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路線圖關鍵要抵達公平

字號:

教育部部長袁貴仁1月5日在《學習時報》上撰文透露了下一步高考(論壇)改革的五個方面思路:一是把普通本科和高等職業(yè)教育入學考試分開;二是完善高中學業(yè)水平考試和綜合素質評價;三是探索有的科目一年多次考試;四是完善高校招生名額分配辦法,清理并規(guī)范升學加分政策,維護考試招生公平公正;五是加快建立多渠道升學和學習的“立交橋”,為學生成長成才提供多次選擇機會。(1月6日《新京報》)
    袁貴仁部長提出的多元化高考改革思路的積極意義可圈可點。但是,高考改革點多面廣,高考多元化改革方向可期,但是具體的改革思路有待優(yōu)化、完善,不可急于求成,奢望一蹴而就。高考改革路線圖關鍵要抵達公平正義。
    應該承認,現(xiàn)行高考制度確實存在一些缺陷。改革“一考定終身”的高考制度,確有必要。袁部長提出,部分科目一年多考,完善高中學業(yè)水平考試和綜合素質評價,有利于推進素質教育,改變一考定終身的傳統(tǒng)高考模式。但是,在高考改革過程中,配套制度的建設更為重要,需要完善高考評價機制,避免招錄環(huán)節(jié)腐敗,限度維護教育公平與考生利益。比如,由于城鄉(xiāng)發(fā)展、教育資源配置不均衡,農(nóng)村孩子接受現(xiàn)代教育與新生事物的機會相對較少,如果學業(yè)水平測試與綜合素質評價作為高考錄取依據(jù),計入高考總分,農(nóng)村孩子在這方面的得分機會可能會相對較少,容易造成新的教育不公。
    更重要的是,招生腐敗,“分數(shù)不夠錢來湊”的教訓太多。清理并規(guī)范升學加分政策,固然是好事,但是,把學業(yè)水平考試作為高考錄取參考依據(jù),其公信度是一個繞不過去的話題。因此,制定明確合理、易于操作的評價標準,讓評價在量化、公開的尺度下進行。避免因評價標準模糊、程序不透明,測量的尺子太多,滋生腐敗隱患。這實際上是對高考改革制度設計合理性的考驗。
    總之,高考改革不僅要提出路線圖,而且要廣泛征求意見,小心求證。如果高考朝著維護教育公平、利于人才培養(yǎng)的方向改革;如果高考改革拋棄急功近利思維,循序漸進、謹慎操作,高考改革誠信與公正也一定會被社會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