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與錯議論文論據(jù)素材

字號:

高中作文頻道為大家整理的對與錯議論文論據(jù)素材,供大家參考。更多閱讀請查看本站 高中作文網(wǎng)頻道。
    論點
     要善于從錯誤中吸取教訓。對的要堅持,錯的要改正。
    不要因為一個人的小錯誤抹殺他的成績。
    判斷對錯要有一定的標準。
    有時失誤也能帶來成功的機會。
    要勇于承認錯誤。
    要善于改正錯誤。
    即使沒有人理解,也要堅持對的。
    對和錯是相對的,在一定條件下會相互轉(zhuǎn)化。
    過猶不及,要把握對錯之間的度。
     名言
     假如你把所有的錯誤都犯了之后,后的結(jié)果當然是對的?!钫?BR>    干了錯事的人,總想通過另一件錯事補回損失,這樣下去只會錯上加錯,次把錯垛得跟草垛似的高高的。直到有一天,這些錯突然全變成了對,這個人便大豐收了?!獎⒘脸?BR>    假如我們想證明“什么是對的”,而不是“誰是對的”,那么生活的紛爭就會少很多,生活也會變簡單很多?!官e塞
    所有人類的錯誤都是無耐心,過于匆忙將按部就班的程序打亂,用似是而非的樁子把似是而非的事物圈起來?!ヌm茨·卡夫卡
    說假話的人會得到這樣的下場:他說真話,也沒人相信?!了?BR>    一時強弱在于利,千秋勝負在于理?!茇?BR>    真理是永遠蒙蔽不了的?!勘葋?BR>    謬誤和真理如同睡眠和覺醒一樣是相反相成的。我曾注意到有人一旦從錯誤中醒悟過來,就像睡醒一樣又精神煥發(fā)地轉(zhuǎn)向真理?!璧?BR>    謬誤的好處是一時的,真理的好處是永久的?!业铝_
    令人痛苦的真理勝過令人愜意的謬誤?!獎e林斯基
    錯誤經(jīng)不起失敗,但是真理卻不怕失敗?!└隊?BR>    我們今天所唾棄的謬誤,很久以前卻是真理?!莸贍?BR>    人的一生中可能犯的大錯誤,就是經(jīng)常擔心犯錯誤?!?BR>     典型論據(jù)
    季羨林聞過必改
    ——犯錯要承認
    1998 年冬季,季羨林在《新民晚報》發(fā)表《漫談皇帝》一文說:“生長于高墻宮院之內(nèi),養(yǎng)于宮女宦官之手,對外面的社會和老百姓的情況,有的根本不知道,或者知之甚少,因此才能產(chǎn)生陳叔寶 ' 何不食肉糜 ' 的笑話?!?BR>    1998 年 11 月 17 日,學者鐘叔河在《新民晚報》發(fā)表《陳叔寶和司馬衷》一文指出季羨林文章的錯誤:“老百姓斷了糧,卻怪他們?yōu)槭裁床怀郧逭舄{子頭,的確荒唐可笑……但笑語的主角卻是司馬衷而非陳叔寶。這兩個皇帝年代相差多年,中間還隔了東晉、宋、齊、梁、陳?!?BR>    鐘叔河還在文章中說:“寫隨筆不必查書,誤記一兩人名是難怪的。我自己在《記成都》文中,即曾把劉長卿的一首詩誤以為是劉禹錫作。寫這則小文,只是對陳叔寶司馬衷的事感興趣,借此談上幾句,湊湊熱鬧?!?1998 年 12 月 28 日,季羨林接受采訪時說:“我錯了?!?BR>    可以說,這件事,鐘叔河認真糾錯而沒有嘲諷,季羨林誠懇認錯而沒有辯解,由此演繹出一段文壇佳話。
    王安養(yǎng)鳥
    ——自己認為是正確的事要當機立斷
    電腦名人王安博士聲稱,影響他一生的大教訓發(fā)生在他 6 歲時。
    有一天,王安走在樹下,突然有個鳥巢掉在他的頭上,從里面滾出來一只小麻雀。他很喜歡它,于是連同鳥巢一起帶回了家。他走到門口,忽然想起媽媽不允許他在家里養(yǎng)小動物。他只好輕輕地把小麻雀放到門后,然后急步走進屋內(nèi),請求媽媽的允許。
    在他的哀求下,媽媽破例答應了他的請求。王安興奮地跑到門后,不料,小麻雀已經(jīng)不見了,一只黑貓正意猶未盡地擦拭著嘴巴。
    從這件事,王安得到了一個很大的教訓。只要自己認為對的事情,不可優(yōu)柔寡斷,必須馬上付諸行動。不能作決定的人,固然沒有做錯事的機會,但也失去了成功的可能。
    史蒂芬·葛雷的故事
    ——錯誤是學習新東西的機會
    史蒂芬·葛雷是個曾經(jīng)有過重要的醫(yī)學成就的科學家。有個報社記者采訪他,為什么他會比一般人更有創(chuàng)造力。是什么因素讓他超乎凡人?
    他回答:這都與他兩歲時他母親給他的經(jīng)驗有關(guān)。
    有他嘗試著從冰箱里拿一瓶牛奶,但瓶子很滑,他失手讓瓶子掉在地上,濺得滿地都是——像一片牛奶海洋一樣!
    他的母親到廚房來,并沒有對他大呼小叫、教訓他或懲罰他,她說:“哇,你制造的混亂還真棒!我?guī)缀鯖]看過這么大的奶水坑。反正損害已經(jīng)造成了,在我們清理它以前你要不要在牛奶中玩幾分鐘?”
    他的確這么做了。幾分鐘后,他的母親說:“你知道,每次當你制造這樣的混亂時,好你還是得把它清理干凈,讓物歸原處。所以,你想這么做嗎?我們可以用一塊海綿、一條毛巾或一只拖把。你喜歡哪一種?”他選了海綿,于是他們一起清理打翻了的牛奶。
    他的母親又說:“你知道,我們在如何有效地用兩只小手拿大牛奶瓶上已經(jīng)做了個失敗的實驗。讓我們到后院去,把瓶子裝滿水,看看你是否可以拿得動它?!毙∧泻W到了,如果他用雙手抓住瓶子上端接近瓶嘴的地方,他就可以拿住它不會掉。這堂課真棒!
    這個知名的科學家說,那一刻他知道他不需要害怕錯誤。除此以外,他還學到,錯誤只是學習新東西的機會,科學實驗也是如此。即使實驗失敗,我們還是會從中學到有價值的東西。
    名醫(yī)公開誤診病例
    ——不掩飾自己的錯誤
    近 90 歲的寧波名醫(yī)鐘一棠,在剛剛榮獲中華醫(yī)學會成就獎并榮任中華中醫(yī)藥學會終身理事的時候做出一個驚人之舉:公開行醫(yī) 68 年來的百例誤診病例。業(yè)內(nèi)人士感嘆此舉開創(chuàng)了我國醫(yī)學界的先河。
    像鐘老名醫(yī)那樣,“醫(yī)生臨床,成敗得失在所難免,個人榮辱也不足掛齒,重要的是糾誤識真,少走彎路”,此即常人謂失敗乃成功之母;主觀上積極客觀上消極的態(tài)度是,將失誤掩蔽得好好的,并像模像樣地總結(jié),逐字逐句地分析,下決心整改,但往往一邊整改,一邊出事故,就如那些再怎么禁也禁不了的常要壓死人的小煤窯。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經(jīng)驗總是建立在失敗基礎(chǔ)上的,從某種程度上說,沒有失誤,就不會有成功。這個道理雖然簡單,但很少有人會將失誤公開,何況是功成名就的名醫(yī)?
    哥白尼“日心說”
    ——要堅持真理不動搖
    16 世紀,波蘭科學家哥白尼沖破地球中心論的傳統(tǒng)觀念,提出了太陽中心說,使人類在認識宇宙方面,有了很大的突破。但是,由于他的新學說沉重打擊了宗教神學,因此受到教會勢力的反對,宣布他的學說為“邪說”,他的書是“禁書”,他本人則是“瘋子”。在如此重壓之下,哥白尼還是堅持真理,畢生不悔。
    他的《天體運行》一書,以他給教皇的一封信開頭,他在信中說:“假使有一知半解的人,并無數(shù)學知識,而根據(jù)《圣經(jīng)》這一段或那一段妄肆批評或者駁斥我的著作,我不但不預備答復他們,而且還要輕視這樣的無知的見解。”表達了哥白尼對真理的堅持和向宗教挑戰(zhàn)的決心。
    李政道誤讀古詩
    ——大人物也會犯錯
    1996 年,畫家吳冠中為中國國際學術(shù)會議作了一幅題為“簡單與復雜”的畫,上有題詞云“流光,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李政道在致吳冠中的信中稱贊該畫“不但有深刻的藝術(shù)造詣,而且具有尖銳的科學含義”。李政道還認為題詞是一首現(xiàn)代詩人寫的現(xiàn)代詩。后來朱镕基總理接見李政道時,李政道談起此事,朱總理認為題詞不是現(xiàn)代詩。事后,朱镕基告訴李政道,這詩的作者是宋代的蔣捷。 1998 年 2 月 9 日,李政道給朱總理寫了一封信,并送上《關(guān)于控制中國酸雨的緊急呼吁》,封面上又用了吳冠中的那幅畫。信中說:“原題經(jīng)您指正后,才知道是宋代蔣捷的名詞(《再過吳江》)……現(xiàn)或可略改幾個字(《雨下祖國》):‘硫雨,硫雨容易使人傷,酸了櫻桃,黑了芭蕉。'”這封信就收在了《李政道文錄》里。李政道作為諾貝爾獎得主,誤把古詩當成現(xiàn)代詩,不應該吧?但偏偏成就了一段佳話。
    馬寅初的人口論
    ——時間會證明正確的結(jié)論
    馬寅初雖然專長是經(jīng)濟學,但是他對人口問題一直都很關(guān)注。在經(jīng)過廣泛的調(diào)查和深入研究之后,在 1957 年,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人口多是我們的致命傷”,并且建議政府一定要“控制人口”,“實行計劃生育”,中國的人口與經(jīng)濟發(fā)展是密切相關(guān)的。從當時的實際情況看,這一觀點是十分正確的。但是,馬寅初卻因此遭到了無情的批判。但是他一直都堅持自己是正確的,總是氣宇軒昂地回答:堅決不做檢查。為此,他不得不在快 80 歲的年紀,離開了北大校長的位置和喧鬧的政壇。
    中國后來的歷史證明了馬寅初的正確,他是如此準確地看到了問題的根本癥結(jié)所在。后來,馬老在百歲高齡重新出山,贏得世人的大聲驚嘆、大把熱淚。馬老將國家和民族的命運系于心間,為了這種愛他堅持自己的觀點而不妥協(xié)。他這種維護學術(shù)尊嚴的風骨永遠受后人敬仰。
    總理道歉
    ——要勇于承認錯誤
    有,澳大利亞總理霍克在一家商場和一位 74 歲的平民貝爾對話。話題是關(guān)于官員薪酬和養(yǎng)老金問題。當貝爾要求他解釋政界人物薪酬和養(yǎng)老金之間的差距問題時,霍克由于激動而失言,竟稱貝爾是“愚蠢的老家伙”。事后,冷靜下來的霍克總理意識到自己的過錯,他在報紙上公開發(fā)表聲明向貝爾致歉:“我誠懇地為我的發(fā)言道歉,我當時對他否認已對老人減稅,以及指責我和政界其他人物通過給自己加薪而自肥后,感到非常苦惱。不過,這樣并不能成為我使用那種措辭的理由,而我希望貝爾會接納我道歉的心意?!?BR>    失誤與發(fā)明
    ——失誤也可以帶來成功
    1896 年的一天,瑞士化學家熊旁做試驗時,不小心把盛滿硝酸和硫酸的混合液瓶碰倒了。溶液流在桌上,一時未找到抹布,他趕緊出去拿來了妻子的一條棉布圍裙來抹桌子。圍裙浸了溶液,濕淋淋的,熊旁怕妻子看見后責怪,就到廚房去把圍裙烘干。沒料到靠近火爐時,只聽到“噗”的一聲,圍裙被燒得干干凈凈,沒有一點煙,沒有一點灰,他大吃一驚。事后,他仔細回憶了經(jīng)過,頓時高興萬分。他意識到自己已經(jīng)合成了可以用來做炸藥的新的化合物。為此,他多次重復實驗,肯定了結(jié)果無誤,遂將其命名為“火棉”,后人稱之為硝化纖維素。就這樣,一條圍裙引出了世界上第一種無煙炸藥的問世。
    1838 年,法國物理學家達蓋爾正在研究令影像保留在膠片上的方法,但研究多時,仍不得要領(lǐng)。有一天,他突然發(fā)現(xiàn)有一個影像留在了膠片上。于是,他將附近的化學物品逐一挪開,看看究竟是什么東西造成了這個現(xiàn)象,后他發(fā)現(xiàn),原來是他不小心打破了一支溫度計,遺下的水銀讓影像留在了膠片上,攝影技術(shù)從此誕生了。
    周處的故事
    ——改錯不嫌遲
    周處年輕時“好馳騁田獵,不修細行,縱情肆欲”。鄉(xiāng)里人把他與山中的白額虎,義興河中的蛟稱為“三害”,有人勸周處去殺虎斬蛟,周處立即殺了老虎,然后跳進河里斬蛟。過了三天三夜,鄉(xiāng)親們都以為周處死了而為之慶賀。周處斬殺了蛟回鄉(xiāng),才知道自己在人們心中的地位,于是決心改過,又擔心年歲已大,惡習難改。大文學家陸云告訴他:“朝聞道,夕死可矣?!敝芴帍拇烁倪^。《晉書》中記載了他在晉朝任御史中丞,朝廷派他到邊境作戰(zhàn)后又英勇殉國的事跡。
    畫蛇添足
    ——過猶不及,要適可而止
    楚國大將昭陽率楚軍攻打魏國,擊殺魏將,大破其軍,占領(lǐng)了八座城池,又移師攻打齊國。陳軫充任齊王使者去見昭陽,再拜之后祝賀楚軍的勝利,然后站起來問昭陽:“按照楚國的制度,滅敵殺將能封什么官爵祿位?”昭陽答道:“官至上柱國,爵為上執(zhí)?!标愝F接著又問:“比這更尊貴的還有什么?”昭陽說:“那只有令尹了?!标愝F就說:“楚王不可能設(shè)兩個令尹!聽我打個比方。楚國有個貴族祭過祖先,把一壺酒賜給門客。門客相顧商議: ' 這酒,幾個人不夠喝,一個人享用卻有余,讓我們各在地上畫一條蛇,先畫成的請飲此酒。 ' 有個門客率先完成,取過酒杯準備先喝,就左手持杯,右手又在地上畫了起來,并說: ' 我還可以為蛇添上足呢。 ' 蛇足尚未畫完,另一門客的蛇也畫好了,于是奪過他手中的酒杯,說 ' 蛇本無腳,你怎能給它硬添上腳呢? ' 便喝了那酒。而畫蛇腳的終沒有喝到酒。如今將軍輔佐楚王攻打魏國,破軍殺將,奪其八城,兵鋒不減之際,又移師向齊,齊人震恐,憑這些,將軍足以立身揚名了,而在官位上是不可能再有什么加封的。如果戰(zhàn)無不勝卻不懂得適可而止,只會招致殺身之禍,該得的官爵將不為將軍所有,正如畫蛇添足一樣!”昭陽認為他的話有道理,就撤兵回國了。
    日本小職員錯出一個諾貝爾獎
    ——將錯就錯的意外成功
    2002 年,日本一位既不是科學界泰斗,也非學術(shù)界精英的小職員榮獲了 2002 年諾貝爾化學獎,消息傳開,世人矚目——小職員居然也能獲得如此殊榮?
    不錯,他叫田中,是日本一家生命科學研究所的員工。他是那樣的普通,獲獎前,他曾因面試未通過而被索尼公司拒之門外,后經(jīng)老師的極力推薦才有機會走進現(xiàn)在的這家單位,甚至這家公司的許多人都不知道有田中這個人。當田中接到獲獎通知時,他自己都不相信自己,還以為是誰在跟他開玩笑呢。面對眾多記者的追問,田中笑著說:“說來慚愧,失敗讓我創(chuàng)造了這個讓世界震驚的發(fā)明……”
    事實的確如此。當時,田中的工作是利用各種材料檢測蛋白質(zhì)的質(zhì)量。有,他不小心把丙三醇倒入鈷中,他沒有立即*重來,而是將錯就錯對其進行觀察,于是意外地發(fā)現(xiàn)了可以異常吸收激光的物質(zhì),正是這次失敗,為其以后震驚世界的發(fā)明“對生物大分子的質(zhì)譜分析法”奠定了成功的基礎(chǔ)。
     哲理材料
    真理和謬誤
    一個匆匆而來的路人,急切地敲打著一扇神秘的門?!芭?!砰!砰!”不久,門開了。“你找誰?”門里的人問。“我找真理?!甭啡嘶卮??!澳阏义e了,我是謬誤?!遍T里的人“砰”的一聲把門關(guān)上了。
    路人只好繼續(xù)尋找。他趟過很多河,翻過很多座山,可是就是遲遲找不到真理。后來他想,既然真理和謬誤是一對冤家,那說不定謬誤知道真理在哪里。于是,他重新找到謬誤,謬誤卻說:“我也正在找他呢!”說完又關(guān)上了門。路人不死心,轉(zhuǎn)悠一圈后又繼續(xù)敲開了謬誤的門,可謬誤留給他的卻是一副冷冰冰的面孔。就在路人近乎絕望地在謬誤門口徘徊的時候,不斷的敲門聲吵醒了謬誤的鄰居,隨著吱呀一聲響,路人回頭一看,天哪,這不是真理嗎?原來,真理就在謬誤的隔壁。
    真理和謬誤僅僅一步之遙,就像畫蛇添足的那個人,本來已經(jīng)畫的好好的蛇,非要添上本來就沒有的蛇足,結(jié)果反倒輸了。真理就是真理,多一點點就可能成了謬誤,所以,不能為了貪圖成績而加上多余的東西,不然,得到的就可能不再是正確的結(jié)論。
    名醫(yī)的錯誤
    病人的子宮長了瘤子,給她開刀的是一位名醫(yī)??善t(yī)也有誤診的時候,下刀以后,豆大的汗珠就冒上了他的額頭:子宮里長的不是腫瘤,是個胎兒。
    名醫(yī)陷入了痛苦的掙扎:要么繼續(xù)下刀,硬把胎兒拿掉,然后告訴病人,摘除的是腫瘤;要么立刻把肚子縫上,然后告訴病人,看了幾十年的病,這回他居然看走了眼。
    三秒鐘的內(nèi)心掙扎,名醫(yī)渾身濕透。三十分鐘后他從手術(shù)室回到了辦公室,靜待病人的蘇醒。“對不起?!敝灰娝驹诓∪说拇睬罢f,“太太,請原諒,是我看錯了眼,你只是懷孕,并沒有長瘤子,所幸及時發(fā)現(xiàn)。孩子安好,你一定能生一個可愛的小寶寶!”
    病人和家屬全驚呆了。然后,病人家屬突然沖了上去,抓住名醫(yī)的領(lǐng)子吼道:“你這個庸醫(yī),什么東西!”
    有朋友笑這位名醫(yī):“為什么當時你不將錯就錯?說它是個腫瘤,又有誰知道!”
    名醫(yī)淡淡一笑:“可是我知道!”
    為自己的身家名譽去拼命的人算不得大勇,不顧自己的身家名譽而去維護真理的人,才是真正的勇者。
    犯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犯錯不敢承認。若不會有什么壞影響也罷,萬一因為這個沒有被糾正的錯誤而造成什么嚴重的后果,到時候再后悔也是無用。所以,要勇敢地承認錯誤,只有知錯認錯的人才算是真正的勇者。
    用贊美“教訓”你
    在非洲的巴貝姆巴族中,至今依然保持著一種古老的生活儀式。當族里的某個人因為行為有失檢點而犯了錯誤的時候,族長便會讓犯了錯誤的人站在村落的中央,公開亮相,以示懲戒。每當這時,整個部落的人都會放下手中的工作,從四面八方趕來,將這個犯錯的人團團圍住,用贊美來“教訓”他。
    圍上來的人們,會自動分出長幼,然后從年長的人開始發(fā)言,依次告訴這個犯錯的人,他今生曾經(jīng)為整個部落做過哪些好事。每個族人都必須將犯錯人的優(yōu)點和善行,用真誠的語言敘述一遍。敘述時既不能夸大事實,也不允許出言不遜,而且不能重復別人已經(jīng)說過的贊美。整個贊美的儀式,要持續(xù)到所有族人都將正面的評語說完為止。
    巴貝姆巴族人是智慧的,他們對待犯錯人的態(tài)度是:盡管你犯了錯,有了缺點,但我們依然愛護你、關(guān)心你、接納你。既然你曾為整個部落做過那么多的好事、善事,有著那么多的優(yōu)點,那么,請你認真地反思,然后心悅誠服地改正自己的錯誤。我們整個部落的人都堅信:你一定具備改過向善的信心與能力。
    這是個善良的部落,用贊美來幫助犯錯的人。其實,人非完人,豈能無過,犯過錯并不是什么缺點,重要的是要敢于承認,并把錯誤改正。我們不能因為某個人犯過錯就孤立他、看不起他,要原諒他、幫助他、關(guān)心他,要記得那個人的優(yōu)點和善行,這才是正確的方式。
    大錯誤與小錯誤
    日本松下公司的創(chuàng)始人松下幸之助以經(jīng)營技巧高超,管理方法先進,被譽為“經(jīng)營之神”。
    后滕清一原是三洋電機公司的副董事長,后來投奔松下公司,在擔任廠長時,工廠失火燒掉了。后滕清一心中十分惶恐;以為不被革職也要降級。不料松下接到報告后,只對他說了四個字:“好好干吧 ! ”
    松下這樣做,并不是姑息部下的過錯。以往,即使只是打電話的方式不當,后滕也會受到松下嚴厲的斥責。這種作風可以說是松下管人的秘訣。由于這次火災發(fā)生后沒有受到懲罰,后滕自然會心懷愧疚,對松下也會更加忠心效命,并以加倍的工作來回報。松下的這種做法,巧妙地抓住了人類的心理。在犯小錯誤時,本人多半并不在意,因此需要嚴加斥責,以引起他的注意;相反犯下大錯誤時,傻子也知道自省,因此就不必要再去給予嚴厲的批評了。
    小錯誤與大錯誤,不同之處就在于小錯誤多是粗心大意所致,所以犯錯之后也就可能不在意,有時需要別人提醒才會注意;而大錯誤因為造成的后果嚴重,犯錯人自己就會去注意要改正。但是“百密一疏”,不在意的小錯誤也有可能要釀成大禍,不管小錯誤大錯誤都要注意改正,所以要善意地原諒別人的大錯誤,而要謹慎地留意自己的小錯誤。
    佛桌上的花朵
    朝陽升起之前,廟前山門外跪著一個人請求師父的原諒。
    他是某城風流的浪子, 20 年前曾是廟里的小沙彌,極得方丈寵愛。方丈將畢生所學全數(shù)教授,希望他能成為出色的佛門弟子。他卻在一夜間動了凡心,偷下山去,五光十色的城市遮住了他的眼目,從此花街柳巷,他只管放浪形骸。
    夜夜都是春,卻夜夜不是春。 20 年后的一個深夜,他陡然驚醒,窗外月色如洗,澄明清澈地灑在他的掌心。他忽然深自懺悔,披衣而起,快馬加鞭趕往寺里。
    “師父,你肯饒恕我,再收我做弟子嗎?”
    方丈深深厭惡他的放蕩,只是搖頭。“不,你罪過深重,必墮阿鼻地獄,要想佛祖饒恕,除非——”方丈信手一指供桌,“連桌子也會開花?!?BR>    第二天早上,方丈踏進佛堂的時候,驚呆了:一夜間,佛桌上開滿了大簇大簇的花朵,紅的,白的,每一朵都芳香逼人,佛堂里一絲風也沒有,那些盛開的花朵卻簌簌急搖,仿佛是焦灼的召喚。
    方丈在瞬間大徹大悟。他連忙下山尋找浪子,卻已經(jīng)來不及了,心灰意冷的浪子重又墮入他原本的荒唐生活。
    而佛桌上開出的那些花朵,只開放了短短的一天。
    是夜,方丈圓寂,臨終遺言:這世上,沒有什么歧途不可以回頭,沒有什么錯誤不可以改正。
    沒有什么錯誤不可以改正,沒有什么人不可饒恕,要善于原諒,要給犯錯的人回頭的機會,要相信他們有從頭來過的決心。
     創(chuàng)新論證
    不要討論對錯
    愛迪生發(fā)明鎳鐵堿電池時,和他的助手們夜以繼日地做實驗。一個春天過去了,又一個春天過去了,苦戰(zhàn)了 3 年,愛迪生試用了幾千種材料,做了 4 萬多次的實驗,可依然沒有什么收獲。這時,一些冷言冷語也向他襲來,可愛迪生并不理會。他對自己的研究充滿信心。
    有,一位不懷好意的記者向他問道:“請問尊敬的發(fā)明家,您花了 3 年時間,做了 4 萬多次實驗,有些什么收獲 ? ”
    愛迪生笑了笑說:“收獲嘛,比較大,我們已經(jīng)知道有好幾千種材料不能用來做蓄電池?!?BR>    生活中,我們把達到目的的行為稱為對,反之則為錯。但在達到目的這之前所做的一切我們怎么知道是對是錯?所以世上沒有對與錯,只有做與不做。做是一個過程,是對達到目的的一種證明。對與錯只是對所做的行為結(jié)果是否達到目的的一種區(qū)分,不代表沒有能力,只要不放棄,前面所做的都是對的。愛迪生做實驗也是,開始的任何一種材料在實驗之前誰都不知道是合適的還是不能用的,做過實驗才發(fā)現(xiàn)不能用,這就是做了之后才證明對還是錯。
    昨天已經(jīng)過去,今天的正在發(fā)生,而明天會怎么樣?我們不知道,只有盡力的在今天去做,而留待明天來說對與錯。不做永遠不知道對與錯,只有做了才知道。所以人生在世,不要討論對與錯,而是現(xiàn)在就去做,只有這樣才不會錯。
    張允和的幸福人生
    在京城,有位 88 歲高齡的老太太,用那略帶合肥口音的普通話告訴我們,做一個好人其實很容易,擁有一個幸福的人生其實也很簡單:“第一是不要拿自己的錯誤懲罰自己,第二是不要拿自己的錯誤懲罰別人,第三是不要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做到這么三條,人生就不會太累了……”多么樸素的心語??!道出這“人生幸福三訣”的老太太名叫張允和。她的先生是語言學家周有光,有人說:“周有光的平和寧靜與廣闊深邃,會讓你不由自主地聯(lián)想到無邊無際的大海?!彼拿梅蚴怯伤癯擅罎M婚姻的大文豪沈從文。對于沈從文,史家更有斬釘截鐵的定評:“無瑕人品清于玉,不俗文章勝似仙!”而張允和本人,也曾顛沛流離,也曾死里逃生,是人生的苦難與艱辛使她大徹大悟道出了“幸福三訣”。
    “不要拿自己的錯誤懲罰自己?!睊行淖詥栆幌?,人間有多少煩惱是自己同自己過不去喲!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如果一有過錯,就終目沉陷在無盡的自責、哀怨、痛悔之中,那么其人生的境況就會像泰戈爾所說的那樣:不僅失去了正午的太陽,而且將失去夜晚的群星。
    “不要拿自己的錯誤懲罰別人。”這樣淺顯的道理誰都明了,但知易行難。人們都會為自己的過錯而痛悔,但不少人痛悔歸痛悔受傷的虛榮心卻還要瘋狂地尋找能夠掩飾傷口的更大虛榮,于是,他就情不自禁地要去懲罰別人;而那些無辜地受到懲罰的“替罪羊”,或遲或早勢必都要奮起自衛(wèi)。這樣“拿自己的錯誤懲罰別人”,人生豈能不累 ? 因此,“不要拿自己的錯誤懲罰別人”,并不是一種很容易達到的境界,它需要“胸藏萬匯憑吞吐”的大氣量。
    “不要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痹S多人也許驕傲地說,這不是對我的寫照,然而事實卻未必。如果不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那怎么會不時發(fā)生出這樣的一些邪念:他都敢見死不救,我又何必見義勇為;他都敢貪污受賄,我又何必清廉自守;他都敢男盜女娼,我又何必故作清高 ? 蕓蕓眾生們,誰也不要嘴硬,我們何嘗不是這樣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呀 ! 正是這種懲罰,使我們感到活得很累。
    一個人的對與錯
    西漢時期,朝廷重用外戚,王莽之姑姑王政君貴為皇后、而皇太后、而太皇太后。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王家?guī)缀跞巳硕简溕?逸,獨這個王莽,粗布陋衣,淡茶糙飯,“與老百姓打成一片”,廣被稱贊。王莽后來位極人臣,然其謙恭、儉樸、忠誠、克己等種種美德未曾稍減。以后,王莽“翅膀”逐漸豐滿,終于在朝野一片稱頌聲中露出其廬山真面目,他毒殺了十四歲的平帝,挑選了兩歲的劉嬰做兒皇帝,自己當起攝政王,還嫌不夠,后干脆自己篡漢,做了十五年的皇帝。周公的故事卻正好相反,在他盡職盡責為成王著想,當攝政王平亂的時候,卻滿天下流言,說他欲取而代之,不過他對流言泰然處之,把國家管理得井井有條,等待成王長大成才把權(quán)力都交回去。為此,白居易曾寫下了這樣的詩句:“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zhèn)螐驼l知?!?BR>    用當時人的眼光,沒有篡權(quán)前的王莽、做攝政王時的周公,一個是頌揚聲一片,一個是流言蜚語滿天,可是在后來的歷史評價中,一個是亂臣,一個是忠臣,可以見對與錯是具有時間相對性的。比如日心說,在地心說流行的時候被視為邪端異說,后來才被證明是科學的真理,一個人的行為有時相當具有隱蔽性,因此不能單憑一個人暫時的表現(xiàn)而判斷一個人的好壞,或者說一個人的能力大小,只有長期的穩(wěn)定的表現(xiàn),才可以作為衡量的標準。
    對與錯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對與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