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蘇菲的世界讀書筆記(實用15篇)

字號:

    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蘇菲的世界讀書筆記篇一
    我是從上個星期開始讀著本書的。它是寫蘇菲從受到兩封神秘的信,在一位神秘導師的帶領(lǐng)下,開始了她哲學的故事。
    這本書每一章的題目下邊都有一句能讓人琢磨不透的句子,讓我們?nèi)ゼ毤毜乃伎?。比如說第一章《伊甸園》是“在某個時刻事物必然從無到有”,第三十章《達爾文》是“滿載基因航行過生命的一艘小船”等等之類的,我真搞不懂這些句子是什么意思。
    這本屬大致的內(nèi)容是:
    她不知道這是什么意思,便把它放回郵筒中,去給貓喂食了。剛走回來,里面有多了一封信,打開一看,又是一句稀奇古怪的問題:
    世界從何而來?
    讀了著本書,我確信喬斯坦賈德是一個天才,其中的哲學問題我都不懂,我一次次地去思考它們,可每次都只收獲一點點。
    這是一本好書,能讓我們?nèi)ニ伎迹贿@是一本好書,能教給我們許多新知識;這是一本好書,所以我建議大家買來看看。
    蘇菲的世界讀書筆記篇二
    看過《蘇菲的世界》的朋友一定會這樣認為:它是一本簡單而又深奧的小說。它曾經(jīng)一度地使我拿起,一度地使我放下,它一會使我興趣十足,一會又使我失去耐心,我便在這矛盾中斷斷續(xù)續(xù)地讀完了整本書。
    14歲少女蘇菲收到的陌生來信帶她走進了一個她幾乎從未接觸過的世界,引導她的思維走進了人類更深、更本質(zhì)的思考。
    暑假在家閑來無事就把以前在大學買的書整理一下發(fā)現(xiàn)有好多書自己竟然沒有好好的讀完都是聽老師說要看什么書自己去買來了結(jié)果隨便翻幾頁就扔在那里。心里實在有點過意不去就決定在這個假期里好好彌補一下。
    《蘇菲的世界》是一本哲學啟蒙書她用深入淺出的文想我們每個讀者展示了哲學從古到今的發(fā)展歷程。從蘇菲在信箱中取出的一封寫著:“你是誰?”的信開始在艾伯特的指點下蘇菲從哲學的搖籃雅典出發(fā)對蘇格拉底和柏拉圖的哲學有了初步了解。她對文藝復興時期的認識包括達芬奇的繪畫、莎士比亞的戲劇、古登堡的印刷機……涉及藝術(shù)、科學、建筑、數(shù)學等許多方面。至于近現(xiàn)代艾伯特的“哲學函授課”包含了康德、黑格爾、弗洛伊德乃至于馬克思的哲學思想??催@樣一部作品讓我看到了全人類的文明。在蘇菲的所到之處到處都凝結(jié)著文明的精華。看過之后我已經(jīng)不僅僅是學到了一些東西更重要的是心靈的震撼。
    我原本以為哲學是一門不切實際的學問但當我讀完全書后才發(fā)現(xiàn)哲學其實是最貼近現(xiàn)實生活的哲學是“關(guān)于天底下每個人都關(guān)心的一些問題的'學科”。哲學所要解決的都是還心里面想的還有很多但不知道怎么來更加明白的表達也許只有我們自己親身讀了此書后才能和我一樣感受到《蘇菲的世界》帶給我們的震撼!
    《蘇菲的世界》以小說的形式,通過一名哲學導師向一個叫蘇菲的14歲女孩傳授哲學知識的經(jīng)過,講述了西方哲學史的發(fā)展過程。由前蘇格拉底時代到薩特,以及亞里士多德、笛卡兒、黑格爾等人的思想都通過作者生動的筆觸躍然紙上,并配以當時的歷史背景加以解釋,引人入勝。
    它是一本哲學史小說,更是一種自我世界的體驗,某種程度上,卻也是一個自我世界的折射。
    本書雖說是哲學史的介紹,但并不是很側(cè)重哲學思想本身,書中對關(guān)注更多的是哲學的一些基本問題,如我是誰,世界從哪里來,上帝是否存在等。然后對學派或者哲學家也沒有過多探討,更多的是在介紹他們基本思想的前提下,告訴我們應該怎樣的去進行哲學性的思考。最后,對于每一個階段的哲學思考,作者都會用容易讓人理解的例子來闡釋怎樣去理解并哲學性的思考。
    但如果本書只要表達這些,我想作者也沒有必要安排如此曲折的情節(jié)。作者采用的手法與其說是想引人入勝,讓哲學史的介紹不顯得枯燥,更不如說是為了激發(fā)我們對哲學的興趣,讓我們像哲學家一樣思考。因為本書小說的情節(jié)不就正是一個最好的哲學基本問題嗎?一個關(guān)于是否存在的問題。
    或許,某種程度上,蘇菲的世界就是我們的世界,或者更確切的說,少校和席德的世界也許就是我們的世界。
    蘇菲和她的哲學導師是少校寫的書里虛構(gòu)的人物,少校用這本書來作為給他女兒席德的15歲的生日。而這一真相在講到柏克萊等經(jīng)驗主義學派時向我們揭示。然后后面更離奇的是蘇菲從書中走出來,來到了少校的世界。這些看似離奇的情節(jié)引發(fā)了我一系列的思考。
    我們不防采用像《盜夢空間》里夢境的層次一樣來定義世界(正如書中說的蘇菲的世界,是智慧的世界,夢的世界)。
    蘇菲和她的導師艾伯特的世界作為第一層,少校和席德的世界作為第二層,本書的作者喬斯坦-賈德和我們的世界作為第三層。是否有第四層我們暫且放一個“?”。
    我們注意到作者在安排這些情節(jié)時,是在教我們怎樣去使用哲學性思考。如,蘇菲是虛構(gòu)的是在介紹柏克萊等經(jīng)驗主義時才告訴我們的。這不正證明了這一理論嗎?這時的哲學是懷疑,不能證明的并不代表不存在,就像蘇菲并不能證明她是虛構(gòu)的,她一直以為她是存在的,但事實確實她是虛構(gòu)的?;氐轿覀儎偛耪f的,蘇菲是怎么意識到自己其實不存在的呢?這要結(jié)合當時給我們介紹的哲學思考,這時的哲學提到的是,我們并不能證明上帝是否存在,因為上帝不會以“超自然”的法則來向我們顯示,于是我們沒有超自然的感官經(jīng)驗,就不能證明上帝存在。同樣,我們也不能證明上帝不存在,也就是說說上帝存在和不存在其實都是迷信。
    于是,作者利用這一觀點,讓蘇菲有超自然感官的經(jīng)驗,比如讓各種童話人物出現(xiàn),還有從一開始就有的席德的爸爸的各種“超自然”法則的把戲,然后蘇菲他們再借著哲學性的思考從而證明了自己的不存在,或者說他們世界的上帝——少校的存在。
    然后,我們站在第二層世界,也就是少校的世界。他們會怎么看呢?他們同樣也會認為他們是存在的,他們也會知道蘇菲是不存在的,因為蘇菲就是他們虛構(gòu)出來的。但他們真的存在嗎?如果站在第三層,也就是現(xiàn)實層的我們當然知道,因為少校不過也是作者虛構(gòu)出來的。
    但,少校他們知道嗎?他們不知道,因為作者還沒有讓他們經(jīng)歷“超自然”法則。他們不能獲得這方面的感官經(jīng)驗,不能由此證明自己是不是存在,或者他們的世界有沒有上帝——作者的存在。但是,或許以后少校會意識到他自己是不存在的,就像艾伯特說的,或許少校也只是另外一個人虛構(gòu)的人物。如果少校認為自己是存在的,認為自己就是最高層,那他怎么樣也不會想到自己虛構(gòu)的蘇菲會來到自己的世界,如果第二層世界是最高世界,那么蘇菲在這一層的出現(xiàn)當然就是屬于“超自然”法則的了,那么這一事件就屬于離奇的了,所以作者在這里安排這一看似離奇的事件不就說明了,這一切只是作者創(chuàng)造的,所以作為少校虛構(gòu)的蘇菲可以出現(xiàn)在少校的世界里。我想,接下來要發(fā)生的,從那條船自己解開韁繩開始,到蘇菲慢慢的去影響第二層世界,少校在慢慢經(jīng)歷了這些“超自然”法則,有了這些經(jīng)驗,經(jīng)過哲學的思考可能也會發(fā)現(xiàn)自己是虛構(gòu)的吧。
    最后回到第三層世界,也就是我們現(xiàn)在的現(xiàn)實世界,你還會肯定自己的存在嗎?會不會到最后我們才發(fā)現(xiàn)其實我們的世界就是蘇菲的世界或者少校的世界呢?我們不能肯定,我們不知道我們是否存在,因為我們不能證明我們所處的第三層世界是否是最高世界,即是否有上帝存在于我們之上,蘇菲他們弄清楚了自己所處的第一層不是最高世界,因為她的世界都是少校的思想,或者說上帝——少校存在于蘇菲世界中,這一世界不過是少?!袄硇汀钡囊粋€影子。而蘇菲之所以知道了這些,是因為她有了少校給的“超自然”法則體驗以及自己哲學性的思考。
    我們不禁就想問這樣的問題,世界從何而來,我們是誰?我們存在嗎?上帝存在嗎?然后就有了那些哲學史,有了從自然觀到人本主義的思考,哲學研究了這些問題,但并沒能給出這些問題的答案,事實上哲學也給不出這些答案,因為哲學本身已經(jīng)否定了自己能給出答案。但這看似矛盾的說法是否就讓哲學沒有意義呢?不,哲學的意義其實就出現(xiàn)在這些矛盾的思維中?;蛟S就像書中開頭說的,我們不去關(guān)注那些哲學家得出了什么答案,而是去看他們怎么思考的。因為哲學家對上述哲學基本問題的回答都是沒有意義的,我們確實無法證明那些答案,但我們在研究那些問題中采用的方法卻是我們值得關(guān)注的,就像黑格爾說的,這些哲學性的思考,會朝向人類有利的方向的發(fā)展,我們會變得越來越了解自己。就像書中說的,哲學雖然不能回答上述問題,但至少我們可以順著兔子的毛皮往上爬,越來越多的看到外面。
    或許,在某種程度上,蘇菲的世界就是我們的世界。你怎么認為呢?那就像哲學家一樣思考吧。
    由挪威作家喬斯坦·賈德所寫的《蘇菲的世界》是一本哲學啟蒙書,她用深入淺出的文向我們展示了哲學從古到今的發(fā)展歷程,讓人不自覺地跟隨著去思考,去探討一個個哲學問題,了解他們,走進他們的世界。
    《蘇菲的世界》用小說的形式,描述一位14歲少女在收到一連串神秘來信后,通過一位哲學老師,傳授她哲學知識的故事,從而揭示了西方哲學史的發(fā)展過程。從蘇格拉底的“最聰明的是明白自己無知的人”、柏拉圖“回歸靈魂世界的渴望”到“希望澄清我們觀念的”亞里士多德,再從笛卡爾、史諾賓沙、洛克到黑格爾、馬克思、弗洛伊德,蘇菲從雅典到文藝復興時期,再到我們這個時代,世界相謎團一樣,一點一點在她眼前展開。
    我原本以為哲學是一門不切實際的學問,枯燥、生澀難懂。因為現(xiàn)在的教育在哲學方面給人的感覺是“哲學”就應該是生澀的、非一般人可以理解的高深理論,所以以前我對哲學就是抱著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的想法!但讀了《蘇菲的世界》以后才發(fā)現(xiàn),其實我從來就不了解哲學?!耙槐娟P(guān)于哲學史的小說”,是《蘇菲的世界》這本書的副標題,頗能點明該書的要點。這是一本小說,但也是一本系統(tǒng)地涵蓋各種哲學思潮的速食大雜燴,在一本小說里,塞進整部西方哲學史,對追求速度的這一代而言,本身就極具魅力。隨著小說人物,在哲學傳統(tǒng)中,尋求書中謎團的解答,我越來越深入的了解了以前從不感興趣的西方哲學史,了解了柏拉圖以理性主義為特色,沉迷于永恒的形式,亞里士多德希望用感官親身體驗世界的決心……看過之后,我不僅僅是學到了一些東西,更重要的是心靈的震撼。
    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我和主人公蘇菲一起,在希臘時期,認識了蘇格拉底,知道他在雅典廣場上拉住行人的手要和他們討論關(guān)于時間存在的形勢和他存在的意義這之類的哲學問題,還有他的學生柏拉圖是怎樣構(gòu)想烏托邦和唯心主義理論的;知道了中世紀初的偉大哲學家史諾賓沙是怎樣將哲學和基督教義以及《圣經(jīng)》的新約和舊約中所有觀點結(jié)合起來的。在歷史方面,我深深的感受到了愛琴海孕育出的希臘文明是那么的令人驚嘆,那里所有的思想都互相碰撞著,詭辯學派、唯心學派等諸多學派互相辯論。思想在進步,時代在發(fā)展,歐洲也進入了中世紀,我了解到,那時候的人們開始把自己的思維與上帝聯(lián)系起來,他們認為智慧包括大自然都來自上帝的創(chuàng)造,因而開始了極端的宗教狂熱。那個時期人們對自己、對自然的看法和希臘時期截然不同,他們認為人本身是卑賤的,所有的熱愛和敬仰都給了上帝和那些大主教、修道士們。然后,我們又來到了16世紀文藝復興時的歐洲。這個時期,地理大發(fā)現(xiàn)把人所認識的疆域大大擴大,人們開始認識到上帝是不存在的。于是大批的學者開始回到唯物主義認知的方式上,重新研究希臘的文明,牛頓、伽利略、等一大批科學家發(fā)現(xiàn)越來越多的人類未知的東西。特別是人們了解到地球并不是宇宙的中心,并懷疑教會的權(quán)威時,人們開始重新審視了自己、自然和上帝,對自己又重新樹立了自信,這個時期,整個歐洲都沉醉在科學和探索精神中哲學,推動了科學的發(fā)展。
    當我讀完這本書后發(fā)現(xiàn),哲學其實是最貼近現(xiàn)實生活的,記得自己小的時候,曾經(jīng)仰望著天空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天空有盡頭嗎?大人們說沒有,但是為什么沒有呢?沒有盡頭的話,它是什么樣的呢?如果有盡頭,那么它的盡頭又是什么?是一堵墻嗎?如果是,那么墻后面又是什么樣的呢?我們可以到達那兒嗎?假如可以,那么那個世界有盡頭嗎?如果有,那個世界的盡頭又是什么?還是墻嗎?如果是,墻后面又是什么樣的?這是一個無窮無盡的問題,我知道自己永遠得不到答案,但是仍會去想,并且猜想著肯定有人跟我想過一樣的問題。那有沒有人在研究這些問題呢?如果有,是不是已經(jīng)有人知道答案了。那時候,因為想不通這些問題,會覺得很煩惱,但仍忍不住想,而且經(jīng)常懷疑自己是否想多了,是否在思考些無聊的問題,但是看完《蘇菲的世界》之后,才漸漸明白,其實這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哲學思考,這就是我們?yōu)槭裁凑f哲學就在我們生活中。
    千百年來,不管是什么時代、什么民族的人都在追尋著相同的問題,就類似是“我是誰”“世界從何而來”,正是因為人們的好奇心,才有了哲學。遺憾的是,我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再去思考小時候想的那些問題了,因為長大了,已經(jīng)習慣了世界就是這樣的,不再去思考有些事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會了。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漸漸接受了這個世界,并把這一切都當成了理所當然,我們的好奇心也就被壓抑住了,從這個方面說,我對世界的好奇心已經(jīng)比不上自己小的時候了。但是哲學家之所以與眾不同,就是他們從不會習慣這個世界。對于他們來說,這個世界一直都存在一些不合理,甚至有些復雜難解、神秘莫測,他們就像是孩子一樣打量著這個世界,所以他們才能提出那些深奧的問題,所以他們才能被人稱為智者。
    我也在反省自己,不再思考這類問題的我,是不是已經(jīng)失去了好奇心,是不是要用一種新的眼光去打量這個世界,就算不能做到像孩童那樣,起碼也要做到遇事多想幾個為什么。哲學教授傅佩榮曾經(jīng)說過這樣一段話:“哲學不是萬靈丹,但從來不去留意,愛好智慧的重要與前人的心德,那么注定將會陷于心靈之封閉與終結(jié)”。這或許是這本書在世界各國廣受歡迎的原因吧!哲學使我們醒悟,而這本書提供了一盞明燈,帶領(lǐng)我們走進哲學,帶領(lǐng)我們從困惑走向覺悟。
    以前看小說的時候總是去看詞藻的美麗,去追求那美麗感人的故事情節(jié),可這本書從哲學的角度向我解釋了世界和大自然的形成與發(fā)展,告訴人們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是一個怎樣的世界。它在講述哲學的同時,運用了生動形象的語言描繪了一個耐人尋味的故事。這不僅是一個哲學故事,更讓我從中學到了主人公蘇菲對事物鍥而不舍的追求精神。
    《蘇菲的世界》是智慧的世界,也是夢的世界。它喚醒了每個人內(nèi)心深處對生命的贊嘆和對人生終極意義的好奇。掩卷思索,真實的我們真的應該好好的去看這個世界了,不要總是覺得凡事都理所當然,這個世界什么東西的產(chǎn)生都有它的根源,都有他的道理,我們要抱著好奇的心去探索,去發(fā)掘,才不會固步自封!
    蘇菲的世界讀書筆記篇三
    哲學不是萬靈丹,但是從來不去留意愛好智慧的重要與前人的心得,那么注定將會陷于心靈之封閉與終結(jié)——在書的前頁,我看到了這樣一句話,似懂非懂,但當我讀完這本書,便也有了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理解。
    蘇菲——哲學家艾伯特的學生,少校書中的女主角,與席德同生日的女孩。故事圍繞哲學,從伊甸園伊始到神話故事的更替,從希臘文化到文藝復興,從書中走到書外。一位位歷史上的哲學家——蘇格拉底、亞里士多德、笛卡爾、馬克思等等,他們走入蘇菲的世界,走入席德的世界,也走入了我的世界。書中的故事很奇妙也很真實,很有趣同時富有哲理。
    以前的我向來對哲學沒有多大興趣,對哲學問題更是不想思考,可當我又一次看到“你是誰?世界從何而來?”等哲學經(jīng)典問題和艾伯特的訴說,我也不禁思考起來如今的我已有十九歲,正如書中所說,越來越覺得生活中的種種都是理所當然,不覺得它們奇怪也不會懷疑它們的存在,似乎我也開始從兔毛尖走進了兔毛里,好奇心少了,探索的心思也少了。
    可隨著對蘇菲的世界的了解,我好像逐漸找回了幼時好奇的感覺,也不會擔心問出“為什么”會遭人笑話。因為,學習知識不僅是漫長的過程,更是不可笑的過程,能學到東西被人笑話一下又何妨?況且疑問的精神本身就是需要挑戰(zhàn)現(xiàn)實和世人的勇氣。艾伯特告訴蘇菲,他們只是少校書中的人物,是不真實的,席德能讀到他們發(fā)生的一切。這樣的故事真的很有新意,甚至挑戰(zhàn)者讀者的想象力,讀書過程中我也會懷疑自己是否也是某人書中的人,也是虛擬的人,也可以見到賣火柴的小女孩和小紅帽們,這實在是一件極為有趣的事。
    《蘇菲的世界》吸引我的不僅是曲折離奇的故事情節(jié),而且其中寫入的哲學家的故事和歷史文化,它們實在非常吸引人。我從未如此接近哲學家們,更未想到僅是從一本小說中就能了解。當蘇菲和艾伯特逃離少校的書,進入到席德的世界,我既驚又喜,生命看似一切已注定,但若你有心改變現(xiàn)在的生存狀態(tài)卻是能實現(xiàn)的。
    書中有些話我是極為喜歡的。“生命本來就是悲傷而嚴肅的。我們來到這個美好的世界里,彼此相逢,彼此問候,并結(jié)伴同游一段短暫的時間。然后我們就失去了對方,并且莫名其妙就消失了,就像我們突然莫名其妙的來到世上一般?!鄙谋瘹g離合就是這樣,莫民奇妙卻十分珍貴。“你不可能知道一個人是否愛你,你只能相信他愛你或希望他愛你?!贝蠖鄶?shù)人相信愛情,卻怎樣也摸不透彼此的心,所以愛就只能相信。
    《蘇菲的世界》是一本有關(guān)哲學的書,也是一本具有教育意義的書。我喜歡她的世界,也希望今后的`我能像蘇菲一樣,對未來的生活積極、勇敢、充滿好奇心與探索心。
    蘇菲的世界讀書筆記篇四
    一開始,我真的以為這是一本偵探小說,否則怎會如此引人入勝讀著讀著,才發(fā)現(xiàn)這是一本關(guān)于哲學的書,我今年_歲,上五年級,在我的概念里只明白有哲學家的存在,并不明白哲學是怎樣回事。媽媽說,哲學這個詞,解釋起來有點復雜,能夠打個比方,醫(yī)學家研究怎樣治病救人,植物學家研究怎樣栽培植物,使花開得更好看,果實結(jié)得更豐滿,味道更鮮美,史學家研究國家政權(quán)怎樣興盛怎樣衰亡。哲學家呢,不研究具體的東西,他們會把剛才那些學者的成果進行一一比較,發(fā)現(xiàn)不管是人也好,植物也好,國家政權(quán)也好,它們都得貼合一個生長。興盛。衰弱。死亡的過程,沒有例外。哲學家就會把這個過程用到其它地方,分析其它事物,比如動物。人性。等等。所以哲學應當就是研究事物普遍規(guī)律的.一門學問。如此說來,哲學應當枯燥乏味。神秘而深奧的,可《蘇菲的世界》卻如此生動,它刻畫的蘇菲就是一個勇敢。聰明的女孩,她有著強烈的好奇心,有不斷探索這個世界的欲望,從蘇菲身上,我也開始學會了思考,人必須得堅持一顆〝好奇〞之心,我明白天是藍色的,草是綠色的,這種理所當然的存在讓我失去了思考的價值,就像學習,對書中的知識。教師傳授方式,從不咀嚼就欣然吞下。一個人失去了好奇心,便也失去了對事物探索的精神,進而我們的思維開始被固定,最終因為惰性變得呆板,毫無創(chuàng)新可言。
    多對這個世界問幾個為什么,你會發(fā)現(xiàn)這個世界的一切好像也不是那么理所當然的存在著?!短K菲的世界》是值得一讀的,它所展示給我們的,不僅僅是哲學,更多的還是關(guān)于生命等的有意義的問題,它讓我學會了用哲學的角度,重新看待世界,重新認識自我。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要用它來尋找光明!
    蘇菲的世界讀書筆記篇五
    一個名叫蘇菲的女孩,接連不斷的收到來自神秘哲學家艾伯特的信,所有信件內(nèi)容皆為各種哲學理念、思想,而蘇菲也逐漸成為神秘哲學家的筆友。在此時,她也開始思索世界各地哲學所探討的問題,并且從日常生活中學會如何開始運用自己所學的哲學知識。
    不過,后來陸續(xù)有更多不知名的信出現(xiàn)于自己的世界里,內(nèi)容主要是寫給一位名叫“席坦”的信件。她逐漸意識到了自己只是另個世界的艾勃特少校想象出來的一個角色,目的只是為了要讓席坦從故事中學習哲學。蘇菲便決定逃離他們所處的書中世界,到了席坦的生日派對,影響了艾勃特的“真實世界”。
    閱讀完這本書后,我也開始思索什么才是“真實的自己”。有時擔心自己的人生是否只是南柯一夢,或真是“人生如戲,戲如人生”呢?也許自己就像蘇菲一樣,像愛麗絲般去夢游仙境?或者我單單只是一個思想體,只有精神,沒有實體,并非真實存在?然而,這似乎是永遠解不開的謎團。
    書本一開始所提及的問題:“你是誰?”讓我陷入無止盡的思索。曾單純的以為“我”就是我的主人,然而,真是如此嗎?以往,當自己陷入人生難題時,就會以玩笑來自欺,以自責來療傷。但讀完這本書后,我反而陷入“自己是誰?”,反倒希望自己就是蘇菲,由作家來告訴我如何進行下一步的動作,完成更精彩完美的演出!
    如果沒有接觸到這本書,自己或許永遠會跟書里的人物所說的一樣:“將這個世界當成一種理所當然的存在,而體會不到這世上的驚奇與美妙?!币驗槲覀兛偸翘蕾嚒傲曇褳槌!?,普通的劇情、平凡的生活、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生活無趣的思考讓人生受到了限制。閱讀時,我總想象自己就是那充滿好奇的蘇菲,把書本里的神秘哲學家當成啟蒙自己人生的老師,在那奇妙世界中,日夜思考著來自哲學家拋出的各種問題。
    也許,只要抱著好奇心,就可以成為一位哲學家吧?以往,人們認為哲學家只是把自己從世上萬物所得到認知,經(jīng)過思考的歷程,提出了自己的見解。而我認為,哲學也可以是一種人生,因為里面包含著你對世界的觀感,隨著人生的成長與際遇,人的想法也會因而改變。人生,就應該盡可能與各式各樣的人相處,跟著他一起體驗他看這個世界的態(tài)度與角度;人生,就應該了解自己是一個世上獨一無二的存在,了解自己是獨特的,才能不被他人的看法所束縛,才能開始活出全新的自己,讓自己有個精彩無憾的人生。
    一個真正擁有智慧的人是明白自己無知的人——題記
    ——蘇格拉底是誰?蘇菲又帶著好奇心拆開了艾伯特給他寄的信——自從蘇菲收到一連串奇怪的信,她就迷上了哲學,這次是名為《蘇格拉底》的信,我同蘇菲一樣,對蘇格拉底產(chǎn)生了好奇以及崇高的敬意。
    “沒有人能夠比蘇格拉底更智慧了……”蘇格拉底聽到這句話后放聲大笑,搖搖頭,他說自己是無知的。
    蘇格拉底、柏拉圖無知嗎?至少他們自己持肯定的回答。在世人貪婪的目光、狡猾的眼神中,他們的選擇沒有可以商量的余地,從他們的故事中,我們才能明白真理是怎樣產(chǎn)生而又怎樣毀滅的。
    很久以前,蘇格拉底讓他的學生們做一件事:讓他的學生們穿越一片麥地,從中采摘一支自己覺得最大的麥穗??墒牵瑢W生們從麥地的頭走到麥地末,有些學生手中的麥穗太小了,有些學生手中壓根沒有麥穗。
    哈!手中小麥穗的學生想——有麥穗的總比沒麥穗的好!手中空空的學生想——與其采摘這么小的麥穗還不如不采!從中足以可見,人類的滿足欲、貪婪欲有多么大!
    有人想問哲學家:您覺得您智慧嗎?值得深思的是他的回答要比一萬個問題更具有意義:——我是無知的。
    在每時每刻,請不要忘記——一個真正擁有智慧的人是明白自己無知的人。真理就是這樣誕生于“無知者”的腦海中的。
    在人類洋洋自得的時候,人類的無知毫無保留得呈現(xiàn)在了世界的眼中;在人們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的時候,亦是如此。
    沒有一個真理的指引,個個自認為擁有智慧的的人都將變得無知愚蠢,從此智慧與無知的界線變得模糊而不清了,人類也沒有什么智慧可言了。一個個狂妄自大的智慧者們指揮著謙卑的“無知者”,不錯,社會就是這樣腐敗的。
    就如同蘇格拉底的死,他是為真理而死的。蘇格拉底毫無疑問地覺得:他的生命就是為了追求真理,他甚至愿意付出生命,讓狡猾貪婪的人類真正明白他們是最為愚蠢無知的。
    蘇格拉底是為追求真理而死的,他從一個社會底層出發(fā),用他的無知來沖撞“智慧”的`統(tǒng)治者們,最后卻被腐敗的社會判處了死罪,他在他的友人面前喝下了毒藥——人類又用自己的雙手毀滅了一個真理。
    “無知”的蘇格拉底怎會向智慧的統(tǒng)治者們屈服!不然他就不是蘇格拉底了。蘇格拉底正確的見解導致了他正確的行動,他自己就是擁有真理的一位偉大的哲學家!
    自認為智慧的人的無知的行動造就了腐敗的統(tǒng)治,自謙為無知的人用智慧的舉措鑄造了永恒的真理!
    真理是需要追求的,沒有正確的見解就沒有正確的舉措,沒有正確的舉措就沒有偉大的真理,沒有偉大的真理就沒有真正智慧的人。而真正智慧的人內(nèi)心會有一種聲音:我是無知的,然而,我又要讓真理公開于世人的面前,我要讓世界充滿智慧的共鳴。
    如果我說真理是一曲動聽的大合奏,那么無知與智慧就是其中的主旋律,正如同每一個真正智慧者都追求真理一樣,那么動聽,卻沒有瑕疵。
    學會追求真理,懂得舍棄“智慧”,最后,做一個真正的智者——蘇菲明白了。
    蘇菲的世界讀書筆記篇六
    涉及藝術(shù)、科學、建筑、數(shù)學等許多方面。至于近現(xiàn)代,艾伯特的“哲學函授課”包含了世界》隨手翻了幾頁,覺得很乏味,但是仔細的翻開一章靜讀后,便發(fā)現(xiàn)這不是一本空洞無聊的書,于是我便欣然的帶著它離開了。
    《蘇菲的世界》主要講述的是小姑娘蘇菲在神秘哲學家艾伯特通過書信的誘導下,開始接觸哲學,思考哲學問題,并且了解了整個哲學史的'發(fā)展和一些古今中外的哲學家。這本書涵蓋了哲學、科學、藝術(shù)等多個方面。把原本比較難懂的哲學,通過艾伯特讓蘇菲思考的一系列問題,使我們更加深刻的體會到哲學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guān),也使得哲學變得生動有趣,我們自己也可以了解哲學發(fā)展史。
    作者用深入淺出的文字向我們每個讀者展示了哲學從古到今的發(fā)展歷程。讀了這本書后,豐富了自己在哲學方面的知識,隨著書中艾伯特給蘇菲所提供的哲學問題,我也跟著思考了,然后繼續(xù)看下去,發(fā)現(xiàn)自己的觀點和書中的還有些相同,讓我有種成就感,但更多的是接觸到了不同的思想,好像自己進入了一個思想相互交流碰撞的世界,在那個世界里我隨意發(fā)揮著自己的想法,沒有人會去笑自己,得到的是別人的傾聽和尊敬,大家互相汲取著那些精髓,不斷豐富自己的世界,但是卻始終堅守著自己內(nèi)心的那一份信仰。
    蘇菲的世界讀書筆記篇七
    也不知某年某月某日,一覺醒來發(fā)現(xiàn)世界上有這么多的矛盾,這可能也是從看蘇菲的世界開始的吧。
    看蘇菲的世界時,看到她每件事都刨根問底,竟然從心底油然而生出一種共鳴;但是自己內(nèi)心深處卻覺得她是一個而不折不扣的笨蛋,竟然什么事都想那么多,搞不好學習也會一落千丈。
    此處我想了比較長的時間,到底是應該較為成熟些,每件事逆來順受,還是應該每件事刨根問底,這是多么的矛盾啊,當時我想;這個問題可能連哲學家也解不出來吧,我的內(nèi)心的兩股思想像五線譜一樣交織碰撞,我的五臟六腑在都被燒灼,我是多么渴望像泓泉一般的真理啊。
    聰明的;請你告訴我,我們應該怎么辦呢?
    明天太陽依然升起,時鐘依然運轉(zhuǎn),我們的問題,卻可能已悄悄的塵逝了……
    蘇菲的世界讀書筆記篇八
    《蘇菲的世界》是一本充滿智慧的奇書,首先,作者在書中創(chuàng)造了兩對人物:少女蘇菲和她的哲學老師艾伯特;少女席德和她的父親。然而這兩對人物真真假假,虛虛實實,讓你在撲朔迷離中跟著作者一路去思考“我們是誰”、“我們?yōu)楹卧谶@里”這些問題。你是誰?可愛的小蘇菲第一次看到這個命題時倉皇失措,在鏡子面前反復的追問。我想大多數(shù)人開始都會有這種感覺,因為無法給自己一個清楚的定位。那我和他人的區(qū)別在哪里?姓名?外貌?思維?倘若我換個姓名整下容換種思維方式,那我就不是我了嗎?這是人存在的意義問題,初看似乎有些迷惑,但是我想,作者正是將我們生活的世界當成透明的,并與一些可能存在而我們未發(fā)現(xiàn)的“可能性”結(jié)合在一起才寫的這本書。
    翻開第一章,你會立刻被蘇菲收到的匿名信“你是誰”所吸引,也正是“你是誰”這個問題帶著蘇菲走進一個哲學的世界。接著你又會接觸到例外一些明信片,那是一張張需要蘇菲代轉(zhuǎn)席德明信片,之后各種怪事在蘇菲身上發(fā)生,當然蘇菲的哲學老師也跟著浮出水面。當整本書看到一半時,你會被故事角色的真實性搞得腦袋發(fā)脹,到底蘇菲和他的哲學老師是現(xiàn)實的還是席德和她的父親是現(xiàn)實的,這是你就會不知不覺和莊子有同樣的感慨——自己到底是夢到莊子的蝴蝶呢,還是夢到蝴蝶的莊子。我想這也是作者要達到的目的吧。不過值得慶幸的是,當你看完全書,一切都會水落石出的。其實僅僅看書的目錄你就會覺得很有意思,如“伊甸園……在某個時刻事物必然從無到有……”、“少校的小木屋……鏡中女孩的雙眼眨了一?!薄ⅰ爸惺兰o……對了一部分并不等于錯……”等,這些小標題有時是為我們說明一些哲學觀點,有時是為了向我們透露蘇菲將要遇到的神秘事件。
    另一方面,這也是一本西方哲學的發(fā)展史書,看完之后可以感覺到哲學的發(fā)展與科學的進步是密不可分的,它與人類文明的足跡點滴相印,因此與其說是在看一篇哲學史,倒不如說是人類文明的通史。在浩瀚的歷史文明的發(fā)展史中,每一個我不過是道星光、一點水滴。書中有一段深夜里在教堂以小時為單位計算歷史進程的對白再明白不過,如果把文明是當成是一天,那么各個階段的發(fā)展便有了一個更加明晰的概念。
    《蘇菲的世界》,即是智慧的世界,夢的世界。它喚醒了每個人內(nèi)心深處對生命的贊嘆與對人生終極意義的關(guān)懷和好奇。掩卷思索,真實的我們真的應該好好的去看這個世界了,不要總是覺得凡事都理所當然,這個世界什么東西的產(chǎn)生都有它的根源,都有他的道理,我們要抱著好奇的心去探索,去發(fā)掘。
    在實際生活中,我們也要多多思考多幾個為什么?
    蘇菲的世界讀書筆記篇九
    讓我們永無止境的思考下去。我們真的生活在別人的筆下嗎?
    或許是,或許不是。但至少我這么認為:不管你怎么想,你的生活還是會繼續(xù)下去,和往日一樣,那么相信與否,就顯得不那么重要。
    他們?yōu)槭裁磿接篮阒l(xiāng)呢?他們的生活又會是怎樣的?我想沒有人能回答這些問題。對于這個,我持有跟上述同樣的觀點。相信與否,生活會一樣繼續(xù)下去,不會也變化,即使你也在相對于另外一個地方的永恒之鄉(xiāng)。
    我是誰?我從哪里來?留給了我無限的思考。
    蘇菲的世界讀書筆記篇十
    盡管我們都想過哲學性的問題,卻并不一定每個人都會成為哲學家。由于種種理由,大多數(shù)人都忙于日常生活的瑣事,因此他們對于這世界的好奇心都受到壓抑。對于孩子們而言,世上的種種都是新鮮而令人驚奇的。對于大人們則不然。大多數(shù)成人都把這世界當成一種理所當然的存在。
    ————題記
    我本來認為哲學是比較枯燥乏味的,但《蘇菲的世界》一書帶給我的感覺卻截然不同。
    讀這本書時,我仿佛又回到了古希臘聆聽蘇格拉底的教誨。猶如置身于中世紀的古堡,見證黎明前的黑暗。我們盡情沐浴文藝復興的和煦日光,沉醉于巴洛克強烈反差的藝術(shù)氛圍之中。忘卻了塵世的喧囂,只覺真理的偉大和藝術(shù)的魅力。隨后,穿梭于資產(chǎn)階級革命的硝煙中,體味現(xiàn)代哲學的曙光。飛速發(fā)展的工業(yè)推動著歷史的車輪駛?cè)肓藣湫碌能壍溃粫r代的更替造就了更多的哲學巨人。黑格爾、康德秉承了日耳曼人的理性,也把法蘭西人的浪漫發(fā)揮到了極致。
    這本書記述了一個14歲的少女蘇菲某天放學回家,發(fā)現(xiàn)了神秘的信,你是誰?世界從何而來?就這樣,蘇菲每天都會收到這種神秘的信,她在信中的神秘導師的指引下,走進哲學,開始思索。
    從古希臘到康德,從祁克果到拂絡伊德;從復興時期的達芬奇的繪畫,莎士比亞的戲劇,古登堡的印刷機,到涉及藝術(shù),科學,建筑,數(shù)學等許多方面。
    笛卡爾說:“我思,因此總和?!边@個少女也在一些神秘信件的帶領(lǐng)下開始在哲學這個世界中徜徉著,思索著。世界起源的紗幕一層層被掀開,但是新的疑團卻又接踵而來。席德,蘇菲,艾伯特;席德佳,蘇菲亞,大艾伯特;樹林中無人的上校的小木屋,祖母從吉普賽婦人那里買來的一面“魔鏡”每件事物都是線索,每件事物也都是新的謎團。
    蘇菲邊走邊想,一個個新的哲學天地展現(xiàn)在她的面前。事情的真相,原來竟是如此……
    果真是我思故我在。
    蘇格拉底,柏拉圖,亞理斯多德,中世紀,文藝復興,浪漫主義,弗洛伊德……一千年,兩千年,一個世紀,兩個世紀,一種思想,另一種思想都在這本書里被引述伸展得恰到好處。
    像另一個愛麗絲漫游仙境一樣,如夢如幻,卻又無比真實。在這個缺乏夢境缺乏哲學的時代,我在這本書里找到了他們兩者之間最完美的統(tǒng)一。
    有時候我會想起自己走過的路,其實生命真的有很多不可思議的地方,可是由于自己已經(jīng)“習慣”這樣生活,也就不曾明了宇宙的浩瀚和生命的偉大。
    世界太大,而我太小,我沒有辦法以自己如此微弱如此渺小的生命去探究和斷定這么浩瀚這么偉大的世界??墒俏抑溃K有一天,我可以站在世界的頂端,仔細審視與我平等的“魔術(shù)師”。
    蘇菲的世界讀書筆記篇十一
    看似一個無聊的問題,你一定會想:我就是我,你管我是誰,反正我又不是你,我又怎么可能是你?的確,你我屬于不同的個體。我們不一樣。但換個角度想想:你怎么就知道你不是我?這有概率分布的可能。也許你是假的,你只是我創(chuàng)造出來的,是我思想的投射罷了。
    此時此刻,你是我,我不是你。這看似荒謬無厘頭的自言自語讓人一頭霧水,但理解了就可以知道它是《蘇菲的世界》的寫作角度,讓人極為震撼又沉醉其中,書中書像畫中畫一樣引人入勝。正如第一章伊甸園的開頭早已下了定論:
    在某個時刻事物必然從無到有……
    命運的齒輪開始轉(zhuǎn)動……
    蘇菲的世界為你打開大門
    你只是我創(chuàng)造出來的,
    是我思想的投射。
    此時此刻,你是我,
    而我不是你。
    這是個虛假的平行世界。
    蘇菲在艾伯特的提示下發(fā)現(xiàn)自己是假的。她只是書里的一個人物,只是席德爸爸送給女兒席德的一本書上的人物,僅僅為了講清楚從古到今的哲學故事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虛構(gòu)人物。
    多重視角下,席德收到爸爸寄來的書并開始看《蘇菲的世界》,而我在現(xiàn)實世界看著席德品讀蘇菲的故事,宛如上帝般存在,這是一件極其恐怖的事情。
    這真是一個令人頭皮發(fā)麻的設(shè)想,只能借用《紅樓夢》里太虛幻境的對聯(lián)“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也無”以釋懷。真真假假,假假真真,滄海一聲笑,無謂我思故我在,或我在故我思,唯有靜心思索,無畏前進.....
    pascal說過:“人只不過是一根葦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浩瀚星辰下滄海桑田,人如滄海一粟般微不足道,恐怕是竭力一生也無法逃過死亡的歸宿。思想?yún)s能形成人的偉大,給予人尊嚴。即人的偉大來源自他有思想。
    思想來自哪里?借用《蘇菲的世界》的比喻:“這世界就像魔術(shù)師從他的帽子里拉出的一只白兔。只是這白兔的體積極其龐大,因此這場戲法要數(shù)十億年才變得出來。所有的生物都出生于這只兔子的細毛頂端,他們剛開始對于這場令人不可置信的戲法都感到驚奇。然而當他們年紀愈長,也就愈深入兔子的毛皮,并且待了下來。他們在那兒覺得非常安適,因此不愿再冒險爬回脆弱的兔毛頂端。
    唯有哲學家才會踏上此一危險的旅程,邁向語言與存在所能達到的頂峰。其中有些人掉了下來,有些人死命攀住兔毛不放,并對那些窩在舒適柔軟的兔毛的深處、盡情吃喝的人們大聲吼叫。
    他們喊:“各位先生女士們,我們正飄浮在太空中呢!”但下面的人可不管這些哲學家們在嚷些什么。
    這些人只會說:“哇!哲學家真是一群搗蛋鬼!”然后又繼續(xù)他們原先的談話:請你把奶油遞過來好嗎?我們今天的股價漲了多少?番茄現(xiàn)在是什么價錢?你有沒有聽說黛安娜王妃又懷孕了?”
    所以,要學會思考,首先要有好奇心。
    好奇心是人類的天性,一個睜著眼睛的盲人無法看到色彩斑斕的世界,但他會通過聽覺、觸覺和心里感受去構(gòu)建一個屬于他的世界。孩子亦如此,他們總是有很多問題,很多出人意料的奇思妙想。對于孩子而言,一旦面臨新奇、神秘的、自相矛盾的事務就會產(chǎn)生三種形式的探究行為:感官探究、動作探究、言語探究。正是通過這些探究性,孩子有選擇性地了解事務,并積累大量的生活經(jīng)驗。
    只可惜,很多時候,在成長過程中,孩子也慢慢習慣了這個世界。當他們會對身邊的事情都習以為常時,他們就會陷入瑣碎無味的生活而渾然不知,即使有新的火花出現(xiàn),他們也早已習慣熟視無睹,生活也就固化了。
    他們就變成了我們。
    而我們的名字叫做成年人。
    成年人
    人的內(nèi)心里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總想感到自己是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尋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但如果不向這種需求提供養(yǎng)料,即不積極接觸事務和現(xiàn)象,缺乏認知的樂趣,這種需求就會逐漸消失,求知興趣也與之一道熄滅。
    ——蘇霍姆林斯基
    好奇心作為人的天性,無論在孩子還是老師之間都具有重要的意義。老師要用好奇心去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美,去發(fā)現(xiàn)孩子們身上的閃光點繼而發(fā)掘其潛在的天賦,去思考和探索更好的師生交流模式,在教學管理中最大程度的保證孩子的好奇心。或許我們會遇到好奇心比大象還要大的孩子,或許這些孩子天馬行空,令人不知所云,就像法國電影《蝴蝶》里的麗莎一樣腦里裝著十萬個為什么,老師們總是回答不出她提出來問題,可回答不出又如何?答案已經(jīng)不重要,好奇心已像一把鑰匙,為對世界充滿熱情的孩子打開一扇扇通往不同世界的大門,在摘星的路途,孩子們成為了我們的老師,因為他們總能告訴我們不一樣的世界。
    老師和孩子都成為好奇心的守護人。
    蘇菲的世界讀書筆記篇十二
    在《蘇菲的世界》中,我第一次讀到了柏拉圖曾說過的那句話:“哲學始于驚疑?!彼嬖V我,不論誰,倘若對這個世界和人生不曾有過驚奇和疑惑,就不會開始哲學的思考。
    書中有這樣一個生動的比喻:這個世界好比魔術(shù)師從他的帽子里變出來的一只白兔,所有生物都出生于這只兔子的細毛頂端。人們一開始對這種令人不可置信的戲法感到驚奇,然而隨著他們年齡的增長,也就會逐漸沿著細毛滑回到兔子的毛皮,他們覺得非常安適,便不愿再爬回柔弱的兔毛頂端。
    哲學才是拯救這個世界的良方,唯有哲學家才會踏上這條危險的旅途,邁向語言與存在所能達到的頂峰,以仿佛乍見的眼光打量這個世界。在《蘇菲的世界》中,艾勃特化身為艾伯特向同樣化身為蘇菲的席德進行了哲學啟蒙,一堂堂哲學課變成了懸疑與破案,虛虛實實,似夢似真。
    帕梅尼德斯想要揭穿各種形式的“感官幻象”,恩培竇探索著四種基本元素,即使因為哲學理論而被迫離開雅典的安納薩哥拉斯也仍對大自然的組成提出疑問,德摩克利特努力證明組成各種事物的是原子;希波克拉底堅持著“醫(yī)學倫理”;蘇格拉底重視良心,真理,仍舊反對詭辯學家;柏拉圖研究著雙重性質(zhì)的人;亞里斯多德又對柏拉圖的理性論提出新的質(zhì)疑……自古至今的西方哲學家,每位都在不斷探求中得到新知,每位都充滿著對世界的好奇心,他們總是試圖沿著兔子的細毛往上爬,以便將“魔術(shù)師”的戲法看個究竟,弄個明白。
    同在一片十四歲的天空下的我,發(fā)現(xiàn)自己已經(jīng)開始朝向兔子溫暖舒適的毛皮深處滑去:我開始習慣這個社會,習慣這個世界,從未去考慮過更深刻、更有意義的問題。一本《蘇菲的世界》,一群哲學家攔住了我,他們揪住我的衣領(lǐng),將我拽回毛尖,在那兒,在兔子的頂端,希望我也能以嶄新的眼光度量生活。
    葛朗維格曾說:“真實啟蒙之于人,如同陽光之于土?!薄短K菲的世界》,智慧的世界,夢的世界,它喚醒每個人對生命的好奇,帶我們爬回兔毛頂端。
    蘇菲的世界讀書筆記篇十三
    蘇菲和大多數(shù)臨近十五歲的姑娘一樣,有著自己的煩惱與秘密小天地。她有一個幸福的家庭,一些喜歡她并且她也喜歡的小動物,生活平靜,平靜得不起絲毫波瀾。
    直到有一天放學回家,她在信箱里找到了一封特別的信——沒有署名,沒有地址,上面寫道:“你是誰?”從此,蘇菲開始了她神奇的哲學之旅,了解了許多哲學家。最后她與她的哲學導師艾伯特逃出書本,開始新的生活。
    也許很多人和我一樣,在讀《蘇菲的世界》之前,認為哲學極其晦澀難懂,神秘莫測,而學了又沒什么用。但在讀完這本書后,我才明自:哲學真是一門神奇而又好玩的學問。
    在這本書中,作者詳細地講述了德謨克里特、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笛卡爾等人的哲學主張以及哲學的意義與發(fā)展。全書語言淺近,比喻新奇。其中有一個我很喜歡的比喻:世界就像是從魔術(shù)師禮帽里拉出來的兔子,普通人安居在兔子的毛皮深處,而哲學家則在兔子的毛尖上眺望與探索。也正是這樣,普通人對于自己所看到一切深信不疑,或是對書本上的深信不疑。但哲學家則不同,他們面對自己所經(jīng)歷的一切永懷好奇與探索精神,試圖明白為什么會是這樣。換句話說,哲學家們想看清兔子的全貌,甚至是魔術(shù)師的面貌,他們的思想,無論是廣度還是深度,都遠遠在普通人之上。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是哲學家。要永遠保持好奇心——對周遭一切事物的好奇心,無論是你接觸過的還是你沒有接觸過的,誰又知道你接觸的是不是真的呢?要試圖用自己的思維去理解、去探索,不可照搬書本,畢竟那不是你思考的產(chǎn)物。
    哲學就是一門神奇的學問,它引導人們對事物進行探索,以大智慧為人們指點迷津。它像一位長者,為渴求知識的人們提供最好的機會與幫助。
    我愿像蘇菲一樣,在哲學的道路上永懷好奇,永遠前進,站在兔子的毛尖眺望、思考,看清兔子的全貌甚至是魔術(shù)師的面貌。
    蘇菲的世界讀書筆記篇十四
    電影《蘇菲的世界》,又一次向我敞開哲學的窗口,和枯燥灌輸用的唯物主義哲學不同,蘇菲,和蘇菲的世界,用另一種方式展現(xiàn)了哲學奧秘。
    你是誰?世界從何而來?濾掉他人的解釋和見解,跳過劇本和電影的改編,當我找來這本書去翻開來,僅僅幾頁,蘇菲就帶著這簡單又復雜的疑問引導我走象更遠處,慢慢的看清本不清晰的世界。
    世界從何而來?從大爆炸到宇宙形成再到太陽再到地球最后到人類形成,又有誰看見這世界如何出現(xiàn)形成?在你思考這個問題時,我們的腦子又如何確保不是被放在玻璃容器里接上電極來虛擬一個從3分鐘前才啟動,根本不存在的世界呢?也許我們的記憶只不過是設(shè)定詳細的資料,你看見聽見感覺的全是電極直接刺激腦神經(jīng)產(chǎn)生的真實幻覺而已,3分鐘前這一切還不存在。好吧……我承認,也有可能是5分鐘前。
    翻過原著,再審視電影發(fā)現(xiàn)巨大的差異,然而,一個共同的特征始終那樣明顯“這是一本關(guān)于哲學史的書”,原著的副標題,就如這個副標題一樣,《蘇菲的世界》并不是灌輸給你什么是哲學什么是唯物主義的東西,切實的提出哲學的起源,哲學的用途,和發(fā)展。哲學是人類用于認知這個世界和認知這個世界得到的總結(jié),蘇菲帶著我們從古希臘,到文藝復興,一直走到今天,似乎匆忙,走過了哲學的一個個進步,一個個節(jié)點。
    哲學——哲學就是系統(tǒng)化理論化的世界觀。世界觀就是人們對整個世界以及人與世界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 哲學是對自然、社會和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jié)。 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guān)系的問題。 某書上如是說,當然也可以很實用的`證明你把名字寫在地上地球也不是你的,一種探究世界,人,真實的東西。
    所以,蘇菲和她的世界展現(xiàn)現(xiàn)給我們一個最貼近生活最貼近現(xiàn)實的起點———蘇菲。
    雖然在書中未著很重的筆墨,在電影中,導演用蘇菲的朋友很鮮明的對比出蘇菲,一個十分平凡的15歲女孩,平凡到?jīng)]有什么特征的女學生。然而,即使這樣的平凡女孩,哲學依然這樣的貼近于她,哲學,無處不在。
    蘇菲并未執(zhí)著于空想和猜測當中,這應該歸功于那位善于引導的哲學家吧……當然這位狡猾的哲學家只不過是利用了許多先哲的想法和思路,也就是踏著先行者的足跡前進……很多先哲因為堅持自己的理念或者真理而獻出了生命,也許,我們踩著的不只是腳印那么簡單。
    在書中冗長的神話與故事,沒與在電影中著重體現(xiàn),但是正是這些從北歐的雷神拖爾曙光和春之女神芙蕾雅一直到希臘的大力神赫拉克里斯和司掌智慧,戰(zhàn)爭的女神雅典娜,再到看起來很耀眼的耶穌,不斷的體現(xiàn)著人類對自然的探索和無知,以及理性的發(fā)展與探索。
    當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得……等等哲學史上的閃耀點,一一如走馬燈般出現(xiàn)在蘇菲面前時,一個14歲的少女,并不顯得那樣迷茫和無助,顯然人類自從出生就在求知,只不過有太多人,對既定的事實無條件的接受了,再無深究的想法,從一個14歲少女身上體現(xiàn)的并不僅僅是智慧的閃光,更多的是求知的毅力和未固化死板的思路。
    小說中的蘇菲,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思考著,讀著冗長的哲學故事,想著那如捉迷藏的哲學家提出的古怪又切實的問題。電影中蘇菲和世界的互動明顯得到生動的強化,蘇菲有她的朋友,最開始的信封甚至以為是男同學的惡作劇,在面對一個又一個問題時,蘇菲在學習成長,問自己的媽媽“你是誰,或者說我是誰?”顯然這里電影的處理要比小說顯得生動許多。通過學習成長的蘇菲在與老師朋友的對話中表現(xiàn)出來的智慧和氣質(zhì)顯然要比小說有力的證明了蘇菲的成長。
    在不斷接觸和在神秘的哲學家的引導下,蘇菲先得知了他的名字,慢慢的學習中,與這位哲學家的接觸,越發(fā)的象是沿著鐵軌前進的高速列車 ,不斷的加速,卻始終沿著已經(jīng)預定好的方向發(fā)展,就當一切都不可思議的發(fā)展時,一個個暗示接二連三的展現(xiàn)的蘇菲的面前,蘇菲的世界,這世界本身就是個故事,對,就如字面的意思那樣,蘇菲,發(fā)現(xiàn)了一個看起來象玩笑的情況,自己,哲學家,都是小說中的內(nèi)容,作者描繪了一個神化了一樣的作者!這并不是我的語言上的錯誤,上校就是那個創(chuàng)造主一樣的作者。
    雖然這個創(chuàng)造主狡猾的創(chuàng)造了蘇菲和她的世界,但是也正是這個愚蠢的作者教會蘇菲以一個哲學的角度來審視一切,上校不是神!
    蘇菲的世界讀書筆記篇十五
    《蘇菲的世界》的作者為挪威的喬斯坦。賈德,寫于1991年,被譽為世界級經(jīng)典之作,世紀百部經(jīng)典作品之一。翻譯者蕭寶森文筆也很好,總之,文筆流暢,一路下來,在歡暢的語言中被作者引導著,像那個小姑娘蘇菲一樣,逐漸地迷戀于哲學的殿堂中。
    《蘇菲的世界》是作為哲學書被推薦的。確實,它很別致,用小說的形式,為我們娓娓道來西方的哲學史,思路清晰,對每位哲學家的觀點表述明確,理解到位,是學習哲學很好的引導性的書籍。
    如果有時間,我們可以去捧讀哲學大家們的著作,但由此書做引導,相信少走不少的彎路。
    現(xiàn)代社會的節(jié)奏,使我們很少有時間去靜下心來閱讀文化著作。況且,浮躁的社會中,好的著作越來越少。網(wǎng)絡上涌現(xiàn)出來一批批的是寫手,不是作家。官方的所謂的作家更是無能無恥。
    所以最經(jīng)濟的,最有效的是讀點哲學書。我從來認為,這個世界上,自古以來最偉大的一類人是思想家、哲學家,他們對人類的貢獻是其他人不能比的。
    關(guān)于這本書的內(nèi)容,相信很多讀過的人都會像蘇菲一樣,讀后對世界、對人又有了新的思考和好奇。哲學本來就是方法之方法,科學之科學,基于這一點,相信對其他方面也同樣大有裨益。
    雖然還沒有讀完,還是極力推薦這本書,應該好好讀讀,而且這本書一點也不傷腦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