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賢網網校上線了!
>>>點擊進入<<<
網校開發(fā)及擁有的課件范圍涉及公務員、財會類、外語類、外貿類、學歷類、
職業(yè)資格類、計算機類、建筑工程類、等9大類考試的在線網絡培訓輔導。
130100 藝術學理論
上海大學是國家 “211工程”重點建設學校,上海大學藝術學理論博士學位授權點,是藝術學升為門類以后第一批獲得博士學位授予權的一級學科博士授權點。本學科學術團隊結構合理,學術力量雄厚,科研成果豐富,現有博士生導師14名,并擁有與之構成合理層級的一大批優(yōu)秀中青年教授學者,長期從事本領域的基礎與前沿研究,在全國具有較大的影響,與國內外同行專家和院校有著密切的聯系。本學科目前共承擔科研項目15項,其中國家項目10項,省部級項目7項。擁有金丹元、藍凡、林少雄、榮躍明、曾軍、羅宏才、曹意強、陳燮君、陳平、王洪義、鄒其昌等一批有一定知名度的學者,有較強的藝術史論、藝術市場和相關方面的學術積累。出版各類著作數十部,在《哲學研究》、《文藝研究》、《學術月刊》、《文藝理論研究》、《藝術百家》、《當代電影》、《美術觀察》、《美術研究》、《新美術》、《美術與設計》、《文物》、《考古與文物》等核心刊物發(fā)表相關論文百篇以上。這些成果有的是基礎研究,有的是依據艱苦田野調查所獲最新美術考古或美術史資料所做綜合研究,有的是針對當下藝術創(chuàng)作、藝術現象的研究,且各方向帶頭人原均為博士生導師,為進一步推進本授權點的發(fā)展,培養(yǎng)有較強藝術史論學養(yǎng)的博士生奠定了較厚實的基礎。
本學科擬在加強藝術哲學、中外藝術史、藝術市場研究的基礎上,不斷關注新的方法論及藝術批評與藝術產業(yè)的發(fā)展趨勢,不斷挖掘新的史料,一方面強化對中國藝術思維、中外藝術史論,中外藝術市場的新研究,另一方面加大對當下紛繁復雜的視覺藝術和各種新藝術樣式的探索,加強藝術創(chuàng)意學、媒體藝術學的研究,體現立足上海、走向國際,求真務實,兼容并蓄的特點,并力圖在上述方面培養(yǎng)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01方向:金丹元、藍凡(本年度不招生)
02方向:金丹元、藍凡(本年度不招生)、潘力、陳平(本年度不招生)
03方向:林少雄、王洪義(本年度不招生)
04方向:羅宏才、西沐、羅楊
05方向:曾軍(合作導師馬馳)、鄒其昌(本年度不招生)
06方向:曹意強
07方向:陳燮君
08方向:林少雄、榮躍明
注:(1)陳平(本年度不招生)、潘力、羅宏才、王洪義(本年度不招生)、鄒其昌(本年度不招生)、曹意強、陳燮君7位教授的學生在美術學院培養(yǎng)
(2)金丹元、藍凡(本年度不招生)、林少雄、西沐、羅楊、曾軍、榮躍明7位教授的學生在影視藝術技術學院培養(yǎng)
指導教師:01方向:金丹元、藍凡(本年度不招生)
02方向:金丹元、藍凡(本年度不招生)、潘力、陳平(本年度不招生)
03方向:林少雄、王洪義(本年度不招生)
04方向:羅宏才、西沐、羅楊
05方向:曾軍(合作導師馬馳)、鄒其昌(本年度不招生)
06方向:曹意強
07方向:陳燮君
08方向:林少雄、榮躍明
注:(1)陳平(本年度不招生)、潘力、羅宏才、王洪義(本年度不招生)、鄒其昌(本年度不招生)、曹意強、陳燮君7位教授的學生在美術學院培養(yǎng)
(2)金丹元、藍凡(本年度不招生)、林少雄、西沐、羅楊、曾軍、榮躍明7位教授的學生在影視藝術技術學院培養(yǎng)
招生人數:6
考試科目:1. 英語 或 日語 或 德語 或 法語 或 俄語(根據報考導師任選一種)
2. 藝術理論1(報考金丹元、林少雄、西沐、羅楊、曾軍、榮躍明的考生選),
藝術理論2(報考潘力、羅宏才、曹意強、陳燮君的考生選)
3. 藝術學專題1(01方向)
藝術學專題2(02方向報考金丹元的考生選)
藝術學專題3(02方向報考潘力的考生選)
藝術學專題4(03方向)
藝術學專題5(04方向羅宏才)
藝術學專題6(04方向西沐、羅楊)
藝術學專題7(05方向)
藝術學專題8(06方向)
藝術學專題9(07方向)
藝術學專題10(08方向)
參考書目:1. 藝術理論
《中國美學史》李澤厚、劉綱紀主編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84年版
《藝術發(fā)展史》貢布里希,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1998年版;
《藝術哲學》[法]丹納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83年版
《西方美學史》(上、下)朱光潛著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87年版
《中國美術史》 洪再新,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0年版
《西方美術理論文選》(上、)下冊,遲柯主編,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 藝術專題(根據報考導師和研究方向選擇參考書目)
金丹元(01、02方向)
《美的歷程》李澤厚著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09年版
《比較文化與藝術哲學》金丹元著 上海文藝出版社 2002年版
《藝術感悟與審美反思》 金丹元 著 學林出版社 2008年版
《中華藝術導論》(上、下),李希凡主編,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中國藝術學》,彭吉象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西方藝術史》[法]雅克?德比奇等著 海南出版社2002年版
《電影美學導論》,金丹元著,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西方藝術簡史》,楊先藝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潘力(02方向)
《藝術發(fā)展史》,[美]貢布里希,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1998年
《西方現代藝術史》,[美]阿納森,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12年
《西方20世紀美術》,易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
《西方美術理論文選》(上、下冊),遲軻主編,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
《美術史的形狀》(一、二卷),范景中主編,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3年
《美術史與觀念史》,范景中、曹意強主編,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年
《藝術學概論》(新版),彭吉象: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公共藝術的觀念與取向》,翁劍青,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公共藝術時代》,孫振華,江蘇美術出版社,2003年
《浮世繪》(再版),潘力,河北教育出版社,2012年
《和風藝志》,潘力,人民美術出版社,2011年
林少雄 (03方向)
《中國藝術史》[英]邁克爾?蘇立文,徐堅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藝術》,[英]貝爾著,薛華譯,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解讀藝術》,[法]夏呂姆著,林霄瀟、吳啟雯譯,文化藝術出版社,2005年版
《批評的解剖》,[加]弗萊著,陳慧等譯,百花文藝出版社,2006年版
《藝術史》,[法]熱爾曼?巴贊著,劉明毅譯,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9年。
《新藝術史批評導論》,[英]哈里斯著,徐建譯,江蘇美術出版社,2010年版
《我們什么也沒看見:一部別樣的繪畫描述集》,[法]達尼埃爾?阿拉斯著,何蒨譯,董強審校,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西沐、羅楊(04方向)
《經濟學原理》,曼昆著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9年
《西方文化管理概論》,陳鳴著,書海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
《藝術經濟學原理》顧兆貴 人民出版社 2005年12月
曾軍(05方向)
《視覺文化導論》,[美]尼古拉斯?米爾佐夫著,倪偉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圖像理論》,{美}米歇爾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圖像學:形象,文本,意識形態(tài)》,米歇爾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
羅宏才(04方向)
《盧是藝術年譜長編》,羅宏才著,文物出版社,2011年。
《中國近現代藝術經典大家.盧是》西沐、羅宏才主編,中國書店出版社,2010年。
《從中亞長安》(西部美術考古系列叢書五種之一、上海市重點圖書、上海市發(fā)展基金會圖書出版項目資助),羅宏才主編,上海大學出版社,2011。
《中國佛道造像碑研究》,羅宏才著,上海大學出版社,2008年。
《藝術市場學概論》,李萬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
《中國藝術金融產業(yè)概論》,西沐著,中國書店出版社,2012年。
《中國藝術品市場年度研究報告》,西沐著,中國書店出版社,2011年(按年遞增)
《中國書畫鑒定》,楊仁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中國陶瓷鑒定》,馮先銘,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曹意強、陳燮君(06、07方向)
《藝術管理概論》,曹意強主編,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7年版
《Management and the Arts》(Third Edition), William J. Byrnes, Focal press,2003, USA
《管理學》 哈羅德?孔茨、海因茨?韋里克,經濟科學出版社,北京,1998。
林少雄、榮躍明(08方向)
《中國創(chuàng)意學》,陳放,中國經濟出版社,2010年版
《創(chuàng)意城市》,[美]科瑞德著,陸香、丁碩瑞譯,中信出版社,2010年版
《像藝術家一樣思考》,[美]貝蒂?艾德華著,張索娃譯,北方文藝出版社,2006年版
《藝術的故事》,[英]貢布里希著,范景中譯,廣西美術出版社,2014年版
《時空中的美術:巫鴻中國美術史文編》(一、二集),[美]巫鴻著,梅枚等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0年版,
《美術史十議》,巫鴻著,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年版
本專業(yè)博士研究生導師介紹:
金丹元 (男),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大學電視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重點學科帶頭人,上海市學位委員會學科組專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主要研究領域:影視美學、文藝美學。
1992年被全國青聯主辦,鄧小平題辭之《中華兒女》雜志作為大陸杰出人物,向世界各地推薦介紹。其主要著作曾先后在國內外被介紹,專著《撿拾藝術的記憶》、《儒風化雨》等在臺灣出版,專著《比較文化與藝術哲學》先后獲得省部級和全國首屆比較文學優(yōu)秀圖書二等獎,《禪意與化境》獲省級優(yōu)秀學術專著一等獎,《將最新科研成果運用于文藝教學的研究和實踐》1997年獲省級優(yōu)秀教學成果獎一等獎,專著《影視美學導論》/《電視與審美——電視審美文化新論》先后獲中國高校影視教育委員會論著一/二等獎,論文《論全球性后語境影像的一種發(fā)展態(tài)勢》2004年獲中國高校影視研究學術獎一等獎。全國十七家報刊雜志先后評論過他的著作和論文,予以高度評價。臺灣《聯合報》、香港《文匯報》、《大公報》也對其著作作過較高評介?,F已出版專著12部,主編叢書多套,發(fā)表學術論文160多篇。其中有幾十篇論文曾被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復印,有的文章被《中國社會科學文摘》全文轉載,有的被《新華文摘》摘錄,1999年獲寶鋼獎“全國優(yōu)秀教師”,2003年被評為上海大學名師。2002年至2006年先后出訪美國紐約、洛杉磯、香港、澳門、歐洲各國,并多次在國外作學術報告和進行學術交流,在海內外享有聲譽。
聯系方式:56338614, email:jdy1949@yahoo.com.cn
羅宏才(男)教授,南京藝術學院美術考古博士學位。專業(yè):藝術學。主要研究領域:藝術產業(yè)、藝術市場、藝術品流變史、美術考古等?,F為上海大學中國藝術產業(yè)研究院副院長、上海大學中國藝術產業(yè)研究院藝術市場研究中心及藝術考古研究中心主任、西安收藏研究會副會長、陜西文化遺產研究會副會長、陜西省長安畫派研究會副會長、西安美術學院、南京農業(yè)大學人文學院兼職教授、廣東美術館、常熟博物館特聘研究員、文化部文化市場發(fā)展中心科技創(chuàng)新項目驗收委員會委員、陜西藝術品交易所有限公司藝術品發(fā)行審核委員會專家委員等。目前從事課題:《中國藝術市場史研究》(獨立主持,獲2008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藝術學重點項目立項,項目代號:D.09—0126—08——402)、《中國藝術品市場及其案例研究》(文化部文化市場發(fā)展中心重點項目、目前任《盧是綜合研究》子課題組組長,項目代號:mcprc—jxd—001)、《關于學術背景及學術思想變化生活經歷藝術進化三方面研究》(項目代號:D.10-0113-10-401)、《國家級重點基地培育項目》(項目代號:A.10-0102-10-007)。主要著作:《中國佛道造像碑研究》、《西部美術考古》(上海市重點圖書、上海市發(fā)展基金會圖書出版項目資助)、《慈恩印象》、《抗戰(zhàn)中的文化責任》、《探詢碑林名碑》、《中國時尚文化史》(先秦至隋唐卷)、《中國近現代藝術經典大家?盧是》(與西沐合作)、《盧是藝術年譜長編》、《從中亞長安》(西部美術考古系列叢書五種之一、上海市重點圖書、上海市發(fā)展基金會圖書出版項目資助)等。近年發(fā)表于RCCSE中國核心學術期刊主要論文:《佛、道造像碑師匠題名、位序的探討與“北地樣式”的初步研究》,《北魏正光元年“雍光里邑子造像碑”初探》、《藝術市場學建構中的缺失與空白》、《夏圭溪山無盡圖、李公麟五百羅漢圖遞傳經過及相關問題研究》、《民國西安古玩市場的調查與研究》、《論盧是書畫藝術的進化軌跡》等。主要主持策劃項目:《抗戰(zhàn)中的文化責任——西北藝術文物考察團六十周年紀念展》、《血脈同根中國結——丙戌年清明公祭軒轅黃帝典禮電視直播》、《“重走玄奘之路”啟程儀式電視直播》、《大慈恩寺千年歷史圖像記憶展》(大慈恩寺列為永久性展覽)、《首屆中國當代名窯評選》、科教紀錄片《六駿傳奇》(與中央電視臺、西安碑林博物館、昭陵博物館等聯合策劃)、《全國書畫藝術品收藏與投資高峰論壇 ——“藝術資本與長安品格”》、《紀念王子云先生誕辰115周年 后輩書畫展》等。主要獲獎:1987年重點研究課題《航測遙感在文物考古中的應用研究》獲陜西省科技進步獎(與煤炭部西安航測遙感中心等單位合作)、1989年《唐東渭橋考古發(fā)現與發(fā)掘》獲陜西省建國四十周年十大考古發(fā)現獎(與王仁波合作,列第二)、2003年《盛唐宮廷的劇場與舞臺》復原設計研究獲文化部舉辦的中國第二屆舞臺美術展覽會優(yōu)秀創(chuàng)作獎(與竇鵬合作)。
聯系方式:021-66138212, E-mail: lhcshu @163.com
藍 凡(男)上海市人。1978年考入文化部文學藝術研究院(即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部為研究生,1981年獲文藝學碩士學位。1991年被上海市高級職稱評定委員會評為研究員?,F為上海大學影視藝術技術學院教授、《藝術學》叢刊主編、全國藝術科學國家重點項目《中華舞蹈志》全國總主編。中國作家協會、中國戲劇家協會、中國舞蹈家協會、中國民間藝術家協會、中國古典文學學會會員。
藍凡教授曾主持完成全國藝術科學國家重點項目及省部級項目多項,現主持上海市教委社科項目一項及橫向項目多項。先后出版專著(主編)數十部,發(fā)表論文數十篇。
藍凡教授曾獲全國藝術科學成果一等獎(《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國家圖書獎一等獎(《中國戲曲劇種大辭典》)、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舞劇〈閃閃的紅星〉的現代意義》),多次獲市社科和出版成果獎(《中西戲劇比較論稿》、《中國京劇史》、《吳越民間信仰民俗》、《上海文化通史》等)。
目前的研究領域和方向為:藝術史論、中西戲劇比較理論、中外戲劇史、電影基本理論、香港電影研究、后現代電影研究。
聯系方式:62984022, e-mail:lanfan@public8.sta.net.cn
注:本年度不招生
陳 平(男)教授,中國美術學院文學博士,全國美協理論委員會委員。主要研究領域:西方美術史論、西方建筑史論、美術史學史;已經完成和正在進行的科研與教學課題有:國家藝術科學項目“西方建筑理論的歷史”、“維也納美術史學派研究”;上海市高等學校教育高地建設子項目“西方美術史學史”、上海市教委重點課程建設項目“世界美術史”等。學術成果有:專著《李格爾與藝術科學》(2002)、《外國建筑史》(2006)、《西方美術史學史》(2008)等。其中《外國建筑史》獲得第九屆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著作類》一等獎。主編《美術史里程碑》叢書(北京大學出版社),致力于譯介西方藝術史學名著。主要譯著有:福西永:《形式的生命》(2011)、李格爾:《羅馬晚期的工藝美術》(2010)、維克霍夫:《羅馬藝術》、德沃夏克:《作為精神史的美術史》、扎內奇:《西方中世紀藝術史》(修訂版,2006)、佩夫斯納:《美術學院的歷史》(2003)、沃爾夫林:《古典藝術》(合作,2004)等。
聯系方式:66132818,66133892, 傳真:66133764E-mail:cp1019@126.com
注:本年度不招生
林少雄(男)復旦大學文學博士,現為上海大學影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藝術與城市創(chuàng)意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藝術學理論、視像文化與視覺認知、藝術與城市創(chuàng)意。出版有《意識形態(tài)的形象展示:紀實影片發(fā)展與執(zhí)政黨的文化策略》(2009)、《視像與人:視像人類學論綱》(2005)、《多元文化視閾中的紀實影片(2003)、《紀實影片的文化歷程》(2003)、《人文晨曦:中國彩陶的文化讀解》(2001)等十余部學術著作,其中《洪荒燧影》、《古冢丹青》(1999)獲第十二屆中國圖書獎,《新編藝術概論》(2007)入選國家“十一五”規(guī)劃教材,《影視鑒賞》(2007)入選中國普通高校公共藝術課程教材,《影視理論文獻導讀》(2005)被國內數十家高校選用為研究生教材,《藝術概論》入選上海市市級精品課程。另有七十余篇學術論文在《文藝研究》、《當代電影》、《學術月刊》等刊物發(fā)表。
目前主持有“國家形象的視覺呈現與傳播策略”(國家哲社規(guī)劃課題,2011)、“上海城市公共文化設施功能研究”(085項目)“世博會中國民族文化藝術元素的運用”(上海市政府發(fā)展研究中心課題,2010)、“上海國際文化大都市建設的實施策略及路徑研究”(上海市哲社規(guī)劃課題,2008)、“紀實影片文化史研究”(上海市重點學科“電影學”項目課題,2008)、“從紀實影片的發(fā)展看執(zhí)政黨的文化策略”(上海市哲社規(guī)劃課題,2003)“民族藝術傳播與國家形象塑造”(上海市教委科研創(chuàng)新課題,2007)等項目;
中國藝術學學會理事、中華美學學會、中國漢畫學會會員。先后擔任上海首屆藝術博覽會開、閉幕式及專題片拍攝制作總策劃(1997)、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七屆全國大學生運動會開閉幕式前期總策劃(2003-2004),參與2010年上海世博會主題演繹,中國館、主題館整體策劃(2009);主編的“中國彩陶文化解密叢書”被央視“探索發(fā)現”欄目拍攝為六集專題片《神秘的中國彩陶》,本人被聘請為該片學術顧問。曾在瑞典東方博物館(2011-2014)、德國美因茨大學、“德國之聲”(2009)、新西蘭奧克蘭大學(2005)等高校或機構訪學、開設專題講座、開展專題研究。
聯系方式:(H)021-65927709;(C)18601774966 E-mail:linsx7709@163.com
王洪義(男)教授,1982年魯迅美術學院畢業(yè)。專業(yè):美術學。主要研究領域:公共圖像、媒介批評、近現代美術。著有《視覺形式分析》(2007)、《公共藝術概論》(2007)、《西方當代美術》(2008)、《繪畫的消亡》(2012)等。在國內刊物上發(fā)表學術論文數十篇?,F主要研究公共圖像信息、公共藝術類型和媒介藝術批評。油畫和版畫作品被中國美術館(2008)和英國牛津Ashmolean博物館(2007)收藏。現為上海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哈爾濱師范大學兼職教授,《公共藝術》雜志副主編。
聯系方式:021-66137850;傳真:66133764。 E-mail:whyw@sohu.com
注:本年度不招生
曾 軍 (男),教授,文學博士。專業(yè):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主要研究領域:文化理論與批評、視覺文化研究、都市文化研究等。目前從事的課題有:巴赫金對西方文學理論的影響研究、90年代以來中國當代文學中的民間詼諧文化問題研究、20世紀視覺敘事問題研究等。專著有《接受的復調:中國巴赫金接受史》、《觀看的文化分析》,主編《文化批評教程》,在《文學評論》、《文藝研究》、《文藝理論研究》、《學術月刊》等期刊上發(fā)表論文數十篇,其中多篇被《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高校文科學術文摘》、人大復印資料等轉載。目前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項、省部級項目2項,入選上海市曙光人才計劃(2009)?,F為中國巴赫金學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理事、外國文論與比較詩學研究會理事。
聯系方式:021-66133936,Email:zjuncyu@163.com
鄒其昌(男)教授,武漢大學哲學博士(美學專業(yè)),清華大學藝術學博士后(設計藝術學方向)。專業(yè):設計學。主要研究領域:設計史論、設計美學、設計批評、設計經典詮釋學等。目前從事的課題有: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朱熹禮學詮釋學美學與構建當代和諧生活世界之意義研究》(批準號:06BZX070);2008年教育部重大攻關項目《中國藝術學文獻整理與研究》之“設計學文獻整理與研究”子項目負責人(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彭吉象教授任首席專家,批準號:08JZD030);2009年教育部重大攻關項目(馬工程)《中國美學史》重點教材編寫組核心成員(09JZDMG026)、2012上海市教委創(chuàng)新重點項目《〈營造法式〉與建構當代中國設計理論體系之意義研究》等。代表論著:《朱熹詩經詮釋學美學研究》(專著,商務印書館)、《營造法式》(古籍整理,人民出版社)、《設計史》(譯著,高等教育出版社)、《論朱熹詩經詮釋學美學》(《哲學研究》2005、5)、《〈營造法式?看詳〉詮釋》(《藝術與科學》第2卷)、《對當代美學問題的思考》(《光明日報》理論版)等。
聯系方式: 15221635133 傳真:021-66133764 Email: zouqichang@yahoo.com.cn
注:本年度不招生
羅 楊(男)上海大學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大學中國藝術產業(yè)研究院院長?,F任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分黨組書記、副主席。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兼職教授,北京理工大學設計學院兼職教授,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
主要學術著作有:《中國歷史帝王陵》上海文藝出版社、《中國古代文化史?中國古建筑部分》北京大學出版社、《警世格言》浙江美術學院出版社、《中華經典名言》天津楊柳青出版社、《全球化背景下中國文化競爭力?民族民間文化的抉擇部分》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羅楊書法作品集》中國文聯出版社等。
聯系方式:13901240567
西 沐(男),上海大學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大學中國藝術產業(yè)研究院副院長。文化部文化市場發(fā)展中心研究員,中國畫廊聯盟執(zhí)行理事長、秘書長,文化部《中國藝術品市場白皮書》主筆、統籌人。中國市場學會藝術品市場專家委員會主任。主持國家及省部級課題多項。發(fā)表論文逾200篇。
主要學術著作有:1.《中國畫市場概論》(2007)、《中國藝術品市場白皮書(2009)(2010)》、《中國藝術品市場概論》(上、下卷,2009)、《中國藝術品市場批評概論》(上、下卷, 2010)、《中國藝術品資本市場概論》(2010)、《中國藝術品市場政策概論》(2011)、《中國畫當代藝術概論:中國畫當代藝術30年》(2008)、《轉型期的中國畫市場》(2007)等。
聯系方式:timjia@vip.sina.com 電話:13910280699
曹意強(男),教授,牛津大學哲學博士。專業(yè):藝術學理論。主要研究領域:藝術管理研究、藝術史與史學理論、藝術哲學。中國美術學院研究學部主任;《新美術》主編;上海大學美術學院特聘教授;教育部藝術專業(yè)碩士指導委員會委員;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美術家協會理論委員;中華世紀壇世界藝術館學術委員;北京世界藝術博物館首席專家。成果:發(fā)表論文數十篇,出版論著:《時代的肖像——意大利文藝復興藝術巡視》、Enlightened Vision、《邊線與結構:靳尚宜油畫中的歐洲傳統和中國意境》、《歷史情境中的選擇與創(chuàng)造:論全山石的油畫藝術》、《歐美藝術史學史與方法論》、《藝術與歷史》、《名家點評大師佳作:歐洲油畫》。承擔的科研項目與獲獎情況: 2005年《美國抽象表現主義研究》獲新加坡泰勒基金獎;2004年《藝術史與博物館體制研究》獲美國國立美術館卡本特博物館基金獎;2004年承擔浙江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大研究項目《藝術史的視野》; 2003年《中國油畫典藏》獲得中國圖書獎;2001年《歐洲繪畫》獲國家圖書獎; 2001年The Power of The Vision獲賓夕法尼亞視覺研究基金獎;2001年獲國家教委課題《藝術史與方法論》;2000年《圖像作為歷史模式》獲美國密歇根大學休斯基金獎。
聯系方式:021-66132139 E-Mail:Yiqiangcao2003@yahoo.com
陳燮君(男),研究館員,美國圣路易斯華盛頓大學哲學系進修博士研究生課程。專業(yè):藝術學理論。主要研究領域:藝術管理研究、文博信息管理研究。現任、上海博物館館長,上海大學美術學院兼職教授,上海市書法家協會常務理事、上海市美術家協會理事、上海市作家協會理事。成果:出版了《學科學導論——學科發(fā)展理論探索》、《時間學》、《生活中的色彩學》等著作(包括合作)70多部,獲上海社會科學院精英獎、上海市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上海青年十大精英榮譽和全國、省市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獎70多項,多次舉辦國內外個人書畫展。首創(chuàng)時間學(與金哲合作)、空間學、學科學,并首先提出開創(chuàng)新學科學和新學科史學的系統構想,率先進行新學科理論研究。在擔任上海博物館館長期間,上海博物館信息化網絡被評為上海市科技進步獎,上博實驗室多次獲得全國文博系統科技進步獎,獲東方講壇“2005年最受歡迎的10位講師”獎。享受國務院頒發(fā)的政府特殊津貼。擔任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主題演繹顧問、總策劃師。目前承擔的科研項目:世博會城市足跡館、世博會博物館、上海歷史博物館方案設計和建設項目、上海城市雕塑文脈課題等項目。
聯系方式:021-66132139 E-Mail:Chenxiejun0516@163.com
潘 力(男),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博士。曾留學日本東京藝術大學美術學部,獲美術學碩士學位;曾任東京藝術大學客座研究員、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會高級訪問學者。主要研究領域:日本美術、外國美術史和公共藝術。出版專著:《日本美術:從現代到當代》(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浮世繪》(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獲2008年第十二屆華北優(yōu)秀教育圖書一等獎、2010年第十一屆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二等獎。)、《和風藝志:從明治維新到21世紀的日本美術》(人民美術出版社,2011年)、《藝術巨匠:藤田嗣治》(河北教育出版社,2013年);譯著:《原研哉設計私語錄》([日]原研哉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合著:《東方美術史》(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9年)。在《美術》、《美術觀察》、《裝飾》、《清華美術》、《公共藝術》、《世界美術》、《中國美術館》、《中國國家美術》、《藝術當代》、《上海藝術家》、《藝術時代》以及日本《浮世絵蕓術》等中外期刊上發(fā)表論文計50萬字,多篇被《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全文轉載和《新華文摘》摘錄。多次前往日本和中國臺灣參加國際學術會議和學術交流活動。
聯系方式:E-Mail:pan715@aliyun.com
榮躍明(男),現為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所長、文學博士、研究員、院創(chuàng)新工程“城市文學與文化”首席專家。兼任上海市社聯委員、上海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會常務理事、上海市政府發(fā)展研究中心特騁研究員、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專業(yè)技術高級職稱評審委員會委員等。主要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文化經濟學、區(qū)域經濟學等。著有《區(qū)域整合與經濟增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發(fā)表《論文化超越資本》(《學術月刊》2009年第9期)、《公共文化的概念、形態(tài)和特征》(《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1年第3期)、《城市經濟和文化產業(yè)》(《都市文化研究》第1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等學術論文20多篇;主編《21世紀初長江三角洲區(qū)域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年度報告、上海人民出版社)、《國外社會科學前沿》(年刊、上海人民出版社)等。目前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馬克思主義文化生產理論研究》(編號:2013BKS008)、上海市社科規(guī)劃2014年系列課題《上海國際文化大都市建設研究系列》(首席專家)、上海市決策咨詢研究課題《未來30年上海全球城市文化發(fā)展和都會城市建設研究》、首都師大面向全國招標項目《京滬港臺四城文化政策比較研究》(首席專家)等。
聯系方式: Email: rongyueming@sass.org.cn
更多學歷考試信息請查看學歷考試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