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愛彌兒讀后感心得體會(8篇)

字號:

    心得體會是指一種讀書、實踐后所寫的感受性文字。那么我們寫心得體會要注意的內容有什么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心得體會范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愛彌兒讀后感心得體會篇一
    盧梭在《愛彌兒》一書中提出一個觀點:要按照兒童的天性自然地發(fā)展,這句話我很贊同。
    盧梭認為教育遵循自然,順應孩子的天性,不要對孩子橫加干涉,把成人的思維強加在孩子身上。此刻年輕的家長們切身感受到社會日趨激烈的競爭,唯恐自己的孩子會輸在起跑線上,以至于將來被社會淘汰。于是他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風,陪伴著孩子穿梭在各種不同類型的器樂、美術、舞蹈、英語之間,肆意侵占了孩子們的玩耍的時間,絲毫沒有思考孩子的想法。就應讓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長。而社會對孩子任何的干涉,都會使孩子覺得不自由,不平等,甚至產(chǎn)生罪惡;任何違背自然的教育方式,都會導致孩子的畸形發(fā)展,產(chǎn)生嚴重的后果。兒童并不是能夠任意塑造和填充的容器,不是白板,而是有其固定法則的“自然的存在”。我們在教育生活中,應把兒童當作活生生的人來進行教育,任何違背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的教學,都是不人道的,不可能長時間存在?!耙磺谐鲇谧匀坏膭?chuàng)造者皆好,一經(jīng)人手卻變壞了。”因此,盧梭極力主張:在兒童的理解力尚未發(fā)達之前,要讓兒童遠離社會,回歸自然,到自然環(huán)境中去看、去聽,不理解世俗的影響。讓他們自由地奔跑,盡情地哭笑打鬧?;貧w自然,讓孩子采天地之靈氣,集日月之精華,這樣培養(yǎng)出來的才是有靈性有個性的孩子。而反思我們的教育,夜深人靜時,我感覺好像是在培養(yǎng)應付考試的機器。
    作為一名教師,我就應清醒地認識到自然教育觀的重要性,充分挖掘孩子的天賦,讓孩子的心貼近自然,讓孩子在自由的空氣中成長。
    盧梭的《愛彌兒》,也能夠看作是一部對人性的教育。人理解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一向以來我堅信:人理解教育的目的是為了獲得幸福。
    盧梭說:“大自然期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貌。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就會造成一些果實早熟,它們長得既不豐滿與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币虼嗽诮逃⒆拥臅r候,應盡可能地尊重孩子的意愿,讓他們自由地奔跑在原野上,盡情地玩耍打鬧,在游戲中培養(yǎng)創(chuàng)造力,快樂地成長。
    在我們平時的教學當中應更加注重少年兒童思想情操的陶冶,要用心引導鼓勵學生到大自然中去體驗自然美,鍛煉孩子們獨立生活的潛力,培養(yǎng)他們克服困難和團結互助的精神,并使之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從而在更大的好處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主動發(fā)展。
    我相信:只要努力,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必須不會遙遠。佛說:人生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因為有了你的作為,才使得人生變得有好處。人生本來就就應是幸福完整的,我們只但是是去奮力追求還他個原貌而已!
    愛彌兒讀后感心得體會篇二
    人們常常比喻“老師是蠟燭,照亮別人燃燒自己”,但是作為新世紀的一名教師,我更覺得自己應該是一支蓄電池不斷放電不斷的充電。使自己成為一支永遠都耗不盡的蓄電池。所以我們就要“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行”勝在所獲得的是具體的、真切的感受和體驗,“讀”則在認知的理性、系統(tǒng)性方面給我們更多的收獲,而且它們又有相互印證的作用。在有心、用心去“行千里路”的同時,與“讀萬卷書”相結合起來,則會有更好的收獲。這樣才能-檢舉洞開眼界,才陶冶情操。才能是自己成為一支質量過硬的蓄電池。
    這使我情不自禁的拿起盧梭的《愛彌兒》來。最早聽說《愛彌爾》這本書是在師范的時候,我想對于師范專業(yè)來說《愛彌爾》會是一本很耳熟的書?!稅蹚泝骸芬粫p松而嚴謹?shù)恼Z言,通俗而易懂的詞句,娓娓道來,一氣呵成!細細體味與盧梭大師交流的那種感覺,細細品讀蘊藏在其中的教育思想和哲理,感觸頗多。在我的印象中“愛彌爾”是一個人的名字,而這本書以它作為全書的題目,我想它會是一本通過描述“愛彌爾”的成長歷程而寫成的一本書。所謂的“愛彌爾”只是盧梭為了闡述自己的理念所假想的一個教育對像。并不是自己原先所想的那樣,即使其中涉及到“愛彌爾”的許多事例,自然也是盧梭假想的。
    一、崇尚自然教育
    盧梭早書中說的最多使我就是“自然教育”。所謂“自然教育”,就是要服從自然的永恒法則,聽任人的身心自由發(fā)展。他這樣主張教愛彌兒唱歌:“聲音要唱得準,唱得穩(wěn),唱得柔和而響亮;他的耳朵要聽得出牌子和韻調;但是,做到這一點就夠了,不要有過多的要求。擬聲音樂和舞臺音樂是不適宜于在他那樣的年紀時唱的;我甚至不希望他唱歌詞,如果他要唱的話,我就盡量拿適合于他年紀的有趣的歌詞給他唱,而且歌詞的意思也要像他的思想那樣簡單?!蔽覀€人極欣賞這段話,而想起自己曾在聽一些孩子用稚嫩的聲音唱流行歌曲時的鼓掌,真是臉紅啊!相信盧梭是不愿意聽到那些含混其辭的天真童音的,這與他所推崇的“自然”太相悖了。
    我們教育兒童絕不能拔苗助長,應該順其自然。當今社會,由于人口激增,社會競爭日趨激烈,無數(shù)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風,從小就扼殺了孩子玩鬧的天性,或是逼其閱讀厚厚的書本,或是替其報名興趣班。我經(jīng)??梢钥吹剑阂粋€5、6歲的孩子,在其家長陪伴下,學習書法、鋼琴、舞蹈等等特長。他們大多都不是出于自愿,而是家長和老師的逼迫下進行的。特別是當家長曾經(jīng)的夢想沒有實現(xiàn)的時候,總是希望他的后輩來實現(xiàn),于是把自己的意愿強加在孩子身上,絲毫沒有考慮孩子的想法?;叵氲阶约荷磉叺暮⒆樱恐苣┮捕荚趨⒓訃澹⒄Z,國畫等興趣班,好象這已是很自然的事情了??墒俏覀兪遣皇窃诙髿⒁粋€孩子追求自由的天性呢?在家長和老師的逼迫式教育下,這些孩子是不是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呢?是不是充滿自由和翱翔的空間的?
    其實,我們的孩子是有思想的。我想:教育孩子的時候可以盡可能地尊重孩子的意愿,讓他們自由地奔跑在原野上,盡情地哭笑打鬧?;貧w自然,讓孩子采天地之靈氣,集日月之精華,這樣培養(yǎng)出來的才是有靈性有個性的孩子。
    二、崇尚自由教育
    在《愛彌兒》中,字里行間都透露著作者對“自由”的渴求,因此特別強調教育應以天性為師,而不以人為師,應使教育對象成為天性所造就的人,而不是人所造就的人。以今人的眼光看,這些思想不免有其局限性:“自然”也是要受到拘束的,如果“聽任人的身心自由發(fā)展”,兒童是無法學到系統(tǒng)的科學文化知識的。但瑕不掩瑜,盧梭以平等博愛的心懷教育他的愛彌兒,這個假想的孤兒幸福地生活在不被強迫的自由世界。但愿,我們的每一個孩子都是幸福的“愛彌兒”。
    作為一名教師,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自然教育觀的重要性,充分挖掘孩子的天賦,讓我們孩子的心貼近自然,讓他們在自由的空氣中成長。
    愛彌兒讀后感心得體會篇三
    每次讀完一本書,思想總會碰撞出火花,那是對自己的一種反思,也是對書本學習的反思。盧梭的名字,毫無疑問,他應排列在人類思想者的前列。《愛彌兒》就是出自這位法國資產(chǎn)階級民主主義者、杰出的啟蒙思想家之手。該書于1762年發(fā)表,是一部哲理小說,同時也是一部教育論著,其副標題就叫《論教育》。愛彌兒是盧梭假想的一個教育對象,從出生到結婚,到進入社會受教育的全過程,主張順乎天性,讓人的本性避免受社會偏見和惡習的影響而得到自然的發(fā)展。
    盧梭在《愛彌兒》一書中提出一個觀點:要按照兒童的天性自然地發(fā)展,這句話我很贊同。
    盧梭認為教育遵循自然,順應孩子的天性,不要對孩子橫加干涉,把成人的思想強加在孩子身上?,F(xiàn)在年輕的家長們切身感受到社會日趨激烈的競爭,唯恐自己的孩子會輸在起跑線上,以至于將來被社會淘汰。于是他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風,陪伴著孩子穿梭在各種不同類型的器樂、美術、舞蹈、英語之間,肆意侵占了孩子們的玩耍時間,絲毫沒有考慮孩子的想法。應該讓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長。而社會對孩子任何的干涉,都會使孩子覺得不自由,不平等,甚至產(chǎn)生罪惡;任何違背自然的教育方式,都會導致孩子的畸形發(fā)展,產(chǎn)生嚴重的后果。兒童并不是可以任意塑造和填充的容器,不是白板,而是有其固定法則的“自然的存在”。我們在教育生活中,應把兒童當作活生生的人來進行教育,任何違背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的教學,都是不人道的,不可能長時間存在。“一切出于自然的創(chuàng)造者皆好,一經(jīng)人手卻變壞了?!币虼耍R梭極力主張:在兒童的理解力尚未發(fā)達之前,要讓兒童遠離社會,回歸自然,到自然環(huán)境中去看、去聽,不接受世俗的影響。讓他們自由地奔跑,盡情地哭笑打鬧。回歸自然,讓孩子采天地之靈氣,集日月之精華,這樣培養(yǎng)出來的才是有靈性有個性的孩子。夜深人靜時,反思我們的教育,我感覺好像是在培養(yǎng)應付考試的機器。
    作為一名教師,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自然教育觀的重要性,充分挖掘孩子的天賦,讓孩子的心貼近自然,讓孩子在自由的空氣中成長。
    盧梭的《愛彌兒》,也可以看作是一部對人性的教育。人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一直以來我堅信:人接受教育的目的是為了獲得幸福。
    盧梭說: “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就會造成一些果實早熟,它們長得既不豐滿與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币虼嗽诮逃⒆拥臅r候,應盡可能地尊重孩子的意愿,讓他們自由地奔跑在原野上,盡情地玩耍打鬧,在游戲中培養(yǎng)創(chuàng)造力,快樂地成長。
    在我們平時的教學當中應更加注重少年兒童思想情操的陶冶,要積極引導鼓勵學生到大自然中去體驗自然美,鍛煉孩子們獨立生活的能力,培養(yǎng)他們克服困難和團結互助的精神,并使之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從而在更大的意義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主動發(fā)展。
    我相信:只要努力,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一定不會遙遠。佛說:人生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因為有了你的作為,才使得人生變得有意義。人生本來就應該是幸福完整的,我們只不過是去奮力追求還他個原貌而已!
    愛彌兒讀后感心得體會篇四
    剛開始讀《愛彌兒》這本書的時候,我一直有一種沖動恨不得把所有關于具體教育內容的東西用筆劃出來。它所宣揚的自然的教育是那么的符合自然的天性!可是越劃越覺得不對勁,讀完上卷的時候,我發(fā)現(xiàn)自己越來越反駁他對愛彌兒的教育了。甚至于讀下卷的時候,我發(fā)現(xiàn)盧梭一直在干預愛彌兒,而不是指引。
    他選擇的教育對象我也有一些疑問:
    他所教育的愛彌兒,不是針對所有的人,原因是窮人是不需要受么教育的,他的環(huán)境的教育是強迫的,他不可能受其他的教育。他的學生愛彌兒必須是來自于溫帶的土地富饒的地方,家里富有,但卻是個孤兒,而且只服從于我,誰也不能把他們分開。我搞不懂,他為什么一定要讓愛彌兒是個孤兒?父愛和母愛不是十分重要的么?如果不能有父母的話,他還不如去孤兒院領一個回來教呢!哪一個富人,或者哪一個人愿意讓自己的孩子只聽從別人的話呢?
    他說愛彌兒就是一個普通人,他要教的也是一個普通的孩子。這樣人們才能比較他所教的孩子和社會上其他的方式教出來的孩子有什么不同。在我看來,愛彌兒的普通也就是在一定意義上的普通。既然他教育的目的是培養(yǎng)一個資產(chǎn)階級新人,他的教育必定會帶有一定的階級局限性。在此不必多說。
    他主張教育的環(huán)境在鄉(xiāng)下。鄉(xiāng)下清新的空氣、質樸的人們、與大自然的親近都是實施教育的有利條件,的確??墒青l(xiāng)下也會有一些弊端,比如孤陋寡聞,但這和法國當時城市的污穢和混亂相比要好得多。
    全書的框架大致如下:
    第一卷,著重論述對兩歲以前的嬰兒如何進行體育教育,使兒童能自然發(fā)展。這個時候主要是讓嬰兒得到最合適的照顧和營養(yǎng)。
    第二卷,二到十二歲的兒童在智力方面還處于睡眠期,缺乏思維能力,因此主張對這一時期的兒童進行感官教育,包括視覺、觸覺、聽覺、嗅覺、運動等,并且對他的衣食住行進行了規(guī)范。這個時候,身體的鍛煉仍然是很重要的。而這個時候,純粹是消極的教育,他不主張在此段時期讓愛彌兒接觸書本,甚至于到了這種地步愛彌兒到了十二歲,還不知道什么是書。
    卷三,他認為十二到十五歲的的少年由于通過感官的感受,已經(jīng)具有了一些經(jīng)驗,所以主要論述對他們的智育教育。這段時期,要培養(yǎng)他們的好奇心以及持久注意一個事物的習慣。而且不提早教以各種知識,因為他不主張培養(yǎng)神童。其中有一本非讀不可的書《魯賓遜漂流記》,關于生存教育的書。在此期間,還要求愛彌兒掌握一門技術,不至于以后失去財富而不能自食其力,不被尊敬。
    第四卷,他認為十五歲到二十歲的青年開始進入社會,所以主要論述對他們的德育教育。自愛、愛人、博愛、同情、誠實、善良、仁慈,以及宗教的認識及選擇。在此,他雖然主張的是自然的宗教,但是我很懷疑。為什么一定要信教呢?只要真理在心中不就足夠了嗎?
    在第五卷中,他認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發(fā)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論述對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愛情教育。愛情教育的問題我覺得盧梭自己都沒有搞清楚,他對愛彌兒的說教在我看來十分的可笑。盧梭本人不知道是多情還是濫情,反正這方面的教育,我覺得他不具備說教的資格。而女子教育,在他那個時代,也不見得是符合時代的,在現(xiàn)代簡直就是歧視女性。
    盧梭提出的按年齡特征分階段進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是一個重大的進步,但是這種分期教育以及把體育、智育和德育截然分開施教的方法不適用于現(xiàn)代。這也違背一個人的生活,因為教育環(huán)境不可能在絕對真空的環(huán)境下進行,愛彌兒必然會受到各種外界的影響。他同時接觸的不可能是純粹的某一種教育。
    如果說,柏拉圖的《理想國》是對國家的絕對理想化的想象,那么盧梭的《愛彌兒》就是對教育的絕對理想化的想象。
    而教育完成之后,愛彌兒最終能否堅持盧梭的教育呢?
    在附錄愛彌兒和蘇菲,或孤獨的人里,盧梭想要表達的是什么呢?為了讓他對愛彌兒的教育顯現(xiàn)作用故意讓他受到蘇菲的背叛,并以此來展現(xiàn)愛彌兒在獨立思考中的本事嗎?在身無分文的情況下,運用他所學的技術養(yǎng)活自己的能力?還是航行時被海盜捉去賣成奴隸后的機智勇敢?抑或是,無論受什么教育的人在不可避免的人生悲劇面前,愛彌兒表現(xiàn)得最好??上母戒洓]有寫完。而教育完成之后,盧梭對自己的自然教育結果應該是最滿意的吧。
    二、值得思考的東西
    在盧梭的教育思想中,我找到了一些感興趣的話題:
    1.嬰兒的襁褓是否必要,應該怎樣對待一個任人宰割的孩子呢?要順應孩子自然的發(fā)展,不能把它綁的一動不能動。要讓它能自由活動。
    2.怎樣對待孩子的哭?不能讓他最后養(yǎng)成用哭來命令你做事。這樣易養(yǎng)成孩子從嬰孩期的任性。
    當嬰孩一聲不響地使勁伸手拿東西的時候,因為他不能估計他同他想拿的東西之間的距離,他以為他是夠得著那個東西的,他的想法當然是錯了;但是,當他一邊又在鬧又在哭,一邊又伸手的時候,那不是他弄錯了距離而是在命令那個東西到他手里去,或者命令你拿給他。在前一種情況,你應該一步一步的把他抱到他想要的東西那里;在第二種情況你不但應該假裝沒聽見,而且,他哭的越兇,你應該越不理他。必須趁早是他養(yǎng)成不命令人的習慣。這一點我覺得盧梭太狠心了,一定要在那么小的時候折磨他么?即使再長大一些,也可以使他改掉命令人的習慣的。
    3.在給孩子東西時應該怎樣?如果打算給,就要高高興興的給,不要等他提出什么條件或者想你乞求,而不給就要明白的拒絕,一經(jīng)拒絕就不能加以改變,否則他還不死心。
    4.教育的時機。這是一門很深的學問,也許套用孔子的教育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合適一些。但是老師要為學生創(chuàng)造思考的情境。
    5.對待孩子感到好奇的事情,是趁早講明還是拿一些小小的事情敷衍過去呢?比如,小孩子經(jīng)常問到的一個問題:孩子是從哪里來的呢?這時候可以采取不撒謊而又不難為情的回答方式,比喻糙一點沒關系,只要道理講明白就行,不過書中那位母親的回答還有一個問隱憂,如果孩子是屙出來的,孩子會問為什么有的人屙不出來呢?呵呵,小孩子就喜歡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我覺得這樣的問題可以先拒絕告訴他,并且讓他知道這個問題媽媽先幫他記下了,等到他可以知道的時候,再告訴他原因。
    6.男女平等的問題。這也是個大問題。而可惡的是,盧梭居然認為,男女應該各司其責,這讓我想到了封建社會的男主外女主內的時代。雖然他很有理由的說這是因為男女在生理基礎上的不同造成的,但是他也不能認為女性這么不如男啊!在女子教育上,我一直覺得,盧梭是以小人之心度女子之腹。幸好現(xiàn)代是男女平等的教育,我就不羅嗦了。
    愛彌兒讀后感心得體會篇五
    《愛彌兒》是法國偉大的啟蒙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盧梭于l762年發(fā)表的重要著作,該書出版時,曾轟動了整個西歐,影響巨大。這是·一部以小說形式出現(xiàn)的論教育的專著。盧核透過對他所假設的教育對象“愛彌兒”進行教育的過程,來反對封建教育制度,闡述他的教育思想。他認為要建立一個完美的社會,就務必改造個人。為此,他提出了一個如何培養(yǎng)新社會(即資產(chǎn)階級社會)的新人(擺脫封建影響的人)的教育計劃。盧梭從他的自然哲學觀點出發(fā),主張服從自然的永恒法則,聽任人的身心自出發(fā)展的“自然教育”。
    盧梭認為,所謂自然教育,包括三方面:第一,“自然的教育”。實際上包括自然環(huán)境對于兒童的影響以及兒童的本性,也就是兒童所具有的遺傳素質、身心發(fā)展特點等;第二,“人為的教育”。它包括母親、保姆、教師等教育者對兒童的教育和影響;第二,“事物的教育”。
    指周圍環(huán)境對兒童的影響。盧梭很注意上述三方面教育的統(tǒng)一性。在他看來,對兒童施加數(shù)育,“受之于自然,或受之丁人,或是受之于事物”的教育,就像三個教師對一個學生進行教育一樣?!耙粋€學生,如果在他身上這三種教師的石同教育相互沖突的話,他所受的教育就不好……一個學生,如果在他身上這三種不同的教育是一致的,部趨向同樣的目的,他就會自己到達他的目標?!痹鯓邮谷N教育協(xié)調一致呢?盧梭的答案是:“人為”的教育和“卓物”的教育,務必服從“自然”的發(fā)展。他說:“往三種不同的教育中,自然的教育是完全不lll=量墨jel‘i能由我們決定的,事物的教育只是在有些方面才能由我們決定。只萬人的教育才是我們能夠真正加以控制的。“所以受人支配的兩種力量。務必服從那種不受人支配力量的領導?!币虼耍R梭主張務必依照兒堂“自然”的發(fā)展秩序,以兒童的內在自然為依據(jù),透過恰當?shù)慕逃J箖和纳硇牡靡皂樌陌l(fā)展,這就是盧梭自然教育的要義。
    在《愛彌兒》中,盧梭關于自然教育的思想具體?,F(xiàn)為以下幾個觀點。一、兒童天性善良完美的觀點盧梭是—位性善論者。他在《愛彌兒》中開宗明義:“出自造物主2于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變坎坷了?!谒磥?,人性的最初沖動始終是正確的,因為在人的心靈中根本沒有什么生來就有的邪惡,任何邪惡我們都能說出它是怎樣和從什么地方進入a心的?!北R梭堅信人性本善,是腐化的社會使人喪失其天性,由善變忠的,基于這個觀點,盧枝提出,教育的任務就應使人“回到自然”。棄惡揚善,恢復其天性。他認為,教育者的職責就是運用各種手段使jl童避力:社會的習俗、權威、偏見的不良影響,使人的天性得到自出發(fā)展,培養(yǎng)他具有高尚的品德。他主張,耍在社會之外,遠離人類文r6,在兒童靈魂的周圍“筑起一”道圍墻”,在自然的環(huán)飽中,向他們進更至應自然發(fā)展過程的“自然教育”,使兒童萌發(fā)那與生俱來的善性,開使具躁于完善。
    二、兒童的發(fā)展有必須順序階段的觀點
    廣梭認為兒童發(fā)展的自然進程是有順序的,他根據(jù)自己的觀察墅兒童的發(fā)展階段劃分為幼兒期、兒童期、少年朗、青年期四個階段,空壬同的階段,兒童發(fā)展有不同的特點,教育應適應與遵循兒童發(fā)展予自然順序。幼兒期(出生到兩歲)是兒童發(fā)展的第一階段,教育的吉更e2容是體育。兒童期(三歲到十二歲)為第二階段,盧梭認為這是“理智的睡眠期”。因為這個階段的兒童沒有觀念,沒有真正的思維和決定,只有感覺印象,所以這個時期應主要對他們進行感官教育。少年期(十三到十五歲)為第三階段,盧核認為這是人類一生中潛力最強的時期,智能教育和勞動教育是這個時期的主要教育資料。青年期(1‘六到二十歲)為第四階段,盧棱認為這是情欲的發(fā)動期,道德教育是這個時期的主要資料。三、注重實物教學和活動教學的觀點盧棱認為感覺是知識的門戶,把感覺經(jīng)驗視為發(fā)展理性的憑借,在知識教育上極為注重從外界事物獲得印象,他認為對事物有了直接的接觸和觀察之后,才能真正地了解事物的好處和觀念。他認為:除非不能把實物給兒童看,否則永遠不要以符號代替實物。他明確提出:“以世界為唯一曲書本,以事實為唯一的教訓?!彼懥恋靥岢鲞@樣一個口號:“用實際的實物!用實際的事物啤在強調教學直觀性的同時,盧梭還很重視讓兒童在活動中學到知識。如在對兒童進行感官教育時應給兒童帶給一些活動,在活動中使兒童透過感官學會怎樣去感受、怎樣去模、怎樣去看和怎樣去聽。在選取學習的資料時,盧核很注意趣味性和實用性,他提出:”需要拋棄那些不適合于我們天然興趣的東西,而且要把學習的范圍限制于我們的本能促使我們去尋求的知識”、“問題不在于他學到的是什么樣的知識,而在于他所學到的知識要有用處”,因而盧梭反對死讀書,提倡在現(xiàn)實生活巾探索事物的規(guī)律,透過活動和實踐來掌握真正有用的知識。四、反對體罰但注重自然后果的觀點封建社會對兒童做錯的事或犯下的錯誤往往采取懲罰的方法來恐嚇、威脅兒童。盧校對這種懲罰的方法很不滿,認為違犯了自然教育的原則。盧梭認為:“我們不能為了懲罰孩子而懲罰孩子,應當使他們覺得這些懲罰正是他們不良行為的自然后果”,按照“白然后果”的原則,如果發(fā)現(xiàn)孩子有冒失的行為,則我們“只需讓他碰到一些有些無形的障礙或受到有他們行為本身產(chǎn)生的懲罰,就能夠加以制止;這些懲罰,他是隨時都記得的,所以,無需你禁止,也能預防他頑皮搗亂”。例如當兒童打破他房間的宙子時,我們就讓他晝夜都受風吹,即或他傷風也不怕,因為寧可讓他著涼,不可讓他發(fā)瘋,使他從行為自身產(chǎn)生的懲罰中得到教訓。最后,當他不理解教訓,繼續(xù)去打破窗子時,我們就干脆把他關在一間沒有宙子的黑房間里,直到他在那里感到心煩,并能記取這個教訓后才向他訂約,以保證不再打破畝子為條件,恢復他的自由。盧梭認為這樣做,并不是對兒童的懲罰,而是他的過失的“自然后果”。
    盧棱的自然教育思想,在教育史上具有劃時代的好處,直至此刻,盧梭提出的問題仍然是教育中的重大課題,這個理論第一次把教育的對象即兒童提到了中心的地位,與盧檢同時代的德國哲學家康德看了《愛彌兒》后說“盧梭是另一個牛頓,牛頓完成了外界自然的科學。盧梭則完成了人的內在宇宙的科學,正如牛頓揭示了外在世界的秩序與規(guī)律,盧梭則發(fā)現(xiàn)了人的內在本性”。盧棱為兒童在教育過程中應有的地位而大聲疾呼,教育應以兒童的生理、心理為依據(jù),以兒童的本能、需要、潛力、愛好為基礎,幫忙兒童發(fā)展其本能和各種器官,透過他自己的活動,使他的身體和心靈能夠按照自己的自然成長過程而得到發(fā)展和完善。他的“自然后果”法則也是抓住了兒童喜歡嘗試、冒險、好動的心理特征,讓兒童在實踐中嘗試,在結果中獲得知識。盧梭的自然教育理論打破了千年因襲的教育陳規(guī)陋習,把兒童從一個理解塑造的動物,變成了一個主動理解教育的活潑的人。盧橙設想在他門下出去的兒童,天性能夠得到自由充分的發(fā)展,能夠在活動中,在生活中得到經(jīng)驗和知識,感官得到緞煉fl\靈得到培養(yǎng),決定力亦日益得到加強,并贏得自己幸福的童年。20世紀韌,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在其名著《民本主義與教育》中,多次引證盧梭尊重兒童人性的理論,他提出的“兒童中心”、“做中學”、“教育即社會”、“學校即生活”等教育主張就是盧梭自然教育思想的再發(fā)展。瑞土心理學家庭亞杰也稱贊盧搜看出了兒童的每一年齡階段都有它自己的動力,兒童有他自己獨特的觀察、思維和情感的方法。慶亞杰的研究實質上也是以這一點為前提的。我國當前正在實施的素質教育以及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也在呼吁尊重兒童,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反對以書本為中心,提倡教學要聯(lián)系生活,等等。從某種角度看,也就是盧梭自然教育思想的回歸??傊?,盧梭的自然教育思想無論從教育思想史的角度,還是從教育實踐的影響來看,不僅僅僅給予他同時代的人們,而且更重要的是給后代的教育理論家和教育實際工作者造成了巨大的影響。但是,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那樣:“十八世紀的偉大思想家們,也和他們的先驅者一樣,沒有能夠超3b付t的限制”。盧梭也是這樣,盡管他的教育思想在當時起過反封建的進步作用,但他不懂得教育總是受必須社會的政治、經(jīng)濟所制約,在階級社會里,教育總是有階級性的,不可能存在一種完全脫離社會的純自然教育,他把教育過程劃分為自然教育和社會教育兩個截然不同的階段,雖然其目的在于防范或抵抗社會的不良影響,但這種劃分是很不科學的。盧梭把兒童的天性過分理想化,斷言兒童凡是來自自然的一切都是好的,而一經(jīng)人手就變壞了,這種結論未免片面化。另外,在教學資料k,盧梭由于強調真正的和有用的知識,過分重視生活經(jīng)驗的價值,讓兒童從個人活動中求得知識,忽視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忽視了兒童掌握知識的系統(tǒng)性、完整性,其結果只能讓兒童掌握一些零零星星、支離破碎的常識。
    總之,讀《愛彌兒》,看盧校的自然教育思想,我們就應用馬克思主義觀點加以全面的分析研究,并批判地加以繼承。不經(jīng)過科學的分析而一概否定,這是我們所反對的;同時,不經(jīng)過科學的分析和批判而全盤繼承,也是我們所不取的。
    愛彌兒讀后感心得體會篇六
    盧梭的《愛彌兒》是一本值得來回揣摸的書。盧梭構思奇巧,用虛構的主人公愛彌兒從出生到成人的教育歷程,提出了在不同年齡階段對孩子先后進行的各種教育,系統(tǒng)地表達了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思想。盧梭的教育主張是“回歸自然,發(fā)展天性”,這種主張反復強調的是教育中要按照學生的年齡特點去對待學生,就像遵循大自然的規(guī)律一樣遵循兒童的生理和心理發(fā)展的固有規(guī)律。盧梭說,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本來都是好好的,可一到手里就全壞了。是的,盧梭的觀點切中時弊,英國18世紀初期的教育現(xiàn)狀不與現(xiàn)代教育有著同樣的弊病嗎?現(xiàn)代教育固然為人類社會的生存帶給了必要的手段,它在維護某種已有秩序和現(xiàn)存狀態(tài)上的確取得了較大的成功,然而在另一方面它也限制了人類自身的充分發(fā)展。那是因為,現(xiàn)代教育沒有真正把人的教育作為教育的首要任務。如此看來,盧梭的“自然人要學會平等、自由、博愛,要體格健康,心智發(fā)達,道德高尚,做事干練,能掌握自己的命運,持續(xù)人的地位,適應發(fā)展變化的客觀環(huán)境”的教育主張對現(xiàn)時的教育有著多么重要的借鑒好處啊!
    閱讀了《愛彌兒》,你會發(fā)現(xiàn),我們在教育中有太多愚蒙的行為!
    包在襁褓里
    不知從何起,一個錯誤的論點構成了我們的慣有行為:如果讓嬰兒自由自在地活動,會養(yǎng)成一些不良的姿勢,長大后四肢會變形。因此,孩子一出生,人們便用襁褓把他束縛起來,兩腿伸得筆直,兩臂放在身體兩旁,用布帶繞了一圈又一圈,只頭露在外面,跟粽子似的,俗稱“三角包”。盧梭說,能夠肯定地說,這一點事毫無根據(jù)的。相反,在有的民族中,那些無拘無束的狀態(tài)中養(yǎng)起來的孩子,普遍十分健康,應對危險的自主意識很強。是啊,把嬰兒包在襁褓里,最終使新生兒在掙扎中耗盡了體力,延遲了發(fā)育。這樣殘酷的束縛,使孩子出生后獲得的第一感覺就是痛苦,第一種待遇就是懲罰,第一件生日禮物就是枷鎖,比戴著手銬腳鐐的犯人還要痛苦難當,就連小貓、小狗都不如,唯一的自由只有哭聲!
    因此,盧梭認為,從嬰兒開始呼吸,就不要把他包在襁褓里,不要給他戴帽子,不要給他系帶子,不給他圍圍巾,必須要給他穿寬大舒適的衣服,讓他的小小的四肢能夠自由地活動。等有一天,你必須會驚奇地發(fā)現(xiàn),他已經(jīng)擁有超越同齡孩子的健康體質。
    讓哭成為命令
    我們常常會有這些的做法:對于嬰兒期的孩子,當他為伸手卻拿不到一樣東西而又哭又鬧的時候,我們會毫不猶豫地把東西拿給他;對于童年期的孩子,當他頭碰腫了,鼻子出血了、手指戳傷了而嚎啕大哭時,我們常常忙去抱他,安慰他。類似前者的狀況,雖是小小舉動,卻會讓孩子養(yǎng)成奴役他人的思想。養(yǎng)成了這個“幫忙”的習慣,孩子就把周圍的人看成是工具,利用他們追求自己的欲望,并逐漸構成依靠心理,就會感覺到奴役他人的幸福與舒適。一旦這種感覺扎下根,即使長大之后也不會消亡。懂得教育之法的人就應在孩子不聲不響伸手時把他慢慢抱到那東西前面,而他開始又哭又鬧時要假裝沒有聽見,不理會他的哭聲,不要使他養(yǎng)成命令人的習慣。類似后者的狀況,不忙著抱他或是安慰,要讓孩子跟著自己鎮(zhèn)靜下來,學會忍受傷痛,先忍受輕微的痛苦,逐漸學會忍受更大的痛苦。想盡辦法保護孩子,防止他受到傷害,這會導致他長大以后沒有勇氣和經(jīng)驗去應對傷痛。
    如果是一個聰慧的孩子,假如愛無緣無故地哭,就讓他白白地哭一陣,只要他一向哭,就不要去理他。相反,他不哭時,我立刻就到他的身邊。只有這樣,孩子才會很少哭。
    用說理教育
    相對于知識的傳授與潛力的培養(yǎng),我們的道德教育顯得有些艱澀,很多家長與老師常常這樣怨恨孩子:這些道理,我反復說過無數(shù)遍了,可他還是不聽!英國紳士教育的倡導者洛克強調理性及自我克制教育,他的觀點固然值得現(xiàn)今通識教育者的參酌,但是以理性的方式教育孩子并不適合童年期的孩子。洛克的錯誤是把目的當成了手段。
    我們有時候很欽羨幼兒園的老師,拿個鈴鐺,輕輕一敲,孩子們就井然有序地回到了位子上,或者彈奏一首曲子孩子們明白該做什么了作文網(wǎng)/。顯然,幼兒園的老師遵循了兒童的心理特點,寓教于游戲中。兩歲到十二歲是兒童期,某些老師誤把小學階段的孩子當作成人來教育,卻不知犯下了操之過急的錯誤,在錯誤的時間想去完成正確的事,結果非但無效,反而是孩子從小對“道理”產(chǎn)生厭惡情緒。
    “不要對他們進行任何語言教訓,讓他們從經(jīng)驗中得到教訓”。如果他因為你不答應他的條件而生氣,不要批評他,要在他玩得開心的時候也提一個不合理的要求,讓他也學會拒絕。如果他性情暴戾喜歡搞破壞,千萬不要生氣。先把容易弄壞的東西放在他拿不到的地方。如果他打壞了家具,別忙著為他添置,要讓他感覺到不方便;他打破窗子,你就讓他整晚受風吹,寧可讓他著涼,也要改掉他的壞毛病;如果他還繼續(xù)打破窗子,就把他關進沒有窗子的小屋,直到他承認錯誤。
    “在任何事情上,你們的行動都要多于語言。孩子們最容易忘記的是簡單的說教,記憶最深刻的是親身實踐?!?BR>    無視勞動教育
    北京科技大學一名老師告訴記者,有一次新生開學,別的新生都在忙上忙下整理鋪蓋,一名女生卻在那里哭,老師問她怎樣了,她說自己不會掛蚊帳……近年來,這樣的新聞不斷出現(xiàn),原先被家長看作“小事一樁”的家庭勞動意識教育問題越來越凸顯。而與農(nóng)事有關的親近自然地勞動教育更是成為城市孩子教育的空白。
    盧梭十分重視勞動教育,他把勞動教育視為培養(yǎng)能夠運用自己聰慧的頭腦和靈巧的雙手去從事勞動、自食其力的自然人的重要手段。他認為,一個人、一個公民,如果不去勞動,同強盜沒有什么分別。勞動是不可推卸的職責,而所有的謀生職業(yè)中農(nóng)業(yè)是人類從事的歷史最悠久的職業(yè),是最有益于人類的職業(yè),也是最高尚的職業(yè)。因此,盧梭讓愛彌兒從小就懂得干農(nóng)活,讓他學會使用各種農(nóng)具。盧梭覺得“教育最大的秘訣是:使身體鍛煉和思想鍛煉有機地融合?!彼褠蹚泝号囵B(yǎng)成既像農(nóng)民那樣勞動,又像哲學家那樣思考。在勞動中成為一個既能行動又能思想的人。
    美國哈佛大學經(jīng)過四十余年的研究發(fā)現(xiàn):適量勞動可使孩子快樂。那些童年時參加過勞動,甚至做過簡單家務勞動的人,要比那些小時候不做事的人生活得更愉快,因為孩子在勞動中,不僅僅獲得了才干,而且會意識到自己的社會價值。
    當然,對于盧梭很多觀點我還是持懷疑態(tài)度。如,盧梭把體育、智育和德育教育截然分開的方法并非科學。我也不同意他不主張教給學生百科全書的知識,更反對用書本知識來束縛頭腦的觀點,這是不貼合當今知識的經(jīng)濟時代的要求,也是與盧梭的“啟發(fā)學生思考”、“獲得經(jīng)驗”的觀點相悖的。因為,知識既能促進學生間接經(jīng)驗的獲得,又能很好地發(fā)展學生的思維,他重視獲取知識的潛力、培養(yǎng)好奇心和興趣固然正確,但這些因素都與知識緊密相契,無法單立獨存。
    《愛彌兒》為我們培養(yǎng)子女帶給了很多寶貴的指導和啟發(fā),是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們教育孩子的一張良方!
    愛彌兒讀后感心得體會篇七
    “正確的教育是我們的幸福,而錯誤的教育是我們的痛苦和淚水,也是我們對社會和民族犯下的罪過!“罪過””,很沉重的一個詞,久久浮現(xiàn)在我的腦海。在本書中,盧梭通過其虛構的小說主人公愛彌爾從出生到成人的教育歷程,系統(tǒng)地闡述了他的“自然教育理論”。他的教育是建立在“人性本善”的基礎上的。開篇他便講到,“凡是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變壞了?!比藗兤茐淖匀恢畱B(tài),隨意改變、扭曲其天性,顛倒一切,但是,盧梭又指出,“在目前的情況下,如果沒有這樣的裁剪,人類的處境可能會更糟一些。 ”我們可以把他說的裁剪看作是教育,即使人生下來便是善的,但并不代表他天生就是一個有用的社會人,一個幸福的人。因此,教育是必要的,一直到現(xiàn)在,教育仍然是人類社會不可忽視的。但教育目的在于培養(yǎng)自然人,順應兒童的本性,讓他們的身心自由發(fā)展。
    盧梭分了五卷來描述愛彌兒不同時期的教育。
    在第一卷中,他著重論述對兩歲以前的嬰兒如何進行體育教育,使兒童能自然發(fā)展,給孩子多些真正的自由。在本卷中,盧梭提出了教育的意義,“生活,這就是我要教給他的技能。從我的門下出去,我承認,他既不是文官,也不是武人,也不是僧侶,他首先是一個人:一個人應該怎樣做人,他就知道怎樣做人,他在緊急關頭,而且不論對誰,都能做到做人的本分?!苯逃哪康闹痪褪且嘤耍寣W生學會做人,做一個大寫的人。但這只是教育對于社會的意義,教
    育的另一個意義應該使其成為一個幸福的人。是的,教育是需要培養(yǎng)出社會需要的人才,但假如生活在社會的人都不會感到幸福,那這樣的社會又有什么意義呢!
    盧梭這樣的一句話更堅定了我的信念“熱情可以彌補才能的不足”,我很愿意相信這句話,才能多不多沒關系,重要的是有熱情,有能力使其獲得更多的才能,幫助其成為幸福的人。
    在此,他也為老師提出了一些要求,“一個好老師最為根本的品質就是,他絕不是一個可以被雇傭的人,有些職業(yè)是如何的高尚,以致一個人如果是為了金錢而從事這些職業(yè)的話,那么表明他們不配從事這些職業(yè)。教師就是這樣的職業(yè)?!苯處熯@個職業(yè)與其他的職業(yè)不同,選擇了教師這一行,就選擇了奉獻,選擇了付出!
    在第二卷中,他認為兩歲至十二歲的兒童處于理性的睡眠期,不應當對他們的心靈有所教化,因此主張對這一時期的兒童進行感官教育。應該把成人當作成人,孩子看作孩子,按人的天性處理人的欲念。反對為了不確定的將來而犧牲現(xiàn)在,使孩子遭受各種各樣的束縛。但是,隨著社會的競爭越來越大,一句“不要輸在起跑線上”害了多少的中國孩子?一些家長甚至在孩子還未落地時便考慮其教育問題,這是沒錯的。但是許多家長是盲目的,你家孩子會跳舞,我家孩子不但要學舞蹈,還要學彈琴。我家孩子的成績一定要好,于是,小小的年紀便背上重重的書包,穿梭在什么英語班,奧數(shù)班,特長班中。這其實跟中國人特別愛面子有關,你家孩子這樣好,我家孩子必須比你還好。就這樣一種畸形的心態(tài),布置磨滅了多少孩子的天性。我還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的家長似乎把學習成績認為是與孩子唯一有聯(lián)系的事情,“其它的事你就別擔心、別操心”,但孩子們真正應該得到的是什么?盧梭對此提出,在他們的心靈還不具備各種能力以前,最初幾年的教育應
    當純粹是消極性的,不要教學生道德和知識。個人認為,這樣太過于極端,而且要想這樣也不太現(xiàn)實。所以,這階段可以教一些簡單的基礎知識。
    第三卷論述對十二至十五歲的少年的智育教育。這里盧梭主要講了三點,
    (一)“要做到:他所知道的一切,不是由于你的告知而是由于他的理解,不要教他科學知識,要讓他自己發(fā)現(xiàn)?!边@也就是中國常說的“授人魚不如授人漁”,與其教給他知識,不如教給他學習的能力,探索的精神。但是,個人還是覺得“授人漁不如受人欲”,一個人只要有了學習的欲望,便會貪婪的吮吸著知識,遇到困難,也會發(fā)揮其主觀能動性,最終達到學習的目的。我們要相信人的潛力是無限的,只要他想!(二)“他到了工作、教育和學習的時期,問題不在于他學的的是什么樣的知識,而在于他所學的知識要有用處”我相信,這也是教育一直最求的理想,讓學生學到有用的知識。那何謂對其有用的知識,這其實是不好評價的。有的知識對其現(xiàn)在有用,有些又是對其長遠發(fā)展有用。特別是一些抽象的知識,思維的活動,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學生,我們卻無法評價。(三)“應該使一個人的教育適應他這個人本身”,對于愛彌兒來講,這很容易實現(xiàn),因為老師就只教他一個人,但這對于現(xiàn)在的教育確是一個很大的挑戰(zhàn)?,F(xiàn)在的班級制教育,一個老師往往要面對多個學生,在一些教育資源不足的地區(qū),一個老師所帶學生的數(shù)量更為龐大。那么,我們如何在這樣一種情況下使教育適應每個人的發(fā)展呢?我覺得這需要學校,家長與社會多方面的配合。應該控制班級的規(guī)模,人數(shù)最好不超過40,畢竟教師的精力是有限的。老師要經(jīng)常與家長保持聯(lián)系。其實這對教師的要求是特別高的,教師需要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嘗試。
    第四卷側重十五至二十歲青年的德育教育。18歲是博愛的年齡,20歲是愛的年齡,指導和教育成年人,所采取單獨的方法和教育兒童的方法完全相反,你應該毫不猶豫的把你精心隱瞞了如此之久的危險的神秘事情告訴他。
    第五卷則是對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愛情教育。其實剛開始的時候,覺得盧梭的性別歧視特別嚴重,很重男輕女,什么“一個女人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品質就是溫順,因為她生來就要服從不太完美甚至有許多缺點和惡習的男人。因此,她們從小就要學會忍受不公正對待,毫無怨言地忍耐她們丈夫的錯誤行為?!彪m然男女有別,教育也應該有別。但也應該是教育方式而不是地位不平等。但是,閱讀到后面越覺得有趣,覺得盧梭如果作為女人,一定會是很有智慧的女人,將會有一個很幸福的家庭。他指出“女人要機敏,她才能保持她的平等地位,才能對男人表面服從而實際上是管理它”。再者,覺得盧梭的愛情教育是很好的。特別是對于現(xiàn)在的社會,我覺得我們的學校缺少愛情教育這一方面,或是是對這一方面做得不夠好。特別現(xiàn)在的孩子又很早熟,教師應積極引導其對愛情,對戀愛的觀念,而不是一味的逃避或禁止。包括對現(xiàn)在的大學生,雖然戀愛是自由的。但是,許多人并不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愛,更不知道以什么樣的方法去愛對方,也無法處理戀愛中的小摩擦。這其實很大一部分有我們教育的責任。所以,希望學校老師及家長能加強這方面的教育!
    讀完本書,我對教育對教師又有了一些新的思考,盡管有些地方會比較片面,但還是很享受這樣的一個過程。其實,像盧梭,杜威等教育家的思想一直到現(xiàn)在都是很有道理的。但是,理論轉化為現(xiàn)實總是不那么一番風順的,但是我會努力學習那些大家的教育思想,希望有一天懷揣著自己的教育理想走上講臺,做一名幸福的教師!
    愛彌兒讀后感心得體會篇八
    本學期,我讀了《愛彌兒》一書,淺嘗這本書中的教育談論,我加深了對生活中有關孩子的教育案例的認識,理解了小事背后所蘊涵的教育意義?!稅蹚泝骸愤@本書寫的是作者對愛彌兒的教育過程中所遇到的事情及作者的經(jīng)驗體會。它深入淺出,談到家庭教育和教師的重要性,涵蓋了不少平日我們忽視或不知的教育哲理。現(xiàn)在,我結合本書中令我有所啟迪的語句,簡單地談談我的看法。
    “鍛煉他們的體格,使他們能夠忍受酷烈的季節(jié),氣候和風雨?!边@句話講的是母親對孩子過于保護,讓孩子在最舒適的環(huán)境下成長,使他們變得嬌弱,實則是危害。母親對孩子的溺愛其實是一種殘酷。讓孩子在童年時期少受痛苦,卻讓他們在達到理智的年齡時,遇到更多的痛苦,豈不是愚蠢?
    醫(yī)藥這一學問危害大?!拔也恢泪t(yī)生給我們治好了什么樣的疾病,但給我們帶來的病癥是足以害死人的,例如懦弱,膽怯,輕信和對死亡的恐懼?!彪m說醫(yī)生能治好身體,卻消滅了勇氣。若我們成天將時間消磨于怎樣保全自己的生命,那么即使我們擁有不死之身,生命也是沒有一點價值的。
    “讓孩子把保姆當傭人看待……保姆來看望,就讓孩子不要理睬?!别B(yǎng)育孩子本是父母的義務,但有些母親從小把孩子交給保姆撫養(yǎng),卻又怕自己跟孩子不親,就讓孩子將保姆當作傭人對待,并且在后來保姆來看望的時候,不予理睬。這其實是教會了孩子“忘恩負義”!
    孩子遠遠離開家庭,住在寄宿學校,母親不愿哺育自己的孩子,孩子則不愿培養(yǎng)孩子。一些父親用錢雇來一個人替他完成他所擔負的責任。這個人就是教師。其實,這個被雇來的人被不能被稱為“教師”,更確切地,我們可以稱之為“導師”。一個能夠被金錢收買的人,一個自己都沒有受過培養(yǎng)的人,孩子能放心地交給他嗎?這里提到的這個人,與其說是教師,不如說是用錢雇來的奴仆。如果家長能夠真正意識到“父親”的作用,就不會如此輕易而放心地讓別人來擔任這個角色了。現(xiàn)今,那些錢財萬貫的人,流連于醉酒的娛樂場所和金屋藏嬌的溫柔鄉(xiāng),卻唯獨沒有親情,沒有家庭感,內心空虛,何嘗不是引人深思的問題呢?父母之間,親子之間缺乏家庭的愛與生活甜蜜,不良道德就來填補這些空缺了。
    孩子的習慣和意識要從嬰兒時期就開始培養(yǎng)。為了培養(yǎng)孩子的遠近判斷能力,當孩子伸手想拿到遠處的東西時,卻發(fā)現(xiàn)夠不到,就哭泣。這時,我們應該抱著他一步一步地走到那里,而不是把東西拿過來給他。但若孩子發(fā)現(xiàn)自己的哭聲可以讓他得到東西時,就會不斷地以哭泣來“命令”大人幫他做事。這種習慣從小就不能讓他養(yǎng)成!所以,當孩子一聲不響得使勁伸手的時候,因為他不能估計他和東西的距離,我們可以抱著孩子一步一步地走到東西那;當孩子又哭又鬧,又一邊伸手時,就是“命令”,我們則采取不理睬,忽視的態(tài)度。雖然孩子的大腦還沒有發(fā)育完全,但在這些生活細節(jié)里,他們儼然是“小大人”了。一旦你讓他們發(fā)覺了哭泣能讓他們“為所欲為”,家里就要哭聲不斷了。
    “身體和手臂都自由的孩子,一定比束縛在襁褓里的孩子哭的次數(shù)少。孩子哭,如果可能,馬上給予幫助。如果你不能夠解除他的痛,就應當鎮(zhèn)鎮(zhèn)靜靜的,切不可用撫弄的辦法叫他不哭。你的寵愛不僅醫(yī)不好他的疼痛,反而使他懂得怎樣取得你的疼愛。一旦他知道你可以隨他擺布,他就變成了你的主人?!?BR>    孩子的哭泣是對疼痛或不適的一種表達,就像我們的說話一樣。如果我們慌亂地撫弄,不但解決不了問題,而讓孩子知道哭聲可以給他“權利”,就完了。你愈是對孩子的哭不感到厭煩,就愈是不會為了要他們不哭而自找罪受。少去嚇他們或者慣他們,他們也就沒有如此的膽怯和倔強,也就能更好地保持他們的自然狀態(tài)了。
    現(xiàn)在生活條件好了,很多家長給孩子的玩意兒,金的,銀的鈴鐺,小水晶片,各種各樣的稀奇玩具。多么沒有用處卻有害的東西啊,讓孩子從小就養(yǎng)成奢侈和虛榮的習性。所以,別給他們什么鈴鐺,稀罕玩具。幾根有葉子和果實的樹枝,一只可以聽到其中顆粒發(fā)響的果子,一截可以供他咂,供他嚼的甘草,這些東西,同那些玩具一樣,也能夠使他玩得挺高興,并且還沒有使他一生下來就習于奢侈的弊害。
    “孩子學說話的時候,不要過于挑剔他語言上的小毛病?!边^于挑剔,會讓他們講話變得羞羞答答,說話也變得咬文嚼字,裝模作樣,整一個無聊討厭的腔調。孩子應該有屬于自己的靈動的腔調!
    “凡是你打算給他的東西,他一要就給,不要等到他向你乞求,更不要等到他提出什么條件是才給?!蹦阋o孩子東西,就高高興興地給,拒絕的時候,就要表示不喜歡的樣子。不過,一旦拒絕,你就不能改變,不過他如何再三糾纏,你也不能動搖。一個“不”字出口,就要像一堵鐵墻。他碰個五六次,就會碰得精疲力竭,再也不想來碰了。
    對孩子過于嚴格,過于束縛孩子,反而會使他們更活潑。他們在你面前愈是拘束,在你看不到的時候就鬧得愈兇。
    閱讀了《愛彌兒》這本書,讓我受益的教育話語實在太多,發(fā)人深省的語篇也無一一列舉。故而,我只能淺談自己的讀書所感,希望同行們多多指正,與我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