現(xiàn)了中國建筑結構體系的特殊性;
(四)斗拱,是“中國建筑中最顯著的特征之一”;
(六)屋頂,斜坡飛檐是中國建筑的典型形象;
(七)色彩,大膽使用朱紅和彩繪成為中國建筑鮮明的特色。
【明確】這是一種比喻的說法,借語言文字中“文法”的術語來說明中國建筑的風格和手法。作者所謂“中國建筑的‘風格和手法’”,既寓于九大特征中又在某些方面具有普遍意義,是一種“沿用的慣例”,是一種為世代遵循的“法式”,守之則能體現(xiàn)出中國建筑的一貫風格,創(chuàng)新則能建造出各具其妙的獨特建筑。這非常類似于語言中的“文法”,既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靈活性”,體現(xiàn)在具體的建筑上,既表現(xiàn)出中國建筑的一貫風格,也具有獨特的個性。
(4)怎樣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間的“可譯性”?
完成“研討與練習一、二、三”。
中國建筑的特征第一課時教案篇十二
1.字音字形詞義:
石墁翚()戧獸()檁子()接榫()穹窿()
戧獸:垂脊上的獸形裝飾構件。戧:支撐斜脊的斜梁。
如鳥斯革,如翚斯飛:像鳥一樣展翅飛翔,像野雞一樣振翅高飛。革,翅膀。翚:野雞。
2.作者作品:
作者是梁思成,這是一篇科普作品,屬于建筑學小論文。
3.怎樣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國建筑的文法”?
這是一種比喻的說法,借此說明中國建筑的風格和手法。所謂“中國建筑的文法”,是中國建筑幾千年來形成并沿用的慣例法式,從建筑框架,到整體構成,從臺基到屋頂,都有一定之規(guī),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靈活性”,體現(xiàn)在具體的建筑上,既表現(xiàn)出中國建筑的一貫風格,也具有獨特的個性。
4.怎樣理解作者所提出的各民族的建筑之間的“可譯性”?
作者將中國建筑和世界建筑比較,說明中國的建筑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中華民族創(chuàng)造的輝煌成就對世界建筑文化也有重要影響。天壇皇穹宇與羅馬的布拉曼提所設計的圓亭子,巴黎的一些紀念柱與我們的華表,是有著相同的建筑特點和建筑風格的,說明了中國建筑和世界建筑的融合性。
5.簡要分析課文倒數(shù)第二自然段是如何使用說明方法的。
“如同語言和文學一樣,為了同樣的需要,為了解決同樣的問題,乃至為了表達同樣的情感,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時代是可以各自用自己的‘詞匯’和‘文法’來處理它們的?!?BR> --類比說明
“例如熱河普陀拉的一個窗子,就與無數(shù)文藝復興時代窗子的‘內(nèi)容’完全相同,但是各用不同的‘詞匯’和‘文法’,用自己的形式把這樣一句‘話’說出來了。又如天壇皇穹宇與羅馬的布拉曼提所設計的圓亭子,雖然大小不同,基本上是同一體裁的‘文章’。又如羅馬的凱旋門與北京的琉璃牌樓,巴黎的一些紀念柱與我們的華表,都是同一性質,同樣處理的市容點綴?!?BR> --在舉例說明中作比較
中國建筑的特征第一課時教案篇十三
學習目標1、理清作者的說明線索,列出課文的結構提綱。
2、學習本文科普文章的語言特色,在說明文或議論文寫作中有意識地學習和借鑒。
3、激發(fā)對我國古代悠久的建筑藝術的熱愛之情,提高對我國建筑藝術的審美能力。
學習重點理清作者的說明線索,列出課文的結構提綱。
學習難點學習本文科普文章的語言特色,并在說明文或議論文寫作中有意識地學習和借鑒。
學習課時一課時
學習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知識鏈接:
文體知識
科普作品是一種以向大眾普及科學知識為主要目的作品。“科普”一詞就是指“科學普及”。科普作品傳統(tǒng)上以文字或圖畫作為基本載體。不過隨著媒體技術的發(fā)展,科普作品也常常以視頻媒體等其他形式出現(xiàn)。
科普作品的主要功能和目的就是宣傳普及科學知識。它有以下特點:
1.科普作品所述內(nèi)容具有一定的學科專業(yè)性。閱讀對象主要是不熟悉該學科的非專業(yè)人士。但這種專業(yè)性是有限制的。這就和一般的文學作品或娛樂作品區(qū)分開來。
2.科普作品具有一定的娛樂性、普及性、可讀性和通俗性。在敘述內(nèi)容上要求通俗易懂,深入淺出,能引起普通讀者興趣。這就和專業(yè)學術文獻區(qū)分開來。
3.科普作品在陳述專業(yè)科學知識時要求把握一定程度的嚴謹性。想象與科學現(xiàn)實之間的差別一般需要明確指出,或者至少要保證讀者不會混淆兩者。這就和科學幻想作品(簡稱科幻)區(qū)分開來。
4.科普作品允許適當?shù)靥摌嬜髌非楣?jié)、人物、環(huán)境等等,已增加可讀性。這就和一般的科學新聞、科學紀實或科學報告區(qū)分開來。
作家:
梁思成(1901—1972),我國著名建筑學家,清華大學教授,廣東省新會縣人。19xx年4月20日生于日本,19xx年至1923年就學于北京清華大學,1924年赴美留學入康乃爾大學,1927年獲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筑系碩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學美術研究院學習。1928年回國。
1946年為清華大學創(chuàng)辦了建筑系,擔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歷任中國建筑學會副理事長、北京土建學會理事長、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學部委員、首都人民英雄紀念碑建設委員會副主任等職,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
梁思成曾參加人民英雄紀念碑等設計,是新中國首都城市規(guī)劃工作的推動者,建國以來幾項重大設計方案的主持者,是新中國國旗、國徽評選委員會的顧問。
預習檢測
1、注音。
帷幕()屋脊()接榫()穹窿()
埋怨()埋葬()翹起()翹首以盼()
點綴()輟學()廈門()高樓大廈()
角色()鳳毛麟角()門檻()直欄橫檻()
哺育()
2、分辨詞義
獨特?獨到發(fā)掘?發(fā)現(xiàn)
獨特:獨有的、特別的。發(fā)掘:挖掘埋藏在地下的東西。
獨到:與眾不同的(多指好的)發(fā)現(xiàn):經(jīng)過研究、探索等看到或找到前人沒
3、下列詞語中,沒有錯別字的一組是()
a.宮殿廟宇直言不違和顏悅色隨聲附和
b.如鳥斯革回廊抱廈額枋梁架宣賓奪主
c.磚石墁地繁文縟節(jié)高潮迭起疊床架屋
d.招搖裝騙梳妝打扮世外桃源桃園結義
4、下列有關建筑的詞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抱廈:圍繞廳堂、正屋后面的房屋。
廂:廂房,在正房前面兩旁的房屋。
耳:耳房,跟正房相連的兩側的小房屋,也指廂房兩旁的小屋。
b.替木:聯(lián)系檁與斗拱的短木枋。
昂:斗拱中斜置的構件,起斜撐或杠桿作用。
額枋:檐柱之間的聯(lián)系梁,用以承托其上的斗拱。
c.戧獸:垂脊上的獸形裝飾構件。
墁:用磚、石等鋪的地面。
瓦當:銅瓦的頭部,上面多有裝飾性的文字、圖案。
d.垂脊:從正脊沿屋面下垂的脊。
正吻:正脊上的鳥獸形裝飾構件。
正脊:屋頂前后兩斜坡相交而成的脊,位于屋頂最高處。
學習內(nèi)容
一、整體感知
把握全文脈絡,理清線索:
第一層(至)
第二層(至)
第三層(至)
第四層(至)
二、合作探究
(1)作者著重說明了中國建筑的九大特征中的哪幾項?
閱讀下一段材料,思考問題
良心與勇氣
梁思成(1901~1972),建筑學家,梁啟超的兒子。他畢生從事中國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業(yè),系統(tǒng)地調(diào)查、整理、研究了中國古代建筑的歷史和理論,是這一學科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他培養(yǎng)了大批建筑人才,以嚴謹、勤奮的學風著稱。
解放后,在教課的同時,梁思成和妻子林徽因還參與了國徽和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并被邀請參加北京城的建設規(guī)劃。
梁思成曾以詩一樣的語言向周總理描述北京古城四周雄壯的城墻,城門上巍峨高大的城樓,紫禁城的黃瓦紅墻以及美麗的街市牌樓……他不遺余力地建議保護北京城墻。他是那么鐘情于它們。關于它們,他有那么美妙的構想:城墻上可以綠化,供市民游樂;壯麗寬廣的城門樓可以改造成圖書館;護城河可以引進永定河水,夏天放舟,冬天溜冰。
如今殘留也是僅存的一段城墻,位于北京城的東南角,而綿延數(shù)百里的北京古城的老城墻都被拆光了。對于深諳其文物價值的梁思成來說沒有什么比這更讓他痛苦迷惑的了。
當北京古都已然消失之后,曾經(jīng)竭力想保留其歷史原貌特征的梁思成,就注定要成為人們不斷提及、不斷感嘆的人物。
學習小結
達標檢測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橫線處的詞語,最恰當?shù)囊豁検牵ǎ?BR> (1)中國的建筑體系是在世界各民族數(shù)千年文化史中一個____________的建筑體系。
(2)考古學家所___________的殷代遺址證明,至遲在公元前15世紀,這個獨特的體系已經(jīng)基本上形成了。
(3)回廊、抱廈、廂、耳、過廳等建筑,圍繞著一個__________若干個庭院______天井建造而成。
a.獨特發(fā)掘或或b.獨到發(fā)現(xiàn)和和
c.獨到發(fā)現(xiàn)或或d.獨特發(fā)掘和和
2.下列各句標點符號使用正確的一項是()
a.這個體系分布到很廣大的地區(qū):西起蔥嶺、東至日本、朝鮮、南至越南、緬甸、北至黑龍江。
b.因此,門窗的位置和處理都極自由,由全部用墻壁至全部開門窗,乃至既沒有墻壁也沒有門窗。(如涼亭)
c.建筑也有類似的東西,如在路的盡頭的一座影壁、或橫跨街中心的幾座牌樓等等。
d.簡單的如臺基、欄桿、臺階等等,所要解決的問題基本上是相同的,但許多民族創(chuàng)造了許多形式不同的臺基、欄桿和臺階。
3.下列各句中加點的成語使用不當?shù)囊豁検牵ǎ?BR> a.這些地區(qū)的建筑和中國中心地區(qū)的建筑,或是同屬于一個體系,或是大同小異,如弟兄之同屬于一家的關系。
b.黨中央一聲令下,廣大醫(yī)務工作者同仇敵愾,立即奔赴抗擊“非典”“禽流感”的第一線。
c.漢語有些字的構詞能力強,認識了常用字便認識了許多詞,但其中許多詞仍不可以望文生義。
d.無論每種具體的實物怎樣地千變?nèi)f化,它們都遵循著那些法式。
選做題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xx年安徽卷)
一切傳統(tǒng)都是過去的東西,但并非一切過去的東西都是傳統(tǒng)。可是,過去確系傳統(tǒng)的一個重要特征,我們不能離開過去與現(xiàn)在的關系而談傳統(tǒng)。
傳統(tǒng)都有其“原本”,原本是傳統(tǒng)的始發(fā)言行。傳統(tǒng)的始發(fā)言行有其特定的原初行動者、特定的受動者,還有其特定的叫做參照系的現(xiàn)實環(huán)境。在傳統(tǒng)的原本中,所有這些都是特定的、不能代替的。
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歷史的進展,原本逐步地被認為是具有權威性的、天經(jīng)地義的、帶有信仰性質的東西而為群體所接受,成為凝聚群體的力量,這樣,原本也就逐步地形成為傳統(tǒng)。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傳統(tǒng)逐步形成的過程也是一個逐步遠離原本的過程。這里所說的遠離,是指原初行動者、受動者和當時的參照系已消失而成為過去。這樣,傳統(tǒng)在形成過程中就取得了相對獨立于原本所處的參照系以及原初說話人、原初受話人的自主性。
正是這種遠離或自主性,打破了原本的限制,擴大了原本的范圍,豐富了原本的含義。這里的關鍵在于解釋。在新的參照系之下對原本作新的解釋,這就是傳統(tǒng)遠離原本的原因。任何一個寫下來的作品,一旦公之于世,它就是向廣大的人群說話,不僅是向同時代人說話,而且是向后來人說話。作為受話人的讀者不僅有同時代人,而且有后來人。讀者可以對寫作的原本做出各不相同的回應,這些回應都是根據(jù)讀者自己所處的參照系對原本所作的新解釋。可以說,傳統(tǒng)的原本在形成為傳統(tǒng)的過程中,不斷地參照變化了的環(huán)境。在后來的一連串讀者面前展開一系列不斷更新的世界。寫作的原本是如此,行動的原本也是這樣。傳統(tǒng)的行動痕跡往往出乎原初行動者的始料之所及,自有后來人的評說——解釋。
這樣看,傳統(tǒng)形成的過程本身便是一個傳統(tǒng)不斷更新、不斷開放、不斷壯大的過程。傳統(tǒng)本來就具有兩面性,它在形成和發(fā)展過程中,既因新的參照系與之相摩擦而不斷更新自己,又因其偏執(zhí)性而抗拒摩擦,力圖使自身永恒化??梢哉f,傳統(tǒng)既是摩擦的結果,又是對摩擦的抗拒。那種把傳統(tǒng)一味看成凝固不變而無更新的觀點是錯誤的、不符合史實的。因此,在對待傳統(tǒng)的問題上,我們應當根據(jù)新的參照系,對舊傳統(tǒng)作出新的評價和解釋,這樣才能使傳統(tǒng)展開為有生命的東西。(選自張世英(我看國學——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有刪改)
1.從原文看,下列對“原本”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原本是傳統(tǒng)的具有特定原初行動者、受動者、參照系的始發(fā)言行。
b.原本指權威性的、天經(jīng)地義的、帶有信仰性質的凝聚群體的東西。
c.原本是原初行動者、受動者和參照系已消失并成為過去的過程。
d.原本指有自主性的相對獨立于原初參照系、說話人、受話人的傳統(tǒng)。
2.下列各項,不屬于分析“傳統(tǒng)遠離原本”原因的一項是()
a.在新的參照系之下對原本作新的解釋,這就勢必造成傳統(tǒng)不斷地遠離原本。
b.讀者對寫作原本作出各不相同的回應,根據(jù)所處參照系對原本作出新解釋。
c.因有后來人的評說解釋,傳統(tǒng)的行動痕跡往往出乎原初行動者始料之所及。
d.傳統(tǒng)在形成和發(fā)展過程中,因新參照系的作用而具有更新與抗拒的兩面性。
3.下列對原文中作者觀點的概括,正確的一項是()
a.傳統(tǒng)原本中的原初行動者、受動者、參照系都是唯一的、不能代替的。
b.因時間推移和歷史進展,傳統(tǒng)遠離原本后就自然喪失了原本的特征。
c.過去是傳統(tǒng)的一個重要特征,但傳統(tǒng)內(nèi)涵卻在新參照系下發(fā)生突變。
d.在對待傳統(tǒng)問題上,我們應當根據(jù)新的參照系作出新的評價和解釋。
學習反思
中國建筑的特征第一課時教案篇十四
《中國建筑的特征》是人教版必修五第四單元的第一篇文章。這個單元主要學習自然科學小論文?!吨袊ㄖ奶卣鳌繁疚倪\用簡潔、嚴密、明晰的語言,通俗易懂地闡明了中國建筑體系在世界各民族數(shù)千年文化史中的地位、地理分布、形成年代和歷史意義,重點概況了中國建筑在結構和裝飾上的基本特征,提出了中國建筑學的“文法”理論,以及各世界各民族建筑之間的“可譯性”問題,是梁思成建筑美學思想的具體體現(xiàn)。
二、學情分析:
學生對于自然科學類的文章普遍興趣不高,學習本課時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是關鍵。本課將抽絲剝繭主要選取中國建筑的九大特征進行分析,培養(yǎng)學生透視關鍵語詞抓取語言信息的能力,對說明文閱讀和寫作,是十分有益的。引導學生深入探討建筑與文化間的關系,培養(yǎng)學生深入思考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引導學生理清文章建筑九大特征,列出結構提綱。
2.學習本文科普文章的語言特色,并指導學生在說明文或議論文寫作中有意識地學習和借鑒。
過程與方法
合作探究,理清文章建筑九大特征的具體內(nèi)容,學習科普文章的語言特色,探討中國建筑與中國文化的相關性。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了解中國古代建筑的特征,提高對我國傳統(tǒng)建筑藝術的審美能力,同時激發(fā)自己對我國建筑文化的熱愛之情。
探討中國古代建筑在現(xiàn)代社會的存留問題,引發(fā)學生思索面對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態(tài)度。
四、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1.通過中國建筑九大特征的分析,學習和領會科普文章語言特色。
2.積極探究和體會中國建筑的特征,挖掘中國建筑背后隱含的人文內(nèi)涵,激發(fā)對我國悠久文化乃至中華民族的熱愛之情。
難點:
通過對課文的一些主要內(nèi)容和觀點展開討論,提高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
五、課時安排:1課時
七、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導入:建筑是無聲的語言,建筑是優(yōu)美的音樂,建筑是經(jīng)典的詩篇,它凝結著美學的追求,鋪陳著文化的結晶,透露著人生的哲理。
通過觀察圖片,同學們猜猜這是哪國的建筑?
【學生談】美國白宮、羅馬競技場、悉尼歌劇院、日本東大寺、韓國景福宮,這些偉大的建筑已然成為各國人們心中的精神家園。而中國的故宮太和殿、黃鶴樓,這些建筑一看就是中國制造。
這是一座垂花門,它的上上下下、里里外外無不透露著濃郁的中國味,今天我們將跟隨作者走進這扇門,探尋中國建筑神秘而精彩的世界。
2.作者簡介
提起中國建筑史,有一個人不得不提,我們可以稱它為“熟悉的陌生人”,不了解的人可能會稱它為“梁啟超的兒子”“林徽因的丈夫”,我們來看看他的三重身份:開創(chuàng)者、設計者、保護者。
3.信息篩選提煉訓練。
提問:1、用簡潔的詞匯概括九大基本特征,并且分條概述每一特征的要點或作用,使用的說明方法。
2、中國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按照什么順序來寫的?
明確:分小組討論,每組確定中心發(fā)言人。請找出關鍵詞、關鍵句,用自己的語言簡要歸納這些特點。
注意:把“長文章讀短”,篩選主要信息,提煉勾畫文中的關鍵詞,關鍵句并加以概括
(一)單個建筑由立體結構分三部分。
(二)平面布置:建筑群(“所”)、軸對稱、主屋朝南、有庭院
(三)木材結構:立柱橫梁形成“間”,墻門窗設置自由。
(四)斗拱:柱梁交接處,層層挑出,斗是方形,拱是弓形,減少剪力,有裝飾性。顯著特征。
(五)舉架形成屋頂斜坡彎曲面。
中國建筑的特征第一課時教案篇十五
1、培養(yǎng)善于透視關鍵語言信息的能力。
2、逐漸簡潔、嚴密、清晰的語言風格。[教學重點難點]
引導學生由透視“特征”內(nèi)涵入手,探究文本內(nèi)容。
探究“特征”的外延、思想內(nèi)核與美學價值。[教學過程]
題目“中國建筑的特征”,簡潔、嚴密、醒目、層次分明。中心詞“特征”二字統(tǒng)攝全文,是關鍵的信息點,可引導學生由透視“特征”內(nèi)涵入手,探究文本的內(nèi)容。
題目“中國建筑的特征”,偏正短語。中心詞“特征”,指事物作為標志的顯著特色。定語邏輯嚴密,分為兩個層面:“建筑”一詞,界定了作者研究的專業(yè)學術領域;“中國”一詞,氣宇軒昂,視野宏觀,表現(xiàn)了作者作為中國建筑學一代宗師開闊的視角和強烈自豪的民族情感。
從“世界各民族數(shù)千年文化史”、“分布到很廣大的地區(qū)”、“最遲在公元前15世紀”、“一直保留到了近代”、“3500年來”等語言信息分析,梁思成引入“特征”的概念并全面展開闡述,反映了作者宏觀開闊的歷史觀和文化觀,從世界文化史的角度討論中國建筑的特征,構成了這篇小論文的獨特視角。
作者按照事理順序對中國建筑的九大特征進行高度概括,邏輯上先總后分,先主后次,從結構特征到裝飾特征,層次簡潔嚴密。對特征突出部分用“最顯著”、“最主要”、“最大膽”等修飾語加以界定。這一部分是課文的主體部分,由建筑物“下部的臺基、中間的房屋和上部屋頂”的主要構成作為基本特征的第一點,再依序分別從結構原則、方法,斗拱、舉折、舉架的結構特征和裝飾特征以及屋頂、顏色、構件和材料的裝飾特征,一一作了清晰的介紹,條理十分清楚。
小論文中,要做到形象而又準確地說明事物,必須注意語言的錘煉。梁思成善于運用高度概括的語詞,來表達理性的思考。如“拘束性”、“靈活性”、“多樣性”、“可譯性”等詞語,具有相當豐富的內(nèi)涵。同時,他也善于運用形象的比喻,深入淺出的闡述說明事物的性質和關系。
如“這些地區(qū)的建筑和中國中心地區(qū)的建筑,或是同屬于一個體系,或是大同小異,如弟兄之同屬于一家的關系”,形象地闡述了中國建筑與世界其他地區(qū)的建筑在文化史上的親緣關系。
如“文法”和“詞匯”的形象比喻,不僅是梁思成對建筑學理論的“慣例法式”和建筑構件、要素的形象概括,也奠定了梁思成具有中國特點的“建筑符號學美學”的理論基礎。
梁思成并非一味復古之人,他一生致力于追求“為中國創(chuàng)造新建筑”的宏偉事業(yè)。在這篇小論文中,他并不是孤立地封閉地討論中國建筑的“特征”,而是將建筑“特征”的外延延伸到文化的層面,拓寬到“各民族的建筑之間”,拓展到“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時代”進行對照聯(lián)系。并在理論上提出“可譯性”概念,辯證地看待世界建筑的共性和個性。深入探究“可譯性”的內(nèi)涵,可從中感受到梁思成作為一代建筑宗師“各美其美,美美與共”(費孝通語)的大文化觀。
據(jù)歷史記載,北京和平解放之前,毛澤東曾秘密派人拜訪梁思成,請教北平城內(nèi)歷史古跡的保護問題。解放初期,梁思成曾就保護北京城墻奔走呼吁,并為此遭到不公正對待。梁思成在他的文章中,反復表達的思想是強烈的民族精神和愛國情懷。他呼吁:“中國建筑的個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一國一族之建筑是反鑒其物質精神、繼往開來之面貌”。他滿懷憂患意識地提醒后人:“一個東方古國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藝術特性,在文化表現(xiàn)及觀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因這事實明顯的代表為我們文化衰落消失的現(xiàn)象?!保ā吨袊ㄖ贰罚┪覀兺ㄟ^品讀這篇小論文,研究透視其中一些關鍵語詞所傳遞的信息,感受梁思成強烈的民族情懷和高尚的審美境界。
中國建筑的特征第一課時教案篇一
教學目標:
1、培養(yǎng)善于透視關鍵語言信息的能力。
2、逐漸簡潔、嚴密、清晰的語言風格。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引導學生由透視“特征”內(nèi)涵入手,探究文本內(nèi)容。
難點:
探究“特征”的外延、思想內(nèi)核與美學價值。[教學過程]
題目“中國建筑的特征”,簡潔、嚴密、醒目、層次分明。中心詞“特征”二字統(tǒng)攝全文,是關鍵的信息點,可引導學生由透視“特征”內(nèi)涵入手,探究文本的內(nèi)容。
題目“中國建筑的特征”,偏正短語。中心詞“特征”,指事物作為標志的顯著特色。定語邏輯嚴密,分為兩個層面:“建筑”一詞,界定了作者研究的專業(yè)學術領域;“中國”一詞,氣宇軒昂,視野宏觀,表現(xiàn)了作者作為中國建筑學一代宗師開闊的視角和強烈自豪的民族情感。
從“世界各民族數(shù)千年文化史”、“分布到很廣大的地區(qū)”、“最遲在公元前15世紀”、“一直保留到了近代”、“3500年來”等語言信息分析,梁思成引入“特征”的概念并全面展開闡述,反映了作者宏觀開闊的歷史觀和文化觀,從世界文化史的角度討論中國建筑的特征,構成了這篇小論文的獨特視角。
作者按照事理順序對中國建筑的九大特征進行高度概括,邏輯上先總后分,先主后次,從結構特征到裝飾特征,層次簡潔嚴密。對特征突出部分用“最顯著”、“最主要”、“最大膽”等修飾語加以界定。這一部分是課文的主體部分,由建筑物“下部的臺基、中間的房屋和上部屋頂”的主要構成作為基本特征的第一點,再依序分別從結構原則、方法,斗拱、舉折、舉架的結構特征和裝飾特征以及屋頂、顏色、構件和材料的裝飾特征,一一作了清晰的介紹,條理十分清楚。
小論文中,要做到形象而又準確地說明事物,必須注意語言的錘煉。梁思成善于運用高度概括的語詞,來表達理性的思考。如“拘束性”、“靈活性”、“多樣性”、“可譯性”等詞語,具有相當豐富的內(nèi)涵。同時,他也善于運用形象的比喻,深入淺出的闡述說明事物的.性質和關系。
如“這些地區(qū)的建筑和中國中心地區(qū)的建筑,或是同屬于一個體系,或是大同小異,如弟兄之同屬于一家的關系”,形象地闡述了中國建筑與世界其他地區(qū)的建筑在文化史上的親緣關系。
如“文法”和“詞匯”的形象比喻,不僅是梁思成對建筑學理論的“慣例法式”和建筑構件、要素的形象概括,也奠定了梁思成具有中國特點的“建筑符號學美學”的理論基礎。
梁思成并非一味復古之人,他一生致力于追求“為中國創(chuàng)造新建筑”的宏偉事業(yè)。在這篇小論文中,他并不是孤立地封閉地討論中國建筑的“特征”,而是將建筑“特征”的外延延伸到文化的層面,拓寬到“各民族的建筑之間”,拓展到“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時代”進行對照聯(lián)系。并在理論上提出“可譯性”概念,辯證地看待世界建筑的共性和個性。深入探究“可譯性”的內(nèi)涵,可從中感受到梁思成作為一代建筑宗師“各美其美,美美與共”(費孝通語)的大文化觀。
據(jù)歷史記載,北京和平解放之前,毛澤東曾秘密派人拜訪梁思成,請教北平城內(nèi)歷史古跡的保護問題。解放初期,梁思成曾就保護北京城墻奔走呼吁,并為此遭到不公正對待。梁思成在他的文章中,反復表達的思想是強烈的民族精神和愛國情懷。他呼吁:“中國建筑的個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一國一族之建筑是反鑒其物質精神、繼往開來之面貌”。他滿懷憂患意識地提醒后人:“一個東方古國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藝術特性,在文化表現(xiàn)及觀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因這事實明顯的代表為我們文化衰落消失的現(xiàn)象。”(《中國建筑史》)我們通過品讀這篇小論文,研究透視其中一些關鍵語詞所傳遞的信息,感受梁思成強烈的民族情懷和高尚的審美境界。
中國建筑的特征第一課時教案篇二
1.知識與能力:
了解中國建筑的基本特征和風格手法。
了解說明文的寫作特點。
2.過程與方法:
在閱讀中探究中國建筑的特征。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激發(fā)學生對中國建筑的研究興趣,使其產(chǎn)生民族自豪感。
了解中國建筑的基本特征和風格手法
對文中出現(xiàn)的建筑名詞的形象理解
2課時
一、導入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的國家,不僅擁有巍峨的山川,秀美的河流,還有數(shù)不盡的名勝古跡,現(xiàn)在請同學們觀看一組圖片,同學們從中找出中國的建筑(圖片展示),同學們?yōu)槭裁茨軓倪@組圖片中一眼看出屬于中國的建筑呢?中國的建筑是獨具特色的,那么它到底有什么樣的特點,能獨立于世界建筑之林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梁思成的《中國建筑的特征》,相信我們能從中找到答案。
二、作者簡介
梁思成(1901-1972),我國著名建筑學家。廣東省新會縣人,是近代著名學者梁啟超長子。1946年為清華大學創(chuàng)辦了建筑系,擔任教授兼系主任直到1972年。歷任中國建筑學會副理事長、北京土建學會理事長、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學部委員、首都人民英雄紀念碑建設委員會副主任等職,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
梁思成教授長期從事建筑教育事業(yè),對建筑教育事業(yè)做出了重要貢獻,是我國建筑教育的開拓者之一。在學術研究方面,梁思成教授自20世紀30年代起,對我國古代建筑進行了系統(tǒng)的調(diào)查研究,他生前寫的許多有關中國古代建筑的專著和論文。同時他還以巨大的政治熱情,對北京市的城市規(guī)劃和建筑設計提出很多重要的建議,并參加了北京市城市規(guī)劃工作,參加了國徽的設計和人民英雄紀念碑、揚州鑒真和尚紀念堂等建筑的設計工作,對建筑設計的民族形式進行了探索。梁思成教授,是我國最早用科學方法調(diào)查研究古代建筑和整理建筑文獻的學者之一,他的著述是我國建筑界的一份寶貴遺產(chǎn)。
三、課文分析
1.解題:課文的題目“中國建筑的特征”,哪一個詞是關鍵詞?
明確:特征
明確:按照由整體到局部的順序展開的。一二點屬于總體特征,三至五點屬于結構特征,六到九點屬于裝飾特征。
3.在稱贊中國建筑的堅固性中有句俗語“地陷墻塌屋不倒”,而中國的建筑之所以會如此的堅固,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結構的穩(wěn)固性。作者用了三點來具體介紹中國建筑的結構特征,下面我們分成3組結合具體問題來研究一下中國建筑的結構特征。
問題:
1.中國房子是靠什么材料承重的?這種材料是怎樣搭建成房子的基本構架的?
2.什么是斗拱?它的作用是什么?
3.舉折、舉架是怎樣構成的,它作用是什么?
明確:
1).依靠木材承重。房身部分以木材做立柱和橫梁,成為一副梁架,每副梁架之間用枋、檁連接。
2).斗拱是拱和斗綜合構成的單位。作用是減少立柱和橫梁交接處的剪力,以減少梁的折斷的可能的。而正因為在斗拱的設計中體現(xiàn)出中國的建筑工匠們在建筑力學和建筑美學方面的智慧,斗拱的設計成為中國建筑中最顯著的特征之一。
3).舉折、舉架的作用是形成屋頂?shù)钠露取?BR> 明確:往往左右均勻齊對稱,構成顯著的軸線。從中國建筑的平面布局上可以體現(xiàn)出中國建筑文化的中規(guī)中矩和階級分明的特點。
明確:“層巒聳翠,上出重霄;飛閣流丹,下臨無地”等等。從這樣的語句中,我們可以看出,在中國建筑的裝飾特征中,我們喜歡運用色彩鮮艷的顏色,而這些鮮艷的顏色中,寄托了中國人民對幸福的期盼。
(圖片展示)
四、小結
同學們,對于中國建筑的特征也許以前我們不太熟悉,不過今天通過對梁思成先生這篇課文的學習后,相信大家對我們祖國的建筑有了更深刻、更理性的認識。
五、作業(yè)
熟讀課文,思考課文在論述時采用了什么論述方法?
一、復習導入
明確:根據(jù)重要程度或說明的難易程度有所側重,重點有:平面布置,結構方法,斗拱,屋頂,色彩。
明確:(一)中國建筑的文法
1.在學習中國建筑的基本特征的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這些所有的特點都有一定的風格和手法,被中國的匠師們所遵守,為中國的人民所承認,我們可以叫做中國建筑的“文法”,(比喻)下面我們結合課文57頁最后一個自然段,找一找,作者究竟是怎樣具體解釋中國建筑的“文法”和中國建筑的“詞匯”的。
提示:理解中國建筑的“文法”和“詞匯”。
明確:無論每種具體的實物怎樣地千變?nèi)f化,它們都遵循著那些法式。構件與構件之間,構件和它們的加工處理裝飾,個別建筑物和個別建筑物之間,都有一定的處理方法和相互關系,我們說它是中國建筑的“文法”;構成一座或一組建筑的不可少的構件和因素,那就是我們建筑上的“詞匯”
2.中國建筑的文法要求我們在建造房屋是遵守一定的規(guī)則,具有一定的約束性,但同時,中國建筑的文法也有極大的運用的靈活性,怎樣理解中國建筑文法的靈活性呢?我們結合課文58頁第二自然段來理解。
明確:中國建筑的文法在命題上可以有靈活性。具體體現(xiàn)在運用中國建筑的文法規(guī)則,為了不同的需要,可以用極不相同的“詞匯”表達極不相同的情感,解決極不相同的問題,創(chuàng)造極不相同的類型。
(二)各民族建筑之間的“可譯性”
思考:如何理解“可譯性”
明確:“各民族建筑之間的‘可譯性’”也是以“語言和文學”為喻,是指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現(xiàn)出來的形式卻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語言,表達同一個意思,語言形式卻不相同。所謂“可譯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實質上有“同一性質”,可以透過其紛繁多樣的表現(xiàn)形式解讀出來。
明確:
[答案]將地區(qū)建筑與中國中心地區(qū)建筑的體系關系比喻成兄弟同屬一家的關系,有利于讀者理解文章的內(nèi)容,讓大家更容易接受這一說法。也為后面的各民族之間的建筑的“可譯性”埋下一個伏筆。
2.兩柱之間也常用墻壁,但墻壁并不負重,只是像“帷幕”一樣,用以隔斷內(nèi)外,或劃分內(nèi)部空間而已。
[答案]把墻壁比喻成我們?nèi)粘K姷摹搬∧弧保棺x者更能直觀的理解墻壁的作用。
3.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題,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宮殿、廟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軒、一樓。
[答案]把各種類型的建筑和多種體裁的文章相比,并將建筑劃分為“大文章”或“小品”,形象生動地說明了中國建筑因為“命題不同”而產(chǎn)生的風格的不同。
小結:文章中比喻修辭手法的運用使讀者生動、形象、深刻的體會到中國建筑的風格,所以我們在閱讀一篇說明文的過程中,要注意說明文語言的形象性。
四、總結
中國的建筑,在經(jīng)歷了千年的洗禮后形成了自己固有的建筑特征,而每一個民族在自己生存繁衍的過程中都會形成自己特有的建筑風格,風格雖然不同,但解決的本質問題卻是相同的,作者把它稱作各民族建筑之間的“可譯性”,我們了解中國建筑的特征,了解中國建筑的特征中體現(xiàn)出的中國的文化,是為了我們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好的去體會、繼承和發(fā)展中國建筑的美,同時,我們也應該意識到,今天所體會到的一切的美,源于對中國語言文字的結構和運用的揣摩和體會.
中國建筑的特征第一課時教案篇三
作為一名老師,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中國建筑的特征》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學習用比喻與比較、舉例說明事物特征的方法,了解中國建筑的基本特征。
培養(yǎng)快速閱讀,準確捕捉并篩選、處理信息的能力,準確概括并表述作者的基本觀點,并且能做有個性*的閱讀評價。
通過了解中國建筑的特色*,培養(yǎng)對民族建筑文化的認同與自豪感,學會對古建筑的審美,樹立保護民族文化遺產(chǎn)的意識。
學習用比喻與比較、舉例說明事物特征的方法,了解中國建筑的基本特征是本文學習的重點。
培養(yǎng)快速閱讀,準確捕捉并篩選、處理信息的能力,準確概括并表述作者的基本觀點,并且能做有個性*的閱讀評價是本文難點。
1、【導入】
中華民族世代生息于亞洲大一陸東部,東觀滄海,北依大漠,西阻高原,南接叢林,在一個相對獨立的地理環(huán)境中,經(jīng)過數(shù)千年文明的演進,創(chuàng)造了光輝燦爛、獨具一格的中華文化。中國建筑就是其中最令世人矚目的一種。請結合閩南古建筑的特色*,說說你對中國古建筑文化的初步印象。
2、【初讀】快速瀏覽全文,說說像這樣的文章,作者是按照怎樣的順序來安排結構的。
首先概括指出中國建筑體系是獨特的——從地域和歷史(空間和時間)兩方面作了簡要的說明。
地域分布是廣闊的,其影響幾乎涵蓋了整個東亞大一陸:東到日本,南至越南,北至蒙古。歷史則源遠流長,從考古發(fā)掘的情況來看,公元前1500年時,這個體系就“已經(jīng)基本形成了”,并“一直保留到了近代”,在3500年的歷史中不斷完善。
【板書】歷史悠久——地域廣闊——影響深遠——民族文化瑰寶
3、作者將中國建筑的基本特征概括為九點,試劃分層次并概括內(nèi)容。
【第一層次】(1-2段)說明中國建筑的總體特征。
(一)講立體構成,單個建筑自下而上——臺基、主體(房屋)和屋頂
(二)講平面布局,一所房子由建筑群落組成
左右呈軸對稱
主要房屋朝南
整個建筑群有主有從
有“戶外的空間”
【第二層次】(第3-5段)說明中國建筑的結構特點。
(三)中國建筑的整體結構方法
“木材做立柱和橫梁”的框架結構
力學原理——與“現(xiàn)代的鋼筋混凝土構架或鋼骨架”從結構原則上一樣
(四)說明斗拱的作用
下定義:拱是“弓形短木”,斗是“斗形方木塊”,它們組合起來稱“斗拱”。
作解釋——用以減少立柱和橫梁交接處的剪力,裝飾作用(最顯著特征之一)。
(五)說明“舉折,舉架”的作用
形成屋頂?shù)男逼禄蚯?BR> 【第三層次】(第6至9段)中國建筑外觀、顏色*、裝飾等方面的特點。
(六)介紹屋頂,屋頂四面坡——屋角翹一起——中國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
作比較:與其他建筑體系比較——翹一起如翼的屋頂是我們民族文化的驕傲。
(七)中國建筑的著色*特征
使用顏色*世界各建筑體系中最大膽的
在大建筑物中使用朱紅色*
大量用彩繪來裝飾木架部件
(八)中國建筑裝飾部件
結構部件、脊吻、瓦當,小到門窗、門環(huán)、角葉——都具有很強的裝飾形狀或圖案
(九)中國建筑用材方面的裝飾特點
有色*的琉璃磚瓦、油漆、木刻、石雕、磚雕等,無不盡顯中國建筑的裝飾特征。
4、作者在具體準確地介紹了中國建筑的`各方面特征之后,還有打大段的文字,試概括這些文字的內(nèi)容。
【第二部分】提出了中國建筑的“文法”問題,從更深層次上探討了中國建筑的組織風格。
這種風格——“有一定的約束性*”,表現(xiàn)出“千篇一律”的一面;
又可以“有多樣性*的創(chuàng)作”——“表達極不相同的情感,解決極不相同的問題,創(chuàng)造極不相同的類型”——表現(xiàn)出“千變?nèi)f化”的一面。
作者以“詞匯”和“文法”為喻,說明建筑的的構成原理,并進而與世界各民族的建筑相比較,說明中國建筑一直堅持木架結構法,并把它發(fā)展得盡善盡美,不但具有實用價值,還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第三部分】作者提出了“各民族的建筑之間的‘可譯性*’的問題”,指出同一性*質的建筑,各民族“建筑語言”的風格是不一樣的,體現(xiàn)了不同的文化心理,體現(xiàn)出不同的文化特點。我們首先要了解自己民族的建筑風格,才能用它的“文法”和“詞匯”為新中國的建筑事業(yè)服務。
【結合上下文,說說下列句子運用比喻的表達效果】
1.這些地區(qū)的建筑和中國中心地區(qū)的建筑,,或是同屬于一個體系,或是大同小異,如弟兄之同屬于一家的關系。
【啟發(fā)】以弟兄關系來比喻中國周邊國家的建筑與中國中心地區(qū)的建筑的關系,形象地說明了它們屬于一個系統(tǒng)(大家庭),從而可見中國建筑的影響力之大已超出了國家的界限。
2.兩柱之間也常用墻壁,但墻壁并不負重,只是像“帷幕”一樣,用以隔斷內(nèi)外,或劃分內(nèi)部空間而已。
【啟發(fā)】以“帷幕”.比喻墻壁,形象生動地說明了中國建筑中墻壁的作用:“隔斷內(nèi)外”’“劃分內(nèi)部空間”,而不擔負承重的任務。
3,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題,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宮殿、廟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軒、一樓。
【啟發(fā)】以“文章”比喻建筑,用“大文章”比喻宏大壯觀的建筑,用“小品”比喻小巧別致的建筑,讓讀者利用對文章大小的感覺經(jīng)驗,來體會建筑規(guī)模大小的不同,恰切明了。
【怎樣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間的“可譯性*”?】
可譯性*——即各民族建筑之間的可理解性*。這也是用“語言和文學”為喻。
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現(xiàn)出來的形式卻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語言,表達同一個意思,語言形式卻不相同一樣。所謂的“可譯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實質上有“同一性*質”,可以透過其紛繁多樣的表現(xiàn)形式解讀出來。
你一定很熟悉家鄉(xiāng)的房屋建筑吧,說說這些建筑在哪些方面保留了中國建筑的傳統(tǒng)風格,在哪些方面又表現(xiàn)出現(xiàn)代風格。寫一篇短文,介紹你熟悉的一幢古建筑。
中國建筑的特征第一課時教案篇四
發(fā)展獨立閱讀能力。從整體上把握文本內(nèi)容,理清思路,概括要點,理解文本所表達的思想、觀點和感情。根據(jù)語境揣摩語句含義,體會語言表達效果。善于透視關鍵語詞所傳遞的語言信息,逐漸形成簡潔、嚴密、清晰的語言風格,對提高閱讀和寫作小論文的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引導學生理清文章線索,列出課文的結構提綱。
2.學習本文科普文章的語言特色,并指導學生在說明文或議論文寫作中有意識地學習和借鑒。
3.通過對課文的一些主要內(nèi)容和觀點展開討論,提高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合作探究,學習科普文章的語言特色,能夠在說明文或議論文寫作中有意識的學習借鑒。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了解中國古代建筑的特征,提高對我國傳統(tǒng)建筑藝術的審美能力,同時激發(fā)自己對我國建筑文化的熱愛之情。
三、教學重點、難點
1.這是一篇較長的課文,條理清晰,文字簡練,重點是引導學生快速與讀后,篩取主要信息,分清層次,理解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
2.學習本文科普文章的語言特色,并挖掘自然科學論文后隱含的人文內(nèi)涵。
四、課時安排:2課時
五、教學準備:發(fā)放預習學案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欣賞中國四大名樓和四合院的圖片,并根據(jù)圖片說說中國建筑的有些什么特征。
導引:中國的建筑可謂博大精深,剛才我們只是見識了一鱗半爪,下面讓我們跟著梁思成先生更深入地走進中國建筑之中,感受中國建筑的特征。
二、作者介紹:說說你對梁思成的了解?(檢查預習作業(yè)第3題)
三、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1、整理文章的結構脈絡。(檢查預習作業(yè)第4題)
【明確】這篇說明文具有結構嚴謹、層次分明的特點,把握好本文的篇章結構,便于讀懂課文。
第一部分(1--2段)從地域分布和歷史跨度方面說明中國建筑的影響,可以看作是引論。
第二部分(3--13段)中國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文章的主體部分。
第三部分(14--17段)探討中國建筑的風格和手法,揭示“為什么“的問題,進一步深化了談論的主題。
第四部分(18--20段)提倡熟悉中國建筑的“文法“和“詞匯“,在現(xiàn)代社會中發(fā)揚光大我們民族優(yōu)良的建筑傳統(tǒng),可以看作是結語。
2.信息篩選提煉訓練。
以第二部分為例,合作探究,篩選整合提煉信息,分組四大組的同學梳理特征。請找出關鍵詞、關鍵句,用自己的語言簡要歸納這些特點。
注意:把“長文章讀短”,篩選主要信息,提煉勾畫文中的關鍵詞,關鍵句并加以概括
(一)單個建筑由立體結構分三部分。
(二)平面布置:建筑群(“所”)、軸對稱、主屋朝南、有庭院
(三)木材結構:立柱橫梁形成“間”,墻門窗設置自由。
(四)斗拱:柱梁交接處,層層挑出,斗是方形,拱是弓形,減少剪力,有裝飾性。顯著特征。
(五)舉架形成屋頂斜坡彎曲面。
(六)屋頂:有四面坡,四角翹起,有壯麗的裝飾性。主要特征。
(七)朱紅彩繪,用色最大膽。
(八)結構部分成為裝飾。
中國建筑的特征第一課時教案篇五
【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育目標
1.引導學生理清作者的說明線索,列出課文的結構提綱。
2.幫助學生弄清文章的重點和難點。
二、能力培養(yǎng)目標
1.學習本文科普文章的語言特色,并指導學生在說明文或議論文寫作中有意識地學習和借鑒。
2.通過對課文的一些主要內(nèi)容和觀點展開討論,提高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
三、德育滲透目標
激發(fā)學生對我國古代悠久的建筑藝術的熱愛之情。
四、美育滲透目標
通過學習,提高對我國建筑藝術的審美能力。
【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重點:
1.引導學生理清作者的說明線索,列出課文的結構提綱。
2.學習本文科普文章的語言特色,并指導學生在說明文或議論文寫作中有意識地學習和借鑒。
難點:
1.幫助學生弄清文章的重點和難點。
2.通過對課文的一些主要內(nèi)容和觀點展開討論,提高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1.引導學生理清作者的說明線索,列出課文的結構提綱。
2.幫助學生弄清文章的重點和難點。
3.學習本文科普文章的語言特色,并指導學生在說明文或議論文寫作中有意識地學習和借鑒。
二、整體感知
1.導入新課
北京清華園中有一座雕像,被人稱為這所著名大學中的第十二座雕像:儒雅的梁思成先生,戴一副眼鏡,正微微地笑著,平靜,坦然,好像剛剛走出家門,到他創(chuàng)建50周年的清華建筑系去上班。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梁先生的一篇科普文章《中國建筑的特征》(板書課題)。
2.作者簡介
梁思成(1901-1972),我國著名建筑學家,清華大學教授,中國共產(chǎn)黨黨員,廣東省新會縣人。梁思成教授19xx年4月20日生于日本,19xx年至1923年就學于北京清華學校,1924年赴美留學入康乃爾大學,不久轉學人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筑系,1927年獲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筑系碩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學美術研究院學習。1928年回國,到沈陽東北大學創(chuàng)辦了建筑系,并任教授兼系主任直到1931年。1931年至1946年擔任中國營造學社研究員、法式部主任。1941年還擔任前中央研究院研究員。1946年為清華大學創(chuàng)辦了建筑系,擔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在這期間,還曾于1946年11月、1947年6月,應美國耶魯大學之聘為訪問教授。1947年1月至1947年6月,作為中國代表擔任聯(lián)合國大廈設計委員會顧問。1948年獲得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榮譽博士學位。解放后,于1952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1959年加人中國共產(chǎn)黨,曾當選為第一、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三屆人大常務委員會委員,政協(xié)常務委員會委員,民盟中央常委等職。歷任北京市都市計劃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市城市建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建筑學會副理事長、北京土建學會理事長、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學部委員、中國建筑科學院建筑歷史理論研究室主任、首都人民英雄紀念碑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全國科學普及協(xié)會北京分會副會長等職,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
梁思成教授長期從事建筑教育事業(yè),對建筑教育事業(yè)做出了重要貢獻。在學術研究方面,梁思成教授自20世紀30年代起,對我國古代建筑進行了系統(tǒng)的調(diào)查研究,他生前寫的許多有關中國古代建筑的專著和論文,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梁思成教授還以巨大的政治熱情,對北京市的城市規(guī)劃和建筑設計提出很多重要的建議,并參加了北京市城市規(guī)劃工作,參加了國徽的設計和人民英雄紀念碑、揚州鑒真和尚紀念堂等建筑的設計工作,對建筑設計的民族形式進行了探索。梁思成教授,是我國最早用科學方法調(diào)查研究古代建筑和整理建筑文獻的學者之一。他的學術著述,引起了中外學者的重視,他的著述是我國建筑界的一份寶貴遺產(chǎn)。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達成過程
1.感知課文,明確本文的整體寫作思路。
(1)學生讀課文,整理文章的結構脈絡。
(2)小組交流討論。
【明確】中華民族世代生息于亞洲大陸東部,東觀滄海,北依大漠,西阻高原,南接叢林,在一個相對獨立的地理環(huán)境中,經(jīng)過數(shù)千年文明的演進,創(chuàng)造了光輝燦爛、獨具一格的中華文化。中國建筑就是其中最令世人矚目的一種。
本文作者是中國現(xiàn)當代著名建筑學家,早年就讀清華大學,后到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學習建筑,1947年曾參與紐約聯(lián)合國大廈的設計工作,一生遨游建筑天地間,特別是為發(fā)現(xiàn)、研究、保護中國古建筑傾注了畢生的精力。由這樣一位專家來介紹中國建筑的特征,是再合適不過了。
作者首先指出了中國建筑體系是獨特的,并從地域和歷史,即空間和時間兩方面作了簡要的說明。地域分布是廣闊的,不獨局限于中國境內(nèi),幾乎涵蓋了整個東亞大陸:東到日本,南至越南,北至蒙古。歷史則源遠流長,從考古發(fā)掘的情況來看,公元前15xx年時,這個體系就"已經(jīng)基本形成了",并"一直保留到了近代",在35xx年的歷史中不斷完善。
作者將中國建筑的基本特征概括為九點。這九點可以概括為以下三個方面:
(一)(二)說明中國建筑的總體特征。(一)講立體構成,單個的建筑自下而上一般是由臺基、主體(房屋)和屋頂三個主要部分構成的;(二)講平面布局,一所房子由一個建筑群落組成,左右呈軸對稱,主要房屋朝南,整個建筑群有主有從,有"戶外的空間"。
(三)至(五)說明中國建筑的結構特點。(三)從整體上介紹了中國建筑的結構方法,即以"木材做立柱和橫梁"的框架結構,并解釋了中國建筑的力學原理,指出這與"現(xiàn)代的鋼筋混凝土構架或鋼骨架"從結構原則上是一樣的。(四)說明斗拱的作用,先給予一個描述性的定義:拱是"弓形短木",斗是"斗形方木塊",它們組合起來稱"斗拱"。它不但可"用以減少立柱和橫梁交接處的剪力",還具有裝飾作用。(五)說明"舉折,舉架"的作用,即為了形成屋頂?shù)男逼禄蚯妗?BR> (六)至(九)介紹中國建筑外觀、顏色、裝飾等方面的特點。(六)介紹屋頂,指出它是"中國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并在與其他建筑體系的比較中,盛稱翹起如翼的屋頂是我們民族文化的驕傲。(七)從著色方面介紹中國建筑的特征,指出"在使用顏色上,中國建筑是世界各建筑體系中最大膽的",不但在大建筑物中使用朱紅色,而且還大量用彩繪來裝飾木架部件。(八)介紹中國建筑的裝飾部件,大到結構部件、脊吻、瓦當,小到門窗、門環(huán)、角葉,都具有很強的裝飾形狀或圖案。(九)說明中國建筑在用材方面的裝飾特點,有色的琉璃磚瓦、油漆、木刻、石雕、磚雕等,無不盡顯中國建筑的裝飾特征。
九大特征精要地概括了中國建筑的特點,既有形象生動的描述,也有理論層面上的解釋,給讀者一個明晰的印象。
然后,作者提出了中國建筑的"文法"問題,從更深層次上探討了中國建筑的組織風格。這種風格,既有一定之規(guī),"有一定的約束性",表現(xiàn)出"千篇一律"的一面;又可以靈活創(chuàng)新,"表達極不相同的情感,解決極不相同的問題,創(chuàng)造極不相同的類型",表現(xiàn)出"千變?nèi)f化"的一面。作者以"詞匯"和"文法"為喻,說明了"建筑的'文章"'的構成原理,并進而與世界各民族的建筑相比較,說明中國建筑一直堅持木架結構法,并把它發(fā)展得盡善盡美,不但具有實用價值,還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最后,作者提出了"各民族的建筑之間的'可譯性'的問題",指出同一性質的建筑,各民族"建筑語言"的風格是不一樣的,體現(xiàn)了不同的文化心理,體現(xiàn)出不同的文化特點。我們首先要了解自己民族的建筑風格,才能用它的"文法"和"詞匯"為新中國的建筑事業(yè)服務。
2.研讀課文,討論問題。
(1)如何把握全文的整體結構?
【明確】這篇說明文具有結構嚴謹、層次分明的特點,把握好本文的篇章結構,便于讀懂課文。全文可分為四個部分:前兩段從地域分布和歷史跨度方面說明中國建筑的影響,可以看作是引論;中間談中國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文章的主體部分,對中國建筑方方面面的特點予以總括說明;然后,作者用很大的篇幅探討中國建筑的風格和手法,揭示"為什么"的問題,進一步深化了談論的主題;最后一段,從古為今用的立場出發(fā),提倡熟悉中國建筑的"文法"和"詞匯",在現(xiàn)代社會把我們民族優(yōu)良的建筑傳統(tǒng)發(fā)揚光大,可以看作是結語。中間兩部分,介紹特征,探討風格,是學習的重點。
(2)作者著重說明了中國建筑的九大特征中的哪幾項?
【明確】作者總結出中國建筑的九大特征,并不是平均用筆的,而是根據(jù)重要程度或說明的難易程度有所側重,重點說明的特征有:(二)平面布置,表現(xiàn)出中國院落文化的特色;(三)結構方法,體現(xiàn)了中國建筑結構體系的特殊性;(四)斗拱,是"中國建筑中最顯著的特征之一";(六)屋頂,斜坡飛檐是中國建筑的典型形象;(七)色彩,大膽使用朱紅和彩繪成為中國建筑鮮明的特色。
(3)怎樣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國建筑的'文法'"?
【明確】這是一種比喻的說法,借語言文字中"文法"的術語來說明中國建筑的風格和手法。所謂"中國建筑的'文法'",是中國建筑幾千年來形成并沿用的慣例法式,從建筑框架,到整體構成,從臺基到屋頂,都有一定之規(guī),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靈活性",體現(xiàn)在具體的建筑上,既表現(xiàn)出中國建筑的一貫風格,也具有獨特的個性。
(4)怎樣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間的"可譯性"?
【明確】這也是用"語言和文學"為喻。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現(xiàn)出來的形式卻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語言,表達同一個意思,語言形式卻不相同一樣。所謂的"可譯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實質上有"同一性質",可以透過其紛繁多樣的表現(xiàn)形式解讀出來。
布置作業(yè)
完成"研討與練習一、二、三"。
中國建筑的特征第一課時教案篇六
一、內(nèi)容及其解析
本課要學的內(nèi)容《中國建筑的特征》是一篇自然科學小論文,其核心是總括說明我國建筑的特征,理解這篇文章的關鍵是要掌握其文體特點,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結構的邏輯性和文章語言的準確性、嚴密性。在初中到高中的課文中,我們已接觸過說明文,本課作為自然科學小論文就是說明文的深度發(fā)展,即說明文重在“說明”,而說明性論文重在說明后的論述。因此,本課在本學科教學中處于承上啟下的地位,有鞏固說明文知識、向縱深開掘論文知識、為今后論文寫作打基礎的作用。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理清文章思路,掌握說明順序以把握結構的邏輯性,并體會語言運用的準確性與嚴密性,解決這兩個重點的關鍵是要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準確運用語言的能力,方法是加強變式訓練。
二、目標及其解析
目標定位:
a.了解這種說明性論文的文體特點;
b.理清文章思路,把握結構的邏輯性;
c.體會語言的準確性和嚴密性。
目標解析:a.了解就是指對論文與說明文的異同點要弄清楚;
b.把握就是指對本文的思路及其思維的邏輯性要理清楚;
c.體會就是指對有關句子中起修飾作用的定語的含義及其作用要能準確把握。
三、問題診斷與分析
本課教學中,學生可能遇到的困難是難以把握作者思維的邏輯性。產(chǎn)生這一問題的原因是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有限。要解決這一問題,就要強化學生的抽象思維,加強學生對事物的理性認識,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四、教學支持條件分析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北京清華園中有一座雕像,被人稱為這所著名大學中的第十二座雕像:儒雅的梁思成先生,戴一副眼鏡,正微微地笑著,平靜,坦然,好像剛剛走出家門,到他創(chuàng)建50周年的清華建筑系去上班。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梁先生的一篇科普文章《中國建筑的特征》(板書課題)。
作者簡介
梁思成(1901-1972),我國著名建筑學家,清華大學教授,廣東省新會縣人。梁思成教授1923年就學于北京清華學校,1924年赴美留學入康乃爾大學,不久轉學人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筑系,1927年獲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筑系碩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學美術研究院學習。1946年為清華大學創(chuàng)辦了建筑系,1947年1月至1947年6月,作為中國代表擔任聯(lián)合國大廈設計委員會顧問。1948年獲得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榮譽博士學位。解放后,歷任北京市都市計劃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市城市建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建筑學會副理事長、北京土建學會理事長、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學部委員、中國建筑科學院建筑歷史理論研究室主任、首都人民英雄紀念碑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全國科學普及協(xié)會北京分會副會長等職,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
梁思成教授長期從事建筑教育事業(yè),對建筑教育事業(yè)做出了重要貢獻。他生前寫的許多有關中國古代建筑的專著和論文,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梁思成教授還以巨大的政治熱情,對北京市的`城市規(guī)劃和建筑設計提出很多重要的建議,并參加了北京市城市規(guī)劃工作,參加了國徽的設計和人民英雄紀念碑、揚州鑒真和尚紀念堂等建筑的設計工作,對建筑設計的民族形式進行了探索。梁思成教授,是我國最早用科學方法調(diào)查研究古代建筑和整理建筑文獻的學者之一。他的學術著述,引起了中外學者的重視,他的著述是我國建筑界的一份寶貴遺產(chǎn)。
解題
題目“中國建筑的特征”,偏正短語。中心詞“特征”,指事物作為標志的顯著特色。定語邏輯嚴密,分為兩個層面:“建筑”一詞,界定了作者研究的專業(yè)學術領域;“中國”一詞,氣宇軒昂,視野宏觀,表現(xiàn)了作者作為中國建筑學一代宗師開闊的視角和強烈自豪的民族情感。
二、整體感知
設計意圖:讓學生找出說明文與議論文、記敘文的不同點,以掌握其思維規(guī)律,為把握作者思路和文章結構作準備。
1.本文3—13自然段的表達方式主要是什么?(說明)內(nèi)容是哪方面的?(自然科學方面的:建筑特征)起什么作用?(介紹)語言特點如何?(平實、準確)屬何文體?(說明文)
2、《說“木葉”》的表達方式主要是什么?(議論)內(nèi)容是哪方面的?(文學方面的看法:詩人們愛用“木葉”入詩的原因)起什么作用?(找理由分析,通過感悟談看法)語言特點如何?(平實、穩(wěn)健)屬何文體?(議論性隨筆)
問題2:文章思路如何?可以分為幾個部分?
設計意圖:掌握論文寫作的邏輯順序,正確劃分段落,借鑒于作文中學會謀篇布局。
這篇說明文具有結構嚴謹、層次分明的特點,把握好本文的篇章結構,便于讀懂課文。
全文可分為四個部分:
1-2段:從地域分布和歷史跨度方面說明中國建筑的影響,可以看作是引論。
3-13段:談中國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文章的主體部分,對中國建筑方方面面的特點予以總括說明。
3-19段:作者用很大的篇幅探討中國建筑的風格和手法,揭示為什么的問題,進一步深化了談論的主題。
最后一段,從古為今用的立場出發(fā),提倡熟悉中國建筑的文法和詞匯,在現(xiàn)代社會把我們民族優(yōu)良的建筑傳統(tǒng)發(fā)揚光大,可以看作是結語。中間兩部分,介紹特征,探討風格,是學習的重點。
問題3:作者將中國建筑的基本特征概括為九點。這九點可以概括為幾個方面?
(一)(二)說明中國建筑的總體特征。
(一)講立體構成,單個的建筑自下而上一般是由臺基、主體(房屋)和屋頂三個主要部分構成的。
(二)講平面布局,一所房子由一個建筑群落組成,左右呈軸對稱,主要房屋朝南,整個建筑群有主有從,有戶外的空間。
(三)至(五)說明中國建筑的結構特點。
(三)從整體上介紹了中國建筑的結構方法,即以木材做立柱和橫梁的框架結構,并解釋了中國建筑的力學原理,指出這與現(xiàn)代的鋼筋混凝土構架或鋼骨架從結構原則上是一樣的。
(四)說明斗拱的作用,先給予一個描述性的定義:拱是弓形短木,斗是斗形方木塊,它們組合起來稱斗拱。它不但可用以減少立柱和橫梁交接處的剪力,還具有裝飾作用。
(五)說明舉折,舉架的作用,即為了形成屋頂?shù)男逼禄蚯妗?BR> (六)至(九)介紹中國建筑外觀、顏色、裝飾等方面的特點。
(六)介紹屋頂,指出它是中國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并在與其他建筑體系的比較中,盛稱翹起如翼的屋頂是我們民族文化的驕傲。
(七)從著色方面介紹中國建筑的特征,指出在使用顏色上,中國建筑是世界各建筑體系中最大膽的,不但在大建筑物中使用朱紅色,而且還大量用彩繪來裝飾木架部件。
(八)介紹中國建筑的裝飾部件,大到結構部件、脊吻、瓦當,小到門窗、門環(huán)、角葉,都具有很強的裝飾形狀或圖案。
(九)說明中國建筑在用材方面的裝飾特點,有色的琉璃磚瓦、油漆、木刻、石雕、磚雕等,無不盡顯中國建筑的裝飾特征。
九大特征精要地概括了中國建筑的特點,既有形象生動的描述,也有理論層面上的解釋,給讀者一個明晰的印象。
然后,作者提出了中國建筑的文法問題,從更深層次上探討了中國建筑的組織風格。這種風格,既有一定之規(guī),有一定的約束性,表現(xiàn)出千篇一律的一面;又可以靈活創(chuàng)新,表達極不相同的情感,解決極不相同的問題,創(chuàng)造極不相同的類型,表現(xiàn)出千變?nèi)f化的一面。作者以詞匯和文法為喻,說明了建筑的'文章'的構成原理,并進而與世界各民族的建筑相比較,說明中國建筑一直堅持木架結構法,并把它發(fā)展得盡善盡美,不但具有實用價值,還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最后,作者提出了各民族的建筑之間的'可譯性'的問題,指出同一性質的建筑,各民族建筑語言的風格是不一樣的,體現(xiàn)了不同的文化心理,體現(xiàn)出不同的文化特點。我們首先要了解自己民族的建筑風格,才能用它的文法和詞匯為新中國的建筑事業(yè)服務。
問題4:作者著重說明了中國建筑的九大特征中的哪幾項?
作者總結出中國建筑的九大特征,并不是平均用筆的,而是根據(jù)重要程度或說明的難易程度有所側重,重點說明的特征有:(二)平面布置,表現(xiàn)出中國院落文化的特色;(三)結構方法,體現(xiàn)了中國建筑結構體系的特殊性;(四)斗拱,是中國建筑中最顯著的特征之一;(六)屋頂,斜坡飛檐是中國建筑的典型形象;(七)色彩,大膽使用朱紅和彩繪成為中國建筑鮮明的特色。
問題5:中國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按什么順序展開的?
1、由整體到局部
2、由主(結構)到次(裝飾)
三、疑難問題探析
問題6:怎樣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國建筑的'文法'?
這是一種比喻的說法,借語言文字中文法的術語來說明中國建筑的風格和手法。所謂中國建筑的'文法',是中國建筑幾千年來形成并沿用的慣例法式,從建筑框架,到整體構成,從臺基到屋頂,都有一定之規(guī),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靈活性,體現(xiàn)在具體的建筑上,既表現(xiàn)出中國建筑的一貫風格,也具有獨特的個性。
問題7:怎樣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國建筑的‘詞匯’”?
作者在文章中說的“詞匯”是指建筑的材料。這是比喻的說法。中國建筑中如一軒一樓等那些相對獨立的建筑個體,如同“詞匯”遵循“文法”構成文章一樣,它們能遵循中國建筑法式組織起來,形成建筑的整體。
問題8:怎樣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間的可譯性?
這也是用語言和文學為喻。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現(xiàn)出來的形式卻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語言,表達同一個意思,語言形式卻不相同一樣。所謂的可譯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實質上有同一性質,可以透過其紛繁多樣的表現(xiàn)形式解讀出來。
四、課文總結
本文從整體上按照引論、本論、結論三大部件來安排文章的大框架。在主體部分采取先分后合的說明順序。先分說中國建筑的九大特征,再合說中國建筑的風格和手法。即使是一個小的段落,也是精心安排結構。因而,整篇文章顯出謹嚴的結構美。
中國建筑的特征第一課時教案篇七
一、知識教育目標
了解自然科學小論文的文學知識。
了解文章的行文特點和結構寫法,理清課文的結構層次。
二、能力培養(yǎng)目標
學習本文科普文章的語言特色,并指導學生在說明文或議論文寫作中有意識地學習和借鑒。
2.理解課文的關于建筑特征的一些獨特論述,提高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
三、德育滲透目標
激發(fā)學生對我國古代悠久的建筑藝術的熱愛之情,明確建筑的歷史文化價值,提高對我國建筑藝術的審美能力。
重點:
了解文章的行文特點和結構寫法,理清課文的結構層次。
難點:
理解課文的關于建筑特征的一些獨特論述,提高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1.了解文章的行文特點和結構寫法,理清課文的結構層次。
2.理解課文的關于建筑特征的一些獨特論述,提高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
3.學習本文科普文章的語言特色,并指導學生在說明文或議論文寫作中有意識地學習和借鑒。
二、整體感知
1.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一定瀏覽過不少名勝古跡,見過不少樓臺閣宇??赡銈冎肋@些建筑中包含著多少歷史文化價值嗎?今天就讓我們來一起走進梁思成先生的一篇科普文章《中國建筑的特征》,共同領略中國建筑的永恒魅力吧。(板書課題)。
2.作者簡介
梁思成,19xx年4月生,廣東省新會縣人。我國著名建筑學家,清華大學教授,中國近代思想家、歷史學家梁啟超之子。
19xx年就學于北京清華學校,1924年赴美留學,1927年獲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筑系碩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學美術研究院學習。1928年回國,到沈陽東北大學創(chuàng)辦了建筑系,并任教授兼系主任直到1931年。1931年至1946年擔任中國營造學社研究員、法式部主任。1941年還擔任前中央研究院研究員。1946年為清華大學創(chuàng)辦了建筑系,擔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在這期間,還曾于1946年11月、1947年6月,應美國耶魯大學之聘為訪問教授。1947年1月至1947年6月,作為中國代表擔任聯(lián)合國大廈設計委員會顧問。1948年獲得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榮譽博士學位。
梁思成教授長期從事建筑教育事業(yè),對建筑教育事業(yè)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參加了北京市城市規(guī)劃工作,參加了國徽的設計和人民英雄紀念碑、揚州鑒真和尚紀念堂等建筑的設計工作,對建筑設計的民族形式進行了探索。他的學術著述,《清代營造則例》《宋營造法式》《中國建筑史》引起了中外學者的重視。
三、感知課文,整體把握。理清文章的結構層次。
【明確】
第一部分: 作者首先指出了中國建筑體系是獨特的,并從地域和歷史,即空間和時間兩方面作了簡要的說明。
第二部分:作者概括了中國建筑的九點基本特征。這九點可以概括為以下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一)(二)說明中國建筑的總體特征。
(1) 講立體構成。
(二)講平面布局。
第二層次:(三)至(五)說明中國建筑的結構特點。
(三)從整體上介紹了中國建筑的結構方法。
(四)說明斗拱的作用。
(五)說明“舉折,舉架”的作用。
第三層次:(六)至(九)介紹中國建筑外觀、顏色、裝飾等方面的特點。
(六)介紹屋頂,指出它是“中國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是我們民族文化的驕傲。
(七)從著色方面介紹中國建筑的特征。
(八)介紹中國建筑的裝飾部件。
(九)說明中國建筑在用材方面的裝飾特點。
第三部分:作者提出了中國建筑的“文法”問題,從更深層次上探討了中國建筑的組織風格。?? 第四部分:作者提出了“各民族的建筑之間的‘可譯性’的問題”。
四、研讀課文,討論問題
(1)作者概括中國建筑的特征是按什么順序展開的?
【明確】這篇說明文具有結構嚴謹、層次分明的特點,全文按中國建筑的總體特征、結構方法、外觀裝飾的順序來展開。
(2)作者著重說明了中國建筑的九大特征中的哪幾項?
【明確】作者總結出中國建筑的九大特征,并不是平均用筆的,而是根據(jù)重要程度或說明的難易程度有所側重,重點說明的特征有:(二)平面布置,表現(xiàn)出中國院落文化的特色;(三)結構方法,體現(xiàn)了中國建筑結構體系的特殊性;(四)斗拱,是“中國建筑中最顯著的特征之一”;(六)屋頂,斜坡飛檐是中國建筑的典型形象;(七)色彩,大膽使用朱紅和彩繪成為中國建筑鮮明的特色。
【明確】這是一種比喻的說法,借語言文字中“文法”的術語來說明中國建筑的風格和手法。作者所謂“中國建筑的‘風格和手法’”,既寓于九大特征中又在某些方面具有普遍意義,是一種“沿用的慣例”,是一種為世代遵循的“法式”,守之則能體現(xiàn)出中國建筑的一貫風格,創(chuàng)新則能建造出各具其妙的獨特建筑。這非常類似于語言中的“文法”,既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靈活性”,體現(xiàn)在具體的建筑上,既表現(xiàn)出中國建筑的一貫風格,也具有獨特的個性。
(4)怎樣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間的“可譯性”?
【明確】這也是用“語言和文學”為喻。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現(xiàn)出來的形式卻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語言,表達同一個意思,語言形式卻不相同一樣。所謂的“可譯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實質上有“同一性質”,可以透過其紛繁多樣的表現(xiàn)形式解讀出來。
布置作業(yè)
完成“研討與練習一、二、三”。
中國建筑的特征第一課時教案篇八
基本信息名稱中國建筑的特征執(zhí)教者課時1課時所屬教材目錄人教版必修5教材分析梁思成家學淵源,學貫中西,養(yǎng)成了謹嚴的治學風格。探究這篇小論文的語言運用,對于忽視漢語基本功訓練的同學,是學習品味語言,錘煉文字的典范教材。學情分析學生進入到高二階段,對于科普文章的了解相對匱乏,寫作缺乏一定的寫作方法和技巧。通過學習本文,掌握文章的結構特點和行文方法,促使學生的寫作水平有所提高,激發(fā)學生對悠久的古代建筑的熱愛之情。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目標了解自然科學小論文的文學知識。理清課文的結構層次,幫助學生弄清文章的重點和難點。
2、學習本文科普文章的藝術特色,學習其科學嚴謹?shù)恼撌龇椒ā_^程與方法目標1.學習本文科普文章的語言特色,并指導學生在說明文或議論文寫作中有意識地學習和借鑒。
2.通過對課文的一些主要內(nèi)容和觀點展開討論,提高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明確中國建筑的美感,明確建筑的歷史文化價值,提高對我國建筑藝術的審美能力。教學重難點重點1、篩選文章主要信息,理解文章內(nèi)容。
作者簡介及文體知識;3分鐘
整體感知:15分鐘
問題探討:20分鐘
1.導入:
我們的文化寶庫中有許許多多和房屋建筑有關的成語。同學們思考一下,有哪些成語呢?
老師在黑板上記錄下學生答出的成語
金碧輝煌、美輪美奐紅墻綠瓦、雕梁畫棟、瓊樓玉宇、碧瓦朱甍、富麗堂皇、鉤心斗角
2.作者簡介及文體知識
3.整體感知
(1)解題引導
中心詞“特征”二字統(tǒng)攝全文,是關鍵的信息點,指事物作為標志的顯著特色。定語邏輯嚴密,分為兩個層面:“建筑”一詞,界定了作者研究的專業(yè)學術領域;“中國”一詞,氣宇軒昂,視野宏觀,表現(xiàn)了作者作為中國建筑學一代宗師開闊的視角和強烈自豪的民族情感。
(2)學生總體把握課文:學會怎樣把長文章讀短。
感知課文,整體把握。理清文章的結構層次。
問題:這篇課文可以分為幾個部分?
明確:
第一部分(1—2):作者首先指出了中國建筑體系是獨特的,并從地域和歷史,即空間和時間兩方面作了簡要的說明。
第二部分(2—13):作者概括了中國建筑的九點基本特征。
第三部分(14—19):作者提出了中國建筑的“文法”問題,從更深層次上探討了中國建筑的組織風格。
第四部分(20):作者提出了“各民族的建筑之間的‘可譯性’的問題”。
4.問題探討。
中國建筑的特征第一課時教案篇九
【學習目標】
1.理清作者的說明線索,列出課文的結構提綱。2.理解建筑的“文法”、“詞匯”、各民族建筑之間的“可譯性”的意思,體會中國建筑求同存異的特點。
自主法、合作法、探究法
【知識鏈接】
1.文體知識
【知識鏈接】
1.文體知識
和理論,是這一學科的開拓者和奠基者。梁思成曾參加人民英雄紀念碑等設計,是新中國首都城市規(guī)劃工作的推動者,建國以來幾項重大設計方案的主持者,是新中國國旗、國徽評選委員會的顧問。北京清華園中有一座雕像,被人稱為這所著名大學中的第十二座雕像:儒雅的梁思成先生,戴一副眼鏡,正微微地笑著,平靜,坦然,好像剛剛走出家門,到他建立的清華建筑系去上班。
【預習檢測】
1.識讀字音帷幕屋脊()接榫()穹窿()埋怨()埋葬()翹起()翹首以盼()點綴()輟學()廈門()高樓大廈()主角()鳳毛麟角()門檻()直欄橫檻()哺育()2.辨析詞語妨礙和妨害獨特和獨到題材和體裁發(fā)掘和發(fā)現(xiàn)3.整體感知中國建筑的特征十分豐富,在這篇課文中,作者主要向我們介紹了中國建筑的九點基本特征,這九點基本特征,哪些特征屬于總體特征?哪些特征屬于結構特征?哪些特征屬于裝飾特征?總體特征:一二點屬于總體特征。結構特征:三至五點屬于結構特征。裝飾特征:六到九點屬于裝飾特征。
【課內(nèi)探究】一.作者概況的中國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按什么來寫的?(提示:說明文的順序主要取決于對象的特點。由于說明對象特點各異,順序則不同。說明順序常見的有: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
這是一種比喻的說法,借語言文字中“文法”的術語來說明中國建筑的風格和手法。所謂“中國建筑的‘文法’”,是中國建筑幾千年來構成并沿用的慣例法式,從建筑框架到整體構成,從臺基到屋頂,都有必須之規(guī),有它的“拘束性”,也有它的“靈活性”,體此刻具體的建筑上,既表現(xiàn)出中國建筑的一貫風格,也具有獨特的個性。例如,中國建筑怎樣砍削并組織木材成為梁架,成為斗拱;怎樣結束瓦頂;怎樣求得臺基、臺階和欄桿的比例;怎樣切割生硬的結構部分使之成為柔和的、曲面的和圖案形的裝飾物等等。
三、怎樣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間的“可譯性”?
這也是用“語言和文學”為喻。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現(xiàn)出來的形式卻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語言,表達同一個意思,語言形式卻不相同。所謂的“可譯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實質上有“同一性質”,能夠透過其紛繁多樣的表現(xiàn)形式解讀出來。
中國建筑的特征第一課時教案篇十
本課要學的內(nèi)容《中國建筑的特征》是一篇自然科學小論文,其核心是總括說明我國建筑的特《www.》征,理解這篇文章的關鍵是要掌握其文體特點,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結構的邏輯性和文章語言的準確性、嚴密性。在初中到高中的課文中,我們已接觸過說明文,本課作為自然科學小論文就是說明文的深度發(fā)展,即說明文重在“說明”,而說明性論文重在說明后的論述。因此,本課在本學科教學中處于承上啟下的地位,有鞏固說明文知識、向縱深開掘論文知識、為今后論文寫作打基礎的作用。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理清文章思路,掌握說明順序以把握結構的邏輯性,并體會語言運用的準確性與嚴密性,解決這兩個重點的關鍵是要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準確運用語言的能力,方法是加強變式訓練。
目標定位:
a.了解這種說明性論文的文體特點;
b.理清文章思路,把握結構的邏輯性;
c.體會語言的準確性和嚴密性。
目標解析:
a.了解就是指對論文與說明文的異同點要弄清楚;
b.把握就是指對本文的思路及其思維的邏輯性要理清楚;
c.體會就是指對有關句子中起修飾作用的定語的含義及其作用要能準確把握。
本課教學中,學生可能遇到的困難是難以把握作者思維的邏輯性。產(chǎn)生這一問題的原因是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有限。要解決這一問題,就要強化學生的抽象思維,加強學生對事物的理性認識,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一、導入新課
北京清華園中有一座雕像,被人稱為這所著名大學中的第十二座雕像:儒雅的梁思成先生,戴一副眼鏡,正微微地笑著,平靜,坦然,好像剛剛走出家門,到他創(chuàng)建50周年的清華建筑系去上班。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梁先生的一篇科普文章《中國建筑的特征》(板書課題)。
作者簡介
梁思成(1901-1972),我國著名建筑學家,清華大學教授,廣東省新會縣人。梁思成教授1923年就學于北京清華學校,1924年赴美留學入康乃爾大學,不久轉學人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筑系,1927年獲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筑系碩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學美術研究院學習。1946年為清華大學創(chuàng)辦了建筑系,1947年1月至1947年6月,作為中國代表擔任聯(lián)合國大廈設計委員會顧問。1948年獲得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榮譽博士學位。解放后,歷任北京市都市計劃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市城市建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建筑學會副理事長、北京土建學會理事長、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學部委員、中國建筑科學院建筑歷史理論研究室主任、首都人民英雄紀念碑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全國科學普及協(xié)會北京分會副會長等職,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
梁思成教授長期從事建筑教育事業(yè),對建筑教育事業(yè)做出了重要貢獻。他生前寫的許多有關中國古代建筑的專著和論文,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梁思成教授還以巨大的政治熱情,對北京市的城市規(guī)劃和建筑設計提出很多重要的建議,并參加了北京市城市規(guī)劃工作,參加了國徽的設計和人民英雄紀念碑、揚州鑒真和尚紀念堂等建筑的設計工作,對建筑設計的民族形式進行了探索。梁思成教授,是我國最早用科學方法調(diào)查研究古代建筑和整理建筑文獻的學者之一。他的學術著述,引起了中外學者的重視,他的著述是我國建筑界的一份寶貴遺產(chǎn)。
解題
題目“中國建筑的特征”,偏正短語。中心詞“特征”,指事物作為標志的顯著特色。定語邏輯嚴密,分為兩個層面:“建筑”一詞,界定了作者研究的專業(yè)學術領域;“中國”一詞,氣宇軒昂,視野宏觀,表現(xiàn)了作者作為中國建筑學一代宗師開闊的視角和強烈自豪的民族情感。
二、整體感知
設計意圖:讓學生找出說明文與議論文、記敘文的不同點,以掌握其思維規(guī)律,為把握作者思路和文章結構作準備。
1、本文3—13自然段的表達方式主要是什么?(說明)內(nèi)容是哪方面的?(自然科學方面的:建筑特征)起什么作用?(介紹)語言特點如何?(平實、準確)屬何文體?(說明文)
2、《說“木葉”》的表達方式主要是什么?(議論)內(nèi)容是哪方面的?(文學方面的看法:詩人們愛用“木葉”入詩的原因)起什么作用?(找理由分析,通過感悟談看法)語言特點如何?(平實、穩(wěn)?。俸挝捏w?(議論性隨筆)
問題2:文章思路如何?可以分為幾個部分?
設計意圖:掌握論文寫作的邏輯順序,正確劃分段落,借鑒于作文中學會謀篇布局。
這篇說明文具有結構嚴謹、層次分明的特點,把握好本文的篇章結構,便于讀懂課文。
全文可分為四個部分:
1-2段:從地域分布和歷史跨度方面說明中國建筑的影響,可以看作是引論。
3-13段:談中國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文章的主體部分,對中國建筑方方面面的特點予以總括說明。
3-19段:作者用很大的篇幅探討中國建筑的風格和手法,揭示為什么的問題,進一步深化了談論的主題。
最后一段,從古為今用的立場出發(fā),提倡熟悉中國建筑的文法和詞匯,在現(xiàn)代社會把我們民族優(yōu)良的建筑傳統(tǒng)發(fā)揚光大,可以看作是結語。中間兩部分,介紹特征,探討風格,是學習的重點。
問題3:作者將中國建筑的基本特征概括為九點。這九點可以概括為幾個方面?
(一)(二)說明中國建筑的總體特征。
(一)講立體構成,單個的建筑自下而上一般是由臺基、主體(房屋)和屋頂三個主要部分構成的。
(二)講平面布局,一所房子由一個建筑群落組成,左右呈軸對稱,主要房屋朝南,整個建筑群有主有從,有戶外的空間。
(三)至(五)說明中國建筑的結構特點。
(三)從整體上介紹了中國建筑的結構方法,即以木材做立柱和橫梁的框架結構,并解釋了中國建筑的力學原理,指出這與現(xiàn)代的鋼筋混凝土構架或鋼骨架從結構原則上是一樣的。
(四)說明斗拱的作用,先給予一個描述性的定義:拱是弓形短木,斗是斗形方木塊,它們組合起來稱斗拱。它不但可用以減少立柱和橫梁交接處的剪力,還具有裝飾作用。
(五)說明舉折,舉架的作用,即為了形成屋頂?shù)男逼禄蚯妗?BR> (六)至(九)介紹中國建筑外觀、顏色、裝飾等方面的特點。
(六)介紹屋頂,指出它是中國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并在與其他建筑體系的比較中,盛稱翹起如翼的屋頂是我們民族文化的驕傲。
(七)從著色方面介紹中國建筑的特征,指出在使用顏色上,中國建筑是世界各建筑體系中最大膽的,不但在大建筑物中使用朱紅色,而且還大量用彩繪來裝飾木架部件。
(八)介紹中國建筑的裝飾部件,大到結構部件、脊吻、瓦當,小到門窗、門環(huán)、角葉,都具有很強的裝飾形狀或圖案。
(九)說明中國建筑在用材方面的裝飾特點,有色的琉璃磚瓦、油漆、木刻、石雕、磚雕等,無不盡顯中國建筑的裝飾特征。
九大特征精要地概括了中國建筑的特點,既有形象生動的描述,也有理論層面上的解釋,給讀者一個明晰的印象。
然后,作者提出了中國建筑的文法問題,從更深層次上探討了中國建筑的組織風格。這種風格,既有一定之規(guī),有一定的約束性,表現(xiàn)出千篇一律的一面;又可以靈活創(chuàng)新,表達極不相同的情感,解決極不相同的問題,創(chuàng)造極不相同的類型,表現(xiàn)出千變?nèi)f化的一面。作者以詞匯和文法為喻,說明了建筑的'文章'的構成原理,并進而與世界各民族的建筑相比較,說明中國建筑一直堅持木架結構法,并把它發(fā)展得盡善盡美,不但具有實用價值,還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最后,作者提出了各民族的建筑之間的'可譯性'的問題,指出同一性質的建筑,各民族建筑語言的風格是不一樣的,體現(xiàn)了不同的文化心理,體現(xiàn)出不同的文化特點。我們首先要了解自己民族的建筑風格,才能用它的文法和詞匯為新中國的建筑事業(yè)服務。
問題4:作者著重說明了中國建筑的九大特征中的哪幾項?
作者總結出中國建筑的九大特征,并不是平均用筆的,而是根據(jù)重要程度或說明的難易程度有所側重,重點說明的特征有:
(一)平面布置,表現(xiàn)出中國院落文化的特色;
(二)結構方法,體現(xiàn)了中國建筑結構體系的特殊性;
(三)斗拱,是中國建筑中最顯著的特征之一;
(四)屋頂,斜坡飛檐是中國建筑的典型形象;
(五)色彩,大膽使用朱紅和彩繪成為中國建筑鮮明的特色。
問題5:中國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按什么順序展開的?
1、由整體到局部
2、由主(結構)到次(裝飾)
三、疑難問題探析
問題6:怎樣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國建筑的'文法'?
這是一種比喻的說法,借語言文字中文法的術語來說明中國建筑的風格和手法。所謂中國建筑的'文法',是中國建筑幾千年來形成并沿用的慣例法式,從建筑框架,到整體構成,從臺基到屋頂,都有一定之規(guī),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靈活性,體現(xiàn)在具體的建筑上,既表現(xiàn)出中國建筑的一貫風格,也具有獨特的個性。
問題7:怎樣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國建筑的‘詞匯’”?
作者在文章中說的“詞匯”是指建筑的材料。這是比喻的說法。中國建筑中如一軒一樓等那些相對獨立的建筑個體,如同“詞匯”遵循“文法”構成文章一樣,它們能遵循中國建筑法式組織起來,形成建筑的整體。
問題8:怎樣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間的可譯性?
這也是用語言和文學為喻。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現(xiàn)出來的形式卻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語言,表達同一個意思,語言形式卻不相同一樣。所謂的可譯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實質上有同一性質,可以透過其紛繁多樣的表現(xiàn)形式解讀出來。
四、課文總結
本文從整體上按照引論、本論、結論三大部件來安排文章的大框架。在主體部分采取先分后合的說明順序。先分說中國建筑的九大特征,再合說中國建筑的風格和手法。即使是一個小的段落,也是精心安排結構。因而,整篇文章顯出謹嚴的結構美。
中國建筑的特征第一課時教案篇十一
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育目標
了解自然科學小論文的文學知識。
了解文章的行文特點和結構寫法,理清課文的結構層次。
二、能力培養(yǎng)目標
學習本文科普文章的語言特色,并指導學生在說明文或議論文寫作中有意識地學習和借鑒。
2.理解課文的關于建筑特征的一些獨特論述,提高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
三、德育滲透目標
激發(fā)學生對我國古代悠久的建筑藝術的熱愛之情,明確建筑的歷史文化價值,提高對我國建筑藝術的審美能力。
一、明確目標
1.了解文章的行文特點和結構寫法,理清課文的結構層次。
2.理解課文的關于建筑特征的一些獨特論述,提高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3.學習本文科普文章的語言特色,并指導學生在說明文或議論文寫作中有意識地學習和借鑒。
二、整體感知1.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一定瀏覽過不少名勝古跡,見過不少樓臺閣宇??赡銈冎肋@些建筑中包含著多少歷史文化價值嗎?今天就讓我們來一起走進梁思成先生的一篇科普文章《中國建筑的特征》,共同領略中國建筑的永恒魅力吧。(板書課題)。
2.作者簡介
梁思成,1901年4月生,廣東省新會縣人。我國著名建筑學家,清華大學教授,中國近代思想家、歷史學家梁啟超之子。
1915年就學于北京清華學校,1924年赴美留學,1927年獲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筑系碩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學美術研究院學習。1928年回國,到沈陽東北大學創(chuàng)辦了建筑系,并任教授兼系主任直到1931年。1931年至1946年擔任中國營造學社研究員、法式部主任。1941年還擔任前中央研究院研究員。1946年為清華大學創(chuàng)辦了建筑系,擔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在這期間,還曾于1946年11月、1947年6月,應美國耶魯大學之聘為訪問教授。1947年1月至1947年6月,作為中國代表擔任聯(lián)合國大廈設計委員會顧問。1948年獲得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榮譽博士學位。
梁思成教授長期從事建筑教育事業(yè),對建筑教育事業(yè)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參加了北京市城市規(guī)劃工作,參加了國徽的設計和人民英雄紀念碑、揚州鑒真和尚紀念堂等建筑的設計工作,對建筑設計的民族形式進行了探索。他的學術著述,《清代營造則例》《宋營造法式》《中國建筑史》引起了中外學者的重視。
三、感知課文,整體把握。理清文章的結構層次?!久鞔_】
第一部分:作者首先指出了中國建筑體系是獨特的,并從地域和歷史,即空間和時間兩方面作了簡要的說明。
第二部分:作者概括了中國建筑的九點基本特征。這九點可以概括為以下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
(一)(二)說明中國建筑的總體特征。(1)講立體構成。
(二)講平面布局。第二層次:
(三)至
(五)說明中國建筑的結構特點。
(三)從整體上介紹了中國建筑的結構方法。
(四)說明斗拱的作用。
(五)說明“舉折,舉架”的作用。第三層次:
(六)至
(九)介紹中國建筑外觀、顏色、裝飾等方面的特點。
(六)介紹屋頂,指出它是“中國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是我們民族文化的驕傲。
(七)從著色方面介紹中國建筑的特征。
(八)介紹中國建筑的裝飾部件。
(九)說明中國建筑在用材方面的裝飾特點。
第三部分:作者提出了中國建筑的“文法”問題,從更深層次上探討了中國建筑的組織風格。第四部分:作者提出了“各民族的建筑之間的‘可譯性’的問題”。
四、研讀課文,討論問題
(1)作者概括中國建筑的特征是按什么順序展開的?
【明確】這篇說明文具有結構嚴謹、層次分明的特點,全文按中國建筑的總體特征、結構方法、外觀裝飾的順序來展開。
(2)作者著重說明了中國建筑的九大特征中的哪幾項?
【明確】作者總結出中國建筑的九大特征,并不是平均用筆的,而是根據(jù)重要程度或說明的難易程度有所側重,重點說明的特征有:
(二)平面布置,表現(xiàn)出中國院落文化的特色;
(三)結構方法,體現(xiàn)了中國建筑結構體系的特殊性;
(四)斗拱,是“中國建筑中最顯著的特征之一”;
(六)屋頂,斜坡飛檐是中國建筑的典型形象;
(七)色彩,大膽使用朱紅和彩繪成為中國建筑鮮明的特色。
【明確】這是一種比喻的說法,借語言文字中“文法”的術語來說明中國建筑的風格和手法。作者所謂“中國建筑的‘風格和手法’”,既寓于九大特征中又在某些方面具有普遍意義,是一種“沿用的慣例”,是一種為世代遵循的“法式”,守之則能體現(xiàn)出中國建筑的一貫風格,創(chuàng)新則能建造出各具其妙的獨特建筑。這非常類似于語言中的“文法”,既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靈活性”,體現(xiàn)在具體的建筑上,既表現(xiàn)出中國建筑的一貫風格,也具有獨特的個性。
(4)怎樣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間的“可譯性”?
完成“研討與練習一、二、三”。
中國建筑的特征第一課時教案篇十二
1.字音字形詞義:
石墁翚()戧獸()檁子()接榫()穹窿()
戧獸:垂脊上的獸形裝飾構件。戧:支撐斜脊的斜梁。
如鳥斯革,如翚斯飛:像鳥一樣展翅飛翔,像野雞一樣振翅高飛。革,翅膀。翚:野雞。
2.作者作品:
作者是梁思成,這是一篇科普作品,屬于建筑學小論文。
3.怎樣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國建筑的文法”?
這是一種比喻的說法,借此說明中國建筑的風格和手法。所謂“中國建筑的文法”,是中國建筑幾千年來形成并沿用的慣例法式,從建筑框架,到整體構成,從臺基到屋頂,都有一定之規(guī),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靈活性”,體現(xiàn)在具體的建筑上,既表現(xiàn)出中國建筑的一貫風格,也具有獨特的個性。
4.怎樣理解作者所提出的各民族的建筑之間的“可譯性”?
作者將中國建筑和世界建筑比較,說明中國的建筑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中華民族創(chuàng)造的輝煌成就對世界建筑文化也有重要影響。天壇皇穹宇與羅馬的布拉曼提所設計的圓亭子,巴黎的一些紀念柱與我們的華表,是有著相同的建筑特點和建筑風格的,說明了中國建筑和世界建筑的融合性。
5.簡要分析課文倒數(shù)第二自然段是如何使用說明方法的。
“如同語言和文學一樣,為了同樣的需要,為了解決同樣的問題,乃至為了表達同樣的情感,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時代是可以各自用自己的‘詞匯’和‘文法’來處理它們的?!?BR> --類比說明
“例如熱河普陀拉的一個窗子,就與無數(shù)文藝復興時代窗子的‘內(nèi)容’完全相同,但是各用不同的‘詞匯’和‘文法’,用自己的形式把這樣一句‘話’說出來了。又如天壇皇穹宇與羅馬的布拉曼提所設計的圓亭子,雖然大小不同,基本上是同一體裁的‘文章’。又如羅馬的凱旋門與北京的琉璃牌樓,巴黎的一些紀念柱與我們的華表,都是同一性質,同樣處理的市容點綴?!?BR> --在舉例說明中作比較
中國建筑的特征第一課時教案篇十三
學習目標1、理清作者的說明線索,列出課文的結構提綱。
2、學習本文科普文章的語言特色,在說明文或議論文寫作中有意識地學習和借鑒。
3、激發(fā)對我國古代悠久的建筑藝術的熱愛之情,提高對我國建筑藝術的審美能力。
學習重點理清作者的說明線索,列出課文的結構提綱。
學習難點學習本文科普文章的語言特色,并在說明文或議論文寫作中有意識地學習和借鑒。
學習課時一課時
學習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知識鏈接:
文體知識
科普作品是一種以向大眾普及科學知識為主要目的作品。“科普”一詞就是指“科學普及”。科普作品傳統(tǒng)上以文字或圖畫作為基本載體。不過隨著媒體技術的發(fā)展,科普作品也常常以視頻媒體等其他形式出現(xiàn)。
科普作品的主要功能和目的就是宣傳普及科學知識。它有以下特點:
1.科普作品所述內(nèi)容具有一定的學科專業(yè)性。閱讀對象主要是不熟悉該學科的非專業(yè)人士。但這種專業(yè)性是有限制的。這就和一般的文學作品或娛樂作品區(qū)分開來。
2.科普作品具有一定的娛樂性、普及性、可讀性和通俗性。在敘述內(nèi)容上要求通俗易懂,深入淺出,能引起普通讀者興趣。這就和專業(yè)學術文獻區(qū)分開來。
3.科普作品在陳述專業(yè)科學知識時要求把握一定程度的嚴謹性。想象與科學現(xiàn)實之間的差別一般需要明確指出,或者至少要保證讀者不會混淆兩者。這就和科學幻想作品(簡稱科幻)區(qū)分開來。
4.科普作品允許適當?shù)靥摌嬜髌非楣?jié)、人物、環(huán)境等等,已增加可讀性。這就和一般的科學新聞、科學紀實或科學報告區(qū)分開來。
作家:
梁思成(1901—1972),我國著名建筑學家,清華大學教授,廣東省新會縣人。19xx年4月20日生于日本,19xx年至1923年就學于北京清華大學,1924年赴美留學入康乃爾大學,1927年獲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筑系碩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學美術研究院學習。1928年回國。
1946年為清華大學創(chuàng)辦了建筑系,擔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歷任中國建筑學會副理事長、北京土建學會理事長、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學部委員、首都人民英雄紀念碑建設委員會副主任等職,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
梁思成曾參加人民英雄紀念碑等設計,是新中國首都城市規(guī)劃工作的推動者,建國以來幾項重大設計方案的主持者,是新中國國旗、國徽評選委員會的顧問。
預習檢測
1、注音。
帷幕()屋脊()接榫()穹窿()
埋怨()埋葬()翹起()翹首以盼()
點綴()輟學()廈門()高樓大廈()
角色()鳳毛麟角()門檻()直欄橫檻()
哺育()
2、分辨詞義
獨特?獨到發(fā)掘?發(fā)現(xiàn)
獨特:獨有的、特別的。發(fā)掘:挖掘埋藏在地下的東西。
獨到:與眾不同的(多指好的)發(fā)現(xiàn):經(jīng)過研究、探索等看到或找到前人沒
3、下列詞語中,沒有錯別字的一組是()
a.宮殿廟宇直言不違和顏悅色隨聲附和
b.如鳥斯革回廊抱廈額枋梁架宣賓奪主
c.磚石墁地繁文縟節(jié)高潮迭起疊床架屋
d.招搖裝騙梳妝打扮世外桃源桃園結義
4、下列有關建筑的詞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抱廈:圍繞廳堂、正屋后面的房屋。
廂:廂房,在正房前面兩旁的房屋。
耳:耳房,跟正房相連的兩側的小房屋,也指廂房兩旁的小屋。
b.替木:聯(lián)系檁與斗拱的短木枋。
昂:斗拱中斜置的構件,起斜撐或杠桿作用。
額枋:檐柱之間的聯(lián)系梁,用以承托其上的斗拱。
c.戧獸:垂脊上的獸形裝飾構件。
墁:用磚、石等鋪的地面。
瓦當:銅瓦的頭部,上面多有裝飾性的文字、圖案。
d.垂脊:從正脊沿屋面下垂的脊。
正吻:正脊上的鳥獸形裝飾構件。
正脊:屋頂前后兩斜坡相交而成的脊,位于屋頂最高處。
學習內(nèi)容
一、整體感知
把握全文脈絡,理清線索:
第一層(至)
第二層(至)
第三層(至)
第四層(至)
二、合作探究
(1)作者著重說明了中國建筑的九大特征中的哪幾項?
閱讀下一段材料,思考問題
良心與勇氣
梁思成(1901~1972),建筑學家,梁啟超的兒子。他畢生從事中國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業(yè),系統(tǒng)地調(diào)查、整理、研究了中國古代建筑的歷史和理論,是這一學科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他培養(yǎng)了大批建筑人才,以嚴謹、勤奮的學風著稱。
解放后,在教課的同時,梁思成和妻子林徽因還參與了國徽和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并被邀請參加北京城的建設規(guī)劃。
梁思成曾以詩一樣的語言向周總理描述北京古城四周雄壯的城墻,城門上巍峨高大的城樓,紫禁城的黃瓦紅墻以及美麗的街市牌樓……他不遺余力地建議保護北京城墻。他是那么鐘情于它們。關于它們,他有那么美妙的構想:城墻上可以綠化,供市民游樂;壯麗寬廣的城門樓可以改造成圖書館;護城河可以引進永定河水,夏天放舟,冬天溜冰。
如今殘留也是僅存的一段城墻,位于北京城的東南角,而綿延數(shù)百里的北京古城的老城墻都被拆光了。對于深諳其文物價值的梁思成來說沒有什么比這更讓他痛苦迷惑的了。
當北京古都已然消失之后,曾經(jīng)竭力想保留其歷史原貌特征的梁思成,就注定要成為人們不斷提及、不斷感嘆的人物。
學習小結
達標檢測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橫線處的詞語,最恰當?shù)囊豁検牵ǎ?BR> (1)中國的建筑體系是在世界各民族數(shù)千年文化史中一個____________的建筑體系。
(2)考古學家所___________的殷代遺址證明,至遲在公元前15世紀,這個獨特的體系已經(jīng)基本上形成了。
(3)回廊、抱廈、廂、耳、過廳等建筑,圍繞著一個__________若干個庭院______天井建造而成。
a.獨特發(fā)掘或或b.獨到發(fā)現(xiàn)和和
c.獨到發(fā)現(xiàn)或或d.獨特發(fā)掘和和
2.下列各句標點符號使用正確的一項是()
a.這個體系分布到很廣大的地區(qū):西起蔥嶺、東至日本、朝鮮、南至越南、緬甸、北至黑龍江。
b.因此,門窗的位置和處理都極自由,由全部用墻壁至全部開門窗,乃至既沒有墻壁也沒有門窗。(如涼亭)
c.建筑也有類似的東西,如在路的盡頭的一座影壁、或橫跨街中心的幾座牌樓等等。
d.簡單的如臺基、欄桿、臺階等等,所要解決的問題基本上是相同的,但許多民族創(chuàng)造了許多形式不同的臺基、欄桿和臺階。
3.下列各句中加點的成語使用不當?shù)囊豁検牵ǎ?BR> a.這些地區(qū)的建筑和中國中心地區(qū)的建筑,或是同屬于一個體系,或是大同小異,如弟兄之同屬于一家的關系。
b.黨中央一聲令下,廣大醫(yī)務工作者同仇敵愾,立即奔赴抗擊“非典”“禽流感”的第一線。
c.漢語有些字的構詞能力強,認識了常用字便認識了許多詞,但其中許多詞仍不可以望文生義。
d.無論每種具體的實物怎樣地千變?nèi)f化,它們都遵循著那些法式。
選做題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xx年安徽卷)
一切傳統(tǒng)都是過去的東西,但并非一切過去的東西都是傳統(tǒng)。可是,過去確系傳統(tǒng)的一個重要特征,我們不能離開過去與現(xiàn)在的關系而談傳統(tǒng)。
傳統(tǒng)都有其“原本”,原本是傳統(tǒng)的始發(fā)言行。傳統(tǒng)的始發(fā)言行有其特定的原初行動者、特定的受動者,還有其特定的叫做參照系的現(xiàn)實環(huán)境。在傳統(tǒng)的原本中,所有這些都是特定的、不能代替的。
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歷史的進展,原本逐步地被認為是具有權威性的、天經(jīng)地義的、帶有信仰性質的東西而為群體所接受,成為凝聚群體的力量,這樣,原本也就逐步地形成為傳統(tǒng)。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傳統(tǒng)逐步形成的過程也是一個逐步遠離原本的過程。這里所說的遠離,是指原初行動者、受動者和當時的參照系已消失而成為過去。這樣,傳統(tǒng)在形成過程中就取得了相對獨立于原本所處的參照系以及原初說話人、原初受話人的自主性。
正是這種遠離或自主性,打破了原本的限制,擴大了原本的范圍,豐富了原本的含義。這里的關鍵在于解釋。在新的參照系之下對原本作新的解釋,這就是傳統(tǒng)遠離原本的原因。任何一個寫下來的作品,一旦公之于世,它就是向廣大的人群說話,不僅是向同時代人說話,而且是向后來人說話。作為受話人的讀者不僅有同時代人,而且有后來人。讀者可以對寫作的原本做出各不相同的回應,這些回應都是根據(jù)讀者自己所處的參照系對原本所作的新解釋。可以說,傳統(tǒng)的原本在形成為傳統(tǒng)的過程中,不斷地參照變化了的環(huán)境。在后來的一連串讀者面前展開一系列不斷更新的世界。寫作的原本是如此,行動的原本也是這樣。傳統(tǒng)的行動痕跡往往出乎原初行動者的始料之所及,自有后來人的評說——解釋。
這樣看,傳統(tǒng)形成的過程本身便是一個傳統(tǒng)不斷更新、不斷開放、不斷壯大的過程。傳統(tǒng)本來就具有兩面性,它在形成和發(fā)展過程中,既因新的參照系與之相摩擦而不斷更新自己,又因其偏執(zhí)性而抗拒摩擦,力圖使自身永恒化??梢哉f,傳統(tǒng)既是摩擦的結果,又是對摩擦的抗拒。那種把傳統(tǒng)一味看成凝固不變而無更新的觀點是錯誤的、不符合史實的。因此,在對待傳統(tǒng)的問題上,我們應當根據(jù)新的參照系,對舊傳統(tǒng)作出新的評價和解釋,這樣才能使傳統(tǒng)展開為有生命的東西。(選自張世英(我看國學——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有刪改)
1.從原文看,下列對“原本”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原本是傳統(tǒng)的具有特定原初行動者、受動者、參照系的始發(fā)言行。
b.原本指權威性的、天經(jīng)地義的、帶有信仰性質的凝聚群體的東西。
c.原本是原初行動者、受動者和參照系已消失并成為過去的過程。
d.原本指有自主性的相對獨立于原初參照系、說話人、受話人的傳統(tǒng)。
2.下列各項,不屬于分析“傳統(tǒng)遠離原本”原因的一項是()
a.在新的參照系之下對原本作新的解釋,這就勢必造成傳統(tǒng)不斷地遠離原本。
b.讀者對寫作原本作出各不相同的回應,根據(jù)所處參照系對原本作出新解釋。
c.因有后來人的評說解釋,傳統(tǒng)的行動痕跡往往出乎原初行動者始料之所及。
d.傳統(tǒng)在形成和發(fā)展過程中,因新參照系的作用而具有更新與抗拒的兩面性。
3.下列對原文中作者觀點的概括,正確的一項是()
a.傳統(tǒng)原本中的原初行動者、受動者、參照系都是唯一的、不能代替的。
b.因時間推移和歷史進展,傳統(tǒng)遠離原本后就自然喪失了原本的特征。
c.過去是傳統(tǒng)的一個重要特征,但傳統(tǒng)內(nèi)涵卻在新參照系下發(fā)生突變。
d.在對待傳統(tǒng)問題上,我們應當根據(jù)新的參照系作出新的評價和解釋。
學習反思
中國建筑的特征第一課時教案篇十四
《中國建筑的特征》是人教版必修五第四單元的第一篇文章。這個單元主要學習自然科學小論文?!吨袊ㄖ奶卣鳌繁疚倪\用簡潔、嚴密、明晰的語言,通俗易懂地闡明了中國建筑體系在世界各民族數(shù)千年文化史中的地位、地理分布、形成年代和歷史意義,重點概況了中國建筑在結構和裝飾上的基本特征,提出了中國建筑學的“文法”理論,以及各世界各民族建筑之間的“可譯性”問題,是梁思成建筑美學思想的具體體現(xiàn)。
二、學情分析:
學生對于自然科學類的文章普遍興趣不高,學習本課時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是關鍵。本課將抽絲剝繭主要選取中國建筑的九大特征進行分析,培養(yǎng)學生透視關鍵語詞抓取語言信息的能力,對說明文閱讀和寫作,是十分有益的。引導學生深入探討建筑與文化間的關系,培養(yǎng)學生深入思考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引導學生理清文章建筑九大特征,列出結構提綱。
2.學習本文科普文章的語言特色,并指導學生在說明文或議論文寫作中有意識地學習和借鑒。
過程與方法
合作探究,理清文章建筑九大特征的具體內(nèi)容,學習科普文章的語言特色,探討中國建筑與中國文化的相關性。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了解中國古代建筑的特征,提高對我國傳統(tǒng)建筑藝術的審美能力,同時激發(fā)自己對我國建筑文化的熱愛之情。
探討中國古代建筑在現(xiàn)代社會的存留問題,引發(fā)學生思索面對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態(tài)度。
四、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1.通過中國建筑九大特征的分析,學習和領會科普文章語言特色。
2.積極探究和體會中國建筑的特征,挖掘中國建筑背后隱含的人文內(nèi)涵,激發(fā)對我國悠久文化乃至中華民族的熱愛之情。
難點:
通過對課文的一些主要內(nèi)容和觀點展開討論,提高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
五、課時安排:1課時
七、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導入:建筑是無聲的語言,建筑是優(yōu)美的音樂,建筑是經(jīng)典的詩篇,它凝結著美學的追求,鋪陳著文化的結晶,透露著人生的哲理。
通過觀察圖片,同學們猜猜這是哪國的建筑?
【學生談】美國白宮、羅馬競技場、悉尼歌劇院、日本東大寺、韓國景福宮,這些偉大的建筑已然成為各國人們心中的精神家園。而中國的故宮太和殿、黃鶴樓,這些建筑一看就是中國制造。
這是一座垂花門,它的上上下下、里里外外無不透露著濃郁的中國味,今天我們將跟隨作者走進這扇門,探尋中國建筑神秘而精彩的世界。
2.作者簡介
提起中國建筑史,有一個人不得不提,我們可以稱它為“熟悉的陌生人”,不了解的人可能會稱它為“梁啟超的兒子”“林徽因的丈夫”,我們來看看他的三重身份:開創(chuàng)者、設計者、保護者。
3.信息篩選提煉訓練。
提問:1、用簡潔的詞匯概括九大基本特征,并且分條概述每一特征的要點或作用,使用的說明方法。
2、中國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按照什么順序來寫的?
明確:分小組討論,每組確定中心發(fā)言人。請找出關鍵詞、關鍵句,用自己的語言簡要歸納這些特點。
注意:把“長文章讀短”,篩選主要信息,提煉勾畫文中的關鍵詞,關鍵句并加以概括
(一)單個建筑由立體結構分三部分。
(二)平面布置:建筑群(“所”)、軸對稱、主屋朝南、有庭院
(三)木材結構:立柱橫梁形成“間”,墻門窗設置自由。
(四)斗拱:柱梁交接處,層層挑出,斗是方形,拱是弓形,減少剪力,有裝飾性。顯著特征。
(五)舉架形成屋頂斜坡彎曲面。
中國建筑的特征第一課時教案篇十五
1、培養(yǎng)善于透視關鍵語言信息的能力。
2、逐漸簡潔、嚴密、清晰的語言風格。[教學重點難點]
引導學生由透視“特征”內(nèi)涵入手,探究文本內(nèi)容。
探究“特征”的外延、思想內(nèi)核與美學價值。[教學過程]
題目“中國建筑的特征”,簡潔、嚴密、醒目、層次分明。中心詞“特征”二字統(tǒng)攝全文,是關鍵的信息點,可引導學生由透視“特征”內(nèi)涵入手,探究文本的內(nèi)容。
題目“中國建筑的特征”,偏正短語。中心詞“特征”,指事物作為標志的顯著特色。定語邏輯嚴密,分為兩個層面:“建筑”一詞,界定了作者研究的專業(yè)學術領域;“中國”一詞,氣宇軒昂,視野宏觀,表現(xiàn)了作者作為中國建筑學一代宗師開闊的視角和強烈自豪的民族情感。
從“世界各民族數(shù)千年文化史”、“分布到很廣大的地區(qū)”、“最遲在公元前15世紀”、“一直保留到了近代”、“3500年來”等語言信息分析,梁思成引入“特征”的概念并全面展開闡述,反映了作者宏觀開闊的歷史觀和文化觀,從世界文化史的角度討論中國建筑的特征,構成了這篇小論文的獨特視角。
作者按照事理順序對中國建筑的九大特征進行高度概括,邏輯上先總后分,先主后次,從結構特征到裝飾特征,層次簡潔嚴密。對特征突出部分用“最顯著”、“最主要”、“最大膽”等修飾語加以界定。這一部分是課文的主體部分,由建筑物“下部的臺基、中間的房屋和上部屋頂”的主要構成作為基本特征的第一點,再依序分別從結構原則、方法,斗拱、舉折、舉架的結構特征和裝飾特征以及屋頂、顏色、構件和材料的裝飾特征,一一作了清晰的介紹,條理十分清楚。
小論文中,要做到形象而又準確地說明事物,必須注意語言的錘煉。梁思成善于運用高度概括的語詞,來表達理性的思考。如“拘束性”、“靈活性”、“多樣性”、“可譯性”等詞語,具有相當豐富的內(nèi)涵。同時,他也善于運用形象的比喻,深入淺出的闡述說明事物的性質和關系。
如“這些地區(qū)的建筑和中國中心地區(qū)的建筑,或是同屬于一個體系,或是大同小異,如弟兄之同屬于一家的關系”,形象地闡述了中國建筑與世界其他地區(qū)的建筑在文化史上的親緣關系。
如“文法”和“詞匯”的形象比喻,不僅是梁思成對建筑學理論的“慣例法式”和建筑構件、要素的形象概括,也奠定了梁思成具有中國特點的“建筑符號學美學”的理論基礎。
梁思成并非一味復古之人,他一生致力于追求“為中國創(chuàng)造新建筑”的宏偉事業(yè)。在這篇小論文中,他并不是孤立地封閉地討論中國建筑的“特征”,而是將建筑“特征”的外延延伸到文化的層面,拓寬到“各民族的建筑之間”,拓展到“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時代”進行對照聯(lián)系。并在理論上提出“可譯性”概念,辯證地看待世界建筑的共性和個性。深入探究“可譯性”的內(nèi)涵,可從中感受到梁思成作為一代建筑宗師“各美其美,美美與共”(費孝通語)的大文化觀。
據(jù)歷史記載,北京和平解放之前,毛澤東曾秘密派人拜訪梁思成,請教北平城內(nèi)歷史古跡的保護問題。解放初期,梁思成曾就保護北京城墻奔走呼吁,并為此遭到不公正對待。梁思成在他的文章中,反復表達的思想是強烈的民族精神和愛國情懷。他呼吁:“中國建筑的個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一國一族之建筑是反鑒其物質精神、繼往開來之面貌”。他滿懷憂患意識地提醒后人:“一個東方古國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藝術特性,在文化表現(xiàn)及觀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因這事實明顯的代表為我們文化衰落消失的現(xiàn)象?!保ā吨袊ㄖ贰罚┪覀兺ㄟ^品讀這篇小論文,研究透視其中一些關鍵語詞所傳遞的信息,感受梁思成強烈的民族情懷和高尚的審美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