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評價和反思是教師不斷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可以促進教師的專業(yè)成長。教案的編寫需要注意教學資源的合理利用和創(chuàng)新教學手段的引入。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例,供大家參考學習。
云南的歌會試講教案篇一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體會文中流露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味文中重要詞語和句子,學習人物描寫,環(huán)境描寫和場面描寫的方法。
教學重點:目標1。
教學難點:目標2。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同學們喜歡唱歌嗎?那請大家來聽一首歌。
2、出示作簡介,背景資料再出示本課的學習目標。
二、整體感知。
1、請大家跟著錄音讀一遍課文,然后想一想,課文寫了幾種唱歌。(找出相關語句)。
這是種生面別開、、、、三三五五趕馬、、、、、、、大伙兒唱得、、、、、、
板書:對。
漫歌。
傳
2、山野對歌中對歌的地點在哪里?
松樹林子和灌木叢溝處。
唱的是些什么內容?
多是情歌酬和。
多字可不可以去掉?
不可以,說明以情為主,也有其他方式。
由此可以看出對調子是一個什么作比拼?
機智才能。
云南的歌會試講教案篇二
2、作者簡介:
3、檢查預習。
(1)讀準下列字音。
迤西()譬喻()糯米()蹲踞()忌諱()酬和()鐵箍()熹微()。
請在下面寫一遍、力求工整、規(guī)范、美觀:
(2)理解下列詞語。
酬和引經據典扶搖直上別開生面。
若無其事龍吟鳳噦即物起興。
(3)認真有感情地朗讀全文。
二、整體感知。
三、研讀賞析。
2、下面兩段人物描寫在寫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歡那哪一種?為什么?
a.這種年輕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開朗活潑,勞動手腳勤快,生長得一張黑中透紅棗子臉,滿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藍布衣褲,腰間圍個釘滿小銀片扣花蔥綠布圍裙,腳下穿雙云南鄉(xiāng)下特有的繡花透孔鞋,油光光辮發(fā)盤在頭上。
b.這種年輕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開朗活潑,勞動手腳勤快,生長得一張棗子臉,滿口糯米牙,穿了身衣褲,腰間圍個布圍裙,腳下穿雙鞋,辮發(fā)盤在頭上。
3、作者為什么并不直接寫趕馬女孩唱歌,而是用許多筆墨去描寫由呈貢進城一路的景色?
4、“金滿斗會”給人的感受如何?結合課文做具體分析。
5、賞讀完三個歌唱場面,讓我們共同來完成這個表格,以更好的體會各個場面獨特的。風格。
內容特點寫作重點。
四、拓展遷移。
1、我國是個多民族國家,很多的民族和地區(qū)都有自己特有的藝術形式來表現本民族本地區(qū)的風土人情,你能說說你所知道的嗎?找出一兩個,寫在下面。
2、你能用一段話表達你此時的心情和感受嗎?
五、課后練筆。
收集我們當地的民風民俗,或者是你了解的中國的民俗,節(jié)日,學習本文的寫法,以“家鄉(xiāng)風情”為話題或者是以中國的風俗為話題,寫一篇文章。
云南的歌會試講教案篇三
2.品味文章優(yōu)美的語句。
3.體會字里行間的情感。
二、課時安排。
兩課時。
三、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四、整體思路。
以“短片”為導入,以“歌唱”為線索,以“情感”為切口,以“言語”為立足點。
五、教學流程。
(一)短片導入。
1.播放《彩云之南》flash短片,激發(fā)學生興趣,啟發(fā)學生思維。
2.提問:從這篇文章中,你想學到些什么?
(學生自由回答,師相機總結糾正。)。
3.總結補充學生發(fā)言,明確本文學習目標:
(2)品味文章優(yōu)美的語句;
(3)體會字里行間的情感。
(二)設疑讀文,整體感知。
(學生帶著任務速讀文章,一方面可以調動學生積極性,另一方面可“讀”更有針對性。)。
1.設置問題。
(1)你對文中哪些字詞存在字音、字義方面的疑問?
(2)速讀課文,試著完成表格。(借助多媒體出示表格)。
2.讀文。
3.學生自由回答,師總結歸納。
明確:
1.不僅人在唱,鳥也在唱。
2.唱歌的地點:山野、山路、山寨。
(三)分析重點句段,發(fā)現文本意味。
1.精讀全文,勾畫自己覺得有“意思”的句段,并嘗試在旁邊寫些注釋。
2.學生自由回答,師相機指導。
3.總結。
(四)透過問題,深入探究。
1.提出問題:
(1)文中寫了三個場景的歌唱,且都寫了人、地、歌,是不是有些雷同了?
(2)本文第四段過多的自然環(huán)境描寫沖淡了“歌會”主題,是不是應該刪掉些?
2.同學自由思考后,小組討論。
3.各小組派代表發(fā)言。
4.師簡介作者及本文寫作背景,解決問題。
總結。明確:
(1)不雷同。三個場景的描寫各有側重?!吧揭皩Ω琛眰戎貙懭耍骸吧铰仿琛眰戎貙懎h(huán)境:“山寨傳歌”側重寫場面。
(2)第一,這是一種寫實。云南確實有著如此美麗的風光。
第二,這是為“趕馬女孩的歌唱”創(chuàng)設一個動人的.場景。第三,這與“趕馬女孩的歌唱”相交映,互為輝映。
(四)聯(lián)系現實,拓展思維。
1.總結本文。
云南的歌會最大的特點就是:隨意、愜意。唱歌的人是隨意、愜意的;唱的地點是隨意、愜意的;唱的內容更是隨意、愜意的。
2.聯(lián)系現實。
我們自己的生活隨意嗎,愜意嗎?我們該如何而活?
3.拓展思維。
學生聯(lián)系實際,談談感受。
4.師談認識,升華主題。
(三)作家的“意思”
從馬背上研究老問題,不免近于賣呆,遠不如從活人中聽聽生命的頌歌為有意思了。(此為選入教材時被刪掉的文字)。
(四)我們該如何而活。
四、步驟解說。
筆者以“文本細讀”的方式仔細研讀了《云南的歌會》,發(fā)現一個很有意思的語言點,那就是“意思”一詞。在《云南的歌會》中,沈從文先生兩處提到“意思”一詞。一處是在第四段“最有意思的是云雀”(言外之意是前面所寫的也是有意思的);還有一處是第五段“僅是這個唱法就極其有意思”(言外之意是后面所寫的更有意思)。其實,本文在節(jié)選時省略了前面一段文字:從馬背上研究老問題,不免近于賣呆,遠不如從活人中聽聽生命的頌歌為有意思了(顯然,這里的“意思”應是統(tǒng)領全文的)。由此看來,“意思”儼然就是貫穿全文的關鍵詞。我以為,這是一個極有意思的發(fā)現,那么,為什么不以“意思”為主線設計一個完整的教學方案呢?于是,就有了以上的教學設計。
1.發(fā)現“意思”:在學生整體感知全文后提出:作者寫的這些有意思嗎。要求學生靜靜地默讀,用橫線劃出有意思的地方。交流時,教師及時抓住學生回答的一些語句引導學生進入字里行間去品味其中的意味。
2.沒“意思”:在學生充分感知本文很有意思的時候,有意識的拋出這個問題,一方面是想讓學生把分散全文的目光聚焦到第四段的研讀上來,從而達“點”“面”結合的教學境界;一方面也是最主要的方面,就是想讓課堂的線性推進出現轉折,從而使學生的思維從表層感知進入深層探析。通過討論,讓他們明白沈從文在自然環(huán)境的描寫上之所以不吝嗇自己的筆墨,是因為作家認為“產生這種山歌實有原因。如沒有一種適當的對象和特殊環(huán)境作為土壤,這些歌不會那么素樸、真摯而美妙感人”。
3.作家的“意思”:本文節(jié)選自《記憶中的云南跑馬節(jié)》,選入教材的部分省略了前面的一段文字:從馬背上研究老問題,不免近于賣呆,遠不如從活人中聽聽生命的頌歌為有意思了。引出這段文字,其意在要學生明白沈從文認為“意思”在于“從活人中聽聽生命的頌歌”,然后抓住這個“活人”的“活”字,利用它的多義性,引導學生再細讀文本,然后從文中去發(fā)現作家是如何描述這些“活生生的”“鮮活的”“充滿活力”的生命狀態(tài)的。
4.我們該如何而活:設計此問題是想讓“語文”貼近生活,走進心靈,關照靈魂,從而讓語文教學從言語的層面進入文化的層面。
五、課后反思。
云南的歌會試講教案篇四
1.學習人物描寫、環(huán)境描寫和場面描寫。
2.朗讀、揣摩、品味文章語言,感受文章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
3.探尋并領略民族風情,熱愛民俗文化。
教學重點。
1.在朗讀、品味語言的過程中欣賞云南濃郁的民歌文化及民族風情,培養(yǎng)學生熱愛民族文化的情感。
2.學習作者表現民歌文化的幾種描寫手法:人物描寫、環(huán)境描寫及場面描寫。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播放剪輯好的云南民歌音像資料并導入。
1.趣味競猜:所播放的音像片段分別是哪個少數民族的民歌?
(如:《阿詩瑪》片段——彝族,《五朵金花》——白族,等等)。
2.學生根據搜集資料的過程和欣賞到的音像片段談感受。
3.教師導入。
我國有56個少數民族,每個少數民族都能歌善舞。云南是聚居了最多的少數民族的省份,在各族人民的生活中,民歌幾乎滲透到了各個領域。著名作家沈從文先生有一篇文章專門介紹了云南的民歌,這就是——《云南的歌會》。
二、研習新課。
1.學生自行朗讀課文,要求讀完課文后能說出自己通過本文對云南的歌會有了哪些了解。
山野對歌——才智大比拼;。
山路漫歌——即興自由歌唱;。
金滿斗會——民歌傳承。
2.學生根據以上感知整理全文結構:
總起全文(1)。
山野對歌(2~3)。
分寫三種場合的歌會(2~5)山路漫歌(4)。
金滿斗會(5)。
3.學習“山野對歌”。
a.指名朗讀2~3段,要求其余學生思考作者通過什么方式表現山野對歌并做批注。
學生不難看出“山野對歌”這一片斷首先介紹了對歌的地點和內容,然后主要通過描寫對歌中的年輕女子的動作、神態(tài)、外貌來表現山野對歌的熱烈與歡快。教師在組織學生研討時應引導大家注意“山野對歌”的民族特色,比如,南方少數民族生活在大山、叢林里,所以對歌的地點就在“松樹林子和灌木叢溝凹處”;參與對歌的多是年輕男女,所以“唱的多是情歌酬和”,不少年輕人還因此找到了自己的心上人;文中對唱歌的女子的描寫,特別是對她的衣著的描寫,讓人仿佛看到了一位聰明、開朗、勤快的少數民族農家女子。
此環(huán)節(jié)教師要注意開放性,只要學生能看到兩處人物描寫的差異在于第一段直接描寫人物的肖像,真實細致,第二段著力描繪人物的神韻氣度,運用了擬人、比喻等修辭手法就可以了。(至于學生喜歡哪一種寫法,只要言之成理,都應肯定和鼓勵)。
(學生交流討論后教師小結)人物描寫的方法很多,可以直接描寫,可以間接描寫;語言可以樸素自然,也可以濃墨重彩。選擇哪一種方法,全看表現人物的需要和自己的喜好,但核心一定是讓人物符合人物的特點,能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c.集體朗讀2~3段。
第二課時。
一、研讀品味4─5段。
1.學習“山路漫歌”。
a.默讀第4段,勾畫出好詞好句,并與同學分享。
學生勾畫出的好詞好句大多是文段中的環(huán)境描寫,如“土坎邊的粉藍色報春花,在輕和微風里不住點頭,總令人疑心那個藍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時常從面前不遠草叢中起飛,一面扶搖盤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藍天空中鉆去,仿佛要一直鉆透藍空”等等。此時,教師應引導學生抓住動詞、形容詞、副詞和修辭手法賞析好詞好句,如:
報春花“在輕和微風里不住點頭”用了擬人的修辭,顯得活潑生動,它的藍色令人疑心“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更是奇特的聯(lián)想,讓人感受到了花的靈性和花色的純凈。
“起飛”“扶搖”“盤旋”“唱歌”“鉆”等動詞把云雀輕捷的身姿、悅耳的鳴叫描繪得栩栩如生。
……。
教師在讓學生說得盡興時提醒學生注意:本段要表現的歌會形式是什么?寫人們唱歌的有幾句話?寫環(huán)境的又有幾句話?目的是引入下一環(huán)節(jié)的討論。
引導學生通過討論明白:這些優(yōu)美的語句描寫出了當地優(yōu)美的環(huán)境,自然環(huán)境之美與歌聲之美相得益彰,渾然天成,只有這一方水土才能孕育如此美妙的歌。
c.齊讀第4段。
2.學習“金滿斗會”。
“金滿斗會”與前兩種歌會形式相比,主要有以下兩方面的特點:
場面盛況空前人多:住處院子兩樓和那道長長屋廊下,集合了鄉(xiāng)村男女老幼百多人。
時間長:唱和相續(xù),一連三天才散場。
盛妝:和逢年過節(jié)差不多,一身收拾得清潔索利,頭上手中到處是銀光閃閃。
傳承民族文化——由老一代匯集記憶中充滿智慧和熱情的東西,全部傳給下一輩。
b.齊讀第5段。
二、拓展探究。
播放電影《劉三姐》片段、流行歌曲演唱會片段和三高紫禁城演唱會片段。
師生交流討論,不要求統(tǒng)一看法,也不要求談得很專業(yè),目的只是讓學生對民族音樂、通俗音樂和高雅音樂有一個初步的印象,并借音樂促進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
云南的歌會試講教案篇五
“彩云之南游賞罷,踏花歸來馬蹄香”。
賞讀《云南的歌會》這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我們似乎與作者進行了一次云南之旅。民俗是生活,它無時無刻不在你的周圍,滋養(yǎng)著你,為你的生命提供必需的養(yǎng)分。讓我們也撿拾起那些本就存活于我們生命中的美好的東西,讓我們的靈魂鮮活起來。我們身邊有哪些類似云南歌會般美麗濃郁的民俗呢?你能說給大家聽嗎?(視頻展示過年吃餃子,放鞭炮,迎財神,元宵賞花燈,端午賽龍舟等圖片)。
(五)安排作業(yè)。
增強同學的感性認識,激發(fā)同學學習興趣,為下面教學做鋪墊。
同學首尾接龍回答問題。
以不同形式朗讀課文三個歌唱局面。
文章對三個歌唱局面的描繪在內容上各有偏重,而在寫法上也是各不相同的。首先我們讓男同學讀第一個局面(第2、3自然段)、女同學讀第二個局面(第4段)、最后全班齊讀第三個局面(第5段)。對于一些重要信息,同學們要邊做勾畫批注。
同學通過搶答的形式。
引導同學通過朗讀、體驗、交流等整體掌握文章內容,初步領略云南獨具特色的民間文化。
說出自身的理由。
同學合唱。
同學各抒己見。
(結合語段相關內容回答)。
同學互讀課文。
小組的形式。
同學擇其精要,研討品味,分析這些語段的作用和寫法。
請同學們閉上眼睛,用心聆聽朗讀,感受那一種離塵世很遠,離心靈卻很近的美。
[同學聽錄音“這條路……接著起飛”]。
例:報春花“在輕和微風里不住點頭”用了擬人修辭,顯得活潑生動,它的藍色令人疑心“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更是奇特的聯(lián)想,讓人感受到花的靈性和花色的純潔。又如,“最有意思的是云雀……”中,“起飛”“扶搖”“盤旋”“唱歌”“鉆”等動詞把云雀輕捷的身姿、悅耳的鳴叫描繪得栩栩如生。
同學說出自身感受表達的要清晰。
同學說出你對這段內容學到了什么?
找同學用對歌的形式唱出你想說的?你想問的。
同學自主閱讀,小組質疑。
小組討論并回答。
例如:我們先來聽聽“對調子”都唱些什么?
“多”字說明什么?能不能去掉?
既然“對調子”多唱情歌,那么它采用什么方式唱歌呢?
無論采用何種方式,“對調子”都是什么大比拼?
“金滿斗會”呢?這是一個以什么為主要內容的盛會?
從哪里可以看出歌會盛大?
如此壯觀的局面,給人的感受如何?
收集當地的民風民俗,學習本文的寫法,以“家鄉(xiāng)風情”為題,寫一篇隨筆。
云南的歌會試講教案篇六
《云南的歌會》是人教版八年級下第四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這個單元選取了介紹我國部分地區(qū)的節(jié)日風俗和民間軼事的五篇課文,學習這個單元能夠引導學生關注民俗,能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初三的學生對文章的感受能力,分析能力相對提高,同時初三的學生生活閱歷淺,對特定地區(qū)的民風民俗了解不多,學習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根據以上特點,我把學習目標設計為:
第二:學習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了解云南歌會的不同的形式及特點。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理解本色生命及其精神文化內涵。
第三:教法學法:
本節(jié)課我采用嘗試教學法授課,通過設計練習讓學生根據標題猜想文章的內容,嘗試猜想有利于讀思結合,使閱讀插上聯(lián)想,想象的翅膀,提高閱讀的興趣,鍛煉學生的思考和創(chuàng)造能力。
針對目標一,學生的學法是圈點法,速讀課文的同時,圈畫出歌會的形式。我的教法是情景教學法,通過播放《云南美》為學生創(chuàng)設情景,再現云南歌會場面,使學生了解到云南歌會的一些形式。
針對目標二,學生的學法是誦讀品味法,合作探究法,在反復的誦讀中,歸納總結出分析人物性格的方法及環(huán)境描寫的作用。我的教法是朗讀教學法,通過指導學生的朗讀,并適當加以點撥,讓學生體會到人物的特點,環(huán)境描寫的作用。
針對目標三:學生的學法是討論法,在討論交流中,學生了解到更多的本色生命的'藝術形式,豐富了他們的知識和閱歷。我的教法是情景教學法,通過播放《安塞腰鼓》為學生創(chuàng)設情景,進一步領略“一方水土養(yǎng)育一方人”。
第四:教學過程。
播放視頻《云南美》。然后聲情并茂的介紹:云南地勢雄奇險峻,自然風光綺麗,物產豐富,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孕育了特殊的民俗,比如,潑水節(jié),歌會等等,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沈從文的《云南的歌會》去了解一下云南的民風民俗。
設計目的:播放視頻,再現云南歌會的場面,拉近了學生與文本的距離,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
二、出示目標:
1.了解云南歌會的不同的形式及特點。
3.理解本色生命及其精神文化內涵。
1.給下面加點的字注音:
迤西蹲踞情歌酬和凹處譬喻。
柞木林花冠土坎箍桶。
2.文學常識:本文的作者,原名,評價。
3.思考題:看到題目《云南的歌會》你能不能試著猜想或是推測一下文章的內容,作者會寫些什么?想要表達什么主題?請張開想象的翅膀,盡情的發(fā)揮你的創(chuàng)造力吧!
同學們的猜想可能是五花八門的,在嘗試猜想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速度課文,揣摩一下作者是怎樣構思文章的?引導學生通讀課文,通過對課文的通讀,讓學生揣摩作者是怎樣構思這篇文章的,比較一下自己與作者的哪些構思是吻合的,哪些構思是自己想到的,是否具有可行性,哪些構思是自己沒想到的,它在課文中有什么作用?由此確立出這篇文章我們要解決的最主要的問題是:概括作者描寫的云南歌會的形式及其特點,人物的特點及文章的主題。
(設計此環(huán)節(jié)的目的:通過練習設計,讓學生根據已有的閱讀經驗嘗試猜想課文內容,嘗試猜想實際上就是讓學生站在作者的角度去設計文章,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同時學生嘗試猜想的內容與文本的內容形成比較,學生會自然而然思考:作者為什么要這樣構思文章,它們之間有什么內在的聯(lián)系,使學生有疑而問,思考更加深入。總之,嘗試猜想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形成“自主、主動學習”的學習氛圍,培養(yǎng)探究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
(一)作者寫了云南歌會的三個場面,請概括它們的內容及其特點。
學生帶著問題用圈點法,抓住文章中的提示性信息,默讀課文,討論答案。由于概括內容的方法,初三學生基本都能掌握,讓他們在比較中提煉出最簡潔的答案,并敘述一下概括的方法及注意抓住時間,地點,人物,事件。
第一部分(第1——3段):山野對歌。
第二部分(第4段):山路漫歌。
第三部分(第5段):春寨傳歌。
精讀課文:選擇自己喜歡的人物,結合具體的語句分析其特點。
學生活動:學生運用圈點法,圈畫出有關人物描寫的語句,并通過誦讀品味,反復朗讀有關人物描寫的語段,體會字里行間蘊含的感情從而分析出人物的特點,同時引導學生運用已學過的分析人物的方法來分析人物性格,,學生歸納不全的情況下,教師可以通過具體的句子適當加以引導,從而總結出可以通過描寫方法,修飾詞的運用,疊詞的運用等方法進行分析。
在分析環(huán)境描寫起到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時,教師可以點撥環(huán)境描寫都起到烘托人物的作用嗎?引導學生速讀課文后,發(fā)現第三段有大段的環(huán)境描寫,自然而然就提出了這樣的問題:“第三段為什么用大段的環(huán)境描寫,這樣構思有什么作用?”
學生活動有:學生運用圈點法,圈畫出有關環(huán)境描寫的語句并通過誦讀品味,反復朗讀品味出環(huán)境描寫的作用:烘托人物。教師此時可以適當引導,作者想要強調的東西重點寫,強調環(huán)境,環(huán)境起到什么作用呢?在教師的一再點撥下,有的同學能想到“一方水土養(yǎng)育一方人”作者想要強調環(huán)境的作用,所以作者重點描寫了環(huán)境。
設計目的:通過圈點法,誦讀品味法討論法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發(fā)揮了他們的主體作用。同時在閱讀學習的過程中不斷地發(fā)現問題,鍛煉了他們的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此環(huán)節(jié)落實了目標二,滲透了目標三。
學生們會想到以前學過的課文《安塞腰鼓》,河南梆子,山東梆子等等,教師給予肯定并補充一些例子,增加學生的閱歷。
云南的歌會淳樸自然、融自然、人生、社會于一體,散發(fā)著生命的氣息,泥土的芳香,感謝沈從文筆下的這些鮮活的生命,讓我們重溫生命那最初的律動,他本來跳動在我們的血液里,構建著我們的精神家園,開拓著我們的精神視野,我們一定要不斷的傳承下去,讓它不斷發(fā)揚光大。
拓展遷移的環(huán)節(jié)是走出文本的過程,體現了新課標要求“重視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北经h(huán)節(jié)的設計主要完成目標三。
云南的歌會試講教案篇七
《云南的歌會》是一篇極富情趣的散文。在“歌會”的大標題下,描繪了三個別開生面場合中唱歌的情景,三個場合在內容上各有側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本文雖然是描寫音樂的佳作,但首先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文章。在教學中必須扎扎實實地從文本出發(fā),引導學生品析詞語、句子,感受語言文字創(chuàng)設的美妙情境。
1、了解沈從文及其作品;
2、了解云南歌會的三種形式及作者的表現手法;
3、了解云南民歌特色,感受民族文化風俗美;
4、感悟、品味精彩的語言,感受文章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
教學重點:目標2、3。
教學難點:理解“山路漫歌”一段鋪寫如詩如畫自然環(huán)境與“趕馬女孩的歌唱”的關系。
教 具:多媒體。
教學方法:啟發(fā)式教學法,通過電教手段創(chuàng)設情景,激發(fā)學生想象力,使學生深入體會云南歌會的美,理解課文深刻含義。
介紹何為民歌,播放民歌《劉三姐》、《康定情歌》、《阿詩瑪》創(chuàng)設情景,營造氣氛。
問:同學們知道剛才老師播放的是什么類型的歌嗎?(民歌)你知道它們分別是哪個民族的歌曲嗎?(廣西壯族,四川藏族,云南彝族)同學們知道嗎,我國有55個少數民族,幾乎每個民族都能歌善舞。云南是聚居了最多的少數民族的省份,那是一方神奇美麗的土地,人們在青山綠水間自由幸福地生活著,歌唱著,民歌幾乎滲透到了人們生活的各個領域。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云南,去欣賞一場《云南的歌會》。
沈從文:(1902~1988)現代作家、歷史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煥,筆名小兵、懋琳、休蕓蕓等,京派小說代表人物,湖南鳳凰(今屬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苗族。他在小說,散文創(chuàng)作和古代服飾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的成績,代表作有小說《邊城》、《長河》,散文集《湘行散記》,論著《中國古代服飾研究》等。
三個場面分別是:“山野對歌”,“山路漫歌”,“村寨傳歌”。
2、那么這三個場面唱歌的方式和內容有什么不同?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并整理問題的答案,然后回答。
明確: 山野對歌(人物描寫)
才情智力大比拼--別開生面,歡快活潑。
山路漫歌(環(huán)境描寫)
即興的自由歌唱--發(fā)乎性情,自然成趣。
村寨傳歌(場面描寫)
民歌的展覽、傳承--場面宏偉,氣勢壯觀。
小結:“山野對歌”主要寫唱歌人,對演唱者不惜濃墨重彩,工筆描繪,烘托出活潑歡快的場面,描繪出樸素動人的情景?!吧铰仿琛眲t著力描寫唱歌人所處的優(yōu)美環(huán)境,天如此之藍,花如此之美,悠悠鳥鳴如此之婉轉動聽,而在這樣美好環(huán)境中長大的女孩兒,自然歌聲動人,情韻動人,這是優(yōu)美的環(huán)境映襯優(yōu)美的人物優(yōu)美的歌。“村寨傳歌”更是盛況空前,寫場面,有全局描寫,有細部刻畫,點面結合。
3、比較鑒賞:與其他演唱會、音樂會相比,云南的歌會有什么特點?
明確:其他演唱會、音樂會:事先應作詞譜曲,經過包裝,通俗流行,一般帶有商業(yè)性質。
云南的歌會:發(fā)乎自然,即物起興,淳樸自然,氣勢壯觀,具有濃郁的民族、地域風情。
4、(研討)體會文章字里行間洋溢著怎樣的情感?
明確:洋溢著對民歌的熱愛;對云南的向往,對幸福生活的熱愛;對美好自然的熱愛。文章字里行間洋溢著作者對自然、對人、對藝術的品味與贊賞,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筆調中
汩
汩
地流淌而出。
教師:民族文化已成為世界文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愈是民族的就愈是世界的。為了讓咱們云南的歌會走向全國乃至全世界,請同學們運用自己的聰明才智為之寫一句廣告詞吧!
示例:今年過節(jié)不聽歌,聽歌只聽云南歌!
同學們可套用現成的廣告詞也可自己創(chuàng)新。
學生可能創(chuàng)作的廣告語:
我的音樂我做主,我只喜歡云南歌!
黃山歸來不看岳,云南歸來不聽歌。
如果你沒有聽過,你委屈了自己的耳朵;如果你沒有見過,你對不起自己的眼睛。
親近自然,聆聽天籟。
通過這節(jié)課你學到了些什么?感受到些什么?
學生暢所欲言:
1、了解了什么是民歌和云南民歌的特點。
2、知道了云南歌會的三種不同形式。
3、感受到民族文化風情之美,云南民歌之美,體會了作者對美好生活、美好人生的感嘆。
4、愈是民族的就愈是世界的,我們應當將民族文化發(fā)揚光大。
5、云南民歌是我國藝術寶庫中一塊璀璨的瑰寶。
云南的歌會讓我們領略到我國民歌文化的豐富多彩,同時讓我們知道生活中有歌就有歡樂,有歌就有美。讓我們用最激昂最美麗的歌來演繹我們的生活吧!
1、收集身邊的民歌民謠
2、積累文中優(yōu)美生動的語言
3、課后習題二、三
《云南的歌會》
沈從文
山野對歌(人物描寫)
才情智力大比拼--別開生面,歡快活潑。
山路漫歌(環(huán)境描寫)
即興的自由歌唱--發(fā)乎性情,自然成趣。
村寨傳歌(場面描寫)
民歌的展覽、傳承--場面宏偉,氣勢壯觀。
云南的歌會試講教案篇八
1、學習人物描寫、環(huán)境描寫和場面描寫。
2、朗讀、揣摩、品味文章語言,感受文章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
3、探尋并領略民族風情,熱愛民俗文化。
1、在朗讀、品味語言的過程中欣賞云南濃郁的民歌文化及民族風情,培養(yǎng)學生熱愛民族文化的情感。
2、學習作者表現民歌文化的幾種描寫手法:人物描寫、環(huán)境描寫及場面描寫。
1、學生分組搜集關于云南民間歌舞的文字及音像資料(如《阿詩瑪》《五朵金花》以及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jié)中的云南民歌片段等等)、流行歌曲演唱會及三高紫禁城演唱會的音像資料。
2、教師與部分學生根據教學需要,整理、剪輯音像資料。
兩課時。
初步感知課文,了解云南歌會的幾個場面,并學習本文的人物描寫。
播放剪輯好的云南民歌音像資料并導入。
1、趣味競猜:所播放的音像片段分別是哪個少數民族的民歌?
(如:《阿詩瑪》片段——彝族,《五朵金花》——白族,等等)。
2、學生根據搜集資料的過程和欣賞到的音像片段談感受。
3、教師導入:
我國有56個少數民族,每個少數民族都能歌善舞。云南是聚居了最多的少數民族的省份,在各族人民的生活中,民歌幾乎滲透到了各個領域。著名作家沈從文先生有一篇文章專門介紹了云南的民歌,這就是——《云南的歌會》。
1、學生自行朗讀課文,要求讀完課文后能說出自己通過本文對云南的歌會有了哪些了解。
山野對歌——才智大比拼;
山路漫歌——即興自由歌唱;
金滿斗會——民歌傳承。
2、學生根據以上感知整理全文結構:
3、學習“山野對歌”。
a、指名朗讀2~3段,要求其余學生思考作者通過什么方式表現山野對歌并做批注。
學生不難看出“山野對歌”這一片斷首先介紹了對歌的地點和內容,然后主要通過描寫對歌中的年輕女子的動作、神態(tài)、外貌來表現山野對歌的熱烈與歡快。教師在組織學生研討時應引導大家注意“山野對歌”的民族特色,比如,南方少數民族生活在大山、叢林里,所以對歌的地點就在“松樹林子和灌木叢溝凹處”;參與對歌的多是年輕男女,所以“唱的多是情歌酬和”,不少年輕人還因此找到了自己的心上人;文中對唱歌的女子的描寫,特別是對她的衣著的描寫,讓人仿佛看到了一位聰明、開朗、勤快的少數民族農家女子。
此環(huán)節(jié)教師要注意開放性,只要學生能看到兩處人物描寫的差異在于第一段直接描寫人物的肖像,真實細致,第二段著力描繪人物的神韻氣度,運用了擬人、比喻等修辭手法就可以了。(至于學生喜歡哪一種寫法,只要言之成理,都應肯定和鼓勵)。
(學生交流討論后教師小結)人物描寫的方法很多,可以直接描寫,可以間接描寫;語言可以樸素自然,也可以濃墨重彩。選擇哪一種方法,全看表現人物的需要和自己的喜好,但核心一定是讓人物符合人物的特點,能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c、集體朗讀2~3段。
學習本文的環(huán)境描寫、場面描寫,并在朗讀、品味語言的過程中欣賞云南濃郁的民歌文化及民族風情,培養(yǎng)學生熱愛民族文化的情感。
研讀品味4─5段。
1、學習“山路漫歌”。
a、默讀第4段,勾畫出好詞好句,并與同學分享。
學生勾畫出的好詞好句大多是文段中的環(huán)境描寫,如“土坎邊的粉藍色報春花,在輕和微風里不住點頭,總令人疑心那個藍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時常從面前不遠草叢中起飛,一面扶搖盤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藍天空中鉆去,仿佛要一直鉆透藍空”等等。此時,教師應引導學生抓住動詞、形容詞、副詞和修辭手法賞析好詞好句,如:
報春花“在輕和微風里不住點頭”用了擬人的修辭,顯得活潑生動,它的藍色令人疑心“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更是奇特的聯(lián)想,讓人感受到了花的靈性和花色的純凈。
“起飛”“扶搖”“盤旋”“唱歌”“鉆”等動詞把云雀輕捷的身姿、悅耳的鳴叫描繪得栩栩如生。
教師在讓學生說得盡興時提醒學生注意:本段要表現的歌會形式是什么?寫人們唱歌的有幾句話?寫環(huán)境的又有幾句話?目的是引入下一環(huán)節(jié)的討論。
引導學生通過討論明白:這些優(yōu)美的語句描寫出了當地優(yōu)美的環(huán)境,自然環(huán)境之美與歌聲之美相得益彰,渾然天成,只有這一方水土才能孕育如此美妙的歌。
c、齊讀第4段。
2、學習“金滿斗會”。
“金滿斗會”與前兩種歌會形式相比,主要有以下兩方面的特點:
場面盛況空前人多:住處院子兩樓和那道長長屋廊下,集合了鄉(xiāng)村男女老幼百多人。
時間長:唱和相續(xù),一連三天才散場。
盛妝:和逢年過節(jié)差不多,一身收拾得清潔索利,頭上手中到處是銀光閃閃。
傳承民族文化——由老一代匯集記憶中充滿智慧和熱情的東西,全部傳給下一輩。
b、齊讀第5段。
播放電影《劉三姐》片段、流行歌曲演唱會片段和三高紫禁城演唱會片段。
師生交流討論,不要求統(tǒng)一看法,也不要求談得很專業(yè),目的只是讓學生對民族音樂、通俗音樂和高雅音樂有一個初步的印象,并借音樂促進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
云南的歌會試講教案篇九
教學目標:
1、能通過閱讀課文,了解云南歌會的特點。
2、能結合《記憶中的云南跑馬節(jié)》原文中的關鍵語句,通過對課文中重點句段的研析,深入體會云南的歌會的真正魅力。
3、能通過對課文語言的分析揣摩,品味文章精妙的語言。
教學重點:
2、能分析揣摩文章精妙的語言。
教學難點:
能結合《記憶中的云南跑馬節(jié)》原文中的關鍵語句,通過對課文中重點句段的研析,深入體會云南的歌會的真正魅力。
教學步驟:
一、新課導入。
“同學們,今天我們共同來學習《云南的歌會》,作者沈從文。原文的標題是‘記憶中的云南跑馬節(jié)’,選中的課文有刪節(jié)。而在刪節(jié)中有這樣一段話:‘參加云南跑馬節(jié),我其實另有所會心,但過不多久,更新的發(fā)現就把我引誘過去……’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呢?”
“這一年,正在歷史博物館工作的沈從文先生到云南參加跑馬節(jié),目的是為了從馬鞍韉油漆的工藝中找到中國漆器加工工藝的相關資料,但沒過多久,他的注意力就被云南的歌會吸引了。沈先生究竟發(fā)現了什么?讓我們一起到課文中尋找答案?!?BR> 二、重難點字詞辨析。
1、明確重難點字詞的音與形。
2、齊讀字詞。
三、初讀感知。
1、教師范讀課文。
(學生拿筆圈點勾畫,標注字音并找出云南歌會的特點)。
2、教師提問:“云南的歌會與我們平時通過電視或其他途徑聽過的演唱會、音樂會相比,有什么不同呢?”
3、學生交流討論。
4、教師總結。
場合形式。
山野對歌。
山路漫歌。
村寨傳歌。
“沈從文先生發(fā)現在云南的村村寨寨、山山水水中都能聽到這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歌聲,云南的人民就是這樣在美妙的歌聲中生活著,這一點,我們也從課文中發(fā)現了?!?板書:生活)。
“那么,沈先生在前面所說的‘更新的發(fā)現’僅僅是指這些嗎?沈先生還發(fā)現了什么?”
四、再讀研析。
1、研讀提示。
“從馬背上研究老問題,不免近于賣呆,遠不如從活人中聽聽生命的頌歌為有意思了?!?BR> ——沈從文《記憶中的云南跑馬節(jié)》。
“同學們,在沈先生的原文中還有這樣一句話,動動腦筋,你能從這句話中找到問題的答案嗎?”
2、研析“活人”二字(重點研析對歌的年輕女人)。
(1)教師提問:“這是怎樣的女子?你從何得知?”
(2)學生交流討論。
(3)教師點撥分析。
a、重點研讀年輕女子外貌一段文字,尤其關注有關色彩的詞語。
b、重點研讀年輕女子蕩秋千一段文字,尤其關注數詞及描寫女子狀態(tài)的詞。
c、重點研讀年輕女子唱贏后的表現一段,尤其關注下列加線詞語,這些取得勝利后的“反常”表現體現了云南女子的淳樸本色的美。
“那次聽到一個年輕婦女一連唱敗了三個對手,逼得對方啞口無言,于是輕輕地打了個吆喝,表示勝利結束,從荊條叢中站起身子,理理發(fā),拍拍繡花圍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意思像是說,“你們看,我唱贏了”,顯得輕松快樂,拉著同行女伴,走過江米酒擔子邊解口渴去了?!?BR> (4)教師總結。
——活潑開朗(打吆喝、蕩秋千)、聰明有智慧(對手強、一連唱敗三個對手)、漂亮健康(臉色、衣著、裝飾等)、大膽(蕩秋千的表現)、淳樸本色(年輕女子唱贏后的動作)。
“在這里,作者通過細膩的描寫寫出了云南的歌會中年輕女子的活潑開朗、聰明智慧、淳樸本色。此外還有山路漫歌中的趕馬女孩、山寨傳歌中活躍的人們,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就這樣展現在我們眼前。”
“那么,在云南的歌會中,鮮活的僅僅是人嗎?”
3、研析“寫景”一段。
(1)學生朗讀。
(2)教師提問:“我發(fā)現剛才同學們讀的這段文字里出現的景物都很普通啊,無非是云南當地常見的花鳥。這樣常見的景物在沈從文先生的筆下是怎樣變得鮮活起來的呢?”
(3)學生交流討論。
(4)教師總結點撥。
“報春花雖然常見,但擬人修辭的運用卻讓它不普通了,一個充滿情趣的鮮活生命就這樣躍然紙上?!?BR> “這一段景物描寫有動有靜、有聲有色、美妙有情。在這個連鳥都忍不住唱歌的美好景致中,誰不想放開歌喉唱幾聲呢?!?BR> “沈從文先生在這里發(fā)現了美好的景是可以催發(fā)美好的情感的,而帶著美好情感唱出的歌即使聲音沙啞、即使沒有經過專業(yè)訓練,也依然悅耳動聽。云南這塊充滿生機的土地就這樣孕育了一個個鮮活的生命?!?板書:生命)。
五、品讀感悟。
1、教師提問:“沈從文先生的這次云南之行發(fā)現了云南人民每天都生活在美妙的歌聲中,發(fā)現了這塊美麗的土地上每一個生命都是那樣的鮮活。那么,它還有別的發(fā)現嗎?”
2、學生討論交流。
3、重點分析文章結尾的“原來如此”的含義。
(1)提問:“日常生活中,我們在什么樣的情境下會用到這個詞?它通常表達一種怎樣的心理狀態(tài)?”
——恍然大悟、驚喜發(fā)現。
(2)提問:“這一次看金滿斗會,沈先生有哪些驚喜的發(fā)現,又悟到什么呢?”
——日常辛苦勞作的平頭百姓打扮得光鮮亮麗,似乎全然忘卻了平日的辛勞。
——最活躍的反而是老人,他們不因年老、牙齒脫光而沮喪,而是快樂、熱情地承擔起傳承民族文化的重任。
4、教師總結。
“沈從文先生的這次云南之行不僅發(fā)現了云南人民生活在美妙的歌聲中,也不僅發(fā)現在云南這片美麗的土地上每一個生命都那么鮮活,更發(fā)現了云南人民樂觀積極的生命狀態(tài)?!?板書:云南的歌會、發(fā)現、原生態(tài))。
六、收束點撥。
“這一次的云南之行,沈從文先生在云南的歌會中完成了他的發(fā)現之旅,而我們也跟隨沈先生的筆觸完成了我們的發(fā)現之旅?!?BR> “然而,沈先生為什么如此關注云南人民積極快樂的生命狀態(tài)呢?《記憶中的云南跑馬節(jié)》在創(chuàng)作時有怎樣特殊的背景呢?云南人民的這種樂觀心境又給處于人生特殊時期的沈從文先生以怎樣的啟示呢?”
“同學們,去閱讀一些沈從文先生的傳記及代表作品,相信你一定會有更多、更精彩的發(fā)現?!?BR> 板書:
【教學反思】。
有關沈從文的背景資料和《記憶中的云南跑馬節(jié)》的原文資料為這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提供了很大的幫助,正因為對相關資料的深入研究,我更深入地理解了這篇文章,又因為深入理解了這篇文章,我更走近了沈從文先生。于是設計了這次“發(fā)現之旅”,希望能帶領學生走進去,并幫助學生擁有奇妙的發(fā)現。
然而,因為時間的倉促、對學情的不甚了解以及自身在設計上的考慮不周,整節(jié)課完成后,感覺有些累。
一、教學內容過于飽滿,學生活動減少,導致教師在課堂推進中顯得較為吃力。
根據教學設計,這篇課文中幾乎每處重點內容都已涉及,而在短短的45分鐘之內,要讓學生找到這些內容,還要讀懂讀透,實屬不易。因此,該教學設計如能將一些教學內容和教學環(huán)節(jié)合并或作適當的刪減,教師授課過程中會更加從容一些。
二、細節(jié)問題設計欠缺,對學生啟發(fā)不夠,導致教師在某些問題的分析中籠統(tǒng)含混,學生無法從中領會清楚教師的設計意圖,課堂效果欠佳。
這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在大的程序和環(huán)節(jié)上思路很清晰,但在某些具體問題的設計中缺少了匠心。如分析“人美”和“景美”的兩個片段教學中,均存在不少隨意性,不少字句的分析不透不妙,難以幫助學生真正體味到這兩個片段寫作的妙處。如能精心設計幾個巧妙的小問題啟發(fā)學生,學生的收獲會更多一些。
總之,這節(jié)課給我的收獲很多,遺憾更多,在今后的課堂教學中,我會努力揚長改短,使課堂教學更加完善。
云南的歌會試講教案篇十
1.學習人物描寫、環(huán)境描寫和場面描寫。
2.朗讀、揣摩、品味文章語言,感受文章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
3.探尋并領略民族風情,熱愛民俗文化。
1.在朗讀、品味語言的過程中欣賞云南濃郁的民歌文化及民族風情,培養(yǎng)學生熱愛民族文化的情感。
2.學習作者表現民歌文化的幾種描寫手法:人物描寫、環(huán)境描寫及場面描寫。
1.學生分組搜集關于云南民間歌舞的文字及音像資料(如《阿詩瑪》《五朵金花》以及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jié)中的云南民歌片段等等)、流行歌曲演唱會及三高紫禁城演唱會的音像資料。
2.教師與部分學生根據教學需要,整理、剪輯音像資料。
課時安排。
兩課時。
初步感知課文,了解云南歌會的幾個場面,并學習本文的人物描寫。
播放剪輯好的云南民歌音像資料并導入。
1.趣味競猜:所播放的音像片段分別是哪個少數民族的民歌?
(如:《阿詩瑪》片段——彝族,《五朵金花》——白族,等等)。
2.學生根據搜集資料的過程和欣賞到的音像片段談感受。
3.教師導入:
我國有56個少數民族,每個少數民族都能歌善舞。云南是聚居了最多的少數民族的省份,在各族人民的生活中,民歌幾乎滲透到了各個領域。著名作家沈從文先生有一篇文章專門介紹了云南的民歌,這就是——《云南的歌會》。
研習新課。
1.學生自行朗讀課文,要求讀完課文后能說出自己通過本文對云南的歌會有了哪些了解。
山野對歌——才智大比拼;
山路漫歌——即興自由歌唱;
金滿斗會——民歌傳承。
2.學生根據以上感知整理全文結構:
山野對歌(2~3)。
3.學習“山野對歌”。
a.指名朗讀2~3段,要求其余學生思考作者通過什么方式表現山野對歌并做批注。
學生不難看出“山野對歌”這一片斷首先介紹了對歌的地點和內容,然后主要通過描寫對歌中的年輕女子的動作、神態(tài)、外貌來表現山野對歌的熱烈與歡快。教師在組織學生研討時應引導大家注意“山野對歌”的民族特色,比如,南方少數民族生活在大山、叢林里,所以對歌的地點就在“松樹林子和灌木叢溝凹處”;參與對歌的多是年輕男女,所以“唱的多是情歌酬和”,不少年輕人還因此找到了自己的心上人;文中對唱歌的女子的描寫,特別是對她的衣著的描寫,讓人仿佛看到了一位聰明、開朗、勤快的少數民族農家女子。
此環(huán)節(jié)教師要注意開放性,只要學生能看到兩處人物描寫的差異在于第一段直接描寫人物的肖像,真實細致,第二段著力描繪人物的神韻氣度,運用了擬人、比喻等修辭手法就可以了。(至于學生喜歡哪一種寫法,只要言之成理,都應肯定和鼓勵)。
(學生交流討論后教師小結)人物描寫的方法很多,可以直接描寫,可以間接描寫;語言可以樸素自然,也可以濃墨重彩。選擇哪一種方法,全看表現人物的需要和自己的喜好,但核心一定是讓人物符合人物的特點,能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c.集體朗讀2~3段。
教學內容。
學習本文的環(huán)境描寫、場面描寫,并在朗讀、品味語言的過程中欣賞云南濃郁的民歌文化及民族風情,培養(yǎng)學生熱愛民族文化的情感。
教學設計。
研讀品味4─5段。
1.學習“山路漫歌”。
a.默讀第4段,勾畫出好詞好句,并與同學分享。
學生勾畫出的好詞好句大多是文段中的環(huán)境描寫,如“土坎邊的粉藍色報春花,在輕和微風里不住點頭,總令人疑心那個藍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時常從面前不遠草叢中起飛,一面扶搖盤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藍天空中鉆去,仿佛要一直鉆透藍空”等等。此時,教師應引導學生抓住動詞、形容詞、副詞和修辭手法賞析好詞好句,如:
報春花“在輕和微風里不住點頭”用了擬人的修辭,顯得活潑生動,它的藍色令人疑心“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更是奇特的聯(lián)想,讓人感受到了花的靈性和花色的純凈。
“起飛”“扶搖”“盤旋”“唱歌”“鉆”等動詞把云雀輕捷的身姿、悅耳的鳴叫描繪得栩栩如生。
……。
教師在讓學生說得盡興時提醒學生注意:本段要表現的歌會形式是什么?寫人們唱歌的有幾句話?寫環(huán)境的又有幾句話?目的是引入下一環(huán)節(jié)的討論。
引導學生通過討論明白:這些優(yōu)美的語句描寫出了當地優(yōu)美的環(huán)境,自然環(huán)境之美與歌聲之美相得益彰,渾然天成,只有這一方水土才能孕育如此美妙的歌。
c.齊讀第4段。
2.學習“金滿斗會”。
“金滿斗會”與前兩種歌會形式相比,主要有以下兩方面的特點:
場面盛況空前人多:住處院子兩樓和那道長長屋廊下,集合了鄉(xiāng)村男女老幼百多人。
時間長:唱和相續(xù),一連三天才散場。
盛妝:和逢年過節(jié)差不多,一身收拾得清潔索利,頭上手中到處是銀光閃閃。
傳承民族文化——由老一代匯集記憶中充滿智慧和熱情的東西,全部傳給下一輩。
b.齊讀第5段。
拓展探究。
播放電影《劉三姐》片段、流行歌曲演唱會片段和三高紫禁城演唱會片段。
師生交流討論,不要求統(tǒng)一看法,也不要求談得很專業(yè),目的只是讓學生對民族音樂、通俗音樂和高雅音樂有一個初步的印象,并借音樂促進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
云南的歌會試講教案篇十一
同是寫唱歌,但偏重點、寫法卻各不相同,也正是因為這樣,文章將云南歌會形式的多樣、內容的豐富、個性的獨特盡情展示了出來。我們不由嘆服作者的構思是多么精巧!接下來我們一起走進歌會,去感受那一股撲鼻而來的`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
教師點評。
(二)剛才我們知道了對歌的形式下面我們。
精讀“山路漫歌”
2、既然這樣,但作者并不直接寫趕馬女孩唱歌,而是用許多筆墨去描寫由呈貢進城一路的景色。
3、現在請一位同學為我們讀一讀,同學們邊勾畫出好詞好句,與大家分享。
教師小結。
云南確實有如此美麗的風光,所以作者要一筆一筆,慢慢描繪,為讀者畫出一幅充溢自然情趣的山野風光圖,然后再自然而然地寫到“趕馬女孩的歌唱”。為“趕馬女孩的歌唱”創(chuàng)設了一個動人的場景。在美好環(huán)境中長大的女孩,自然是歌聲動人,情韻動人。山鳥的鳴唱,與“趕馬女孩的歌唱”交相應和,交織成一支動人的山野田園交響曲。
4、假如你處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又是趕馬女小朋友中的一員,你會唱出什么樣的歌?
(三)運用精讀“山路漫歌”的閱讀方法,閱讀“山野對歌”和“村寨傳歌”。
云南的歌會試講教案篇十二
在今天這個五彩繽紛的世界里,我們周圍充溢了誘惑,我們應該用什么樣的心態(tài),面對這個世界,同時包括我自身。感謝沈從文!是他,讓我們停下腳步,去體味這些鄉(xiāng)野間自在優(yōu)美的生命;是他,讓我們回望來路,去揀拾那些本就存活于我們生命中自然鮮活的基因。在民間感受著美好。
云南的歌會試講教案篇十三
1、積累字詞。
2、朗讀課文,整體把握課文內容,了解云南歌會的三種形式和特點。
3、揣摩品味語言,體會文章的精妙。
通過教師放入引導和借助多媒體在讀思品悟議中培養(yǎng)學生個性解讀文本的能力,鼓勵學生大膽發(fā)言,重視學生與文本,學生與學生,老師與學生間的交流,體現互動的教學原則。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
領略云南獨具特色的民族風情,感受作家筆下美好的生活,培養(yǎng)熱愛民族文化的情感。
教學重點、難點。
揣摩課文寫作的三種場合中唱歌的`不同情景,體會內容上的差異。
品味語言,體會文中描寫的精妙。
朗讀法。
情景教學法。
點撥引導法。
教具準備多媒體。
教學課型講讀。
一、播放歌曲,激趣引入。
剛才我們領略了云南民歌的美,看到了云南人民能歌善舞,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跟隨沈從文先生走進云南,走進《云南的歌會》。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初讀課文感知文意。
請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讀課文,勾畫出不認識的字詞,并捕捉課文中的信息。
你從課文中了解到云南歌會的哪些知識?
學生自由說。
三、探究文本領悟主旨。
探究三種形式的側重點,領悟作者的寫作意圖。
四、品味語言欣賞美點。
學生找自己喜歡的詞、句進行賞析,發(fā)現美點。
師點撥總結。
五、延伸拓展。
說說山西有哪些民風民俗。
六、課堂小結。
七、作業(yè)自助餐。
摘抄自己喜歡的語句,并說明理由。
板書設計:
云南的歌會試講教案篇一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體會文中流露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味文中重要詞語和句子,學習人物描寫,環(huán)境描寫和場面描寫的方法。
教學重點:目標1。
教學難點:目標2。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同學們喜歡唱歌嗎?那請大家來聽一首歌。
2、出示作簡介,背景資料再出示本課的學習目標。
二、整體感知。
1、請大家跟著錄音讀一遍課文,然后想一想,課文寫了幾種唱歌。(找出相關語句)。
這是種生面別開、、、、三三五五趕馬、、、、、、、大伙兒唱得、、、、、、
板書:對。
漫歌。
傳
2、山野對歌中對歌的地點在哪里?
松樹林子和灌木叢溝處。
唱的是些什么內容?
多是情歌酬和。
多字可不可以去掉?
不可以,說明以情為主,也有其他方式。
由此可以看出對調子是一個什么作比拼?
機智才能。
云南的歌會試講教案篇二
2、作者簡介:
3、檢查預習。
(1)讀準下列字音。
迤西()譬喻()糯米()蹲踞()忌諱()酬和()鐵箍()熹微()。
請在下面寫一遍、力求工整、規(guī)范、美觀:
(2)理解下列詞語。
酬和引經據典扶搖直上別開生面。
若無其事龍吟鳳噦即物起興。
(3)認真有感情地朗讀全文。
二、整體感知。
三、研讀賞析。
2、下面兩段人物描寫在寫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歡那哪一種?為什么?
a.這種年輕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開朗活潑,勞動手腳勤快,生長得一張黑中透紅棗子臉,滿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藍布衣褲,腰間圍個釘滿小銀片扣花蔥綠布圍裙,腳下穿雙云南鄉(xiāng)下特有的繡花透孔鞋,油光光辮發(fā)盤在頭上。
b.這種年輕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開朗活潑,勞動手腳勤快,生長得一張棗子臉,滿口糯米牙,穿了身衣褲,腰間圍個布圍裙,腳下穿雙鞋,辮發(fā)盤在頭上。
3、作者為什么并不直接寫趕馬女孩唱歌,而是用許多筆墨去描寫由呈貢進城一路的景色?
4、“金滿斗會”給人的感受如何?結合課文做具體分析。
5、賞讀完三個歌唱場面,讓我們共同來完成這個表格,以更好的體會各個場面獨特的。風格。
內容特點寫作重點。
四、拓展遷移。
1、我國是個多民族國家,很多的民族和地區(qū)都有自己特有的藝術形式來表現本民族本地區(qū)的風土人情,你能說說你所知道的嗎?找出一兩個,寫在下面。
2、你能用一段話表達你此時的心情和感受嗎?
五、課后練筆。
收集我們當地的民風民俗,或者是你了解的中國的民俗,節(jié)日,學習本文的寫法,以“家鄉(xiāng)風情”為話題或者是以中國的風俗為話題,寫一篇文章。
云南的歌會試講教案篇三
2.品味文章優(yōu)美的語句。
3.體會字里行間的情感。
二、課時安排。
兩課時。
三、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四、整體思路。
以“短片”為導入,以“歌唱”為線索,以“情感”為切口,以“言語”為立足點。
五、教學流程。
(一)短片導入。
1.播放《彩云之南》flash短片,激發(fā)學生興趣,啟發(fā)學生思維。
2.提問:從這篇文章中,你想學到些什么?
(學生自由回答,師相機總結糾正。)。
3.總結補充學生發(fā)言,明確本文學習目標:
(2)品味文章優(yōu)美的語句;
(3)體會字里行間的情感。
(二)設疑讀文,整體感知。
(學生帶著任務速讀文章,一方面可以調動學生積極性,另一方面可“讀”更有針對性。)。
1.設置問題。
(1)你對文中哪些字詞存在字音、字義方面的疑問?
(2)速讀課文,試著完成表格。(借助多媒體出示表格)。
2.讀文。
3.學生自由回答,師總結歸納。
明確:
1.不僅人在唱,鳥也在唱。
2.唱歌的地點:山野、山路、山寨。
(三)分析重點句段,發(fā)現文本意味。
1.精讀全文,勾畫自己覺得有“意思”的句段,并嘗試在旁邊寫些注釋。
2.學生自由回答,師相機指導。
3.總結。
(四)透過問題,深入探究。
1.提出問題:
(1)文中寫了三個場景的歌唱,且都寫了人、地、歌,是不是有些雷同了?
(2)本文第四段過多的自然環(huán)境描寫沖淡了“歌會”主題,是不是應該刪掉些?
2.同學自由思考后,小組討論。
3.各小組派代表發(fā)言。
4.師簡介作者及本文寫作背景,解決問題。
總結。明確:
(1)不雷同。三個場景的描寫各有側重?!吧揭皩Ω琛眰戎貙懭耍骸吧铰仿琛眰戎貙懎h(huán)境:“山寨傳歌”側重寫場面。
(2)第一,這是一種寫實。云南確實有著如此美麗的風光。
第二,這是為“趕馬女孩的歌唱”創(chuàng)設一個動人的.場景。第三,這與“趕馬女孩的歌唱”相交映,互為輝映。
(四)聯(lián)系現實,拓展思維。
1.總結本文。
云南的歌會最大的特點就是:隨意、愜意。唱歌的人是隨意、愜意的;唱的地點是隨意、愜意的;唱的內容更是隨意、愜意的。
2.聯(lián)系現實。
我們自己的生活隨意嗎,愜意嗎?我們該如何而活?
3.拓展思維。
學生聯(lián)系實際,談談感受。
4.師談認識,升華主題。
(三)作家的“意思”
從馬背上研究老問題,不免近于賣呆,遠不如從活人中聽聽生命的頌歌為有意思了。(此為選入教材時被刪掉的文字)。
(四)我們該如何而活。
四、步驟解說。
筆者以“文本細讀”的方式仔細研讀了《云南的歌會》,發(fā)現一個很有意思的語言點,那就是“意思”一詞。在《云南的歌會》中,沈從文先生兩處提到“意思”一詞。一處是在第四段“最有意思的是云雀”(言外之意是前面所寫的也是有意思的);還有一處是第五段“僅是這個唱法就極其有意思”(言外之意是后面所寫的更有意思)。其實,本文在節(jié)選時省略了前面一段文字:從馬背上研究老問題,不免近于賣呆,遠不如從活人中聽聽生命的頌歌為有意思了(顯然,這里的“意思”應是統(tǒng)領全文的)。由此看來,“意思”儼然就是貫穿全文的關鍵詞。我以為,這是一個極有意思的發(fā)現,那么,為什么不以“意思”為主線設計一個完整的教學方案呢?于是,就有了以上的教學設計。
1.發(fā)現“意思”:在學生整體感知全文后提出:作者寫的這些有意思嗎。要求學生靜靜地默讀,用橫線劃出有意思的地方。交流時,教師及時抓住學生回答的一些語句引導學生進入字里行間去品味其中的意味。
2.沒“意思”:在學生充分感知本文很有意思的時候,有意識的拋出這個問題,一方面是想讓學生把分散全文的目光聚焦到第四段的研讀上來,從而達“點”“面”結合的教學境界;一方面也是最主要的方面,就是想讓課堂的線性推進出現轉折,從而使學生的思維從表層感知進入深層探析。通過討論,讓他們明白沈從文在自然環(huán)境的描寫上之所以不吝嗇自己的筆墨,是因為作家認為“產生這種山歌實有原因。如沒有一種適當的對象和特殊環(huán)境作為土壤,這些歌不會那么素樸、真摯而美妙感人”。
3.作家的“意思”:本文節(jié)選自《記憶中的云南跑馬節(jié)》,選入教材的部分省略了前面的一段文字:從馬背上研究老問題,不免近于賣呆,遠不如從活人中聽聽生命的頌歌為有意思了。引出這段文字,其意在要學生明白沈從文認為“意思”在于“從活人中聽聽生命的頌歌”,然后抓住這個“活人”的“活”字,利用它的多義性,引導學生再細讀文本,然后從文中去發(fā)現作家是如何描述這些“活生生的”“鮮活的”“充滿活力”的生命狀態(tài)的。
4.我們該如何而活:設計此問題是想讓“語文”貼近生活,走進心靈,關照靈魂,從而讓語文教學從言語的層面進入文化的層面。
五、課后反思。
云南的歌會試講教案篇四
1.學習人物描寫、環(huán)境描寫和場面描寫。
2.朗讀、揣摩、品味文章語言,感受文章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
3.探尋并領略民族風情,熱愛民俗文化。
教學重點。
1.在朗讀、品味語言的過程中欣賞云南濃郁的民歌文化及民族風情,培養(yǎng)學生熱愛民族文化的情感。
2.學習作者表現民歌文化的幾種描寫手法:人物描寫、環(huán)境描寫及場面描寫。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播放剪輯好的云南民歌音像資料并導入。
1.趣味競猜:所播放的音像片段分別是哪個少數民族的民歌?
(如:《阿詩瑪》片段——彝族,《五朵金花》——白族,等等)。
2.學生根據搜集資料的過程和欣賞到的音像片段談感受。
3.教師導入。
我國有56個少數民族,每個少數民族都能歌善舞。云南是聚居了最多的少數民族的省份,在各族人民的生活中,民歌幾乎滲透到了各個領域。著名作家沈從文先生有一篇文章專門介紹了云南的民歌,這就是——《云南的歌會》。
二、研習新課。
1.學生自行朗讀課文,要求讀完課文后能說出自己通過本文對云南的歌會有了哪些了解。
山野對歌——才智大比拼;。
山路漫歌——即興自由歌唱;。
金滿斗會——民歌傳承。
2.學生根據以上感知整理全文結構:
總起全文(1)。
山野對歌(2~3)。
分寫三種場合的歌會(2~5)山路漫歌(4)。
金滿斗會(5)。
3.學習“山野對歌”。
a.指名朗讀2~3段,要求其余學生思考作者通過什么方式表現山野對歌并做批注。
學生不難看出“山野對歌”這一片斷首先介紹了對歌的地點和內容,然后主要通過描寫對歌中的年輕女子的動作、神態(tài)、外貌來表現山野對歌的熱烈與歡快。教師在組織學生研討時應引導大家注意“山野對歌”的民族特色,比如,南方少數民族生活在大山、叢林里,所以對歌的地點就在“松樹林子和灌木叢溝凹處”;參與對歌的多是年輕男女,所以“唱的多是情歌酬和”,不少年輕人還因此找到了自己的心上人;文中對唱歌的女子的描寫,特別是對她的衣著的描寫,讓人仿佛看到了一位聰明、開朗、勤快的少數民族農家女子。
此環(huán)節(jié)教師要注意開放性,只要學生能看到兩處人物描寫的差異在于第一段直接描寫人物的肖像,真實細致,第二段著力描繪人物的神韻氣度,運用了擬人、比喻等修辭手法就可以了。(至于學生喜歡哪一種寫法,只要言之成理,都應肯定和鼓勵)。
(學生交流討論后教師小結)人物描寫的方法很多,可以直接描寫,可以間接描寫;語言可以樸素自然,也可以濃墨重彩。選擇哪一種方法,全看表現人物的需要和自己的喜好,但核心一定是讓人物符合人物的特點,能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c.集體朗讀2~3段。
第二課時。
一、研讀品味4─5段。
1.學習“山路漫歌”。
a.默讀第4段,勾畫出好詞好句,并與同學分享。
學生勾畫出的好詞好句大多是文段中的環(huán)境描寫,如“土坎邊的粉藍色報春花,在輕和微風里不住點頭,總令人疑心那個藍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時常從面前不遠草叢中起飛,一面扶搖盤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藍天空中鉆去,仿佛要一直鉆透藍空”等等。此時,教師應引導學生抓住動詞、形容詞、副詞和修辭手法賞析好詞好句,如:
報春花“在輕和微風里不住點頭”用了擬人的修辭,顯得活潑生動,它的藍色令人疑心“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更是奇特的聯(lián)想,讓人感受到了花的靈性和花色的純凈。
“起飛”“扶搖”“盤旋”“唱歌”“鉆”等動詞把云雀輕捷的身姿、悅耳的鳴叫描繪得栩栩如生。
……。
教師在讓學生說得盡興時提醒學生注意:本段要表現的歌會形式是什么?寫人們唱歌的有幾句話?寫環(huán)境的又有幾句話?目的是引入下一環(huán)節(jié)的討論。
引導學生通過討論明白:這些優(yōu)美的語句描寫出了當地優(yōu)美的環(huán)境,自然環(huán)境之美與歌聲之美相得益彰,渾然天成,只有這一方水土才能孕育如此美妙的歌。
c.齊讀第4段。
2.學習“金滿斗會”。
“金滿斗會”與前兩種歌會形式相比,主要有以下兩方面的特點:
場面盛況空前人多:住處院子兩樓和那道長長屋廊下,集合了鄉(xiāng)村男女老幼百多人。
時間長:唱和相續(xù),一連三天才散場。
盛妝:和逢年過節(jié)差不多,一身收拾得清潔索利,頭上手中到處是銀光閃閃。
傳承民族文化——由老一代匯集記憶中充滿智慧和熱情的東西,全部傳給下一輩。
b.齊讀第5段。
二、拓展探究。
播放電影《劉三姐》片段、流行歌曲演唱會片段和三高紫禁城演唱會片段。
師生交流討論,不要求統(tǒng)一看法,也不要求談得很專業(yè),目的只是讓學生對民族音樂、通俗音樂和高雅音樂有一個初步的印象,并借音樂促進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
云南的歌會試講教案篇五
“彩云之南游賞罷,踏花歸來馬蹄香”。
賞讀《云南的歌會》這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我們似乎與作者進行了一次云南之旅。民俗是生活,它無時無刻不在你的周圍,滋養(yǎng)著你,為你的生命提供必需的養(yǎng)分。讓我們也撿拾起那些本就存活于我們生命中的美好的東西,讓我們的靈魂鮮活起來。我們身邊有哪些類似云南歌會般美麗濃郁的民俗呢?你能說給大家聽嗎?(視頻展示過年吃餃子,放鞭炮,迎財神,元宵賞花燈,端午賽龍舟等圖片)。
(五)安排作業(yè)。
增強同學的感性認識,激發(fā)同學學習興趣,為下面教學做鋪墊。
同學首尾接龍回答問題。
以不同形式朗讀課文三個歌唱局面。
文章對三個歌唱局面的描繪在內容上各有偏重,而在寫法上也是各不相同的。首先我們讓男同學讀第一個局面(第2、3自然段)、女同學讀第二個局面(第4段)、最后全班齊讀第三個局面(第5段)。對于一些重要信息,同學們要邊做勾畫批注。
同學通過搶答的形式。
引導同學通過朗讀、體驗、交流等整體掌握文章內容,初步領略云南獨具特色的民間文化。
說出自身的理由。
同學合唱。
同學各抒己見。
(結合語段相關內容回答)。
同學互讀課文。
小組的形式。
同學擇其精要,研討品味,分析這些語段的作用和寫法。
請同學們閉上眼睛,用心聆聽朗讀,感受那一種離塵世很遠,離心靈卻很近的美。
[同學聽錄音“這條路……接著起飛”]。
例:報春花“在輕和微風里不住點頭”用了擬人修辭,顯得活潑生動,它的藍色令人疑心“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更是奇特的聯(lián)想,讓人感受到花的靈性和花色的純潔。又如,“最有意思的是云雀……”中,“起飛”“扶搖”“盤旋”“唱歌”“鉆”等動詞把云雀輕捷的身姿、悅耳的鳴叫描繪得栩栩如生。
同學說出自身感受表達的要清晰。
同學說出你對這段內容學到了什么?
找同學用對歌的形式唱出你想說的?你想問的。
同學自主閱讀,小組質疑。
小組討論并回答。
例如:我們先來聽聽“對調子”都唱些什么?
“多”字說明什么?能不能去掉?
既然“對調子”多唱情歌,那么它采用什么方式唱歌呢?
無論采用何種方式,“對調子”都是什么大比拼?
“金滿斗會”呢?這是一個以什么為主要內容的盛會?
從哪里可以看出歌會盛大?
如此壯觀的局面,給人的感受如何?
收集當地的民風民俗,學習本文的寫法,以“家鄉(xiāng)風情”為題,寫一篇隨筆。
云南的歌會試講教案篇六
《云南的歌會》是人教版八年級下第四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這個單元選取了介紹我國部分地區(qū)的節(jié)日風俗和民間軼事的五篇課文,學習這個單元能夠引導學生關注民俗,能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初三的學生對文章的感受能力,分析能力相對提高,同時初三的學生生活閱歷淺,對特定地區(qū)的民風民俗了解不多,學習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根據以上特點,我把學習目標設計為:
第二:學習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了解云南歌會的不同的形式及特點。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理解本色生命及其精神文化內涵。
第三:教法學法:
本節(jié)課我采用嘗試教學法授課,通過設計練習讓學生根據標題猜想文章的內容,嘗試猜想有利于讀思結合,使閱讀插上聯(lián)想,想象的翅膀,提高閱讀的興趣,鍛煉學生的思考和創(chuàng)造能力。
針對目標一,學生的學法是圈點法,速讀課文的同時,圈畫出歌會的形式。我的教法是情景教學法,通過播放《云南美》為學生創(chuàng)設情景,再現云南歌會場面,使學生了解到云南歌會的一些形式。
針對目標二,學生的學法是誦讀品味法,合作探究法,在反復的誦讀中,歸納總結出分析人物性格的方法及環(huán)境描寫的作用。我的教法是朗讀教學法,通過指導學生的朗讀,并適當加以點撥,讓學生體會到人物的特點,環(huán)境描寫的作用。
針對目標三:學生的學法是討論法,在討論交流中,學生了解到更多的本色生命的'藝術形式,豐富了他們的知識和閱歷。我的教法是情景教學法,通過播放《安塞腰鼓》為學生創(chuàng)設情景,進一步領略“一方水土養(yǎng)育一方人”。
第四:教學過程。
播放視頻《云南美》。然后聲情并茂的介紹:云南地勢雄奇險峻,自然風光綺麗,物產豐富,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孕育了特殊的民俗,比如,潑水節(jié),歌會等等,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沈從文的《云南的歌會》去了解一下云南的民風民俗。
設計目的:播放視頻,再現云南歌會的場面,拉近了學生與文本的距離,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
二、出示目標:
1.了解云南歌會的不同的形式及特點。
3.理解本色生命及其精神文化內涵。
1.給下面加點的字注音:
迤西蹲踞情歌酬和凹處譬喻。
柞木林花冠土坎箍桶。
2.文學常識:本文的作者,原名,評價。
3.思考題:看到題目《云南的歌會》你能不能試著猜想或是推測一下文章的內容,作者會寫些什么?想要表達什么主題?請張開想象的翅膀,盡情的發(fā)揮你的創(chuàng)造力吧!
同學們的猜想可能是五花八門的,在嘗試猜想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速度課文,揣摩一下作者是怎樣構思文章的?引導學生通讀課文,通過對課文的通讀,讓學生揣摩作者是怎樣構思這篇文章的,比較一下自己與作者的哪些構思是吻合的,哪些構思是自己想到的,是否具有可行性,哪些構思是自己沒想到的,它在課文中有什么作用?由此確立出這篇文章我們要解決的最主要的問題是:概括作者描寫的云南歌會的形式及其特點,人物的特點及文章的主題。
(設計此環(huán)節(jié)的目的:通過練習設計,讓學生根據已有的閱讀經驗嘗試猜想課文內容,嘗試猜想實際上就是讓學生站在作者的角度去設計文章,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同時學生嘗試猜想的內容與文本的內容形成比較,學生會自然而然思考:作者為什么要這樣構思文章,它們之間有什么內在的聯(lián)系,使學生有疑而問,思考更加深入。總之,嘗試猜想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形成“自主、主動學習”的學習氛圍,培養(yǎng)探究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
(一)作者寫了云南歌會的三個場面,請概括它們的內容及其特點。
學生帶著問題用圈點法,抓住文章中的提示性信息,默讀課文,討論答案。由于概括內容的方法,初三學生基本都能掌握,讓他們在比較中提煉出最簡潔的答案,并敘述一下概括的方法及注意抓住時間,地點,人物,事件。
第一部分(第1——3段):山野對歌。
第二部分(第4段):山路漫歌。
第三部分(第5段):春寨傳歌。
精讀課文:選擇自己喜歡的人物,結合具體的語句分析其特點。
學生活動:學生運用圈點法,圈畫出有關人物描寫的語句,并通過誦讀品味,反復朗讀有關人物描寫的語段,體會字里行間蘊含的感情從而分析出人物的特點,同時引導學生運用已學過的分析人物的方法來分析人物性格,,學生歸納不全的情況下,教師可以通過具體的句子適當加以引導,從而總結出可以通過描寫方法,修飾詞的運用,疊詞的運用等方法進行分析。
在分析環(huán)境描寫起到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時,教師可以點撥環(huán)境描寫都起到烘托人物的作用嗎?引導學生速讀課文后,發(fā)現第三段有大段的環(huán)境描寫,自然而然就提出了這樣的問題:“第三段為什么用大段的環(huán)境描寫,這樣構思有什么作用?”
學生活動有:學生運用圈點法,圈畫出有關環(huán)境描寫的語句并通過誦讀品味,反復朗讀品味出環(huán)境描寫的作用:烘托人物。教師此時可以適當引導,作者想要強調的東西重點寫,強調環(huán)境,環(huán)境起到什么作用呢?在教師的一再點撥下,有的同學能想到“一方水土養(yǎng)育一方人”作者想要強調環(huán)境的作用,所以作者重點描寫了環(huán)境。
設計目的:通過圈點法,誦讀品味法討論法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發(fā)揮了他們的主體作用。同時在閱讀學習的過程中不斷地發(fā)現問題,鍛煉了他們的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此環(huán)節(jié)落實了目標二,滲透了目標三。
學生們會想到以前學過的課文《安塞腰鼓》,河南梆子,山東梆子等等,教師給予肯定并補充一些例子,增加學生的閱歷。
云南的歌會淳樸自然、融自然、人生、社會于一體,散發(fā)著生命的氣息,泥土的芳香,感謝沈從文筆下的這些鮮活的生命,讓我們重溫生命那最初的律動,他本來跳動在我們的血液里,構建著我們的精神家園,開拓著我們的精神視野,我們一定要不斷的傳承下去,讓它不斷發(fā)揚光大。
拓展遷移的環(huán)節(jié)是走出文本的過程,體現了新課標要求“重視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北经h(huán)節(jié)的設計主要完成目標三。
云南的歌會試講教案篇七
《云南的歌會》是一篇極富情趣的散文。在“歌會”的大標題下,描繪了三個別開生面場合中唱歌的情景,三個場合在內容上各有側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本文雖然是描寫音樂的佳作,但首先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文章。在教學中必須扎扎實實地從文本出發(fā),引導學生品析詞語、句子,感受語言文字創(chuàng)設的美妙情境。
1、了解沈從文及其作品;
2、了解云南歌會的三種形式及作者的表現手法;
3、了解云南民歌特色,感受民族文化風俗美;
4、感悟、品味精彩的語言,感受文章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
教學重點:目標2、3。
教學難點:理解“山路漫歌”一段鋪寫如詩如畫自然環(huán)境與“趕馬女孩的歌唱”的關系。
教 具:多媒體。
教學方法:啟發(fā)式教學法,通過電教手段創(chuàng)設情景,激發(fā)學生想象力,使學生深入體會云南歌會的美,理解課文深刻含義。
介紹何為民歌,播放民歌《劉三姐》、《康定情歌》、《阿詩瑪》創(chuàng)設情景,營造氣氛。
問:同學們知道剛才老師播放的是什么類型的歌嗎?(民歌)你知道它們分別是哪個民族的歌曲嗎?(廣西壯族,四川藏族,云南彝族)同學們知道嗎,我國有55個少數民族,幾乎每個民族都能歌善舞。云南是聚居了最多的少數民族的省份,那是一方神奇美麗的土地,人們在青山綠水間自由幸福地生活著,歌唱著,民歌幾乎滲透到了人們生活的各個領域。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云南,去欣賞一場《云南的歌會》。
沈從文:(1902~1988)現代作家、歷史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煥,筆名小兵、懋琳、休蕓蕓等,京派小說代表人物,湖南鳳凰(今屬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苗族。他在小說,散文創(chuàng)作和古代服飾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的成績,代表作有小說《邊城》、《長河》,散文集《湘行散記》,論著《中國古代服飾研究》等。
三個場面分別是:“山野對歌”,“山路漫歌”,“村寨傳歌”。
2、那么這三個場面唱歌的方式和內容有什么不同?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并整理問題的答案,然后回答。
明確: 山野對歌(人物描寫)
才情智力大比拼--別開生面,歡快活潑。
山路漫歌(環(huán)境描寫)
即興的自由歌唱--發(fā)乎性情,自然成趣。
村寨傳歌(場面描寫)
民歌的展覽、傳承--場面宏偉,氣勢壯觀。
小結:“山野對歌”主要寫唱歌人,對演唱者不惜濃墨重彩,工筆描繪,烘托出活潑歡快的場面,描繪出樸素動人的情景?!吧铰仿琛眲t著力描寫唱歌人所處的優(yōu)美環(huán)境,天如此之藍,花如此之美,悠悠鳥鳴如此之婉轉動聽,而在這樣美好環(huán)境中長大的女孩兒,自然歌聲動人,情韻動人,這是優(yōu)美的環(huán)境映襯優(yōu)美的人物優(yōu)美的歌。“村寨傳歌”更是盛況空前,寫場面,有全局描寫,有細部刻畫,點面結合。
3、比較鑒賞:與其他演唱會、音樂會相比,云南的歌會有什么特點?
明確:其他演唱會、音樂會:事先應作詞譜曲,經過包裝,通俗流行,一般帶有商業(yè)性質。
云南的歌會:發(fā)乎自然,即物起興,淳樸自然,氣勢壯觀,具有濃郁的民族、地域風情。
4、(研討)體會文章字里行間洋溢著怎樣的情感?
明確:洋溢著對民歌的熱愛;對云南的向往,對幸福生活的熱愛;對美好自然的熱愛。文章字里行間洋溢著作者對自然、對人、對藝術的品味與贊賞,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筆調中
汩
汩
地流淌而出。
教師:民族文化已成為世界文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愈是民族的就愈是世界的。為了讓咱們云南的歌會走向全國乃至全世界,請同學們運用自己的聰明才智為之寫一句廣告詞吧!
示例:今年過節(jié)不聽歌,聽歌只聽云南歌!
同學們可套用現成的廣告詞也可自己創(chuàng)新。
學生可能創(chuàng)作的廣告語:
我的音樂我做主,我只喜歡云南歌!
黃山歸來不看岳,云南歸來不聽歌。
如果你沒有聽過,你委屈了自己的耳朵;如果你沒有見過,你對不起自己的眼睛。
親近自然,聆聽天籟。
通過這節(jié)課你學到了些什么?感受到些什么?
學生暢所欲言:
1、了解了什么是民歌和云南民歌的特點。
2、知道了云南歌會的三種不同形式。
3、感受到民族文化風情之美,云南民歌之美,體會了作者對美好生活、美好人生的感嘆。
4、愈是民族的就愈是世界的,我們應當將民族文化發(fā)揚光大。
5、云南民歌是我國藝術寶庫中一塊璀璨的瑰寶。
云南的歌會讓我們領略到我國民歌文化的豐富多彩,同時讓我們知道生活中有歌就有歡樂,有歌就有美。讓我們用最激昂最美麗的歌來演繹我們的生活吧!
1、收集身邊的民歌民謠
2、積累文中優(yōu)美生動的語言
3、課后習題二、三
《云南的歌會》
沈從文
山野對歌(人物描寫)
才情智力大比拼--別開生面,歡快活潑。
山路漫歌(環(huán)境描寫)
即興的自由歌唱--發(fā)乎性情,自然成趣。
村寨傳歌(場面描寫)
民歌的展覽、傳承--場面宏偉,氣勢壯觀。
云南的歌會試講教案篇八
1、學習人物描寫、環(huán)境描寫和場面描寫。
2、朗讀、揣摩、品味文章語言,感受文章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
3、探尋并領略民族風情,熱愛民俗文化。
1、在朗讀、品味語言的過程中欣賞云南濃郁的民歌文化及民族風情,培養(yǎng)學生熱愛民族文化的情感。
2、學習作者表現民歌文化的幾種描寫手法:人物描寫、環(huán)境描寫及場面描寫。
1、學生分組搜集關于云南民間歌舞的文字及音像資料(如《阿詩瑪》《五朵金花》以及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jié)中的云南民歌片段等等)、流行歌曲演唱會及三高紫禁城演唱會的音像資料。
2、教師與部分學生根據教學需要,整理、剪輯音像資料。
兩課時。
初步感知課文,了解云南歌會的幾個場面,并學習本文的人物描寫。
播放剪輯好的云南民歌音像資料并導入。
1、趣味競猜:所播放的音像片段分別是哪個少數民族的民歌?
(如:《阿詩瑪》片段——彝族,《五朵金花》——白族,等等)。
2、學生根據搜集資料的過程和欣賞到的音像片段談感受。
3、教師導入:
我國有56個少數民族,每個少數民族都能歌善舞。云南是聚居了最多的少數民族的省份,在各族人民的生活中,民歌幾乎滲透到了各個領域。著名作家沈從文先生有一篇文章專門介紹了云南的民歌,這就是——《云南的歌會》。
1、學生自行朗讀課文,要求讀完課文后能說出自己通過本文對云南的歌會有了哪些了解。
山野對歌——才智大比拼;
山路漫歌——即興自由歌唱;
金滿斗會——民歌傳承。
2、學生根據以上感知整理全文結構:
3、學習“山野對歌”。
a、指名朗讀2~3段,要求其余學生思考作者通過什么方式表現山野對歌并做批注。
學生不難看出“山野對歌”這一片斷首先介紹了對歌的地點和內容,然后主要通過描寫對歌中的年輕女子的動作、神態(tài)、外貌來表現山野對歌的熱烈與歡快。教師在組織學生研討時應引導大家注意“山野對歌”的民族特色,比如,南方少數民族生活在大山、叢林里,所以對歌的地點就在“松樹林子和灌木叢溝凹處”;參與對歌的多是年輕男女,所以“唱的多是情歌酬和”,不少年輕人還因此找到了自己的心上人;文中對唱歌的女子的描寫,特別是對她的衣著的描寫,讓人仿佛看到了一位聰明、開朗、勤快的少數民族農家女子。
此環(huán)節(jié)教師要注意開放性,只要學生能看到兩處人物描寫的差異在于第一段直接描寫人物的肖像,真實細致,第二段著力描繪人物的神韻氣度,運用了擬人、比喻等修辭手法就可以了。(至于學生喜歡哪一種寫法,只要言之成理,都應肯定和鼓勵)。
(學生交流討論后教師小結)人物描寫的方法很多,可以直接描寫,可以間接描寫;語言可以樸素自然,也可以濃墨重彩。選擇哪一種方法,全看表現人物的需要和自己的喜好,但核心一定是讓人物符合人物的特點,能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c、集體朗讀2~3段。
學習本文的環(huán)境描寫、場面描寫,并在朗讀、品味語言的過程中欣賞云南濃郁的民歌文化及民族風情,培養(yǎng)學生熱愛民族文化的情感。
研讀品味4─5段。
1、學習“山路漫歌”。
a、默讀第4段,勾畫出好詞好句,并與同學分享。
學生勾畫出的好詞好句大多是文段中的環(huán)境描寫,如“土坎邊的粉藍色報春花,在輕和微風里不住點頭,總令人疑心那個藍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時常從面前不遠草叢中起飛,一面扶搖盤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藍天空中鉆去,仿佛要一直鉆透藍空”等等。此時,教師應引導學生抓住動詞、形容詞、副詞和修辭手法賞析好詞好句,如:
報春花“在輕和微風里不住點頭”用了擬人的修辭,顯得活潑生動,它的藍色令人疑心“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更是奇特的聯(lián)想,讓人感受到了花的靈性和花色的純凈。
“起飛”“扶搖”“盤旋”“唱歌”“鉆”等動詞把云雀輕捷的身姿、悅耳的鳴叫描繪得栩栩如生。
教師在讓學生說得盡興時提醒學生注意:本段要表現的歌會形式是什么?寫人們唱歌的有幾句話?寫環(huán)境的又有幾句話?目的是引入下一環(huán)節(jié)的討論。
引導學生通過討論明白:這些優(yōu)美的語句描寫出了當地優(yōu)美的環(huán)境,自然環(huán)境之美與歌聲之美相得益彰,渾然天成,只有這一方水土才能孕育如此美妙的歌。
c、齊讀第4段。
2、學習“金滿斗會”。
“金滿斗會”與前兩種歌會形式相比,主要有以下兩方面的特點:
場面盛況空前人多:住處院子兩樓和那道長長屋廊下,集合了鄉(xiāng)村男女老幼百多人。
時間長:唱和相續(xù),一連三天才散場。
盛妝:和逢年過節(jié)差不多,一身收拾得清潔索利,頭上手中到處是銀光閃閃。
傳承民族文化——由老一代匯集記憶中充滿智慧和熱情的東西,全部傳給下一輩。
b、齊讀第5段。
播放電影《劉三姐》片段、流行歌曲演唱會片段和三高紫禁城演唱會片段。
師生交流討論,不要求統(tǒng)一看法,也不要求談得很專業(yè),目的只是讓學生對民族音樂、通俗音樂和高雅音樂有一個初步的印象,并借音樂促進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
云南的歌會試講教案篇九
教學目標:
1、能通過閱讀課文,了解云南歌會的特點。
2、能結合《記憶中的云南跑馬節(jié)》原文中的關鍵語句,通過對課文中重點句段的研析,深入體會云南的歌會的真正魅力。
3、能通過對課文語言的分析揣摩,品味文章精妙的語言。
教學重點:
2、能分析揣摩文章精妙的語言。
教學難點:
能結合《記憶中的云南跑馬節(jié)》原文中的關鍵語句,通過對課文中重點句段的研析,深入體會云南的歌會的真正魅力。
教學步驟:
一、新課導入。
“同學們,今天我們共同來學習《云南的歌會》,作者沈從文。原文的標題是‘記憶中的云南跑馬節(jié)’,選中的課文有刪節(jié)。而在刪節(jié)中有這樣一段話:‘參加云南跑馬節(jié),我其實另有所會心,但過不多久,更新的發(fā)現就把我引誘過去……’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呢?”
“這一年,正在歷史博物館工作的沈從文先生到云南參加跑馬節(jié),目的是為了從馬鞍韉油漆的工藝中找到中國漆器加工工藝的相關資料,但沒過多久,他的注意力就被云南的歌會吸引了。沈先生究竟發(fā)現了什么?讓我們一起到課文中尋找答案?!?BR> 二、重難點字詞辨析。
1、明確重難點字詞的音與形。
2、齊讀字詞。
三、初讀感知。
1、教師范讀課文。
(學生拿筆圈點勾畫,標注字音并找出云南歌會的特點)。
2、教師提問:“云南的歌會與我們平時通過電視或其他途徑聽過的演唱會、音樂會相比,有什么不同呢?”
3、學生交流討論。
4、教師總結。
場合形式。
山野對歌。
山路漫歌。
村寨傳歌。
“沈從文先生發(fā)現在云南的村村寨寨、山山水水中都能聽到這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歌聲,云南的人民就是這樣在美妙的歌聲中生活著,這一點,我們也從課文中發(fā)現了?!?板書:生活)。
“那么,沈先生在前面所說的‘更新的發(fā)現’僅僅是指這些嗎?沈先生還發(fā)現了什么?”
四、再讀研析。
1、研讀提示。
“從馬背上研究老問題,不免近于賣呆,遠不如從活人中聽聽生命的頌歌為有意思了?!?BR> ——沈從文《記憶中的云南跑馬節(jié)》。
“同學們,在沈先生的原文中還有這樣一句話,動動腦筋,你能從這句話中找到問題的答案嗎?”
2、研析“活人”二字(重點研析對歌的年輕女人)。
(1)教師提問:“這是怎樣的女子?你從何得知?”
(2)學生交流討論。
(3)教師點撥分析。
a、重點研讀年輕女子外貌一段文字,尤其關注有關色彩的詞語。
b、重點研讀年輕女子蕩秋千一段文字,尤其關注數詞及描寫女子狀態(tài)的詞。
c、重點研讀年輕女子唱贏后的表現一段,尤其關注下列加線詞語,這些取得勝利后的“反常”表現體現了云南女子的淳樸本色的美。
“那次聽到一個年輕婦女一連唱敗了三個對手,逼得對方啞口無言,于是輕輕地打了個吆喝,表示勝利結束,從荊條叢中站起身子,理理發(fā),拍拍繡花圍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意思像是說,“你們看,我唱贏了”,顯得輕松快樂,拉著同行女伴,走過江米酒擔子邊解口渴去了?!?BR> (4)教師總結。
——活潑開朗(打吆喝、蕩秋千)、聰明有智慧(對手強、一連唱敗三個對手)、漂亮健康(臉色、衣著、裝飾等)、大膽(蕩秋千的表現)、淳樸本色(年輕女子唱贏后的動作)。
“在這里,作者通過細膩的描寫寫出了云南的歌會中年輕女子的活潑開朗、聰明智慧、淳樸本色。此外還有山路漫歌中的趕馬女孩、山寨傳歌中活躍的人們,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就這樣展現在我們眼前。”
“那么,在云南的歌會中,鮮活的僅僅是人嗎?”
3、研析“寫景”一段。
(1)學生朗讀。
(2)教師提問:“我發(fā)現剛才同學們讀的這段文字里出現的景物都很普通啊,無非是云南當地常見的花鳥。這樣常見的景物在沈從文先生的筆下是怎樣變得鮮活起來的呢?”
(3)學生交流討論。
(4)教師總結點撥。
“報春花雖然常見,但擬人修辭的運用卻讓它不普通了,一個充滿情趣的鮮活生命就這樣躍然紙上?!?BR> “這一段景物描寫有動有靜、有聲有色、美妙有情。在這個連鳥都忍不住唱歌的美好景致中,誰不想放開歌喉唱幾聲呢?!?BR> “沈從文先生在這里發(fā)現了美好的景是可以催發(fā)美好的情感的,而帶著美好情感唱出的歌即使聲音沙啞、即使沒有經過專業(yè)訓練,也依然悅耳動聽。云南這塊充滿生機的土地就這樣孕育了一個個鮮活的生命?!?板書:生命)。
五、品讀感悟。
1、教師提問:“沈從文先生的這次云南之行發(fā)現了云南人民每天都生活在美妙的歌聲中,發(fā)現了這塊美麗的土地上每一個生命都是那樣的鮮活。那么,它還有別的發(fā)現嗎?”
2、學生討論交流。
3、重點分析文章結尾的“原來如此”的含義。
(1)提問:“日常生活中,我們在什么樣的情境下會用到這個詞?它通常表達一種怎樣的心理狀態(tài)?”
——恍然大悟、驚喜發(fā)現。
(2)提問:“這一次看金滿斗會,沈先生有哪些驚喜的發(fā)現,又悟到什么呢?”
——日常辛苦勞作的平頭百姓打扮得光鮮亮麗,似乎全然忘卻了平日的辛勞。
——最活躍的反而是老人,他們不因年老、牙齒脫光而沮喪,而是快樂、熱情地承擔起傳承民族文化的重任。
4、教師總結。
“沈從文先生的這次云南之行不僅發(fā)現了云南人民生活在美妙的歌聲中,也不僅發(fā)現在云南這片美麗的土地上每一個生命都那么鮮活,更發(fā)現了云南人民樂觀積極的生命狀態(tài)?!?板書:云南的歌會、發(fā)現、原生態(tài))。
六、收束點撥。
“這一次的云南之行,沈從文先生在云南的歌會中完成了他的發(fā)現之旅,而我們也跟隨沈先生的筆觸完成了我們的發(fā)現之旅?!?BR> “然而,沈先生為什么如此關注云南人民積極快樂的生命狀態(tài)呢?《記憶中的云南跑馬節(jié)》在創(chuàng)作時有怎樣特殊的背景呢?云南人民的這種樂觀心境又給處于人生特殊時期的沈從文先生以怎樣的啟示呢?”
“同學們,去閱讀一些沈從文先生的傳記及代表作品,相信你一定會有更多、更精彩的發(fā)現?!?BR> 板書:
【教學反思】。
有關沈從文的背景資料和《記憶中的云南跑馬節(jié)》的原文資料為這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提供了很大的幫助,正因為對相關資料的深入研究,我更深入地理解了這篇文章,又因為深入理解了這篇文章,我更走近了沈從文先生。于是設計了這次“發(fā)現之旅”,希望能帶領學生走進去,并幫助學生擁有奇妙的發(fā)現。
然而,因為時間的倉促、對學情的不甚了解以及自身在設計上的考慮不周,整節(jié)課完成后,感覺有些累。
一、教學內容過于飽滿,學生活動減少,導致教師在課堂推進中顯得較為吃力。
根據教學設計,這篇課文中幾乎每處重點內容都已涉及,而在短短的45分鐘之內,要讓學生找到這些內容,還要讀懂讀透,實屬不易。因此,該教學設計如能將一些教學內容和教學環(huán)節(jié)合并或作適當的刪減,教師授課過程中會更加從容一些。
二、細節(jié)問題設計欠缺,對學生啟發(fā)不夠,導致教師在某些問題的分析中籠統(tǒng)含混,學生無法從中領會清楚教師的設計意圖,課堂效果欠佳。
這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在大的程序和環(huán)節(jié)上思路很清晰,但在某些具體問題的設計中缺少了匠心。如分析“人美”和“景美”的兩個片段教學中,均存在不少隨意性,不少字句的分析不透不妙,難以幫助學生真正體味到這兩個片段寫作的妙處。如能精心設計幾個巧妙的小問題啟發(fā)學生,學生的收獲會更多一些。
總之,這節(jié)課給我的收獲很多,遺憾更多,在今后的課堂教學中,我會努力揚長改短,使課堂教學更加完善。
云南的歌會試講教案篇十
1.學習人物描寫、環(huán)境描寫和場面描寫。
2.朗讀、揣摩、品味文章語言,感受文章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
3.探尋并領略民族風情,熱愛民俗文化。
1.在朗讀、品味語言的過程中欣賞云南濃郁的民歌文化及民族風情,培養(yǎng)學生熱愛民族文化的情感。
2.學習作者表現民歌文化的幾種描寫手法:人物描寫、環(huán)境描寫及場面描寫。
1.學生分組搜集關于云南民間歌舞的文字及音像資料(如《阿詩瑪》《五朵金花》以及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jié)中的云南民歌片段等等)、流行歌曲演唱會及三高紫禁城演唱會的音像資料。
2.教師與部分學生根據教學需要,整理、剪輯音像資料。
課時安排。
兩課時。
初步感知課文,了解云南歌會的幾個場面,并學習本文的人物描寫。
播放剪輯好的云南民歌音像資料并導入。
1.趣味競猜:所播放的音像片段分別是哪個少數民族的民歌?
(如:《阿詩瑪》片段——彝族,《五朵金花》——白族,等等)。
2.學生根據搜集資料的過程和欣賞到的音像片段談感受。
3.教師導入:
我國有56個少數民族,每個少數民族都能歌善舞。云南是聚居了最多的少數民族的省份,在各族人民的生活中,民歌幾乎滲透到了各個領域。著名作家沈從文先生有一篇文章專門介紹了云南的民歌,這就是——《云南的歌會》。
研習新課。
1.學生自行朗讀課文,要求讀完課文后能說出自己通過本文對云南的歌會有了哪些了解。
山野對歌——才智大比拼;
山路漫歌——即興自由歌唱;
金滿斗會——民歌傳承。
2.學生根據以上感知整理全文結構:
山野對歌(2~3)。
3.學習“山野對歌”。
a.指名朗讀2~3段,要求其余學生思考作者通過什么方式表現山野對歌并做批注。
學生不難看出“山野對歌”這一片斷首先介紹了對歌的地點和內容,然后主要通過描寫對歌中的年輕女子的動作、神態(tài)、外貌來表現山野對歌的熱烈與歡快。教師在組織學生研討時應引導大家注意“山野對歌”的民族特色,比如,南方少數民族生活在大山、叢林里,所以對歌的地點就在“松樹林子和灌木叢溝凹處”;參與對歌的多是年輕男女,所以“唱的多是情歌酬和”,不少年輕人還因此找到了自己的心上人;文中對唱歌的女子的描寫,特別是對她的衣著的描寫,讓人仿佛看到了一位聰明、開朗、勤快的少數民族農家女子。
此環(huán)節(jié)教師要注意開放性,只要學生能看到兩處人物描寫的差異在于第一段直接描寫人物的肖像,真實細致,第二段著力描繪人物的神韻氣度,運用了擬人、比喻等修辭手法就可以了。(至于學生喜歡哪一種寫法,只要言之成理,都應肯定和鼓勵)。
(學生交流討論后教師小結)人物描寫的方法很多,可以直接描寫,可以間接描寫;語言可以樸素自然,也可以濃墨重彩。選擇哪一種方法,全看表現人物的需要和自己的喜好,但核心一定是讓人物符合人物的特點,能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c.集體朗讀2~3段。
教學內容。
學習本文的環(huán)境描寫、場面描寫,并在朗讀、品味語言的過程中欣賞云南濃郁的民歌文化及民族風情,培養(yǎng)學生熱愛民族文化的情感。
教學設計。
研讀品味4─5段。
1.學習“山路漫歌”。
a.默讀第4段,勾畫出好詞好句,并與同學分享。
學生勾畫出的好詞好句大多是文段中的環(huán)境描寫,如“土坎邊的粉藍色報春花,在輕和微風里不住點頭,總令人疑心那個藍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時常從面前不遠草叢中起飛,一面扶搖盤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藍天空中鉆去,仿佛要一直鉆透藍空”等等。此時,教師應引導學生抓住動詞、形容詞、副詞和修辭手法賞析好詞好句,如:
報春花“在輕和微風里不住點頭”用了擬人的修辭,顯得活潑生動,它的藍色令人疑心“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更是奇特的聯(lián)想,讓人感受到了花的靈性和花色的純凈。
“起飛”“扶搖”“盤旋”“唱歌”“鉆”等動詞把云雀輕捷的身姿、悅耳的鳴叫描繪得栩栩如生。
……。
教師在讓學生說得盡興時提醒學生注意:本段要表現的歌會形式是什么?寫人們唱歌的有幾句話?寫環(huán)境的又有幾句話?目的是引入下一環(huán)節(jié)的討論。
引導學生通過討論明白:這些優(yōu)美的語句描寫出了當地優(yōu)美的環(huán)境,自然環(huán)境之美與歌聲之美相得益彰,渾然天成,只有這一方水土才能孕育如此美妙的歌。
c.齊讀第4段。
2.學習“金滿斗會”。
“金滿斗會”與前兩種歌會形式相比,主要有以下兩方面的特點:
場面盛況空前人多:住處院子兩樓和那道長長屋廊下,集合了鄉(xiāng)村男女老幼百多人。
時間長:唱和相續(xù),一連三天才散場。
盛妝:和逢年過節(jié)差不多,一身收拾得清潔索利,頭上手中到處是銀光閃閃。
傳承民族文化——由老一代匯集記憶中充滿智慧和熱情的東西,全部傳給下一輩。
b.齊讀第5段。
拓展探究。
播放電影《劉三姐》片段、流行歌曲演唱會片段和三高紫禁城演唱會片段。
師生交流討論,不要求統(tǒng)一看法,也不要求談得很專業(yè),目的只是讓學生對民族音樂、通俗音樂和高雅音樂有一個初步的印象,并借音樂促進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
云南的歌會試講教案篇十一
同是寫唱歌,但偏重點、寫法卻各不相同,也正是因為這樣,文章將云南歌會形式的多樣、內容的豐富、個性的獨特盡情展示了出來。我們不由嘆服作者的構思是多么精巧!接下來我們一起走進歌會,去感受那一股撲鼻而來的`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
教師點評。
(二)剛才我們知道了對歌的形式下面我們。
精讀“山路漫歌”
2、既然這樣,但作者并不直接寫趕馬女孩唱歌,而是用許多筆墨去描寫由呈貢進城一路的景色。
3、現在請一位同學為我們讀一讀,同學們邊勾畫出好詞好句,與大家分享。
教師小結。
云南確實有如此美麗的風光,所以作者要一筆一筆,慢慢描繪,為讀者畫出一幅充溢自然情趣的山野風光圖,然后再自然而然地寫到“趕馬女孩的歌唱”。為“趕馬女孩的歌唱”創(chuàng)設了一個動人的場景。在美好環(huán)境中長大的女孩,自然是歌聲動人,情韻動人。山鳥的鳴唱,與“趕馬女孩的歌唱”交相應和,交織成一支動人的山野田園交響曲。
4、假如你處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又是趕馬女小朋友中的一員,你會唱出什么樣的歌?
(三)運用精讀“山路漫歌”的閱讀方法,閱讀“山野對歌”和“村寨傳歌”。
云南的歌會試講教案篇十二
在今天這個五彩繽紛的世界里,我們周圍充溢了誘惑,我們應該用什么樣的心態(tài),面對這個世界,同時包括我自身。感謝沈從文!是他,讓我們停下腳步,去體味這些鄉(xiāng)野間自在優(yōu)美的生命;是他,讓我們回望來路,去揀拾那些本就存活于我們生命中自然鮮活的基因。在民間感受著美好。
云南的歌會試講教案篇十三
1、積累字詞。
2、朗讀課文,整體把握課文內容,了解云南歌會的三種形式和特點。
3、揣摩品味語言,體會文章的精妙。
通過教師放入引導和借助多媒體在讀思品悟議中培養(yǎng)學生個性解讀文本的能力,鼓勵學生大膽發(fā)言,重視學生與文本,學生與學生,老師與學生間的交流,體現互動的教學原則。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
領略云南獨具特色的民族風情,感受作家筆下美好的生活,培養(yǎng)熱愛民族文化的情感。
教學重點、難點。
揣摩課文寫作的三種場合中唱歌的`不同情景,體會內容上的差異。
品味語言,體會文中描寫的精妙。
朗讀法。
情景教學法。
點撥引導法。
教具準備多媒體。
教學課型講讀。
一、播放歌曲,激趣引入。
剛才我們領略了云南民歌的美,看到了云南人民能歌善舞,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跟隨沈從文先生走進云南,走進《云南的歌會》。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初讀課文感知文意。
請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讀課文,勾畫出不認識的字詞,并捕捉課文中的信息。
你從課文中了解到云南歌會的哪些知識?
學生自由說。
三、探究文本領悟主旨。
探究三種形式的側重點,領悟作者的寫作意圖。
四、品味語言欣賞美點。
學生找自己喜歡的詞、句進行賞析,發(fā)現美點。
師點撥總結。
五、延伸拓展。
說說山西有哪些民風民俗。
六、課堂小結。
七、作業(yè)自助餐。
摘抄自己喜歡的語句,并說明理由。
板書設計: