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人類思想精華的名著書籍,一直都是大家在學習和參考的典范,也是一種文化傳承的必修課。讀后感與其看做是種作業(yè)還不如看做是一次對于原著作者的思想交流、碰撞。本欄目為大家提供了大量的名著讀后感資料,希望大家在這里能找到相同的火花,多交流。
(本文為你提供讀后感范本兩篇。)
篇一:
這本書講的是一個14歲的少女蘇菲某天放學回家,發(fā)現(xiàn)了神秘的一封信。----你是誰?----世界從哪里來?就這樣,在一位神秘導師的指導引下,蘇菲開始思索從古希臘到康德,從祁克果到佛洛伊德等各位大師所思考的根本問題。與此同時,蘇菲不斷接到了些極不尋常的來信,世界像跡團一般在她眼底展開。蘇菲運用少女天生的悟性與后天知識,企圖解開這些跡團然而事實真相遠比她所想的更怪異、更離奇……
因為時間太短暫,我花了幾個晚上就把這本書看完了,內容太多了,結果什么也沒發(fā)現(xiàn),記住的也很少.印象非常深刻的倒是作者的構思.書的開始幾章,不覺得有什么異常,但越往下讀,越覺得詭異,仿佛作者也有預料不到的結尾似的;尤其是那個哲學宴會,真是個悲慘的結局,也真是個奇怪的想法. 這奇怪的是蘇菲和艾伯特竟然漸漸察覺到了少校和席德的存在,而這種察覺又是通過少校的筆寫出來的,這種角色的反抗,一邊是虛幻的,因為它和角色一樣,存在于少校的內心;一邊又是真實的,因為它是蘇菲和艾伯特的真實情感,脫離了少校的控制,最終獲得了成功.被創(chuàng)照者的安排下逃出了創(chuàng)造出的世界,同時也逃出了創(chuàng)造者的安排,這個小小的扭結,使人有一種糊涂的感覺,真實其實就是虛幻,.小說原本是虛幻的,就必須用心去承認小說里所謂的現(xiàn)實世界,唯有這樣去讀才能把自己融入道小說中,體會書中任務的喜怒哀樂,激起共鳴,最大顯得地去體會作者地原創(chuàng)動機.可是當我把小說中的世界當成是真實的時候,作者筆鋒一轉,竟然搞出了原來的世界也是虛幻的現(xiàn)實.在那一刻,沖擊在心間的感覺竟是昨天已成虛幻,一切事情在我腦海中好像都變得千奇百怪,一個又一個的版本在腦海中浮現(xiàn), 到底那個版本是真?這好似看恐怖片,總會給人驚聳的感覺.剎那間,我不知道自己是誰,誰又該是我,最可怕的是連自己是否存在都需要證明呢…….
蘇菲的世界固然是一篇哲學的發(fā)展史,但哲學與科學的發(fā)展是密不可分的,與人類文明的足跡點滴相印.與其說是在看一篇哲學史,倒不如說人類文明的通史縱會眼底.在浩瀚的歷史文明的發(fā)展史中,每一個我不過是道星光.一點水滴.那段深夜里在教堂以小時衛(wèi)單位計算歷史進程的對白再明白不過.它反襯著個人生命的短暫,無不倍覺珍惜與傷感.”我思故我在”!?可我茫然要問,我存在嗎?不過是在這個時候在這個特定的空間的相對存在罷了.試問多年以后,一切都歸于湮滅之中,我會存在?渺小的我會存在過,或曾經存在過?
篇二:
挪威作家喬斯坦在他的那本著名的《蘇菲的世界》里的第一句這么寫道:“蘇菲放學回家了。有一段路她和喬安同行。”
有點羞愧的是,作為上世紀末西方社會公認的最優(yōu)秀的哲學通俗讀物之一,這本被當作西方青少年哲學啟蒙書的《蘇菲的世界》,我二十四歲才第一次讀到。我接觸西方哲學很晚,大學的時候零零散散的上過一些哲學的選修課程,喜歡上它也是近兩年的事情??赡艽蟛糠值闹袊鴮W生和我一樣,如果不算那些基礎教育里思想政治課中朦朦朧朧而且不成系統(tǒng)的唯物主義理論,幾乎就沒有受到過任何其他方面的哲學教育。哲學在古希臘語里的本意是“愛智”。拋開意識形態(tài)的問題,在中國人的眼里,這門關于“熱愛智慧”的科學,恐怕根本就不會比數(shù)學物理這樣具有明顯社會實用價值的科目更吸引中國的教育業(yè)者。
你是誰?
我們從哪里來?
在這是《蘇菲的世界》里的哲學家最開始提出的兩個問題。在很多人眼里,《蘇菲的世界》恐怕是一部很具有魔幻色*彩的小說——不過千萬不要以為我說的魔幻指的是托爾金魔戒上銘刻的咒語或者某個男孩頭上的閃電疤痕,那也不是伊斯蘭世界中神秘的蘇菲主義,這只不過是個名稱上的巧合罷了。我們所說的魔幻,是指它看起來嚴肅而溫馨情節(jié)里卻充滿了荒誕與匪夷所思。故事發(fā)生在挪威,講述的是一個名叫蘇菲的小女孩,在一個陌生的哲學家的引導下,學習歐洲哲學,并認識到自己只不過是被某個作家創(chuàng)造出來的過程。這不是一本high書,沒有大起大落的轉折,它按照有關歐洲哲學的歷史與文化而展開,平淡,雖懸念重生卻波瀾不驚。
這本書對于沒有文化背景的中國學生來說,在理解上的確會有些難度和缺乏系統(tǒng)性*。因為歐洲哲學史,說穿了就是一部貫穿著歐洲歷史與文化的思想史:
從古希臘愛琴海里發(fā)源的自然派哲學光芒,到雅典的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三人在整個歐洲所燃起的燎原的千年智慧之火;
從人性*被獻上神權祭壇的漫長中世紀,到人性*復蘇的文藝復興時期笛卡爾,斯賓諾莎等人的理性*主義和以洛克為代表的經驗主義的碰撞;
從啟蒙運動里人權對于王權和神權的反抗,百科全書派對于自然和理性*的推崇,到黑格爾三段式的辯證法以及作為一個哲學家的馬克思對人類的終極理想;
從基督徒康德革命性*的人本主義到二十世紀無神論者薩特以人為中心的存在主義;
哲學,在大眾的眼里向來是艱深而晦澀的。光是那些“主義”的名詞,就足夠殺滅我們頭腦中并不很充足的智慧。中國哲學相對于西方哲學來說,有個先天性*的不足,便是太過于強調主觀感受,強調天人合一,從而造成理性*和客觀的缺乏。黑格爾曾經說中國是沒有哲學的。我想他的意思,是指中國沒有類似于西方這樣主要依靠理性*而搭建的哲學體系,而是更多悲天憫人的人文情懷。(在這一點上羅素曾說黑格爾是幼稚的)不過,作為一門關于智慧的學問,我倒是很同意馮友蘭先生的話,中國哲學情懷是高于歐洲傳統(tǒng)的宗教境界的。至少它其中還有“莊周夢蝶”這樣浪漫魔幻的世界觀。對于和智慧抱團取暖的哲學家來說,最孤獨的事情莫過于自己無法思考和無法擁有智慧。在這一點上,中國的古典哲學家,他們并不孤獨。
智慧是哲學的本質,而人生才是哲學的外在意義。《蘇菲的世界》里顯然更多的注重于人生觀的建立。薩特曾說,因為存在高于本質,人生是沒有意義的。所以我們需要構建自己的人生。二十年前那個在山海關自殺的青年說他看到了人類的末日,他死的時候身旁擺著《圣經》和《瓦爾登湖》。他把人的存在構架于理想主義的層面是對幸福的絕對忠誠,但破滅之后卻也是對生命本身了無意義的反證。正是因為人生的無望和迷茫,所以很多人便去探求于一種“超越理性*”的關懷。維特根斯坦說宗教是人對痛苦的一種“解脫的渴望”,尼采說“上帝已死”,后來又有無神論和唯物主義者“人說,要有上帝,于是便有了上帝”的調侃。其實對上帝的懷疑,也就是人類對于“自我”的迷茫。很多身為基督徒的哲學家都有這樣的矛盾,如果說理性*是上帝的恩賜,我們是否應該用這種恩賜去探知他?我生命中曾有好幾位跟我關系密切的基督徒,他們很清楚自己從哪里來,到哪里去。上帝是否存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相信。這對他們來說,是一種基于信仰的事實,卻也能很好的給予他們現(xiàn)世的安穩(wěn),充實和幸福。
哲學中最好的思考方式莫過于提出問題并用理性*去尋求解答。人類是理性*的動物(畢達哥拉斯),你很難想象,同樣的一些分子構成的碳水化合物組成的大腦為什么偏偏讓人類擁有了理性*,豬就不知道最近正在流行一種以它的名字命名的瘟疫。如果沒有理性*,我們的地球仍然是宇宙的中心,世界可能還在九頭大象的背上。回到最初的那個問題,如果我問人從哪里來,估計有一群人會翻開圣經的創(chuàng)世紀念出他們喜歡的句子,而另外一部分人的思維就會跳到十九世紀三十年代從英格蘭出發(fā)的小獵犬號上了。西方的哲學,以研究人的理性*存在的價值為終極目標。如果真有一個超越一切并代表所有終極價值的“神”存在,那么哲學便是用來和這位神溝通的巴比塔,而理性*便是用來建這座塔的石料。這實際是一個在有限的未來里人類無法完成的浩大工程。更何況,我們并不知道,這位“神”會不會在我們建成之前摧毀它。如果你能拋開一切現(xiàn)世煩惱,你會發(fā)現(xiàn),原來哲學的終極命題,雖然沒有像精靈公主與獨眼巨人帶著純粹的美好或者丑陋,也確確實實如同這座巴比塔一樣透露著讓人不可探知的魔幻意境。
兩年多關于哲學書籍的閱讀,常常讓我覺得哲學,仿佛是一架人性*的風車,在人性*的作用下轉動,并引發(fā)思考。我不知道是否因為古希臘神話中的智慧之神雅典娜是個女人,所以在哲學史里,男人們更“愛智”。哲學的世界是男人的世界,鮮有著名女性*哲學家的存在。我想,之所以說以女性*為觀察視角的《蘇菲的世界》是一本優(yōu)秀哲學啟蒙書籍的原因,除開作者喬斯坦對西方哲學的通俗故事化,恐怕也是因為行文中濃郁的人文及女權主義氣息吧。
《蘇菲的世界》里的故事主體,不同于柏拉圖理想國中那些望著巖壁上投影的洞穴人,而是一個三層嵌套世界里的蘇菲與“上帝”的互動關系。作為“創(chuàng)作者”的上校創(chuàng)造了主人公蘇菲的世界,而這本書的作者喬斯坦又創(chuàng)造了上校和他的女兒席德的世界。當蘇菲得到真相的時候,她沒有感覺一切變得虛無和意義喪失,而是希望擺脫這位造物主的干預——小說的最后觸及了存在主義的精神核心。從上校的書中逃離,這是主人公蘇菲最后的選擇。對于這個結局,通常有兩種理解,有人說這是在隱喻二十世紀人們對于現(xiàn)實生活的逃避,也有人說這是蘇菲要努力逃脫束縛,并勇敢的完全“自我”。對于作者的立意,我傾向于后一種理解。 人,作為一種擁有開放意識的獨立主體,我們應該對所有未知的世界充滿無畏和反抗,不管我們從哪里來,不管我們本身多么弱小。
“上帝”嗒嗒的敲擊著鍵盤:“人,作為一種擁有開放意識的獨立主體,我們應該對所有未知的世界充滿無畏和反抗,不管我們從哪里來,不管我們本身多么弱小。”夜里,男孩從筆記本電腦里抬起頭。
“上帝”這么寫道,TA微微的笑了笑。
海濱城市無邊際的黑夜里,海鳥銀色*的羽翼劃破天空,窗外微風習習,月朗星稀。
男孩在想,在這個浩大的世界,他將與誰同行。
讀后感欄目精心推薦:
讀后感范文匯總
讀后感大全匯總
中外名著讀后感匯總
四大名著讀后感匯總
小編精心推薦
讀后感范文 | 讀后感怎么寫 | 讀后感作文 | 四大名著讀后感 | 中外名著讀后感
小編精心推薦
讀后感范文 | 讀后感怎么寫 | 讀后感作文 | 四大名著讀后感 | 中外名著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