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觀在婉約感傷詞作的藝術(shù)表現(xiàn)方面,展示出獨特的審美境界。下面是分享的宋詞:秦觀《如夢令·池上春歸何處》原文譯文賞析。歡迎閱讀參考!
《如夢令·池上春歸何處》
宋代:秦觀
池上春歸何處?滿目落花飛絮。孤館悄無人,夢斷月堤歸路。無緒,無緒。簾外五更風雨。
【譯文】
水池上到處漂著落花柳絮,春天到哪里去了?孤寂的旅館內(nèi)悄無人聲,夢中的我正行走在灑滿月光的湖堤上,突然夢斷人醒。傷心至極,只好坐聽窗外五更時分的風雨。
【賞析】
詞的開篇兩句是作者對春去的嘆息?!俺厣稀币粏枡M空而來,充滿了惋惜、無奈和迷惘。接著作者描寫漫天的“落花飛絮”,背景也正是在“池上”。這些漫天的落花飛絮,飄灑下來,紛紛揚揚,墜落往池面上,隨水流逝。而對這樣一幕場景,滴居、漂泊多年的秦觀,內(nèi)心自然會涌起無限的春愁。這種“春愁”,不再是某些婉約詞人所抒寫的閑愁,此時在他心中的”春愁”,不僅有對歲月流逝的哀嘆,更有對功業(yè)無成而生命漸漸走到盡又的無限悲涼?!肮吗^”“夢斷”二句,正是表現(xiàn)這種悲涼。“夢斷”二字點明開篇兩句描寫的景象是作者從夢中醒來時一瞬間的所見。從下文還可以知道,作者醒來時才剛剛“五更”,天方微亮,“悄無人”正符合此時的場景。詞人從“月堤歸路”這一重回故鄉(xiāng)的美夢中醒來,發(fā)現(xiàn)自己仍舊是在“孤館”之中,身邊沒有親人也沒有朋友。放眼望去,屋外一派春去的落莫,此情此景,引發(fā)作者無窮的哀傷。
于是詞人孤寂地坐著,靜靜地感受著哀傷,”無緒,無緒”四個字,把這種哀傷如吟唱一般地表達出來?!盁o緒”是“無奈”,是“無計”,是“無情”,是“無聊”,種種復(fù)雜的感情都包容在這兩句簡單嘆息之中。宋代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后集卷三九:“東坡言《如夢令》曲名,本唐莊宗制。一名《憶仙姿》。嫌其不雅。改名《如夢令》。莊宗作此詞.卒章云‘如夢,如夢,和淚出門相送。’取以為之名?!薄度鐗袅睢愤@一詞調(diào)的命名,正是因為下闋這兩句,因此詞家用這一詞調(diào)時,往往在這兩句上費盡心機,比如李清照《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用“知否,知否”,形象地寫出疑問與感傷的語氣,為人所激賞。秦觀的《如夢令·遙夜沉沉如水》作“無寐,無寐”,非常警醒、精練。而此詞中,“無緒,無緒”同樣極為含蓄深沉,絲毫不遜于前人后人。
“簾外五更風雨”具有象征意義。作者在美夢破碎之后心緒不寧,聽著簾外的風雨,預(yù)感到更壞的厄運將要到來。全同以此作結(jié),顯得極為絕望,可見這一時期秦觀的思想。這一句同時也交代了整首詞發(fā)生的時間、背景,讀者因此可以知道,上文所描寫的“落花飛絮”等場景,都是在五更時候,都是在風雨之中,更添一份落寞悲涼。
擴展閱讀:人物生平之早年生活
北宋皇祐元年(1049年)十二月,出生于北宋高郵(今江蘇省高郵市)。其家族本居會稽(今浙江紹興),唐天寶末年,安史之亂爆發(fā),祖先由會稽遷徙至高郵武寧鄉(xiāng)左廂里(今高郵市三垛鎮(zhèn)少游村)。秦觀少時聰穎,博覽群書,抱負遠大,縱游湖州、杭州、潤州(今鎮(zhèn)江)各地。
神宗元豐八年(1085年)進士,官至秘書省正,國史院編修官。新黨執(zhí)政時被排擠,北宋紹圣初年,秦觀被貶為杭州通判,再貶監(jiān)處州(浙江麗水)酒稅,又遠徙郴州(湖南郴縣),編管橫州,又徙雷州。
徽宗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哲宗趙煦崩,弟趙佶即位,向太后臨朝,重用舊黨臣子,秦觀放還橫州,八月十二日至藤州(今廣西藤縣),游光華亭時卒。
民間傳說蘇軾之妹蘇小妹為秦觀之妻,其最出名的故事出自明代馮夢龍《醒世恒言》中的“蘇小妹三難新郎”。但據(jù)后人考證蘇小妹應(yīng)為虛構(gòu)人物,秦觀原配為高郵富商徐成甫之女徐文美,有一妾名連朝華。
秦觀詞多寫男女愛情和身世感傷,風格輕婉秀麗,受歐陽修、柳永影響,是婉約詞的代表作家之一,《宋史》評為“文麗而思深”;敖陶孫《詩評》說:“秦少游如時女游春,終傷婉弱。”秦觀亦有詩才,但被自己的詞名所掩,另一方面同時代的詩人蘇軾、黃庭堅、陳師道的表現(xiàn)更突出,以至于“詩名殊不藉藉”。秦觀與張耒、晁補之、黃庭堅并稱“蘇門四學(xu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