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紀事:我的韓國老師

字號:

本文《留學紀事:我的韓國老師》由出國留學網(wǎng)(liuxue86.com)05月16日轉(zhuǎn)載于。 本文系人民網(wǎng)獨家發(fā)布,任何媒體、網(wǎng)站或個人未經(jīng)授權不得轉(zhuǎn)載、鏈接、轉(zhuǎn)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fā)表。
    收到邀請,讓我作為車培根先生中國學生的代表,寫一篇文章來紀念車培根先生的正式退休。作為韓國放送屆的著名教授和學者,車先生的門生滿天下,其中社會精英、棟梁之才比比皆是,而且韓國教授的退休儀式更是一件非常隆重和莊重的事情。因此,我一邊覺得非常之榮幸,另一邊又心懷忐忑,生怕自己辜負了先生和韓方的美意。本想推辭,但作為中韓友好協(xié)會理事的我,想起先生對我的教誨,于公于私又都應該盡一份心意,于是勉為其難,寫了這篇文章,來聊表我對先生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車培根教授
    一個人一生中有很多老師,也許最重要的就是啟蒙老師,讓我們學會用知識、解除蒙昧,成為一個真正的人。而車先生對于我來說,就是我的第二個啟蒙老師。初到韓國時,我完全不懂韓語,就像一個剛開始學說話的嬰兒。雖然進入大學開始正式學習專業(yè)課程之前,我已經(jīng)學習了一年的韓國語,但國立首爾大學作為韓國排名第一的綜合性大學,它的治學嚴謹是舉世聞名的,而且教授們的水平更是非比尋常,況且我雖然有豐富的實踐經(jīng)驗,卻缺乏新聞傳媒的理論背景知識,因此越發(fā)困難重重。而車先生似乎非常了解我的處境,總是在課余時間或者通過電話或者電子郵件,詢問我的學習情況,關心我的生活,了解我的需要,不僅為我送來如父親般的溫暖,更讓我體會到了韓國民眾的熱情和友善,也讓我很快就融入了這個全新的環(huán)境,為中韓兩國的民間交流盡自己最大的力量。
    記得到了寫畢業(yè)論文的時候,因為畢業(yè)論文的重要性和難度,車先生提前一年開始便讓我開始準備論文的范圍和題目。先生的家離學校很遠,一般情況下,先生只是在有課的時候才來學校,而那段時間先生卻經(jīng)常來到學校,與我討論論文的提綱等問題;而我也為了不辜負先生的關懷和期望,專門回國,用一個月的時間走訪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朝鮮語廣播的負責人、編輯、主播等人,搜集到了相當多的一手資料。回到韓國后,又有針對性地采訪了相當多的韓國年輕人,收集到他們對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朝鮮語廣播的印象、看法等資料。論文寫成后,先生不僅為我修正專業(yè)知識方面的問題,就連文法和措辭都為我仔細修改,讓我深為感動,不僅感激先生對弟子的厚愛,更加敬佩先生對學問的嚴謹?shù)膽B(tài)度和治學上一絲不茍的精神,這些都對我后來處理各種問題的態(tài)度產(chǎn)生了積極影響。而我的論文也終不負眾望,被當時審查論文的教授稱為“歷年來我們看到的最好的碩士論文之一”。
    畢業(yè)之前,我和另一位中國留學生應邀來到車先生的家里做客。先生的家遠離首爾市區(qū),背靠著山,遍山長滿了栗子樹。據(jù)先生說,栗子樹開花的季節(jié)里,到處都充斥著花香,秋天的時候,漫山遍野的板栗。屋子正面的開闊地,是一片農(nóng)田,被先生開發(fā)成了一片稻田,現(xiàn)在由先生和一位雇來的農(nóng)夫一起耕種,邊上還有菜地。先生說現(xiàn)在他和夫人的飲食基本自給自足,而他也真正過上了晨聞雞鳴、夜聞狗吠,稻花香里聽取蛙聲一片的生活,白天是一個腳踩黃土背朝天的農(nóng)夫,夜里他是鉆研學問立書著說的學者教授。
    先生給自己的書齋取名為“囊螢堂”,正是取自古人“取螢入囊,曉夜徹讀”的用意,讓我這個中國人都不禁汗顏。先生出身于儒學世家,據(jù)他說他的名字來源于《大學》,所以注定了他要從事教育工作。在先生的書齋中掛著一塊匾,上書“培根達支”。日本江戶時代的大儒三宅尚齋創(chuàng)建的書屋中,就有培根堂·達之堂,按尊卑、長幼、才德劃分生徒。據(jù)日本天木時中(1697~1736)《講堂成,上先生文》,《日本道學淵源錄》(抄本)卷四中所言,“使巫醫(yī)農(nóng)工及浮躁生徒,就培根之中,一學修身之大法。使大夫士以上,及巫醫(yī)變?yōu)槭空撸靶W涵養(yǎng)有素者,就達枝之中,以窮義理之精微”,這不正是先生人生追求的寫照嗎?現(xiàn)如今,看到先生似乎看到了那個“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陶淵明,而我似乎成為了那個偶然闖入桃花源的武陵人。
    先生的退休對學生們來說,也許是個損失,但對于先生來說,也許會像中國的冰心老人一樣發(fā)出這樣的感嘆:“人生從八十歲開始!”誰知道呢?(文艾曙光)
    來源:留學生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