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護理:小兒腹瀉的護理

字號:

小兒腹瀉(infantle diarrhea)或稱腹瀉病,是由多種病原5!起的以腹瀉和電解質紊亂為主的一組臨床綜合征。發(fā)病年齡以2歲以下為主,其中1歲以下者約占50%。一年四季均可發(fā)病,但夏秋季發(fā)病率。
    【病因】
    (一)易感因素
    1.消化系統(tǒng)特點 小兒消化系統(tǒng)發(fā)育不良,胃酸和消化酶分泌不足及對營養(yǎng)物質的需求相對較多,因此,在受到不良因素影響時,易引起消化道功能紊亂。
    2.機體防御功能較差 血液中免疫球蛋白、胃腸道SIgA及胃內酸度均較低,對感染的防御能力差。
    3.人工喂養(yǎng)者由于不能從母乳中得到 SIgA等某些成分,加上食物、食具易被污染等因素,其發(fā)病率明顯高于母乳喂養(yǎng)者。
    (二)感染因素
    1.腸道內感染 可由病毒、細菌、真菌、寄生蟲引起。尤其以病毒、細菌為多見。病毒感染以輪狀病毒引起的秋冬季小兒腹瀉最為常見,其次是??刹《竞涂滤_奇病毒等。細菌感染(不包括法定傳染?。┮灾虏⌒源竽c埃希菌(致病性大腸桿菌)為主,其次是產(chǎn)毒性大腸埃希菌(產(chǎn)毒性大腸桿菌)和彎曲菌等。真菌和寄生蟲也可引起急慢性腸炎。
    2.腸道外感染 由于發(fā)熱及病原體毒素作用使消化功能紊亂,故當患中耳炎、肺炎、上呼吸道、泌尿道、皮膚感染或急性傳染病等,可伴有腹瀉。腸道外感染的病原體(主要是病毒)有時可同時感染腸道。
    (三)非感染因素 當喂養(yǎng)的時間、食物的性質、量及氣候突然改變等因素均可引起腹瀉。
    【發(fā)病機制】
    (一)感染性腹瀉
    大多數(shù)病原微生物通過食入污染的水、食物或通過污染的手傳播而進入消化道。當機體的防御功能下降、大量的微生物侵襲并產(chǎn)生毒力時可引起腹瀉。如輪狀病毒侵入腸道后,使小腸絨毛細胞受損,小腸粘膜回收水、電解質能力下降引起腹瀉;同時,繼發(fā)的雙糖酶分泌不足,使腸腔內的糖類消化不完全并被腸道內細菌分解,使腸液的滲透壓增高,進一步造成水和電解質的喪失,加重腹瀉。細菌感染所致腹瀉包括腸毒性腸炎、侵襲性腸炎。而致病性大腸埃希菌不產(chǎn)生腸毒素及侵襲力,發(fā)病機制尚不清楚。
    (二)非感染性腹瀉
    主要是由飲食不當引起,以人工喂養(yǎng)的患兒為主。當攝入食物的量、質突然改變超過消化道的承受能力時,食物不能被充分消化吸收而堆積于小腸上部,使局部酸度減低,腸道下部細菌上移和繁殖,造成內源性感染和消化功能紊亂,腸蠕動增加,引起腹瀉及水電解質紊亂。
    【臨床表現(xiàn)】
     不同病因引起的腹瀉常具有相似的臨床表現(xiàn),但各有其特點。
    (一)腹瀉相似的臨床表現(xiàn)
    1.輕型腹瀉 多為飲食因素或腸道外感染引起。主要表現(xiàn)為食欲不振,腹瀉,偶有惡心或嘔吐。一般無全身癥狀。一天大便可達十次左右,每次大便量少、呈黃色或黃綠色,糞質不多,水分略多時大便呈 " 蛋花湯 " 樣。大便鏡檢可見大量脂肪球和少量白細胞。
    2.重型腹瀉 多為腸道內感染所致。起病較急,除食欲不振、腹瀉嘔吐等較重胃腸道癥狀外,還有脫水、電解質紊亂及發(fā)熱等明顯的全身癥狀。
    (1)胃腸道癥狀 食欲低下,常伴有嘔吐,嚴重者可吐咖啡樣液體。腹瀉頻繁,每天十次至數(shù)十次。大便呈黃綠色水樣、量多,可有少量粘液。大便鏡檢可見脂肪球及少量白細胞。
    (2)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紊亂癥狀
    1)脫水:由于吐瀉丟失體液和攝入量的不足,導致不同程度脫水(參閱第五章第三節(jié))由于腹瀉時水和電解質兩者喪失的比例不同,從而引起體液滲透壓的變化,即造成
    等滲、低滲或高滲性脫水。臨床上以等滲性脫水最常見。
    2)代謝性酸中毒。由于腹瀉丟失大量堿性物質,攝入熱量不足引起酮血癥;血容量減少,血液濃縮血流緩慢,使組織灌注不良、缺氧和乳酸堆積;腎血流不足,尿少,酸性產(chǎn)物潴留等,因此,腹瀉時,絕大多數(shù)患兒都存在代謝性酸中毒,脫水越重,酸中毒越重。
    3)低血鉀:由于腹瀉、嘔吐丟失大量鉀及鉀攝入不足,中、重度脫水患兒都有不同程度缺鉀。但在糾正脫水酸中毒前,由于血液濃縮、酸中毒時細胞內鉀向細胞外轉移及尿少致排鉀量減少等原因,雖體內鉀總量減少,但血鉀多數(shù)正常。當輸入不含鉀的溶液時,隨著血液被稀釋、酸中毒被糾正和輸入的葡萄糖合成糖原使鉀從細胞外向細胞內轉
    移、利尿后排鉀增加以及大便繼續(xù)失鉀,血鉀迅速下降。一般當血鉀低于3.5mmol/L時,即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缺鉀癥狀。
    4)低鈣、低鎂、低磷血癥: 腹瀉較久、營養(yǎng)不良或有活動性詢樓病的患兒,當脫水和酸中毒被糾正時,大多有鈣、磷缺乏,少數(shù)可有鎂缺乏。低血鈣(低血鎂)時表現(xiàn)為手足搐搐、驚厥;重癥低血磷時出現(xiàn)嗜睡、精神錯亂或昏迷,肌肉、心肌收縮無力等,應注意糾正。大多數(shù)小兒腹瀉缺磷一般不嚴重,故不需要另外補充磷鹽即可恢復。
    (二)幾種類型腸炎的臨床特點
    1.輪狀病毒腸炎 好發(fā)于秋、冬季,以秋季流行為主,故又稱秋季腹瀉。年齡以6~24個月的嬰幼兒為主,起病急,常伴有發(fā)熱和上呼吸道感染癥狀,一般無明顯中毒癥狀。
    大便呈黃色或淡黃色,水樣或蛋花湯樣,無腥臭味。
    2.大腸埃希菌腸炎(大腸桿菌腸炎)多發(fā)生在5~8月氣溫較高季節(jié)。起病較慢,大便呈蛋花湯樣、腥臭,有較多粘液。
    3.抗生素誘發(fā)性腸炎 多為持續(xù)用藥后腸道菌群失調而繼發(fā)腸道內耐藥的金黃色葡萄球菌、銅綠假單胞菌(綠膿桿菌)變形桿菌、某些梭狀芽胞桿菌和白色念珠菌等大量繁殖引起腸炎。起病急,多見于體弱、長期應用腎上腺素和免疫功能低下者。病情嚴重者可有全身中毒癥狀和水、電解質紊亂。大便為暗綠色水樣,粘液多。
    (三)遷延性腹瀉和慢性腹瀉
    病程2周至2個月為遷延性腹瀉,病程超過2個月為慢性腹瀉。以人工喂養(yǎng)兒多見,多與營養(yǎng)不良和急性期未徹底治療有關。
    (四)"生理性腹瀉"
    多見于<6個月的嬰兒,常虛胖。生后不久即腹瀉,但除大便次數(shù)增多外,無其他癥狀。食欲好,不影響生長發(fā)育。添加輔食后,大便即逐漸轉為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